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李作鹏回忆录 >
- 第四篇追寇南下 >
- 第十九章三千里路烟和尘
五、湘赣战役
5月24日,林彪、萧克首长电时:敌知道我四野渡江部队一共只有两个军,故何应钦、白崇禧计划对我军采取积极动作,以一部兵力向我进攻,打击我突出部队,以迟滞我军前进,并保护其占领区。对汨罗江以北取守势,对赣江方面取攻势,由长沙方面抽调第7军向宜春前进,准备向我43军进行反击。我军应极力吸引敌人于长沙东北与南昌之间,争取在我主力到达后,突然围歼其一、两个军。为避免吓退敌人,我40军应在贺胜桥、汀泗桥一带不再前进。43军暂在德安、永修之线待机,严整战备,并注意侦察警戒。
之后,四野总部由命令我43军西移,128师进到靖安地区,129师从九江归建,进到武宁地区,军直和127师进到修水地区。
这时发生了两件东北战士从未经历过的意外情况:
第一是阴雨连绵,山洪经常爆发,一场大雨,一场山洪,前面洪峰方退,后面洪峰又起,接连不断,道路桥梁被冲毁,行进非常困难,有时被山洪所阻、所困,寸步难行。我们不断装备已“美械化”,车辆牵引的火炮这是真成了“包袱”,行进尤为困难。所以行军速度大为降低,费了相当时间,部队才到达修水、武宁地区。
第二是东北战士对江南水土不服,天天吃大米不习惯,夜晚睡觉蚊子多,白天气温炎热,结果发生不少疟疾病号及腹泻拉稀病员。由于恶性疟疾已有死亡现象,飞战斗减员日益严重。牲口吃稻草稻谷也腹泻拉稀,膘减体衰。战士怨言甚多,基层干部甚至觉得对付自然敌人,比对付阶级敌人还难。
大家都在考虑怎么办。我记得过去国民党军北方部队调到江西“围歼”红军时,也发生水土不服,病员极多,所谓“肥的拖廋,廋的拖死”,战斗里大降的情况。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十分重视。
根据战场形势,总部命令我军在修水、武宁地区就地休整待机,这对我们当时所处的情况十分需要,十分及时。军党委立即指示部队和卫生机关利用此时机,千方百计突击预防和治疗疟疾和腹泻两种疾病,这是当前保证战斗力的重要任务,不能等闲视之。
5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第四野战军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林彪,第一政委罗荣桓,第二政委邓子恢,第一参谋长萧克,第二参谋长赵尔陆,政治部主任谭政,副主任陶铸。
此时,我四野主力部队移动达长江以北地区,正进行休整,恢复体力,并根据先遣团的经验,演练山地、河川战术,积极准备新的战役行动。
白崇禧集团自武汉地区撤退后,依托九岭山脉和洞庭湖组成新的防御,其部署是:以第10兵团之第103、第58、第97、第126军分别布防与益阳、平江、岳阳、长寿街地区,担任第一线正面防御。以第3兵团之第7、第46、第48军为右翼,布防与萍乡、宜春、上高地区,一部分前出奉新、高安。以宋希濂部为左翼,布防与湘、鄂西地区。以长沙绥署程潜部及陈明仁第1兵团担任第二线防御。
6月上旬,中央军委就南进方针,指示四野首长:各军到齐休整一段时期,然后分三路或两路同时动作,齐头并进,一气打倒赣州、郴州、永州(零陵)之线,使白崇禧各部处于我军猛打猛追,猝不及防而遭我各个歼灭。四野首长根据上述指示,决定以主力自武汉及其东西地区,分三路渡江南进:以第12兵团为中路,呀粤汉路前进;以第13兵团为右路,自傲宜昌、沙市地区渡江前进;以第15兵团并配属两广纵队为左路,沿湘赣边,配合二野4兵团攻击前进;第14兵团主力沿粤汉路跟进。
我们四野两个先遣军渡江之后,一个军在赣北,一个军在鄂南,两个军相距数百里。四野主力尚在江北,显然颇有孤军深入之势。特别是43军当面敌人是白崇禧的主力张淦兵团,如果白崇禧杀个回马枪,反过来咬一口,可能使两个军处于被动地位。四野首长多次来电指示,令我军提高警惕,防止敌人突然反击。我们认为有备无患是正确的,但分析白崇禧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虽尚未与四野部队接触过,但也应有所耳闻,对四野的战斗威力,不能没有顾虑。况且过江的两个军十余万人,兵强马壮,岂能轻视。同时他还必须考虑到,若过早地把他的老本钱主力部队拼掉了,一旦四野主力来到,就更无法对付了。因此白崇禧实际上采取了保存主力,不轻易冒险的方针。我们则采取了严密监视敌人行动,待机而动地对策,随时准备打击敌人突然反扑的企图。
7月初,宋希濂拟以十四个师的兵力,向荆门、当阳地区发动“机动攻势”,以巩固其沿江防御。林彪判断宋希濂部在西线发动进攻的同时,白崇禧主力可能自傲东线湘赣边也会有所行动。为了防止江西上高、宜春等地之敌逃跑,决心在鄂西诱歼宋希濂部,同时,以第15兵团,第12兵团及二野第4兵团(归四野指挥),共十个军,发起湘赣战役,争取歼灭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于上高、宜春地区。
总部决定,利用白崇禧部队“侧翼甚敏感,而正面较麻痹”的特点,采取迂回与分割办法,抓住敌人一部,并堵住其退路,引敌增援。
具体部署为:以15兵团之先头部队的43军,从正面突然奔袭包围奉新、高安之敌176师,围而不歼,诱敌增援。第48军抓住安义之敌。位于鄂南、通城地区我12兵团,直出平江、浏阳,在插醴陵、萍乡。位于赣江东岸丰城、樟树地区我第4兵团西渡赣江,向宜春、萍乡前进,形成战役包围态势。然后在高安、万载、宜春地区消灭敌人。
林彪指示:全战役关键在于43军突然抓住奉新、高安及其以南敌人,只要能抓住一个正规师至一个军,只好一个正规团,就可能吸引其他之敌来增援,或其他敌人不至于不顾被围之敌,断然撤退。
为完成决定战役成败的关键性任务,我们决定用军指挥所率127师和129师奔袭包围高安之敌。
7月4日,部队隐蔽出发。翻越九岭山脉,经九仙汤,进到奉新、宜丰之间的上富地区。然后两师各派一个先遣团,轻装急进至高安西南之灰埠一带搜集船只,强渡锦江,并控制两岸阵地,既堵击敌人向西向南逃窜,又保证后续部队渡河包围高安之敌。128师待军主力到达上富地区时,即突然以一个团在奉新以西故县街渡越南潦水,插至奉新西南,断敌退路。师主力突然迅速由奉新以东绕至奉新以南,完成对奉新之敌的包围任务。
129师先头团,于7月8日中午到达上富以北之武汉庙,侦察得悉上富有敌青年救国军二百余人,为了消灭敌人耳目,军指命令该团歼灭此敌。又获悉,上富之敌伪桂系主力一个连和青年救国军所属三百余人,师决心于9日拂晓包围歼灭。敌人发觉我军企图,于9日晨逃窜。
128师8日开始行动,其向奉新以西迂回包围的第384团,于9日晨进到故县街附近时,因天下大雨,南潦河水上涨,不能徒涉。当搜集到少数船只后,于10日凌晨3时全团始渡河完毕。该师主力9日黄昏前到达预定地点时,敌人先期撤退。
127师先遣团因不了解奉新、高安之敌于9日已撤走,该团仍执行强渡锦江任务。10日12时进到高安、上高之间的杨公圩附近,与高安西逃之敌第176师526团遭遇。敌人向我380团反击时,尾敌追击的我129师385团赶到,配合380团共同作战,敌除少数逃窜外,大部被歼。
当我们知悉奉新、高安敌人均已撤走,军指挥所令各师转头向西追击。
11日,追至上高东北地区,获息敌人48军拟在上高、宜丰一带扼守抵抗,其第46军进行策应。
林彪令我军暂缓追击,待战役包围迂回部队到达后,自傲进行围歼。白崇禧发现我第4、第12兵团向其侧后迂回,于13日命令其所属部队三个军,全线先攸县、茶陵山区撤退。我军随即追击到宜春、萍乡一带,守敌保安团投降。敌人主力已逃出包围圈。
此次战役,我军主力奔袭扑空,未能完成抓住敌人一部,诱敌增援的任务,只歼敌四千余人。
湘赣战役前后两周时间,是我军渡江后的第一次作战。为什么没有将敌主力抓住?我们时候总结认为,主要原因:一是对白崇禧集团为保存实力不敢与我决战的仅是态度估计不足,敌人根本不敢据城抵抗,而是采取闻风即溜之大吉的办法;二是恶劣天气与地形,使我军的奔袭行动打手限制。在东北作战时,一天奔袭一百多里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我们这次奔袭,要翻一座大山,要渡三条不能徒涉的河流,哟啊走泥泞不堪的稻田小道,有时一天走二、三十里也困难,简直要把人急死;三是我们到达上富地区时,敌人就发现我们大部队的行动,立即向其他地区的守敌通风报信,敌完全有撤退的充裕时间。
7月16日,毛泽东就歼灭白崇禧集团作战方针致电四野前委,指出:“白匪本钱少,机动灵,非万不得已绝不会与我作战”,“……均不要采取近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动。……追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1【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军史》第338页黄河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我们认为,根据湘赣战役的经验,提出的这个“远距离包围迂回”的方针,是非常正确的。
这次我们43军的行动,虽然没有进行什么大的战斗,但正逢南方酷暑,炎热如火的天气,不但白日高温暴热,夜间也汗流浃背,无法入睡。由于执行战斗任务,有是就要急行军,跑步赶路,结果不少战士,沿途中暑倒地,其中也有死亡。还有俗称“打摆子”病的疟疾,无法投入战斗的战士,也到处可见。各连对发病人数少者十几人,多者三分之一以上。一人倒下,就要有人急救,就要有人帮助扛枪、背背包。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此情此景,非常令人担忧。
战役结束后,我军奉命在萍乡、宜春、分宜、万载地区休整。127在宜春、分宜间,128师在宜春、萍乡之间,129师在宜春以北之万载附近。指挥机关进驻宜春后,军党委立即发布指示,号召全军开展“兵强马壮”运动。军领导干部也分别深入连队检查督促,力求将此项运动搞好。
由于解放军对长沙构成合围像是,白崇禧向衡阳撤退。8月4日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及国民党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接受“国内和平协定”,率部与长沙起义。五十万市民热烈欢迎解放军入城。
陈明仁兵团共三个军、九个师,约十万人左右。其100军部署自傲长沙附近,其71军部署在湘潭到宝庆公路沿线,其14军部署自傲宝庆到安江一带。程潜、陈明仁宣布起义通电后,一部分反动军官不执行起义行动,第100军两个师、第71军两个师、第14军两个师先后叛变难逃。我军立即进行追击,歼其一部,大部跑掉了。
8月初,四野司令部发布南下三个月(5至7月)的作战公报。这期间,共克县城七十六座,歼敌九万人。同时我军冒着酷暑的气候及滂沱大雨,在兄弟部队配合下,西至宜昌、沙市、东至赣江沿岸的千里战线上,在水网和山岳地区,开始了肃清华中残匪的“剿匪行动”。连续进攻敌人,共歼敌两万余人。
《长江日报》“八一”社论说,第四野战军为肃清江南残敌,解放江南人民,奉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命令,由平津地区兼程南下,踏遍三千里的长征征程,到达华中地区,经四个月的行军作战,已经取得伟大胜利,开拓了华中地区的广大战略基地,树立了消灭华中全部残余敌人的稳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