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字数:3346

[1] 此信据许寿裳亲属录寄副本编入。原信无标点。

[2] 宝隆医院 当时德国人在上海开设的一家医院。据收信人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一九三一年一月,因柔石等被捕,谣传鲁迅也被拘或已死了。大报上虽没有记载,小报上却言之凿凿。我正在忧疑焦急,而他的亲笔邮信忽然到了,知道他已经出走,这才使我放心。信中体裁和以前的大不相同,不加句读,避掉真名而用‘索士’和‘令斐’,这是同一个人,我素所知悉的。且以换住医院,代替出走。”

[3] 小报记者的创作 柔石等被捕后,上海《社会日报》于1931年1月20日登载了署名“密探”的《惊人的重要新闻》一文,造谣称“鲁迅被捕”。下文提到的“所作之《呐喊》,销行至六七万本”等语,即见于该文。

[4] 众口铄金 语出《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5] 不住在旧寓里 鲁迅于1月20日至2月28日携眷避居上海黄陆路花园庄旅馆。

[6] 搜索书店之事 据1931年1月21日上海《申报》报道,国民党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在1月19日、20日两天对福州路一带的华通、乐群、北新、群众四家书店进行了搜查,搜去所谓“反动”书籍数十种,并逮捕华通书局经理。

[7] 现代及光华 即现代书局和光华书局。它们都曾出版“左联”的书刊。在搜索书店事件发生前,它们屈从于当局的压力,出版了《前锋月刊》等“民族主义文学”的刊物。

[8] 指1931年1月21日天津《大公报》曾刊登《鲁迅在沪被捕,现拘押捕房》的消息。

[9] “绊脚石” 高长虹在《狂飙》周刊第十期(1926年12月12日)上发表《走到出版界·琐记两则》,说鲁迅“挟其历史的势力,而倒卧在青年的脚下以行其绊脚石式的开倒车的狡计。”

[10] 1929年12月2日北平《新晨报副刊》发表署名“常工”的《桥畔偶笔》一文,即就海婴的诞生挖苦攻击鲁迅。

[11] Gladkov的《Zement》的插画 即德国木刻家凯尔·梅斐尔德(C.Meffert)为革拉特珂夫《士敏土》所作的画,由鲁迅自费以珂罗版复制,题名《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并撰写序言,1931年2月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

[12] Fadejev 法捷耶夫(А.А.Фадеев,1901—1956),苏联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毁灭》、《青年近卫军》等。

[13] 此信据1931年2月23日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一六三期所载编入。

[14] 我之学生 指柔石。

[15] 陆黄恋爱 指1928、1929年间上海报纸大肆渲染的黄慧如和陆根荣的主仆恋爱一事。

[16] 马振华投水 指1928年春夏间马振华因受汪世昌诱骗投水自杀的事,当时上海报纸对此多有报道。

[17] 萧女士被强奸案 指1930年8月,南京女教师萧信庵受聘赴南洋华侨学校任教途中,在荷兰轮船上遭二荷籍船员强奸一案。

[18] 三告投杼,贤母生疑 见《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之母曰:‘君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

[19] 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语出《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20] 扶桑 日本的别称。《南史·东夷传》:“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旧时我国常以“扶桑”指称日本。

[21] 荆有麟(1903—1951) 又作织芳,山西猗氏(今临猗)人。他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听过鲁迅的课。后经鲁迅介绍任京报馆校对,参加《莽原》周刊出版工作,编过《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5月后在南京办《市民日报》,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干事等职。1939年加入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等特务组织。

[22] 当时有“鲁迅在福州路被捕”的谣言,见1931年1月21日天津《大公报》。

[23] 《静静的顿河》 长篇小说,苏联萧洛霍夫(М.А.Шолохов)著。这里指俄文本第二卷。

[24] 《星花》 中篇小说,苏联拉甫列涅夫(Б.А.Лавренёв,1891—1959)著,曹靖华译。收入1933年1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小说集《竖琴》。

[25] 《铁流》 长篇小说,苏联绥拉菲摩维支(A.C. Cерафимович,1863—1949)著,曹靖华译。1931年12月由鲁迅以“三闲书屋”的名义出版。

[26] 《毁灭》换姓名印行 参看300609信注〔2〕。

[27] 《铁流》木刻图 指毕斯凯莱夫的插图,参看《集外集拾遗·〈铁流〉编校后记》。

[28] 三男一女 指柔石、殷夫、胡也频和冯铿。

[29] 住在别处已久 指作者因柔石等被捕而离寓避居,参看310123信注〔3〕。

[30] 将我名开献段公 参看260409信及其有关注。

[31] 指李秉中从苏联留学回国后,于1927年11月初到景云里鲁迅寓所访问。

[32] 1931年1月21日天津《益世报》载:“鲁迅被捕?……传在沪任红军领袖”;25日该报又报道“鲁迅……曾受刑讯”。

[33] 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 语见李贺诗《感讽五首·其四》。

[34] 1931年3月,国民党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二分院查封上海一批书店,北新也被查封。后虽于同年4月23日启封,经济上尚有困难。

[35] 太保阿书在杀头 1931年4月17日上海《申报》载:“太湖浦东帮匪首太保阿书徐天雄及胞弟徐福生昨日下午四时十分在金山县属张堰镇执行斩决。”

[36] 颇碰了几个钉子 指孙用译的《勇敢的约翰》原计划在《奔流》连载,但《奔流》突然停刊;旋由鲁迅先后介绍给《小说月报》、《学生杂志》、春潮书店,均未能发表。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编·〈勇敢的约翰〉校后记》。

[37] 十二张壁画 参看301123信注〔1〕。

[38] 世界语本中之三个插画 参看291108②信注〔2〕。按《勇敢的约翰》中文译本出版时,鲁迅只选印了其中的两幅。

[39] 诗的指数 指原诗第×首第×行。

[40] 《寂静的顿河》 即《静静的顿河》。其中的插图系苏联维列依斯基(Oрест Верейсkий)所作。

[41] 《铁的奔流》 《铁流》的最初译名。

[42] 《水门汀》的插画 即《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共印行二百五十册。

[43] 上月丛芜来此 疑为“上月丛芜来函”之误。鲁迅1931年5月1日日记:“下午得韦丛芜信,即复,并声明退出未名社。”

[44] 前回的一封信 指310204信。

[45] 其余三种 指收入《未名丛刊》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和收入《未名新集》的《朝花夕拾》。

[46] 书店 指湖风书局。宣侠父等1931年创办于上海。

[47] 《新俄新作家三十人集》 即《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系德文译本,荷涅克译。

[48] 《文艺新闻》 周刊,“左联”领导的刊物之一,1931年3月在上海创刊。1932年6月出至第六十期停刊。《上海文艺之一瞥》最初分两次发表于该刊第二十、二十一期(1931年7月27日、8月3日)。

[49] 《青年界》 综合性月刊,石民、赵景深、李小峰编辑。1931年1月在上海创刊,北新书局发行。中经休、复刊,至1949年1月停刊。

[50] 蔡永言 董绍明、蔡咏裳夫妇合用的名字。董绍明(1899—1969),字秋士,一作秋斯,河北静海(今属天津)人,翻译家,曾在上海编辑《世界月刊》。蔡咏裳(1901—1940),广东南海人,曾与董绍明合译革拉特珂夫的长篇小说《士敏土》,鲁迅为之校订,此信系致蔡咏裳。

[51] 雪兄 指冯雪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笔名画室、洛扬等,作家、文艺理论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之一。著有《论文集》、《灵山歌》、《回忆鲁迅》等。

[52] 戈庚(П.С.Kоган,1872—1932) 苏联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他的论文,指《伟大的十年的文学》第三章第十五、十六节。鲁迅于1931年10月21日据日译本转译,改题《〈士敏土〉代序》,载于董绍明、蔡咏裳译《士敏土》再版插图本的卷首。

[53] 《旧时代之死》 长篇小说,柔石著,1929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54] 《朝花》 指《朝花夕拾》。

[55] 《旧时代》 指《旧时代之死》。

[56] 诗集 指《勇敢的约翰》。

[57] Zola 左拉(É.Zola,1840—1902),法国作家。著作甚丰。其中《卢贡·马加尔家族》,由《酒店》、《娜娜》、《萌芽》、《金钱》等二十部长篇小说组成。

[58] 侍桁 即韩侍桁,参看290731信注〔2〕。曾参加“左联”,后转向“第三种人”。当时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59] 星星社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个文学团体。1930年11月出版《星星汇刊》(不定期),后改为《星星旬刊》。1931年12月停刊。

[60] 王先生 指王方仁。参看300119信注〔1〕。

[61] 它 瞿秋白笔名“屈维它”的略称。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7年国民党反共政变后,他主持召开“八月七日党中央紧急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1927年冬至1928年春,在担任中央政治局临时书记时,犯有“左”倾盲动错误。后受王明排挤,1931年至1933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4年到中央苏区,任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红军长征后他留在苏区,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逮捕,同年6月18日被杀害。著有《赤都心史》等,译文汇编为《海上述林》两卷。

[62] 地图 即《铁流》书后所附的《达曼军行军图》。

[63] 赛氏集 即《绥拉菲摩维支全集》。

[64] 《前哨》 半月刊,“左联”机关刊物,1931年4月在上海创刊,自第二期起改名《文学导报》,同年11月出至第八期被迫停刊。

[65] 喀杰特 沙皇贵族子弟军官学校的学生。

[66] 德日译本 德译本附于聂维洛夫的《丰饶的城塔什干》之后,1929年柏林新德意志出版社出版,无译者名,有删节。日译本《铁之流》,藏原惟人译,1930年东京丛文阁出版。

[67] 某书局 指大江书铺。

[68] 送给别人 指未名社结束,财物、书籍等交开明书店处理。

[69] L.Lunz 伦支(Л.Н.Лунц,1901—1924),又译隆茨,苏联“同路人”作家。他的《在沙漠上》,1928年秋译,载《北新》半月刊第三卷第一期(1928年11月1日),后收入小说集《竖琴》。

[70] E.Zamiatin 札米亚丁(Е.И.Замятин,1884—1937),通译札弥亚丁,苏联“同路人”作家。他的《洞窟》,鲁迅于1930年7月18日译毕,载《东方杂志》第二十八卷第一号(1931年1月),后收入小说集《竖琴》。

[71] K.Fedin 斐丁(K.A.Федин,1892—1977),通译费定,苏联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城与年》、《初欢》、《不平凡的夏天》等。他的《果树园》,鲁迅于1928年11月20日译毕,载同年《大众文艺》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2月20日),后收入小说集《竖琴》。

[72] S.Malashkin 玛拉式庚(С.И.Малашкин,1888—?),苏联作家。他的《工人》,鲁迅于1932年9月19日前译毕,后收入小说集《一天的工作》。

[73] B.Pilniak 毕力涅克(Б.А.Пильняк,1894—1937),又译皮涅克,苏联“同路人”作家。他的《苦蓬》,鲁迅于1929年10月2日译毕,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三号(1930年2月),后收入小说集《一天的工作》。

[74] V.Lidin 理定(В.Г.Лидин,1894—?),苏联作家。他的《竖琴》,鲁迅于1928年11月15日译毕,载《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一期(1929年1月),后收入小说集《竖琴》。

[75] Zoshitchenko 淑雪兼珂(M.M.Зощенко,1895—1958),通译左琴科,苏联“同路人”作家。他的《Victoria Kazhimiro vna》,鲁迅译作《波兰姑娘》,收入1929年4月朝华社版《奇剑及其他》(《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一)。

[76] A.Yakovlev 雅柯夫列夫(А.С.Яковлев,1886—1953),苏联作家。著有中篇小说《十月》等。他的《穷人》,鲁迅译作《穷苦的人们》,1932年9月13日前译毕,载《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一号(1933年1月),后收入小说集《竖琴》。

[77] Seifullina 绥甫琳娜(Л.Н.Сейфулина,1889—1954),通译谢芙琳娜,苏联女作家。她的《肥料》,鲁迅于1931年8月9日译毕,载《北斗》月刊第一卷第一、第二期(1931年9月、10月),后收入小说集《一天的工作》。

[78] 天津教书 指韦丛芜经李霁野介绍,于1931年秋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

[79] 天津混乱 1931年11月8日,天津日军组织汉奸便衣队千余人,自日租界冲入华界,并借口其排长被流弹击伤,向我方开炮。

[80] 《Transval》 《苔兰斯华尔》,中篇小说,苏联费定作。未译成。

[81] 排日风潮 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的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运动。

[82] Lunacharski序文 所传卢那察尔斯基为《阿Q正传》俄译本作序,并非事实。

[83] Zozulia 左祝黎(Е.Д.Зозуля,1891—1941),苏联作家。他的《A K与人性》,即《亚克与人性》,鲁迅于11月4日译,收入小说集《竖琴》。

[84] Inber 英培尔(В.М.Инбер,1890—1972),苏联女作家。她的《Lala的利益》,即《拉拉的利益》,收入小说集《竖琴》。

[85] 孚尔玛诺夫(Д.А.Фурманов,1891—1926) 通译富曼诺夫,苏联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恰巴耶夫》等。他的《赤色的英雄们》,即《革命的英雄》,鲁迅于1932年5月30日译毕,收入小说集《一天的工作》。


311113 致孙用一九三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