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鲁迅全集2005年版 >
- 鲁迅全集.1 >
- 热风
注释
[1] 童子军 1908年英国军官贝登堡创立的一种使少年儿童接受军事化训练并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组织。不久即流行于西方各国。1912年中国开始有这种组织。五四运动期间,有童子军参加散发传单等活动。
[2] 山东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方协约国于1919年1月召开分赃的“巴黎和会”,中国虽作为战胜国被邀参加,但会议在英、美、法等国操纵下,公然决议将战败的德国根据1898年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在我国山东攫取的各种特权,完全让与日本,而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举国愤怒。北京学生在5月4日首先罢课,集会游行,反对巴黎和会决议,要求惩办亲日派官僚。北京学生的这次斗争,成为五四运动的开端。
[3] 小幡酉吉抗议排日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各地民众纷纷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日本驻福州领事馆为破坏这个运动,于11月15日派出日本浪人和便衣警察,殴打表演爱国新剧的学生。次日,又打死打伤学生和市民多人,造成引起全国公愤的福州惨案。日本驻华公使小幡酉吉(1873—1947)反而于12月5日向中国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议”,硬说“事件责任全在中国”,要求取缔中国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小幡酉吉前此曾任日本驻中国的参赞,1915年帮助日本公使日置益和袁世凯订立所谓“二十一条”的条约。
[4] 《随感录》 《新青年》从1918年4月第四卷第四号起,发表关于社会和文化的短评,总题为《随感录》。起初各篇都只标明次第数码,没有单独的篇名,从第五十六篇起才在总题之下有各篇的题目。作者在《新青年》发表这种短评,是从1918年9月第五卷第三号的《随感录二十五》开始,到1919年11月该刊第六卷第六号的《六十六 生命的路》为止,共二十七篇,后全部收在本书中。
[5] 这里说的上海《时报》,应为上海《时事新报》,参看本书《随感录四十六》及其注〔3〕。
[6]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唐裴休集《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明(上座)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南宋岳珂《桯史·记龙眠海会图》又有:“至于有法无法,有相无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7]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9月15日北京《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署名唐俟。
[8] 严又陵(1854—1921) 名复,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闽侯(今属福州)人,清末启蒙思想家、翻译家。1877年(清光绪三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1879年回国后,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等职。甲午(1894)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后,他主张变法维新,致力于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的介绍,先后翻译了英国赫胥黎(T.H.Huxley)的《天演论》,亚当·斯密(A.Smith)的《原富》,法国孟德斯鸠(C.L.Montesquieu)的《法意》等书,对当时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但他在戊戌政变以后,政治上日趋保守,1915年参加“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鲁迅这里提到的一段话,见于严译孟德斯鸠《法意》第十八卷第二十五章的译者按语中,原文是:“吾每行都会街巷中,见数十百小儿,蹒跚蹀躞于车轮马足间,辄为芒背,非虑其倾跌也,念三十年后,国民为如何众耳。呜呼,支那真不易为之国也!”
[9] 这里所说“做”《天演论》,是说严复翻译《天演论》,不是完全忠实地依照原文的意思。当时严复自己也把他的工作叫做“达恉”,而不称为翻译。他在该书的《译例言》中说:“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天演论》,严复于1895年翻译的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前两篇的题名,1898年由湖北沔阳卢氏木刻印行。
[10] “仍旧贯如之何” 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11] 华宁该尔(1880—1903) 奥地利人,仇视女性主义者。他在1903年出版的《性与性格》一书中,力图证明妇女的地位应该低于男子。
[12]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署名唐俟。
[13] 指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民国初年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秘书长,当时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参事。他曾在1914年出版《因是子静坐法》一书,提倡“静坐”。这里所引的第一段话,见1918年1月23、24、25日《北京大学日刊》上连续刊载的《蒋君维乔演说卫生哲学记录(转载六年十二月教育公报)》。鲁迅引述时有所省略。第二段话,见他译述的日本铃木美山所著《长寿哲学》一书,在该书《病之原因》一节中,引用德国“科布博士”(即科荷博士)吞食细菌的事,来证明“霉菌进入人身,而精神正确时,决不成病”。
[14] Koch博士 科荷博士(1843—1910),德国病菌学家。关于吞食细菌的事,本文“补记”有所改正,但仍有误。Pfeffer博士应为沛登柯弗博士(M.von Pettenkofer,1818—1901)。他是旧式的病理论者,认为疾病系由于体液变坏,和细菌无关。他吞了科荷所培养的霍乱菌,结果泻腹,并没有得霍乱病,但这只是证明病菌致病还必须有生理的条件,如果身体健康,即使细菌侵入体内,也能抵抗。
[15] 神童 指当时山东历城一个叫江希张的孩子。传说江希张不到十岁,就著了《四书白话解说》、《息战》、《大千图说》等书,其实都是他父亲江钟秀和别人代写的。当时一些人把他说成“神童”。美国人李佳白(Robert Richard Lee)操纵万国道德总会出版《息战》一书,并为该书写序,称他“具天纵之姿,有卫道之志”,“以一童子而能融洽教理,为世界民族请命”。《三千大千世界图说》,即《大千图说》,1916年出版。作者在书中说他创立“三千大千世界之说”,是鉴于“近来物质家,创无天帝鬼神之说,一时靡然从风,不知其贻害之大,将有使全球民物同归于尽者”,宣称要使“天下人人莫不敬天畏天”。下面所引的几段文字,分别见于该书“大千世界总论”、“赤精天”、“众星系总论”、“太阳星”等部分。
[16] 天眼通 佛家语,所谓“六通”(六种广大的“神通”)之一,即能透视常人目力所不能见的东西。
[17] 《十洲记》 即《海内十洲记》,一卷,旧题汉代东方朔著,实为六朝方士所作。内容系讲述荒诞的神仙故事。
[18] 《玉历钞传》 全称《玉历至宝钞传》,共八章,是宣传封建迷信的书,题称宋代“淡痴道人梦中得授,弟子勿迷道人钞录传世”。内容系讲述所谓“地狱十殿”的情况,宣扬因果报应。
[19] 拳匪 对参加义和团的民众的蔑称。参看本卷第172页注〔8〕。
[20] 《教育杂志》 月刊,绍兴县教育会编辑,1914年创刊。《教育偏重科学无甯偏重道德》一文,载1918年8月该刊第二十五期。
[21] 封建时代用字避免与皇帝和尊长名字相同,称为“避讳”。清宣宗(道光)名旻寧,故清人和遗老将“寧”改用为“甯”。
[22] 《灵学杂志》 应为《灵学丛志》,是当时宣传迷信的一种刊物,上海灵学会编,1918年1月发刊。俞复,江苏无锡人,当时“灵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1917年10月在上海与陆费逵等人设立盛德坛扶乩,组织灵学会,《灵学丛志》即由他主持。他的《答吴稚晖书》载于该刊第一卷第一期。吴稚晖(1865—1953),名敬恒,江苏武进人。早年参加同盟会,自称无政府主义者。后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等职。
[23] 《感显利冥录》 应为《显感利冥录》。下面引语中的“所说之话”,原作“所说之语”。
[24] 《斋闲览》 宋代陈正敏(号遯翁)撰,原本十四卷,今佚。《说郛》第三十二卷中,收入四十余条。“应声虫”条中说:“淮西士人杨勔自言中年得异疾。每发言应答,腹中辄有小声效之;数年间其声浸大。有道士见之,惊曰:‘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读《本草》,遇虫所不应者,当取服之。’勔如言读至雷丸,虫忽无声,乃顿饵数粒遂愈。”
[25]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撰写的药物学著作,共五十二卷。文中所引的话见该书第三十七卷木部之四庽木类“雷丸”条。
[26]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署名唐俟。
[27] 海禁 参看本卷第58页注〔4〕。
[28] 成汤文武周公 成汤,商代的第一个君主。文,即周文王,姬姓,名昌,商末周族领袖,周代尊称为文王。武,即周武王,名发,文王的儿子,周代第一个君主。周公,名旦,武王之弟,成王时曾由他摄政。下文的桀,夏代最后一个君主。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
[29] 殷顽作乱 周武王灭殷之后,把殷的旧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由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管领。又封纣的儿子武庚为诸侯,受三叔的监视。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周公监国,三叔与周公不和,武庚遂联合东方的奄、蒲姑等国,起兵反周。周公率兵东征,杀武庚,平定叛乱。这次反抗周朝统治的殷人,被称为“顽民”或“殷顽”。
[30]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署名俟。
[31] 埃及犹太人 即犹太人(又称以色列人或希伯来人)。他们最先住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等地,公元前1320年,其民族领袖摩西带领他们离开埃及,前往迦南(巴勒斯坦)建国。因为他们来自埃及,故有埃及犹太人之称。到了公元70年,犹太人的国家为罗马帝国所灭,绝大部分犹太人流散到西欧和世界各地。
[32]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
[33] 满清王公大臣 指清朝曾任总理衙门大臣的端王载漪、协办大学士刚毅、宗室载澜等人。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想废黜光绪帝,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帝位继承人,但遭到各国驻华公使的反对。他们便“赞助”义和团,提倡打拳,利用正在兴起的义和团对付外国势力。1900年6月清廷任命刚毅等人统率义和团的活动。
[34] 民国的教育家 当时济南镇守使马良写了一本《新武术初级拳脚科》,1918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四次会议和全国中小学校长会议上,通过“推广新武术”的决议,将新武术列入中学以上体育课程,并同意采用马良所著为教科书,教育界一些人也对此加以提倡。
[35] 义和团在1900年抵抗八国联军的战争中,曾有“神灵附体,枪炮不入”的迷信说法。
[36]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署名迅。
[37] Nordau 诺尔道(1849—1923),出生于匈牙利的德国医生,政论家、作家。著有政论《退化》、小说《感情的喜剧》等。
[38] “国民之敌” 指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剧本《国民之敌》的主人公斯铎曼一类人。斯铎曼是一个热心于公共卫生工作的温泉浴场医官。有一次他发现浴场矿泉里含有大量传染病菌,建议把这个浴场加以改建。但市政当局和市民因怕经济利益受到损害,极力加以反对,最后把他革职,宣布他为“国民公敌”。
[39] mob 英语:乌合之众。
[40]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之一。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见他所著《劝学篇·设学》:“其学堂之法,约有五要: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又在该书《会通》中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41] 这里的“思想昏乱”“是我们民族所造成的”等话,是针对《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1918年8月15日)《通信》栏任鸿隽致胡适信中的议论而发的,该信中说:“我想钱先生要废汉文的意思,不是仅为汉文不好,是因为汉文所载的东西不好,所以要把他拉杂摧烧了,廓而清之。我想这却不是根本的办法。吾国的历史,文字,思想,无论如何昏乱,总是这一种不长进的民族造成功了留下来的。此种昏乱种子,不但存在文字历史上,且存在现在及将来子孙的心脑中。所以我敢大胆宣言,若要中国好,除非人(疑“使”字之误)中国人种先行灭绝!可惜主张废汉文汉语的,虽然走于极端,尚是未达一间呢!”按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四川巴县人,曾留学日、美,时任北京大学教授。这里所引的话,是他针对并理解当时钱玄同等关于要废孔学、灭道教,驱除一般人幼稚、野蛮、顽固思想,必先废灭汉字的论点而发的。
[42] 牛二 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他以蛮横无理的态度强迫杨志卖刀给他的故事,见该书第十二回《汴京城杨志卖刀》。
[43] G.Le Bon 勒朋(1841—1931),法国医生和社会心理学家。他在所著《民族进化的心理定律》(即本文所说的《民族进化的心理》)一书的第一部第一章中说:“吾人应该视种族为一超越时间之永久物,此永久物之组成不单为某一时期内之构成他的活的个体,而也为其长期连续不断的死者,即其祖先是也。欲了解种族之真义必将之同时伸长于过去与将来,死者较之生者是无限的更众多,也是较之他们更强有力。他们统治着无意之巨大范围,此无形的势力启示出智慧上与品性上之一切表现,乃是为其死者,较之为其生者更甚在指导一民族。只有在他们身上才建筑起一个种族,一世纪过了又一世纪,他们造成了吾人之观念与情感,所以也造成了吾人行为之一切动机。过去的人们不单将他们生理上之组织加于吾人,他们也将其思想加诸吾人;死者乃是生者惟一无辩论余地之主宰,吾人负担着他们的过失之重担,吾人接受着他们的德行之报酬。”(据张公表译文,商务印书馆1935年4月初版)
[44] 道学 又称理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45] 阴阳五行 原是我国古代一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始于战国时的齐燕方士。它用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和“阴阳”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界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后来阴阳家、儒家和道家将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歪曲和神秘化,用来附会解释朝代兴替和社会变动以至人的命运。
[46] 打脸 传统戏曲演员按照“脸谱”勾画花脸。“打把子”,传统戏曲中的武打。当时《新青年》上曾对“打脸”、“打把子”的存废问题,进行过讨论。
[47] 六百零六 即胂凡纳明(Arsphenamine),抗梅毒药名,1909年研制成功,得名于该药试验阶段获得的六〇六号化合物。
[48] 张献忠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参看本卷第206页注〔11〕。
[49]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署名唐俟。
[50] 《再论戏剧改良》 作者傅斯年,当时是《新潮》杂志的主编。这里所引的一段话的原文是:“中国人不懂得‘理想论’和‘理想家’的真义。说到‘理想’,便含着些轻薄的意味,觉得‘理想’即是‘妄想’,‘理想家’即是‘妄人’。其实世界的进步,完全是几多‘理想家’造就成的。”
[51] 辛亥革命后,原清朝大臣、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攫取了国家政权,于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他曾宣称“政治军事经验不下于人”,要用武力征伐反对者,并指令熊希龄组织所谓“第一流的经验内阁”。后来袁世凯又阴谋复辟帝制,清朝旧臣如劳乃宣、宋育仁、刘廷琛等也随之在北京等地进行复辟活动。以后又有张勋、康有为等人于1917年扶植清废帝溥仪复辟的事件。
[52] 拳民时代的教民 拳民时代,指义和团运动时期。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各地设立的教堂,广收信徒。这种信徒被称为教民。其中有一部分人依势欺人,引起民众愤恨。在义和团运动中,一般教民也受到打击。
[53] 心传 佛教禅宗用语。指不立文字,不依经卷,只凭师徒心心相印,递相授受。
[54] 公理战胜强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等“协约国”宣扬它们战胜德、奥等“同盟国”是“公理战胜了强权”。中国是协约国的成员,当时也有许多人宣扬这一思想,对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抱有幻想。
[55]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署名唐俟。
[56] “久违芝宇,时切葭思” 这是旧时书信中常用的客套语,意思是久不见面,时刻想念。芝宇,即眉宇。《新唐书·元德秀传》载,元德秀,字紫芝,“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后来就以“芝宇”作为他人容貌的美称。“葭思”,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来用“葭思”表示对友人的思念。
[57] 私窝子 私娼住的地方。
[5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署名唐俟。
[59] “洗煤炭” 见《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1918年8月15日)《通信》栏载任鸿隽给胡适的信:“《新青年》一面讲改良文学,一面讲废灭汉文,是否自相矛盾?既要废灭不用,又用力去改良不用的物件。我们四川有句俗语说,‘你要没有事做,不如洗煤炭去罢。’”
[60] 九族 指自身及自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另一种说法是以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为九族。
[61] 此句在《新青年》最初发表时原文为:“现在是受了外来的影响,形式上难于办到。社会上虽然深恶痛绝,却未必对面现出战士,迎头杀来;不过几支暗箭,连声冷笑,掷几粒石子,送几封匿名信罢了。”
[62] 尼采(F.Nietzsche) 参看本卷第60页注〔26〕。下文所说的《札拉图如是说》,即《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他的一部主要哲学著作。
[63] 随喜 佛家语,佛家认为行善布施可生欢喜心,随着别人做善事称为随喜。《大智度论》六一:“一切和合,随喜为德。”
[64]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
[65] 印度麻 亦名菽麻,豆科,一年生草本,可作麻织品原料和牲畜饲料。在印度和一些其他国家,又用作麻醉品。
[66] 未达一间 还有一点差距的意思。汉代扬雄《法言·问神》:“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间耳。”
[67] 乔治葛来(George Grey,1812—1898) 英国人。曾任英国驻澳大利亚、新西兰(即本文中所说的纽西兰)和南非的殖民地总督,1877年至1879年任新西兰总理。所著《多岛海神话》一书,是研究新西兰土著民族毛利人的神话和口头历史的著作,1855年出版。“多岛海”(Polynesia),通译波利尼西亚。
[68] “东学西渐” 1909年日本汉学家槐南陈人著《东学西渐》篇,在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上发表,当时上海《神州日报》曾译载过这篇文章。其中说:“伦敦二三书肆发售之书目……有《十三经注疏》,有《史记》,有《前后汉书》……凡考索中国文物礼制之书,殆皆具。……庸讵知东学西渐已有如斯之盛,宛似半夜荒鸡,足使闻者起舞耶。”《神州日报》编者又在按语中加以称颂。
[69]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
[70] “公民团” 指袁世凯雇用的流氓打手,他们在1913年10月6日自称“公民团”,包围当时的国会,强迫议员选他为总统。后来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曹锟也都使用过这类手段。这里是比喻统治者的御用工具。
[71] 指上海《时事新报》的星期图画增刊《泼克》。沈泊尘编。关于这个画刊的内容和倾向,可参看本书《随感录四十六》。“泼克”,英语 Puck的音译,是英国民间传说中喜欢恶作剧的小妖精的名字。
[72]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二号,署名唐俟。
[73] 指上海《时事新报》星期图画增刊《泼克》。这里所说的讽刺画,载于1919年1月5日该刊中,共六幅,沈泊尘作。文字说明中有:“某新学家主张废弃汉字”;“然习罗马文又苦于格格不入,乃叩诸医生问焉”;“医生请以罗马犬之心易其心”;“某新学家易心后试读罗马拼音,人聆之则居然罗马犬吠也!”等。沈泊尘(1889—1920),原名沈学明,浙江人。以自学作画成名,曾画过讽刺欧战和抨击卖国贼的漫画,但也画有以讥讽汲收西方文化为主题的作品。
[74] 1919年2月9日《时事新报》星期图画增刊《泼克》载有沈泊尘的讽刺新文艺的画,共四幅。文字说明中有某文学者“常出其所著之新文艺以炫人”,“然其思想之根据乃为外国偶像”等语。
[75] 比利时的义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在西线企图假道比利时,攻击法军主力。比利时原为“中立国”,拒绝德军通过,于是发生战争。当时“协约国”方面称比利时的参战为“义战”。
[76] 崇拜孔丘关羽 自汉代始,历代王朝尊崇孔子。唐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元代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清称“至圣先师”,并在各地建立专祠(俗称文庙)。自宋徽宗起,又先后尊关羽为“武安王”、“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也在各地建立专祠(俗称武庙)。
[77] 瘟将军五道神 都是我国旧时民间所供奉的神祇,相传他们掌管瘟疫和灾害。
[78] Apollo 阿波罗,希腊神话中光明、艺术与健康之神。
[79]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二号,署名俟。
[80] 《兰亭序》 即《兰亭集序》,晋代王羲之作,行书法帖,全文三百二十余字,有唐代摹本存世。
[81]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二号,署名俟。
[82] 弱水 我国古书中关于弱水的神话传说很多。如《海内十洲记》说:“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这里说“竟是骗了我们”,是说“不可越”的弱水并没有阻挡住外国人的到来。
[83] 赛会 即迎神赛会,旧时的一种民间习俗,用仪仗、鼓乐和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以酬神祈福。
[84] Brand 勃兰特,易卜生所作诗剧《勃兰特》中的人物。“All or nothing!”英语,“不能完全,宁可没有!”的意思。
[85]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二号,署名俟。
[86] “逸兴遄飞” 语出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遥吟俯畅,逸兴遄飞。”
[87] 一甲一名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一名,即第一等第一名,也就是“状元”。这里指第一。
[8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3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
[89] 盛德坛扶乩 1917年10月12日,俞复、陆费逵等在上海设盛德坛扶乩。据《灵学丛志》第一卷第一期载,那天“圣贤仙佛同降”,“推定孟圣主坛”。又该刊第一卷第十期载有盛德坛1918年9月19日扶乩的情况,伪称梓潼、关圣、孚佑三帝君“会议一切”,谓各地乩坛“大加增多”,“甚为可怪”,特谕示“各地不得争效遗误”云云。扶乩,一种迷信活动,由二人扶一丁字形木架,使下垂一端在沙盘上划字,假托神鬼所示。
[90] 王讷(1880—1960) 字默轩,山东安丘人,曾任山东省教育会会长、众议院议员。他提出的“推广中华新武术建议案”,于1917年3月22日经众议院通过。
[91] 中华武士会 当时天津、北京等地的一个拳术组织。
[92] 绿帜社 当时以传播世界语为宗旨的团体。“爱世语”(Esperanto),通称世界语。“柴圣”,当时一些世界语学者对柴门霍夫的尊称。柴门霍夫(L.Zamenhof,1859—1917),波兰人。1887年创造了世界语,著作有《第一读本》、《世界语初基》等。Ido,是法国库都拉(L.Couturat,1868—1915)、丹麦耶思柏森(O.Jespersen,1860—1943)等人所创造的另一种世界语。
[93] 指《上海泼克》,又名《泊尘滑稽画报》,漫画专刊,沈泊尘编,1918年9月出刊,同年12月停刊。该刊第四期(1918年12月)载有抱一的讽刺画《目盲心盲之美术家》,附有如下的文字说明:“近来上海之研究美术者多矣,然其斤斤讨论者,皆系十九世纪之美术也,纵有新艺术在其目前,亦不能见,盖若辈非盲于目即盲于心也。”
[94] 木叶蝶 蝶的一种,颜色与枯叶相似,休息时两翅合拢,看去就像一片枯叶。
[95] 剥制的鹿 剥取鹿皮制成的鹿的标本。这里是指徒具形式没有生命的东西。
[96] 印象派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于欧洲的一种画派。它反对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强调表现作者瞬间的“印象”,探求光和色的表现效果。后期印象派则认为绘画的目的在于探索形、色、节奏和空间,漠视对事物形态的忠实描写,主张以色彩的配合来表现它的体积。下文的Cézanne,即塞尚(1839—1906),法国画家;Van Gogh,即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他们都是后期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97] 立方派 即立体派,二十世纪初形成于法国的一种画派。强调多面表现物体形态,主张用几何图形(立方体、球体、圆锥体、三角形)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作品构图怪诞。
[98] 未来派 二十世纪初形成于意大利的一种艺术流派。它否定文化遗产和一切传统,强调面向未来,表现现代机械文明、力量和速度;用离奇的形式表现动态的直觉和凌乱的想象,作品多难于理解。
[99]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3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署名唐俟。
[100] “妄谈法理”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政权,当时的革命党人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根据,大谈“民国的法理”,试图借此约束袁世凯的独裁专制。而袁世凯则声称不许他们“妄谈法理”,并下令废止《临时约法》和解散国会。后来段祺瑞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时,对《临时约法》和国会,也采取了与袁世凯同样的手段。护法,指1917年7月至1918年4月间,孙中山领导的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的运动。
[101] “食肉寝皮” 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国州绰对齐庄公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按“二子”指齐国的殖绰和郭最,他们曾被州绰俘虏过。
[102] 美育代宗教 是蔡元培所提出的主张。他曾著有《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载《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1917年8月)。
[103] 黄郛(1880—1936) 字鹰白,浙江绍兴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后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等职。《欧战之教训与中国之将来》一书,1918年12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里所引的一段文字,见于该书第三编。
[104] 既许信仰自由却又特别尊孔 1913年8月1日,孔教会会长陈焕章在给参众两院的《请定孔教为国教请愿书》中说:“焕章等内审诸夏之国情,外考列邦之成宪,迫得请愿贵院,于宪法上明定孔教为国教,并许信教自由。”
[105] “胜朝遗老” 这里指清朝遗老。胜朝,即已被推翻的前一个朝代。
[106]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署名唐俟。
[107] “过激主义” 日本媒体对布尔什维主义的贬性译称,当时中国一些人也沿用这个词。
[108] 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北洋政府曾派遣二十余万人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的战争,实际上只从事修路运输等劳动,故称华工。十月革命后,中国北洋政府为防止侨居俄国的华工回国传播革命思想,曾经内阁议决,通电东北、蒙古、新疆等地边防官吏对他们严格检查、防范。
[109] 主战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协约国方面的日本嗾使中国参战,想借此加紧对中国的控制;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则企图以参战为名,换取日本的援助和支持。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加入协约国对德国作战。
[110] 陕西学界的布告 指1919年3月,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控诉陕西军阀陈树藩纵使兵匪残杀无辜民众的暴行的《秦劫痛语》,其中列举兵匪所用的酷刑有曝尸烈日、酷吊、戴肉镯子、煮人肉等。(见1919年4月1日北京《晨报》)
[111] 湖南灾民的布告 指1919年1月,湖南人民控诉张敬尧暴虐统治的《湘民血泪》,其中列举了张敬尧纵兵奸淫掳掠、惨杀无辜等罪行。(见1919年1月6日上海《时报》)
[112] “列宁不消说还是过激主义哩!”一句,在《新青年》发表时为:“列宁不消说是过激主义了,然而我们这中国的残暴淫掠,究竟是根据着什么主义呢?”
[113] “多数主义” 这里仅是人数众多的意思,与“布尔什维(多数)主义”含义不同。参看本书《随感录三十八》。
[114]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署名唐俟。
[115] 《镜花缘》 长篇小说,清代李汝珍著,一百回。这里所引酒保的话,见于该书第二十三回《说酸话酒保咬文 讲迂谈腐儒嚼字》。“君子国”应为淑士国。
[116] 名教 以名分规范为准则的封建礼教,如“三纲”“五常”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117]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署名唐俟。
[118] 《史记》 汉代司马迁著,一百三十卷。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世家,是该书中传记的一体,主要记叙王侯的事迹。《赵世家》记述春秋战国时赵国的世系和历史。
[119] 公子成反对主父改胡服 主父即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他推行军事改革,改穿匈奴族服装,学习骑射。这一措施,曾遭到公子成的反对。
[120] 《北史》 唐代李延寿撰,一百卷。记载我国南北朝时代北方国家魏、齐、周和隋的历史。这里所引的应为隋文帝独孤后的事,见该书卷十四《后妃列传下》。
[121] 三皇五帝 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西汉伏生《尚书大传》中,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史记·五帝本纪》中,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122] Vedda族 维达族,锡兰岛(今斯里兰卡)最古老的种族。他们住在山林里,大都过着狩猎生活,保存着母系社会的习俗和万物有灵的信仰。
[123] 羲皇上人 指伏羲氏(羲皇)以前的人。晋代陶潜《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原意是指想象中的上古时代过着闲适生活的人们。这里是就所谓“羲皇上人”的原始状态而言。
[124]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署名唐俟。
[125] 六朝焚身的和尚,据梁朝慧皎《高僧传》卷十二《忘身》第六记载:有宋蒲坂释法羽“……服香油,以布缠体,诵《舍身品》竟,以火自燎”。此外该书记载焚身的和尚还有慧绍、僧瑜、慧益、僧庆、法光、昙弘等多人。
[126] 唐朝砍下臂膊布施的和尚,据唐代道宣《续高僧传》卷三十九《普圆传》记载:“……有恶人从圆乞头,将斩与之,又不肯取。又复乞眼,即欲剜施。便从索手,遂以绳系腕著树,齐肘斩而与之。”
[127] “圣武” 对帝王武功的颂词。《尚书·伊训》:“惟我商王,布昭圣武。”
[128] 秦始皇帝(前259—前210) 姓嬴名政,战国时秦国的国君,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29] 刘邦(前247—前195) 字季,沛(今江苏沛县)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于秦二世元年(前209)起兵反秦,在亡秦灭楚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庙号高祖。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常繇(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前232—前202),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楚国贵族后裔。秦二世元年起兵反秦,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公元前202年为刘邦所败。据《史记·项羽本纪》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130]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署名唐俟。
[131] 治外法权 这里是指过去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根据这种特权,居留中国的外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他们在中国犯了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受本国的领事或由其本国所设立的法庭依照他们的法律审判。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俄、日等国,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这种特权。
[132] 庚子赔款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英、美、德、法、日、俄等八国联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1901年(辛丑),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向八国赔款银四亿五千万两,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这笔赔款通称“庚子赔款”。
[133] 社稷 古代我国帝王或诸侯在都城设立的祭祀社神(土神)和稷神(谷神)的庙,旧时用作国家政权的代称。
[134] 新兴了十八个小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重建或新建的国家,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芬兰、冰岛、奥地利、匈牙利、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达维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汉志、远东共和国等。它们有的后来又并入其他国家。
[135]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署名唐俟。
[136] “天道宁论” 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137] 弱水 参见本卷第353页注〔2〕。古籍中又指称多处河流,《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指黑河及其续流额济纳河,在甘肃省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
[138] 桑间濮上 桑间,在濮水上,春秋时卫国的地方。相传当时附近男女常在这里聚会。《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139]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署名唐俟。
[140] 有岛武郎(1878—1923) 日本小说家。著作有《有岛武郎著作集》。《与幼者》见《著作集》第七辑,鲁迅曾译为中文,题为《与幼小者》,收入《现代日本小说集》中。
[141] 白桦派 近代日本的一个文学派别,以创办《白桦》杂志(1910—1923)而得名。他们提倡新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有岛武郎是其重要成员。
[142]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署名唐俟。
[143] “淌牌” 又作淌白,指女流氓或私娼。吊膀,意为调情。拆白,用异性引诱等手段诈骗财物的流氓行为。这些都是旧时上海一带的俗语。
[144] “耐阿是勒浪勿要面孔哉” 苏州方言,意思是:“你是不是在不要脸呢!”耐,你;阿是,是否;勒浪,在。
[145]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署名唐俟。
[146] “臣工” 群臣百官。《诗经·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147] Gogol 果戈理。参看本卷第105页注〔18〕。《按察使》,今译《钦差大臣》,作于1834年至1836年间。
[148] 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故事,据《新约全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记载,耶稣在耶路撒冷传道时,为门徒犹大所出卖,被众祭司和民间长老解交罗马帝国驻犹太巡抚彼拉多。彼拉多因耶稣无罪,想释放他,但遭到祭司长、文士和民间长老们的反对,结果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149] 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署名唐俟。
[150] 这里和下文的“L”,最初发表时都作“鲁迅”。
[151] 此段末二句,在《新青年》发表时为:“但在一村一镇的人看起来不算什么,一村一镇的人都死了,在一府一省的人看起来不算什么,就是一省一国一种……”
[152]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1年10月23日《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署名风声。
[153] 元质 即化学元素。
[154] 智识是罪恶 这是朱谦之所宣扬的虚无哲学的一个观点。他在1921年5月19日《京报》副刊《青年之友》上发表的《教育上的反智主义——与光涛先生论学书》一文中说:“知识就是赃物——知识是可量性的,也是可属性的,所以知识可以被人占有,可以灌来灌去。我的朋友瞿秋白先生说得好:‘把知识当作一种所有物,就是盗贼明抢暗夺的行为,侵人家的权利,我可以说知识是赃物。’即就知识本身的道理说,也只是赃物,故我反对知识,是反对知识本身,而废止知识私有制的方法,也只有简直取消知识,因为知识是赃物,所以知识的所有者,无论如何形式,都不过盗贼罢了。”又说:“知识就是罪恶——知识发达一步,罪恶也跟他前进一步。因为知识是反于淳朴的真情,故自有了知识,而浇淳散朴,天下始大乱。什么道德哪!政治哪!制度文物哪!这些人造的反自然的圈套,何一不从知识发生出来,可见知识是罪恶的原因,为大乱的根源。”按朱谦之(1899—1972),福建闽侯人,当时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
[155] “活无常”和“死有分”,都是迷信传说地狱中的勾魂使者。
[156] 牛头马面 都是佛经传说地狱中的狱卒。
[157] “先帝爷” 传统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词:“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先帝爷,指刘备。
[15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1年11月4日《晨报副刊》,署名风声。
[159]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2月9日《晨报副刊》,署名风声。
[160] 《晨报副刊》 《晨报》,研究系(梁启超、汤化龙等组织的政治团体)的机关报,1916年8月15日创刊于北京,原名《晨钟报》,1918年12月改名《晨报》。它的第七版刊登学术论文及文艺作品,1921年10月12日起改成单张出版,名为《晨报副镌》。《晨报》在政治上拥护北洋政府,但它的副刊在进步力量的推动下,一个时期内却是赞助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期刊之一,自1921年秋至1924年冬约三年间,由孙伏园编辑,作者经常为该刊写稿。
[161] 式芬先生的杂感 指1922年2月4日《晨报副刊》第三版“杂感”栏刊登的式芬(周作人)的《〈评尝试集〉匡谬》。该文列举了胡先骕《评尝试集》一文中四个论点,逐个加以批驳。
[162] 《学衡》 月刊,1922年1月创刊于南京,吴宓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骕等。出至1926年12月第六十期后改为双月刊,几经断续,至1933年7月停刊,共出七十九期。该刊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见《学衡》杂志简章),主张尊崇传统文化,非议新文化运动。所发表文章均为文言文。
[163] “聚宝之门” 聚宝门是南京城门之一。“学衡派”主要成员多在当时的南京东南大学教书,所以文中说“聚在‘聚宝之门’左近”。“聚宝之门”,是鲁迅故意模仿“学衡派”的“乌托之邦”、“无病之呻”等不通的古文笔调,用以讽刺他们的。下文的“英吉之利”、“睹史之陀”(睹史陀,梵语,“知足”的意思),“宁古之塔”(宁古塔,东北地名),“有病之呻”,也是同样的用意。
[164] 《弁言》 以及下文所举《评提倡新文化者》(梅光迪作),《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萧纯锦作),《国学摭谭》(马承堃作),《记白鹿洞谈虎》、《渔丈人行》(邵祖平作)等,都登在1922年1月《学衡》杂志第一期,《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胡先骕作),全文在1922年的《学衡》杂志断续刊载。
[165] 顾亭林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学者、思想家。“人之患在好为人序”,见他著的《日知录》卷十九《书不当两序》条。
[166] “突而弁兮” 语出《诗经·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167] 摩耳(T.More,1478—1535) 通译莫尔,英国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之一。他的《乌托邦》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作于1516年。乌托邦,英语Utopia的音译,意即理想国。
[168] 太史公 即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6),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汉代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他在所著《史记》的《五帝本纪》中,叙述了五帝的事迹后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荐绅,即搢绅,《史记·封禅书》裴《集解》引李奇注:“搢,插也。插笏于绅。绅,大带。”后以“搢绅”为官吏的代称。
[169] “挂脚韵” 我国旧体诗一般都在句末押韵,叫“韵脚”。如果不顾诗句的意思,仅是为了押韵而用一个同韵字硬凑上去,就被称为“挂脚韵”。
[170] 《诗韵合璧》 韵书,清代汤文潞编,五卷。是旧时初学作诗者检韵的工具书。“六麻”,旧诗韵“下平声”的第六个韵目。下文的“蛇”、“瓜”、“叉”均属此韵目。
[171] 匡庐 即江西庐山的别称。南朝宋释慧远《庐山记略》:殷、周时匡裕受道于仙人,游庐山时在此筑室修炼,“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
[172]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4月9日《晨报副刊》。
[173] 俄国歌剧团 指1922年春经哈尔滨、长春等地来到北京的俄国歌剧团(在十月革命后流亡出来的一个艺术团体),它于4月初在北京第一舞台演出。
[174] 指爱罗先珂。参看本书第243页注〔25〕。他关于沙漠的话,参看《呐喊·鸭的喜剧》。
[175]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4月12日《晨报副刊》。署名鲁迅。
[176] 私立学校游艺大会 指中国实验学校等二十四所男女学校,为解决经费困难,于1922年4月8、9、10日在北京中央公园举行的游艺大会。
[177] 本篇最初在《晨报副刊》发表时,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还有一段话:“人看见Sro.E,几个人叫道:‘瞎子,瞎子!’对的,他们发现了真理。”按,文中的Sro.E,即爱罗先珂先生。
[178] Chocolate apricot sandwich 今译巧克力杏仁夹心面包。
[179]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9月20日《晨报副刊》,署名某生者。
[180] 涵秋 李涵秋(1874—1923),别署沁香阁主、韵香阁主,江苏江都人,鸳鸯蝴蝶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作品有《广陵潮》等。他的《文字感想》,载1922年9月14日上海《时报》的《小时报》专页。
[181] “钩格磔” 象声词,鹧鸪鸣声。唐代李群玉《九子坂闻鹧鸪》:“正穿诘曲崎岖路,更听钩格磔声。”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八《禽部》“集解”引孔志约的话:“鹧鸪生江南,形似母鸡,鸣云‘钩格磔’者是。”
[182] “粤若稽古” 语出《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勳,钦明文思安安。”粤,亦作“曰”,发语词。关于这四个字,自汉代以来注释的人很多,而各家的注释多不相同。据唐代孔颖达注,是“能顺考古道而行之”之意。这几句话的意思,孔颖达疏:“曰能顺考校古道而行之者是帝尧也。又申其顺考古道之事,曰此帝尧能放效上世之功而施其教化,心意恒敬,智慧甚明,发举则有文谋,思虑则能通敏,以此四德安天下之当安。”
[183] “绛即东雍” 语出唐代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樊宗师的文章以艰涩著名,很难断句。注释这篇文章的人很多,断句也不尽相同。该文第一句“绛即东雍为守理所”,有人断为“绛即东雍,为守理所。”也有人断为“绛,即东雍为守理所。”按樊宗师曾任绛州刺史,这句话的意思是:绛就东雍旧地建置太守治所。
[184] 手民 指排字工人。
[185]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10月4日《晨报副刊》,署名某生者。
[186] 鸳鸯蝴蝶体 鸳鸯蝴蝶派是兴起于清末民初的以上海为中心的一个通俗文学流派。作品多以文言描写才子佳人的哀情故事,习有“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滥调,用鸳鸯蝴蝶来比喻这些才子佳人,故被称为“鸳鸯蝴蝶体”。代表作家有徐枕亚、陈蝶仙、李定夷等。他们出版的刊物有《民权素》、《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礼拜六》、《小说世界》等,其中《礼拜六》刊载白话作品,影响最大,故鸳鸯蝴蝶派又有“礼拜六派”之称。
[187] 绵连 即连史纸,质坚色白,宜于印刷贵重书籍。锦帙,用锦绸裱制的精美的书函。
[18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10月9日《晨报副刊》,署名某生者。
[189] 胡怀琛(1886—1938) 字寄尘,安徽泾县人。他也是本书《所谓“国学”》一文中所说的国学家和鸳鸯蝴蝶派作家之一。他在1922年9月给郑振铎的信中曾说:“提倡新文学的人,意思要改造中国的文学;但是这几年来,不但没有收效,而且有些反动。”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儿歌的‘反动’”,就是针对这种言论而发的。
[190] 宝相花 莲花状的图案装饰花型,传统工艺常用的花型之一。宝相,原为佛家语,形容佛相的庄严尊贵;佛家尊莲花,故有此称。
[191] 胡怀琛曾把胡适《尝试集》中的一些诗,加以改削,重新发表。这里所说的“夙善改削”,即指此事。
[192] 某生者 作者署名“某生者”,含有讽刺当时鸳鸯蝴蝶派小说作者的意思,因为这一派作者常有用“××生”作笔名的,而且他们的小说多用“某生者,某地人,家世簪缨,文采斐雅……”一类话开头,几乎成为一个公式。
[193]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11月3日《晨报副刊》,署名风声。
[194] 《学灯》 当时研究系报纸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1918年3月4日创刊。驳吴宓的文章,指甫生写的《驳〈新文化运动之反应〉》一文,载1922年10月20日《学灯》。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人,曾留学美、英、法等国,先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东南大学教授等。
[195] 《中华新报》 当时政学系(杨永植、张群等组织的政治团体)的报纸,1915年10月创刊于上海。1926年夏停刊。吴宓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应》,发表于1922年10月10日该报增刊。
[196] 《民心周报》 1919年创刊,上海民心周报社编辑。《经世报》,月刊,1917年创刊,先为日刊,后于1922年改为月刊,北京经世报社编辑。《亚洲学术杂志》,月刊,1922年创刊,上海亚洲学术研究会编辑。《史地学报》,季刊,1921年创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编辑。《文哲学报》,季刊,1922年创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学哲学研究会编辑。《湘君》,季刊,1922年创刊,湖南长沙明德学校湘君社编辑。这些报刊大多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宣传复古主义的。
[197] “英文标点” 即国际通用的标点符号,也就是“新式标点”。“学衡派”等反对新文化运动,连新式标点也加以排斥,把国际上各种文字都可以通用的标点符号说成是“英文标点”。
[198] “万恶孝为先”的谣言 《新青年》第八卷第六号(1921年4月1日)署名“记者”所摘的“什么话”栏载:“三月八日上海《中华新报》上说:‘陈独秀之禽兽学说,……开章明义即言废德仇孝,每到各校演说,必极力发挥“万恶孝为首,百善淫为先”之旨趣,青年子弟多具有好奇模效之性,一闻此说,无不倾耳谛听,模仿实行,若决江河,沛然莫御;即各校以外,凡社会上嚣张浮浪之徒无不乐闻其说,谓父子为路人,谓奸合为天性。目下如民军之肆扰,究属一时之痛苦,至于陈独秀之学说,则诚滔天祸水,决尽藩篱,人心世道之忧,将历千万亿劫而不可复。’”陈独秀于1921年3月18日在《广东群报》发表《辟谣》一文,声明没有说过这类话。
[199] 《国粹学报》 月刊,1905年1月创刊于上海,邓实编辑,1911年12月停刊,共出八十二期。主要撰稿人有章太炎、刘师培等。该志时常刊载明末遗民反清的文章,对当时反对清朝政府的革命运动,起过一些作用。
[200] 《长青》 周刊,1922年9月创刊。包天笑、胡环琛编辑。同年10月停刊。《红》,即《红杂志》,周刊,1922年8月创刊。严独鹤、施济群编辑。1924年7月改名《红玫瑰》。《快活》,旬刊,1922年1月创刊。李涵秋、张云石编辑。同年12月停刊。《礼拜六》,周刊,1914年6月6日创刊。王钝根、孙剑秋编辑。1916年4月停刊。1921年3月曾复刊,至1923年4月停刊。这些都是鸳鸯蝴蝶派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刊物。
[201]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11月4日、6日《晨报副刊》,署名风声。
[202] “屠介纳夫” 通译屠格涅夫。参看本卷第178页注〔5〕。“郭歌里”,通译果戈理。这里所说的文章指1922年9月26日《新申报》所载《做小说的秘诀》,作者署名扰扰。
[203] 阿难陀 印度斛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实叉难陀(652—710),又称施乞叉难陀,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人,武则天证圣一年(695)起在中国长安翻译《华严经》及其他佛经共十九部。鸠摩罗什婆,简称鸠摩罗什(344—413),原籍印度,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父为印度人,母为龟兹国王妹。公元401年自龟兹至长安,后秦姚兴待以国师之礼,译经三百八十余卷。
[204] “柯伯坚” 通译克鲁泡特金(П.А.Кропоткин,1842—1921),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家。中国留法学生主办的《新世纪》周刊第八十七号(1909年3月6日)刊有他的照片,译名为“柯伯坚”。
[205] “陶斯道” 《新世纪》第七十三号(1908年11月14日)和第七十六号(同年12月5日)译载丘克朔夫的《我良心上喜欢如此》的文章,评介俄国作家“陶斯道”。从该文内容看,是指托尔斯泰(即文中的Tolstoi),并不是陀思妥也夫斯基(即文中的Dostoievski)。
[206] 六朝和尚 指道安、鸠摩罗什等著名的佛经翻译者。
[207] 克鲁泡特金逝世的消息,见于1921年2月1日上海《时报》,其中刊有一张照片,下注文字是“近日逝世之俄国社会改革家苦鲁巴金”,而照片却是身着军服的俄国将军库罗巴特金(即文中的Kuropatkin,1848—1925)。
[208] 王羲之(321—379) 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文学家、书法家。唐伯虎(1470—1523),名寅,字伯虎,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文学家、画家。黄三太,清代小说《彭公案》中的人物,江湖侠客。
[209] 进化论 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的理论。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是这个科学理论的奠基者。
[210] 相对论 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关系的理论,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二十世纪初由德国出生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等人创立。
[211] 美洲是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C.Colombo,约1451—1506)于1492年发现的。
[212] 《流沙坠简》 三卷,罗振玉、王国维合编,1914年出版。1900年、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A.Stein)两次在我国新疆、甘肃掘得汉晋时代木简,偷运回国,法国人沙畹(É.Chavannes)曾为这些木简作考释。罗振玉、王国维又把它们分类编排,重加考释,分为《小学术数方技书》、《屯戍丛残》、《简牍遗文》等三卷。
[213] 王国维(1877—1927) 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学者。著有《观堂集林》、《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
[214] 沙士比亚 通译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诗人。参看本卷第44页注〔92〕。
[215]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11月9日《晨报副刊》,署名风声。
[216] “嗜痂之癖” 病态的、反常的嗜好。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十载:“东莞刘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尝诣孟灵休,灵休先患灸疮,痂落在床,邕取食之。”
[217] “放诸四夷” 语出《礼记·大学》:“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四夷,旧时汉族统治者对我国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带轻蔑性的称呼。迸诸四夷,放逐到边远的地方。
[21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11月17日《晨报副刊》,署名风声。
[219] 关于胡梦华对《蕙的风》的批评,1922年8月汪静之的新诗集《蕙的风》出版后,胡梦华在《时事新报·学灯》(1922年10月24日)发表《读了〈蕙的风〉以后》,说其中一些爱情诗是“堕落轻薄”的作品,“有不道德的嫌疑”。接着,章鸿熙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同年10月30日)发表《〈蕙的风〉与道德问题》,加以批驳。胡梦华又在《觉悟》(同年11月3日)发表《悲哀的青年——答章鸿熙君》进行答辩,内有“我对于悲哀的青年底不可思议的泪已盈眶了”等语。胡梦华(1901—1983),安徽绩溪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学生。汪静之(1902—1996),安徽绩溪人,诗人。作品有《蕙的风》、《寂寞的国》等。章鸿熙(1900—1946),字衣萍,安徽绩溪人,作家。
[220] 《金瓶梅》 长篇小说,明代兰陵笑笑生(姓名不详)作,一百回。反映明末的社会生活,其中多有淫秽的描写。
[221] 锻炼周纳 罗织罪名,陷人于法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晋代晋灼注:“精熟周悉,致之法中也。”
[222] “授受不亲” 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223]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辑,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224] 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 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印度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225] “风马牛” 互不相干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226] “绮语戒” 佛家的禁戒之一。凡佛家认为“邪淫不正”的言词,都称“绮语”,在禁戒之列。
[227] 歌德 德国诗人、学者。参看本卷第22页注〔34〕。他的文学作品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雪利,通译雪莱,英国诗人。参看本卷《坟·摩罗诗力说》第六节及注〔58〕。
[228] 《青光》 上海《时事新报》副刊之一。“一段文章”,指1922年11月11日《青光》所载一夫的《君与先生》。
[229] 《春秋》笔法 《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过去的经学家认为,《春秋》“以一字为褒贬”(杜预《左传序》),隐含“微言大义”(《汉书·艺文志》),称为“春秋笔法”。
[230]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11月18日《晨报副刊》。
[231] 北京大学的反对讲义收费风潮 1922年10月,北京大学部分学生反对学校征收讲义费,发生风潮。该校评议会议决开除学生冯省三一名。其实冯省三只是风潮发生后临时参加的,并非真正的主持者。冯省三(1902—1924),山东平原人,当时北京大学预科法文班学生。
[232] 四烈士坟 1912年1月16日,革命党人杨禹昌、张先培、黄之萌三人炸袁世凯,未成被杀;同年1月26日,彭家珍炸清大臣良弼,功成身死。后来民国政府将他们合葬于北京三贝子花园(旧址在今北京动物园内),称为四烈士墓。其中杨、张、黄三人墓前均立无字碑。良弼(1877—1912),爱新觉罗氏,字赉臣,满洲镶黄旗人。当时任禁卫军协统兼训练大臣。武昌首义后,曾参与组织维护帝制的宗社党,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逊位。
[233] “散胙” 旧时祭祀以后,散发祭祀所用的肉。
[234]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1月28日《晨报副刊》,署名风声。
[235] 汪原放(1897—1980) 安徽绩溪人。1913年入上海亚东图书馆。“五四”以后曾标点《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236] 效颦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后来把拙劣的模仿叫做效颦。
[237] 《花月痕》 长篇小说,清末魏秀仁(子安)作,五十二回。内容系描写文士、妓女的故事。
[238] 陶乐勤 江苏昆山人。他标点的《花月痕》1923年上海梁溪图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