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李作鹏回忆录 >
- 第七篇文革前期之我见 >
- 第三十一章天翻地覆(之一)
五、《中央军委命令》和“三支两军”
1967年1月21日,毛泽东对林彪指示:“林彪同志:应派解放军支持左派广大群众。以后,凡是真正革命派要求支持援助,都应这样做。所谓‘不介入’是假的,早已介入了。此事应重新发出命令,以前的命令作废。请酌。”毛泽东的指示,实际上是对林彪的批评,因为林彪在军委扩大会议召开之前,确定了稳定部队的重要原则,就是规定部队不允许介入地方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1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发布《关于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从此军队开始正式介入地方文革,担负起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的“三支两军”任务。
1967年1月28日,毛主席批准了中央军委对部队文化大革命的《中央军委命令》(即军委“八条命令”)。
“八条命令”首先指出:“必须坚决支持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派,争取和团结大多数,坚决反对右派,对那些证据确凿的反革命组织和反革命分子,坚决采取专政措施。”
“八条命令”要求:“一切指战员、政治工作人员、勤务、医疗、科研机要工作人,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要抓革命、促战备、促工作、促生产。”
特别重要的是第三条,“严格区别两类矛盾。不允许用对待敌人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允许无命令自由抓人,不许任意抄家、封门,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罚,例如:戴高帽,挂黑牌,游街,罚跪等等。认真提倡文斗,坚决反对武斗。”
“八条命令”还要求:“一切外出串联的院校师生、文艺团体、体工队、医院和军事工厂的职工等,应迅速返回本地区、本单位进行斗批改,……不要逗留在北京和其他地方。”
对于冲击军事领导机关,“八条命令”规定:“对于冲击军事领导机关问题,要分别对待。过去是反革命冲击了,要追究,如果是左派冲击了,可以不予追究。今后则一律不许冲击。”
“军队内战备系统和保密系统,不准冲击,不准串联。凡非文化大革命的文件、档案和技术资料,一概不准索取和抢劫。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资料暂时封存,听候处理。”
“八条命令”明确划分:“军以上机关应按规定分期分批进行文化大革命。军、师、团、营、连和军委指定的特殊单位,坚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针,以利于加强战备,保卫祖国,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据我所知,此项命令是林彪亲自口授的。
《中央军委命令》,对当时稳定部队,遏制地方冲击部队,特别是遏制军事院校造反派冲击军队领导机关和军队要害部门,起到了非常大的关键作用。
1月29日,叶剑英向军委扩大会议传达“八条命令”。关锋也参加了这个会。叶帅在传达讲话中,既兴奋又恼怒,说到最后一句话时落地有声:“谁想把部队搞乱,绝不会有好下场!”话语刚落,挥手“啪”的一声,重重地猛力把桌子一拍,致使右手掌边端骨折。关锋就坐在叶帅旁边,听后一惊,立即叫喊:“你这是干什么?你向谁拍桌子?”尚未等叶帅回话,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立即站起来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我们参加会议的人,都情绪激动地跟着高呼口号。然后散会。
害群之马江青首先反对军委八条命令,批评解放军压制了造反派的革命行动。
《中央军委命令》公布后,海军党委立即组织传达、贯彻。并大张旗鼓、家喻户晓地宣传《军委命令》。因为《军委命令》的精神与海军“一?一八”会议记要精神是一致的,并更有权威性。《军委命令》对当时稳定海军领导机关被冲击的被动局面和稳定部队起到重要的作用。有了《军委命令》我们海军党委处理问题腰杆更硬,说话更有底气。
海军的三支、两军工作,是经海军党委研究后,报全军文革批准。从1967年3月开始,陆续抽调了数万名干部、战士投入到三支、两军工作中。主要是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工厂、学校、党政机关为主。当时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的情况比较稳定,没有出什么大的乱子。只有北海舰队面临辽宁、山东、江苏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山东地区、旅顺地区、苏北徐州、连云港地区的问题最多、最复杂。
当时,山东有个王效禹,参加山东造反群众战斗队,很快就成为山东“造反英雄”。以王效禹一派为主,打倒省委书记谭启龙,夺取了领导权,于2月3日成立山东省革委会,自任革委会主任。在王效禹的支持下,青岛机车车辆厂造反派头头杨葆华,也打倒了市委书记张敬涛,夺取了青岛市领导权。并很快组织“棒棒队”(即每个造反派发一根棍棒),王效禹、杨葆华掌权后,不仅与不同观点的地方群众组织进行大规模的流血武斗,而且是山东地区反军乱军的总头目。
北海舰队和驻苏北徐州、连云港地区的68军在支左的问题上明确表态:既不支持山东的王效禹一派,也不支持青岛的杨葆华一派。
因此,王效禹、杨葆华视北海舰队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与驻青的政治学校、潜艇学校、401医院护校等海军院校相同观点的造反派联合在一起,冲击舰队指挥机关,冲击战备值勤部队,打伤我多名值勤官兵。反军、乱军的气焰十分嚣张。
中央指定康生负责解决山东问题,但他“拉偏架”,表面上是各打五十大板,实际上是支持王效禹、杨葆华一派,使山东地区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