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读史方舆纪要 -(清)顾祖禹 >
- 湖广方舆纪要序
卷八十二
◎湖广八
◇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百里。
《禹贡》荆州地。春秋、战国时楚地。秦属长沙郡项羽徙义帝于长沙,都郴,即此。汉初,置桂阳郡。后汉因之治郴。刘�骶湓唬汉蠛撼⒁瓶だ眈缪簦�寻还郴。三国吴亦曰桂阳郡后汉建安中,吴蜀分荆州,以湘水为界,桂阳以东属吴,是也。晋、宋、齐仍旧。梁、陈亦为桂阳郡。隋平陈,改置郴州。大业初,复为桂阳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郴州。天宝初,亦曰桂阳郡。乾元初,复为郴州。五代晋天福初,马氏改曰敦州。汉乾�坛酰�复曰郴州周广顺初,南唐取其地,仍曰郴州。宋仍为郴州亦曰桂阳郡。元曰郴州路。明初,改为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郴阳县省入编户十二里,领县五。今仍曰郴州。
州北瞻衡岳之秀,南当五岭之冲,控引交广,屏蔽湖湘。项羽谓怀王曰:古之帝者必居上游。乃徙义帝于郴。《形胜记》曰:州在五岭以北,万山之内,湘楚上游也。汉建初八年,郑弘为大司农,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至今为常路。此桂阳于楚、粤之交,有咽喉之重也。唐末,黄巢乱广南。高骈建议,请遣兵于郴州守险。时不能用。刘氏之据广南也,亦知守岭北始足以固岭南,乃规取郴、连二州,以重兵屯戍。宋将潘美南伐,自湖南进兵,先拔郴州,而岭南胆落矣。昔人云:韶、连二州,为粤东北门,而郴州又韶、连之北门也。
○郴阳废县今州治。秦置郴县。汉为桂阳郡治。后汉以后因之。隋、唐皆为郴州治。五代晋天福初,马氏改曰敦化县,寻复旧。宋仍为郴州治。元至元十三年,改为郴阳县。明初废。《城邑考》:州城,汉初所筑,历代因之。明初,因故址修筑。景泰、正德间,相继修筑,有门四,城周五里有奇。
○黄岑山州南三十六里。即五岭之一,从东第二骑田岭也。岭高千余丈,绝顶一望,郴、桂皆在目中。宋庆历七年,桂阳蛮遁入郴州黄岑山,由赵洞转寇英、韶,依山自保。赵洞,盖在宜章南也。山中涌泉深广,溉田甚多。其支曰摺岭,为楚粤之关,与诸岭连属,横截南北,寒燠气侯顿殊。《寰宇记》:黄岑山,一名黄箱山,其东为仰天湖,其北郴江之水出焉。其同出者为桂水,为寒溪水。史载高祖置桂阳郡于上岭山。又《后汉书》郴有客岭山,皆黄岑也。今亦见宜章县。
鱼�纳�州东三十里。自山而东南,有七十一峰,亦谓之东岭,相传与南岳止增一峰云。又马岭山,在州东南二十余里,岩洞幽胜,一名苏子岭,以有汉苏耽升仙遗迹也。又五盖山,在州东南六十里,五峰如盖。○灵寿山,在州南二十里,旧名万岁山,出灵寿木可为杖。唐天宝间改今名。千秋水出焉,流注城南,东合于郴水。又文明山,在州城南一里,上有塔。又南四里曰香山,城东一里曰东山。张舜民曰:州在百重山内。练亨甫曰:郴环山而为州。是也。
云秋山州东北二百余里,云气凝结,黯淡如秋,与衡州府酃县接界。或云山有黑风洞。宋嘉定四年,黑风洞民罗世传倡乱,官军讨平之,即此。○曹王寨山,在州北二十里郴江口,山势壁立,可以避兵。又坦山,在州西三十里,有万花岩,涧水自岩而出,下流入郴水。
○郴水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水清驶,下流会耒水及白豹水,入湘江。韩文公谓郴山奇变,其水清泻,是也。○栖凤水,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桂阳州南之龙渡山,东北流入州境,至州北五十里之栖凤渡,因名。栖凤水入永兴县界,合白豹水。又桂水,在州东南六十里。源出鱼�纳剑�东流入桂阳县界,会于耒水。《志》云:桂水亦出黄岑山,在州西南五十里。似误。
牙江水州东四十里。源出五盖山,北流经此,灌田八十顷,又西北流入于郴水。又州西二十里有寒溪水,源亦出黄岑山,灌田三十顷,北流入郴。○三川水,在州南一里,源出坦山,流经州西三里通陂堰,分为三派,绕城内外,其下流皆入于郴。《志》云:州西三十里有骡溪水,下流入郴。州东百里有黄袍水,下流会于耒水。俱有溉田之利。
北湖州北一里。湖面渺阔。唐韩愈所云北湖之空明,即此。其水流七里入郴水,灌田甚广。○温泉,在州北二十里。平地涌出如汤,东流合郴水。《荆州记》:郴县西北有温泉,其下流有十数亩田,常十二月下种,明年二三月谷登,一岁三熟。又铜坑泉,亦在县北二十里,两旁岩壁如束,迅流斗折,合于温泉。相传泉旁产铜,因名。《宋志》:郴县有新塘、浦溪二银坑,今皆废。
○石陂镇州西八十里。一名两路口。山径险阻,有巡司戍守,与桂阳州临武县接界。正德十二年,讨乌春贼,副使恽巍等驻兵两路口,为诸军策应,是也。亦见前临武县。○�蚝朗�镇,在州境。五代周广顺二年,湖南王逵攻郴州,与南汉兵战于�蚝朗�,为南汉将�龇�崇澈所败,即此。
永兴县州西北八十五里。西北至衡州府耒阳县百九十里,北至衡州府安仁县百八十里。汉置便县,属桂阳郡。后汉因之。晋仍为便县。刘宋初,省入郴县。陈复置。隋又废。唐开元十三年,析郴县北界置安陵县,属郴州。天宝初,改曰高亭。宋仍属郴州。熙宁六年,改为永兴县。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里。
○安陵城县西南五十里。今县治,即汉便县城也。唐析郴县置安陵县,寻曰高亭,皆治此。宋熙宁中,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今安陵城址尚存,周一里有奇,亦谓之高亭城,置高亭镇,有巡司戍守。
○白豹山县西九十里。山险峻,高数百丈,周百余里。接衡州府耒阳县界。又高亭山,在县西三十里,周回百十里,亦接耒阳县界,顶有仙亭,高数丈,唐以此山名县。又天竺山,在县西二十里,山亦高耸。○龙耳山,在县西十五里,周亘五十余里,南接郴州界。又土富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志》云:山旧有银井,凿之益深,因名。《一统志》云: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四十八峰山县北九十里。有四十八山,拱峙攒簇。又县北八十里有八仙山,以八峰并峙也。○连珠山,在县东五十里,以圆峰层叠而名。《志》云:县东北有天株山,颇称要害。县东四十里有九折洞,路径逶迤,凡八十一盘。又观音岩,在县西北十五里,下瞰郴江。又有五峰岭,在县西北二十里。
○郴水在县城东。自郴州北流至此,又西北白豹水合焉,会于耒水,谓之郴口,又西入耒阳县界。○白豹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白豹山,流合郴水。《志》云:县有长安水,出西南六十里郁凤山,西流七里,灌田三十顷,又北入于郴水,水旁旧有长安馆。
潦溪水在县北。源出县东北之黄沙泉,北流经衡州府安仁县界,为永乐水之上源。又潮水,在县西八十里,旧有日夜两潮,后凿渠引水,潮遂绝。又四十二渡水,源出县西之乾溪,流四十里,灌田八十顷。俱西入耒阳县界,注于耒水。○紫泉,在县北,泉紫色,重于他水,铜壶漏取此以定时刻,亦曰紫井。
○安福镇县西北八十里。与县西南高亭镇并为戍守处,俱有巡司。
宜章县州南九十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二百三十里。汉郴县地。隋末,萧铣置义章县。唐武德七年,省入郴县。明年,复置,仍属郴州。五代周广顺初,南汉攻郴州,败南唐兵于义章,是也。宋太平兴国初,改曰宜章县。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七里。
○义章城县北四十里。今城本高平废县也。刘�骶湓唬禾瞥な僭�年,分义章南界置高平县,开元二十三年,废高平,仍移义章治高平废县。是也。
○黄岑山县北六里,北连郴州界。又摺岭,在县北三十五里。《志》云:岭西南连黄岑山,北入永兴县,东入桂阳县,岭高百丈,其路盘叠。又县北十里有野石岩,岩壁峭立,正临官道。又北二十里曰仙人掌山,亦以岩壁峭峙而名。皆黄岑之支山也。
莽山县西南百里,接广东韶州府及连州界。延袤六十里,有九十九峰,山形如寒芦在宿莽,因名。宋乾道元年,宜章盗李金作乱,刘珙帅湖南,遣兵讨之,追破之于莽山,其党执金以降,是也。《志》云:县西六十里则近莽山诸犭��,又四十里则近长塘诸贼云。又漏天山,在县西九十里,万山环合,多雨少晴。○桄榔山,在县东一里。山旧多桄榔木,因名。其旁有蒙岩,又县南二里有艮岩,皆有泉壑之胜。
○章水在县北。有大章、小章二水俱出黄岑山西麓,东至县北二十五里合流,又东合县境大小诸溪水,经流入江西崇义县界,为赣江西源,支流入广东乐昌县界,为三泷水。
武水县东三十里。源出桂阳州临武县之西山,东流入县,会于大小章水。又平禾水,在县北三十里,亦流合章水。《志》云:平禾水出县西北戴家源,经十二渡,至石门,出为瀑布,下流经冷水湾,至县东合章水。又宝云水,在县西七里,出县南宝云山。长乐水,出县西莽山,下流皆入于章水。
仰天湖县北十里黄岑山东,平旷无山阜,涌泉蓄水,周回三十里。又玉溪水,在县城南,其源一自黄岑山西北,一自宝云山东,至城西一里,两源合流,名曰两河口,至县南绕流东出。旧《志》所云玉溪三曲水也。溪滨多白石,故名。下流亦达于章水。
○白沙镇县西南八十里。又赤石镇,在县东六十里,皆设巡司戍守。《志》云:县南八十里有笆篱堡,洪武中置。县东八十里又有里田堡,正德中置。又县北为召募堡,本宋之永戍寨,明成化八年,设守御千户所,调茶陵卫官兵守御,堡寻废,所移置于县城东;又县西南九十里为黄沙堡,俱洪武二十七年置。又县西南六十里为凤头营,东二百二十里〔为〕糍粑营,东三十里为紫溪营,俱有官兵戍守。又有瞿塘、荆州二哨,正德中,调官军轮戍,设守备一人,治县城内。《志》云:县南有栗源一堡,西北有香口堡,皆戍守处,而香口尤为险要。
桃油坪寨在县西。宋庆历中,官军讨桂阳蛮唐和等,覆其桃油坪、熊家原等寨,寻又败贼于银江源,降贼甚众。卢氏曰:其地皆在县境,与广东诸山相连。
兴宁县州东北百里。东南至桂东县百五十里。汉郴县地。后汉永和初,析置汉宁县,属桂阳郡。三国吴改县曰阳安。晋太康初,又改曰晋宁县,仍属桂阳郡。宋以后因之。隋废。大业末,萧铣复置晋兴县。唐武德四年,平铣,县仍属郴州。贞观八年,县废。咸亨三年,复置,改曰资兴。五代时废入郴县,为资兴寨。宋嘉定二年,复置资兴县。绍定二年,又改曰兴宁,仍属郴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一十四里。
○汉宁城县西二十五里。汉县治此。孙吴以后,县名屡易,而县治不改。宋复置资兴县,初亦治此。绍定初,徙治管子壕,改曰兴宁,而故城遂废。
○浦溪山县南六十里。一名瑶冈岭,高万丈,周二百里,顶有雁池,俗名天鹅池。又秋溪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周百里,山势层叠,接桂东、桂阳二县界。《志》云山在县西三十里,似误。○石城山,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山在资兴旧治西,高耸如城,亦名西城山。又县西四十里有九鼎山,以九峰如列鼎而名。
八面山县东五十里。山接桂东县境,峭险壁立,延袤二百余里,登之可见郴、衡、吉、赣诸郡。又山中有上洞、中洞及雷家洞,皆深险,素为贼窟。嘉靖末,犭�┰艋苹�珠等据险肆掠,寻就擒。隆庆二年,犭�┰粜桓Mǜ床�獗于此,官军讨平之,因置堡戍守于此。
○资兴水县东南二十里。发源州东百余里之古�馊�,其泉方广十余里,四旁石壁峭立,西北流五十余里,至旧县前,横流十里,合泸渡江。○泸渡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源出桂东县万王山,西流入桂阳县界,而北入县境,合资兴水。《舆程记》云:泸渡水自桂阳县东北唐延里北流至丰乐,又二十里至沿潭接县界,六十里至高活,水势险恶,其旁凿山通道,行者必舍舟从陆以避险。自高活五里至结鱼,又六里至泸渡,又十五里至耒江口泷头,凡十二滩,巨石堆叠,舟师非荡舟不能渡。又十五里至东津渡,又七十里合郴江口,即耒江正流也。
程水江县西四十里。有四源合流于此,地名潭州江口,亦西流会于郴江口。○�睇钊�,在县东北四十里。其水清冽甘美,酿酒极佳,即程水正源也。昔置官酿于此,名曰酒官水。其酒亦曰程酒,献同酃酒。刘杳云,程乡有千里酒,饮之,至家犹醉,谓此也。又龙泉,在县西二十里,有二窍,东流出县西二十五里之双溪,西流出程水,溉田甚广。又玉泉,在县西四十里,上有玉泉馆。洪武十二年建。
○乾坑关在县西北,通宜章县,为溪峒出没之处,防守最切。《志》云:县西南程水、双溪等处,皆戍守要地。
滁口镇县南五十里。又县北三十里有州门镇,皆设巡司戍守。《志》云:县南有竹篙岭,路近猿坑,又与上下连峒相接,设滁口巡司以巡缉之。又八面山,通桃源塘、金垄等峒,设州门巡司巡缉之,俱称要害。○玛瑙堡,在县东八面山上。隆庆二年平犭�┞遥�因置堡于此。其旁又有永安堡,亦设官军守御。又新沟隘,在县东南八十里。正德中,犭�┽胪�为患,官军讨之,屯于新沟,以扼其要路,遂歼贼于此。
桂阳县州东南二百四十里。东至江西上犹县二百四十里,西至宜章县百六十里,南至广东仁化县百五十里。汉郴县地。后汉汉宁县地。东晋置汝城县,属桂阳郡。宋、齐因之。陈天嘉初,改曰卢阳县,并置卢阳郡。隋废郡,县属郴州。唐因之。天宝初,改为义昌县。五代唐同光初,马氏改曰郴义县。宋太平兴国初,又改曰桂阳,仍属郴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耒山县南五里,四面孤绝,耒水所出。又南十里为乌龙、白骑山。《湘中记》:山黑石如龙,白石如马,因名。○白云山,在县南四十里,高耸磅礴,周二三百里,顶有石岩,旁有九曲池,四时云气尝暗,晴霁登望,广、韶、郴、桂,咸在目中。其并峙者曰屋岭山,岭最高,水分南北,其北汇流为耒水,南为屋岭水。
箸竹山县东北七里。峰峦耸峙,竹木蓊郁,重冈复水,回抱左右。又文笔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名黄冈尖,高出众山。○洞灵山,在县东十七里,有岩洞池泉之胜。又东三里曰君子岭,相近者曰龙顶坳,一名东冈尖,巅有清泉,东流入江西,南流入广西,流合于耒水。又义通山,在县北九十里,一名百丈岭。
○耒水县西十里。发源耒山,西北流经兴宁县界,合资兴水,又西北会郴水,经衡州府耒阳县界,下流注于湘水。○淇江水,在县北二十里,自桂东县南流经此,合河桥水,北入兴宁县界,或曰即泸渡江之上源也。《志》云:县南十里有寿江水,北流入城,其下流西入耒水。宋时,县有延寿银坑,盖以此水名。
屋岭水县南六十里。源出屋岭山,南流百余里,入广东仁化县界,下流会于郴水。○孤山水,在县东南二十里,源出县南十七里独秀峰,俗谓之孤山岭,其水屈曲北流,凡百五十里,入江西上犹县界,即犹水上源也。又东坑水,在县东七十里,亦流入上犹县界,合于犹水。《志》云:县南五里有周塘泉,分上、中、下三塘,溉田百余顷。
○益将镇县东四十里。道出江西,以银岭为汛地。又山口镇,在县南四十里,道出广东,亦曰长乐山口,以老虎峒为汛地。又濠村镇,在县东北四十里,以金豆、永丰为汛地。镇安镇,在县西北六十里,以百丈岭为汛地。俱有巡司戍守。○马山寨,在县东南二百余里万山中。正德十二年,官军讨乌春山贼,贼首龚福全遁保马山禾仓石寨,官军进克之。《志》云:县境如上庄、姜阳、延寿峒,邻广东乐昌县;龙虎峒、三江口,近广东仁化县;热水、鱼王、石峰寺,接江西崇义县,与猿坑、虎住等峒,皆峻险处也。
桂东县州东百八十里。东北至江西龙泉县百九十里,西北至衡州府酃县百七十里。宋桂阳县地。嘉定四年,析置桂东县,治上犹寨。元因之。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四里。
○三峰山县南六十里。三峰耸秀,蜿蜒十余里。一名石峰山。又万王山,在县东五十里,山高峻,有万王废城,未详所自。○凤凰山,在县西十里,《志》以为县之主山。又县西南五里,有鹅公山,山高直,县境水口山也。
乌春山在县南境,接江西、广东境内诸山。峰峦攒聚,道径险僻。正德中,土人龚福全等倡乱,据乌春山、腊栗寨等处。十二年,官军分道自桂东、桂阳、郴州、临武等路合击,遂平之。○清石洞,在县南七十里,有石桥长百余丈,非人力所创,名曰仙女桥。
○淇江水县南八十里。出三峰山,流入桂阳县界。又严溪水,在县南三十里。经县南鹅公山,下流入兴宁县境,西注资兴水。
○烟竹堡县北五十里,又北接酃县梅花、万王等山峒。又有寒口堡,在县东南三十里。又新坑堡,在县南四十里,南接江西上犹、崇义县匹袍、猴子岭,向有官军戍守。又分置守镇百户所屯于此。○高分堡,在县东八十里,接江西龙泉县燕塘、长河,向有巡司。旧《志》:县西接兴宁县界,当八面大山之冲,又有九磴诸隘,俱称峻险。
附见:
郴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初置。又宜章后千户所,在县城东,成化二年置。俱隶茶陵卫。
广安守御千户所在桂阳县治东北。洪武末,置于城东八里。成化三年,徙入县城,亦隶茶陵卫。今仍置广安所。
◇靖州东至宝庆府武冈州三百十里,西南至贵州黎平府二百三十里,南至广西融县二百八十里,西北至辰州府沅州三百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六千一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秦为黔中地。汉属武陵、���鞫�郡。后代皆为蛮地。唐为溪洞诚州州境在唐时,为叙州之境。五代时,马氏有其地初,马希范击破诸蛮,蛮皆降附。后周时,杨正岩以十洞称徽、诚二州。宋初,为羁縻州。熙宁九年,收取其地时章�镀侥辖�州洞,进兵城徽州,蛮酋杨氏以二十三州洞归附,因置靖州。元丰四年,仍为诚州移治渠阳。元�潭�年,改为渠阳军。三年,废为寨,属沅州。五年,又为诚州。继而辰溪蛮叛,复据有之。崇宁中,遣将收复,改诚州为靖州崇宁二年,蔡京使舒�ブ�荆南,开拓境土,�プ喑匣罩菅铌烧榈饶赏粒�因改置靖州。元升为靖州路,后降为州,属辰州路见《一统志》。《元史》不载。前朝洪武元年,改为靖州军民安抚司。三年,改为靖州府。九年,降为州,以州治永平县省入编户二十三里,领县四。今仍为靖州,直隶布政司。
州南连粤右,西接黔陬,障蔽湖南,隔碍蛮服,山川险阻,南服要区也。
○永平废县今州治。本蛮地,宋时,蛮名古诚州贯保新寨。熙宁中,收复。元丰三年,置贯保寨,属沅州。八年,改属诚州。七年,改置渠阳县,寻移县为州治。元�潭�年,州废为渠阳军。三年,废军为寨。五年,复置县为州治。崇宁二年,改县曰永平,旧治郭外。绍兴八年,移入州城。元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旧有土城,宋淳熙中,增修。明初,因旧址展筑,为门五,城周五里有奇。
诚州城在州东。五代时蛮酋杨氏所置,亦曰杨氏城。宋熙宁中,亦为诚州治。元丰中,始移治渠阳。《志》云:故城址今名渠水滩头。又故渠阳城,在渠江东岸,与今城对,遗址犹存。今州城,宋崇宁初,舒�パ〈扛F碌厮�建新城。是也。
○飞山州西北十五里。俗呼胜山,比诸山特高,突出双峰,四面陡绝,十有余仞。其上平广,蛮人保险于此,曰飞山蛮。唐乾宁二年,蒋勋谋据邵州拒刘建锋,起兵连飞山、梅山蛮,寇湘潭。五代梁开平五年,飞山洞酋潘全盛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马殷使吕师周讨之,攀藤悬崖,直抵飞山,分军布栅,全盛大骇,承磊来战,师周破其军,缚降者为乡导,袭斩全盛,尽平巢穴。今环山壕堑遗址尚存,俗呼为马王城。宋大观初,亦于此置飞山堡。《志》云:马王城,在州西十里。又香炉山,在州北十五里。《志》云:亦诸苗负固之所。
宝溪山州东北五十里。林木繁郁,下有溪中产金,故名。《志》云:城东二里有五老山,五峰连峙。又城南五里有侍郎山。《一统志》:侍郎山在州南百八十里,与广西分界,以宋绍兴中侍郎程敦厚以言事窜谪,尝游此而名。○九叠山,在州南二十里,山势盘纡,九峰相次。州西南二十里又有青萝山,烟罗苍翠,一名大青山。又古城岩,在州西北三十里,洞穴深广,可六七里。又有中洞岩,在州西北百里来威寨中。
○渠河在州城东。源出通道县之佛子岭,下合众流,环州城而东北出,会于会同县之郎江入沅水。
氵異溪在州西南。源出古城岩,流达于渠河。又有六王溪,在州南五十里,亦流合于渠水。○龙井涧,在县北十里。源出飞山,绕流经城西,达于渠河。又洗马池,在飞山上,味咸,可煮为盐。
○零溪镇州西百二十里。宋政和三年置零溪堡于此,今有巡司。又州北四十里有金滩堡,一百五十里有矛营堡,俱为戍守处。《志》云:州西有废纠坡堡,道出铜鼓卫。○贯保寨,在州北三十里。宋元丰中置寨于此,寻改为渠阳县,移入郭下,复置寨于此。今有贯保渡。
石家堡州南三十里。宋元丰四年置堡于此,今为石家驿。《志》云:州境有石家、�麓濉⒍嘈恰⒋筇铩⑻齑逦灞ぃ�皆宋元丰中置,元�倘�年俱废。崇宁三年复置,又增羊镇、木寨二堡。大观以后,又置飞山、零溪等堡云。○西楼驿,在州南六十里。宋淳熙三年,中峒贼姚民敖作乱,州兵守州西南之密崖及西楼驿,以断寇路,既而郡守邢迁益兵守西楼,进捣中峒,覆其巢,略大小汶川,还取桃溪堡,犭�┽胪�慑服。其地皆在州南境,今置驿于此。又铜鼓驿,在州南百八十里。《志》云:州南三里为永平驿,九十里为三里坪驿,百二十里为江团驿,百五十里为铁炉驿,诸驿皆有百户一人,领兵哨守,属于五开卫。
楚湘台在州城南。洪武三十年,楚王、湘王奉诏讨苗,尝驻军于此。○诸葛营,在州西。《志》云:诸葛武侯抚溪峒诸蛮驻军处也。
会同县州东北百里。西北至沅州黔阳县九十里,西至贵州思州府二百五十里。宋渠阳县狼江寨地。崇宁初,置三江县。二年,改曰会同县,属靖州。今城周二里,编户二十七里。
○金龙山县东五十里。峰峦峻绝,状若飞龙。又金凤山,在县北百里,山势昂耸,若飞凤然。又云盘山,在县东百二十里,峰峦层叠。县南百十里又有云环山,以高耸回环而名也。○尖崖山,在县西十五里,尖峰如削。又旺溪山,在县西百六十里,四山相联二十余里,溪内尝产金,宋时淘采,元废。又崖屋山,在县西北二里,有石岩如屋。
○沅江县西五十里。自沅州黔阳县流入境,又北入辰州府辰溪县界。《志》云:沅水入境过长潭、云潭、文溪、金溪,至托口,与郎江合。
郎江县西南百里。源出贵州湖耳长官司山中。流入县境,经县北合于沅江。《志》云:郎江入县界,过郎坡,横流入狼洞,会于三江口,上受渠河、潭溪之水,至托口入沅江。或作朗江。《隋志》作郎溪。又作狼江,宋以此名寨。
洪江县东百里。《志》云:原出宝庆府界,即九溪中之雄溪也。九溪曰朗、曰氵舞、曰雄、曰龙、曰辰、曰叙、曰桂、曰武、曰酉,而雄居其一,与渠河、潭溪、郎江诸水汇流而注于沅江。又若水,在县东八十里。《志》云:水有两源,一出州北贯保寨旁楠木山下,一出绥宁县界,会为若水,入于洪江。○文溪江,在县西北二十里。《志》云:源亦出胡耳长官司,流为潭溪,又北至云潭,又北至文溪寨,其下流亦会郎水入沅江。
清陂湖县南十里。周十余里。又南有玉山潭,其水皆会于渠河,入于郎江。○三江渡,在县南五里。又县西北四十里有朗江渡,西北百里滨沅江,有江东渡,今置江东巡司于此。
○丰山堡在县西南。宋时,蛮置丰山新堡。熙宁中收复。元丰三年,改为丰山寨,属沅州,寻属渠阳县。八年废。崇宁初,复置丰山堡。今仍为戍守处。○若水寨,在县东九十里。宋崇宁初置,今因之。又县西九十里有镇远寨,皆有巡司戍守。《志》云:县南三十里有连山堡,东北五十里为洪江堡,西北六十里为郎江堡,西百里为远口堡,北三十里为五招堡,六十里为相见堡,与丰山堡为九堡,俱永乐中置,皆靖州卫官军戍守。
地灵堡县西南六十里。西七十里为黄强堡,六十里为黄檐堡,又西三十里即镇远巡司也。接贵州诸蛮,皆有官军戍守。○文溪寨,在县西南。宋置,亦名文村堡。元�讨校�诚州叛酋杨晟台寇文村堡,即此。又洪江驿,在县东百二十里。
通道县州南百里。西至贵州潭溪长官司百三十里,南至广西融县百七十里。本蛮地。宋元丰八年,置罗蒙寨。元�倘�年废。崇宁初复置县。二年,改为通道县,属靖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五里。
○福湖山县北六十里。下临渠河,林木郁然。宋元丰中,通道广西经此,因取材以供建置。又佛子山,在县东南百里,与广西分界,亦名佛子岭,下有五虎潭,潭旁五石相对如虎。
○渠水在县东。出佛子岭,北流经此,经县东北七十三里门峡中而入州界。《志》云:县南七十里有芙蓉江,来自绥宁界,下流入广西怀远县之古州江。○罗蒙江,在县西四十里。《志》云:江源有三:一出佛子岭,为羊镇堡江;一出县南天星里,为天星江;一出贵州洪州泊里长官司界,为洪州江。合流经此,西南流至广西怀远县,入古州江。
多星江县西四十里。源亦出贵州界,流合罗蒙河。宋元丰六年,置多星堡,盖置于江滨。又凿字溪,在县西南二百里,接广西界。宋元丰中,于溪旁得古碑,乃唐久视中遣将王思齐率兵征蛮过此,隔碍山险,负舟而济,�阶忠约撬暝拢�蛮人因目为凿字溪。
○收溪寨县西南五十里。宋元丰八年,置收溪寨。元�倘�年,废。崇宁三年,复置。《志》云:州至广西融县,古无通途,宋知诚州周仕隆,始遣人由收溪小径趣广西,观山川形势。今自寨而南三十里至佛子坡,即广西界也。向设巡司戍守。○播阳寨,在州西北五十里,亦有巡司。《志》云:县城外有长安、流源二堡,俱嘉靖中置,调常德卫官兵戍守。
绥宁县州东百十里。南至广西义宁县二百七十里,东至宝庆府城步县百三十里。本唐溪洞徽州地。宋初,为群蛮所据。太平兴国中内附,置莳竹县,属邵州,寻又没于蛮。熙宁九年,收复其地。元丰四年,仍置莳竹县,隶邵州。八年,县废。崇宁二年,复置莳竹县,寻改曰绥宁。绍兴十一年,属武冈军。元属武冈路。明洪武三年,改今属。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三十三里。
○绥宁废城县东北二十里。本武阳寨,宋熙宁六年置。绍兴十一年,移绥宁县治武阳寨。二十五年,复还旧治。今仍名武阳寨,为戍守处。○临冈城,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宋莳竹县地,隶邵州。元丰四年,县废,置临口寨。崇宁五年,改寨为临冈县,隶武冈军。绍兴初,夫夷洞蛮杨再兴据县为乱,事平,复废县为临口寨。今有巡司戍守。
○风门山县东百二十里。比诸山特高,有大小二风门岭,山之东麓入武冈州界。其相接者曰金紫山。《志》云:金紫山,在县东百三十里。又唐纠山,在县东南百里,资水所出,亦接武冈州界。○斩龙坳山,在县东十里,上有土堆五,一大四小,状如龙爪。
蓝溪山县东北八十五里。崇峦叠岭,草木荫翳,涧水萦纡,为蛮犭�┏雒恢�所。其相接者曰莲荷山。○枫木岭,在县南百三十里,最高险,为群蛮出没之所。县东六十里又有菖蒲岭,县南百里有鸬鹚岭。又有天塘岭、锁子岭,俱在县东北六十里。
○西门河在县西关外。其上源汇诸山溪之水,自西南而东北出,达于会同县之洪江,一名小洪。又双溪,在县东五十里,有双溪渡。又茶溪在县南五里,大金溪在县东五里,大冻溪在县西十里,俱流合于西门河。
○东关在城东。城西又有西关。又黄石堡,在县东北四十里。《志》云:县东北有关峡堡,宋熙宁六年所置,后废。明嘉靖中,增筑黄石、关峡、蓝溪、多龙江口等五堡,调九溪荆州卫及城步所官兵戍守,皆在县东北境。
清坡寨在县北八十里,有巡司。又有老鼠隘,在县东北百里,亦为控扼之所。
天柱县州西北二百里。本蛮地。洪武二十五年,置守御天柱千户所于此。万历二十五年,改置县,又割绥宁、会同两县地益之。县未有城,编户八里。
○小坪寨在县西。洪武三十年,古州蛮作乱,杨文讨之,至沅州,伐山开道二百里,抵天柱,遂涉苗境,营小坪,而以偏师别由渠阳零溪西山径,衔枚夜发,犄角以进,分道夹攻,直抵洪州泊里、福禄、永从诸洞,大破之。贵州帅顾成亦剿平臻剖、六洞、螃蟹、天柱、天堂、大坪、小坪诸蛮。洪州泊里诸处,俱见贵州黎平、镇远二府境,盖县与贵州接界云。
墨溪寨在县西。苗寨也。天顺元年,湖帅方瑛等自天柱进讨苗贼,克天堂、小坪、墨溪等二百二十七寨,即此。又谷种寨,亦在县西境。天顺三年,湖督白圭议以谷种诸处山箐诸蛮杂处,为东苗羽翼,乃分军进讨,一军进青崖,一军进牛皮箐,一军进谷种,一军进鬼山,所向皆捷,克水车坝等一百四十七寨。复会兵青崖,进攻石门山,克摆伤等三十九寨。又分兵四路,进攻董农、竺盖,及甲底一路,破羡塘及金配、江瓮、摆省等四百三十七寨。贼首千把猪等退据六美山、翁受河等处,复檄各路会兵进剿,遂生擒之。其地盖皆生苗之境,与贵州接界。
附见:
靖州卫在州治东。洪武三年建,今亦置靖州卫。又守御天柱千户所,在天柱县城内,洪武中建。万历中,增置县所,因而不改。○铜鼓卫,在州东一百里,今亦置铜鼓卫。详见贵州黎平府。
屯镇汶溪后千户所州城西北二百五十里。洪武三十三年建,无城。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东北至荆州府巴东县五百里,西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九百里,西至四川彭水县六百里,西北至四川石�糁餍�抚司七百五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五十五里,至京师四千一百五十里。
《禹贡》荆梁二州之域。春秋为巴国境。战国为楚巫郡地。秦属南郡。两汉因之。三国吴属建平郡。晋以后因之。后周置清江郡,并置施州治清江县。隋亦为清江郡移治监水县。义宁二年,复置施州仍治清江。唐因之。天宝初,改曰清化郡《通典》作清江郡。乾元初,复曰施州。五代时,为前后蜀所据。宋平蜀,仍曰施州亦曰清江郡。元因之,属夔州路以清江县省入。至正十七年,没于伪夏。前朝洪武四年,仍置施州。十四年,兼置施州卫。二十三年,并州入卫,改为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编户三里,属湖广都指挥使司,领军民千户所一、宣抚司三、安抚司八、长官司八、蛮夷长官司五,而容美宣抚司亦在境内。今仍置施州卫。
卫外蔽夔峡,内绕溪山,道至险阻,蛮獠错杂。自巴蜀而瞰荆楚者,恒以此为出奇之道。宋末,蒙古搭海入蜀,荆湖帅孟珙遣兵屯施州以备之。又蒙古兵渡万州湖滩万州,今四川万县,施、夔震动。盖施、夔表里大江,而清江源出彭水,中贯卫境,至夷陵宜都而合大江,其取径尤捷也。前朝隆庆五年,湖广抚臣言:荆州去施州,道里险阻,不便巡历,夷陵以西,有国初颍国公傅友德所辟取蜀故道,名百里荒者,抵卫仅五百余里。请移巴东之石柱巡司于野三关在卫东北四百里,施州卫之州门驿于河水铺在卫东北三百余里,三会驿于古夷铺在卫东北二百余里。俾闾井联落,而于百里荒及东北陇,仍创建哨堡,各令千户一员,督夷陵、长宁二所长宁所设于归州治东,班军各百人,更番戍守,庶无险远之虑。此亦平时效筹者所当知也。
○清江废县今卫治。汉巫县地。三国吴分置沙渠县,属建平郡。晋以后因之。后周于县置施州及清江郡。隋开皇初,郡废。五年,改沙渠县曰清江。大业初,州废,属清江郡。义宁初,为施州治。唐因之。宋亦为施州治。开庆初,郡守谢昌元徙州治于城东十五里之倚子山。元至元十三年,仍还旧治。二十二年,以清江县省入州。二十五年,复置,寻又废。《城邑考》:卫城,宋所筑,因山为基。明洪武十四年,复改筑,东北带清江,南环溪水,天然壕堑。为门四,城周九里有奇。
盐水废县卫东百七十里。吴沙渠县地。后周置盐水县,并置资田郡及亭州治焉。隋初,郡废,县属亭州。大业初,为庸州治,寻为清江郡治。唐初,改属江州。武德四年废。亦曰亭州城,以都亭山为名。或曰在卫东四十里,误。开夷废县,在卫北六十里,后周置乌飞县,属施州。隋改曰开夷县。大业初,属清江郡。唐初,仍属施州。麟德元年废入清江县。《志》云:卫西百七十里有银山废县,卫南七十里有信陵废县。恐未足据。银山,亻艮山之误也,见前夷陵州长阳县。信陵,见归州巴东县。
○都亭山卫东北二百里。崇冈深麓,映带左右,山之下多良田广囿。后周以此名州。○倚子山,在卫东十五里,峰峦环峙。宋开庆初,郡守谢昌元移城治此,以据险要。今亦名州基山。《志》云:卫东二里有连珠山,五峰相峙如贯珠,亦名五峰山。其相接者曰龙首山,控清江之口。又文笔山,在卫南二里,亦名双翠山。山之西南为翠涛山,峰峦如波涛层涌。又有通明山及丹凤、玉女诸山,俱与文笔山相接。卫城西北又有碧波等峰,环抱而东,曲折逶迤,如波涛之层叠。城中有回龙、象耳诸山,皆高秀,俗呼象耳山为舵楼山。
东门山卫东南二百余里。旧有关在山之东,名东门关。相传夷夏尝以此山分界。○银山,在卫东八十里。顶有峰,高数十丈,昔人于此避兵。又银矿山,在卫南三十里。一名青山箐,相传旧出银,西有铁冶。《志》云:卫东五十六里有天楼山,山势耸拔,如危楼倚天。又有天成山,在卫南十五里,上有天生桥。又羊角山,在卫东南百四十里,尖峰高峙,卓立天半。
石乳山卫西百七十里。周百余里。山石层叠,多生石乳而名。又红崖山,在卫西南七十里。东有寨名鼓楼,昔人避兵处。《志》云:卫西一里有宜山,俗名宜姑寨。○客星山,在卫西十里,复岭重嶂,蜿蜒盘礴,南连猿啼山。山甚奇秀,亦名雪岭,以冬常积雪也。又药山,在卫西二十里,下瞰麒麟溪,山多药物。
贺山卫西三百余里。明初,诸蛮煽乱,胡海讨之,自九溪大庸度天火岭、六古卑洞,大败蛮兵,还次贺山,分道剿捕散毛诸洞,皆大胜之。时群蛮自慈利以西,及辰、沅、川、贵之间,群起为寇也。○七曜山,在卫西北三百里,上有梅子关。
大石岭卫东北四百里。《志》云:山顶有池,又有大石,一名仙掌岭。其东即南陵山,与巫山县分界。又卫西七里有瘦驴岭,岭高路险。又卫东十五里有通天岩,亦曰通天洞。又有双城洞,在卫北四十五里。又石通洞,在卫东百三十里,接四川建始县界。○班鸠崖,在卫东百八十里,崖长五十里,望之若城郭。
○清江在卫城东北。亦曰黔江。自四川黔江县流入界,绕城东而北出,卫境诸水皆流合焉。又东北至夷陵州宜都县,入于大江。蜀江水浊,此水独清,因名。一名夷水。
麒麟溪在卫城南。源出卫西境诸山岩洞中,奔流成溪,至夏水极冷,亦名冷水河,经客星山下,又北经城南,入清江。又卫城西有腰带溪,亦出西山中,流经宜山,曲折萦带,绕城下入麒麟溪。○九度溪,在卫北,源出四川石柱宣抚司,流入卫境,至都亭山下,又东入清江。居民多引水溉田。又有九龙溪,出红崖山下,东北流,亦合于清江,一名甘平溪。又金印溪,在卫南,源出银矿山,东流合覆盆水,又东合石板溪,北流三十里,入清江。又有盘龙溪,在卫东北,源亦出卫西诸山,流至都亭山下,入于清江。
黄连溪卫南三十里。一名芭蕉溪。卫西南二十里又有�糁焐跋�流合焉。经天成山石桥下,又东北流二里,入于清江。又巴公溪,亦在卫南,其源一出药山,一出城南三十里鼓楼山,合于翠涛山,下至城南二里,入清江。又卫东有通潮溪,源出东南七十里之龙洞,经连珠山下,入于清江。○龙平溪,在卫东南二百余里。又有细沙溪,出东门山流合龙平溪,共注清江。又菖蒲溪,源亦出东门山,西流经歌罗寨,会黄姑溪,其下流合于酉溪,旁多菖蒲,因名。
木李溪卫东三百里。源出长望洞,曲折数百里,沿溪万山深僻,旁地平旷,可耕作。元末土民多避难于此。又红楠溪,在县东班鸠崖下,俱流入清江。《志》云:卫东四百里有灵阳溪,出容中山,其地与容美通。○龙马溪,在卫北百里,一名沱河,俗名带河,相传牧马河滨尝生龙驹,因名。龙马溪经卫北二十五里之观音崖,入于清江。
朝贡水在卫西。源出石乳山,一名丹阳溪,东流六十里,亦名龙溪,下流入于清江。又龟溪,在卫西北,源亦出石乳山,西北流至四川云阳县界,凡三百余里,入于岷江。○马公泉,在城东一里。宋嘉�讨校�运使马公按部至州,以城跨山,不可凿井,乃相视水脉,以竹引此泉入城中,公私赖之。
○五峰关在卫城东连珠山下。有官军戍守。又东门关,在东门山上,今废。石乳关,在卫西石乳山上。梅子关,在卫西北七曜山上。卫西北三百五十里又有铜锣关。石乳以下三关,俱四川奉节县官兵防守。《志》云:卫西三百里,又有老鹰隘,亦为戍守处。
歌罗寨卫西南百九十里。宋置,又尝置驿于此。又尖木寨,在卫西南。宋咸平六年,丁谓帅夔州,招抚叛蛮,置尖木寨于施州界,以控扼之。《宋志》:清江县有歌罗、永宁、细沙、宁边、尖木、夷平等六寨。熙宁六年,省施州永兴寨,置夷平寨。元丰三年,又废永宁寨,置行廊、安确二寨,是也。○暗利寨,在卫南二百余里。又南七十里有七女栅。《宋史》:祥符初,夔州路言:五团蛮啸聚,谋劫高州,请令施州暗利寨援之。乾兴初,顺州蛮田彦晏寇施州暗利寨,知夔州史方发兵击之,追至七女寨,降其众,是也。《志》云:忠建司西二十里有七女栅。
施王屯卫南十五里。东晋末,桓诞自称施王,屯据于此,因名。○三会驿,在卫东百二十里。又卫东清江门外有施州马驿。又盘龙桥,在卫北盘龙溪上,有石崖,极高,昔人凿石架木为桥,行者股忄栗目眩,不敢俯视。
大田军民千户所卫西三百五十里。本蛮地。宋为羁縻柔远州。元曰散毛洞。洪武五年,定其地。二十三年,始置散毛千户所。明年,改曰大田军民千户所,隶施州卫。城周不及三里。今仍置大田所。
○小关山所东百里。古置关其上,遗垒尚存。《志》云:所城北门外有朝阳、积翠二山。又有秀屏山,在所城南,青峰高耸,若屏嶂然。○朝霞岭,在所东五十余里,巍峨高耸。又有行者峰,在小关山南五里。
○西北河所西二十里。有二溪合流,下入山洞中,其上有石如桥,高十余丈,名天生桥。又头渡河,在所东十里,源出所东十五里之龙洞口,流为河。○万顷湖,在所西南二百里,与酉阳接界。其湖深陷,行之周回动摇。
○深溪关所南百五十里,当酉阳路口。
硝场所北百里。悬崖数千丈,下有河渡,其半崖一孔,势若城门,上产硝土。《志》云:县北百里有韩信坡,相传信尝经此,土不生草。
施南宣抚司卫东百里。本巴蛮地。宋为羁縻蛮地。元初,置沿边溪峒招讨司。至正二年,更为施南道宣慰使司。十七年,为明玉珍所据,改为宣抚司。洪武四年,复为施南宣慰司,寻复为蛮所据。二十三年,定其地。永乐三年,改为施南长官司。明年,复升宣抚司,领东乡五路、忠路、忠孝、金峒四安抚司,隶施州卫。
○笔架山在司治南,有五峰高耸。又南一里为马鞍山。又金龙山,在司东里许。司西里许曰来龙山,下有醴泉。○天柱峰,在司东三十里众山中,有石屹立,因名。
○石壁石板溪司西里许。其旁有九曲溪,合流入施州界,下流注于清江。○白沙溪,在司北。又有白石、三花等溪,下流俱入于清水。
○怀来峒隘在司西。明初,蓝玉引兵至此,受夷款,因名。其相近者,又有石宝寨,一名通天洞。
东乡五路安抚司本蛮地。宋置细沙寨,北去施州二百八十里。元仍为细沙寨,明玉珍改置东乡五路宣抚司。洪武六年,更为安抚司。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安抚司。宣德三年,分领摇把峒以下长官司三,镇远、隆奉蛮夷长官司二,仍隶施南宣抚司。
○杨平山司东二里。司东十五里又有龙津山。又卧龙山,在司北六十里。又司南十五里有东坡山,司西十五里有那岔山。
○细沙溪司东二十里。自施州界东门山流经此,下流入龙平溪。
摇把峒长官司《志》云:元为义巴峒,至元中,尝置义巴安抚司。
上爱茶洞长官司。
下爱茶洞长官司《志》云:二长官司,元为怀德府。至顺中,升宣抚司。至正中,又尝升军民宣慰司。
镇远蛮夷长官司。
隆奉蛮夷长官司。
忠路安抚司本蛮地。宋为羁縻龙渠县。元曰忠路寨,属施州。明玉珍时更置忠路宣抚司。洪武四年,改为安抚司。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忠路安抚司。宣德三年,分领剑南长官司,仍隶施南宣抚司。
○石旗山司南一里。《志》云:司旁有凤凰、狮子、龙洞、金紫诸山,皆高峻。
○革井溪司东一里。又司旁有中应溪。去司五里又有两会溪。
剑南长官司。
忠孝安抚司本蛮地。宋为羁縻西高州地。元置大奴、管勾等峒长官司。至正十一年,改为忠孝军民府。十五年,又更为忠孝军民安抚司。明玉珍时,改为宣抚司。洪武四年,复为安抚司。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忠孝安抚司,隶施南宣抚司。
○石门山司南一里。《志》云:司西一里有龙泉。
金峒安抚司本蛮地。宋祥符初,黔州言磨嵯、洛浦蛮归顺,此即磨嵯蛮地也。元置金峒寨,属施州。明玉珍时,改为镇边五路总管府。洪武中,金峒蛮叛。二十三年,讨定其地。永乐五年,始置金峒安抚司。宣德三年,分领西萍蛮夷长官司,仍属施南宣抚司。
○积玉山司北二里。山高峻,积雪经春不消。其南一里曰十三盘,以登陟盘曲也。《志》云:积玉山旁有黑洞俨,若城门,水从中流,二里许始出山,绕司北,为青崖、塞谷等溪。其上又一小洞,伐木为阑。洪武间,凉国公征蛮尝经此。
○两会溪司北五里,即积玉山溪涧所会流也。
西萍蛮夷长官司。
中峒安抚司《志》云:嘉靖初增设,隶施南宣抚司。
散毛宣抚司卫西三百二十里。本蛮地。五代时为羁縻感化州。宋为羁縻富州地,寻为柔远州地。元初因之,寻曰散毛洞。至元三十一年,升为散毛府。至正六年,改为散毛、誓�蔚却�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时,更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司。前朝洪武四年,改为散毛沿边宣抚司。十四年,定散毛地,寻复叛。二十三年,发兵剿捕,寻复定。永乐九年,置散毛长官司。十三年,复升宣抚司。宣德三年,分领龙潭、大旺二安抚司,仍隶施州卫。
○酉溪在司南。自四川酉阳宣抚司流入境,下流至辰州府,合于沅水。
○散毛关在司南。亦曰散毛路口。本名师壁洞。元至元中,置师壁宣慰司,寻改宣抚司,领师壁镇抚所、师罗千户所。至正中,又立长官司四,巡简司七。明初,复废为师壁洞。今改为散毛关。
龙潭安抚司本蛮地。宋属施州。元置龙潭安抚司。明玉珍时,为龙潭长官司。洪武四年,更为安抚司,寻叛,发兵讨平之。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龙潭安抚司,属散毛宣抚司。
○白凤山司西十里。
○黔水在司治南。即清江也。《志》云:流经四川彭水县,至涪州入岷江。误。
大旺安抚司本蛮地。元时,以大旺地大翁迦洞属师壁洞安抚司。明玉珍时,置大旺宣抚司。洪武五年,大旺蛮叛,讨平之。六年,仍置大旺宣抚司。永乐五年,改为安抚司。宣德三年,分领东流、腊壁洞二蛮夷官司,仍隶散毛宣抚司。
○达车溪司东一里。其相近者又有芭蕉溪。
○野猫关《志》云:在司境刺若洞路口。
东流蛮夷长官司。
腊壁洞蛮夷长官司。
忠建宣抚司卫东二百五十里。本蛮地。宋为羁縻保顺州。元置忠建军民都元帅府。明玉珍因之。洪武四年,内附。六年,改为忠建宣抚司,寻叛。十四年,讨平之,更为安抚司。永乐四年,复为宣抚司,领忠峒、高罗二安抚司,仍隶施州卫。
○连珠山司北一里。又司西十里有师壁山,司东百五十里有奴阑山。
○车溪司南二十里。《志》云:源出木册长官司,下流入酉溪。又有弄罗溪,在司南二十五里。相近者又有车弄溪,下流亦俱入酉溪。
○胜水关司东南三百里。又司境有虎城关、野熊关及野牛关。《志》云:诸关各去司三百里。
忠峒安抚司本蛮地。宋为羁縻顺州。元改置湖南镇遏宣慰使司。明玉珍更置沿边溪峒宣抚司。明初废。永乐四年,复置忠峒安抚司,隶施州宣抚司。
○连珠山司南二里。上有寨。又司东三里有墨达山。《志》云:土人谓天为墨,言山高接天也。又明珠山在司西六里,其西又有三十六峰,群山环峙,亘司前后。
○酉溪在司南。《志》云:自容美流入司界,名大水。下流经镇南界,亦名慢水。又有母古溪,在司南四里,源出高罗安抚司,流入酉溪。
○土地关《志》云:在忠建路口。又有覃山寨,在司北一里。
高罗安抚司本蛮地。宋初,为羁縻珍州。开宝初,改曰高州,寻曰西高州。元更置石溪洞长官司,寻为高罗寨长官司,又升为宣抚司。明玉珍改为安抚司。明初废。洪武六年,复置高罗安抚司。明年叛,废,寻讨平之。永乐四年,复置安抚司,分领木册长官司,隶忠建宣抚司。
○墨把山司西十里。有七峰耸拔,亦曰墨把峰。又通积山,在司西三里。司北里许又有劳喜山。
○白凤溪在司南。源出东门山,流会酉溪,名三江口。
○水心寨司南三里。有水心山寨据其巅。又司西三里有树斜洞。
木册长官司本蛮地。元置木册安抚司。明玉珍改曰长官司。明初因之,隶高罗安抚司。
○栖凤山司北十五里。又司东四里有蒲载山,二十里有低罕山,司西三十里有木册山。
○车溪《志》云:源出木册山,流入忠建境内。
思南长官司成化以后增置,亦隶高罗安抚司。
镇南长官司卫南二百五十里。本酉溪蛮地。元初,置毛岭峒。至正十五年,置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领提调军民镇抚所、蛮夷军民千户所,寻更为湖南镇遏毛岭峒宣慰使司。明玉珍改为镇南宣抚司。洪武四年,内附。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镇南长官司,直隶施州卫。
○镇南山司南一里。
○酉溪《志》云:自忠峒司流经司界。又东南入辰州府境。
唐崖长官司本五溪西界地。元置唐崖长官司,寻更为军民千户所。明玉珍改为宣抚司。洪武六年,仍置长官司,后废。永乐四年,复置,直隶施州卫。
○万峰山在司境。亦曰杉篁峒,顶有池,流为杉篁、杉碧、垒子等溪。
○黔水在司南。即清江上源也。又乾溪,在司北一里。司东里许又有普乐溪,俱流入于黔江。
○百节峒司南里许。又司境有蛮王峒。
容美宣抚司卫东南二百十里。元至正十五年,立四川容美洞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四年,置宣抚司,寻废。永乐四年,复置,领长官司四,隶施州卫。
椒山玛瑙长官司洪武六年置。十四年废。永乐五年,复置,隶容美宣抚司。下仿此。
五峰石宝长官司。
石梁下峒长官司。
水尽源通塔平长官司。
盘顺安抚司成化以后,置隶容美宣抚司。
◇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东至澧州慈利县三百九十里,西南至保靖州宣慰司二百二十里,南至辰州府三百十里,北至永定卫二百九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二千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八百里,至京师七千三百里。
《禹贡》荆州之域。秦黔中郡地。汉以后,为武陵郡地。隋为辰州地。唐天授二年,析置溪州。天宝初,曰灵溪郡,后复为溪州。五代时,马氏有其地。宋初,为羁縻永顺州,又为上、中、下溪三州《志》云:宋时有羁縻州二十,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谓之誓下州。彭氏世为之长。熙宁中,招纳誓下等州,改隶辰州。元时,彭万潜自改为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后彭天宝又改宣抚司。前朝洪武二年,内附。六年,升为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隶湖广都司,领州三、长官司六。
司东抵荆、湘,西通巴、蜀,南近辰阳,北距归峡,四通五达之郊也。唐天授二年,析辰州置溪州,为控御群蛮之地。《五代史》:溪州西接���鳌⒘搅郑�南通桂林、象郡,马希范取其地,因立铜柱以为表铜柱,见前沅陵县。宋仁宗嘉�倘�年,下溪蛮彭仕义叛,既而乞内属,诏遣雷简夫往视之。简夫度仕义未即顺命,督诸将进兵,筑明溪上下二寨,据其险要,拓取故地五百余里。仕义计穷遂降。熙宁九年,章�毒�制荆湖,誓下三州蛮悉内附,诏筑下溪州城,而五溪悉平。明初,蛮酋归顺,因而抚之。万历中,廖道南建议曰:国家肇平南土,即设永顺、保靖于湖,酉阳于川,而施、夔、贵竹各有安抚、宣抚、长官诸司,兼收并蓄,纳污包荒,治之以不治。继而经制渐疏,苗酋倡乱,谓宜设重臣以镇抚之。如南、赣之兼闽,郧、襄之兼蜀,以制永、保、酉、竹诸司,则蛮獠犭�┽胪�有所顾忌而不敢肆矣。其后特简重臣镇抚偏沅,盖自道南发之也。
○大乡废县司西南一百七十里。汉沅陵、酉阳二县地。梁分置大乡县。隋属辰州。唐初因之。天授二年,置溪州治此。五代时,马氏改置溪州于辰州境上,既而蛮复还旧治此,即下溪州城矣。宋熙宁中,溪酋归附,诏修筑下溪城,即此也。今司城,即古永顺州治。明初,仍置司于此,下溪州地并入焉。
三亭城在司西南。汉武陵郡酉阳县地。梁为大乡县地。唐贞观九年,分置三亭县,属辰州。天授二年,改属溪州。五代时,没于蛮。又洛浦废县,在司南,本大乡县地。唐天授二年,分置洛浦县,属溪州。四年,改属锦州。五代时为蛮所据,所谓洛浦蛮也。
明溪城在司东南。宋康定中,辰州蛮彭仕义叛,命雷简夫讨之。简夫至辰州,进筑明溪上下二寨,夺其险要,拓取石马岩故地五百余里,即此城也。
○黔安戍在司西。宋熙宁初,彭师晏以誓下州来归,诏修筑下溪城,并置寨于茶滩南岸,名曰黔安戍,是也。或云茶滩,即黔江所经。
南渭州本蛮地。宋为羁縻南渭州。元因之,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寻废。明洪武二年,复置州,改今属。
施溶州蛮地。宋为羁縻州。元为会溪施溶地,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后废。洪武二年,置施溶州,改今属。
上溪州蛮地。宋为羁縻上溪、中溪、下溪三州,后废。洪武二年,置上溪州于此。又改今属。
腊惹洞长官司元置,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改今属,下仿此。
麦著黄洞长官司。
驴达洞长官司。
施溶溪长官司。
白崖洞长官司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改今属。
田家洞长官司明初置,属永顺宣慰司。
◇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辰州府镇溪所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施州卫大田所界三百里,西南至四川酉阳司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永顺司界四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一千九百七十里,至南京三千八百里,至京师七千三百里。
《禹贡》荆州之域。自汉以后,为武陵郡地。隋为辰州地。唐为溪州地。宋为羁縻保靖州。元因之,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置保靖州安抚司。洪武六年,升军民宣慰使司,隶湖广都司,领长官司二。
司四山环抱,涧水中流,控御苗蛮,与川、黔之酉阳、铜仁,相为表里,山薮藏疾,功在刊除矣。
五寨长官司宣慰司南百八十里。唐时,为宋沱洞、乌引洞、庐荻洞、杜望洞、白岩洞五寨,命田氏世官之,以控蛮裔。宋以来仍旧。明初,五寨官田文归附,因置是司。
○密峰寨在司东。嘉靖三十四年,督臣冯岳言五寨在麻阳、保靖之中,宜移镇�げ谓�驻此,以便控制。且寨东有密峰寨,西有牛拗脚,又诸田出入之冲,宜各立哨堡一座,分兵防守云。
�ぷ悠撼す偎�宣慰司南百五十里,永乐三年置。
茅冈隘冠带长官司成化以后置,属保靖宣慰司。下仿此。
两江口长官司。
镇远臻剖六洞横坡等处长官司本属贵州境内镇远卫。《通志》云:新置,属保靖宣慰司。俟考。
○乌牌寨在司西。《志》云:�ぷ悠号衙缍�十七,洞头、中略、留绞、亚保、谷耻、大略、琴图、盘营、回寨、大塘、爆木、岩口、盘那、孟瘦、大唐、池已、乌牌、小五�恪⒍竦场⒐挪亍�板栗、冷水、排那、瘳铁、乌巢、老菜、岩洞等寨是也。
阴隆江镇在司境。《志》云:保靖境内有阴隆江、杜望、滑石江三巡简司,俱隶湖广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