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

字数:1361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被日军先后占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由于中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英勇抵抗,特别是我党领导的游击战争的发展,不断威胁着敌人占领区。同时敌人战线延长和战争力量不足,使得机动作战兵力越来越少,其主力不得不用于确保占领区和交通要道,因此日寇被迫停止了全面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和重点进攻。

根据新的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在敌人后方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其军事战略部署为:第一,广东地区建立东江游击纵队及琼崖纵队;第二,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第三,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第四,八路军129师挺进冀南地区。

当时中共山东省委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力量已达四万余人。但山东各地国民党、封建地主势力为了在战乱中自保,也为了对抗共产党,到处拉武装,抢地盘,组织大小武装部队共达十五万人,其人员数量、装备和控制的地盘,均超过我们起义的人民武装力量。为了加强山东领导,中央派郭洪涛、张经武等到达山东,并成立山东分局,郭洪涛任书记。1938年底,山东抗日武装力量正式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下辖十个支队。

1938年10月,朱德、彭德怀致电115师,决定由343旅抽一个团到山东工作。代师长陈光回电,决定派685团东调。11月毛泽东又命令115师师直机关及343旅主力,全部去山东。

1938年底,685团(缺一个营)到达苏鲁边的微山湖以西丰县、单县间地区。该地区原有共产党领导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二千余人。不久改编为山东纵队挺进支队。685团也改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到1939年4月该支队已发展到八千余人,并初步创立了湖西游击根据地。稍后黄克诚率115师344旅部队进到鲁西南地区与苏鲁豫支队会师,并继续进到陇海路以南苏北地区。

“七?七”事变后,冀鲁边乐陵、宁津、沧县、无棣等县党组织,在山东和河北党领导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成立华北抗日救国军。以后又改为第31游击支队。到1938年春,其基本力量已发展到二千余人。1938年5月,八路军115师685团一个营编成为115师第5支队。129师部队一部,编成129师津浦支队,同时挺进冀鲁边,协同第31游击支队发展游击战争,扩大巩固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两个支队于1938年7月初进抵乐陵、宁津地区与第31游击支队会师,然后确定第31游击支队改称平津支队。

为了加强冀鲁边党政领导,八路军总部命令115师政治部副主任萧华于1938年9月抵达乐陵城。很快成立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冀鲁边我军统一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第5、第6支队(平津支队改称第6支队)和津浦支队。到1938年底,发展到二万余人,党政军群组织均有很大发展,建立了冀鲁边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11余人中共六届六中扩大全会政治决议的主要精神是:目前的抗战正处于抗日持久战第一阶段。中华民族的基本任务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困难,克服悲观失望的情绪。反对妥协投降,反对一切分裂企图,反对任何傀儡政府。提高主力军战斗力,广泛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更多的抗日根据地,缩小敌之占领区,配合主力作战。扩大民众运动和发展民众团体(工、农、商、学、文化界、妇女、青年、儿童等各种组织),动员广大民众参加抗日战争。

我115师指挥机关率686团于1938年12月奉命由山西吕梁地区出发,经晋东南、冀南、鲁西,在郓城西北樊坝歼敌一个保安团后,师首长决定有686团团长杨勇率领686团3营和师直两个警卫连留在梁山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其余主力继续东进。于1939年3月进到泰西地区(泰山以西,运河、东平湖以东地区),与该地区进行游击活动的山东纵队第6支队会合,稍事休整,即积极向汶河以南宁阳、汶上地区发展,打击敌人,扩大解放区根据地。不久,在冀鲁边地区发展起来的孙继先部津浦支队及挺进纵队第7团也转到泰西地区,这样就更加引起敌人的注意。虽然为了保密,师指挥机关由山西出发时改称为八路东进支队,但敌人很快就发现了我们的真实番号。


第三章挺进山东二、泰西陆房胜利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