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与维新的斗争(前209—前202)
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带着他宠爱的少子胡亥出巡到沙丘(今河北邢台市境),病甚,乃命宦官赵高赐书长子扶苏,命其继位。遗诏已封但未遣使发出,秦始皇崩。李斯、赵高等人,因恐天下震动秘不发丧,兼程赶回咸阳。遗诏及玉玺均在赵高手中,赵高乃对秦始皇同巡之幼子胡亥说,长子承继帝位后,你“无尺寸之地,为之奈何”?胡亥说,“明君知臣,明父知子”,君父之命如此,只有服从。赵高说:“当皇帝与当臣属,差别很大,岂可同日而语?”胡亥说:“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命,是不孝也;靠他人成事,是无能也。如此则天下不服,自身既危险,社稷也将不保。”赵高乃举商汤杀桀和周武王伐纣的历史典故,称天下都赞美商汤和周武王的行为,胡亥最终被说动。赵高又去说服丞相李斯,说辞很长,无非是扶苏当权后必重用蒙恬等理由。最后李斯“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李斯既已屈服,赵高乃矫诏赐扶苏死,并解除蒙恬的兵权。扶苏自杀,蒙恬被囚,不久被杀。胡亥即位,称二世皇帝(前209—前207在位)。
二世与赵高商议如何“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之策,赵高建议他将二十多位兄弟杀尽,把先帝的大臣除绝,重新任用心腹。二世听之,兄弟姊妹二十余人全被残杀,与赵高有仇的大臣蒙毅(蒙恬之弟)自然不能幸免于难。于是法令变得更加苛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二世同时加紧修驰道,筑阿房宫,赋税加重,戍徭频仍。陈胜、吴广遂揭竿而起(前209年七月)。陈胜起兵后天下大乱,其后一年之中,朝廷完全陷于赵高计划谋害李斯的政治阴谋斗争之中。二世恶闻天下叛变之事,故人均告以“不足忧”。一年后,二世将李斯腰斩于咸阳市。李斯临刑前对他的儿子说:“而今想同你们一起在家乡行猎作乐已不可复得矣!”李斯被杀后一年〇一个月,赵高逼二世自杀,欲自立为帝,群臣不附,乃立二世侄儿公子婴,废去帝号,改称秦王。四十六日后,楚将刘邦入咸阳,秦王降。又月余,楚将项羽至,杀秦王婴及“秦诸公子宗族,屠咸阳,烧宫室,虏子女”,一反秦始皇灭六国之作风,应了“亡秦必楚”那句话。
从前面两节的叙述,我们知道秦始皇是坐在火药上面,仅仅由于他的严慎及声威,所以没有引发爆炸。他统治天下的时间太短暂,实际上不过十年,而他又求功太急,百端齐举,民力不胜负担,大家敢怒而不敢言。他希望长生不老,四十余岁时不想立太子,到病笃时才命长子扶苏继位,遂为赵高所乘。赵高是赵国人,因罪受宫刑而为宦者,因侍候有方,颇受秦始皇赏识,但因犯罪被蒙毅判罪,秦始皇赦之再入宫,为宦官二十余年。秦始皇明察秋毫,赵高自无法弄权。赵高极受秦始皇倚重,秦始皇将玉玺交由他保管,由此可见他受重用的程度。赵高既与蒙家有仇,自极不愿见扶苏继位,而由蒙恬、蒙毅当权,所以发动阴谋,使胡亥登大宝。陈胜起兵,火药已引发,秦的基础深厚,虽然大军全在北方防匈奴,又于南方征百越,关中空虚,但大将章邯临时发囚犯,仓促成军,也能连战皆捷。陈胜起兵不过六月,章邯便歼而杀之,叛军声势最浩大的项梁也被击杀,可见秦要敉平变乱的力量仍存在。不过,一年之中,全中央政局陷于赵高、李斯的斗争中,二世虽不一定是坏人,但庸碌无能。李斯死后,由于赵高专政,名将章邯投降项羽,从此关中门户大开,以“崤函之固”,也挡不住刘邦的大军。
从前209年陈胜起兵,到前202年项羽自杀于乌江(今安徽和县境),刘邦统一天下,前后八年之间,群雄并起,其兴衰强弱,纵横捭阖的故事很多,大体不外弱肉强食,争权攘利而已,不必详究。这一场长达八年的混战,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自陈胜起兵到刘邦、项羽入咸阳,秦朝灭亡为止(前209—前206),共三年余。大泽乡是陈胜起事的倡始地。陈胜是出身卑微的工人,被征召去做戍卒,因大雨不能如期到达戍地渔阳。按秦法,误期者斩,陈胜只得死里求生。于是九百人一条心,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首倡叛秦之师。后豪杰蜂起,火药库被引发。
与陈胜情况类似的还有刘季(刘邦)。刘季亦是出身卑微,父母均无名字,据说“刘媪”在雷雨中被蛟龙“于其上”,有孕而生刘季(贵后始名邦),季是排行最幼之意。刘季长大后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后当上泗水亭长,大约是料理一百户人左右的民事。任亭长时,刘季与同事“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到酒店醉饮,支付酒资时很慷慨,多付数倍,到年终结账时却一文没有。沛县县令宴请贵客吕公时,贺礼不满千钱者坐堂下,刘季入贺,称送万钱,也是一句空话。谁知吕公很欣赏这位放荡不羁、大言炎炎的青年,竟将自己的女儿(即后来著名的吕后)许配给他。刘季以亭长的身份押解刑徒到骊山做工,途中逃亡者很多。刘季自忖到骊山时刑徒势必逃光,但无计可施。他思来想去,决定痛饮大醉后将刑徒全部释放。只是如此一来,自己也只有亡命一途。其中壮汉十余人愿随刘季逃亡,从此刘季沦为盗贼,聚众日多,达数十百人(司马迁隐约其辞,不敢明说刘季为匪之事)。及陈胜起兵,刘季得朋友萧何的内应,率领部下回到沛县,威胁沛人杀县令,遂入城被推为沛公,祭黄帝与蚩尤,扛出红旗(因曾造谣说自己是“赤帝子”),此后攻城略地,颇有斩获。旋即刘季归项梁部下,同时交纳上了项梁的侄儿项羽。陈胜与刘季同属一类,是地地道道的平民,他们在秦的徭役及严法之下被迫铤而走险,只有一个目的,即抗秦求生存。
另一类抗秦的势力是六国的后裔起而复国,因为秦始皇未实行赶尽杀绝的政策,所以六国贵族均残存各地,一旦时机来临,他们便风起云涌,纷纷打出复国口号以资号召。这一类集团很多,且以项梁为代表。项家世代为楚将,统率楚军抵抗秦始皇最后的楚将是项燕,他战死后,楚人对他很怀念。项燕的儿子项梁并未受到秦的连坐,但因杀人之故,逃罪至吴县(今苏州)。因为他父亲的声名赫赫,所以吴中有财势之人都奉他为首领,他也暗中准备伺机而动。他的侄儿项羽跟随他学了一点兵法的皮毛,但项羽身材魁伟,力能扛鼎,吴中青年都很畏惧他。陈胜起,项梁认为时机已到,于是杀郡太守而起兵,精选士兵八千人,渡江北上,转战今江苏、河南、山东之间。项梁并用范增的计策,在牧羊场中找到楚怀王的孙儿名心者,立之为王,仍称“楚怀王”。这种利用大众故国情怀心理号召的策略,可谓已达极点。在六国的复国斗争中,以楚的声势最大,依附到楚旗之下的群雄很多,刘邦亦是其中之一。韩国贵族的后裔张良,也说动楚怀王封韩国公子为韩王。
不属于上述两类的野心家如张耳、陈余之流,“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者,亦不在少数。他们攻城略地,互相杀伐,不必细表。这个大混乱的情况,到刘邦、项羽入咸阳而告一段落。
第二时期是楚称霸天下时期(前206—前205)。项梁起兵后连战而胜秦师,心骄而轻秦兵,部将宋义劝他不听,不久便被秦将章邯击败,最终战死。那位楚怀王不知自己只是傀儡,任命宋义为统帅,结果宋义被项羽在统帅帐中斩首,怀王只有封项羽为统帅,项羽时年二十五岁。项羽统率各路大军与秦军战于涿鹿,大败秦军,诸侯震慑。项羽威震四方,俨然成为群雄领袖。入关之后,项羽除烧杀劫掠外,又实行复古,大肆封建,自封为西楚霸王,尊怀王为义帝,另封十八国王,复国的国复,割地有土的有土,似乎均达到目的。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今陕南及四川。刘邦假作服从,暗中准备攻击项羽。项羽既复封建,行霸政,自然要负责维护他所建立的秩序。他一面命人将义帝杀死,一面南征北讨,征伐不服从的王国。项羽行军所至仍然是杀人放火、掳掠妇女,大众为其残忍天性所苦,怨恨之至。而刘邦此时已有张良为佐,计谋甚多。按张良家族世代为韩相,张良无疑属于复国派。刘邦起兵不久即遇张良,但两人目标不同,所以张良去助韩公子成恢复韩国。项羽为霸王后,挟韩王到楚都彭城,不使就国,继贬之为侯,终于杀之。张良的理想成泡影,始投奔刘邦。张良是世家子弟,博览群书,大概娴于法家、道家思想,与刘邦左右识见浅陋的从者不同。有了张良,于刘邦而言,真是如虎添翼。于是刘邦趁楚霸王骄蹇暴戾、人心叛离的时机,利用谴责项羽弑义帝的口实,联络若干诸侯伐楚,楚汉相争的局面展开。
第三时期即楚汉相争时期,历时三年余(前205—前202)。由于项羽的恣睢横暴,诸侯心生叛离。能够而且愿意与项羽分庭抗礼的是刘邦,他趁项羽陷于东方战争之际,回师关中,并吞领有秦国旧地三王国——雍、塞、翟,即所谓的“三秦”,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势。刘邦再而翦灭位于今河南西部的两国,于是纠合诸侯大军,号称五十六万大军,声讨项羽害死义帝的罪行。联军攻入楚都彭城,但乌合之众终不敌项羽的精兵,刘邦最后只剩下左右十余骑狼狈逃走。一年余后汉军重振,刘邦重用韩信,向东方进攻服从楚的齐国。战胜项羽的援兵后,汉军遂在楚的后方树立势力,东西夹击楚军。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相持不下达数月之久,最后双方议和以鸿沟为界,以东属楚,以西归汉。刘邦已打算西归,张良等人以为机不可失,应乘胜追击,终于逼项羽在乌江边自刎。于是诸侯请刘邦“上皇帝尊号”,时为前202年。司马迁为纪年方便计,自秦亡后,楚汉相争时期均用汉纪元,故汉高祖元年为前206年,比刘邦实际称帝早了四年。
楚汉相争初期,双方实力悬殊,然后势力消长。刘邦能由楚汉相持到灭楚进而一统天下,其主要原因在于楚代表复古运动,要恢复封建,扶植享有特权的贵族。这种政策,在颠覆秦二世时有很大的号召力,一旦秦灭亡,六国残余贵族成为新权贵,他们便不顾民间死活,陆续挑起争权攘利的战争,人民不得不再次饱受战乱带来的痛苦,任由兵灾蹂躏,战火摧残。大家虽然不一定怀念秦的统治,但他们渴望大一统,对复古运动痛心疾首,则已举世一致。消灭战争、永享和平的愿望,普遍存在于人的心头,大一统再度成为时代主流。项羽为楚贵族之后,二十四岁起兵,次年手刃宋义后即威震天下,一心一意只想复仇和复古,到他三十一岁自杀,其七八年的事迹,莫不表现了他的贵族气质。他很重名器,所以官印在手中抚摸到快磨光时(这是过胜其实的形容,自不可信),官爵还没有封出去;他在战争中虽残暴,却很礼遇士人;他在作战时也很讲求享受,带了美女同行;他并不虐待敌人的家属,虏获了刘邦的父亲与妻子,但议和时送回。刘邦正好与项羽相反,他对爵位并不太看重,只要谁对他当时有利便封之;他战争时很宽大,体恤平民的痛苦,对秦人毫无复仇之心,却十分轻侮士人;他虽然也好色,但军中无美女。刘邦并不是什么“天纵英资”“神明天授”。《史记》也将他描写得很平庸,只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而已,一个平常人,一位平民中的佼佼者。所以他能顺应时代潮流,顺利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我们可以这么看,项羽是复古派,刘邦是维新派;楚汉相争的结果,是进步的势力消灭了保守的势力。汉高祖要去完成秦始皇创造世界的理想,他做到了,不过换了另一种方法!
项羽与虞姬之事被后世渲染成英雄美人的故事。虞姬不过是项羽在虞那个地方所掳掠的美女,项羽兵败后,美女自知在乱兵中的命运,她的“自杀”未必是为英雄“殉情”(《史记》未叙虞姬自杀之事)。刘邦才是英雄,他大体上为中华生灵缔造了将近四百年的和平,直到董卓入长安(189)为止。在这一段时期中,除因天灾而有的战乱外,野心家割地称雄,特权者为维护特权而发起的战争偶尔也发生,除王莽末年的战乱外,其他战争规模都不大,时日也短暂。刘邦是英雄,因为他顺应时代,为生民创造了有利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