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鲁迅全集2005年版 >
- 鲁迅全集.11 >
- 两地书
注释
[1] 本篇最初印入1933年4月上海青光书局出版的《两地书》,同年底又经作者收入《南腔北调集》。
[2] 霁野、静农、丛芜 即李霁野(1904—1997)、台静农(1902—1990)、韦丛芜(1905—1978)。他们都是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员。
[3] 漱园 即韦素园(1902—1932),安徽霍丘人,未名社主要成员,翻译家。曾任《莽原》半月刊编辑。译有果戈理的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等。
[4] “瓜蔓抄” 《明史·景清传》:明代建文帝(朱允炆)的旧臣景清谋刺明成祖(朱棣)事败,“成祖怒,磔死,族之。籍其乡,转向攀染,谓之瓜蔓抄。”
[5] 自由大同盟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支持和领导下的群众团体,1930年2月在上海成立。它的宗旨是争取新闻、出版、结社、集会、教育读书、政治运动等自由,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在《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中,鲁迅列为发起人之一。
[6] 通缉“堕落文人鲁迅等” 鲁迅签名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后,1930年3月,据传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曾呈请南京政府通缉“堕落文人鲁迅等”,鲁迅于3月19日离寓暂避,至4月19日回寓。
[7] 柔石(1902—1931) 原名赵平復,笔名柔石,浙江宁海人,作家。著有中篇小说《二月》,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等。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被捕,2月7日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于龙华。下文“有我名字的东西”,指鲁迅与北新书局签订合同的抄件。柔石被捕后,鲁迅于1月20日携眷避居黄陆路花园庄旅馆,2月28日回寓。
[8] 枪炮的交叉火线下 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争发生时,鲁迅的住所在临近战区的北四川路底,受到炮火的威胁。
[9] “文章病院” 当时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杂志的一个专栏。它从书刊中选取在语法上有错误或文义上不合逻辑的文章,加以批改。后来编辑成册,以《文章病院》为书名,由开明书店出版。
[10] 左翼作家联盟 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学团体。领导成员有鲁迅、茅盾、夏衍、冯雪峰、冯乃超、周扬等。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1935年底自行解散。
[11] “听候开审” 1927年7月24日,顾颉刚自杭州发信给即将离广州去上海的鲁迅,说鲁迅在文字上侵犯了他,将到广东“提起诉讼,听候法律解决”,要鲁迅“暂勿离粤,以俟开审”。参看《三闲集·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
[12] 这是对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行为的揭露。据该校学生自治会出版的《驱杨运动特刊》记述,杨荫榆除迫害反对她的学生外,又对某些学生进行利诱,如声称“某校欲聘○○教员,同学中有欲担任者,请至校长办公室接洽”;“北京某大学欲聘助教,月薪十五元,倘能继续任职者,每年可加至七百元”等等。
[13] 虿盆 虿,蝎子类毒虫。《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其无谓邾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唐代孔颖达疏:“虿,毒虫也。……长尾谓之蝎。”虿盆,盛毒虫的盆。
[14] 章锡琛(1889—1969) 字雪村,浙江绍兴人。当时任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主编,经常在该刊“通讯”栏内,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妇女杂志》,月刊,1915年1月在上海出版,1931年12月停刊。
[15] 许广平(1898—1968) 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当时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后为鲁迅夫人。
[16] 见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炭画》第六章。
[17] 墨翟(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时鲁国人,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说:“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18] 阮籍(210—263)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三国魏诗人。《晋书·阮籍传》曾说他“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19] 参看《野草·过客》。
[20] 子路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春秋时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孔子的学生。曾为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据《孔子家语·子贡问》,他被卫国大臣蒯聩的党羽石乞、盂黡砍成肉酱。
[21] 许叔重(约58—约147) 名慎,字叔重,东汉时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文字学家,著有《说文解字》十五卷。“兄”字的解释,见该书卷八:“兄,长也。”
[22] 《工人绥惠略夫》 中篇小说,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鲁迅于1920年10月译成中文,曾连载于《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七、八、九、十一、十二期,1922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23] “结缨而死” 《左传》哀公十五年:卫国蒯聩的党羽“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24] 仲尼 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南)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厄于陈蔡”的事,并见《论语·卫灵公》、《荀子·宥坐》等。又据《墨子·非儒》载:“孔某穷于陈蔡之间,藜羹不糂(糂,以米和羹),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褫人衣以沽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
[25] 性非如桮棬 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宋代朱熹注:“桮棬,屈木所为,若巵匜之属。”
[26] 孙中山(1866—1925) 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民主革命家。
[27] 教育次长 指马叙伦(1884—1970),字夷初,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24年11月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曾代理部务。1925年3月15日,段祺瑞任命王九龄为教育总长,引起北京各学校师生的强烈反对。16日,警察总监朱深率武装护王到任,并要马向各校代表进行解释。马不从,并提出辞职。同年3月21日上海《民国日报》报道:“段执政方面指叙伦纵容,因此下令将马免职。”
[28] 《民国日报》 国民党在北京发行的机关报,1925年3月5日创刊,17日被禁停刊。孙中山逝世后,该报因转载《上海国民会议策进会宣言》,被北京警察厅查封,并捕去编辑邹明初。
[29] “率尔而对” 语出《论语·先进》。指子路直率地回答孔子关于“志”的询问。
[30] “割不正不食” 语出《论语·乡党》: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
[31] 《爱情与世仇》 1925年3月25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哲教系在新民剧场演出的剧目。疑为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另一译名。
[32] 壁上观 《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后作为坐观双方成败,不助任何一方的意思。
[33] 杨 指杨荫榆(1884—1938),江苏无锡人。曾留学美国,1924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34] 驱羊运动 指驱逐杨荫榆的学潮。据《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第二次驱杨宣言》(《驱杨运动特刊》)载,1924年秋,女师大国文系预科二年级三名学生暑假回家,因江浙军阀混战,交通受阻,未能如期返校,杨荫榆于11月勒令她们退学,并辱骂向她交涉的学生自治会代表。学生自治会遂于次年1月18日召开全校学生紧急会议,议决从当天起不承认杨为校长。学生称这场斗争为“驱羊运动”。
[35] 《妇女周刊》 《京报》附刊之一,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蔷薇社编辑。1924年12月10日创刊,次年12月20日出版周年纪念特号后停刊,共出五十期。《北京女界一部分的问题》,载该刊第十四期(1925年2月29日)。
[36] 《现代评论》 综合性周刊。胡适、陈源、王世杰、徐志摩、唐有壬等人所办的同人杂志。1924年12月创刊于北京,1927年移至上海出版,1928年底出至第九卷第二○九期停刊。署名为“一个女读者”的《女师大的学潮》,载该刊第一卷第十五期(1925年3月21日)。
[37] 指《评现代评论〈女师大的风潮〉》一文。载1925年3月24日《京报副刊》。
[38] 明日黄花 语出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即菊花。
[39] 《平民报》 当时在广州出版的报纸。陈树人、邓慕韩、潘达微等人编辑。
[40] 朱家、郭解 西汉时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41] 洪宪盗国 指袁世凯复辟帝制。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后,于1916年1月实行帝制,改元洪宪,同年3月被迫取消。
[42] 庄君 当指庄汉翘,广东花县人,同盟会会员,当时在广州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43] 盂兰节 即盂兰盆节。原为佛教徒在夏历七月十五日追荐祖先的仪式,后来旧俗还在这一天夜里,增加放焰口等法事,即请和尚诵经施食,以飨饿鬼。盂兰盆: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为“解倒悬”。
[44] 东南大学事件 1925年1月初,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当时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免职,命胡敦复继任,该校即出现拥郭和拥胡两派,3月9日胡到校就职,有学生数十人拥至校长办公室,以墨水瓶掷伤胡头部,胁迫他发表永不就东大校长的书面声明,并自后门将他送出学校,由此酿成风潮。
[45] 二次革命 指1913年7月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战争。因对1911年辛亥革命而言,故称“二次革命”。
[46] 当时广东军阀陈炯明盘踞惠州和潮、汕一带,与广东革命政府相对抗。1925年2月初,广东政府革命军第一次东征,3月中旬击溃陈炯明部主力。这里所说“一个就在攻惠州”,指李秉中,参看240226信注〔1〕。他原为北京大学学生,1924年冬入黄埔军校,曾参加攻惠州的战役。
[47] 《猛进》 政论性周刊,徐炳昶主编,1925年3月6日在北京创刊,次年3月19日出至第五十三期停刊。
[48] 《语丝》 文艺性周刊,最初由孙伏园等编辑,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1927年10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禁,同年12月自第四卷起在上海复刊,1930年3月10日出至第五卷第五十二期停刊,共出二百六十期。鲁迅是它的主要撰稿人和支持者之一,并于1927年12月至次年11月编辑该刊。
[49] “察见渊鱼者不祥” 语出《列子·说符》:“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按《庄子》中未见此语。
[50] 薛先生 即当时女师大教务长薛燮元。女师大驱杨运动发生后,薛即出面加以阻挠,1925年4月3日,他在陪同北洋政府教育部派员在该校视察时,看到学生张贴的驱杨标语即上前撕毁,捧满双手。
[51] 两方面的信 指薛燮元于4月3日发表的《致女师大学生函》和刘和珍、姜伯谛、许广平、孙觉民、金涵清五人于4月4日发表的公开信。薛燮元撕毁标语的行为受到学生诘难后,他即发表上述函件进行辩解并提出辞职;学生的公开信列举事实,驳斥并揭露了薛的诡辩。
[52]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语出《汉书·霍去病传》。何,原作无。
[53] 秋瑾(1877—1907)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1904年留学日本,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1907年在绍兴主持大通师范学堂,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在浙、皖同时起义。徐锡麟起事失败后,她于7月13日被清政府逮捕,次日晨遇害。
[54] 原信分别作唐群英、沈佩贞、石淑卿、万璞。唐群英(1871—1938),湖南衡山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时担任女子北伐队队长。沈佩贞,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参加女子北伐队,民国初年充当袁世凯总统府顾问。石淑卿,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学生。万璞,北京中国大学学生。石、万都是当时女子参政协进会成员。
[55] 哈德门 即今崇文门。“人之患”,语出《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里用作教师的代称。当时许广平兼作家庭教师。
[56] 世界语学校 即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1923年创办。鲁迅曾在该校讲授小说史并任校董。
[57] 军官学校 指黄埔军官学校。是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后创立的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在广州黄埔。1924年6月正式开学,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共政变前,它是国共合作的学校,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萧楚女等许多共产党人曾在该校担任负责工作或任教。
[58] “试他一试” 原为胡适的话。1925年1月,段祺瑞召开所谓善后会议前,胡适在复该会筹备主任许世英信中说:“我这回对于善后会议虽然有许多怀疑之点,却也愿意试他一试。”
[59] □□女士 原信作万璞女士。
[60] 加拉罕(Л.М.Карахан,1889—1937) 苏联外交官,曾任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1923年来华,任驻华使团团长,次年为苏联首任驻华大使,1926年回国。后被控从事间谍和暗杀活动遭处决。
[61] “国民之母之母” 杨荫榆所作《本校十六周年纪念对于各方面之希望》中的话:“窃念女子教育为国民之母,久成定论,本校且为国民之母之母,其关系顾不重哉。”
[62] 指王九龄(1882—?),字梦菊,云南云龙人。曾留学日本,1924年11月被段祺瑞临时执政府任命为教育总长,因他1916年为云南军阀唐继尧私运鸦片在上海坐过西牢,遭到教育界的反对。1925年3月到任,4月13日即托辞离职,改由章士钊暂兼。
[63] “柴愚参鲁” 语出《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柴指高柴,参指曾参,都是孔子的学生。
[64] “盍各言尔志” 孔子对弟子说的话,见《论语·公冶长》。
[65] 章太太 指章士钊妻吴弱男。曾是同盟会会员。
[66] 评议会 指女师大评议会,是该校的立法机构。据《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组织大纲》规定,该会由校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及教授代表十人组成,由校长担任议长。当时由杨荫榆主持,其后逐渐分化。
[67] 在学校演说 指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的讲演,题为《娜拉走后怎样》,后收入《坟》。
[68] “锲而不舍”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9] “踔厉风发” 语出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70] 史坚如(1879—1900) 广东番禺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军向汕头方面移动时,中途被清军击败。史坚如谋牵制对方的活动,乃潜入广州炸总督衙门,毙官吏二十余人,旋即被捕遇害。
[71] 玄同 钱夏(1887—1939),字德潜,号中季,后改名玄同,浙江吴兴人,语言文字学家。曾留学日本,后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编委之一。
[72] 《京报副刊》 《京报》,邵飘萍创办的报纸,1918年10月5日创刊于北京,1926年4月24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封。它的副刊创刊于1924年12月5日,孙伏园主编。1925年4月8日该刊曾发表王铸(王淑明)所写《鲁迅先生被人误解的原因》。
[73] 指张定璜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七、八两期(1925年1月24日、31日)连载的《鲁迅先生》。
[74] 法学博士 指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笔名孤桐,湖南善化(今属长沙)人。辛亥革命前参加反清活动,五四运动后,主张复古,提倡尊孔读经,1924年至1926年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曾参与镇压学生运动和人民群众的爱国斗争。后来同情和支持革命。章早年曾在英国艾丁堡大学习读法律。他于1925年4月14日,以司法总长暂时兼署教育总长。下文所说“新任的教育总长”,也指章士钊。
[75] 三个总长 指黄郛、易培基、王九龄。从1924年秋女师大风潮发生到这时,他们曾先后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
[76] “若大旱之望云霓”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原指百姓盼望商汤来解救苦难。
[77] □□周刊 指《莽原》周刊,文艺刊物,鲁迅编辑。1925年4月24日在北京创刊,附《京报》发行。同年11月27日出至三十二期休刊。1926年1月10日改为半月刊,由未名社发行。同年8月鲁迅去厦门后由韦素园接编,1927年12月25日停刊,共出四十八期。
[78] 博物馆 指当时教育部筹建的历史博物馆,设在故宫午门楼上。筹建事由社会教育司第一科负责,鲁迅时任该科科长。
[79] Gentleman 英语:绅士。
[80] 琴心女士 1925年1月,北京女师大新年同乐会演出北大学生欧阳兰所作独幕剧《父亲的归来》,内容几乎完全抄袭日本菊池宽所著的《父归》,经人在《京报副刊》指出后,除欧阳兰作文答辩外,还出现了署名“琴心”的女师大学生,也作文为他辩护。不久,又有人揭发欧阳兰所作“寄S妹”的《有翅的情爱》系抄袭郭沫若译的雪莱诗,“琴心”和另一“雪纹女士”又接连写文替他分辩。“琴心”实为欧阳兰的女友夏雪纹(即文中的“S妹”,当时女师大学生)的别号,而署名“琴心”和“雪纹女士”的文字,都是欧阳兰自己作的。本文提到的司空蕙,原信均作欧阳兰。欧阳兰作有诗集《夜莺》,1924年5月蔷薇社出版,内有《寄S妹》一诗。
[81] 培良 向培良(1905—1959),湖南黔阳人,狂飙社主要成员之一。他在1925年4月5日《京报副刊》上发表了《评〈玉君〉》一文,认为它是一本“浅薄无聊的东西”;9日《京报副刊》发表署名琴心的《明知是得罪人的话》一文,为《玉君》辩护,说向培良的文章是“闭目漫骂”,“目的‘是在出风头’”。《玉君》,杨振声作中篇小说,1925年2月出版。
[82] 《民国公报》 1918年12月8日在北京创刊,1925年4月20日《京报》曾刊登《民国公报刷新预告》,说该报将“刷新政治,增添版面”,“考聘男女编辑”。
[83] 邵飘萍(1886—1926) 原名振青,浙江东阳人。早年留学日本,曾任《申报》、《时事新报》、《时报》主笔,1918年10月5日在北京创办《京报》。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因支持群众的反帝反军阀斗争,4月26日被奉系军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杀害。他曾在1925年4月20日《京报》刊登广告说:“思想界的一个重要消息:如何改造青年的思想?请自本星期五起快读鲁迅先生主撰的《□□》周刊,详情明日宣布。本社特白。”
[84] 指《〈莽原〉出版预告》,载1925年4月21日《京报》,现编入《集外集拾遗补编》。邵飘萍在文末加的案语说:“上广告中有一二语带滑稽,因系原样,本报记者不便僭易,读者勿以辞害志可也。”
[85] 挽孙中山对联 指章士钊挽孙中山的对联:“景行有二十余年,著录纪兴中,掩迹郑洪题字大;立义以三五为号,生平无党籍,追怀蜀洛泪痕多。”按郑、洪指郑成功和洪秀全;三五,指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蜀、洛,指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蜀党和以程颐为首的洛党。
[86] “道不同” 语出《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87] 段祺瑞(1865—1936) 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袁世凯死后,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几次把持北洋政府。1924年至1926年任临时执政府执政,1926年屠杀北京爱国群众,造成三一八惨案。
[88] 整顿教育 1925年4月25日《京报》以“章教长整顿教育”为题,报道章士钊兼署教育总长后,拟有“整顿教育”办法三条:(一)对学生严格考试;(二)对教员限制授课钟点;(三)组织统一清理积欠委员会管理经费。
[89] “冷静” 张定璜在连载于《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七、八两期(1925年1月24、31日)的《鲁迅先生》一文中,说鲁迅有“三个特色……第一个,冷静,第二个,还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
[90] 陆晶清(1907—1993) 原名陆秀珍,云南昆明人。当时为女师大学生、《京报》附刊《妇女周刊》编辑。
[91] 孙伏园(1894—1966) 原名福源,浙江绍兴人。鲁迅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时的学生,后在北京大学毕业,曾参加新潮社和语丝社,先后任《国民公报副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编辑。著有《伏园游记》、《鲁迅先生二三事》等。
[92] 指1925年4月22日《京报副刊》上托名琴心发表的《批评界的“全捧”与“全骂”》一文。该文把芳子的《廖仲潜先生的〈春心的美伴〉》(载1925年2月18日《京报副刊》)作为全捧的代表,把向培良的《评〈玉君〉》(载1925年4月5日《京报副刊》)作为全骂的代表。
[93] 《孤军》 即《孤军周报》。1924年12月创刊,北京法政大学孤军周报社发行。
[94] “冥昭” 鲁迅在《莽原》周刊第一期(1925年4月24日)发表《春末闲谈》(后收入《坟》)的笔名。同期所刊《棉袍里的世界》和《槟榔集》二文,分别为高长虹、向培良作。
[95] “割去舌头” 见于徐炳昶在《猛进》第八期(1925年4月24日)发表的《通讯》:“鲁迅的嘴真该割去舌头,因为他爱张起嘴乱说,把我们国民的丑德都暴露出来了”。
[96] 八卦 《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古时用以占卜。
[97] “复仇乃春秋大义” 《春秋》各传中多次提到复仇的事,如《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98] 长虹 高长虹(1898—约1956),山西盂县人,狂飙社主要成员。他于1924年12月认识鲁迅后,得到鲁迅的很多指导和帮助,1925年鲁迅编辑《莽原》时,他是撰稿者之一。1926年下半年,他借口《莽原》编者韦素园压下向培良的稿子,对韦素园进行人身攻击,并对鲁迅表示不满;其后因鲁迅揭穿他假鲁迅之名自我宣传,他即转而对鲁迅进行诽谤和嘲骂。
[99] 尼采(F.Nietzsche,1844—1900) 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宣扬“超人哲学”。曾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著有《悲剧的诞生》、《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100] 《苦闷的象征》 文艺论文集,日本厨川白村(1880—1923)著。鲁迅曾译作教材,1924年12月(实际为1925年3月)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北京新潮社代售,后由北新书局再版。
[101] “师严然后道尊” 语出《礼记·学记》。
[102] 讨论“爱情定则” 1923年4月29日《晨报副刊》刊载张竞生所作《爱情的定则与陈淑君女士事的研究》一文,在读者间引起争论,为此该刊特辟“爱情定则讨论”专栏。从5月18日至6月13日共发表有关文章二十四篇,6月20日刊登了结束语。许广平署名维心的文章,载该刊第一三七期(1923年5月25日)。
[103] 朱希祖(1879—1944) 字逷先,浙江海盐人,历史学家。留学日本时曾与鲁迅同就章太炎学习《说文解字》。归国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与鲁迅同事。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104] 鱼与熊掌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05] 耳顺 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来常用作六十岁的代称。
[106] “谓偷闲学少年” 语出宋代程颢诗《春日偶成》:“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07] 等身的著作 据《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贾黄中之父)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常以“等身著作”形容著述之多。
[108] 波微 即石评梅(1902—1928),原名汝璧,山西平定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妇女周刊》编辑。
[109] 缝纫先生要来当校长 据1925年4月29、30日《京报》:章士钊16日电湖南省长赵恒惕,请其代聘湖南衡粹女子职业学校校长黄国厚任女师大校长。消息传出后,女师大师生拟推代表质问章士钊,黄未敢就任。另据4月29日《京报》报道:“闻黄女士二十年前在日本某职业学校毕业,回国后在湘省各女校教授缝纫等课。”
[110] 毛瑟 指毛瑟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机械设计师毛瑟(Mauser)弟兄设计制造的一种单发步枪。
[111] “何物老妪”二句,见《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
[112] 刘伯温卜烧饼 刘伯温(1311—1375),名基,浙江青田人,明初大臣。据假托其名的《烧饼歌》说:“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掐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113] 子房为韩报仇 张良(?—前186),字子房,汉初大臣。据《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良尝学礼淮阳,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在今河南原阳县),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叙及此事时也有始皇“令天下大索十日”的话。
[114] 《民国日报》案 参看本卷第25页注〔4〕。另据1925年5月3日《京报》报道:“《民国日报》案已判决”,该报编辑邹明初以“侮辱官员”罪罚金三百元。
[115] 《萧梁旧史考》 朱希祖考订有关《梁书》三十种史料的论文。连载于1923年出版的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一、二号。
[116] 指林独清的《我读符致逵君的〈蓄妾问题〉后的意见》一文,载《妇女周刊》第二十期(1925年4月29日),其中说,“‘妾’字从‘立’从‘女’,即表明此女无与夫同坐之资格,只能立而侍其夫与某大妇也。”
[117] 章宅的事情 指北京学生到章士钊住宅示威事。1925年5月7日北京各校学生为纪念国耻和追悼孙中山,拟在天安门举行集会。但事前北洋政府教育部已训令各校不得放假,当日上午警察厅又派遣巡警分赴各校前后门戒备,禁止学生外出。因此各校学生或行至校门即为巡警拦阻,或在天安门一带被武装警察与保安队马队殴打,多人受伤。午后被迫改在神武门开会,会后结队赴魏家胡同教育总长章士钊住宅,质问压迫学生爱国运动的理由,又与巡警冲突,被捕十八人。
[118] 指1925年5月7日的女师大事件。5月7日,杨荫榆布置了一个讲演会,请校外名人讲演,以利于巩固她的校长地位。当日上午讲演会举行时,杨登台为主席,遭到学生反对。学生自治会职员劝其退席,杨拍案大怒,连呼“叫警察来”。学生坚持甚久,杨乃退席。下午,她便在西安饭店召集若干教员宴饮,密谋迫害学生。5月9日,即假借女师大评议会名义,开除学生自治会成员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刘和珍、许广平、姜伯谛六人。
[119] 关于“非心”的意思,据原信:非心二字,“合起来成一个悲字。分开来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一句成语。”许广平曾以此笔名,在《莽原》周刊第三期(1925年5月8日)发表杂感《乱七八糟》(三则)。
[120] “心”字排行的文学家 指托名琴心的欧阳兰等人。
[121] 《编完写起》 原载《莽原》周刊第四期(1925年5月15日)。后来鲁迅将第一、二部分改题《导师》,第四部分改题《长城》,收入《华盖集》;第三部分仍以原题收入《集外集》。下文所说的由此引起的“几句话”,指许广平(署名景宋)的《怀疑》一文,刊载于《莽原》周刊第五期。
[122] “凶兽样的羊”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中的话。
[123] □先生 原信作黎先生,指黎锦熙(1889—1978),湖南湘潭人,语言学家。当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代理主任。该系原定5月13日开课程会议,届时又发通知:“黎先生因失眠赴西山休养,不克到会主席,本日会议,即行停止。”
[124] 冯省三(1902?—1924) 山东平原人,北京大学预科法文班学生。1922年10月北京大学部分学生反对学校征收讲义费风潮中被开除学籍。
[125] 一则杂感 指《即小见大》,后收入《热风》。
[126] 报上发表的宣言 指发表于1925年5月27日《京报》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鲁迅与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联合署名。鲁迅拟稿。现编入《集外集拾遗补编》。
[127] 形义学 讲解汉字字形和字义的课程。
[128] 沈兼士(1885—1947) 浙江吴兴人,文字学家。曾留学日本,当时任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29] 墨刑 我国古代的五刑之一,刺刻面颊,染以黑色。
[130] 无何有之乡 《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131] 浮一大白 汉代刘向《说苑·善说》:“饮(而)不釂者,浮以大白。”本谓罚酒。后称满饮一大杯酒为浮一大白。
[132] 西滢 陈源(1896—1970),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现代评论派的主要成员。曾留学英国,当时任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他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五期(1925年5月30日)发表的《闲话》中说:“我们在报纸上看见女师大七教员的宣言,以前我们常常听说女师大的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可是我们总不敢相信。这个宣言语气措辞,我们看来,未免过于偏袒一方,不大公允。”
[133] 指《并非闲话》,后收入《华盖集》。
[134] “杨家将” 原指北宋初年世代抗击契丹入侵的杨业一家将领。这里借指杨荫榆及其支持者。
[135] “害群之马” 杨荫榆在开除女师大学生会许广平等六干事的布告中,曾有“开除学籍,即令出校,以免害群”的话。这里是对许的戏称。
[136] 九族 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也有包括异姓亲属而言的,即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137] 《六个学生该死》 载《京报副刊》第一六八期(1925年6月3日),署名伤时。
[138] 方孝孺(1357—1402) 浙江宁海人,明建文时任侍讲学士,文学博士。建文四年(1402),建文帝的叔父燕王朱棣起兵攻陷南京,自立为帝,方孝孺因拒绝为他起草即位诏书被杀。据《明史纪事本末·壬午殉难》:“孝孺……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文皇(朱棣)大声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九族既戮,亦皆不从,乃及朋友门生廖镛、林嘉猷等为一族,并坐,然后诏磔于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绝徼死者不可胜计。”
[139] 齐东野语 语出《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后来常把不足凭信的话称为齐东野语。
[140] 上海印捕击杀学生 指五卅惨案。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纱厂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在罢工中被日本资本家枪杀,激起上海各界人士的公愤。30日,上海学生二千余人在租界进行宣传,声援工人,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巡捕逮捕百余人,随后群众万余人在英租界南京路捕房前示威,要求释放被捕者。英国巡捕(其中有印度籍的)即开枪射击,伤亡数十人。但英国路透社的消息却说:“示威者受重伤者十人,不省人事者六人”(见《京报》1925年6月1日)。
[141] 汪懋祖的宣言 汪懋祖(1891—1949),字典存,江苏吴县人,当时女师大教授、哲教系代理主任。他在致“全国教育界”的意见书中称颂杨荫榆,其中曾引《现代评论》第一卷第十五期所载“一个女读者”的来信(题作《女师大的学潮》)。这里所说的“某女士”,即指这个“女读者”,参看本卷第30页注〔6〕。
[142] “以脱” 英语Ether的音译,通译以太,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科学家假想的一种传播光的媒质。
[143] 第三院 当时北京大学第三院,位于北京东城北河沿大街。
[144] 据《京报》1925年6月4日报道,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北京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学校学生共五万余人,于6月3日下午示威游行,并在天安门集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
[145] “古已有之” 语出宋代欧阳修《朋党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于今为烈”,语出《孟子·万章(下)》,原指杀人掠物的行为更为严重。
[146] 移祸东吴 将灾祸转嫁于别人的意思。据《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东吴孙权杀死关羽后,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司马懿认为这是孙权移祸于曹操,建议以檀木刻成身躯,配上首级,葬之以礼,这样可使刘备怨归东吴,祸出国门。这里指错疑别人检查邮件。
[147] “茅厕” 陈源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五期(1925年5月30日)发表的《闲话》中说:女师大风潮,“实在旁观的人也不能再让它酝酿下去,好像一个臭毛厕,人人都有扫除的义务”。
[148] “冷一冷” 原是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一文中所引某教员议论女师大学潮的话。
[149] 遇了洪乔 指信件遗失。《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及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150] 《酒瘾》 署名景宋,载《莽原》周刊第九期(1925年6月19日)。
[151] “白光” 这里戏指《呐喊》中的一篇小说《白光》,主人公陈士成经十六次县考,都没有考取秀才。
[152] 梭罗古勃(Ф.Сологуб,1863—1927) 俄国作家。他在长篇小说《小鬼》中表现了一种以发狂为幸福的厌世思想。
[153] 章士钉 指章士钊。据1925年5月12日《京报》“显微镜”栏载:“某学究见某报上载教育总长‘章士钉’五七呈文,愀然曰,‘名字怪僻如此,非圣人之徒也,岂能为吾侪卫古文之道乎?”这里移来戏用。
[154] 1925年6月6日,国际工人后援会中央委员会为五卅惨案发表《致中国国民宣言》,列名的有英国作家萧伯纳等人。宣言说:“对于白种和黄种资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这次惨杀和平的中国学生和工人的事情,同你们一致抗争……你们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你们将来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见1925年6月23日《京报副刊》)
[155] □□ 原信作伏园。1925年6月13日孙伏园在《京报副刊》发表的《救国谈片》中说:“《语丝》、《现代评论》、《猛进》三家是兄弟周刊。”并说《现代评论》在五卅运动中“也有许多时事短评,社员做实际活动的更不少。”
[156] 《民众文艺》 北京《京报》附刊之一,1924年12月9日创刊,原名《民众文艺周报》,由胡崇轩、项拙、荆有麟等编辑。1924年底至1925年2月,鲁迅曾为它校阅稿件。自第十六号起改为《民众文艺》,由荆有麟负责;第二十五号起改名《民众周刊》,出至第四十七号停刊。署名聂文的文章题为《别空喜欢》,载该刊第二十三号(1925年6月9日)。
[157] 八大爷 指兵。旧时谑称“兵”为“丘八”。这里疑指冯玉祥的军队。当时女师大学生曾派代表张平江、刘亚雄二人前往张家口,请求冯玉祥军队援助。(据1925年8月8日《世界日报》)
[158] 怀沙自沉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这里是自杀的意思。
[159] 杨荫榆准备招生一事,据《京报》报道:1925年6月18日,在学潮中被迫逃往天津的章士钊回到北京,杨荫榆遂趁机活动,在各报遍登女师大招生广告,附注中说:“本校招生依旧由学校当局负责,并无其他组织,恐有误会,合并声明。”
[160] 在京四位主任 指女师大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化学系主任文元模,史地系主任李泰棻,音乐系主任萧友梅。1925年6月17日他们曾联名上书临时执政府,要求从速选派教育总长。(据1925年7月2日《晨报》)
[161] 袁世凯 指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下文的孔方兄,也是指钱,旧时铜钱中有方孔,故称。
[162] 无噍类 《汉书·高帝纪》:“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唐代颜师古注引如淳的话说:“无复有活而噍食者也,青州俗呼无孑遗为无噍类。”
[163] “某籍”小姐 指当年端午节去鲁迅家聚餐的绍兴籍女生许羡苏、俞芳、俞芬、王顺亲等。“某籍”,参看本卷第82页注〔1〕。
[164] “学笈单洋,教鞭17载” 这是对杨荫榆文句的仿用。杨在1925年5月20日《晨报》发表的《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中曾说:“荫榆夙不自量,蓄志研求,学笈重洋,教鞭十稔。”
[165] 马良(1875—?) 字子贞,河北清苑人。历任北洋政府济南镇守使,参战军第二师师长等职。据《晨报》报道,1925年6月25日北京各界十余万人为反对英、日帝国主义在上海屠杀我国民众举行示威游行,由马良任总指挥。
[166] “到民间去” 原是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俄国民粹派的口号,它号召青年到农村去,发动农民反对沙皇政府。“五四”以后,特别是在五卅运动高潮中,这个口号在我国知识分子中间也相当流行。
[167] “勃谿” 杨荫榆在《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中有“与此曹子勃谿相向”的话。勃谿,原出《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据唐代成玄英疏:“勃谿,争斗也,室屋不空,则不容受,故妇姑争处,无复尊卑。”
[168] 屈映光(1883—1973) 字文六,浙江临海人,当时为北洋政府临时参政院参政。据1925年5月17日《京报》:“教长人选,……其呼声最高者,为林长民、江庸、屈映光等。”下面的“兄弟素不吃饭”,据《屈映光纪事》(未署作者及出版处):“映光前年赴京觐见,有友某招其晚餐,映光复书谢之曰弟向不吃饭,更不吃晚饭云云,京内外传为笑柄。其意盖谓向不赴人餐约,尤不赴人晚餐,而文理不通如此。”
[169]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语出宋代朱熹《中庸》第十三章注。
[170] 木主 也称神主,写有死者姓名作为供奉灵位的木牌。
[171] 《五分钟与半年》 即《过时的话》,分《五分钟以后》和《半年以后》两节,载《莽原》周刊第十五期(1925年7月31日),署名景宋。
[172] 林语堂(1895—1976) 福建龙溪人,作家。曾留学美国,早期是《语丝》撰稿人之一。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当时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国学院秘书。
[173] MY DEAR TEACHER 英语:亲爱的老师。
[174] 据许广平《鲁迅回忆录·厦门和广州》,鲁迅和她离开北京时曾有“做两年工作再作见面的设想”。
[175] 孙传芳(1885—1935) 山东历城人,北洋直系军阀。当时任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五省联军总司令。
[176] 《骆驼》 不定期文艺刊物,周作人、徐祖正、张定璜主办,1926年6月在北京创刊,北新书局发行。下文的《炭画》,中篇小说,波兰显克微支著,周作人于1909年用文言翻译,1914年4月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夜哭》,散文诗集,焦菊隐著,1926年7月北新书局出版。
[177] 大划 在香港北角铜锣湾船坞附近。
[178] YOUR H. M. YOUR,英语:你的;H. M.,“害马”罗马字拼音的缩写。
[179] 车歪炮台 在珠江南石头附近,清朝政府曾在这里筑过炮台。
[180] 海关外人 旧海关的外籍人员。
[181] 陈家表叔 指陈延炘,广东番禺人。北京大学毕业,当时任中山大学理科地质系讲师。
[182] 女子师范学校 即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许广平时任该校训育主任。
[183] 英人从中破坏 1926年北伐军向武汉进军时,英国军舰于9月4日武装占领广州省港码头,且连日在珠江游弋,截击货船,拘捕华人,开枪射击省港罢工纠察队。
[184] 校长 指廖冰筠,广东惠阳人,廖仲恺之妹。她于1920年至1927年初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185] 据1927年1月15日《厦声日报》所载《与鲁迅的一席话》,鲁迅受聘于厦门大学,原定期限为二年。
[186] 上遂 原信作季黻,即许寿裳(1883—1948),字季黻,号上遂,浙江绍兴人,教育家。鲁迅留学日本弘文学院时的同学,后又在教育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处与鲁迅同事多年。当时鲁迅正在为他谋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台湾大学任教。1948年2月18日深夜被刺杀于台北寓所。
[187] 北京戒严 奉系军阀与直系军阀争夺对北京的控制权,奉系张宗昌于1926年9月3日夜十时突然发布戒严令,任命京师警察总监李寿金为戒严司令,宪兵司令王琦为戒严副司令。7日,李、王公布戒严法八条。9月22日直系卫戍司令王怀庆被迫将所部移驻保定。(据1926年9月5日、8日《申报》)
[188] 武装接收 1926年8月28日,北洋政府决定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改为师范部,并入北京女子学院,由教育总长任可澄自兼院长,并任命林素园为师范部学长(据1926年8月29日《申报》)。9月4日,任可澄同林素园率领军警武装接收女师大。参看《华盖集续编·记谈话(附记)》。
[189] 克士 原信作建人,即周建人(1888—1984),字乔峰,笔名克士,鲁迅的三弟,生物学家。当时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190] 《十二个》 长诗,苏联勃洛克著,胡译,鲁迅为作《后记》,1926年8月北新书局出版。
[191] 朱山根 原信作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历史学家。当时任厦门大学国学院教授兼文科国文系名誉讲师。
[192] 据1926年12月4日《厦大周刊》:厦门大学国学院计划编印《中国图书志》,内容包括谱录、春秋、地理、曲、道家儒家、尚书、小学、医学、小说、金石、政书、集、法家共十三类书目。鲁迅负责小说类。
[193] 胡适之(1891—1962) 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留学美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现代评论派的主要成员。
[194] 梅兰芳(1894—1961) 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京剧表演艺术家。
[195] 白果 原信作黄坚。字振玉,江西清江人,曾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处和总务处秘书。当时任厦门大学国学院陈列部干事兼文科主任办公室襄理。
[196] 指陈定谟(1889—1961),江苏昆山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1924年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同年7月与鲁迅同去西安讲学。当时任厦门大学社会科学教授。
[197] 金鸡纳 一作金鸡纳霜,即奎宁。
[198] 《新女性》 月刊,1926年1月创刊,章锡琛主编。1929年12月停刊,共出四卷。上海新女性社发行。
[199] 人在广州肇事 参看本卷第114页注〔5〕。
[200] 散拿吐瑾 德国柏林出产的补脑健胃药品。
[201] 上海之叔 指在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任职的许炳璈。天津之嫂,指许广平的堂嫂。东省之谢,指谢敦南(1900—1959),名毅,福建安溪人,当时在黑龙江省任财政厅总务科科员兼省陆军军官医院医官。其妻常瑞麟(1909—1984),是许广平在河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1926年至1928年在黑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校医兼任生理卫生教员。
[202] 田千顷 原信作陈万里(1891—1969)。江苏吴县人,当时任厦门大学国学院考古学导师,兼造型部干事和文科国文系名誉讲师。辛家本,原信作潘家洵(1896—1989)。江苏吴县人,翻译工作者。当时任厦门大学国学院英文编辑,兼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203] 总务长 指周辨明(1891—1984),字汴明,福建惠安人,当时任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语言学教授兼总务处主任。
[204] 张颐(1887—1969) 字真如,四川叙永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当时任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205] □□ 原信作赤化。1926年夏,广东省立一中、二中学生中的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和“女权运动大同盟”,以两校校长陈蕃、黎樾庭是“赤化”分子为由,策动学生要求省教育厅撤换他们,经两校学生议决反对后,右派学生便到教育厅闹事。在省教育厅批准两校开除七名带头闹事者后,他们又盗用省、市学联名义,对教育厅进行攻击。
[206] 陈启修(1886—1960) 字惺农,四川中江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当时任广州《民国日报》社长。
[207] 朱执信(1885—1920) 原名大符,浙江萧山人,民主革命家。1920年秋赴广东策划桂系军队反正,9月21日在虎门被杀害。
[208] 于树德(1894—1982) 字永滋,河北静海(今属天津)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北京执行部常务委员,时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在这次会上他作了关于三一八惨案和北京革命运动有关情况的讲演。
[209] 两次学生宣言 指北京女师大学生于1926年9月3日、8日分别发表的宣言。主要内容是反对北洋政府撤销女师大,揭露任可澄、林素园率领军警武装接收学校的暴行,呼吁全国各界声援。(据1926年9月4日、8日《世界日报》)
[210] 岂明 即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二弟。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语丝社成员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出任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祖正,即徐祖正(1895—1978),字耀辰,江苏昆山人,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周作人在《语丝》第九十六期(1926年9月11日)发表的《女师大的命运》一文,其中述及徐祖正被林素园“当面诬为赤化”的经过:“(一九二六年)八月(按应为九月)四日上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因为续招新生,开考试委员会,我也出席,议事完了,正要分散的时候,忽然说女子学院的学长林素园来了。……我因与林君略略相识,便约了一位徐君(按指徐祖正)前去招待。略谈几句,林君就露出不逊的态度来,徐君……劝他注意,末后渐近争论,徐君便说我教训你不要如此。说时迟,那时快,林君勃然大怒,厉声疾呼曰:‘你是共产党!抓,抓,抓!’我那时真有点不大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尔时警察既未即进‘抓’徐君,徐君乃乘间力请于林君,要求宣示证据,经了同来的两个人的好些奇妙的辩解,如‘共产党并没有什么要紧’之类,林君终乃道谢,云系误会,于是此事遂告一结束。”
[211] L. S. “鲁迅”二字罗马字拼音的缩写。
[212] 孙传芳出兵 孙传芳,参看本卷第112页注〔3〕。1926年9月21日,孙传芳从南京赶赴九江,亲自督兵与北伐军在九江、德安、南昌一线作战。
[213] 吴佩孚(1874—1939) 字子玉,山东蓬莱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之一。1926年9月16日,北伐军攻克汉口、汉阳,他在17日逃至郑州,企图组织援军反攻。这时奉系军阀张作霖趁机向吴提出接防保定、大名的要求,为此两派之间进行明争暗斗。
[214] 谢君的事 指谢敦南托许广平请鲁迅为其兄谢德南(当时在家赋闲)在厦门大学谋职。
[215] 孟余 顾兆熊(1888—1972),字梦余,又作孟余,河北宛平(今属北京)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1925年12月任广东大学校长,1926年10月任中山大学委员会副委员长。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216] 研究系 1916年袁世凯死后,在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时期,围绕国会制宪问题,形成府、院之争,原进步党首领梁启超、汤化龙等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和支持段祺瑞,这个政客集团被称为“研究系”。
[217] 指林文庆(1869—1957),字梦琴,福建海澄人,曾留学英国。1921年起任厦门大学校长,曾在马来亚华侨中发起组织孔教会并任会长。著有《孔教大纲》等。
[218] □□书店 原信作开明书店,1926年8月在上海成立。
[219] 沉钟社和创造社口角 沉钟社,文学团体。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杨晦、冯至等。创造社,文学团体,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在上海活动,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1926年6月,《洪水》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九期,登有《创造社出版部为〈沉钟〉半月刊启事》,声明因“事务浩繁”,原定由该部代印的《沉钟》半月刊,一时难以出版;同年8月,《沉钟》半月刊第一期也登有《〈沉钟〉半月刊为创造社出版部启事》,说明该刊第一、二期交稿五月,而创造社出版部未能印行,故特改由北新书局出版。9月中,《洪水》第二卷第二十三、二十四合期又发表了周全平的《出版部的幸不幸二事》,针对《沉钟》的启事说:“出版部成立不久,就有不少的友人来托我们帮他的刊物出版的忙”,但因资本不多,所以便“得罪了不少的友人”,“《沉钟》半月刊便是失望而归的一个”;接着《沉钟》第四期也发表陈炜谟的《“无聊事”——答创造社的周全平》,列举事实,辨明《沉钟》之委托创造社出版部代印,系先由周全平致函沉钟社社员愿意“帮助出版”,因此,“便同他接洽印半月刊”,“沉钟社并不曾‘来托’创造社帮忙”等等。
[220] 柯仲平(1902—1964) 云南广南人,诗人。曾是狂飙社成员,参加过后期的创造社,当时在创造社出版部工作。
[221] 指许崇清(1887—1969),广东番禺人,当时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
[222] 李之良 一作李知良,江苏泗阳人,曾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史学系学习,与许广平同学。
[223] 任可澄(1877—1946) 字志清,贵州普定(今安顺)人,1926年6月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参看本卷第120页注〔4〕。
[224] 郭沫若(1892—1978) 四川乐山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从事新文化活动,为创造社主要发起人之一。1926年3月至6月曾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7月,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任政治部副主任。
[225] 广大改名中山大学 1926年9月,广东国民政府据廖仲恺生前的建议,下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226] 戴季陶(1890—1949) 名传贤,号天仇,浙江吴兴人。早年参加同盟会,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等职。1926年10月14日被任命为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长。
[227] 双十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后,次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9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以10月10日为国庆纪念日,又称“双十节”。
[228] 两篇讲义 指《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自文字至文章》及《书和诗》两篇。两篇稿子,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父亲的病》。后收入《朝花夕拾》。
[229] 指丁丁山(1901—1952),安徽和县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毕业。当时任厦门大学国学院编辑。
[230] “敝精神于无用之地” 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敝精神于无用矣”。
[231] 李逢吉 原信作李遇安,河北人,《莽原》、《语丝》的投稿者,1926年10月在广州中山大学任职。
[232] 陈仪(1883—1950) 字公侠,浙江绍兴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当时为孙传芳部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兼徐州镇守使。
[233] 樊钟秀(1888—1930) 河南宝丰人。原任直系军阀豫南司令,1923年归附孙中山。据《申报》报道,1926年9月,他率部配合北伐军在河南沿京汉线追击吴佩孚,18日克信阳,同日,吴佩孚逃往郑州。
[234] 洪深(1894—1955) 字浅哉,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戏剧家。《少奶奶的扇子》,是他根据英国作家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的剧本,原载1924年《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第二期。
[235] 豆工 旧时小学的手工科目,将黄豆泡软,用竹签串起来,仿造各种器具和建筑物等。
[236] □□(□□) 原信作周览(鲠生)。周鲠生(1889—1971),湖南长沙人,国际法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政治系主任,当时受聘为厦门大学法律系主任,后未就职。
[237] 田难干 原信作陈乃乾,浙江海宁人,当时受聘为厦门大学国学院图书部干事兼国文系讲师,后未到任。
[238] 卢梅 原信作罗某。指罗常培(1899—1958),字莘田,北京人,语言学家。当时任厦门大学国文系讲师。黄梅,原信作黄某。指王肇鼎,江苏吴县人。当时任厦门大学国学院编辑兼陈列部事务员。
[239] 朱家骅(1893—1963) 字骝先,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德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当时任广州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主持校务。后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等职。
[240] 据鲁迅日记,这次演说在1926年10月14日。星期日应为星期四。同年10月23日出版的《厦大周刊》第一六○期曾记有讲词大要,“略谓世人对于好事之徒,每致不满,以为好事二字,一若有遇事生风之意,其实不然。我以为今之中国,却欲好事之徒之多,盖凡社会一切事物,惟其有好事之人,而后可以推陈出新,日渐发达。试观科仑布之探新大陆,南生之探北极、及各种科学家之种种新发明,其成绩何一非由好事而得来。……惟各人之思想境遇不同,我不敢劝人人皆为甚大之好事者,但小小之好事,则不妨一尝试之。譬如对于凡可遇见之事物,小小匡正,小小改良便是,但虽此种小事,亦非平时常常留心不为功。万一不能,则吾人对于好事之徒,当不随俗而加以笑骂,尤其是对于失败之好事之徒云云”。按鲁迅此次演说中关于“少读中国书”部分,因与尊孔的校长见解相悖,故《厦大周刊》未载。
[241] 陈嘉庚(1874—1961) 福建集美(今属厦门)人,长期侨居新加坡,爱国华侨领袖。1912年创办集美学校,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
[242] 张竞生(1888—1970) 广东饶平人,早年留学法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等。1927年在上海开设美的书店,宣传性文化。
[243] 冯玉祥(1882—1948) 字焕章,安徽巢县人,原为直系将领,1924年改所部为国民军。1926年3月出国,同年9月回国后,曾在库伦(今称乌兰巴托)表示“此次回国誓必积极进行革命工作,最要紧的是把西北军赶快的与北伐军联系起来”(据1926年10月19日《向导周报》第一七六期)。9月18日他又在《回国宣言》中说:“现在我所努力的是奉行孙中山的遗嘱,进行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所有国民党一、二两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与决议案,全部接收,并促其实现。”(据1926年11月4日《向导周报》第一七七期)
[244] “闻之喜而不寐” 语出《孟子·告子(下)》:“吾闻之,喜而不寐。”
[245] 太虚和尚(1889—1947) 俗名吕沛林,法名唯心,字太虚,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他主张革新佛教制度,被视为佛教新派代表人物、中国近代佛教奠基人。曾任中国佛教总会会长等职。
[246] 佛化青年会 全称闽南佛化青年会。
[247] 潘妃 名玉儿,南齐东昏侯的妃子。据《南史·齐本纪》:东昏侯“为潘妃起神仙、永寿、玉寿三殿,皆匝饰以金璧。……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
[248] 马寅初(1882—1982) 浙江嵊县人,经济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在《中国币制问题》(载1924年《晨报六周年纪念增刊》)一文中曾谈到主币、辅币的换算问题。
[249] 发昏章第十一 见《水浒传》第二十六回:“西门庆被武松从狮子桥楼上扔下街心时,跌得‘发昏章第十一’。”
[250] 浙江独立 1926年10月15日孙传芳旧部、浙江省长夏超宣布浙省独立,次日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孙传芳闻讯后,即将所属驻苏州、吴淞之七十六军各部,分别调集上海,夏超则将杭州保安队集中嘉兴,双方在上海附近对峙,形势紧张。
[251] 指《新广东的新女性》一文,署名景宋,载上海《新女性》第十二号(1927年1月)。
[252] 机心 《庄子·天地》:“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253] 罗庸(1900—1950) 字膺中,江苏江都人,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毕业,当时任北京大学讲师,并在女师大兼课。1925年曾从太虚游,为太虚和尚整理过一些讲经录。
[254] 指陈定谟,参看本卷第124页注〔7〕。
[255] “唯识” 佛家语。“识”指一种神秘的精神本体。佛教唯识宗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阿赖耶识”,世界万有是“唯识所变”(《成唯识论》)。太虚著有《法相唯识学》。涅槃,佛家语,梵文Nirvāna的音译,意为寂灭、解脱等,指佛和高僧的死亡,也叫圆寂;后来引申作死的意思。
[256] 南开 指天津南开大学。当时该校校长张伯苓实行家长式治校。
[257] 卢永祥 原信作卢香亭。卢香亭,河北河间人,曾任直系军阀孙传芳部陆军第二师师长、浙江总司令。陈仪于1926年10月下旬从徐州回师浙江,能与接战的应是卢香亭部。卢部不久即被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歼灭。卢永祥(1867—1933),山东济阳人,北洋皖系军阀,曾任浙江军务督办等职。此时他已脱离军政界。
[258] 周荫人(1884—?) 河北武强人,当时任福建省军务督办。1926年10月北伐军分三路进攻福建,他于12月率残部逃往浙江。
[259] 长虹和素园吵闹 高长虹在《狂飙》周刊第二期(1926年10月17日)发表致韦素园和鲁迅的《通讯》二则,指责韦素园所编《莽原》不刊登向培良的剧本《冬天》,并要鲁迅表态:“你如愿意说话时,我也想听一听你的意见。”《狂飙》,周刊,高长虹主编,1926年10月10日在上海创刊,次年1月30日出至第十七期停刊。
[260] 林肯(A. Lincoln,1809—1865) 美国政治家。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1861年他就任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爆发内战。1862年他颁布《宅第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终于战胜了南方奴隶主势力。战争结束后即遇刺身亡。
[261] 徐谦(1871—1940) 字季龙,安徽歙县人,当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兼司法部长、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等职。1926年10月,他在国民党中央及省党部执委会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改良司法、男女平等等项提案报告,得到各界人士的响应。
[262] 丁维汾(1874—1954) 应为丁惟汾,字鼎丞,山东日照人。曾留学日本,当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长、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等职。后任国民党中执委常委、中央政治会委员。
[263] 太古 指太古兴记轮船公司,英商太古洋行在中国经营的航运垄断组织。1920年和1924年,该公司曾两次与北洋政府邮政当局签立合约,承包寄往厦门、广州、香港直至马尼拉、英国等处的邮件。
[264] 广大从新开始 即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1926年10月,广东国民政府公布训令:“中山大学为中央最高学府,……责成委员会努力前途,彻底改革。一切规章制度重新厘定,先行停课,切实建设,以下学期为新规之始业。全体学生一律复试,分别去取。所有教职亦一律停职另任。”新成立的中山大学据此进行整顿。(1926年11月《国立中山大学校报》第一期)
[265] 《沈钟》 指《沉钟》半月刊。该刊原为周刊,1925年10月创刊于北京,次年8月改为半月刊。《荆棘》,短篇小说集,黄鹏基著,收作品十一篇,《狂飙丛书》之一,1926年8月开明书店出版。
[266] 陈先生 指陈启修。参看本卷第134页注〔2〕。
[267] 《醒狮》 即《醒狮周报》,国家主义派(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刊物,曾琦、左舜生、陈启天等主办。1924年10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12月停刊。
[268] 韩国独立 指朝鲜的六一○独立运动。1910年日本宣布“日朝合并”,吞并朝鲜。1926年6月10日,朝鲜共产党利用国王李的葬礼,发动爱国群众在汉城举行示威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后发展为全国性的运动。
[269] 万县惨案 1926年北伐军向武汉进军期间,英帝国主义加紧干涉我国革命,在长江一带多方寻衅,英国轮船经常撞沉我民船;8月29日又在四川云阳撞沉我国木船三艘,死数十人。在交涉中英国军舰又于9月5日炮击万县,我方死伤军民近千人,民房、商店被毁千余间。这次事件被称作“万县惨案”。
[270] 指程憬,字仰之,安徽绩溪人,曾任胡适的书记员,1926年11月底到厦门,住在南普陀寺候职。
[271] 副刊 指当时准备在汉口出版的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副刊。
[272] 毛子震(1890—1970) 名开洲,字子震,浙江江山人。曾在北京行医,当时在中山大学医科任教。
[273] 西北军 指当时配合北伐的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
[274] 曹轶欧(1903—1989) 河北大兴(今属北京)人,当时上海大学的学生。曾写《阶级与鲁迅》一文寄给鲁迅,后发表于《语丝》周刊第一○八期(1926年12月4日),署名一萼。
[275] 盐谷温(1878—1962) 日本汉学家,当时是东京大学教授。《三国志平话》,即《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卷,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1926年盐谷温曾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影印此书。
[276] C. T. 指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文学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当时在上海主编《小说月报》。据鲁迅1926年11月3日日记:“下午得郑振铎信,附宓汝卓信,即复。”文中所说的“一个留学生”,当指宓汝卓(1903—?),浙江慈溪人,当时在日本留学。
[277] 郁达夫(1896—1945) 浙江富阳人,作家,前期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当时任中山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
[278] 指《厦大国学季刊》,鲁迅当晚所作并拟交该刊的文章,即《〈嵇康集〉考》。后因该刊未出,文章亦未发表。现编入《古籍序跋集》。
[279] “现代”派 原信作顾颉刚。
[280] “桂花蝉”、“龙虱” 都是水生甲虫,可食用。
[281] 补苴 语出汉代刘向《新序·刺奢》:“今民衣敝不补,履决不苴。”
[282] 夏超(1882—1926) 字定侯,浙江青田人。1924年9月任北洋政府浙江省省长,1926年10月15日宣布浙江独立。据1926年10月30日《申报》:10月23日,孙传芳派兵占领杭州,夏超败走余杭,为乱军所杀。
[283] 周凤岐(1879—1938) 浙江长兴人。原为孙传芳部浙江陆军第二师师长,1926年11月初,归附国民革命军,12月任二十六军军长。
[284] “树的派” 也称“士的派”,国民党右派“孙文主义学会”操纵的广州学生组织。它的成员大都携带手杖(即“士的”,英语Stick的音译),动辄打人,故称。
[285] 据銮鸣《值得一说的女师学潮》(载1926年11月6日《国民周刊》):1926年10月15日,受“士的派”操纵的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生李秀梅等破坏会章,私行召集一部分学生,违法选举出席广州学联会代表。另一部分学生起而反对,并致函学联大会否定其代表权。李等遂进一步于30日违反授课时间不得开会等有关规定,召开学生大会,并蒙骗部分小学生到会滋扰闹事。学校为制止李等扩大事端,于11月2日组织特别裁判委员会进行调查处理,裁决开除李秀梅学籍,并勒令曾当众高呼校长为“反革命”的右派学生蒋仲箎退学。
[286] 徐耀辰 即徐祖正,参看本卷第134页注〔6〕。他在《送南行的爱而君》中曾说:“方才你(按指李遇安)来向我辞行,我交给你几封绍介信”,又说:“我所介绍你去见的人,都只是海外来的同学、同志,大都只呼吸过文艺美术的空气”。按这里提到的“同学、同志”,当为早期创造社的一些成员。
[287] 乌文光 原信作黎锦明(1905—1999),湖南湘潭人,当时在广东海丰中学任教,著有短篇小说集《烈火》等。
[288] 十月革命 指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堡工人和士兵起义,攻占冬宫,建立苏维埃政权。
[289] 广州光复 1911年(辛亥)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11月9日广东宣布独立(胡汉民任都督)。
[290]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操的话,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孙盛《杂记》。
[291] 《波艇》 文艺月刊,厦门大学学生组织的泱泱社创办,1926年12月创刊,撰稿人有崔真吾、王方仁、俞念远、谢玉生等。鲁迅曾为该刊撰稿和阅稿,并介绍上海北新书局代为印刷发行。1927年1月出版两期后停刊。
[292] 政府将移武昌 国民政府于1926年12月7日自广州移往武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仍留广州,由总参谋长李济琛主持。
[293] 田平粹 原信作陈衡粹,曾是鲁迅在北京女师大任教时的学生。女师大学潮爆发后,成为杨荫榆的拥护者。
[294] 妇女俱乐部 1926年2月由何香凝、邓颖超主持的国民党中央妇女部设立的机构。它的宗旨是“将一般妇女联络聚集,使多与本党(党)员接触,随时输入革命思想”。(见《广东省党部党务月刊》第一期)
[295] “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见《世说新语·任诞》:“张季鹰纵任不拘,……。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296] 指《华盖集续编·小引》和同书的“校讫记”、《坟·题记》、《写在〈坟〉后面》、《〈争自由的波浪〉小引》。
[297] 据鲁迅1926年11月17日日记:“下午校中教职员照相毕,开恳亲会,终至林玉霖妄语,缪子才痛斥。”按林玉霖(1887—1964),福建龙溪人,林语堂之兄,当时任厦门大学学生指导长。缪子才,名篆,字子才,江苏泰兴人,当时任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298] 《民国日报》 1923年国民党在广州创办的报纸。1926年11月15日该报载:“著名文学家鲁迅即周树人,久为国内青年所倾倒,现在厦门大学担任教席。中山大学委员会特电促其来粤,担任该校文科教授。闻鲁氏已应允就聘,不日来粤云。”《国民新闻》,1925年国民党人在广州创办的报纸。
[299] 陶元庆(1893—1929) 字璇卿,浙江绍兴人,美术家。先后在浙江台州第六中学、上海立达学园、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鲁迅著译《彷徨》、《朝花夕拾》、《坟》、《苦闷的象征》等书均由他作封面画。
[300] 另立大夏大学 1924年4月,厦门大学学生对校长林文庆不满,拟作出要求校长辞职的决议,因部分学生反对而作罢。林文庆为此开除为首学生,解聘教育科主任等九人,从而引起学潮。6月1日,林下令提前放暑假,限令学生五日离校,扬言届时即停膳、停电、停水。学生被迫宣布集体离校,在被解聘教职员帮助下到上海另建大夏大学。
[301] 高长虹的这些话,见《狂飙》周刊第五期(1926年11月7日)所载《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
[302] 启事 即《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后收入《华盖集续编》。
[303] 《争自由的波浪》 俄国小说和散文集,董秋芳由英译本转译为中文,鲁迅为之作《小引》,1927年1月北新书局出版,为《未名丛书》之一。
[304] 《卷葹》 短篇小说集,冯沅君(笔名淦女士)作,1927年1月北新书局出版,为《乌合丛书》之一。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人,作家。
[305] 王品青(?—1927) 名贵,字品青,河南济源人。北京大学毕业,《语丝》投稿者。曾任孔德学校教员。
[306] 《乌合丛书》 鲁迅在北京主编的专收创作的一种丛书。1926年初开始由北新书局出版。
[307] 成仿吾(1897—1984) 湖南新化人,创造社主要成员,文学批评家。当时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并在黄埔军官学校任兵器处科技正。
[308] 商震(1887—1978) 号启宇,浙江绍兴人,原任阎锡山部第一师师长、绥远都统;反正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
[309] 国民一军将至潼关 当时冯玉祥的国民联军入陕进攻围困西安达七个月之久的刘镇华部。据1926年11月24日《民国日报》:18日,冯玉祥部刘郁芬率国民军六师攻克三原、富平,进逼潼关。
[310] 据1926年11月18日《申报》载路透社17日香港电:来往于沪、港间的太古轮船公司新宁号,十五日在距香港八十英里处为四十名海盗所劫。海盗与船员搏斗,并“纵火焚其头等舱”,舵楼被烧毁,后在港方派去之军舰救护下,由拖轮将其拖回香港。
[311] 往集美学校讲演 讲稿佚。据鲁迅日记:这次讲演在1926年11月27日。讲演内容参看《华盖集续编·海上通讯》。
[312] “石破天惊” 语出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13] 指《鼓浪》周刊。厦门大学学生组织的鼓浪社创办,附《民钟日报》发行。1926年12月1日创刊,次年1月12日出至第七期停刊。
[314] 指《写在〈坟〉后面》。
[315] 女师大失火 1926年11月22日,北京女师大学生在宿舍用酒精灯烧饭酿成火灾。按这时的女师大已改名为女子学院师范部。
[316] 指《坟·题记》,载《语丝》周刊第一○六期(1926年11月20日)。下文所说“那一篇”,指《写在〈坟〉后面》,载1926年12月4日《语丝》周刊第一○八期。
[317] 《幻洲》 文艺性半月刊,叶灵凤、潘汉年编辑,1926年10月在上海创刊,1928年1月出至第二卷第八期停刊。该刊第一卷第二期(1926年10月)骆驼所作《把广州比上海》中说:“广州的人好似一块石头,硬性的,然而是干脆的;是一凿一块的,即是不作兴拖泥带水的,……他们从没有临时装成的笑脸,……不会有无理的敲诈,难堪的讥嘲,可耻的欺骗,虽然你是不懂广州话的外江阿木林。”
[318] 《阿Q正传》英译本 梁社乾译,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关于译文中的小错误,作者在《〈阿Q正传〉的成因》(收入《华盖集续编》)中曾经说及。
[319] 汕头曾拟聘许广平为汕头市妇女部部长兼汕头女子中学校长。
[320] 朽索之御六马,懔乎其危 语出《尚书·五子之歌》:“懔乎若朽索之御六马”。孔颖达疏:“腐索驭六马,索绝马惊,马惊则逸,言危惧甚也。”
[32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语出清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世人将这些话简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警世箴言。
[322] “匹夫匹妇之为谅也”等语,见《论语·宪问》。谅,固执成见。
[323] 《桃色的云》 童话剧,爱罗先珂作,鲁迅译。1923年北京新潮社初版,1926年北新书局再版。鲁迅寄许广平一册,题字为:“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寄赠广平兄 译者从厦门”。
[324] 指谢玉生、王方仁、廖立峩、谷中龙等人。
[325] 《古文观止》 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读本,收入先秦到明代散文二百二十篇。
[326] 宋庆龄(1893—1981) 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政治家。孙中山夫人。曾留学美国,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委员。
[327] 革新学生会同盟会 广东省立女师一部分倾向进步的学生的组织,成立于1926年10月。
[328] 平民学校 厦门大学学生自治会为本校工人创办的学校。由学生任教员。
[329] 指《写在〈坟〉后面》,仍载《语丝》第一○八期。参看本书第九五号信。
[330] 未名社 文学团体,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该社注重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和东欧文学,曾先后出版《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1931年秋结束。
[331] “党同伐异” 语出《后汉书·党锢传序》。
[332] 《文章作法》 夏丏尊、刘薰宇著。《与谢野晶子论文集》,日本女作家与谢野晶子著,张娴译。两书都于1926年由开明书店出版。
[333] 妇女运动人员训练所 由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与中山大学特别党部联合举办,所址在中山大学西讲堂,每期学习三个月,第一期于1926年10月11日开学(据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关于妇女运动的报告》)。
[334] 厂甸 北京地名,位于和平门外琉璃厂。旧俗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传统的庙会期间,设有各种商摊,出售玩具、食品及杂货等。
[335] 小峰 即李小峰(1897—1971),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参加新潮社和语丝社,当时是上海北新书局主持人。
[336] 作善者降之百祥 语出《尚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337] 尚(1902—1982) 号宗武,一作钟吾,河南罗山人,历史学家。早期参加莽原社,后为狂飙社成员。这里所说“小说”指《斧背》,后列为《狂飙丛书》之一,1928年5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
[338] 沄沁 即吕云章(1891—1974),字倬人,别名沄沁,山东蓬莱人,女师大国文系毕业。她在《妇女之友》第五期(1926年11月)上发表的《寄景宋的公开信》,谈及许广平离开女师大后,林素园率领军警武装接收女师大等情形。《妇女之友》,半月刊,1926年9月创刊于北京。
[339] 《世界日报》 1925年2月创刊于北京,成舍我主办。1926年9月21日该报刊登“女师大领得俄款”的消息中说:“女师大应得款项六千余元,由前总务长程干云代领”,所以鲁迅说程干云“似乎仍在校”。
[340] 罗静轩(1896—1979) 湖北红安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当时任北京女子学院舍务主任。因学校失火,烧死学生事引咎辞职。1926年12月6日,她在《世界日报》上发表致北京女子学院教职员及全体同学公开信,其中有“静轩虽不才,鬻文为生,尚足养母”等语。
[341] “燕巢危幕” 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342] 江瑶柱 俗名干贝,海贝干制品。
[343] “俳优蓄之” 语出《汉书·严助传》:“(东方)朔、(枚)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蓄之。”
[344] 指李雪英,广东人,日本留学生,当时任广东女子师范学校教员。
[345] 鲁迅离开厦门赴广州的实际日期为1927年1月16日。
[346] 川岛 章廷谦(1901—1981),字矛尘,笔名川岛,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语丝》撰稿人。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当时来厦门大学任国学院出版部干事兼图书馆编辑。其妻孙斐君(1897—1990),黑龙江安达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24年与章廷谦结婚。
[347] 指1924年厦门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林文庆之事,参看本卷第218页注〔1〕。
[348] 孙伏园在信中转达朱家骅的意见,希望聘鲁迅为中山大学唯一的正教授,月薪五百毫洋,并表示可以设法安排许广平担任鲁迅的助教,但她要辞去其他兼差。
[349] 指《厦门通信(三)》,后收入《华盖集续编》。
[350] 廖仲恺(1877—1925) 原名恩煦,广东归善(今惠阳)人。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广东财政厅长,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黄埔军官学校党代表,以及广东省长、财政部长等职。1925年8月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
[351] 何香凝(1879—1972) 广东南海人,廖仲恺夫人。早年参加同盟会,随同孙中山从事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支持孙中山的革命纲领和改组国民党。当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妇女部部长等职。
[352] 指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天津人。清宣统时曾任内阁协理大臣,1918年10月至1922年6月任北洋政府总统。“听其自然”是他常说的处世方法的一句话。
[353] 改革学校运动 厦门大学学生自治会得知鲁迅辞职的消息后,于1927年1月2日派代表前往挽留。当他们知道鲁迅去志已定时,就组织罢课风潮委员会,于1月7日召开全校学生大会,发动停课罢考,张贴打倒校长亲信刘树杞的标语和传单。据《福建青年》第四期(1927年2月15日)《集美停办与厦大风潮之再起》一文说:“这次风潮的目的就是:一、求整个的——学生、教员、学校——的生机。二、拯救闽南衰落的文化。三、培植福建的革命气息。”
[354] 河南 指广州珠江南岸地区。
[355] 创造社中人连翩而去 指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相继离穗。郭沫若于1926年7月辞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职务,参加北伐;成仿吾在此期间也辞去广东大学文科教授,去黄埔军校任兵器处科技正;郁达夫于1926年12月辞去中山大学(前身即广东大学)教授及出版部主任,去上海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
[356] 《阶级与鲁迅》 参看本卷第192页注〔1〕。
[357] 指高长虹发表于《狂飙》第七期(1926年11月21日)题为《给——》的诗,其中有“月儿我交给他了,我交给夜去消受。……夜是阴冷黑暗,他嫉妒那太阳,太阳丢开他走了,从此再未相见”等句。
[358] 指《奔月》。后收入《故事新编》。
[359] 孤灵 原信作川岛。
[360] 玄倩 原信作衣萍。即章衣萍(1900—1946),名鸿熙,字衣萍,安徽绩溪人,北京大学毕业,《语丝》周刊撰稿人。微风,原信作小峰。宴太,原信作二太太,指周作人之妻、日本人羽太信子(1888—1962)。
[361] 令弟 原信作羡苏(1901—1986),浙江绍兴人,许钦文四妹。1924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鲁迅离京南下后,她随鲁迅母亲居住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故寓,帮助料理家事,直至1930年3月离京到河北大名任教。
[362] 唐餐间 指供应中餐的船舱,相当于二等舱。旧时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明史·外国传·真腊》:“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363] B.EL B.是德语Bruder(兄弟)或英语Brother(兄弟)的缩写;EL 是德语Elefant或英语Elephant(象)的缩写。意为“象兄”。林玉堂(语堂)曾在《鲁迅》一文中形容鲁迅在厦门大学“实在是一只(令人担忧的)白象,与其说是一种敬礼,毋宁说是一种累物”。(原文为英文,光落译,载1929年《北新》第三卷第一期。)许广平认为这是赞颂鲁迅“难能可贵”,故戏称鲁迅为“象兄”。
[364] 《小彼得》 童话集,德国女作家至尔·妙伦著,许广平据日译本重译,鲁迅校改。1929年上海春潮书局出版。
[365] 四条胡同 鲁迅曾用以取笑女性的哭泣。参看《书信》260815信及其注〔1〕。
[366] 《冰块》 诗集,韦丛芜著。1929年4月北京未名社出版。
[367] 玉书 即常瑞麟。参看本卷第127页注〔1〕。
[368] “夕方” 日语:日暮、黄昏。
[369] 殷夫(1909—1931) 原名徐柏庭,又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等,浙江象山人,诗人,共产党员。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上海龙华。这里所说向《奔流》的投稿,当指所译奥地利作家德涅尔斯的《彼得斐·山陀尔行状》,后刊于《奔流》第二卷第五期(1929年12月),署名白莽。《奔流》,文艺月刊,鲁迅、郁达夫合编,1928年6月在上海创刊,1929年12月停刊,共出十五期。
[370] 《东方》 指《东方杂志》,综合性刊物,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04年3月创刊,1948年12月停刊。
[371] 金溟若(1906—1970) 浙江瑞安人,早年留居日本,后归国。《奔流》投稿者。
[372] 阿菩 周建人二女周瑾的乳名。
[373] D 英语Dear的宿写,意为“亲爱的”。
[374] 幼渔 即马裕藻(1878—1945),字幼渔,浙江鄞县人。曾留学日本,后任浙江教育司视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等。
[375] 寿山 即齐宗颐(1881—1965),字寿山,河北高阳人。曾留学德国,后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视学。
[376] 妙峰山香市 妙峰山位于北京西郊,山上多寺庙,旧俗每年夏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庙会,远近朝山进香者甚众。庙会期间专卖香烛的集市,称妙峰山香市。
[377] 姓车的男人 指车耕南(1888—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姨之婿,当时在铁道部门任职。
[378] 马珏(1910—?) 浙江鄞县人,马幼渔之女,原是北京孔德学校学生,当时在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379] 小鹿 原信作陆晶清。参看本卷第57页注〔8〕。
[380] 徐旭生(1888—1976) 名炳昶,河南唐河人,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猛进》周刊主编。
[381] 尹默 即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曾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期间曾签名支持学生的革命运动。当时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凤举,即张定璜(1895—?),江西南昌人,曾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当时受聘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未到任。
[382] 林振鹏 原信作林卓凤,广东澄海人,曾与许广平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同学。
[383] 赵公 指柔石。
[384] 执中 原信作秉中,即李秉中。参看240226信注〔1〕。
[385] 《中国字体变迁史》 鲁迅拟撰写的学术著作,后未完成。
[386] ELEF 德语Elefant(象)的缩写。
[387] 《大众文艺》 文艺月刊,郁达夫、夏莱蒂编辑,1928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刊,后为“左联”机关刊物之一,1930年6月停刊。
[388] 钦文 即许钦文(1897—1984),浙江绍兴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故乡》等,当时在浙江杭州高级中学任教。
[389] 日曜 即星期日。
[390] 往燕京大学讲演 讲题为《现今的新文学概观》。后收入《三闲集》。
[391] 沈士远(1881—1957) 浙江吴兴人,当时任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讲师,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392] 《红玫瑰》 鸳鸯蝴蝶派刊物之一,严独鹤、赵苕狂编辑,1924年7月创刊,初为周刊,自第四年起改为旬刊,1932年1月停刊,上海世界书局发行。该刊1929年第五卷第八期(4月21日)刊登题为“文学家陈源及其夫人凌叔华女士”的照片,黄梅生摄。
[393] 《礼拜六》 指1923年出版的报纸型综合性周刊,鸳鸯蝴蝶派刊物之一。由上海礼拜六报馆发行。1929年5月该刊第五十五、五十六期曾连刊《礼拜六汇集第一集》(第一期至五十期)的要目广告,其中列有胡适的诗《叔永回四川》。
[394] 三家纸铺 指北京琉璃厂的静文斋、宝晋斋、淳菁阁。
[395] 士衡 原信作侍桁,即韩侍桁(1908—1987),又名云浦,天津人,当时在日本留学。《语丝》投稿者。鲁迅曾请马幼渔等为他谋职。
[396] 典礼 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的灵柩由北京西山墓地移往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这次的移灵仪式称“奉安典礼”。
[397] “落伍” 《文化批判》创刊号(1928年1月)所载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中,说鲁迅作品“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
[398] 密斯王 即王映霞(1908—2000),浙江杭州人,郁达夫夫人。
[399] 白薇(1894—1987) 原名黄彰,字素如,笔名白薇,湖南资兴人,女作家。
[400] 英语:道格拉斯·珀西·布利斯所著《木刻史》。1928年由伦敦登特(J.M.Dent)书店和纽约达顿(E.P.Dutton)书店出版,附有插图一二○幅。现藏北京鲁迅博物馆。
[401] 江绍平 原信作江绍原(1898—1983),安徽旌德人,民俗学研究者。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教授。《语丝》周刊撰稿人之一。
[402] 王公 指王方仁(1905—1946),浙江镇海人,原为厦门大学文科国文系学生,后随鲁迅转赴广州、上海。当时曾参加朝花社的一些活动。
[403] 《朝花》 文艺刊物,鲁迅、柔石编辑,1928年12月6日在上海创刊。初为周刊,至1929年5月共出二十期;6月改出旬刊,同年9月出至第十二期停刊。
[404] “迹余” 原信作徐诗荃(1909—2000),笔名冯珧、迹余、梵澄,湖南长沙人,《语丝》、《奔流》投稿者。
[405] 郝荫潭(1904—1952) 河北平山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学生,沉钟社成员。
[406] “公理战胜”的牌坊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宣称他们打败德、奥等同盟国是“公理战争强权”,并立碑纪念。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宣布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属于战胜国,也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建立“公理战胜”的牌坊(按1953年已将这四个字改为“保卫和平”)。
[407] 金立因 原信作钱玄同。
[408] 宗文 原信作韦丛芜。参看260621信注〔1〕。
[409] 紫佩 即宋琳(1887—1952),字紫佩,又作子佩,浙江绍兴人,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的学生。时为北京图书馆职员,兼任《华北日报》编辑。
[410] 三个通红的枇杷 此笺纸印有三个枇杷,并一首诗:“无忧扇底坠金丸,一味琼瑶沁齿寒。黄珍似梅甜似橘,北人曾作荔枝看”。
[411] 题着的几句 此笺纸画有莲蓬,并题诗一首:“并头曾忆睡香波,老去同心住翠窠。甘苦个中侬自解,西湖风月味还多。”
[412] 据1929年5月28日北京《新晨报》记载:原女师大史地系学生因系主任王谟去留问题分为两派。5月27日王到校授课,遭到反对派学生段瑾思的质问,当即有拥王的阮某等五人拥上,“包围质问之人,墨盒、杌凳一齐飞下,将段某打得背青头肿。”
[413] 矢野峰人 原名禾积,东京都立大学教授,英国文学研究者。著有《近代英国文学史》、《近英文艺批评史》。
[414] 西湖艺术院 后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28年春,由蔡元培倡议、国民党政府大学院创办。设有绘画、雕塑、图案、音乐及美术建筑等科,学制三年。
[415] 《奇剑及其他》 短篇小说集,鲁迅、柔石等译,共收东、北欧作品十三篇,1929年4月出版。为朝花社《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一,鲁迅为作《小引》。
[416] 当时安徽大学文学院长程演生,聘请章衣萍至该校任教,已签订聘约,后因校方单方面毁约,章、程间引起争执,章衣萍拟向法庭起诉。
[417] 陀思妥夫斯基(1821—1881) 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曾因参加革命团体被判死刑,后改为流放西伯利亚,作品带有悲观色彩。著有小说《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等。
[418] 《华北日报》 国民党在华北地区的机关报,1929年1月创刊于北平,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停刊。
[419] 《良友》 画刊,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编辑发行。1926年2月创刊,1945年10月停刊。
[420] 《一般》 综合性月刊,上海立达学会编辑。1926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1929年12月停刊,开明书店发行。
[421] 季先生 指季志仁(1902—?),江苏常熟人,当时在法国留学,鲁迅曾托他购买有关美术的书籍和画册,所寄木刻画集为《Le Nouveau Spectateur》(《新观察家》)二本。
[422] 春菲 原信作董秋芳(1897—1977),笔名冬芬,浙江绍兴人,翻译工作者。
[423] 建功 指魏建功(1901—1980),江苏海安人,语言文字学家。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
[424] 三个日本人 指塚本善隆(1898—?),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水野清一(1905—1971),当时在北京大学从事考古研究;仓石武四郎(1897—1975),日本京都大学文学教授,当时在我国从事语言研究。据鲁迅1929年5月31日日记:“塚本善隆,水野清一,仓石武四郎来观造象拓本”。
[425] 《东京通信》 指杜荃(郭沫若)发表在《创造月刊》第二卷第一期(1928年1月)上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其中说“杀哟!杀哟!杀哟!杀尽一切可怕的青年,而且赶快,这是这位‘老头子’(按指鲁迅)的哲学。”
[426] 梆子面 即棒子面,京津地区方言,对玉米粉的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