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錐編 - 钱锺书

 周易正義
  一 論易之三名
  二 乾 體用之名
  三 泰 《泰》爲人中之説
  四 蠱 幹蠱之解
  五 觀 神道設教
  六 噬 噬嗑爲相反相成之象
  七 頤 口舌與口腹
  八 大過 男女歧視不齊
  九 睽 睽有三
  一〇 損 互文相足
  一一 姤 豕象食色
  一二 革 息兼消長兩義——革爲反象以徵
  一三 震
  一四 艮
  一五 漸
  一六 歸 妹
  一七 繫辭(一)
  一八 繫辭(二)
  一九 繫辭(三)
  二〇 繫辭(四)
  二一 繫辭(五)
  二二 繫辭(六)
  二三 繫辭(七)
  二四 繫辭(八)
  二五 繫辭(九)
  二六 説卦(一)
  二七 説卦(二)
 毛詩正義
  一 詩譜序
  二 關雎(一)
  三 關雎(二)
  四 關雎(三)
  五 關雎(四)
  六 關雎(五)
  七 卷 耳
  八 桃 夭
  九 芣 苢
  一〇 汝 墳
  一一 行 露
  一二 摽 有 梅
  一三 野有死麕
  一四 柏 舟
  一五 燕 燕
  一六 擊 鼓
  一七 谷 風
  一八 旄 丘
  一九 泉 水
  二〇 北 風
  二一 静 女
  二二 桑 中
  二三 淇 奥
  二四 硕 人
  二五 氓
  二六 河 廣
  二七 伯 兮
  二八 木 瓜
  二九 君子于役
  三〇 采 葛
  三一 叔 于 田
  三二 女曰雞鳴
  三三 有女同車
  三四 狡 童
  三五 雞 鳴
  三六 敝 笱
  三七 陟 岵
  三八 伐 檀
  三九 蟋 蟀
  四〇 山 有 樞
  四一 綢 繆
  四二 駟 鐵
  四三 蒹 葭
  四四 衡 門
  四五 澤 陂
  四六 隰有萇楚
  四七 七 月
  四八 鴟 鴞
  四九 四 牡
  五〇 采 薇
  五一 杕 杜
  五二 車 攻
  五三 正 月
  五四 雨 無 正
  五五 小 弁
  五六 大 東
  五七 楚 茨
  五八 大 明
  五九 桑 柔
  六〇 常 武
 左轉正義
  一 杜 預 序
  二 隱 公
  三 隱公元年
  四 桓公元年
  五 桓公十五年
  六 莊公六年
  七 莊公十年
  八 莊公十四年
  九 莊公十九年
  一〇 莊公二十八年
  一一 閔公元年
  一二 閔公二年
  一三 僖公四年
  一四 僖公五年
  一五 僖公二十二年
  一六 僖公二十四年
  一七 僖公二十六年
  一八 僖公二十七年
  一九 僖公二十八年
  二〇 文公元年(一)
  二一 文公元年(二)
  二二 文公七年
  二三 文公十年
  二四 文公十四年
  二五 宣公二年
  二六 宣公十二年(一)
  二七 宣公十二年(二)
  二八 成公二年
  二九 成公十年
  三〇 成公十五年
  三一 成公十六年
  三二 襄公四年
  三三 襄公九年
  三四 襄公十四年
  三五 襄公二十一年(一)
  三六 襄公二十一年(二)
  三七 襄公二十一年(三)
  三八 襄公二十一年(四)
  三九 襄公二十三年
  四〇 襄公二十四年
  四一 襄公二十五年(一)
  四二 襄公二十五年(二)
  四三 襄公二十五年(三)
  四四 襄公二十六年
  四五 襄公二十七年
  四六 襄公二十八年
  四七 昭公元年(一)
  四八 昭公元年(二)
  四九 昭公五年
  五〇 昭公七年
  五一 昭公十一年
  五二 昭公十二年
  五三 昭公十七年
  五四 昭公十八年
  五五 昭公十九年
  五六 昭公二十年
  五七 昭公二十二年
  五八 昭公二十八年(一)
  五九 昭公二十八年(二)
  六〇 昭公三十年
  六一 定公三年
  六二 定公四年
  六三 定公十四年
  六四 哀公三年
  六五 哀公七年
  六六 哀公十一年
  六七 哀公十二年
 史記會註考證
  一 裴駰集解序
  二 五帝本紀
  三 周 本 紀
  四 秦始皇本紀
  五 項羽本紀
  六 高祖本紀
  七 吕太后本紀
  八 禮 書
  九 律 書
  一〇 封 禪 書
  一一 宋微子世家
  一二 趙 世 家
  一三 孔子世家
  一四 陳涉世家
  一五 外戚世家
  十六 齊悼惠王世家
  一七 蕭相國世家
  一八 留侯世家
  一九 陳丞相世家
  二〇 絳侯周勃世家
  二一 五宗世家
  二二 伯夷列傳
  二三 管晏列傳
  二四 老子韓非列傳
  二五 孫子吴起列傳
  二六 蘇秦列傳
  二七 樗里子甘茂列傳
  二八 孟嘗君列傳
  二九 春申君列傳
  三〇 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一 田單列傳
  三二 魯仲連鄒陽列傳
  三三 吕不韋列傳
  三四 刺客列傳
  三五 李斯列傳
  三六 張耳陳餘列傳
  三七 魏豹彭越列傳
  三八 黥布列傳
  三九 淮陰侯列傳
  四〇 田儋列傳
  四一 酈生陸賈列傳
  四二 扁鵲倉公列傳
  四三 魏其武安列傳
  四四 韓長孺列傳
  四五 李將軍列傳
  四六 匈奴列傳
  四七 衛將軍驃騎列傳
  四八 平津侯主父列傳
  四九 司馬相如列傳
  五〇 汲鄭列傳
  五一 儒林列傳
  五二 酷吏列傳
  五三 大宛列傳
  五四 游俠列傳
  五五 佞幸列傳
  五六 滑稽列傳
  五七 貨殖列傳
  五八 太史公自序
 老子王弼註
  一 老子王弼本
  二 一 章
  三 二 章
  四 五 章
  五 七 章
  六 一 一 章
  七 一 三 章
  八 一 四 章
  九 一 七 章
  一〇 二 六 章
  一一 二 八 章
  一二 三 九 章
  一三 四 〇 章
  一四 四 一 章
  一五 四 七 章
  一六 五 六 章
  一七 五 八 章
  一八 七 二 章
  一九 七 八 章
 列子張湛註
  一 張湛註列子
  二 天 瑞
  三 黄 帝
  四 周 穆 王
  五 仲 尼
  六 湯 問
  七 力 命
  八 楊 朱
  九 説 符
 焦氏易林
  一 焦延壽易林
  二 乾
  三 坤
  四 屯
  五 蒙
  六 師
  七 比
  八 小畜
  九 泰
  一〇 大 有
  一一 謙
  一二 豫
  一三 蠱
  一四 觀
  一五 噬嗑
  一六 賁
  一七 剥
  一八 復
  一九 無妄
  二〇 大 過
  二一 離
  二二 恒
  二三 大 壯
  二四 解
  二五 蹇
  二六 益
  二七 姤
  二八 萃
  二九 漸
  三〇 兑
  三一 未 濟
 楚辭洪興祖補註
  一 離騷經章句序
  二 離 騷
  三 九 歌(一)
  四 九 歌(二)
  五 九 歌(三)
  六 九 歌(四)
  七 九 歌(五)
  八 天 問
  九 九 章(一)
  一〇 九 章(二)
  一一 九 章(三)
  一二 九 章(四)
  一三 遠 遊
  一四 卜 居
  一五 九 辯(一)
  一六 九 辯(二)
  一七 招 魂
  一八 大 招
 太平廣記
  一 太平廣記
  二 卷 二
  三 卷 三
  四 卷 四
  五 卷 七
  六 卷 八
  七 卷 一 〇
  八 卷 一 二
  九 卷 一 三
  一〇 卷 一 六
  一一 卷 一 八
  十二 卷 一 九
  一三 卷 二 一
  一四 卷 二 三
  一五 卷 三 〇
  一六 卷 三 三
  一七 卷 三 七
  一八 卷 三 八
  一九 卷 三 九
  二〇 卷 四 〇
  二一 卷 五 〇
  二二 卷 五 二
  二三 卷 五 三
  二四 卷 五 九
  二五 卷 六 二
  二六 卷 六 五
  二七 卷 六 八
  二八 卷 六 八
  二九 卷 七 一
  三〇 卷 七 四
  三一 卷 七 五
  三二 卷 七 七
  三三 卷 八 〇
  三四 卷 八 一
  三五 卷 八 二
  三六 卷 八 五
  三七 卷 八 八
  三八 卷 八 九
  三九 卷 九 〇
  四〇 卷 九 一
  四一 卷 九 四
  四二 卷 九 六
  四三 卷 九 八
  四四 卷 九 九
  四五 卷一〇〇
  四六 卷一〇一
  四七 卷一〇二
  四八 卷一一二
  四九 卷一二七
  五〇 卷一二八
  五一 卷一三一
  五二 卷一三三
  五三 卷一三五
  五四 卷一三六
  五五 卷一四〇
  五六 卷一四一
  五七 卷一四六
  五八 卷一四九
  五九 卷一五三
  六〇 卷一六三
  六一 卷一六四
  六二 卷一六六
  六三 卷一六九
  六四 卷一七〇
  六五 卷一七一
  六六 卷一七三
  六七 卷一七五
  六八 卷一七六
  六九 卷一七七
  七〇 卷一八〇
  七一 卷一八一
  七二 卷一八八
  七三 卷一九三
  七四 卷一九四
  七五 卷一九五
  七六 卷一九七
  七七 卷一九八
  七八 卷二〇〇
  七九 卷二〇一
  八〇 卷二〇二
  八一 卷二〇三
  八二 卷二〇四
  八三 卷二〇七
  八四 卷二〇八
  八五 卷二〇九
  八六 卷二一〇
  八七 卷二一一
  八八 卷二一三
  八九 卷二一六
  九〇 卷二一八
  九一 卷二一九
  九二 卷二二一
  九三 卷二二五
  九四 卷二二六
  九五 卷二二七
  九六 卷二三〇
  九七 卷二三三
  九八 卷二三四
  九九 卷二三六
  一〇〇 卷二三七
  一〇一 卷二三八
  一〇二 卷二四三
  一〇三 卷二四四
  一〇四 卷二四五
  一〇五 卷二四六
  一〇六 卷二四七
  一〇七 卷二四八
  一〇八 卷二四九
  一〇九 卷二五〇
  一一〇 卷二五一
  一一一 卷二五二
  一一二 卷二五五
  一一三 卷二五六
  一一四 卷二五八
  一一五 卷二五九
  一一六 卷二六〇
  一一七 卷二六二
  一一八 卷二六七
  一一九 卷二七二
  一二〇 卷二七三
  一二一 卷二七五
  一二二 卷二七六
  一二三 卷二七八
  一二四 卷二八三
  一二五 卷二八四
  一二六 卷二八八
  一二七 卷二八九
  一二八 卷二九一
  一二九 卷二九二
  一三〇 卷二九三
  一三一 卷三〇三
  一三二 卷三〇五
  一三三 卷三一〇
  一三四 卷三一五
  一三五 卷三一七
  一三六 卷三一八
  一三七 卷三二〇
  一三八 卷三二一
  一三九 卷三二二
  一四〇 卷三二三
  一四一 卷三二五
  一四二 卷三二八
  一四三 卷三二九
  一四四 卷三三〇
  一四五 卷三三二
  一四六 卷三三四
  一四七 卷三三六
  一四八 卷三四一
  一四九 卷三四二
  一五〇 卷三四四
  一五一 卷三四八
  一五二 卷三四九
  一五三 卷三五三
  一五四 卷三五八
  一五五 卷三五九
  一五六 卷三六二
  一五七 卷三六三
  一五八 卷三六七
  一五九 卷三六八
  一六〇 卷三六九
  一六一 卷三七〇
  一六二 卷三七七
  一六三 卷三七八
  一六四 卷三八三
  一六五 卷三八七
  一六六 卷三八九
  一六七 卷三九三
  一六八 卷三九四
  一六九 卷三九九
  一七〇 卷四〇〇
  一七一 卷四〇二
  一七二 卷四〇三
  一七三 卷四〇五
  一七四 卷四〇九
  一七五 卷四一一
  一七六 卷四一六
  一七七 卷四一八
  一七八 卷四一九
  一七九 卷四二〇
  一八〇 卷四二二
  一八一 卷四二六
  一八二 卷四二九
  一八三 卷四三三
  一八四 卷四三四
  一八五 卷四三七
  一八六 卷四三八
  一八七 卷四三九
  一八八 卷四四〇
  一八九 卷四四一
  一九〇 卷四四二
  一九一 卷四四七
  一九二 卷四四八
  一九三 卷四五五
  一九四 卷四五六
  一九五 卷四五八
  一九六 卷四五九
  一九七 卷四六〇
  一九八 卷四六四
  一九九 卷四六六
  二〇〇 卷四六九
  二〇一 卷四七四
  二〇二 卷四七七
  二〇三 卷四八一
  二〇四 卷四八二
  二〇五 卷四八三
  二〇六 卷四八四
  二〇七 卷四八五
  二〇八 卷四八六
  二〇九 卷四八七
  二一〇 卷四八八
  二一一 卷四九〇
  二一二 卷四九六
  二一三 卷四九八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一 總 敍
  二 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三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四 全上古三代文卷五
  五 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六 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七 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八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〇
  九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四
  一〇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六
  一一 全秦文卷一
  一二 全漢文卷六
  一三 全漢文卷一五
  一四 全漢文卷一五
  一五 全漢文卷一六
  一六 全漢文卷一八
  一七 全漢文卷一九
  一八 全漢文卷二〇
  一九 全漢文卷二二
  二〇 全漢文卷二三
  二一 全漢文卷二四
  二二 全漢文卷二五
  二三 全漢文卷二六
  二四 全漢文卷三一
  二五 全漢文卷三七
  二六 全漢文卷四二
  二七 全漢文卷五一
  二八 全漢文卷五二
  二九 全漢文卷五六
  三〇 全漢文卷六三
  三一 全後漢文卷一
  三二 全後漢文卷五
  三三 全後漢文卷一三
  三四 全後漢文卷一四
  三五 全後漢文卷一五
  三六 全後漢文卷一七
  三七 全後漢文卷一八
  三八 全後漢文卷一九
  三九 全後漢文卷二〇
  四〇 全後漢文卷二四
  四一 全後漢文卷二五
  四二 全後漢文卷二六
  四三 全後漢文卷二八
  四四 全後漢文卷二九
  四五 全後漢文卷三二
  四六 全後漢文卷三五
  四七 全後漢文卷三六
  四八 全後漢文卷三八
  四九 全後漢文卷三八
  五〇 全後漢文卷四一
  五一 全後漢文卷四三
  五二 全後漢文卷四四
  五三 全後漢文卷四六
  五四 全後漢文卷五二
  五五 全後漢文卷五三
  五六 全後漢文卷五四
  五七 全後漢文卷五八
  五八 全後漢文卷六八
  五九 全後漢文卷六九
  六〇 全後漢文卷七六
  六一 全後漢文卷八二
  六二 全後漢文卷八三
  六三 全後漢文卷八四
  六四 全後漢文卷八七
  六五 全後漢文卷八八
  六六 全後漢文卷八九
  六七 全後漢文卷九〇
  六八 全後漢文卷九二
  六九 全後漢文卷九三
  七〇 全三國文卷三
  七一 全三國文卷六
  七二 全三國文卷七
  七三 全三國文卷八
  七四 全三國文卷一〇
  七五 全三國文卷一四
  七六 全三國文卷一五
  七七 全三國文卷一六
  七八 全三國文卷一八
  七九 全三國文卷一九
  八〇 全三國文卷二二
  八一 全三國文卷二五
  八二 全三國文卷三〇
  八三 全三國文卷三三
  八四 全三國文卷三八
  八五 全三國文卷三九
  八六 全三國文卷四二
  八七 全三國文卷四三
  八八 全三國文卷四六
  八九 全三國文卷四七
  九〇 全三國文卷四八
  九一 全三國文卷四九
  九二 全三國文卷五〇
  九三 全三國文卷五八
  九四 全三國文卷五九
  九五 全三國文卷六〇
  九六 全三國文卷六二
  九七 全三國文卷六六
  九八 全三國文卷七一
  九九 全三國文卷七四
  一〇〇 全三國文卷七五
  一〇一 全三國文卷七五
  一〇二 全晉文卷七
  一〇三 全晉文卷一三
  一〇四 全晉文卷一八
  一〇五 全晉文卷二二
  一〇六 全晉文卷二六
  一〇七 全晉文卷二九
  一〇八 全晉文卷三〇
  一〇九 全晉文卷三三
  一一〇 全晉文卷三四
  一一一 全晉文卷三七
  一一二 全晉文卷四六
  一一三 全晉文卷四七
  一一四 全晉文卷五〇
  一一五 全晉文卷五二
  一一六 全晉文卷五八
  一一七 全晉文卷五九
  一一八 全晉文卷六〇
  一一九 全晉文卷六一
  一二〇 全晉文卷六二
  一二一 全晉文卷六五
  一二二 全晉文卷七〇
  一二三 全晉文卷七一
  一二四 全晉文卷七四
  一二五 全晉文卷七五
  一二六 全晉文卷七七
  一二七 全晉文卷八〇
  一二八 全晉文卷八二
  一二九 全晉文卷八三
  一三〇 全晉文卷八四
  一三一 全晉文卷八六
  一三二 全晉文卷八七
  一三三 全晉文卷八九
  一三四 全晉文卷九一
  一三五 全晉文卷九二
  一三六 全晉文卷九五
  一三七 全晉文卷九六
  一三八 全晉文卷九七
  一三九 全晉文卷九九
  一四〇 全晉文卷一〇〇
  一四一 全晉文卷一〇二
  一四二 全晉文卷一〇三
  一四三 全晉文卷一〇五
  一四四 全晉文卷一〇七
  一四五 全晉文卷一一一
  一四六 全晉文卷一一二
  一四七 全晉文卷一一三
  一四八 全晉文卷一一六
  一四九 全晉文卷一一七
  一五〇 全晉文卷一二〇
  一五一 全晉文卷一二一
  一五二 全晉文卷一二二
  一五三 全晉文卷一二五
  一五四 全晉文卷一三四
  一五五 全晉文卷一三七
  一五六 全晉文卷一三八
  一五七 全晉文卷一三九
  一五八 全晉文卷一四三
  一五九 全晉文卷一四六
  一六〇 全晉文卷一五二
  一六一 全晉文卷一五八
  一六二 全晉文卷一六一
  一六三 全晉文卷一六四
  一六四 全晉文卷一六五
  一六五 全宋文卷一五
  一六六 全宋文卷一九
  一六七 全宋文卷二〇
  一六八 全宋文卷三一
  一六九 全宋文卷三二
  一七〇 全宋文卷三三
  一七一 全宋文卷三四
  一七二 全宋文卷三六
  一七三 全宋文卷三七
  一七四 全宋文卷四四
  一七五 全宋文卷四六
  一七六 全宋文卷四七
  一七七 全宋文卷四八
  一七八 全宋文卷四九
  一七九 全宋文卷五五
  一八〇 全宋文卷五七
  一八一 全宋文卷六二
  一八二 全宋文卷六四
  一八三 全齊文卷八
  一八四 全齊文卷一二
  一八五 全齊文卷一三
  一八六 全齊文卷一五
  一八七 全齊文卷一八
  一八八 全齊文卷一九
  一八九 全齊文卷二五
  一九〇 全齊文卷二六
  一九一 全梁文卷一
  一九二 全梁文卷五
  一九三 全梁文卷六
  一九四 全梁文卷八
  一九五 全梁文卷一一
  一九六 全梁文卷一二
  一九七 全梁文卷一三
  一九八 全梁文卷一六
  一九九 全梁文卷一七
  二〇〇 全梁文卷一八
  二〇一 全梁文卷一九
  二〇二 全梁文卷二〇
  二〇三 全梁文卷二七
  二〇四 全梁文卷二八
  二〇五 全梁文卷二九
  二〇六 全梁文卷三二
  二〇七 全梁文卷三三
  二〇八 全梁文卷三八
  二〇九 全梁文卷三九
  二一〇 全梁文卷四三
  二一一 全梁文卷四五
  二一二 全梁文卷四六
  二一三 全梁文卷四七
  二一四 全梁文卷四八
  二一五 全梁文卷五一
  二一六 全梁文卷五二
  二一七 全梁文卷五三
  二一八 全梁文卷五四
  二一九 全梁文卷五五
  二二〇 全梁文卷五六
  二二一 全梁文卷五七
  二二二 全梁文卷五九
  二二三 全梁文卷六〇
  二二四 全梁文卷六一
  二二五 全梁文卷六六
  二二六 全梁文卷六七
  二二七 全陳文卷三
  二二八 全陳文卷四
  二二九 全陳文卷六
  二三〇 全陳文卷七
  二三一 全陳文卷九
  二三二 全陳文卷一〇
  二三三 全陳文卷一一
  二三四 全陳文卷一四
  二三五 全陳文卷一六
  二三六 全後魏文卷一二
  二三七 全後魏文卷二一
  二三八 全後魏文卷二二
  二三九 全後魏文卷二四
  二四〇 全後魏文卷二七
  二四一 全後魏文卷三一
  二四二 全後魏文卷三二
  二四三 全後魏文卷三五
  二四四 全後魏文卷三六
  二四五 全後魏文卷三七
  二四六 全後魏文卷四〇
  二四七 全後魏文卷四五
  二四八 全後魏文卷五一
  二四九 全後魏文卷五四
  二五〇 全後魏文卷五八
  二五一 全後魏文卷五九
  二五二 全北齊文卷二
  二五三 全北齊文卷三
  二五四 全北齊文卷五
  二五五 全北齊文卷八
  二五六 全北齊文卷九
  二五七 全後周文卷八
  二五八 全後周文卷九
  二五九 全後周文卷一〇
  二六〇 全後周文卷一一
  二六一 全後周文卷一二
  二六二 全後周文卷一四
  二六三 全後周文卷一九
  二六四 全後周文卷二〇
  二六五 全後周文卷二二
  二六六 全後周文卷二三
  二六七 全後周文卷二四
  二六八 全隋文卷六
  二六九 全隋文卷九
  二七〇 全隋文卷一〇
  二七一 全隋文卷一三
  二七二 全隋文卷一六
  二七三 全隋文卷一九
  二七四 全隋文卷二〇
  二七五 全隋文卷二四
  二七六 全隋文卷三一
  二七七 全隋文卷三三

文本来源:網絡優質PDF(观者 ljctt@263.net)

轉排:做了一个梦

ISBN:978-7-108-02746-7

定價:172.00(全四冊)

出版发行: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版次:2007年12月北京第二版第一次印刷

排版依照PDF和紙書,鑑於一些特定的段落設定,請把多看閱讀的版式設置成無

版权没有·仅作无偿的短期的交流与使用

出 版 説 明

錢鍾書先生(一九一〇-一九九八年)是當代中國著名的學者、作家。他的著述,如廣爲傳播的《談藝録》、《管錐編》、《圍城》等,均已成爲二十世紀重要的學術和文學經典。爲了比較全面地呈現錢鍾書先生的學術思想和文學成就,經作者授權,三聯書店組織力量編輯了這套《錢鍾書集》。

《錢鍾書集》包括下列十種著述:《談藝録》、《管錐編》、《宋詩選註》、《七綴集》、《圍城》、《人·獸·鬼》、《寫在人生邊上》、《人生邊上的邊上》、《石語》、《槐聚詩存》。

這些著述中,凡已正式出版的,我們均據作者的自存本做了校訂。其中,《談藝録》、《管錐編》出版後,作者曾做遍多次補訂;這些補訂在兩書再版時均綴於書後。此次結集,我們根據作者的意願,將各次補訂或據作者指示或依文意排入相關章節。另外,我們還訂正了少量排印錯訛。

《錢鍾書集》由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提供文稿和樣書;陸谷孫、羅新璋、董衡巽、薛鴻時和張佩芬諸先生任外文校訂;陸文虎先生和馬蓉女士分别擔任了《談藝録》和《管錐編》的編輯工作。對以上人士和所有關心、幫助遍《錢鍾書集》出版的人,我們都表示誠摯的感謝。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一日

此次再版,訂正了初版中少量的文字和標點訛誤;並對《談藝録》、《管錐編》的補訂插入位臵稍做調整。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二〇〇七年八月二十日

錢鍾書對《錢鍾書集》的態度

(代 序)

楊 絳

我謹以眷屬的身份,向讀者説説錢鍾書對《錢鍾書集》的態度。因爲他在病中,不能自己寫序。

他不願意出《全集》,認爲自己的作品不值得全部收集。他也不願意出《選集》,壓根兒不願意出《集》,因爲他的作品各式各樣,糅合不到一起。作品出版就行了,何必再多事出什麽《集》。

但從事出版的同志們從讀者需求出發,提出了不同意見,大致可歸納爲三點。(一)錢鍾書的作品,由他點滴授權,在臺灣已出了《作品集》。咱們大陸上倒不讓出?(二)《談藝録》、《管錐編》出版後,他曾再三修改,大量增删。出版者爲了印刷的方便,《談藝録》再版時把《補遺》和《補訂》附在卷末,《管錐編》的《增訂》是另册出版的。讀者閲讀不便。出《集》重排,可把《補遺》、《補訂》和《增訂》的段落,一一納入原文,讀者就可以一口氣讀個完整。(三)儘管自己不出《集》,難保旁人不侵權擅自出《集》。

錢鍾書覺得説來也有道理,終於同意出《錢鍾書集》。隨後他因病住醫院,出《錢鍾書集》的事就由三聯書店和諸位友好協力擔任。我是代他和書店並各友好聯絡的人。

錢鍾書絶對不敢以大師自居。他從不廁身大師之列。他不開宗立派,不傳授弟子。他絶不號召對他作品進行研究,也不喜旁人爲他號召,嚴肅認真的研究是不用號召的。《錢鍾書集》不是他的一家言。《談藝録》和《管錐編》是他的讀書心得,供會心的讀者閲讀欣賞。他偶爾聽到入耳的稱許,會驚喜又驚奇。

《七綴集》文字比較明白易曉,也同樣不是普及性讀物。他酷愛詩。我國的舊體詩之外,西洋德、意、英、法原文詩他熟讀的真不少,詩的意境是他深有領會的。所以他評價自己的《詩存》祇是恰如其分。他對自己的長篇小説《圍城》和短篇小説以及散文等創作,都不大滿意。儘管電視劇《圍城》給原作贏得廣泛的讀者,他對這部小説確實不大滿意。他的早年作品唤不起他多大興趣。“小時候幹的營生”會使他“駭且笑”,不遍也並不認爲見不得人。誰都有個成長的遍程,而且,清一色的性格不多見。錢鍾書常説自己是“一束矛盾”。本《集》的作品不是洽調一致的,祇不遍同出錢鍾書筆下而已。

錢鍾書六十年前曾對我説:他志氣不大,但願竭畢生精力,做做學問。六十年來,他就寫了幾本書。本《集》收集了他的主要作品。憑他自己説的“志氣不大”,《錢鍾書集》祇能是菲薄的奉獻。我希望他畢生的虚心和努力,能得到尊重。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瞥觀疏記,識小積多。學焉未能,老之已至!遂料简其較易理董者,錐指管窺,先成一輯。假吾歲月,尚欲賡揚。又於西方典籍,褚小有懷,綆短試汲,頗嘗評泊考鏡,原以西文屬草,亦思寫定,聊當外篇。敝帚之享,野芹之獻,其資於用也,能如豕苓桔梗乎哉?或庶幾比木屑竹頭爾。命筆之時,數請益於周君振甫,小叩輒發大鳴,實歸不負虚往,良朋嘉惠,並志简端。

一九七二年八月

初計此輯尚有論《全唐文》等書五種,而多病意倦,不能急就。已寫定各卷中偶道及“參觀”語,存而未削,聊爲異日之券。

一九七八年一月又記

《管錐編》問世以還,數承讀者貽書啓益。余重閲一遍,亦見樹義之藴蓄未宣、舉證之援據不中者,往往而有。欲愜心以求當,遂費詞而無惜。乃增訂以成此卷,所採諸君來教,敬著主名,不忘有自。每則之首,悉標原書頁數。補苴附麗,雖祇比鴻毛之益,或尚非蛇足之添。仍乞周君振甫,爲我别裁焉。原書訛脱字句,無慮數百處,重勞四方函示匡正,若再版可期,當就本文刊訂,今姑略諸。

一九八一年八月

再版識語

初版字句頗患訛奪,非盡排印校對之咎,亦原稿失檢錯漏所致也。國内外學人眼明心熱,往往爲一二字惠書訂謬;其糾繩較多者,則有施其南、張觀教、陸文虎三君;而范旭侖君尤刻意爬梳,是正一百餘處。洵拙著之大幸已!應再版之需,倩馬蓉女士薈萃讀者來教,芟複汰重,復益以余所讎定者,都勘改五百餘處。亦知校書如掃落葉,庶免傳訛而滋蔓草爾。

一九八二年六月

弁 言

此書於一九八六年再版,海内外讀者仍賜函是正訛文脱字,少者二三事,多則如王君依民校讎至百十事。察毫指瑕,都感嘉惠。因仍乞馬蓉女士逐處勘改,尉行數墨,亦既勞止!疏忽遺漏,必所難免;徒有務盡之虚願,終以求闕爲解嘲爾。原成《增訂》後,復偶弋獲,牀上安牀,作《增訂》之二;中華書局許於三版時以兩者合爲第五册,固所願也,非敢望也,謹志忻謝。

一九八九年十月三十日

弁 言

兹書刊行後,又一披閲,修益二十處。衰朽爲學,如燃見跋之燭,行逆水之舟,徒自苦耳,復自哂也。

一九九三年五月

作者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溝家中(八十年代)

作者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溝(一九八四)

作者手跡

管錐編總目次

◎封 面

◎版權頁

◎出版説明

◎錢鍾書對《錢鍾書集》的態度

◎序

◎再版識語

◎弁 言

◎管錐編總目次

◎重排後記

錢鍾書集

管錐編一

周易正義

毛詩正義

左轉正義

史記會註考證

老子王弼註

列子張湛註

焦氏易林

楚辭洪興祖補註

太平廣記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这是第一篇周易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