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鲁迅全集2005年版 >
- 鲁迅全集.3 >
- 华盖集
注释
[1]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6年1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二期。
[2] 大方之家 见识广博的人。《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伟大的人物 这里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佛经说他有感于人生的生、老、病、死等苦恼,在二十九岁时出家,苦行六年,仍未得解脱的途径。后来坐在菩提树下苦思七日,终于悟出了佛理。下文的三世,佛家语,指个体的过去(前世)、现在(现世)、未来(来世)。天眼通,也是佛家语,所谓“六通”(六种广大的“神通”)之一,即能透视常人目力所不能见的东西。天人师,佛的称号。
[4] “正人君子” 指现代评论派的胡适、陈西滢、王世杰等。他们在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中,曾为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等迫害学生的行为辩护,攻击参与学潮的女师大师生。这些人大都住在北京东吉祥胡同,北京《大同晚报》在1925年8月7日的一篇报导中称他们为“东吉祥派之正人君子”。
[5] 通人 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这里讽刺陈西滢等人。章士钊在他主编的《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号(1925年7月25日)发表的《孤桐杂记》中曾称赞陈西滢说:“《现代评论》有记者自署西滢。无锡陈源之别字也。陈君本字通伯。的是当今通品。”
[6] 华盖 古星名。《宋史·天文志》:“华盖七星,杠九星如盖有柄下垂,以覆大帝之座也。”旧时迷信的人有华盖星犯命之说。
[7] “党同伐异” 语出《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三期(1925年12月12日)的《闲话》中曾用此语影射鲁迅说:“中国人是没有是非的……凡是同党,什么都是好的,凡是异党,什么都是坏的。”
[8] “公理” 在北京女师大风潮中,陈西滢等曾组织“公理维持会”,以“公理”的名义支持章士钊解散女师大,反对女师大师生复校。参看本书《“公理”的把戏》。
[9] “以待来年” 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10] 文士们 指陈西滢、徐志摩等人。他们都曾留学英国,常以研究过莎士比亚而自傲。徐志摩在1925年10月26日《晨报副刊》发表的《汉姆雷德与留学生》一文中,曾谈到他和陈西滢、丁西林在观看中国艺人演出莎士比亚戏剧时的“自大”的心态:“我们是去过大英国,莎士比亚是英国人,他写英文的,我们懂英文的,在学堂里研究过他的戏,……英国留学生难得高兴时讲他的莎士比亚,多体面多够根儿的事情,你们没到过外国看不完全原文的当然不配插嘴,你们就配扁着耳朵悉心的听。”认为这种“自大”使他们看不起对莎剧的“古戏新演”,是应该“自省”的,因为英国人的莎剧“新演”也很“有趣”。莎士比亚(W.Shakespeare,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著有剧本《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三十七种。
[11] 《莽原周刊》 文艺刊物,鲁迅编辑。1925年4月24日创刊于北京,附《京报》发行,同年11月27日出至第三十二期休刊。参看本卷第296页注〔4〕。该刊所载文字大都是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批评。鲁迅在《两地书·一七》中曾说:“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在不佳,但究竟做诗及小说者尚有人。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一种批评者来,……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
[12] 绿林书屋 西汉末年,王匡、王凤等在绿林山(在今湖北当阳)聚集农民起义,号“绿林兵”。后来以“绿林”或“绿林好汉”泛指聚居山林反抗官府或抢劫财物的人们。192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刘百昭和现代评论派一些人,曾辱骂鲁迅等反对章士钊、支持女师大学潮的教员为“土匪”、“学匪”(参看本书《“公理”的把戏》和《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作者因戏称自己的书室为“绿林书屋”。
[13] 本篇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25年1月11日、2月12日北京《京报副刊》。
本篇第一节发表后,即遭到廖仲潜、潜源等人的反对,作者为此又写《咬嚼之余》和《咬嚼未始“乏味”》二文(收入《集外集》)予以反驳,可参看。
[14] 欧文 英美人的姓。如美国有散文家华盛顿·欧文(W.Irving,1783—1859)。
[15] 托尔斯泰 俄国人的姓。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1828—1910)。
[16] Gogol 果戈理(Н.В.Гогoль,1809—1852),曾有人译为郭歌里,俄国作家。Wilde,王尔德(1854—1900),英国作家。D’Annunzio,邓南遮(1863—1938),曾有人译为唐南遮,意大利作家。Holz,何尔兹(1863—1929),德国作家。Gorky,高尔基(M.Γорький,1868—1936),苏联作家。Galsworthy,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作家。
[17] “吾家rky” 即吾家尔基。旧时常称同宗的人为“吾家某某”;有些人为了攀附名人,连同姓的也都称“吾家某某”。
[18] 《百家姓》 旧时学塾所用的识字课本。宋初人编,系将姓氏连缀为四言韵语,以便诵读。
[19] 原质 元素的旧称。
[20] ,,锡,错,矽 化学元素的旧译名。其中除锡外,其他四种的今译名顺序为铯、锶、铈、硅。
[21] “黄金萬两”拼成的怪字,其形如“”。
[22] 仓颉 亦作苍颉,相传是黄帝的史官,汉字最初的创造者。
[23]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21日《京报副刊》。
1925年1月间,《京报副刊》刊出启事,征求“青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各十部的书目。本文是作者应约对后一项所作的答复。文章发表后,曾引起一些人的诘责和攻击。后来作者又写了《聊答“……”》、《报〈奇哉所谓……〉》等文(收入《集外集拾遗》),可参看。作者在1933年写的《答兼士》(收入《准风月谈》)中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主旨,亦可参看。
[24] 《京报副刊》 《京报》的一种副刊,孙伏园编辑,1924年12月创刊。《京报》,邵飘萍(振青)创办的报纸,1918年10月创刊于北京,次年8月曾被段祺瑞查封,1920年9月复刊,1926年4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封。
[25] 本篇最初分四次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20日、2月14日、20日《京报副刊》。
当第一节发表时,作者曾写有《附记》如下:“我是一个讲师,略近于教授,照江震亚先生的主张,似乎也是不当署名的。但我也曾用几个假名发表过文章,后来却有人诘责我逃避责任;况且这回又带些攻击态度,所以终于署名了。但所署的也不是真名字;但也近于真名字,仍有露出讲师马脚的弊病,无法可想,只好这样罢。又为避免纠纷起见,还得声明一句,就是:我所指摘的中国古今人,乃是一部分,别有许多很好的古今人不在内!然而这么一说,我的杂感真成了最无聊的东西了,要面面顾到,是能够这样使自己变成无价值。”这里说的“不当署名”,系针对1925年1月15日《京报副刊》所载署名江震亚的《学者说话不会错?》一文而发。江震亚在这篇文章中说:“相信‘学者说话不会错’,是评论界不应有的态度。我想要免除这个弊病,最好是发表文字不署名。”他认为“当一个重要问题发生时,总免不了有站在某某一边的人,来替某某辩论”。而且因为某某“是大学的教授,所以他的话不错”,某某“是一个学生,所以他的话错了”。
[26] 《内经》 即《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约为战国秦汉时医家汇集古代及当时医学资料纂述而成。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十八卷。“肌肉都发源于手指和足趾”的说法,见《灵枢·经筋第十三》。
[27] 《洗冤录》 宋代宋慈著,共五卷,是一部较完整的法医学专著。“男女骨数不同”的说法见于该书《验骨》。
[28] 细辛 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医以全草入药。性温味辛,有镇痛效用。
[29] 康圣人 指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清末维新运动的领袖。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变法维新失败后,他坚持君主立宪的主张,组织保皇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后出任孔教会会长,并参与北洋军阀张勋扶植清废帝溥仪复辟。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说他“成童之时,便有志于圣贤之学,乡里俗子笑之,戏号之曰‘圣人为’,盖以其开口辄曰圣人圣人也。”“否则要此膝何用”一语,常见于康有为鼓吹尊孔的文电中,如他在《请饬全国祀孔仍行跪拜礼》中说:“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又在《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中说:“中国人不敬天亦不敬教主,不知其留此膝以傲慢何为也?”
[30] 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礼记·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话。
[31] 《苦闷的象征》 文艺论文集,日本厨川白村著。曾由鲁迅译为中文,1924年12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32] 二十四史 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相斫书”,意思是记载互相杀戮的书,语出《三国志·魏书》卷十三注引鱼豢《魏略》:“豢又常从(隗禧)问《左氏传》,禧答曰:‘……《左氏》直相斫书耳,不足精意也。’”“独夫的家谱”,意思是记载帝王一姓世系的书,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一文中曾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33] 李自成(1606—1645) 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明崇祯二年(1629)起义,后被推为闯王。明崇祯十七年(1644)一月在西安建立大顺国,三月攻入北京。后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兵败退出北京,次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伏击遇害。张献忠(1606—1646),延安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明崇祯三年(1630)起义,1644年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国。清顺治三年(1646)在川北盐亭界为清兵所杀。旧史书(包括野史和杂记)中多有渲染李、张杀人的记载。
[34] “绳其祖武” 语出《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来许,后来者;绳,继续;武,步伐,足迹。
[35] 轮回 佛家语。梵文Samsāra的意译。佛教以为生物各依其所作的“业”(修行的深浅、积德的多少、作恶的大小),永远在“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中生死轮转,循环转化不已。
[36] 本篇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25年3月20日、4月3日北京《猛进》周刊第三、五期。
[37] 旭生 徐炳昶(1888—1976),字旭生,笔名虚生,河南唐河人,曾留学法国,当时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猛进》周刊的主编。
[38] 《猛进》 政论性周刊,1925年3月6日创刊于北京,1926年3月19日出至第五十三期停刊。
[39] 玄伯(1895—1974) 李宗侗,字玄伯,河北高阳人,曾留学法国,当时任北京大学法文系教授。《猛进》周刊自第二十七期起,由他接编。
[40] 指徐树丕,字武子,号活埋庵道人,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明末秀才。明亡后隐居不出,康熙年间卒。著有《中兴纲目》、《识小录》、《活埋庵集》等。
[41] “强聒不舍” 语出《庄子·天下》:“强聒而不舍者也。”意思是说了又说,不肯停止。
[42] “戊戌政变” 1898年(戊戌)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等人变法维新的主张,于6月间开始,任用维新人士参预政事,颁布新法,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强烈反对,于9月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杀害维新运动领袖谭嗣同等六人,并通缉康有为、梁启超,废除新法,维新运动遂告失败,史称“戊戌政变”。
[43] 《新青年》 综合性月刊,“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6年底迁至北京后,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轮流担任编辑。1919年冬返迁上海,陈独秀主编。1920年8月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小组刊物。1922年7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后曾两次复刊,1926年7月停刊。鲁迅在“五四”时期同该刊有密切联系,是它的重要撰稿人,并参加该刊编辑会议。“思想革命”,指《新青年》提倡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化革命运动。
[44] 《第一小报》 北京出版的小型日报。1925年2月20日创刊,自创刊日起曾连载译自日文的《常识基础》一书。
[45] 《群强报》 北京出版的小型日报。1912年创刊,不注重时事新闻,多载消闲文字。
[46] 皇帝何在,太妃安否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帝溥仪(宣统)于2月12日被迫退位。按照当时所订优待皇室的条件,他们仍留居故宫,直至1924年11月才被冯玉祥驱逐出宫。这里是说溥仪等被逐后,当时还有人在关心他们的命运。
[47] 禁缠足 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元年(1662)、三年清廷曾先后下过禁止缠足的诏文,但未严格执行,康熙七年(1668)又重新开禁。关于垂辫,1644年清兵入关及定都北京后,即下令剃发垂辫,但因受到各地汉族民众反对及局势未定而中止;次年5月攻占南京后,又下了严厉的剃发令,限于布告之后十日,“尽使薙(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如“已定地方之人民,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有许多人因未剃发垂辫而被杀。
[48] Brehm 勃莱姆(1829—1884),德国动物学家。著有《动物生活》等。
[49] Fabre 法布耳(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等。
[50] 指出现于1922年前后思想和文艺界的一种情况。《新青年》团体分化之后,胡适于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在它的副刊《读书杂志》上,主张青年人“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同时还有一些人提倡“纯文艺”,主张作家固守“艺术之宫”。
[51] 中庸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据宋代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52]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3月9日北京《语丝》周刊第十七期。
本文列举的诡辩式言论,是作者从当时社会上一些反对新思想、反对改革和毁谤革命者的言论中概括出来的。
[53] “鬼画符” 符是道士以朱笔或墨笔在纸或布上画的似字非字的图形,迷信的人认为它能“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鬼画符”,即胡乱画的符。
[54] 扶乩 一种迷信活动,由二人扶一丁字形木架,使下垂一端在沙盘上画字,假托为神鬼所示。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老聃)的尊称;急急如律令敕,原是汉代公文的用语,后来道教用作符咒末尾的常用语,意思是如同法律命令,必须迅速执行。
[55] “男女授受不亲” 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意为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
[56] 过激派 日本媒体对布尔什维克的贬性译称。当时我国有些人也曾沿用这个词。
[57] 关于用惊叹号足以亡国的论调,见《心理》杂志第三卷第二号(1924年4月)张耀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新诗人的情绪》一文,其中统计了当时出版的一些新诗集里的惊叹号(!),说这种符号“缩小看像许多细菌,放大看像几排弹丸”,是消极、悲观、厌世等情绪的表现,因而认为多用惊叹号的白话诗都是“亡国之音”。
[58] 中学为体西学用 原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主张。中学,指“治身心”的纲常名教;西学,指“应世事”的西方技术。
[59] 不薄今人爱古人 语出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原意是说他不菲薄当时人爱慕古人的“清词丽句”(据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这里是对于今人和古人都一视同仁的意思。
[60]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3月16日《语丝》周刊第十八期。
谟,计谋、谋略。《尚书》中有《大禹谟》、《皋陶谟》等篇。
[61] “责备贤者” 语出《新唐书·太宗本纪》:“《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求全责备的意思。
[62] “禹入裸国亦裸而游” 语出《吕氏春秋·慎大览》:“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又《战国策·赵策》:“禹袒入裸国。”这里用以说明随俗的必要。
[63] 指当时曾发生的索薪事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公教人员因薪金常被拖欠不发,生活难以维持,曾联合向当局索讨欠薪。当时有人认为教员要薪水、要吃饭就是不清高。如林(时任北京农大教授)在发表于1925年2月1日《晨报副刊》的《致北京农大校长公开信》中说:“身当教员之人,果有几人真肯为教育牺牲?……教育为最神圣最清高之事业,教育家应有十分牺牲精神……不能长久枵腹教书,则亦惟有洁身而退,以让之可以牺牲之人。”
[64] 四郊多垒 语出《礼记·曲礼》:“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垒,堡垒,作战时的防御工事。
[65] “四书” 即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北宋时程颢、程颐特别推崇《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南宋朱熹又将这二篇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撰写《四书章句集注》,自此便有“四书”的名称。它是旧时学塾中的必读书。
[66] “莘莘学子” 语出晋代潘尼《释奠颂》:“莘莘胄子,祁祁学生。”莘莘,多的意思。此语常见于章士钊等人当时的文字中。
[67] “君子忧道不忧贫” 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8] “成人之美” 语出《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69]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原指揠苗助长之事。
[70] “功亏一篑” 语出《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功败垂成的意思。篑,竹制的盛土器具。
[71]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3月24日北京《京报》附刊《民众文艺周刊》第十四号。
本篇写于孙中山逝世后第九天。作者在同年4月3日《京报副刊》发表的《这是这么一个意思》中对本文曾有说明:“所谓战士者,是指中山先生和民国元年前后殉国而反受奴才们讥笑糟蹋的先烈;苍蝇则当然是指奴才们。”(见《集外集拾遗》)关于孙中山遭受“讥笑糟蹋”的情形,参看《集外集拾遗·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及其有关注释。
[72] Schopenhauer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这里引述的话,见他的《比喻·隐喻和寓言》一文。
[73]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4月7日《京报》附刊《民众文艺周刊》第十六号。
[74] 本篇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25年4月18日、22日《京报副刊》。
[75] “公车上书” 甲午(1894)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会试,就集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按汉代用公家的车子载送应征到京城的士人,所以后世举人入京会试也称“公车”。康有为,参看本卷第20页注〔5〕。下文所说“富有天下”和“贵为天子”二语,原出《孟子·万章(上)》:“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76] 黔首 秦代对民众的称呼。《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按秦自称水德,崇尚黑色。南朝宋裴骃“集解”:“黔,亦黎黑也。”
[77] 秦始皇(前259—前210) 姓嬴名政,战国时秦国的国君。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78] 项羽(前232—前202)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楚国贵族,亡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据《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79] 刘邦(前247—前195) 沛(今江苏沛县)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亡秦灭楚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庙号高祖。据《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80] “死而后已” 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81] “我生不辰” 语出《诗经·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怒。”不辰,不是时候。
[82] 约翰弥耳(J.S.Mill,1806—1873) 通译约翰·穆勒,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著作有《逻辑体系》、《论自由》(严复中译名分别为《穆勒名学》、《群己权界论》)等。鲁迅所译日本鹤见祐辅《思想·山水·人物》书中《说幽默》和《专门以外的工作》篇曾引用穆勒所说“专制使人变成冷嘲”的话。
[83] 外国的考古学者们 指借考古之名而来我国掠夺文物的帝国主义分子。如法国格莱那(F.Grenard)于1892年从和阗(今新疆和田)盗去梵文佛经残本、土俑等;英国斯坦因(A.Stein)于1901年在和阗盗掘汉晋木简,又于1907年、1914年先后从敦煌千佛洞盗走大批古代写本及古画、刺绣等艺术品;还有法国伯希和(P.Pelliot)也于1908年从千佛洞盗走很多唐宋文物。到作者写本文时,这种文物掠夺者更“联翩而至”,如1924年美国瓦尔纳(L.Warner)在千佛洞以特制胶布粘去壁画二十六幅;1925年2月,他又组织了一个以哈佛大学旅行团为名义的团体,带着大批胶布等材料,再次到千佛洞作有计划的盗窃,后经敦煌人民的反对阻止,才未得逞。
[84] 弱水 我国古书中关于弱水的神话传说很多。如《海内十洲记》说昆仑山有“弱水”“周回绕匝”;弱水“鸿毛不浮,不可越也。”
[85] “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语出《诗经·周颂·载芟》。意思是不但现在,从古以来就如此。
[86] 涅槃 佛家语,梵文Nirvāna的音译。原指佛和高僧经过长期“修道”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即能“寂(熄)灭”、解脱一切烦恼。后世也称佛和僧人的逝世为“涅槃”、“圆寂”或“入灭”,由此引申为死的意思。
[87] 劬古 研究古代文化的意思。劬,勤劳。
[88] 归安陆氏 指陆心源(1834—1894),字刚父,号存斋,浙江归安(今吴兴)人,清末藏书家。藏有宋版书约二百种,所以他的藏书处取名为皕宋楼。他死后,这些书都由他的儿子陆树藩于1907年卖给日本岩崎兰室(静嘉堂文库)。
[89] 潍县陈氏 指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今潍坊)人,清代古文物收藏家。藏有古代乐器钟十口,所以他的书斋取名为十钟山房。这些钟后来在1917年卖给日本财阀住友家。
[90] 犹太学校 指犹太商人哈同1915年在上海开办的仓圣明智大学及其附属中小学。哈同曾雇用王国维等担任教员,教学生读经,习古礼。每年阴历三月二十八日所谓仓颉生日时,要学生给仓颉磕头拜寿。
[91] 道学 即理学,宋代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92] 《三坟》《五典》 相传是三皇五帝时的遗书,现在已不可考。《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晋代杜预注:“皆古书名。”
[93] 百宋千元 指清代乾隆、嘉庆时的藏书家黄丕烈和吴骞的藏书。黄丕烈(1763—1825),江苏吴县人,藏有宋版书一百余部,他的书室名为“百宋一廛”,意思是一百部宋版书存放处。吴骞(1733—1813),浙江海宁人,藏有元版书一千部,他的书室名为“千元十驾”,意思是元版书千部能抵宋版书百部,有如驽马十驾能抵好马一驾。
[94] 天球河图 天球相传为古雍州(今陕、甘一带)所产的美玉;河图,相传为伏羲时龙马从黄河负出的图。《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在东序指陈列在房厅东墙一侧。
[95] “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语出《庄子·山木》:“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布,古代的钱币;天属,人的天性。
[96]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8日北京《莽原》周刊第三期。
[97] 孱头 江浙方言,指怯弱的人。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谓下劣怯弱者为孱头。”
[98] 二六时中 即十二个时辰,整天整夜的意思。
[99]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14日开封《豫报副刊》。
[100] 蕴儒 姓吕,名琦,字蕴儒,河南人,作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的学生。当时他与向培良、高歌等同在开封编辑《豫报副刊》。培良,向培良(1905—1959),湖南黔阳人,狂飙社主要成员。当时常为《莽原》周刊写稿,后在南京主编《青春月刊》,主张“人类底艺术”,提倡“民族主义文学”。参看《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101] 《豫报》 在河南开封出版的日报,1925年5月4日创刊。该报另附《豫报副刊》,随报纸发行,主要撰稿人有尚钺、曹靖华、徐玉诺、张目寒等,鲁迅也被列为“长期撰稿人”。
[102] 中州 上古时代我国分为九州,河南是古代豫州的地方,位于九州中央,所以又称中州。
[103] “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 语出《孟子·尽心(上)》:“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岩墙,危墙。“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语出《史记·袁盎传》。意思是有钱的人不坐在屋檐下(以免被坠瓦击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章》。
[104] 指北京学生纪念国耻的集会遭压迫一事。1925年5月7日,北京各校学生为纪念国耻(1915年5月7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承认“二十一条”)和追悼孙中山,拟在天安门举行集会。但事前北洋政府教育部已训令各校不得放假,当日上午警察厅又派遣巡警分赴各校前后门戒备,禁止学生外出。因此各校学生或行至校门即为巡警拦阻,或在天安门一带被武装警察与保安队马队殴打,多人受伤。午后被迫改在神武门开会,会后结队赴魏家胡同教育总长章士钊住宅,质问压迫学生爱国运动的理由,又与巡警冲突,被捕十八人。
[105]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15日《莽原》周刊第四期。
初发表时共有四段,总题为《编完写起》。本篇原为第一、二段,下篇《长城》原为第四段;题名都是作者于编集时所加。第三段后编入《集外集》,仍题为《编完写起》。关于本篇,作者在1925年6月间与白波的通讯中曾有说明,可参看《集外集·田园思想》。
[106] “而立” 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原是孔子说他到了三十岁在学问上有所自立的话,后来“而立”就常被用作三十岁的代词。
[107] 生西 佛家语,往生西方、成佛的意思。佛家以西方为“净土”或“极乐”世界。
[108] 上升 升天。道教认为,服食仙药能飞升成仙。
[109] “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 语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1年出版),他在书中说自己“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
[110]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15日《莽原》周刊第四期。参看本书上篇注〔1〕。
[111] 长城 战国时,齐、楚、魏、燕、赵、秦等国都筑有长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加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此后一直到明朝,历代都有兴筑增修,形成今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总长六千多公里,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112] 本篇最初分三次发表于1925年5月12日、18日、19日《京报副刊》。
[113] 武者君的《温良》 发表于1925年5月9日《京报副刊》。其中说:“鲁迅先生曾在教室里指示出来我们是温良,像这样外面涂着蜜的形容辞,我们当然可以安心的承受,而且,或者可以尝出甜味来。”“然而突然出了意外的事,……我的心是被刺刺伤!”“我的意想里那可爱的温良面相渐渐模糊,那蜜,包在外面的那东西,已经消溶,致死的尝出含在那里面的毒质来!”又说:“在途中,我迎送着来来往往的这老国度的人民,从他们的面相上,服饰上,动作上以及所有他们的一切,我发现了两批东西:凶兽和羊,踏践者和奴隶。”参看本书《后记》。
[114] 指女师大风潮。1924年秋,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生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风潮,迁延数月未得解决。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诉述杨荫榆长校以来的种种黑暗情况,并发表宣言,要求撤换校长。同年4月,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声言“整顿学风”,表示对杨荫榆的支持。杨荫榆遂于5月7日布置了一个演讲会,请校外名人演讲,以巩固她的校长地位。当天上午演讲会举行时她登台为主席,但即为全场学生的嘘声所赶走;下午她在西安饭店召集若干教员宴饮,策划对付学生。至9日,即以评议会名义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六人。作者当时是该校的讲师,平时对杨荫榆的行为多有目睹,风潮起后,他完全同情学生。这段文字,是他第一次就女师大事件发表议论。“掠袖擦掌”一语,见于学生自治会为杨荫榆开除学生六人致评议会函中。对5月7日演讲会上发生冲突的情形,信中说:当时杨荫榆“强以校长名义,悍然登台为主席,事前不听自治会各部职员之婉劝,致有当场激动学生公愤,稍起冲突之事”,而杨即“厉声呼曰‘叫警察’,同时总务长吴沆,掠袖擦掌,势欲饱生等以老拳。”
[115] “显微镜” 当时《京报》的一个栏目,刊登的都是短小轻松的文字。
[116] 五七呈文 1925年5月7日,北京学生因纪念“五七”国耻遭到镇压后,曾结队去章士钊住宅抗议,与巡警发生冲突。“五七呈文”即指章士钊为此事给段祺瑞的呈文。
[117] 《说文解字》 我国最古的字书之一,汉代许慎著,共三十卷。据《说文解字》:钊,“刓也”;淦,“水入船中也”。
[118] 张国淦(1876—1959) 湖北蒲圻人,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教育总长等职。孙嘉淦(1683—1753),山西兴县人,康熙进士,乾隆时官吏部尚书等职。新淦县,江西旧县名,即今新干县。
[119] 曹锟(1862—1938) 字仲珊,天津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之一。1923年10月,他收买国会议员,以贿选得任中华民国总统,至1924年11月,在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失败后被迫退职。
[120]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最初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他领导了五四运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建党后他一直负责北方区的工作,领导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因而遭到当权的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压迫。1926年12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入北京后,他被通缉,次年4月6日被捕,28日遇害。
[121] “大刀王五” 即王正谊(1854—1900),字子斌,河北沧州人,清末在北京开设源顺镖局,是著名镖客。后被八国联军所杀。
[122] N的学堂 N指南京。作者于1898年夏至1902年初曾就读于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
[123] 候补道 即候补道员。道员是清代官职,分总管省以下、府州以上一个行政区域职务的道员和专管一省特定职务的道员。又清代官制,只有官衔但还没有实际职务的中下级官员,由吏部抽签分发到某部或某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补。
[124] A.France 法朗士(1844—1924),法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波纳尔之罪》、《苔依丝》、《企鹅岛》等。
[125] “寿终正寝” 《仪礼·士丧礼》有“死于适室”的话,据汉代郑玄注:“适室,正寝之室也。”即住房的正屋。寿终正寝,老年时在家中安然死去的意思,别于横死、客死或夭亡。
[126] 阎罗大王 即阎罗王,小乘佛教中所称的地狱主宰。《法苑珠林》卷十二中说:“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经与维陀如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
[127] 不动笔是为要保持自己的身分 陈西滢在1925年5月15日《京报副刊》上发表的给编者孙伏园的信中说:“一月以前,《京报副刊》登了几个剧评,中间牵涉西林的地方,都与事实不符……西林因为不屑自低身分去争辩,当然置之不理。”
[128] 学生到执政府去请愿 1925年5月9日,北京各校学生四千余人为了援救因纪念“五七”国耻被捕的学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释放被捕者,罢免教育总长章士钊、京师警察总监朱深。
[129] “郁郁乎文哉” 语出《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据朱熹注:“郁郁,文盛貌。”原指周朝的礼仪典章承传于夏商两代,丰富完备。这里借用为彬彬有礼的意思。
[130] 混成旅 旧时军队的一种编制,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混合编成的独立旅。
[131] 恒河 南亚的大河,流经印度等国。在印度宗教神话中它被称作圣河。传说婆罗门教的主神湿婆神的“精力”化身婆婆娣,喜欢撕裂吞食带血而颤动的生肉。所以恒河一带信仰湿婆神的教徒“每年秋中,觅一人,质状端美,杀取血肉,用以祀之,以祈嘉福。”(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杀掉而祭天”可能指此。
[132] Romantic 英语,音译“罗曼蒂克”。意为幻想的、离奇的。
[133] 土谷祠 土地庙。《阿Q正传》中阿Q的栖身所。
[134]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6月1日《语丝》周刊第二十九期。
[135] “穷愁著书” 语出《史记·虞卿传》:“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虞卿,战国时赵国的上卿。
[136] 骈体文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四字和六字的句子相间对偶排比,又称“四六体”。盛行于南北朝,讲究对仗工整、声律和谐、词藻华丽。“妃红俪白”就是骈体文句,红白相对的意思。
[137] “履穿踵决” 鞋子破旧,脚跟露出的意思。《庄子·山木》:“衣弊履穿,贫也。”又《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纳屦而踵决。”
[138] 陶征士 指陶渊明(约372—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安帝义熙末年(418),征召他为著作郎,不就,因此被称为“征士”。“饥来驱我去”,见他的《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139] 牛首阿旁 地狱中牛头人身的鬼卒;畜生、化生,轮回中的转生,化生指无所依托,由“业”而生;大叫唤、无叫唤,地狱中的鬼魂。这些都是佛家语。
[140] 杨荫榆(1884—1938) 江苏无锡人。曾留学日本、美国,当时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因压制学生引起反抗。在1925年女师大学潮中,她于5月9日借故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六人,并于次日发表《致全体学生公启》,其中说:“顷者不幸,少数学生滋事,犯规至于出校,初时一再隐忍,无非委曲求全。至于今日,续成绝望,乃有此万不得已之举。须知学校犹家庭,为尊长者,断无不爱家属之理,为幼稚者,亦当体贴尊长之心。”(见1925年5月11日《晨报》)
[141] 坐馆 旧时对当家庭教师的俗称。
[142] “冷板凳” 清代范寅《越谚》:“谑塾师曰:‘坐冷板凳’。”意思是冷落的职位,也泛指受到冷遇、无事可为。
[143] 《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 这是杨荫榆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六人后离校迁居饭店时所散发,其中说:“若夫拉杂谰言,龁笔舌,与此曹子勃谿相向,憎口纵极鼓簧,自待不宜过薄。……梦中多曹社之谋,心上有杞天之虑;然而人纪一日犹存,公理百年自在。”(见1925年5月20日《晨报》)
[144] “妇姑勃谿” 语出《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婆媳吵架的意思。
[145] 西宾 同西席。旧时对家塾教师或幕友的敬称。
[146] 六个学生自治会的职员 即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刘和珍、许广平、姜伯谛。
[147] “鬼打墙” 旧时的一种迷信:夜间走路,有时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找不出应走的路来,就认为是被鬼用无形的墙壁拦住,叫做“鬼打墙”。
[148] 织芳 即荆有麟(1903—1951),笔名织芳,山西猗氏人。他曾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听过作者的课,当时参加《莽原》的编辑工作。1927年后任职于国民党军政部门,加入特务组织“中统”。
[149]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6月1日《京报副刊》。
[150] 即收入本书的《忽然想到》之七。
[151] “和光同尘” 语出《老子》:“和其光,同其尘。”随和的意思。
[152] 《现代评论》 综合性周刊,1924年12月创刊于北京,1927年移至上海出版,1928年底出至第九卷第二〇九期停刊。署“现代评论社”编,主要撰稿人有胡适、陈西滢、王世杰、唐有壬、徐志摩等,当时被称为“现代评论派”。在1925年北京女师大风潮及其后的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发表过不少诋毁革命群众运动的言论。
[153] 《女师大的学潮》 这是一篇署名为“一个女读者”给《现代评论》记者的信,载于该刊第一卷第十五期(1925年3月21日)。主要意思是说:女师大学生迭次驱杨的“那些宣言书中所列举杨氏的罪名,既大都不能成立罪名……而这回风潮的产生和发展,校内校外尚别有人在那里主使。”又说“女师大是中国唯一的女子大学;杨氏也是充任大学校长的唯一的中国女子……我们应否任她受教育当局或其他任何方面的排挤攻击?我们女子应否自己还去帮着摧残她?”
[154] “琴心是否女士” 1925年1月,北京女师大新年同乐会演出北大学生欧阳兰所作独幕剧《父亲的归来》,内容几乎完全抄袭日本菊池宽所著的《父归》,经人在《京报副刊》上指出后,除欧阳兰本人作文答辩外,还出现了署名“琴心”的女师大学生,也作文为他辩护。不久,又有人揭发欧阳兰所作的“寄S妹”《有翅的情爱》系抄袭郭沫若译的雪莱诗,这位“琴心”和另一“雪纹女士”又一连写几篇文字替他分辩。但事实上,所谓“琴心”女士,是欧阳兰的女友夏雪纹(当时在女师大读书,即S妹)的别号,而署名“琴心”和“雪纹女士”的文字,都是欧阳兰自己作的。按欧阳兰作有诗集《夜莺》,1924年5月蔷薇社出版,内收有《寄S妹》一诗。
[155] 七个教员的宣言 即由鲁迅起草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这是针对杨荫榆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和她的《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而发的,由马裕藻、沈尹默、周树人、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七人署名。文中说:“六人学业,俱非不良,至于品性一端,平素尤绝无惩戒记过之迹,以此与开除并论,而又若离若合,殊有混淆黑白之嫌。”
[156] 西滢 陈源(1896—1970),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现代评论派的主要成员。曾留学英国,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五期(1925年5月30日)的《闲话》中说:“《闲话》正要付印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见女师大七教员的宣言。以前我们常常听说女师大的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可是我们总不敢相信。这个宣言语气措辞,我们看来,未免过于偏袒一方,不大公允,看文中最精采的几句就知道了。(摘句略)这是很可惜的。我们自然还是不信我们平素所很尊敬的人会暗中挑剔风潮,但是这篇宣言一出,免不了流言更加传布得厉害了。”按某籍,指浙江;某系指当时北京大学国文系。发表宣言的七人除李泰棻外,都是浙江人和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157] 给同籍的人帮忙 指陈西滢给杨荫榆帮忙,他们都是江苏无锡人。
[158] 陈西滢比女师大为“臭毛厕”的议论,原话是:“女师大的风潮,究竟学生是对的还是错的,反对校长的是少数还是多数,我们没有调查详细的事实,无从知道。我们只觉得这次闹得太不像样了。同系学生同时登两个相反的启事已经发现了。学生把守校门,误认了一个缓缓驶行的汽车为校长回校而群起包围它的笑话,也到处流传了。校长不能在学校开会,不得不借临近饭店招集教员会议的奇闻,也见于报章了。学校的丑态既然毕露,教育界的面目也就丢尽。到了这种时期,实在旁观的人也不能再让它酝酿下去,好像一个臭毛厕,人人都有扫除的义务。在这时候劝学生们不为过甚,或是劝杨校长辞职引退,都无非粉刷毛厕,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我们以为教育当局应当切实的调查这次风潮的内容……万不可再敷衍姑息下去,以至将来要整顿也没有了办法。”
[159]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6月5日《莽原》周刊第七期。
[160] 指署名“瞎嘴”写于1925年3月5日的致作者的信。这封信指责作者的《青年必读书》,其中说:“我诚恳的希望:一、鲁迅先生是感觉‘现在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所以敢请你出来作我们一般可怜的青年的领袖先搬到外国(连家眷)去,然后我要做个摇旗呐喊的小卒。二、鲁迅先生搬家到外国后,我们大家都应马上搬去。”(按着重号系原信所有)
[161] 掉文袋 亦作掉书袋。《南唐书·彭利用传》:“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162] 孔明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蜀汉丞相。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治今南京)人。北宋靖康时为金兵所掳,得金主赏识,被遣返;南宋绍兴年间曾两任宰相,加太师衔,是主张降金的内奸,诬杀抗金名将岳飞的主谋。
[163] 关于宋朝不许南人做宰相,据宋代笔记小说《道山清话》(著者不详)载:“太祖(赵匡胤)尝有言,不用南人为相,实录、国史皆载,陶谷《开基万年录》、《开宝史谱》言之甚详,皆言太祖亲写‘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堂上。”这个“祖制”,在真宗天禧元年(1017)王钦若(江西新喻人)做了宰相后,就被打破。
[164] 指陈西滢。他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五期(1925年5月30日)发表的《闲话》中说:“以前学校闹风潮,学生几乎没有对的,现在学校闹风潮,学生几乎没有错的。这可以说是今昔言论界的一种信条。在我这种喜欢怀疑的人看来,这两种观念都无非是迷信。”
[165] “研究系” 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北洋政府总统,并恢复国会;段祺瑞以国务总理的职位掌握实权,与黎发生“府院之争”。原进步党首领梁启超、汤化龙等于9月组织“宪法研究会”,支持段祺瑞,这个政客集团被称为“研究系”。“交通系”,1913年袁世凯的秘书长兼交通银行总理梁士诒曾奉命组织他的部属为“公民党”,充当袁世凯当选总统和复辟帝制的工具,这个政客集团被称为“交通系”。
[166] 某君 指苏联人王希礼,原名瓦西里耶夫(Б.А.Васильев,?—1937),俄文本《阿Q正传》的最初翻译者,当时是在河南的国民军第二军俄国顾问团成员。作者曾为他的译本写过序及《著者自叙传略》,后均编入《集外集》。
[167] “空穴来风,桐乳来巢” 语出《文选》宋玉《风赋》李善注引《庄子》(佚文):“空阅来风,桐乳致巢。”据晋代司马彪注:“门户孔空,风善从之;桐子似乳,著其叶而生,其叶似箕,鸟喜巢其中也。”这里的意思是说:流言之来,一定是本有可乘之隙的缘故。
[168]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语出《庄子·齐物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169] “猗欤休哉” 古汉语中的叹美词。
[170] 八面锋 锋利无比的意思。清代陈春在《永嘉先生八面锋》(传为南宋陈傅良著)一书的跋文中说:“物之不可犯者锋,锋而至于八,则面面相当,往无不利。”
[171]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6月7日《京报副刊》。
[172] 即收入本书的《“碰壁”之后》。
[173] 汪懋祖(1891—1949) 字典存,江苏吴县人,曾留学美国,当时任女师大教授、哲学系代主任。杨荫榆宴请评议员于西安饭店,他也列席。他在这篇致“全国教育界”的意见书(载1925年6月2日《晨报》)中说:“杨校长之为人,颇有刚健之气,欲努力为女界争一线光明,凡认为正义所在,虽赴汤蹈火,有所不辞。今反杨者,相煎益急,鄙人排难计穷,不敢再参末议。”
[174] 曹操 参看本卷第540页注〔6〕。阿丕,即曹丕(187—226),曹操的次子。参看本卷第542页注〔17〕。阿植,即曹植(192—232),曹操第三子。参看本卷第542页注〔18〕。
[175] 《七步诗》 《世说新语·文学》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明代冯惟讷《古诗纪》选录此诗,注云“本集不载”,并附录四句的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清代丁晏的《曹集诠评》中关于此诗也说:“《诗纪》云‘本集不载’,疑出附会。”
[176] 本篇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25年6月16日《民众文艺周刊》第二十四号及同月二十三日《民众周刊》(《民众文艺周刊》改名)第二十五号。
[177] 指五卅惨案。1925年5月14日,上海日商内外棉纱厂工人,为抗议资方无故开除工人,举行罢工。次日,该厂日籍职员枪杀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打伤工人十余人,激起上海各界民众的公愤。30日,上海学生二千余人,在租界进行宣传,声援工人,号召收回租界,被公共租界巡捕逮捕一百余人。随后群众万余人集中在英租界南京路捕房前,要求释放被捕者,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开枪射击,当即伤亡数十人。
[178] 洗刷牺牲者的罪名 指《京报》主笔邵振青(邵飘萍)关于五卅惨案的文章。他在1925年6月5日《京报》“评坛”栏发表的《我国人一致愤慨的情形之下,愿英日两国政府勿自蹈瓜分中国之嫌》一文中说:英日帝国主义“用种种宣传政策,谓中国国民已与俄国同其赤化,英日若不合力以压迫中国,行见中国赤化而后,美国亦大受其影响……然中国之并未赤化,所谓赤化说乃纯属英日两国之虚伪政策……今次上海之惨剧,乃世界伪文明之宣告破产,非中国之一单纯的外交问题。”他又在同日该报发表的《外国绅士暴徒》一文中说:“‘暴动学生’之一名词,真乃可谓滑稽极矣,请问外国绅士,学生是否有手枪?是否有机关枪?是否已因暴动杀死外国绅士多人?否否不然,多死者乃为学生,此决非学生之自杀也。”
[179] 指希腊民族独立运动。1821年3月,希腊爆发了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次年1月宣布独立,经过几年的艰苦斗争,于1829年取得胜利。
[180] 《致中国国民宣言》 1925年6月6日,国际工人后援会从柏林发来为五卅惨案致中国国民的宣言,其中说:“国际工人后援会共有五百万会员,都是白种用手和用脑的工人,现在我们代表全体会员,对于白种和黄种资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这次残杀和平的中国学生和工人的事情,同你们一致抗争。我们……对于掠夺中国人民并且亦就是掠夺我们的那班东西毫无关系。他们在国外想欺凌你们这个民族,在国内亦想压迫我们这个阶级。只有我们合起来同他们对敌,才可以保全我们。……你们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你们的战争就是我们的战争,你们将来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文末署名的有英国的萧伯纳和法国的巴比塞,他们都是该会中央委员会委员。
[181] 培那特萧(1856—1950) 通译萧伯纳,英国剧作家、批评家。早期参加改良主义的政治组织“费边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曾谴责帝国主义战争,十月革命后同情社会主义。著有剧本《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真相毕露》等。
[182] 巴尔布斯(1873—1935) 通译巴比塞,法国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拥护、支持苏联,1922年加入法国共产党。著有长篇小说《火线》、《光明》及《斯大林传》等。
[183] 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的对外谈判条件。五卅惨案后,该会于6月8日发表宣言,提出谈判的先决条件四条及正式条件十三条,其中包括工人有组织工会及罢工的自由、取消领事裁判权、撤退驻沪英日海陆军等条款。后来负责这次对外交涉的总商会会长虞洽卿等,又删改了其中一些重要条款,成为委曲求全的十三条。
[184] 《顺天时报》 日本人在北京创办的中文报纸。创办人为中岛美雄,最初称《燕京时报》,1901年10月创刊,1930年3月停刊。
[185] 指《顺天时报》的《爱国的两说与爱国的两派》的社论。1923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因旅顺、大连租借期将满,向当时的国会请愿,要求收回旅大。北洋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于3月10日向日本帝国主义提出收回旅顺、大连和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14日遭到拒绝后,即爆发了规模几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反日爱国运动。4月4日《顺天时报》发表上述社论。其中说:“凡一国中兴之际。照例发生充实民力论及伸张国权论两派。试就中国之现状而论。亦明明有此二说可观。……国权论者常多为感情所支配。……民力论者多具理智之头脑。……故国权论者。可以投好广漠之爱国心。民力论者。必为多数人所不悦。于是高倡国权论容易。主张民力论甚难。”
[186] “再而衰,三而竭”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春秋时鲁国武士曹刿的话:“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87] 他山的好石 语出《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188] 反基督教的叫喊 1922年初,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曾决定在北京召开第十一次大会,引起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上海、北京先后成立“非基督教学生联盟”和“非基督教大同盟”,予以抵制和反对。1925年4月3日《京报》载有北京非基督教大同盟的宣言,说明它的宗旨是“反对基督教及其在华之一切侵略活动”。该同盟又于4月15日创刊《科学与宗教》半月刊(《京报》临时增刊),当时很有影响,引起了普遍的反基督教的呼声。
[189] 这里说的教士的公证,指五卅惨案发生后,一些在中国的外国教士曾发表宣言,对中国学生的爱国斗争表示同情。
[190] 向罗马教皇诉苦 北京大学某些教授为五卅惨案于1925年6月13日致电罗马教皇,希望他“竭力发扬作为基督教的基础的友爱精神”,幻想得到罗马教皇的“同情和支持”。
[191] “排货” 指当时的抵制英国货和日本货。
[192] 断指和晕倒 1925年6月10日,北京民众为五卅惨案在天安门集会,据当时报载:参加者因过于激愤,曾有人演说时以利刃断指书写血字,又有人当场晕倒。
[193] “文学家究竟有什么用处” 《妇女周刊》(《京报》的副刊之一)第二十七号(1925年6月17日)载有署名畹兰的《文学家究竟有什么用处》一文,其中说:“我真奇怪,自沪案发生后,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刺激之下,为什么总不见有一个文学家出来狂喊?……于是我的问题出来了:‘文学家究竟有什么用处?’”按畹兰即当时北京大学学生欧阳兰。他曾在《猛进》周刊第十五期(1925年6月12日)发表过《血花缤纷》一诗(副题为“悲悼沪案牺牲者”)。
[194] Leonardo da Vinci 莱奥那多·达·芬奇(1452—1519),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雕刻家和科学家。
[195] 汉口的牺牲者 五卅惨案发生后,汉口群众计划于6月13日召开大会,抗议英日等帝国主义者屠杀中国工人和学生。当时湖北督军萧耀南却于前两日(11日)解散学生会,并枪杀学生四人;工人群众也在这天晚间遭英国海军陆战队射击,死伤多人。
[196] “到民间去” 原是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俄国民粹派的口号,号召青年到农村去,发动农民反对沙皇政府,组织村社以过渡到社会主义。“五四”以后,特别是在五卅运动高潮中,“到民间去”这个口号在我国知识分子中间也相当流行。
[197] 有枪阶级的打架季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地军阀的内战,如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1年的湘鄂战争,1922年的奉直战争,1924年的江浙战争,都发生在夏季。
[198] 首善之区 指首都。《汉书·儒林传》载:“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这里指当时北洋政府的首都北京。
[199] 本篇最初分三次发表于1925年6月26日出版的《莽原》周刊第十期、7月3日出版的十一期及同月10日出版的第十二期。
[200] “公理战胜”的牌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宣扬他们打败德奥等同盟国是“公理战胜强权”,战胜国都立碑纪念。中国北洋政府曾于1917年8月参加协约国一方,也在北京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建立了“公理战胜”的牌坊(1953年已将“公理战胜”四字改为“保卫和平”)。
[2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1月至6月,英、法、美等国操纵巴黎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地位,非法决定让日本继承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同年五四运动爆发,迫使当时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实际上是战败了”,是就巴黎和会侵犯我国主权这一情况而说的。
[202] 关于“天灵盖”的谐谑,见宋代张知甫的《可书》:“金人自侵中国,惟以敲棒击人脑而毙。绍兴间有伶人作杂戏云:‘若要胜其金人,须是我中国一件件相敌乃可。且如金国有粘罕,我国有韩少保;金国有柳叶枪,我国有凤凰弓;金国有凿子箭,我国有锁子甲;金国有敲棒,我国有天灵盖。’人皆笑之。”粘罕,即完颜宗翰,金军统帅;韩少保,即韩世忠,南宋抗金名将。鲁迅文中说的“四太子”是金太祖的第四子完颜宗弼,本名兀朮;岳少保即岳飞。
[203] “心上有杞天之虑” 杨荫榆《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中的话(参看本书《“碰壁”之后》及其注〔10〕)。这是掉弄成语“杞人忧天”而成的文言用语。原来的故事见《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04] 秀才 按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学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就是秀才。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国子监原是封建时代中央最高学府,清代乾隆以后可以援例捐资取得监生名义,不一定在监读书。
[205] 南京政府 指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06] “草字头” 一种隐语,因“革”字与“草”字的起头相似,所以当时一般人称革命党为“草字头”。这里所说的“革命党”系指兴中会、光复会、同盟会及其他一些反清革命组织。
[207] 徐锡麟(1873—1907) 字伯荪,浙江绍兴人,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的重要成员。1907年,与秋瑾准备在浙皖两省同时起义,7月6日,他以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身份为掩护,乘学堂举行毕业典礼之机,刺死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攻占军械局,弹尽被捕,当日惨遭杀害。
[208] 陶成章(1878—1912) 字希道,号焕卿,别署会稽山人,浙江绍兴人,清末革命家,光复会领袖之一。1912年1月14日被沪军都督陈其美派蒋介石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著有《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浙案纪略》及《催眠术讲义》等。
[209] 袁世凯(1859—1916) 字慰亭,河南项城人。原任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后攫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大总统职位,迫害革命党人。1916年1月复辟帝制,自称“洪宪”皇帝,6月在国人声讨中病卒。二次革命,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于7月发动讨伐袁世凯的战争,9月被打败。因对1911年的辛亥革命而言,故称二次革命。
[210] “三教同源” “三教”指儒、释、道。自东汉以后,这三家时有对抗和冲突,但往往也互相渗透。到了宋代,由于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吸收了佛、老的思想,形成“三教”思想的调和。这里所说“‘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即指这种调和现象。
[211] 悟善社 一种封建迷信的道门组织。
[212]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老子(约前571—?),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佛教创始人。耶稣基督(约前4—30),基督教创始人。基督,即救世主。谟哈默德(约570—632),通译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
[213] 五世同堂 即五代同居,指自高祖至玄孙五代并存同居。礼门、义宗,即所谓笃守礼义的门庭和宗族。在封建社会里,这些都被认为是可称颂和表彰的事情。
[214] 《萧曹遗笔》 清代竹林浪叟辑,共四卷。一种供讼师写状纸用的参考书,假托是汉代萧何、曹参的著作。
[215] “以孝治天下” 语出《孝经·孝治章》:“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216] 章太炎(1869—1936) 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革命家和学者。他因为鼓吹并实际参加反对清政府的革命活动,曾被毁谤为疯癫。辛亥革命后,他也常有反对袁世凯等军阀统治的言论,又曾被毁谤为“章疯子”。
[217] 《鬼谷子》 相传为战国时鬼谷子所著,实为后人伪托,共三卷。《飞箝》是其中的一篇。据南朝梁陶弘景注:“‘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箝’谓牵持缄束,令不得脱也;言取人之道,先作声誉以飞扬之,彼必露情竭志而无隐,然后因有所好,牵持缄束,不得转移。”“虽覆能复”,据陶弘景注:“虽有覆败,必能复振,不失其节度,此箝之终也。”
[218] 苏秦张仪 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前284),东周洛阳(在今河南洛阳东)人,曾游说六国联合抗拒秦国。张仪(?—前310),魏国贵族后裔。曾游说六国归顺秦国,后入秦为秦相。据《史记》的《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说,他们两人“俱事鬼谷子先生学术”。
[219] 来鹄 据《全唐文》卷八百十一《来鹄》条:“鹄,豫章人,咸通(按为唐懿宗年号)举进士不第。”这里所引的话,见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鬼谷子》条:“来鹄亦曰:‘鬼谷子昔教人诡绐、激讦、揣测、猾之术,悉备于章,学之者惟仪、秦而已。如捭阖、飞箝,实今之常态,是知渐漓之后,不读鬼谷子书者,其行事皆得自然符契也。’”
[220] 指当时各地军阀的内战。参看本书《忽然想到》之十一及其注〔22〕。
[221] “是乃天授,非人力也” 这是汉代韩信称颂刘邦的话。见《史记·淮阴侯传》:“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222] 本节发表时没有注明写作时间,“七月一日”是作者在结集时补上的。
[223] “五分钟热度” 梁启超在1925年5月7日《晨报》“勿忘国耻”栏发表的《第十度的“五七”》一文中说:“我不怕说一句犯众怒的话:‘国耻纪念’这个名词,不过靠‘义和团式’的爱国心而存在罢了!义和团式的爱国本质好不好另属一问题。但他的功用之表现,当然是靠‘五分钟热度’,这种无理性的冲动能有持续性,我绝对不敢相信。”
[224] 汤尔和(1878—1940) 名槱,字尔和,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抗日战争期间出任日伪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兼教育总长等职。关于五卅事件,他在《晨报》的“时论”栏发表《不善导的忠告》一文,其中充满侮辱爱国民众,取媚英日帝国主义的言论,这里所引的话即见于该文:“前天某学校以跳舞会的名义来募捐,我家的佣工,告诉他说是捐的次数太多了,家里没有钱。来人说你们主人做过什么长,还会没钱吗?把大门打得擂鼓一般,足有十五分钟之久,再三央告,始怫然而去。”
[225] 木兰从军 见南北朝时的叙事诗《木兰诗》。内容是说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出征十二年,立功还乡。缇萦救父,见《史记·仓公传》。缇萦是汉代淳于意(即仓公)的幼女,因父亲犯罪,上书汉文帝,表示自己情愿做一名官婢,代父赎罪。
[226] “束发小生” 1925年,章士钊因禁止学生纪念“五七”国耻而遭到反对,他在给段祺瑞的辞呈中说:“夫束发小生。千百成群。至以本管长官之进退。形诸条件。”束发,我国古代男孩到成童的年龄时束发成髻,故以束发代指成童。章士钊说的“束发小生”含有轻视之意,近似俗语“毛头小子”。
[227] 韩非子 即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韩国人,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韩非子》二十卷,计五十五篇。《韩非子》中没有“不耻最后”的话,在《淮南子·诠言训》中有类似的记载:“者不贪最先,不恐独后;缓急调乎手,御心调乎马,虽不能必先哉,马力必尽矣。”,赛马。
[22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8月28日《莽原》周刊第十九期。
[229] 章士钊(1881—1973) 字行严,笔名孤桐等,湖南善化(今属长沙)人。辛亥革命前曾参加反清活动,民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广东军政府秘书长等职。1924年至1926年间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同时创办《甲寅》周刊,提倡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1925年女师大风潮发生后,由于鲁迅反对章士钊压迫学生的行动和解散女师大的措施,章便于8月12日呈请段祺瑞罢免鲁迅的教育部佥事职务,次日公布。8月22日鲁迅在平政院控诉章士钊,结果胜诉,1926年1月17日复职。章士钊后来转向同情革命。
[230] 《甲寅周刊》 章士钊主编的杂志。章曾于1914年5月在日本东京发行《甲寅》月刊,两年后出至第十期停刊。《甲寅》周刊是他任教育总长之后,1925年7月在北京出版的,至1927年2月停刊,共出四十五期。该刊坚持用文言文,内容杂载公文、通讯,鲁迅说它是“自己广告性的半官报”。
[231] 唐宋八大家 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名家。明代茅坤曾选辑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因有此称。
[232] “每下愈况” 语出《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章太炎《新方言·释词》:“愈况,犹愈甚也。”章士钊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三号(1925年8月1日)的《孤桐杂记》中,将这个成语用为“每况愈下”:“尝论明清相嬗。士气骤衰。……民国承清。每况愈下。”
[233] 挦撦 意思是摘取和撕扯。一般指剽窃别人的词句。撦,扯的异体字。
[234] 《停办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呈文》 这篇呈文曾刊载《甲寅》周刊第一卷第四号(1925年8月8日),其中有一部分字句,旁加密圈。
[235] 何栻(1816—1872) 字廉昉,号悔庵,江苏江阴人。清道光时进士,曾任吉安府知府。著有《悔余庵诗稿》、《悔余庵文稿》等。《齐姜醉遣晋公子赋》见《悔余庵文稿》卷二。
[236]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9月21日《语丝》周刊第四十五期。
[237] “一个女读者” 参看本卷第84页注〔5〕。下文的“”是作者自造的字,即女性的“卒”。
[238] 李仲揆(1889—1971) 改名四光,字福生,湖北黄冈人,地质学家。曾留学英国,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七期(1925年8月22日)发表《在北京女师大观剧的经验》一文,其中说:“有一天晚上(按为1925年7月31日),已经被学生驱逐了的校长杨荫榆先生打来一次电话,她大致说:‘女师大的问题现在可以解决。明早有几位朋友到学校参观,务必请你也来一次。……我并预备叫一辆汽车来接你。’我当时想到,杨先生和我不过见面两次,……又想到如若杨先生的话属实,名振一时的文明新戏也许演到最后一幕。时乎不再来,为什么不学北京大爷们的办法去得一点经验?所以我快快的应允了杨先生,并且声明北京的汽车向来与我们骑自转车的人是死对头,千万不要客气。”
[239] 段祺瑞(1865—1936) 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随袁世凯创建北洋军,历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国务总理。1924年任北洋政府“临时执政”,1926年屠杀北京爱国群众,造成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被冯玉祥的国民军驱逐下台。1925年8月25日,段祺瑞发布“整顿学风令”,其中说:“迩来学风不靖。屡次变端。一部分不职之教职员。与旷课滋事之学生。交相结托。破坏学纪。……倘有故酿风潮。蔑视政令。则火烈水懦之喻。孰杀谁嗣之谣。前例具存。所宜取则。本执政敢先父兄之教。不博宽大之名。依法从事。决不姑贷。”“先父兄之教”,语出汉代司马相如的《谕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240] “久已夫非一日矣” 语出清代梁章巨《制义丛话》卷二十四,原作“久矣夫千百年来已非一日矣”,是梁所举叠床架屋的八股文滥调的例句。
[241] 《女师风潮纪事》 载《妇女周刊》第三十六、三十七两期(1925年8月19、26日),题为《女师大风潮纪事》,作者署名晚愚。其中说及8月1日的事:“八一晨,全校突布满武装军警,各室封锁,截断电话线,停止伙食,断绝交通。同学相顾失色。继而杨氏率打手及其私党……凶拥入校,旋即张贴解散四班学生之布告。”
[242] 高仁山(1894—1928) 江苏江阴人,曾留学日本、美国,当时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后被奉系军阀杀害。他在1925年5月31日《晨报》“时论”栏发表的《大家不管的女师大》一文中说:“最奇怪的就是女师大的专任及主任教授都那里去了?学校闹到这样地步,何以大家不出来设法维持?诸位专任及主任教授,顶好同学生联合起来,商议维持学校的办法,不要让教一点两点钟兼任教员来干涉你们诸位自己学校的事情。”
[243] 陈西滢这篇《闲话》载《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八期(1925年8月29日)。他先说五卅惨案、沙面惨案还没有解决,又造谣说“苏俄无故的逮捕了多少中国人,监禁在黑黯的牢狱里”,也没有人“反抗”,然后即说到“女师风潮”,讲了鲁迅所摘引的那些话。
[244] 弗罗特(S.Freud,1856—1939) 通译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者。这种学说认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人们因受压抑而潜伏在下意识里的某种“生命力”(Libido),特别是性欲的潜力所产生的。
[245] “圣之时者也” 孟子赞美孔子的话,语出《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据宋代孙奭疏,时者是“惟时适变”之意。
[246] Otto Weininger 华宁该尔(1880—1903),奥地利哲学家。他曾于1903年出版《性与性格》一书,认为妇女的地位应该低于男子。
[247] 刘百昭(1893—?) 字可亭,湖南武冈人,曾留学德国,当时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兼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1925年8月6日,章士钊在国务会议上提请停办女师大,当即通过,十日由教育部下令执行。学生闻讯后即开会决议,坚决反对,并在教员中公举九人,学生中公举十二人,组织校务维持会负责校务,于8月10日正式成立。8月17日,章士钊又决定在女师大校址另立所谓“女子大学”,于19日派刘百昭前往筹办。刘到校后即禁止校务维持会活动,并于22日雇用打手、女仆殴曳学生出校,将她们禁闭在报子街补习科中。“毛丫头”一语,见1925年8月24日《京报》吴稚晖关于女师大问题的《答大同晚报》。该文篇末说:“言止于此。我不愿在这国家存亡即在呼吸的时候,经天纬地,止经纬到几个毛丫头身上去也。”陈西滢在8月29日《现代评论》第三十八期的《闲话》中也说:章士钊“险些弄不过二三十个‘毛丫头’”。
[248] 张崧年(1893—1986) 河北献县人,当时教育部的编译员。他在1925年8月26日《京报副刊》发表的关于女师大问题的通信中说:“此所以使我日益相信,如罗素之所信,因世人之愚,许多问题或终于不免只有武力可以解决也!”罗素(B.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1920年10月曾来我国讲学。
[249] “说不出”的诗文 这是作者对当时某些随意抹杀别人作品,而自己的创作水平低下的文人的讽刺。参看《集外集·“说不出”》。
[250] “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唐代韩愈《拘幽操——文王羑里作》中的句子。据《史记·周本纪》:“崇侯虎谮西伯(按即周文王)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拘幽操》是韩愈模拟文王的口气写的一首诗。
[251] 平政院 北洋政府的官署名称,1914年置,直属于总统,是审理及纠弹官吏违法行为的机构。
[252]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9月25日《猛进》周刊第三十期。
[253] 张歆海(1898—1972) 浙江海盐人,早年留学美国,曾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随员,当时是清华大学英文教授。这里所说关于他见美国兵打中国车夫和巡警的事,见《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八期(1925年8月29日)陈西滢的《闲话》。该文除转述张歆海的话以外,还有诬辱五卅爱国运动的言论。
[254] “拳匪” 旧时对义和团的蔑称。参看本卷第312页注〔10〕。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1900年6月13日)上谕中始称“拳匪”,此前上谕称“义和拳会”。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二十九期(1925年6月27日)的《闲话》中针对五卅运动和爱国群众说:“我是不赞成高唱宣战的。……我们不妨据理力争。”“中国许多人自从庚子以来,一听见外国人就头痛,一看见外国人就胆战。这与拳匪的一味横蛮通是一样的不得当。”
[255] 这里的引文都见于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四十期(1925年9月12日)发表的《闲话》。陈西滢为了掩饰自己散布流言而诬蔑别人造谣,在文中说:“高风亮节如吴稚晖先生尚且有章炳麟诬蔑他报密清廷,其他不如吴先生的人,污辱之来,当然更不能免。何况造谣者的卑鄙龌龊更远过于章炳麟,因为章炳麟还敢负造谣之责,他们只能在黑暗中施些鬼蜮伎俩,顶多匿名的在报上放一两支冷箭。”对他自己袒护章士钊、杨荫榆压迫女师大师生的言论,则说成是“代被群众专制所压迫者说了几句公平话”。参看本书《并非闲话》。
[256] 章士钊的呈文 指《停办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呈文》。其中有“不受检制。竟体忘形。啸聚男生。蔑视长上。家族不知所出。浪士从而推波。……谨愿者尽丧所守。狡黠者毫无忌惮。学纪大紊。礼教全荒。为吾国今日女学之可悲叹者也。”等语。
[257] “无权势”者 指章士钊。1925年9月初,北京大学评议会在讨论宣布脱离教育部议案时,有人担心由此教育部将停拨经费,有人认为可直接向财政部领取。陈西滢为此事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四十期(1925年9月12日)的《闲话》中说:“否认一个无权势的‘无耻政客’却去巴结奉承五六个有权势的一样的无耻政客(按指财政部总长等),又怎样的可羞呢?”
[25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27日《猛进》周刊第三十九期。
十四年,指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
[259] 章士钊主张读经 1925年11月2日由章士钊主持的教育部部务会议议决,小学自初小四年级起开始读经,每周一小时,至高小毕业止。
[260] 府县志书 记载一府、一县的历史沿革及其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人物的书。
[261] 欧战 指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宣布加入英法等协约国对德奥宣战。
[262] 《论语》 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易经》,即《周易》,大约产生于殷周时代,是古代记载占卜的书。旧时一部分读书人认为经书有驱邪却敌的神力,所以这里如此说。
[263] 华工 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派去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的中国工人。参看本书《补白》第一节。
[264] “瞰亡往拜” 语出《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意思是孔子不愿见阳货,便有意乘阳货不在的时候去拜望他。“出疆载质”,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意思是孔子如果三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他就焦急不安,一定要带了礼物出国(去见别国的君主)。
[265] 颜回(前521—前490) 孔子的弟子。子思(约前483—前402),孔子的孙子。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中期儒家主要代表。朱熹(1130—1200),宋代理学家。王守仁(1472—1529),明代理学家。徐世昌(1855—1939),清末的大官僚;曹锟(1862—1938),北洋直系军阀。徐、曹又都曾任北洋政府的总统。
[266] “本朝” 辛亥革命后,一般遗老仍称前清为“本朝”。
[267] 禹汤文武周公 禹,夏朝的建立者。汤,商代的第一个君主。文,即周文王,商末周族领袖,周代尊称为文王。武,即周武王,周代的第一个君主。周公,武王之弟,成王时曾由他摄政。
[268] 无怀氏,葛天氏 都是传说中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据说无怀氏时,其民安居甘食,老死不相往来;葛天氏时,其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是自然淳朴之世。
[269] 读经可以救国 这是章士钊等人的一种论调。《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九号(1925年9月12日)发表章士钊和孙师郑关于“读经救国”的通信,孙说:“拙著读经救国论。与先生政见。乃多暗合”;章则赞赏说:“读经救国论。略诵一过。取材甚为精当。比附说明。应有尽有。不图今世。犹见斯文。”
[270] “谬以千里” 语出《汉书·司马迁传》:“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271] 孔二先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即表明排行第二。据《孔子家语·本姓解》,孔丘有兄名孟皮。老聃,即老子,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所以后来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先生。“大著作”,指《道德经》(即《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其中有“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一类的话,旧时有人认为老子崇尚阴谋权术。
[272] “学而优则仕” 语出《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宋代朱熹《论语集注》:“优,有余力也。”
[273] 武则天(624—705) 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高宗死后,她自立为皇帝,改国号曰周;退位后称“则天大圣皇帝”。
[274] 多数主义 指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布尔什维克,俄语Большевик的音译,意即多数派。
[275] 卢布换去了良心 当时报刊上常有此类言论,如1925年10月8日《晨报副刊》刊登的《苏俄究竟是不是我们的朋友?》一文说:“帝国主义的国家仅仅吸取我们的资财,桎梏我们的手足,苏俄竟然收买我们的良心,腐蚀我们的灵魂。”
[276] 十三经 指十三部儒家经典,即《诗》、《书》、《易》、《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偲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和《孟子》。
[277] 梅契尼珂夫(И.И.Mечников,1845—1916) 俄国生物学家,免疫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传染病的免疫问题》等。
[27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27日《莽原》周刊第三十二期。
“雕龙”一语,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雕龙奭”。据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驺奭修衍(驺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南朝梁刘勰曾采用这个意思,把他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题为《文心雕龙》。本篇的题目即套用《文心雕龙》,意在讥讽当时文化界一些人的言论。
[279] A-a-a-ch 即Ach,德语感叹词,读如“啊喝”。
[280] 关于“搬到外国去”的话,参看本卷第90页注〔2〕。
[281] “引车卖浆者流” 1919年3月林琴南在致蔡元培的公开信中攻击白话文说:“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见1919年3月18日北京《公言报》)
[282] 噫嘻吗呢 章士钊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号(1925年7月25日)《孤桐杂记》中说:“陈君(按指陈西滢)……喜作流行恶滥之白话文。致失国文风趣。……屡有佳文。愚摈弗读。读亦弗卒。即噫(原文作嘻)嘻吗呢为之障也。”
[283] 关于批评与谩骂的话,可能是针对《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期(1924年12月20日)西林的《批评与骂人》一文而发的。该文有如下一些议论:“批评的时候,虽可以骂人,骂人却不就是批评。两个洋车相撞,车夫回过头来,你一句,我一句,那是骂人,那不是批评……我决不赞成一个人乱骂人,因而丢了自己的脸。”“讲到批评的时候免不了骂人……我们都不能不承认‘不通’,‘胡说’,‘糟踏纸张笔墨’,是骂人;我们都不能不承认在相当的情形之下,这些话是最恰当的批评”。“新近报纸上常引法国大文学家法朗士的话,说:批评是‘灵魂的冒险’。既是一个‘灵魂’,‘冒险’,还能受什么范围?”Gentleman,英语:绅士。“精神的冒险”,也译作“灵魂的冒险”。法国作家法朗士在《文学生活》一书中说过文学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的话。
[284] 这一节是模仿徐志摩的文字。参看《集外集·“音乐”?》。
[285] 买一本字典 胡适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一期(1925年5月2日)的《胡说(一)》中,说“近来翻译家犯的罪过确也不少了”,他指责王统照在翻译美国诗人朗费罗的长诗《克司台凯莱的盲女》时不查字典,“捏造谬解”,“完全不通”。并说:“我常对我的翻译班学生说,‘你们宁可少进一年学堂,千万省下几个钱来买一部好字典。那是你们的真先生,终身可以跟你们跑。’”
[286] 青年何其多流产 当时有些人把青年作者发表不够成熟的作品斥为“流产”。《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期(1925年7月4日)刊登江绍原《黄狗与青年作者》一文,认为由于报刊的编辑者不知选择,只要稿子,青年作者“就天天生产——生产出许多先天不足,月分不足的小家伙们。”随后徐志摩等人也发表文章应和。同年10月5日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发表奚若的《副刊殃》一文,指责青年作者“藉副刊作出风头的场所,更属堕志”。鲁迅对这种论调的批评,可参看本书《这个与那个》第四节。
[287] 开风气之先 1925年章士钊在他主编的《甲寅》周刊上激烈反对白话文。胡适在《国语》周刊十二期(1925年8月30日)发表《老章又反叛了》一文,其中说到章士钊也是很早就写过白话诗的,“同是曾开风气人”。章即在《甲寅》周刊一卷八号(1925年9月5日)发表《答适之》,其中也说:“二十年前。吾友林少泉好谈此道。愚曾试为而不肖。十年前复为之。仍不肖。五年前又为之。更不肖。愚自是阁笔。”
[288] 本篇最初分三次发表于1925年12月10日、12日、22日北京《国民新报副刊》。
[289] 一个阔人 指章士钊。关于读经“救国”,参看本卷第141页注〔12〕。
[29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语出《论语·学而》。孔子语,“说”同“悦”。
[291] 开学校,废读经 清政府在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后,曾采取了一些改良主义的办法。戊戌变法(1898)期间,光绪帝于七月六日下诏普遍设立中小学,改书院为学堂;六月二十日曾诏令在科举考试中废止八股,“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变法失败后,清廷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开始兴办学堂;1905年又下诏停科举,自此废止读经。
[292] “钦定四库全书”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四库全书馆,把宫中所藏和民间所献书籍,命馆臣分别加以选择、钞录,费时十年,共选录书籍三千五百零三种,分经、史、子、集四部,即所谓“钦定四库全书”。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但这也是清政府文化统制的具体措施之一,凡被认为“违碍”的书,或遭“全毁”、“抽毁”,或被加以篡改,使后来无可依据。
[293] 《琳琅秘室丛书》 清代胡珽校刊,共五集,计三十六种。所收主要是掌故、说部、释道方面的书。
[294] 《茅亭客话》 宋代黄休复著,共十卷。内容是记录从五代到宋代真宗时(约当公元十世纪)的蜀中杂事。
[295] 《三朝北盟汇编》 宋代徐梦莘编,共二百五十卷。书中汇辑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间宋金和战的史料。
[296] 《宋人说部丛书》 指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宋人说部书”(都是笔记小说),夏敬观编校,共出二十余种。
[297] 《野获编》 即《万历野获编》,明代沈德符著,三十卷,补遗四卷。记载明代开国至神宗万历间的典章制度和街谈巷语。
[298] 《明季南北略》 指《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清代计六奇编。《北略》二十四卷,记载万历四十四年(1616)至崇祯十七年(1644)间事;《南略》十八卷,与《北略》相衔接,记至清康熙元年(1662)南明永历帝被害止。
[299] 《明季稗史汇编》 清代留云居士辑,共二十七卷,汇刊稗史十六种。各书所记都是明末的遗事。有都城留云居排印本。
[300] 《痛史》 乐天居士编,共三集。辛亥革命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汇印,收明末清初野史二十余种。
[301] LeBon 勒朋(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他在《民族进化的心理定律》一书中说:“欲了解种族之真义必将之同时伸长于过去与将来,死者较之生者是无限的更众多,也是较之他们更强有力。”(张公表译,商务印书馆版)参看《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302] 关于美国禁讲进化论,章士钊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十七号(1925年11月7日)的《再疏解义》中说:“田芮西州Tennessee。尊崇耶教较笃者也。曾于州宪订明。凡学校教科书。理与圣经相牾。应行禁制。州有市曰堞塘Dayton。其小学校中。有教员曰师科布John Thomas Scopes。以进化论授于徒。州政府大怒。谓其既违教义。复触宪纲。因名捕师氏。下法官按问其罪。”后来因“念其文士。罚锾百元”。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物种起源》等著作中提出的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它揭示了生物的起源、变异和发展的规律,对近代生物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303] 《笑林广记》 明代冯梦龙编有《广笑府》十三卷,至清代被禁止,后来书坊改编为《笑林广记》,共十二卷,编者署名游戏主人。关于金老鼠的笑话,见该书卷一(亦见《广笑府》卷二)。
[304] 民元革命 即辛亥革命。S城,指绍兴;都督,指王金发(1883—1915),浙江嵊县人。曾留学日本,加入光复会。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后被督理浙江军务朱瑞杀害。参看《朝花夕拾·范爱农》及其有关注释。王金发曾领导浙东洪门会党平阳党,号称万人,故作者戏称他“出身绿林大学”。
[305] “自求多福” 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只要顺天命而行,则福禄自来。
[306]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参看本卷第118页注〔29〕。
[307] “不为戎首” 语出《礼记·檀弓》:“毋为戎首,不亦善乎?”据汉代郑玄注:“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语出《庄子·刻意》:“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308] “锲而不舍”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雕刻的意思。
[309] 宁馨儿 晋宋时代俗语。《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宁馨儿。”宁馨儿是“这样的孩子”的意思。宁,这样;馨,语助词。
[310]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12月7日《语丝》周刊第五十六期。
[311] 关于版权和创作动机问题,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四十八期(1925年11月7日)的《闲话》里说:“有一种是取巧的窃盗他家的版权。……鲁迅,郁达夫,叶绍钧,落华生诸先生都各人有自己出版的创作集,现在有人用什么小说选的名义,把那里的小说部分或全部摽窃了去,自然他们自己书籍的销路大受影响了。”又说:“一件艺术品的产生,除了纯粹的创造冲动,是不是常常还夹杂着别的动机?是不是应当夹杂着别种不纯洁的动机?……可是,看一看古今中外的各种文艺美术品,我们不能不说它们的产生的动机大都是混杂的。”
[312] “创作冲动” 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四十八期的《闲话》中说:“他们有时创造的冲动来时,不工作便吃饭睡觉都不成,可是有时也懒懒的让它过去了。”又说:“一到创作的时候,真正的艺术家又忘却了一切,他只创造他心灵中最美最真实的东西,断不肯放低自己的标准,去迎合普通读者的心理。”
[313] 狸猫充太子 这是从《宋史·李宸妃传》所载宋仁宗(赵祯)生母李宸妃不敢认子的故事演变而来的传说。清代石玉崑编述的公案小说《三侠五义》有这样的情节:宋真宗无子,刘、李二妃皆怀孕,刘妃为争立皇后,与太监密谋,在李妃生子时,用一只剥皮的狸猫将小孩换下来,以以构陷李妃。
[314] 游戏三昧 佛家语。这里是无挂无碍、心神平静的意思。《景德传灯录》卷八:“(普愿)扣大寂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三昧,梵文Samādhi的音译,指心意专注于一境而无杂念的“定”的状态。
[315] 吕纯阳(798—?) 即吕洞宾,名岩,号纯阳子,相传为唐末京兆(今陕西长安)人,隐居终南山。民间传说他后来得道成仙,为“八仙”之一。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如“三醉岳阳楼”、“三戏白牡丹”等在民间很流行。
[316] 当时有些出版商任意编选作品牟利,编校工作往往十分粗疏,又好妄加评论。如1922年由鲁庄云奇编辑、小说研究社发行的《小说年鉴》,其中收有鲁迅的《兔和猫》、《鸭的喜剧》等,在评论中竟说《兔和猫》是“进化论的缩写”,对这篇小说在《晨报副刊》发表时的排校错误不仅未予改正,还添了新的错误,如将“我说不然”排成“说我不然”等。
[317] “烟士披离纯” 英语Inspiration的音译,“灵感”的意思。
[318] “干着种种无聊的事”等语,也见于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四十八期的《闲话》:“一个靠教书吃饭而时时想政治活动的人不大会是好教员,一个靠政治活动吃饭而教几点钟书的人也不大会是好教员……我每看见一般有些天才而自愿著述终身的朋友在干着种种无聊的事情,只好为著作界的损失一叹了。”
[319] “高头讲章” 在经书正文上端留有较宽空白,刊印讲解文字,这些文字称为“高头讲章”。后来泛指这类格式的经书。
[320] 藏之名山 语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321] 《资本论》 马克思(1818—1883)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文献,共三卷。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
[322] 陀思妥夫斯奇(Ф.M.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1881) 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罪与罚》是他的长篇小说,1886年出版。
[323] 末加(Mokha) 通译穆哈,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海口,著名的咖啡产地。
[324] 编译馆 指当时的国立编译馆,由章士钊呈请创办,1925年10月成立。
[325] 讨得官僚津贴或银行广告费的“大报” 指《现代评论》。《猛进》周刊第三十一期(1925年10月2日)刊有署名蔚麟的通信:“《现代评论》因为受了段祺瑞、章士钊的几千块钱,吃着人的嘴软,拿着人的手软,对于段祺瑞、章士钊的一切胡作非为,绝不敢说半个不字。”又《现代评论》自第一卷第十六期(1925年3月28日)起,每期封底都整面刊登当时金城银行的广告。
[326] “打落门牙” 1925年10月26日,段祺瑞政府邀请英、美、法等十二国在北京召开所谓“关税特别会议”,企图与各帝国主义国家成立新的关税协定。北京各学校、各团体五万余人当日在天安门集会反对,主张关税自主;赴会群众遭到大批武装警察阻止和殴打,受伤十余人,被捕数人。次日,《社会日报》等登载不符事实的消息说:“周树人(北大教员)齿受伤,脱落门牙二”(参看《坟·从胡须说到牙齿》)。
[327] “鼓动学潮”等语,参看本书《并非闲话》及其注〔8〕。
[328] 制艺的选家 明代以八股文(制艺)取士,选家应运而生;他们的八股文选本所收的大都是陈词滥调之作。
[329] DF 指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作家,创造社成员。著有短篇小说集《沉沦》、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游记散文集《屐痕处处》等。他在1927年1月30日给北京《世界日报副刊》编者的信中说:“前三四年,我在北京,屡次和鲁迅先生谈起,想邀集几个人起来,联合着来翻阅那些新出版的小刊物,中间有可取的作品,就马上为他们表扬出来,介绍给大家,可以使许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得着些安慰,而努力去创作,后来以事去北京,此议就变成了水泡。”
[330]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12月17日《北大学生会周刊》创刊号。
[331] 指高仁山。参看本卷第128页注〔7〕。
[332] “整顿学风” 1925年8月章士钊起草“整顿学风”的命令,由段祺瑞发布。参看本卷第128页注〔4〕。
[333] “作之师” 语出《尚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334] 金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因法郎贬值,坚持中国对法国的庚子赔款要以金法郎支付。1925年春,段祺瑞政府不顾各界的反对,同意了法方的无理要求,从作为赔款抵押的中国盐税中付给债款后,收回余额一千多万元,这笔款被称为“金款”。其中大部充作北洋政府的军政开支,还拨出一百五十万元作为教育经费。当时一些私立大学曾提出分享这笔钱,章士钊则坚持用于清理国立八校的积欠,“分送金款”即指此事。
[335] 彭允彝(1878—1943) 字静仁,湖南湘潭人。1923年他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时,北京大学为了反对他,曾一度与教育部脱离关系,彭被迫于同年9月辞职。1925年8月,北京大学又因章士钊“思想陈腐,行为卑鄙”,也宣言反对他担任教育总长,与教育部脱离关系。所以这里说“还是给他一个依照彭允彝的待遇”。
[336] 暗地里做总长 1925年11月28日,北京市群众为要求关税自主,举行示威游行,提出“驱逐段祺瑞”、“打死朱深、章士钊”等口号。章士钊即潜逃天津,并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十一号(1925年12月5日)上宣称:“幸天相我。局势顿移。所谓鸟官也者。已付之自然淘汰。”其实那时段祺瑞并未下台,章士钊也仍在暗中管理部务,至12月31日才免职。
[337] 章士钊当时一再压迫北京大学,如北大宣布脱离教育部后,《甲寅》周刊即制造解散北大的舆论,进行威胁;1925年9月5日,段祺瑞政府内阁会议决定,停发北大经费。
[33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6年1月8日《猛进》周刊第四十四期。
[339]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据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340] “蝼蚁尚且贪生” 古谚语,元代马致远《荐神碑》第三折:“蝼蚁尚知贪生,为人何不惜命。”
[341] 这些“名言”都是胡适说的。他在《新青年》第九卷第二号(1921年6月)《四烈士塚上的没字碑歌》一诗中,歌颂“炸弹!炸弹!”和“干!干!干!”;但在五卅运动后,他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九期(1925年9月5日)发表的《爱国运动与求学》一文中,又提出救国必先求学,说救国“非短时间所能解决”,“真正救国的预备”在于求学,引导学生脱离爱国运动。
[342] 发见了一颗新彗星 这也是对胡适所说的话而发的。胡适在1919年8月16日所作《论国故学》一文中曾说过:“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据《胡适文存》卷二)
[343] 刘向(约前77—前6)、刘歆(?—23),父子二人都是汉代学者。这里说“刘歆并非刘向的儿子”,是讽刺当时一些毫无根据地乱下判断的考据家。
[344] 这是京剧《三娘教子》中老仆薛保的唱词。“小东人”指小主人薛倚。
[345] 这些都是陈西滢的话。他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五期(1925年5月30日)的《闲话》中说:“人类不仅仅是理智的动物,他们在体格方面就求康健强壮,在社会方面就求同情,在感情方面就求种种的美。种种方面有充分的发达的人,才可以算完人。”
[346] 《妇人论》 叔本华的一篇关于妇女的文章,曾由张慰慈译为中文,题为《妇女论》,载于1925年10月14、15日《晨报副刊》。在译文前,还有徐志摩的评介文章《叔本华与叔本华的〈妇女论〉》。
[347] 女师大学生于1925年8月19日被章士钊、刘百昭雇人殴曳出校以后,即于22日另在宗帽胡同赁屋上课,原址则由章士钊另立女子大学。11月末章士钊避居天津,女师大学生即迁回原址。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四期(1925年12月19日)的《闲话》中说:“女大有三百五十学生,女师大有四十余学生,无论分立或合并,学生人数过八倍多的女大断没有把较大的校舍让给女师大的道理。”他指责女师大学生的回校,是“用暴力去占据”女大校舍,并说:“要是有一天,什么张胡子或李胡子占有了北京,他派兵送一二百学生来占据了二三千学生的北大,他说这不过学你们教育界自己发明的方法,你们又怎样说?”
[34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12月24日《国民新报副刊》。
[349] 太平湖饭店 应为西安饭店。参看本书《后记》。
[350] 章士钊复出 1925年5月7日,章士钊因禁止学生纪念“五七”国耻的爱国运动,引起学生反对,逃往天津暂避;6月间,他又重返教育部,于8月19日派武装警察强行解散女师大。
[351] 胡敦复(1886—1978) 江苏无锡人,早年留学美国,1912年创办上海大同大学并任校长。他曾将大同大学在五卅惨案后禁止学生参加爱国运动的通告,寄给章士钊主办的《甲寅》周刊发表。通告中有“许(学生)以奋学救国,决不许以废学出位救国”的话,章士钊对此嘉许说:“此语不图于今日闻之”,并称赞他办的大同大学“成绩为公私诸校冠”(1925年8月15日《甲寅》第一卷第五号)。章士钊在解散女师大以后,便叫胡敦复担任女子大学校长。胡在1925年9月就任,同年12月去职。
[352] 校务维持会 1925年8月10日章士钊下令解散女师大,同日,该校教员及学生即行组织校务维持会,负责校内外一切事务。鲁迅于13日被推举为委员。该会在女师大复校后,于1926年1月13日交卸职务。
[353] 肉麻透顶的呈文 指女师大风潮中及北大宣布脱离教育部后,北京朝阳、民国、中国、华北、平民五所私立大学联名给段祺瑞政府的呈文。该呈文吹捧段祺瑞政府,诋毁学生运动,要求整顿教育,以消隐患。《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九号(1925年9月12日)“时评”中称赞“其功固不在禹下,甚冀长此保持光明严正之态度”。
[354] 分润金款之利 当时朝阳、民国等五所私立大学曾派代表“谒见”段祺瑞,要求分享金款;段内阁会议决定另拨三十余万元给这五所大学。金款,参看本卷第169页注〔5〕。
[355] “教育界公理维持会” 1925年12月14日由陈西滢、王世杰、燕树棠等人组成,旨在声援章士钊创办的女子大学,反对女师大复校,压迫该校学生和教育界进步人士。该会成立的次日改名为“国立女子大学后援会”,16日发出《致北京国立各校教职员联席会议函》,其中说:“此次国立女子大学,于十二月一日,有人乘京中秩序紊乱之际,率领暴徒拦入校内,强力霸占,将教职员驱逐,且将该校教务长围困威胁,诋辱百端……同人等以为女师大应否恢复,目的如何,另属一问题,而少数人此种横暴行为,理应在道德上加以切实否认,而主张此等暴行之人,尤应力予贬斥,以清士流。”又说:“对于此次女师大非法之恢复,决不能迁就事实,予以正式之承认,而于该校附和暴徒,自堕人格之教职员,即不能投畀豺虎,亦宜屏诸席外,勿与为伍。”
[356] “土匪” 1925年10月间刘百昭在女子大学演说时,曾辱骂反对章士钊的人为“土匪”。
[357] 陶昌善(1879—?) 浙江嘉兴人,曾留学日本,时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务长。下文的石志泉(1885—1960),湖北孝感人,曾留学日本,时任北京法政大学教务长。查良钊(1897—1982),浙江海宁人,曾留学美国,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李顺卿(1894—1969),名干臣,字顺卿,山东海阳人,曾留学美国,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王桐龄(1877—1953),河北任丘人,曾留学日本,时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友梅(1884—1940),广东中山人,曾留学日本、德国,时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马寅初(1882—1982),浙江嵊县人,曾留学美国,时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银行发行部主任。燕树棠(1892—?),河北定县人,曾留学美国,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白鹏飞(1870—1943),广西桂林人,曾留学日本,时任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丁西林,参看本卷第208页注〔32〕。周鲠生(1889—1971),原名周览,湖南长沙人,曾留学英、法,时任北京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皮宗石(1887—1954),湖南长沙人,曾留学日、英,时任北京大学政治系教授。高一涵,参看本卷第402页注〔7〕。
[358] “东吉祥派的正人君子” 章士钊解散女师大的行动,引起北京教育界和广大学生的反对。北京大学评议会于1925年8月18日召集会议,通过与教育部脱离关系的议案,宣布独立。但胡适、陈西滢、王世杰、燕树棠等十七人却以北大“应该早日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学潮,努力向学问的路上走”为借口,表示坚决反对。他们向评议会提抗议书,又要求学校当局召集教务会议与评议会举行联席会议,复议此案。在几次会议上,他们或以“退席”相要挟(如胡适等),或声明无表决权(如王世杰等);虽终未能推翻原案,却声援了政府当局。所以章士钊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七号(1925年8月29日)的《说》一文中称赞他们的举动是“表扬学术独立之威重,诚甚盛举”;1925年8月7日《大同晚报》的报导中称他们为“东吉祥派之正人君子”。
[359] 日本浪人 日本幕府时代失去禄位、四处流浪的武士。江户时代(1603—1867),随着幕府体制的瓦解,浪人不断增加。他们无固定职业,常受雇于人,从事各种好勇斗狠的活动,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常用这些人从事各种侵略活动。
[360] 王世杰(1891—1981) 湖北崇阳人,曾留学英、法,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现代评论派成员。后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外交部长等职。
[361] 萧纯锦的启事,刊登于1925年12月3日《京报》。女师大于11月30日迁回石驸马大街原址后,次日开会向各界代表报告经过情形,萧纯锦曾到场,并派人扰乱会议,但他在启事中却说:“鄙人以善意列席旁听,横被威胁,迫令手书辞去教务长职权,本校学生职员见势危急,在场外大呼不得用武,即诬指为流氓,旋将全校办公处所一一封闭,驱逐职员,校务即时停顿。”萧纯锦(1893—1968),江西永新人,早年留学美国,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
[362] 陈西滢关于“多数”的议论,参看下篇《这回是“多数”的把戏》及其注〔8〕。
[363] “批评都本于学理和事实” 这是陈西滢为纪念《现代评论》创刊一周年所作的《闲话》中的话,见该刊第三卷第五十三期(1925年12月12日)。
[364] 骗一口饭 这里指教书而言。林在1925年2月1日《晨报副刊》发表的《致北京农大校长公开信》中说:“今日身当教员之人,果有几人真肯为教育牺牲?大多数不外以教习为糊口之职业,而存心借此骗一口饭而已。”
[365] “投畀豺虎”、“投畀有北” 语出《诗经·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据唐代孔颖达疏:“有北,太阴之乡,使冻杀之。”谮人,造谣的人。
[366] 泰戈尔(R.Tagore,1861—1941) 印度诗人。1924年4月曾来华访问,并在中国度过他的六十四岁生日。
[367] 城狐社鼠 比喻依势作恶的小人。据《晋书·谢鲲传》,王敦欲除刘隗,谢鲲说:“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意思是刘隗在皇帝身边,就像狐狸、老鼠藏身城墙和土地庙(社),要铲除它们,又怕损坏城、社。
[36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12月31日《国民新报副刊》。
[369] 女大学生的宣言 即下文的《女大学生二次宣言》,刊载于1925年12月24日《晨报》。其中说:“女师大学生,原来不满二百人,而转入女大者,有一百八十人……女师大之在宗帽胡同者,其数不过二十人。”
[370] 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五期(1925年12月26日)的《闲话》里说:“我们还是受了某种报纸(按指《京报》)的催眠,以为女大的学生大半是招来的新生,女师大的学生转入女大的很少。今天看到女大学生第二次宣言,她们说女师大的旧学生不满二百人,却有一百八十人转入女大,让几位外界名流维持的‘不过二十人’……如此说来,女大和女师大之争,还是这一百八十人和二十人之争。”接着就是引在这里的“发问”的话。
[371] 这句话见《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四期(1925年12月19日)陈西滢所作《闲话》:“四五十岁的人爱说四五岁的孩子话,那自然是各人的自由。”
[372] 木主 也叫神主,写有死者姓名当作供奉神位的木牌。当时章士钊已卸去教育总长职务,所以这里用这个词。
[373] 这是清初摄政王多尔衮致明臣史可法信中的话,原作:“国家(按指清朝)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
[374] “通品” 章士钊称赞陈西滢的话。参看本卷第6页注〔5〕。
[375] 陈西滢在《闲话》里谈到多数与少数的问题时,常表示反对多数的意见。如《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二十九期(1925年6月27日)关于五卅惨案的《闲话》说:“我向来就不信多数人的意思总是对的。我可以说多数人的意思是常常错的。”在同卷第四十期(1925年9月12日)的《闲话》里,他又把“多数”说成是“群众专制”。但当女子大学学生不愿退出女师大原址而发生纷争时,他却又说少数应该服从多数。
[376] 指明亡以后坚持抗清的郑成功(1624—1662)、张煌言(1620—1664)、朱之瑜(1600—1682)等人。
[377] “在德国手格盗匪数人” 1925年8月19日,刘百昭至女师大校址筹设女子大学,与女师大学生发生冲突,他在当日给章士钊的呈文中诬蔑学生说:“有三四暴生。迁怒百昭为解散女师大之主使者。即实行哄拉百昭出校。当谓男女授受不亲。诸生不得如此无礼。而诸生不顾。仍哄拉如故。……同时有男子二十余人前来。……当持各校沪案后援会名片。请百昭往会客厅谈话。……有数男子拍案叫骂。势将动武。百昭正色。告以……本人稍娴武术。在德时曾徒手格退盗贼多人。诸君若以武力相加。则本人势必自卫。该男女等恃其人众。仍欲合围丛击。”
[378] ZM的文章题为《鲁迅先生的笑话》,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编·通讯(复孙伏园)》。ZM,当时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379] 关于“青年必读书”的问题,参看作者当时所写的《聊答“……”》、《报“奇哉所谓……”》等文(收入《集外集拾遗》)。
[380] 楚霸王 即项羽。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被刘邦围困于垓下的时候,“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随后就败退乌江,自刎而死。
[381] 吴佩孚(1873—1939) 字子玉,山东蓬莱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他原是清代的秀才,在当时报刊上,常有诗作发表,所以这里称之为“名士”。在鲁迅发表这谈话之前不久(1925年1月间),吴佩孚正因在奉直战争中失败,暂时隐居湖北武昌西山的庙中。(据1925年1月7日《京报》)
[382] 齐燮元(1879—1946) 直隶宁河(今属天津)人,北洋直系军阀。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治安总署督办和华北绥靖军总司令等职。他也是秀才出身。1925年1月间,他在与皖系军阀卢永祥作战失败后,避居日本别府。他在那里对记者说:“不图数载之间,竟将军人生活达到止境,然予一方面犹可为文人,今后将以数年光阴费于著述之上,故特借日本之山水,抒予心气。”(据1925年2月4日《京报》)
[383] 陈源教授给徐志摩“诗哲”的信 指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所载《闲话的闲话之闲话引出来的几封信》之九《西滢致志摩》。其中充满对鲁迅的诋毁。参看《华盖集续编·不是信》。徐志摩(1897—1931),名章垿,字志摩,浙江海宁人。先后留学欧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晨报副刊》编辑,是新月派诗人,现代评论派主要成员之一。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时,有人称他为“诗圣”;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当时也有人称徐为“诗哲”。
[384] 白云苍狗 唐代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变幻无常的意思。
[385] “收之桑榆” 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时余光照耀处。这两句话比喻起初虽有所失,但终于得到了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