- 读书 >
- 鲁迅全集1938年版 >
- 第十卷 >
- 汉文学史纲要
第三篇 老庄
周室寖衰,风人辍采;故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志士欲救世弊,则穷竭神虑,举其知闻。而诸侯又方并争,厚招游学之士;或将取合世主,起行其言,乃复力斥异家,以自所执持者为要道,聘辩腾说,著作云起矣。然当时足称“显学” 者,实止三家,曰道,曰儒,曰墨。
道家书据《汉书》《艺文志》所录有《伊尹》、《太公》、《辛甲》等,今皆不传;《鬻子》、《筦子》亦后人作,故存于今者莫先于《老子》。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楚人,盖生于周灵王初 约西历纪元前五七〇 。尝为守藏室之史,见周之衰,遂去,至关,为关令尹喜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也。今书又离为八十一章,亦后人妄分,本文实惟杂述思想,颇无条贯;时亦对字协韵,以便记诵,与秦、汉人所传之黄帝《金人铭》,颛顼《丹书》等 见第一篇 同: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尝为周室守书,博见文典,又阅世变,所识甚多,班固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者盖以此。然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儒、墨二家起老氏之后,而各欲尽人力以救世乱。孔子以周灵王二十一年 前五五一 生于鲁昌平乡陬邑,年三十余,尝问礼于老聃,然祖述尧、舜,欲以治世弊,道不行,则定《诗》《书》,订《礼》《乐》,序《易》,作《春秋》。既卒 敬王四十一年——前四七九 ,门人又相与辑其言行而论纂之,谓之《论语》。墨子亦鲁人,名翟,盖后于孔子百三四十年 约威烈王一至十年生 ,而尚夏道,兼爱、尚同,非古之礼乐,亦非儒,有书七十一篇,今存者作十五卷。然儒者崇实,墨家尚质,故《论语》、《墨子》,其文辞皆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时又有杨朱,主“为我”,殆未尝著书,而其说亦盛行于战国之世。孟子名轲 前三七二生二八九卒 者,邹人,受学于子思,亦崇唐、虞,说仁义,于杨、墨则辞而辟之,著书七篇曰《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如墦间乞食一段,宋吴氏 《林下偶谈》 极推称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食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食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瞰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然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列子》《鹖冠子》书晚出,皆后人伪作;今存者有《庄子》。庄子名周,宋之蒙人,盖稍后于孟子,尝为蒙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存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然《外篇》《杂篇》疑亦后人所加。于此略录《内篇》之文,以见大概:
“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要疾偏死,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齐物论》第二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大宗师》第六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儵与忽时与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应帝王》第七
末有《天下》一篇 胡适谓非庄周作 ,则历评“天下之治方术者”,最推关尹、老子,以为“古之博大真人”,而自述其文与意云: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纵恣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
故自史迁以来,均谓周之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然老子尚欲言有无,别修短,知白黑,而措意于天下;周则欲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归于“混沌”,其 “不谴是非”,“外死生”,“无终始”,胥此意也。中国出世之说,至此乃始圆备。
察周季之思潮,略有四派。一邹鲁派,皆诵法先王,标榜仁义,以备世之急,儒有孔、孟,墨有墨翟;二陈宋派,老子生于苦县,本陈地也,言清净之治,迨庄周生于宋,则且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自无为而入于虚无;三曰郑卫派,郑有邓析、申不害,卫有公孙鞅,赵有慎到、公孙龙,韩有韩非,皆言名法;四曰燕齐派,则多作空疏迂怪之谈,齐之驺衍、驺奭、田骈、接子等,皆其卓者,亦秦、汉方士所从出也。
参考书——
《老子》 晋王弼注
《庄子》 晋郭象注
《史记》 《孔子世家》、孟、老、庄列传等
《汉书》 《艺文志》
《子略》 宋高似孙
《支那文学史纲》 日本儿岛献吉郎 第二篇第六章
《中国大文学史》 谢无量 卷二第七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 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