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鲁迅全集1938年版 >
- 第十三卷 >
- 出了象牙之塔 >
- 描写劳动问题的文学
四 描写同盟罢工的戏曲
复次,在戏曲一方面,以同盟罢工为主题的作品中,最有名的是蒿普德曼(Gerhart Hauptmann)的杰作,描写那希垒细亚的劳动者激烈的反抗的《织工》(Die Weber),这是历来好几回,由德文学的专门家介绍于我国了的,所以在这里也无庸再说罢。毕仑存(B. Bjoernson)的《人力以上》,则仅记得单是那前篇曾经森鸥外氏译出,收在《新一幕物》里;那后篇,虽然不及前篇的牧师山格那样,但也以理想家而是他的儿子和女儿为中心,将职工对于资本家荷勒该尔的反抗运动当作主题的。在英吉利文学,则梭惠埤(Githa Sowerby)的“Rutherford andSon”也是以罢工作为背景的戏剧;弗兰希斯(J. O. Francis)的“Change”亦同。还有摩尔(G. Moore)的“The Strike at Arlingford”则写诗人而且社会主义者的John Reid在同盟罢业的纷扰中,受了恋爱的纠葛和金钱问题的夹攻,终至于失败而服毒的悲剧;以作品而论,是不及毕仑存的。这些之外,又有美国盛行一时的作家克拉因(Ch. Klein)的“The Daughters of Men”。西班牙现存作家罗特里该士(I. F.Rodriguez)的“EI Pan del Pobre”(《穷人的面包》,)迭扇多(JoaquinDicento)的著作“Juan José”,丹麦培克斯忒伦(H. Bergstroem)的“Lynggaard and Co”,法兰西勃里欧的“Les Bienfaiteurs”(《慈善家》)等,殆有不遑枚举之多,但以剧而言,为最佳之作,而足与蒿普德曼的《织工》比肩的东西,则是英国现代最大的戏剧作家戈尔斯华绥的《争斗》(The Strife)。
《争斗》是描写忒莱那塞锡器公司的同盟罢工的。公司的总务长约翰安多尼,是一个专横,刚愎,贪婪无厌的人。工人的罢工已经六个月了,他却冷冷地看着他们的妻子的啼饥,更是一毫一厘的让步的意思也没有。而对抗着的工人那一面的首领,又是激烈的革命主义者大卫罗拔兹。剧本便将这利害极端地相反,——但在那彻底的态度上,两面却又有一脉相通的两个人物,作为中心而舒展开来。居这两个强力的中间的,是已经因为两面的冲突而疲弊困惫了的罢工工人,以及劳动联合的干事。那一面,有重要人员从伦敦来,开会协议,则工人这一面也就另外开会,商量调停的方法。恰巧略略在先,罗拔兹的妻因为冻饿而死掉了。工人们中,本来早有一部分就暗暗地不以矫激的罗拔兹的主张为然的,待到知道了这变故,这些人便骤然得了势力,终于大家决议,允以几个条件之下,妥协开工。工人们这一面便带了这决议案,去访公司的重要人员去。而那一面也已经开过会议,那结果,是冥顽的总务长安多尼因为彻底地反对调停,恰已辞职了。
本是冲突中心人物的两面的大将,都已这样地败灭了。当第三幕的最末,那枉将自己的妻做了牺牲而奋斗,终至众皆叛去的罗拔兹,和被公司要人所排挤的总务长安多尼,便两人相对,各记起彼此的这运命的播弄,互相表了同情。
作者戈尔斯华绥要以这一篇来显示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冲突之无益,那自然不待言,但同时也使人尽量省察,知道在资本主义的现状之下,罢工骚扰是免无可免的事。对于问题,并不给与什么解答,但使两面都尽量地说了使说的话,尽量地做了使做的事,将这问题作为现实社会的现象之一,而提示,暴露出来。将这各样事情,在不能忘情于人生的问题的人们的眼前展开,使他们对于这大的社会问题,觉得不能置之不理,这戏曲之所以为英国社会剧的最大作品的意义即在此。许多批评家虽说戈尔斯华绥的这篇是有蒿普德曼的影响的,然而那《织工》中所有的那样煽动的处所,在这《争斗》里却毫没有。单是这一点,以沉静的思想剧而论,戈尔斯华绥的这一篇不倒是较进一步么,我想。末后的讥诮的场面,是近代现实主义的文艺的常例,故意地描写人生的冷嘲的,《织工》的结末,也现出这样的一种的讥诮来。
戈尔斯华绥的戏曲是照式照样地描出现代的社会来。象培那特萧那样,为了思想的宣传,将对话和人物不恤加以矫揉造作的地方,一点也没有。罗拔兹在劳动者集会的席上,痛骂资本家的话,总务长安多尼叙述资本家的万能,一步也不退让的演说,两面相对,使这极端地立在正反对的利害关系上的彻底的非妥协的二人的性格,活现出来。还有,总务长安多尼的女儿当罗拔兹的妻将死之际,想行些慈善来救助她,而父亲安多尼说的话是:“你是以为用了你的带着手套的手能够医好现代的难病的。”(You think with your gloved hands you can cure the troubles ofthe century.)这些也是对于慈善和温情主义的痛快的讽骂。
或者从算盘上,或者从感情,或者从道理,红了眼喧嚷着的劳动问题,从大的人生批评家看来,那里也就有滑稽,有人情,须髯如戟的男子的怒吼着的背后,则可以看见荏弱的女性的笑和泪;在冰冷的温情主义的隔壁,却发出有热的纯理论的叫声:在那里,是有着这些种种的矛盾的。从高处大处达观起来,观照起来,则令人的社会底生活和个人底生活,究竟见得怎样呢?文艺的作品,就如明镜的照影一般,鲜明地各式各样地将这些示给我们。那些想在文艺中,搜求当面的问题解决者,毕竟不过是俗人的俗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