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李作鹏回忆录 >
- 第七篇文革前期之我见 >
- 第二十九章调入海军
四、“三头”司令
我到海军后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战备工程建设。
海防战备工程的修建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的内容包括军港码头建设工程,各种舰艇停泊补给工程,飞机一线二线机场建设工程,空防、海防、陆防相结合的海岸防御工程,对海对空雷达工程、通讯网工程,舰艇、飞机维修工程,师以上部队陆上指挥所工程,后勤油料、弹药、物资器材仓库工程,部队营房建设工程等等。
建设这些工程,涉及海防前线战略和战术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既要能够应付当前对敌斗争的需要,又要能够应付今后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既要高度分散,以防原子弹袭击,又要加强机动能力,以保证部队适时集中;既要以基地建设为主,又要建设地下洞库和深水泊位;既要全面规划,又要分先后、有步骤地进行;既要加强主要方向的工程,又不能忽视次要方向的工程;既要有足够的数量,更要有坚固实用的质量;既要研究现实情况的需要,又要考虑财力、物力、人力的可能。我将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提高部队战斗力、建设现代化海防工程之中。
为此,我每年中都用相当的时间在沿海各地反复勘察定点,确定规模和要求。在施工现场反复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反复调整财力、物力和人力。到海军的前三年中,我曾两次带领有关人员翻山越岭,乘风破浪,北从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界的防城,沿海岸线和长山列岛、舟山群岛、海南岛等大岛屿进行全面的战备工程视察,每次行程上万里。每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基层、在海岛、在深山、在工地。几年来,码头、机场、岸炮阵地、雷达通讯、洞库等重点海防工程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可喜的成果。
当时,陆续开工建设了一批陆上指挥所、长波台、观通站和导航站等工程,其中,长波台建设的深远意义尤为突出。
长波台是使用长波波段发射信号的台站,是岸上指挥所对潜艇和远航舰艇编队实施指挥的重要通信设施。
五十年代,我国政府曾与前苏联政府达成援助建设意向,但赫鲁晓夫却利用此事提出搞“联合舰队”和“共同使用长波台”的无理要求,遭到我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为此,苏联放弃了对我的援助。六十年代初,中央决定,自行研制和建设长波台。这不仅是我海军潜艇和远航舰艇编队能否走向太平洋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政治上独立与国家自强的问题。当时长波台的建设时期,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工程建设困难重重,不仅有种种技术难题,而且施工部队的物质生活也十分艰苦。我多次到施工工地视察,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问题。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65年8月建成我海军第一座大功率长波台。
当时就有人称我是“不突出政治”的日头、人头、石头的“三头”副司令。什么是日头呢?就是规定施工部队每年施工时间不应少于二百四十天。什么是人头呢?就是规定施工部队必须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员参加施工。什么是石头呢?就是对施工部队的工程进度按定额石方标准检查。工程进度快,工程质量好的施工部队,我就现场表扬,反之我就批评。
这算不算不突出政治呢?当时流行一种不正确的观点,即为了“突出政治”而“突出政治”,把突出政治与军事训练,战备工程相对立、相割裂。不了解“突出政治”的真正意义,既是为了促进部队思想革命化,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是为了促进部队战斗化,有力地推动部队军事训练和国防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保证部队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全歼入侵之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