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白寿彝

 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
  第一章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
   第一节关于中国民族史撰述的回顾
    古老的传说和记录
    多民族史撰述的杰作
    民族重新组合的历史记录
    民族史撰述和地方志、纪事本末的发展
    民族史撰述的近代化倾向
   第二节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现状
    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识别工作和民族分布现状
    北方民族
    南方民族
    附表一全国各民族人口数字统计表
    附表二全国民族自治地方(一)
    附表三全国民族自治地方(二)
   第三节统一的多民族历史的编撰
    疆域问题
    历史的分期
    多民族的统一
  第二章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一节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
    中国史学家的有关撰述
    孟德斯鸠和黑格尔的有关论点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二节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
    中国地理条件的概貌和特点
    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及其与历史上政治统治的关系
    地理条件与民族、民族关系
    地理条件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人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
   第一节作为直接生产者的人
    直接生产者在社会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
    直接生产者的技术性特点
    人口问题
   第二节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
    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中国生产史上的科学技术及其特点
  第四章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
   第一节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
    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
    生产关系跟主产力的适应和矛盾
   第二节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阶级和等级
    近代阶级结构的变化
    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阶级斗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国家和法
   第一节国家性质和政权形式
    国家性质和政权形式
    封建专制政体
   第二节国家的职能
    社会职能
    统治职能
   第三节法
    礼与刑
    封建法典
    近代的立法和司法
  第六章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学说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
   第二节中国哲学、社会政治学说的历史发展
    上古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
    中古时代正宗哲学的神学化
    近代西方学说的东来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节中国哲学、社会政治学说的特色
    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
    社会政治思想的革新进取精神
    人性论及道德学说的丰富遗产
  第七章历史理论和历史文献
   第一节历史理论的探索
    历史的客观性和可知性
    历史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的特点
    历史文献学的建立
  第八章史书体裁和历史文学
   第一节史书体裁的综合运用
    史书体裁综合运用的传统
    新综合体裁的探索
   第二节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地反映历史
    以序说开宗明义
    综述,历史发展的总向
    典志,历史现象的剖视
    传记,人物群象
    “通”的要求
   第三节历史文学
    史学和文学
    历史文学的优良传统
    历史表述的基本要求
  第九章中国与世界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特点
    中国历史的继续性
    国家统一的发展和巩固
   第二节中国史和世界史
    中国史有结合世界背景考察之必要
    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
  附录一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
  附录二新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
  第一章我们的远古祖先(约180万年前至1万多年前)
   第一节远古时代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最早的人类及其文化
    西侯度文化
    元谋人及其文化
    阳原小长梁的石器
    中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吗?
   第三节从蓝田人到北京人
    蓝田人及其文化
    匼河文化
    周口店和北京人
    观音洞石器
    中国其它地方的直立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区
   第四节早期智人的出现
    从猿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
    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
    丁村文化
    旧石器中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区
   第五节原始蒙古人种的形成
    貌似奇特的山顶洞人
    柳江人和资阳人
    晚期智人的基本特征和蒙古人种的形成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万年至前3500年)
   第一节从灵井到磁山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灵井和沙苑的细石器
    鹅毛口石器制作场
    关于两种石器传统的假说
    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文化
    黄河下游的北辛文化
    磁山遗址的重要发现
    裴李岗及其同类遗存
    渭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
    河姆渡和罗家角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第二节仰韶时代前期
    考古学文化与居民的分布
    仰韶文化前期的阶段划分
    村落布局与房屋建筑
    原始技术的进步
    生产经济与劳动分工
    仰韶陶器
    埋寨习俗与墓地结构
    半坡类型的社会制度
    居民健康状况与氏族人口数量推测
   第三节仰韶前期的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
    后冈一期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早期
    大溪文化早期与马家浜文化
  第三章铜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概观
   第二节铜石并用时代早期
    仰韶、王湾和大河村
    仰韶后期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地方差异
    仰韶后期相邻诸文化的蓬勃发展
    石器制作技术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制陶业的进步和彩陶的衰退
    分间房屋的出现和家庭形态的变化
    浙川下王岗的长屋
    大地湾的原始殿堂和宗教性建筑
    墓地概况和埋葬习俗的变化
    花厅墓地
    中心聚落的形成
    装饰品、工艺品、图画文字
   第三节铜石并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
    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和民族文化区的萌芽
    铜器和石器的改进
    玉器工艺的发展
    轮制陶器的流行
    纺织、漆木工和酿酒的进步
    建筑技术的提高与房屋结构的变化
    城堡和水井的出现
    朱封大墓与陶寺墓地
    良渚文化的祭坛与贵族坟山
    埋葬习俗所反映的阶级分化现象
    头盖杯和剥头皮风俗
    卜骨和占卜风俗
    刻划记号和图画文字
    文明曙光的出现
  第四章周边地区的远古文化
   第一节东北地区
    兴隆洼文化时期
    红山文化前段时期
    红山文化后段时期
    小珠山上层文化时期及其它遗存
   第二节甘青地区
    文化起源与谱系的分野
    马家窑文化
    半山—马厂文化及菜园遗址为代表的遗存
    齐家文化
   第三节东南与华南
    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
    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石峡文化
    西樵山文化
    闽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昙石山文化
    芝山岩、圆山文化和凤鼻头文化
    江西的樊城堆文化
   第四节西南地区
    云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西藏高原的旧石器与细石器遗存
    西藏的新石器晚期遗存
    卡若文化
 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
  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第一节五经
     《尚书》附《逸周书》
     《诗经》
     《易经》
     《周礼》、《仪礼》与《礼记》
     《春秋经》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附《国语》
    第二节史地书
     《纪年》、《世本》、《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云梦秦简
     《水经注》
     《山海经》
     《穆天子传》
    第三节诸子书
     《论语》和《孟子》附《孝经》和《尔雅》
     《荀子》
     《墨子》
     《老子》和《庄子》附《法经》和《十大经》
     《管子》
     《商君书》和《韩非子》
     《公孙龙子》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尉缭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
    第四节辞赋
     《楚辞》
   第二章考古资料
    第一节主要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殷墟遗址
     郑州商城遗址
     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
     偃师二里头遗址
     周原遗址
     丰、镐遗址
     洛邑(王城)与成周遗址
     曲阜鲁故城遗址
     临淄齐故城遗址
     燕国都城遗址
     晋国都城遗址
     秦国都城遗址
     楚国都诚遗址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夏文化的探讨
     先商文化的探讨
     商文化类型及其分布地域
     先周文化的探讨
     西周文化类型及其分布地域
     东周文化类型及其分布地域
     边远地区文化
    第三节考古资料反映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从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
     手工业的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城市的兴起
     埋葬制度所反映的社会阶级关系
   第三章甲骨文和金文
    第一节甲骨文
     甲骨文及其分期
     甲骨文中的卜辞
     甲骨文的结构
     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的保藏、出土和发掘
     甲骨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第二节金文
     金文和青铜器
     金文的内容
     金文和青铜器研究的发展
   第四章研究概况
    第一节“五四”以后一些学者的研究成绩
    第二节郭沫若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播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奴隶社会阶段问题和社会史论战
    第三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显著成就
    第四节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五十年代对古史分期的讨论
     近年对古史分期和商周史研究的进展
   第五章本卷的编写旨趣
  乙编综述
   第一章神话、传说、历史年代
    第一节关于氏族、部落的神话和传说
     炎黄族属集团
     东夷族属集团
     苗蛮族属集团
     百越族属集团
    第二节关于夏代的传说和夏史的探索
     传说中的夏代
     夏文化的探索
     附:夏王朝世系表
    第三节历史年代
     问题的提出
     关于夏年
     商代纪年
     西周积年
     战国的起讫年代
   第二章商殷时期
    第一节商的建立、发展和衰亡
     商的先世
     汤灭夏和商王国的建立
     盘庚迁殷
     武丁时期的商王国
     商王国的衰亡
    第二节商殷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统治制度
     社会经济
     阶级结构
     政治制度
    第三节商殷时期的文化
     甲骨文字
     宗教迷信
     天文历法
     雕塑乐舞
     附:商王朝世系表
   第三章西周时期
    第一节西周王国的建立和巩固
     周族的兴起
     武王灭商
     管、蔡以武庚叛与周初政策
     封藩建卫与国野统治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社会经济的发展
     阶级关系
     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
    第三节周王国和国内各族的关系
     西周初期
     西周中期
     西周末期
    第四节西周的衰微与平王东迁
     厉王专利与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宣王“不籍千亩”与“料民于太原”
     幽王的昏乱与平王东迁
     附:西周王侯世系表
   第四章春秋时期
    第一节春秋时期的各国争霸
     周王室的衰微
     列国争雄的序幕
     管仲治齐与齐桓公称霸
     宋襄公图霸未成
     晋文公的霸业
     秦穆公称霸西戎
     楚庄王北向称霸
     晋国复霸与中原争霸的尾声
    第二节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铁制工具的使用
     农业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的内部量变与“书社”的出现
     “国”“野”关系的漏除与军赋田税的加重
     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各国的大夫兼并与南方的混战
     向戌弭兵
     各国内政的变迁
     县郡的出现与刑法的公布
     南方的混战与越之灭吴
     华夏与各族的走向融合
     附:春秋列国世系表
   第五章战国时期
    第一节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逐渐生长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的发展
     都市与交通的发展
     古代公社的解体与封建生产关系的成长
    第二节战国“七雄”与各国的变法图强
     三晋、田齐的兴起与七国的形成
     魏国的李悝变法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齐国邹忌的改革
     韩国申不害的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
    第三节走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及其重要制度
     君主专制官制的确立
     封建经济制度的确立
     政治制度的制定
     战国的兵制变化与防御工事的进步
    第四节七国的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
     魏、齐争霸与“会徐州相王”
     合纵连横中楚、齐的削弱
     诸侯割据的结束与秦的统一
     战国时期边疆的少数族
    第五节社会大变革中学术文化的发展
     新士人的兴起
     文学的发展
     历史撰述的发展
     学派的出现
     百家争鸣的盛况
     附:战国王侯世系表
   第六章商周时期的中国在上古世界的地位
    第一节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和商周时期的中国
     在夏代以前的年代
     在与夏代同时的年代
     在与商代同时的年代
    第二节西周文明和同时期的世界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当时的世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世界形势
  丙编典志
   第一章农业
    第一节农业环境
     黄河流域的土壤
     原隰薮泽
     气候
     森林
     黄河中下游的特点
     长江流域
    第二节农具的发展
     制作材料的发展
     种类和形制的发展
    第三节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
     物侯历和物侯诗
     二十四节气
     农时概念
    第四节农田耕作和作物栽培技术
     农业土壤知识的积累
     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发展
     农田水利技术
     施肥技术的出现
     选种和播种技术
     田间管理技术
    第五节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及其产地
     黍
     粟
     麦
     稻
     大豆
     粮食作物构成和布局
    第六节园艺、林、牧、蚕桑业的生产技术
     园艺技术
     林业技术
     畜牧技术
     栽桑养蚕技术
    第七节狩猎、采集、捕鱼和植树的活动
     狩猎
     采集
     捕鱼业和人工养鱼
     人工植树造林的开始
    第八节农业生物学知识
    第九节《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
   第二章手工业、商业和货币
    第一节商殷时期的官工商业和货币
     青铜器
     陶瓷、骨、角、玉、漆器
     舟车制造业
     以职为氏的工商业者
     交换与贝币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官工商业和货币
     “百工”和官手工业
     青铜工业的发展
     陶瓷和纺织
     贝币与金(铜)币
     周代的民间交易
    第三节春秋时期官私工商业的发展与金属货币的出现
     官手工业与“在官之工”
     手工业的工艺分工
     青铜器的冶铸
     手工业的地区特点与地区分工
     民间的手工业
     商贾
     空首布的铸造及使用
    第四节“素封”的出现,战国时期工商业的发达和金属铸币的流通
     商业城市的繁荣与“素封”的出现
     冶铁业的发展与重要铁工业地点
     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与错嵌工艺
     纺织、制盐、漆器
     豪民经营的盐铁业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富商大贾的出现
     金属铸币的发展及其形式
     货币的流通与高利贷的产主
     “质”“剂”的出现与“券”的应用
    第五节先秦时代的手工业技术
     纺织
     化工
     建筑
     水利
     采矿
     冶金
     交通、运输工具
     机械
   第三章交通、道路、都会
    第一节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分布推测交通的起源和当时道路的雏形
     交通起源于生产和交换
     沿渭水伸延的长西古道路
     黄河中下游的三条南北古道路
     淮水以南的古交通
    第二节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及其间的交通道路
     古文献所反映的传说时代的交通
     三代迁都与交通道路的关系
     夏、商的交通
     西周交通的发展和道路的修整
    第三节春秋时期横贯南北和纵通东西的交通道路
     南北交通诸道路
     水上交通和运河
    第四节战国时期以各国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道路
     以雒邑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
     以咸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
     以阳翟和郑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
     以安邑和大粱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
     赵国的都城和交通
     齐国的都城和交通
     楚国的都城和水陆交通情况
     燕国的都城和交通
    第五节经济都会的兴起及其有关的交通道路
     经济都会的兴起与交通道路的发展
     陶为“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及其水陆交通
    第六节《禹贡》建立水上交通道路网的思想
     《禹贡》所说的“九州”地理形势
     《禹贡》以冀州为中心之水陆交通网的设想
   第四章国野、乡里与郡县
    第一节周初的武装殖民与“国”“野”之分
     周初东征与武装殖民
     筑城镇戍与“国”“野”之分
    第二节“国人”和“野人”的社会地位之不同
     “国人”对政治的干预
     “野人”地位的低下
    第三节“国”“野”与“国人”“野人”区别之泯除
     “盟国人于毫社”
     晋“作州兵”与鲁“作丘甲”
     “野”有“乡校”
     “国人”干政的衰泯
    第四节乡、里的产生与郡县之出现
     乡、里的产主
     郡县的出现
   第五章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第一节井田制度
     以公社形式按地域划分居民的奴隶制
     “公田”、“私田”和“贡”、“助”、“彻”
     “井田制”是残存的公社所有制
    第二节夏商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有田—成”
     “夏后民五十而贡”
     甲骨文中的殷商土田与耕作
     “殷人七千而助”
    第三节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西周“国”、“野”的“公田”与“私田”
     “周人百亩而彻”
    第四节春秋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不籍千亩”,“履亩而税”
     上、中、下地受田与土地休耕轮作
     “履亩而税”制度在各国实行
     普遍采用彻法,什而取一
     制订户籍田册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废井田、开阡陌”与土地制度的变化
     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与土地买卖
     大地主的兼并与自耕农的零替
     “爰田”——中后期的井田制度
     秦《田律》所反映的战国土地赋税制度
   第六章等级和阶级
    第一节等级的产生和划分
     等级的产主
     被统治阶级中的等级
    第二节等级与阶级的关系
     等级、阶级和应缘关系
     等级之间不可踰越
    第三节春秋战国之际新的阶级出现
     春秋战国之际的新旧过渡
     士的流别
     农民、隶农、佃农
     工商身份的变化
     贵族内部的贫富分化
    第四节商鞅变法的阶级政策
     礼法之争的问题
     二十筹级爵制与新旧贵族
     土地国有还是私有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他
  丁编传记(上)
   第一章周
    第一节周
     周的起源及其迁徙
     商周关系及周克商
     周公东征及封土建国
     周室始衰
     宣王复兴
    第二节东周
     西周灭亡及平王东迁
     东周的衰微
     东周的分裂及其灭亡
   第二章鲁、卫
    第一节鲁
     周公和鲁国
     鲁的建国及国野制度
     三桓的形成及季氏专政
     初税亩、作丘甲和舍中军
     昭公出亡
     家臣叛乱及鲁国衰亡
    第二节卫
     卫的建国
     君位的争夺
     北狄的侵扰及卫迁国
     孙氏、宁氏的废立和庄公、出公的争国
     卫的衰亡及其文化
    第三节蔡、曹
     蔡
     曹
    第四节泗上附庸小国
     释附庸
     泗上附庸小国
   第三章燕、齐
    第一节燕
     一个在殷代故国旧址上建立的燕
     北燕与南燕
     燕的振兴
     燕的灭亡
    第二节齐
     齐的建国和它的文化
     齐桓公的霸业
     齐的内乱与鞍之战
    第三节田齐
     “陈氏始大”及其代齐
     田齐的盛衰
     田齐的灭亡
   第四章陈、杞、宋
    第一节陈、杞
     陈的建国及其灭亡
     杞的迁国及其灭亡
    第二节宋
     宋的建国和它的宗族关系
     宋襄公图霸失败
     长期不安定的局面
     宋的衰亡
   第五章晋、郑
    第一节晋
     晋的建国、分裂和统一
     戎狄的活动和晋的始霸
     晋霸业的断续
     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
    第二节郑
     郑的建国
     郑的内政外交
     郑灭许及郑的衰亡
    第三节三晋:韩赵魏
     三晋的族姓
     三晋的变法
     三晋的兴亡
    第四节中山
     中山建国及其初亡
     中山复国及其再度灭亡
   第六章徐、楚
    第一节徐、舒
     徐舒的分化及其迁徙
     徐舒的兴衰
     徐舒的灭亡
    第二节楚
     楚的先世及楚建国
     楚与汉阳诸姬
     北上争霸与东进江淮
     楚庄王的霸业
     楚国贵族及其内部斗争
     晋楚争霸的尾声
     楚的衰亡
   第七章吴、越
    第一节吴
     吴的兴起
     吴楚柏举之战
    第二节越
     越的兴起及越之灭吴
     越北上争霸及其灭亡
   第八章巴蜀、西南夷
    第一节巴蜀
     《牧誓》的八族
     巴濮的迁徙与楚的经营
     蜀
    第二节西南夷
   第九章秦
    第一节秦的早期历史
     秦的迁徙和建国
     秦霸西戎
    第二节秦在变法以后
     商鞅变法
     统一六国的战争
  丁编传记(下)
   第一章管仲、子产、晏婴、叔向
    第一节管仲
     管仲相齐以前
     管仲相齐和齐的霸业
     《管子》书
    第二节子产
     子产执政以前
     子产执政期间的内政外交
     子产的三项改革
     子产的思想
    第三节晏婴、叔向
     晏婴相齐
     叔向论政
     季世的忧虑
   第二章司马穰苴、孙武、伍子胥、范蠡
    第一节司马穰苴
    第二节孙武
     孙武的事迹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伍子胥(附申包胥、专诸)
     伍子胥的逃亡生活
     伍子胥在吴的功业
     伍子胥之死
    第四节范蠡(附文种)
     范蠡和越之灭吴
     范蠡的隐退
   第三章孔子、墨子
    第一节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家世
     青少年时期(三十四岁前)
     在齐鲁期间(三十五至五十五岁)
     周游列国十四年(五十五至六十八岁)
     归鲁后的晚年(六十八至七十三岁)
    第二节孔子的思想
     仁和礼
     历史观
     教育思想
    第三节墨子、墨家和《墨子》书
     墨子的事迹
     墨家
     《墨子》
    第四节墨子的思想
     对贵族社会政治黑暗的暴露
     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
     天志、明鬼
     三表
    第五节孔墨后学
     孔子的后学
     墨子的后学
   第四章李悝、吴起、商鞅
    第一节李悝
    第二节吴起
    第三节商鞅
     生平及著作
     在秦变法的争议
     第一次变法
     第二次变法
     变法跟贵族的矛盾
   第五章孙膑、乐毅、田单
    第一节孙膑
     孙膑破魏
     孙膑著书
     孙膑的历史影响
    第二节乐毅
     乐毅破齐
     乐毅居赵
    第三节田单
     田单破燕复齐
     破燕复齐之后
   第六章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
    第一节孟尝君
     早慧与养士
     受困于秦
     门客冯谖
     关于孟尝君的评价
    第二节平原君
     喜宾客
     毛遂自荐与邯郸解围
     关于平原君的评论
    第三节信陵君
     尊礼侯生
     窃符救赵
     留赵十年
     回魏以后
     信陵君的历史影响
   第七章老子、庄子
    第一节老子
     老子和《老子》书
     社会政治思想
     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道
     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二节庄子
     庄子和《庄子》书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道
     从相对主义至虚无主义
     社会政治思想
   第八章惠施、公孙龙、墨家辩者
    第一节惠施
     惠施的生平
     “合同异”说
    第二节公孙龙
     公孙龙的生平
     “离坚白”说
     “物”和“知”
     “审故”和“明类”
   第九章苏秦、张仪、公孙衍
    第一节苏秦
    第二节张仪
    第三节公孙衍
   第十章子思、孟子、邹衍
    第一节子思
    第二节孟子
     孟子的生平
     仁政论
     性善论
     “先王之道”
    第三节邹衍
     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邹衍的生平与著述
     邹衍的学说
   第十一章屈原、淳于髠、鲁仲连
    第一节屈原
     家世、生平和政治遭遇
     为人志节和文学成就
     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淳于髠
    第三节鲁仲连
     义不帝秦
     书报聊城
     不为商贾之事
   第十二章蔺相如、廉颇、李牧
    第一节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蔺、廉相与欢
    第二节廉颇(附赵奢)
    第三节李牧
   第十三章范睢、白起、王翦
    第一节范睢
    第二节白起
    第三节王翦(附蒙骜)
   第十四章荀子、韩非、吕不韦
    第一节荀子
     生平和著作
     论天人关系
     论性恶
     “明分使群”
     法后王
     隆礼尊贤和平政爱民
     君权集中和思想统一
     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和对诸子学说的批判
    第二节韩非
     生平和著作
     历史进化的观点
     社会矛盾的观点
     政治思想
     世界观与认识论
    第三节吕不韦
     生平事迹
     《吕氏春秋》
   第十五章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地学
    第一节数学
     数学的萌芽
     文字记数法
     算筹和筹算
     规矩和勾股定理
     数学知识的丰富和提高
     数学思想的深化
     数学教育
    第二节天文学
    第三节气象学
    第四节地学
   第十六章物理学
    第一节力学知识
    第二节热学知识
    第三节声学知识
    第四节光学知识
    第五节磁学知识
    第六节对运动及时空的认识
    第七节物质结构假说
   第十七章医学
    第一节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
    第二节中国传统医学与巫术之关系
    第三节早期的药物知识和用药剂型
    第四节医学分科及医疗经验积累
    第五节预防医学与养生
    第六节卫生与医事管理
    第七节医学家
   第十八章妇女
    第一节女娲,简狄、姜嫄
    第二节太任,太姒
    第三节许穆夫人赋《载弛》
    第四节齐姜劝导晋公子重耳
    第五节晋弓工妻谏平公
    第六节赵威后问齐使
    第七节孟母教子
   第十九章杂传
    第一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第二节柳下惠不辞小官
    第三节西门豹为河伯娶妇
    第四节荆轲刺秦王(附高渐离)
  附录一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分期问题
  附录二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
  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第一节基本史籍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汉纪》
     《后汉纪》
     《三辅黄图》
     《华阳国志》
     《水经注》
    第二节史籍佚文的辑本
     《东观汉记》
     八家《后汉书》
     《汉官六种》
     其他逸史的辑本
    第三节经纬及有关传注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小学书的史料价值
     《说文解字》
     《方言》、《释名》、《急就篇》
    第五节诸子书的史料价值
     《新语》和《新书》
     《淮南子》和《春秋繁露》
     《白虎通义》
     《论衡》和《新论》
     政论书
     《盐铁论》和农事书
     《太平经》和《牟子理惑论》
     《风俗通义》
     天文数学书
     医药书
    第六节文集及古小说的史料价值
     《蔡中郎集》、《扬子云集》、《孔北海集》
     《西京杂记》、《博物志》
   第二章考古资料
    第一节秦都咸阳和碣石行宫
     秦都咸阳
     碣石行宫
    第二节秦始皇陵园
     秦始皇陵园
     与陵园建制有关的遗迹
    第三节西汉长安城和东汉洛阳城
     西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群遗址
     东汉洛阳城及南郊礼制建筑
    第四节秦汉长城及沿线城鄣烽塞
     秦汉长城
     长城沿线的诚郭鄣塞
    第五节汉代帝陵
     西汉十一陵
     西汉的陵寝制度
     东汉十二陵
    第六节汉代诸侯王列侯墓
     墓制的分类和发展
     两汉王侯墓制举例
    第七节秦汉简牍和石刻
     秦代简牍
     西北边塞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
     汉墓中出土的简牍
     秦汉石刻
    第八节汉代少数族地区的考古资料
     北方地区
     新疆地区
     西南地区
   第三章研究概况
    第一节近代史学关于秦汉史的研究
     王国维、顾颉刚、吕思勉、劳榦
     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
    第二节建国以来关于秦汉
     时期民族史的研究
     匈奴史
     百越和西南夷的历史
    第三节建国以来关于秦汉经济史的研究
     封建土地所有制
     赋役制度
    第四节建国以来秦汉政治史的研究
     政治制度
     农民战争
    第五节建国以来秦汉学术思想史的研究
     思想史
     史学史
    第六节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
   第四章本卷编撰意图
  乙编综述
   第一章秦汉时期的民族
    第一节汉族
     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统一
     汉族名称的确定
    第二节匈奴
     匈奴社会经济
     匈奴社会结构
     匈奴的奴隶制政权
    第三节东北各族
     乌桓
     鲜卑
     夫余
     挹娄
     高句丽
    第四节西域各族
     西域的地理形势和民族分布
     政治组织形态
     汉经济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第五节氐和羌
     氐族
     羌族最先居住的地区
     羌族的耕牧生产
     羌族的社会组织
     羌族的物质文化
    第六节西南夷
     西南夷的地区分布
     西南夷社会经济的发展
     汉对西南夷地区的开拓
     汉文化对西南地区的影响
    第七节蛮与越
     蛮的主要分支
     百越的族系
     百越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百越之走向民族融合
   第二章秦封建皇朝的建立
    第一节秦皇朝的建立
     秦皇朝建立之初的基本形势
     树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建立封建朝廷
     废分封,置郡县
    第二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地区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通西南夷
    第三节秦朝强化统治的措施
     颁布通行全国的法律
     继续消除原六国的反秦势力
     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
     修驰道、直道,巡行各地
     焚书坑儒
   第三章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战争
    第一节秦的暴政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尊奖兼并之人”,维护奴隶制残余
     繁重的赋役
     严酷的刑罚
     秦始皇的最后一次巡游及其猝死沙丘
     沙丘之变,二世“暴虐以重祸”
     二世、赵高昏庸腐朽,贪婪暴戾。“繁刑严诛,吏治刻深。”
    第二节陈胜、吴广起义
     大泽乡起义
     “张楚”政权的建立与反秦斗争的蓬勃发展
     陈胜起义军的军事进攻及其西征的失利
     六国旧贵族的分裂活动与陈胜起义的失败
    第三节刘邦、项羽起义
     刘邦沛县起义
     项梁、项羽的会稽起义及其渡江而西
     刘邦、项梁、项羽的反秦斗争与薛城之会
     秦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巨鹿之战
     刘邦入关与秦的灭亡
   第四章西汉皇朝的建立和巩固
    第一节对楚战争的胜利
     刘项入关后的分歧
     汉楚在荥阳、成皋间的相持
     垓下之围和项羽之死
     汉初君臣说刘项成败
    第二节汉皇朝规模的树立
     律令法仪的制定
     定都长安
     汉承秦制与除秦苛法
     对历代兴亡的鉴戒
    第三节汉家皇权的强化
     异姓王的消除
     吕后掌权和诸吕的诛灭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第四节“文景之治”
     簿税劝农,与民休息
     汉与匈奴、南越的修好
     削藩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第五章西汉盛世
    第一节西汉盛世和武帝的基本政策
     西汉盛世的历史条件
     “举贤良、明教化”
     尚法尊儒
    第二节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
     迁徙郡国豪富
     推恩王侯子弟
     惩治地方豪侠
     榷盐铁、均输、铸币、告缗
    第三节民族关系和统一局面的发展
     汉与匈奴的和战
     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
     汉与西南夷、东南、东北各民族的关系
    第四节武帝末年的社会动荡及其转机
     武帝末年的社会动荡
     轮台之诏和社会安定的转机
     富民政策的推行
    第五节宣帝“中兴”
     霍光秉政。宣帝即位的初年
     宰辅的得力和吏治的循良
     匈奴款塞。河西屯戍
     王霸道的杂用
   第六章西汉的衰落
    第一节西汉的衰落
     大政方针的改变
     宦官、外戚窃取权力的斗争
    第二节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
     王莽复古改制
    第三节绿林、赤眉大起义
     西汉晚年阶级矛盾的激化
     绿林、赤眉大起义
     新朝的灭亡和农民起义的失败
   第七章东汉皇朝的建立
    第一节东汉皇朝对全国的统一
     对山东等地割据势力的平定
     对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的平定
    第二节东汉的政治体制
     加强朝廷集中的权力
     加强朝廷在地方上的权力
     对豪强地主武装势力的妥协
     儒家经学进一步神学化
    第三节南北匈奴和西域各国
     东汉初期的汉、匈关系
     南匈奴的内附
     北匈奴的衰落
     东汉初年的西域
     班超通西域
    第四节中外交往的发展
     汉与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联系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同中亚、西亚、南亚地区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南海交通。汉同东南亚及西方诸国的友好往来
   第八章外戚、宦官、党锢。黄巾大起义
    第一节外戚、宦官与东汉政治
     外戚、宦官的轮番专政
     桓、灵帝时期宦官的骄横
     外戚、宦官专政与东汉政治的腐朽
    第二节累世公卿局面的形成。门阀的出现
     东汉任官制度与门阀大族的出现
     经学世家与门阀的形成
    第三节反宦官斗争和“党锢”事件
     反宦官斗争
     “党锢”事件
    第四节黄巾大起义
     持续不断的人民反抗斗争
     黄巾大起义
     各地人民继续坚持的反抗斗争
     黄巾大起义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第九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中国和同时的世界
     秦和孔雀帝国
     西汉和罗马
     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
    第二节秦汉时期东西方联系的形成
     最初的联系
     汉与西域各国的直接联系
     海上交通与汉对南方、西南方的经营
  丙编典志
   第一章农牧业
    第一节农业经济在分布地区上的发展
    第二节铁农具的发展和牛耕的普及
    第三节具有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
    第四节农作制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提高
     农作制的演变
     耕作理论和技术的提高
     代田法和区田法
    第五节作物栽培技术的进步
    第六节蚕桑技术和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
     蚕桑技术的发展
     畜牧技术的发展
     兽医的发展
    第七节农学著作
   第二章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
    第一节地主阶级的等级结构和土地等级制度
     全国最高的地主
     地主阶级的主要等级
     世家地主
     豪族地主和高资地主
     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
    第二节官田和民田
     小农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
     秦代官田的经营管理
     西汉官田之盛
     世家、豪富的土地兼并
    第三节农民及其他劳动者
     秦代的农民
     秦代的手工业劳动者
     秦代奴隶制残余的严重性及其历史地位的估计
     两汉时期的自耕农
     两汉时期的依附农民
     两汉时期的宾客、“宗族”和雇农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劳动者
     两汉时期的奴隶制残余和奴隶身份的变化
   第三章官私手工业
    第一节官府手工业
     官府手工业的管理系统
     官府手工业的类别
     官府手工业的材料来源
     无偿劳役制
     官府手工业的作用与弊端
    第二节民间手工业
     采矿业、煮盐业与冶铸业
     纺织手工业
     制陶手工业
     造船和造纸手工业
   第四章手工业技术
    第一节建筑
     木结构的广泛使用
     宫殿建筑和万里长城
     城市建筑和规划
    第二节水利
     秦代的水利事业
     汉代的水利事业
     黄河的治理
     汉代的水利史专著
    第三节纺织
     秦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发展
     纺织机械的发展
    第四节采矿
     汉代矿业的特点
     汉代采矿技术
    第五节冶金
     秦汉冶铁业的发展
     炼铁技术
     制钢技术
     铸造技术
    第六节机械
     农业机械
     扬水机械和风扇车
     水碓
     候风地动仪
     机械中转动原理的应用
     机械与冶金技术的发展
    第七节交通运输
     陆路交通
     水路交通和造船业
    第八节造纸术
    第九节陶瓷
     陶塑技术
     画像砖和瓦当
     铅釉陶的发明
     原始瓷
    第十节玻璃
    第十一节漆器
    第十二节酿造
    第十三节制盐
    第十四节石油天然气
   第五章商业和货币
    第一节官营商业
    第二节民营商业
    第三节边区及域外商业活动
    第四节货币
     黄金和铜钱
     以布帛充货币
     货币铸造权
   第六章都会与里(坊)市制度
    第一节六大都会
     长安
     洛阳
     邯郸
     临淄
     南阳(宛城)
     成都
    第二节地区性都会
     咸阳
     杨与平阳
     温、轵
     曲逆
     燕、蓟
     陶、睢阳
     陈
     江陵(故郢都)
     寿春、合肥
     吴
     番禺
     颍川
     荥阳
    第三节里(坊)市制度
   第七章国内外交通
    第一节秦的水陆交通和直道、弛道的修建
    第二节汉代水陆交通的发达
     汉代交通中心向洛阳的转移
     汉代的陆路交通
     汉代的水路交通
    第三节秦汉时期对外的交通路线
     对安息、大秦等国的交通:丝绸之路
     对南海诸国的交通
     对朝鲜、日本等国的交通
     海上的交通工具
     秦汉时期在交通发展上的历史性成就
   第八章户籍制度
    第一节秦的户口版籍之制
     什伍连坐的户籍制度
     户籍的申报
     户口册的内容
     民户户籍和特殊户籍
    第二节汉代的户籍制度及其演变
     秦汉户籍制度的同异
     汉代户等的划分
     汉代的“名数”
     汉代户籍的迁移
     汉代户籍的核实
   第九章上计制度
    第一节秦汉上计制度记载的缺乏和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
    第二节战国和秦皇朝的上计制度
    第三节汉代的上计制度
     西汉对上计制度的重视
     汉代上计的官吏
     汉代上计的层次
     东汉时期上计制度的变化
    第四节上计制度的作用
   第十章赋税制度
    第一节秦的赋税制度
     田租和田亩附加税
     口赋
     关市之税和商品税
     山海池泽之税
    第二节汉代赋税的类别及其演变
     田租及其税率的下降和征收的办法
     刍、稿税的加重
     东汉后期新增的田亩附加税:“亩敛税钱”
     口赋
     代役钱:“更赋”
     献费
     关于商业和私有财产的税
     山海池泽之税
    第三节秦汉时期有关赋税制度的特殊规定
     对边远少数民族实行的赋税制度
     对商贾、奴婢、大家族、老年、妇女等户口实行的特殊赋税制度
   第十一章徭役制度
    第一节“更役”制及其特征
    第二节徭役的类别与期限
     “更役”
     “外徭”
     “赀徭”
     “居役”
    第三节徭役的役龄与役期
     傅和傅籍
     役龄和役期的秦制
     役龄和役期的汉制
    第四节徭役的服役范围
     官府杂役
     官府土木工程
     长城、陵寝、宫殿、道路等的修建
     郡国煮盐、采矿、冶铁及制作器物之役
     屯戍之卒也服劳役
    第五节徭役的豁免
     第一类型:“赐复”
     第二类型:“买复”
     第三类型:“爵复”
    第六节秦汉徭役剥削的残酷性
     过年、逾时之役
     官吏擅兴徭役
     严禁逃役
     服役者自备衣物
     妇女从役制
     “吏役”制
     谪戍、赀戍制
   第十二章朝廷、郡县和封国
    第一节朝廷
     皇帝
     三公和上公
     诸卿
     中朝官
     宫官
    第二节郡县
     州官的设置和演变
     郡守和郡廷官吏
     县廷及其基层官吏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设官
    第三节封国
     王国
     侯国
   第十三章官吏的选用、考核及其他制度
    第一节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一:察举
     选官方式二:征辟
     选官方式三:考试
     选官方式四:任子
     选官方式五:纳赀和卖官
     选官的其他方式
     选官法规
    第二节任用制度
     任用方式
     任用法规
    第三节考核制度
     上计与考课
     迁降与赏罚
    第四节赐爵制度
     秦的赐爵制度
     西汉初对秦爵制的因袭
     西汉时期赐爵制的变化
     东汉军功爵制的衰亡
    第五节秩俸、休假和致仕
     秩俸
     休假
     致仕
   第十四章兵制
    第一节禁军、宫城近卫军和京畿驻军
     宫廷禁军
     宫城近卫军
     京师及畿辅驻军
    第二节郡国兵
    第三节边防兵
     边郡兵
     属国兵
     西域都护府屯军
    第四节征兵制
     应征条件和应征士兵的待遇
     免役的特权
     兵役的多种名目
     边郡兵役和封国兵役
     征兵制的败坏
    第五节募兵及正式兵役以外的各种兵源
     募兵制的推行
     正式兵役以外的各种兵源
    第六节军队的指挥和组织系统
    第七节军队的训练和考核
    第八节有关兵制的其他问题
     兵器和兵种
     军需供应
     边塞的设施与防御
     行军与屯驻
     军纪军法
   第十五章刑法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立法活动和法律形式
     秦代的立法活动
     汉代的立法活动
     秦汉的法律形式
    第二节秦汉法律的立法精神和阶级本质
     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维护封建等级的统治秩序
     维护封建的父家长制
    第三节秦汉的刑罚制度
     死刑
     族刑
     肉刑
     笞刑
     徒刑
     籍没
     迁刑和徙边
     罚金
    第四节秦汉的司法制度
     司法组织
     诉讼制度
     审判制度
  丁编传记
   第一章秦始皇帝附李斯赵高
    第一节灭六国,创帝业
     平定叛乱
     灭六国
     创建帝业的自我满足
    第二节巡行,刻石,求神仙
     多次出巡
     琅邪刻石和会稽刻石
     访求神仙不死之药
     秦始皇评论
    第三节李斯的功绩
     建立帝业的献策
     谏逐客书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论争
     申是古非今之禁
     功绩和权势
    第四节赵高与秦的灭亡
     伪造诏书
     阴谋篡权
     秦宫政变
   第二章陈胜项梁项羽
    第一节反秦起义陈胜首倡
     大泽乡起义
     胜利进军
     陈胜败死
    第二节项梁和会稽起义
     项梁和会稽起义
     渡江西上
     薛地会议
    第三节项羽的霸业
     巨鹿决战
     鸿门宴
     分封诸侯
    第四节项羽的衰亡
     楚汉战争与鸿沟划界
     垓下之围与项羽败死
   第三章汉高祖吕后
    第一节沛公破秦
     沛县起义
     入关破奏
     约法三章
    第二节汉王灭楚
     夺取关中
     逐鹿中原
     善将兵和善将将
    第三节汉高祖创帝业
     开国规模
     强本弱末的战略思想
     政治局势的趋向稳定
    第四节吕后称制
     吕后干政
     吕后称制
     吕氏灭族
   第四章萧何曹参
    第一节萧何
     汉初的重要决策
     留守关中和功居第一
     恭谨自持
    第二节曹参
     战功最多
     萧规曹随,无为而治
   第五章张良陈平
    第一节张良的家世
    第二节张良为汉划策
     破秦途中的行军策略
     战机和政治效果的重视
     推荐破楚主将
     对待裂土分封的不同态度
     定京都和安太子
     张良谦抑自守
    第三节陈平的计谋
     陈平的早年
     荥阳突围
     计擒韩信
     平城解围
     陈平的委曲自得及其晚年的政治生涯
   第六章韩信彭越英布
    第一节韩信
     早年的贫困
     登坛拜将
     破魏、代
     破赵
     破齐
     垓下决战
     冤死钟室
    第二节彭越
     巨野起义
     扰楚后方
     冤屈惨死
    第三节英布
     喜笑受刑
     叛楚归汉
     起兵叛汉
   第七章娄敬陆贾叔孙通
    第一节娄敬
     建议都关中
     献和亲、移民之议
    第二节陆贾
     出使南越
     著《新语》
     协调将相关系
     再使南越
    第三节叔孙通
     归汉
     制朝仪及诸仪法
   第八章冒顿单于
    第一节冒顿即位前的匈奴
     匈奴的族源
     匈奴的习俗
     战国时期匈奴与中原的交争
     头曼单于时期的匈奴
    第二节冒顿单于与匈奴的强盛
     冒顿杀父夺权
     冒顿统一各部
     军政合一组织的建立
     冒顿与汉之间的平城之战
    第三节冒顿死后的匈奴
   第九章赵佗
    第一节开辟岭南
     两征岭南
     南越建国
    第二节携土归汉
     接受封号
     称帝与帝号的撤销
     吕嘉的叛乱
   第十章汉文帝汉景帝
    第一节汉文帝
     大臣拥立
     宽厚的政治和恭俭的作风
     与匈奴的和与战
    第二节汉景帝
     宽厚政策的继续
     “削藩策”的推行
   第十一章贾谊晁错刘安
    第一节贾谊
     青年政论家及其早死
     《过秦》
     《治安策》
    第二节晁错
     “削藩策”和晁错之死
     晁错政论的进步性
    第三节刘安
     “谋反”案件
     《淮南鸿烈》的编撰
   第十二章周勃周亚夫
    第一节周勃
     随从刘邦打天下
     “安刘者,勃”
     “谋反”冤案
    第二节周亚夫
     细柳营,“真将军”
     定吴楚叛乱
     亚夫冤死
   第十三章朱家剧孟郭解
    第一节朱家
    第二节剧孟
    第三节郭解
   第十四章汉武帝
    第一节强干弱枝,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建立
     强干弱枝的思想
     多种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建立
     对人才的重视
    第二节汉和边疆各地区民族
     汉和匈奴关系的变化
     通西域
     通西南夷
    第三节武帝晚年的社会变乱
     和朝政的相对变革
     武帝的奢侈
     农民起义
     轮台之诏和政治改革
   第十五章董仲舒公孙弘
    第一节董仲舒及其学说
     著书立说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说
     神秘的认识论与性三品说
     董仲舒评论
    第二节公孙弘
     两次应征,两任博士
     阿顺君旨,位至卿相
     以儒术饰文法,适遇其时
   第十六章卫青霍去病李广
    第一节卫青
     以外戚入仕
     善骑射,有将才
     仁善退谦
    第二节霍去病
     年轻为将,号称冠军
     壮年逝世,战功卓著
    第三节李广
     年少从戎,屡任边将
     号为“汉飞将军”
     “数奇”而遭不公平“待遇”
   第十七章张骞苏武
    第一节张骞通西域
     匈奴、大月氏和西域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
     经营南线的建议
     第二次通西域
     促进中西的交流
    第二节苏武
     奉使匈奴
     杖节不亏
     完节归汉
     名垂青史
   第十八章桑弘羊孔仅东郭咸阳
    第一节桑弘羊的时代背景及其政治经济思想
     桑弘羊的时代背景
     桑弘羊的政治经济思想
    第二节桑弘羊的理财活动
     算缗、告缗
     盐铁官营
     改革币制
     均输、平准
     理财活动的成效
     只开源,未节流
    第三节盐铁会议与桑弘羊之死
     盐铁会议
     桑弘羊之死
     桑弘羊评论
    第四节孔仅东郭咸阳
   第十九章张汤杜周
    第一节张汤
     少有狱吏之才
     执法深苛
     建议兴利
     招怨致祸
    第二节杜周
     执法以“当时为是”
     诏狱的增加
   第二十章司马相如司马迁
    第一节司马相如及其文学成就
     司马相如的早年
     出使巴蜀
     乐府工作和孝文园令
     杰出的文学家
    第二节司马迁的早年
     家世、青少年时期
     长途旅游和郎官经历
    第三节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父亲司马谈的教导
     《史记》的撰述
    第四节司马迁在传记文学上的成就
     传记文学在《史记》中的地位
     实录精神
     个性和典型性的统一
     传记中的语言
    第五节司马迁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交食周期的首次提出
     行星方面的发现和发明
     传下了第一个全天星官体系
     恒星的颜色观测
     提出恒星亮度概念的雏型
     关于变星的观测
     对奇异天象的介绍和记录
     对太初历工作的作用、贡献和批评
     在天文学思想方面的贡献
   第二十一章霍光金日磾赵充国
    第一节霍光
     受遗诏辅政
     专断政事,破除“谋反”
     废昌邑,立宣帝
     霍氏之祸
    第二节金日磾
     谨慎而受信用
     擒马何罗
     受命辅政
    第三节赵充国附辛武贤
     “通知四夷事”
     羌族的动向
     赵、辛对羌策略之分歧
     赵充国策略的成功
     屯田“十二便”
   第二十二章汉宣帝
    第一节经历磨难
     幼受“巫蛊”事件株连
     继承皇位
    第二节亲理政事
     肯定霍光功绩
     继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重视吏治,综核名实
     加强汉与少数民族关系
     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昭宣中兴”论
   第二十三章萧望之贡禹师丹
    第一节萧望之
     受霍光冷遇
     建议宣帝亲政
     发表政见,多所建议
     由太傅辅政
     与弘恭、石显的矛盾
     被宦者势力迫害而亡
    第二节贡禹
     建议朝廷节俭
     建议减轻农民负担
     建议纠正官场风气
     能言而不能改进政治
    第三节师丹
     多所建议
     提出限田法,议而不行
     因持异议而被罢官
     随外戚派系波动而沉浮
   第二十四章郑吉段会宗傅介子冯嫽
    第一节郑吉
     掌西域屯田
     始为西域都护
    第二节段会宗
     两任西域都护
     建奇功于乌孙
    第三节傅介子
     往使西域
     谋刺了楼兰王
    第四节冯嫽
   第二十五章呼韩邪单于
    第一节出任单于
     匈奴内外交困
     由左地贵族立为单于
     匈奴五单于相攻
    第二节积极与汉和好
     事汉与不事汉之辩论
     呼韩邪朝汉
     汉匈和约
     呼韩邪单于评论
   第二十六章刘向刘歆扬雄
    第一节刘向、刘歆的政治生活
     刘向屡劾权宦。二度入狱
     刘向极论外戚当权之害
     刘歆在政治上与刘向的异趣
    第二节刘向、刘歆的学术活动
     刘向、刘歆的神学思想
     古今典籍的校雠
    第三节扬雄
     辞赋和讽谏
     著《太玄》
     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创新
   第二十七章王莽
    第一节篡窃帝位的历程
     虚誉和高官
     翦除异己,笼络亲党
     嫁女以为后,杀子以固权
     粉饰太平,夸张功德
     受金匮而即帝位
    第二节改制及其失败
     王田制
     奴婢政策
     五均六筦
     改变币制及其它
     改制失败的主观原因
    第三节在农民起义中垮台
     农民起义
     镇压失败
     昆阳惨败
     神昏而挣扎
     途穷身亡
   第二十八章汉光武帝汉明帝
    第一节刘秀与两汉之际的农民战争
     刘秀的早年
     参加绿林军
     刘玄称帝
     昆阳之战
     绿林军的胜利与刘玄之死
     刘秀势力的发展
     平定河北各地
     刘秀称帝
    第二节光武帝的帝业
     统一政权的重建
     集权于尚书台
     简化机构,裁减冗员
     提倡儒学,表彰气节
     注意民生,与民休息
     光武帝评论
    第三节汉明帝
     继续加强皇权,整顿吏治
     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
     出击北匈奴,再经营西域
     继续崇尚儒术、谶纬神学
     汉明帝评论
    第四节汉章帝
     继续与民休养生息
     继续经营西域
     白虎观会议
     放纵外戚窦氏
     明、章二帝为政的异同得失
   第二十九章邓禹寇恂冯异
    第一节邓禹
     善于画策
     平定河东
     进出关中
     功臣之首
    第二节寇恂
     投顺刘秀
     镇守河内
     转运粮饷
     迫降高峻
    第三节冯异
     供应豆粥
     离间敌方
     劝刘秀称帝
     平定关中
   第三十章岑彭贾复吴汉
    第一节岑彭
     劝降朱鲔
     平定荆州
     西进伐蜀
    第二节贾复
     立功于河北
     以勇武见称
    第三节吴汉
     因武功为大司马
     东征告捷
     西伐失利
     平定蜀地
   第三十一章耿弇祭遵铫期王常
    第一节耿弇
     征兵护军
     劝刘秀拒更始之命
     北征彭宠
     东伐张步
    第二节祭遵
     执法严,战斗勇
     北定渔阳
     西拒陇蜀
     作风优良
    第三节铫期
     立功河北
     稳定魏郡
    第四节王常
   第三十二章桓谭班彪张衡
    第一节桓谭
     多才多艺
     议论时政
     批判谶纬迷信
     明智的形神论
     坚持己说而终
    第二节班彪
     著《王命论》
     作《后传》
     史学思想及其影响
    第三节张衡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张衡早年的文学兴趣
     南阳时期《二京赋》和《南都赋》的创作
     两任太史令。《思玄赋》、《四愁诗》和《归田赋》
    第四节张衡在科学上的贡献
     《灵宪》。浑天说
     日、月、五星
     关于恒星
     浑天仪
     刻漏
     《算罔论》
     修改历法的活动
     候风地动仪的创造
     多种巧艺的制作
   第三十三章班超马援
    第一节班超附班勇
     投笔从戎
     开通南道
     开通北道
     班勇三通西域
     再通西域的意义
    第二节马援
     不为守钱虏
     平定陇西
     平定交趾
     病死疆场
     遭受诬陷
   第三十四章窦融窦宪
    第一节窦融
     雄据河西
     东向破隗嚣
     放远权宠
    第二节窦宪
     仗势横行
     征伐匈奴
     被逼自杀
   第三十五章梁统梁冀
    第一节梁统
     由河西归洛阳
     建议加重刑罚
     子孙事迹
    第二节梁冀
     诛杀忠良
     挥霍无度
     权压皇帝
     梁氏灭族
   第三十六章班固王充蔡邕
    第一节班固
     班固的生平
     班固的辞赋
     班固的传记文学
     《汉书》在史学上的贡献
    第二节王充
     王充的生平
     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思想
     无神论思想
     实知的认识论思想
     王充思想局限和内在矛盾
    第三节蔡邕
     蔡邕家世
     政治活动
     跟董卓的关系
     善音律,能文章,有志于汉史
   第三十七章仲长统王符崔■
    第一节仲长统
     生平与著述
     天人关系论
     历史治乱说
     政治批判思想
    第二节王符
     隐居著书
     论富民
     论求贤
     论边事
     不迷信
     论正学
    第三节崔寔
     做官为民
     论政尚法
     崔寔评论
   第三十八章檀石槐
    第一节鲜卑势力的发展
    第二节鲜卑“大人”
    第三节称雄于北方
   第三十九章党锢
    第一节窦武
     谋除宦官
     迟疑致败
    第二节陈蕃
     志在清世
     反对宦官
     “党人”失败
    第三节李膺附杜密
     受士人仰慕
     使宦者畏惧
     经历两次党锢事件
     时称“李、杜”
    第四节范滂、张俭、贾彪
     范滂严整疾恶
     张俭举劾侯览
     贾彪同气相求
    第五节郭泰
    第六节“党人”评论
   第四十章宦者
    第一节郑众专谋除窦宪
    第二节蔡伦改进造纸术
    第三节孙程、曹腾谋立皇帝
     孙程设谋立顺帝
     曹腾定策立桓帝
    第四节“五侯”逞凶除梁冀
    第五节侯览、曹节、吕强、张让
     侯览贪狠陷害张俭
     曹节制造“党锢”事件
     吕强建议大赦“党人”
     张让蠹害招致民愤
     宦者评论
   第四十一章经学
    第一节汉代经学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秦及汉初经学的流传
     经学的传人
     诸侯王的经学活动
    第三节五经博士和经今古文之争
     五经博士
     石渠阁议奏,白虎观议奏
     经今古文之争
    第四节经学对其他学术
     思想上的影响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小学上的成就
   第四十二章方士
    第一节先秦的方士
    第二节秦时的方士
    第三节西汉前期的方士
     新垣平诈言“神气”
     “神君”能言
     李少君病死
     少翁伪造帛书
     巫与“神君”通话
     栾大为将封侯
     公孙卿侈言神仙
    第四节西汉后期的方士
    第五节东汉的方士
    第六节方士评论
   第四十三章数学
    第一节“九数”
    第二节秦汉简牍和《算数书》
    第三节《周髀算经》
    第四节《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的成书
     《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的贡献
     《九章算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总结
     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第五节数学与天文学
    第六节数学家
   第四十四章天文学
    第一节历法
     从太初历到乾象历
     中国古历的特色
    第二节浑仪和浑象
     浑仪
     浑象
    第三节圭表和漏刻
     时间的计量
     圭表
     漏刻
    第四节宇宙论
     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关于宇宙生成和天体演化学说
    第五节天象记录、天文学家
     和天文典籍
     天象记录
     天文学家
     天文学典籍
    第六节气象
     气象与生产
     测量气象的仪器
     唯心主义者对气象的曲解
   第四十五章地理学
    第一节秦代图籍
    第二节《史记·货殖列传》
     和《大宛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
     《史记·大宛列传》
    第三节《汉书·地理志》和《西域传》
     《汉书·地理志》
     《汉书·西域传》
    第四节班超父子和《后汉书·
     西域传》
    第五节《异物志》
    第六节马王堆地图
   第四十六章生物学
    第一节生物分类
    第二节形态方面的知识
    第三节生态方面的知识
    第四节遗传与变异
    第五节朴素的生物进化观
   第四十七章物理学
    第一节力学知识
     关于力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关于“势”的概念
     对浮力的认识和利用
     对于表面张力的认识
     对大气压力的利用
    第二节热学知识
     对热的认识和利用
     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和利用
    第三节声学知识
     十二律和六十律
     共振共鸣
    第四节光学知识
     关于目视物问题
     关于平面镜组合成像的实验
     凹面镜与透镜
     透光镜
    第五节电和磁的知识
     电
     磁石
   第四十八章化学
    第一节炼丹术
     炼丹术与求仙活动
     汉代丹经
     魏伯阳与炼丹术
     狐刚子与炼丹术
    第二节医药化学
     五毒方
     《神农本草经》和炼丹术
    第三节冶金化学
     炼钢技术的继续发展
     汞、金、银等的冶炼技术
   第四十九章医学
    第一节《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
     《神农本草经》所收药物品种
    第二节记录病历的创始者淳于意
     淳于意和女儿缇萦
     记录病历的创始
    第三节《治百病方》
    第四节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攻读医学的历史背景
     《伤寒杂病论》的深远影响
    第五节华佗对外科、麻醉之贡献
     和导引术
     华佗对外科、麻醉之贡献
     养生导引之术
    第六节针灸学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
     涪翁及其后学
    第七节医事制度和公共卫生
     医事制度
     公共卫生设施
    第八节中外医学交流
   第五十章技艺
    第一节歌舞
     盘鼓舞
     袖舞
     巾舞
     假面舞
     仙人舞
     鞞舞
    第二节斗鸡、蹴鞠等游戏
     斗鸡
     蹴鞠
     田池射猎
     博弈
     行乐钱
    第三节杂技
     角抵
     履索
     缘竿
     叠案
     冲狭
     旋盘
     扛鼎
     转石
     弄丸剑
     手搏
     戏兽
     弄蛇
     魔术
   第五十一章妇女传
    第一节母后干政
    第二节公主和亲
    第三节吕母起义
    第四节班昭著书
   第五十二章杂传
    第一节田横和五百壮士
    第二节季布“一诺百金”
    第三节东方朔的滑稽
    第四节朱云折槛
  附录秦汉礼俗
   第一节衣和食
    冕、冠、巾
    上衣、下衣和鞋袜
    服色的等级性
    主食
    肉食、禽、鱼及蔬菜、瓜果
    烹饪技术的提高与灶及炊具、餐具的改进
   第二节住和行
    宫殿、楼房和城堡
    室内用具
    车马和船
   第三节嫁娶和丧葬
    嫁娶
    丧葬
 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第一节正史
    第二节正史以外的史料
   第二章考古资料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城遗址
    第二节魏晋十六国墓葬
    第三节北朝墓葬
    第四节六朝墓葬
    第五节高句丽城址和墓葬
    第六节瓷窑和瓷器
    第七节早期石窟
   第三章研究概况
   第四章本卷编撰旨趣
  乙编综述
   第一章三国的鼎立
    第一节曹操稳占中原
    第二节三国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取益州和争荆州
    第四节曹魏政局的发展
    第五节诸葛亮治蜀及其后的政局
    第六节孙吴对江南的开发。孙吴的灭亡
   第二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
    第一节太康时期的小康局面
    第二节多种矛盾的交织和西晋的灭亡
    第三节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政权和晋在东南的偏安
    第四节前燕前秦的对立及前秦的统一北方
    第五节东晋的北伐和前秦的南征。淝水之战
    第六节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
    第七节东晋的衰亡
    附:西晋世系表
   第三章南北朝的对峙
    第一节北魏建国的历程
    第二节北魏和宋的兴盛时期
    第三节宋齐梁初政治权力的攘夺
    第四节江南经济的开发、民族间的关系和农民起义
    第五节北方的民族关系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四章从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统一
    第一节北方各族人民的起义和北魏的东西分裂
    第二节东、西魏的战争
    第三节梁朝的衰亡
    第四节北齐北周间国力的升降和突厥的兴起
    第五节隋代周,灭陈,统一南北
    附:南朝世系表
   第五章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门阀世族的形成
    第二节寺院经济的兴盛
    第三节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
    第四节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
   第六章文化发展的总形势
    第一节玄学和儒学
    第二节佛教、道教和无神论思想
    第三节史学
    第四节文学
    第五节艺术
    第六节中外文化的交流
  丙编典志
   第一章农业
    第一节农业发展的形势
    第二节农具的改进和北方旱作地区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农作制的发展
    第四节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园艺、畜牧兽医和蚕桑技术
    第六节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第二章手工业
    第一节建筑
    第二节水利
    第三节纺织
    第四节采矿
    第五节冶金
    第六节机械
    第七节交通运输工具
    第八节兵器
    第九节造纸
    第十节陶瓷
    第十一节石油天然气
   第三章门阀制度
    第一节门阀制度的萌芽
    第二节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第四节门阀制度的衰落
   第四章户籍制度
    第一节户口数的历史记载
    第二节普通民户的户籍:黄籍
    第三节特殊民户的户籍:白籍
    第四节资簿
    第五节西凉建初十二年户籍残卷
    第六节计帐户籍制度
    第七节特殊民户多种
    第八节争夺劳动力的斗争
   第五章赋役制度
    第一节三国赋役制度
    第二节西晋赋役制度
    第三节十六国赋役制度
    第四节东晋赋役制度
    第五节南朝赋役制度
    第六节北朝赋役制度
   第六章法制
    第一节法典
    第二节刑法
    第三节诉讼法
    第四节法律思想与律学的发展
    第五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第七章兵制
    第一节东汉末的集兵方式
    第二节世兵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魏、吴世兵制的异同
    第四节蜀汉未实行世兵制
    第五节集兵制度的演变
    第六节世兵制度的衰落
    第七节江左的征兵和募兵
    第八节三国两晋南朝的少数族兵
    第九节北方少数族政权的集兵制度
    第十节府兵制度的形成
    第十一节骑兵战术
    第十二节克制骑兵的战术发展
    第十三节水战战术的发展
    第十四节兵器
  丁编传记
   第一章袁绍、曹操
    第一节袁绍
    第二节曹操
   第二章刘备、诸葛亮
    第一节刘备的早年
    第二节诸葛亮出山,蜀汉的建立
    第三节刘备称帝后的蜀汉
   第三章孙权、周瑜、鲁肃、陆逊
    第一节孙权
    第二节周瑜
    第三节鲁肃
    第四节陆逊
   第四章司马懿、邓艾、钟会
    第一节司马懿
    第二节邓艾、钟会
   第五章晋武帝、张华、羊祜、杜预
    第一节晋武帝
    第二节张华
    第三节羊祜
    第四节杜预
   第六章曹植、阮籍、陆机、陆云
    第一节曹植
    第二节阮籍
    第三节陆机、陆云
   第七章刘渊、石勒、祖逖、刘琨
    第一节刘渊
    第二节石勒
    第三节祖逖刘琨
   第八章晋元帝、王导、谢安
    第一节晋元帝
    第二节王导
    第三节谢安
   第九章刁协、刘隗、郗鉴、温峤
    第一节刁协、刘隗
    第二节郗鉴、温峤
   第十章庾亮、陶侃、桓温
    第一节庾亮
    第二节陶侃
    第三节桓温
   第十一章桓玄、孙恩、卢循
    第一节桓玄
    第二节孙恩、卢循
   第十二章谯周、陈寿、裴秀
    第一节谯周
    第二节陈寿
    第三节裴秀
   第十三章王羲之、顾恺之、陶潜
    第一节王羲之
    第二节顾恺之
    第三节陶潜
   第十四章葛洪、陶弘景
    第一节葛洪
    第二节陶弘景
   第十五章祖冲之、范缜、郦道元
    第一节祖冲之
    第二节范缜
    第三节郦道元
   第十六章慕容廆、苻坚、王猛、姚兴
    第一节慕容廆
    第二节苻坚、王猛
    第三节姚兴
   第十七章拓跋圭、拓跋焘、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冯氏
    第一节拓跋圭
    第二节拓跋焘
    第三节北魏孝文帝
    第四节文明太后冯氏
   第十八章宋武帝、梁武帝、侯景
    第一节宋武帝
    第二节梁武帝
    第三节侯景
   第十九章高欢、宇文泰、北周武帝
    第一节高欢
    第二节宇文泰
    第三节北周武帝
   第二十章范晔、裴松之、沈约、刘勰、钟嵘
    第一节范晔
    第二节裴松之
    第三节沈约
    第四节刘勰、钟嵘
   第二十一章崔浩、魏收
    第一节崔浩
    第二节魏收
   第二十二章道安、慧远、法显
    第一节道安
    第二节慧远
    第三节法显
   第二十三章数学
    第一节勾股定理和重差术
    第二节割圆术和圆周率
    第三节球体积公式
    第四节同余式和不定方程
    第五节解线性方程组和解二次、三次方程
    第六节实用算术和其他成就
    第七节刘徽的极限思想
   第二十四章天文学
    第一节星官体系与全天星图
    第二节天文仪器的研制和革新
    第三节岁差的发现
    第四节太阳和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
    第五节历法的进步
    第六节宇宙论
   第二十五章物理学
    第一节力学知识
    第二节声学知识
    第三节光学知识
    第四节电磁学知识
   第二十六章地理学
    第一节地志和地记
    第二节常璩与《华阳国志》
    第三节地质、矿物学方面的成就
   第二十七章生物学
    第一节分类学的发展
    第二节生态知识的发展
    第三节微生物知识
    第四节戴凯之与《竹谱》
   第二十八章医学
    第一节医学旧籍的研究整理
    第二节医学经验总结和医学的发展
   第二十九章妇女
    第一节女诗人蔡琰
    第二节刘兰芝抗婚
    第三节谢道韫的才辩
    第四节苏蕙巧织回文图诗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甲编序说
   第一章基本史料
    第一节《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所著录的隋唐人所撰述并传于今世的史料
    第二节《新唐书·艺文志》甲丙两部所著录的隋唐时人所撰述并流传于今世的史料
    第三节《新唐书·艺文志》丁部所著录的唐人撰述并传于今世的史料
    第四节隋唐以后有关隋唐史事的撰述
   第二章考古资料
    第一节隋唐城址
    第二节唐代的重要遗址
    第三节隋唐帝陵
    第四节隋唐墓葬
    第五节隋唐时期的墓葬壁画
    第六节隋唐时期的瓷窑与瓷器
    第七节隋唐金银器、铜镜、织物
   第三章研究概况
    第一节隋唐史研究领域、方法和观点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隋唐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三节隋唐史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论
    第四节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整理及研究
   第四章本卷编写旨趣
  乙编综述
   第一章年代与历法
    第一节历史年代
   第二章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变迁
    第一节长安附近的水道及灌溉网的形成
    第二节黄河下游富庶地区的变化
    第三节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农田水利的发达
    第四节半农半牧地区的利用及部分段落疆界的变化
    第五节长江口外的海岸及扬州的繁荣
   第三章疆域和行政区划及其变迁
    第一节疆域的轮廓
    第二节疆域的盈缩变迁
    第三节行政区划及其有关制度
    第四节唐代的羁縻州制度及渤海、南诏的疆域区划
   第四章隋唐各民族的分布及迁徙
    第一节突厥
    第二节铁勒
    第三节吐蕃的昌盛和吐谷浑、党项等民族的内徙
    第四节东北诸族
    第五节蛮僚诸族
   第五章隋的统一
    第一节隋的建立
    第二节隋的统一
   第六章隋末农民大起义和唐朝的建立
    第一节隋炀帝的暴政穷奢极欲,纵情声色
    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
    第三节唐朝的建立
   第七章强大的封建专制国家
    第一节武德贞观年间的稳定发展
    第二节高宗武则天时期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开元时期的繁荣盛况
   第八章唐中叶的变乱(天宝到元和)
    第一节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
    第二节安史之乱
    第三节藩镇林立与朝廷集权的削弱
    第四节宦官专政局面的形成
    第五节“永贞革新”与“元和中兴”
   第九章唐皇朝的没落(元和末年以后),唐末农民大起义
    第一节唐皇朝的没落
    第二节农民大起义
   第十章封建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
    第三节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第十一章学术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经学的一统和发展
    第二节史学的发展
   第十二章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节高水平的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
    第三节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丙编典志
   第一章农牧地区的演变及其影响
    第一节农牧地区分界线的初步规定及其演变
    第二节隋时及唐代前期关中的富庶和漕粮的主要供给地
    第三节隋唐时期半农半牧地区的养马事业
    第四节江淮以南农业的发展及关中漕粮主要供给地的南移
    第五节漕粮运输途中的艰辛及养马地区的丧失对唐朝的影响
   第二章农学和农业技术
    第一节农田水利的兴修
    第二节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技术
    第三节园艺和茶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畜牧兽医
    第五节农书
   第三章官私手工业
    第一节官府手工业
   第四章工程、手工业技术
    第一节建筑
    第二节水利
    第三节纺织
    第四节采矿
    第五节冶金
    第六节机械
    第七节造船和航海
    第八节造纸
    第九节印刷
    第十节陶瓷
    第十一节制糖
    第十二节石油天然气
   第五章户籍·田制·赋税
    第一节户籍
    第二节田制
    第三节赋税
   第六章商业与货币
    第一节商品种类的增多与生产中心的南移
    第二节市场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商业城市的变迁
    第四节商业交通路线的变化
    第五节货币的铸造与流通
   第七章交通与都会
    第一节交通体制及其治理
    第二节隋唐两代都城长安及其辐射出来的道路
    第三节隋唐两代的陪都与其有关的道路
    第四节以“扬一益二”见称的经济都会的交通道路
    第五节开元年间十五道采访使的治所
    第六节十万户郡或州的治所
    第七节边州赴域外的道路及沿边沿海的都会
   第八章长安和洛阳
    第一节隋唐两代以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缘由
    第二节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规模
    第三节强大的政治中心和繁荣的经济都会
    第四节东西并峙交相辉映的文化中枢
    第五节唐未迁都后的长安和洛阳
   第九章隋唐科举制
    第一节科举制的性质
    第二节科举制的萌芽
    第三节科举制的创立
    第四节科举制的发展形成
    第五节进士科与社会风习
   第十章隋唐官制
    第一节隋代朝廷官制的结构
    第二节隋代地方行政机构的简并
    第三节隋代官吏入仕制度的变革
    第四节隋代官吏等级与俸禄
    第五节唐代官吏机构的设置与运转
    第六节唐代科举制度以外的入仕途径
    第七节唐代官吏的考核与升迁
    第八节唐代官吏的职责与待遇
    第九节唐代诏令文书的运行机制
   第十一章隋唐兵制
    第一节府兵制的充分发展
    第二节府兵制的破坏和彍骑的兴废
    第三节藩镇兵的兴盛
    第四节禁军的盛衰
   第十二章隋唐律令
    第一节隋唐统治者的立法思想
    第二节隋唐律令的制定概况
    第三节隋唐律令的基本形式
    第五节隋唐律令的历史影响
   第十三章隋唐音乐
    第一节隋朝的官廷燕乐
    第二节唐朝的官廷燕乐和音乐机构
    第三节唐代的民间音乐活动
    第四节唐代的乐曲和曲子词
    第五节隋唐时代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第十四章隋唐礼俗
    第一节服饰
    第二节婚姻礼俗
    第三节丧葬礼俗
    第四节祭祀礼乐
  丁编传记
   第一章隋文帝
    第一节谋取北周政权
    第二节改革政治制度
    第三节处置民族关系
    第四节平定南方
    第五节发展经济
    第六节隋文帝与独孤后
   第二章隋炀帝
    第一节称帝以前“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第二节兴东都,开运河,频繁巡游
    第三节政治措施
    第四节穷兵黩武
    第五节隋的灭亡
   第三章高颎宇文恺
    第一节高颎
    第二节宇文恺
   第四章李密窦建德杜伏威
    第一节李密
    第二节窦建德
    第三节杜伏威
   第五章李勣魏徵
    第一节李勣
    第二节魏徵
   第六章唐高祖
    第一节晋阳起兵
    第二节进取关中,建立大唐
    第三节削平群雄,统一全国
    第四节玄武门之变
   第七章唐太宗
    第一节从起兵到即位
    第二节“贞观之治”
    第三节求贤和纳谏
    第四节统一边疆,促进各民族交往
    第五节太宗晚年
   第八章长孙无忌房玄龄
    第一节长孙无忌
    第二节房玄龄
   第九章李靖
    第一节才识与胆气
    第二节平定江南
    第三节北灭突厥
    第四节西击吐谷浑
    第五节杰出的军事家
   第十章弃宗弄赞文成公主
    第一节吐蕃的兴起
    第二节弃宗弄赞的少年时代
    第三节嗣位和平叛
    第五节文成公主与唐蕃联姻
    第六节立法建制,发展文化
    第七节吐蕃和唐朝的友好关系
   第十一章陆德明颜师古孔颖达
    第一节陆德明
    第二节颜师古
    第三节孔颖达
   第十二章姚思廉李百药令狐德李延寿
    第一节姚思廉
    第二节李百药
    第三节令狐德棻
    第四节李延寿
   第十三章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第一节欧阳询
    第二节虞世南
    第三节褚遂良
   第十四章玄奘义净鉴真
    第一节玄奘
    第二节义净
    第三节鉴真
   第十五章李淳风孙思邈
    第一节李淳风
    第二节孙思邈
   第十六章吕才傅奕
    第一节吕才
    第二节傅奕
   第十七章武则天
    第一节家世
    第二节从才人到皇后
    第三节由干预政事到垂帘听政
    第四节承前启后的武周政权
   第十八章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第一节王勃
    第二节杨炯
    第三节卢照邻
    第四节骆宾王
   第十九章陈子昂
   第二十章唐玄宗附杨贵妃
    第一节少年时代
    第二节从平王到初登大宝
    第三节除旧布新,开元之治
    第四节骄侈怠政,盛世转衰
    第五节天宝之乱
    第六节忧郁孤凄度残年
    第七节杨贵妃
   第二十一章姚崇张说
    第一节姚崇
    第二节张说
   第二十二章一行
    第一节身世
    第二节在仪器制造及天文观测方面的成就
    第三节《大衍历》的九服晷影算法及其正切函数表
    第四节《大衍历》的插值算法
   第二十三章刘知幾吴兢
    第一节刘知幾
    第二节吴兢
   第二十四章王维吴道子周昉
    第一节王维
    第二节吴道子
    第三节周昉
   第二十五章李白杜甫
    第一节李白
    第二节杜甫
   第二十六章安禄山田承嗣
    第一节安禄山
    第二节田承嗣
   第二十七章唐代宗
    第一节率军平叛,收复两京
    第二节平定安史之乱
    第三节藩镇割据的祸端
    第四节崇信佛教,宠任宦官
    第五节理财和用人
   第二十八章郭子仪
    第一节力战叛军,克复两京
    第二节宦官谗毁,失权无怨
    第三节御敌边关,安定社稷
    第四节威镇天下,功盖一代
   第二十九章李光弼高仙芝
    第一节李光弼
    第二节高仙芝
   第三十章唐德宗
    第一节讨伐藩镇,指挥失当
    第二节泾原兵变
    第三节李怀光之叛
    第四节收复长安,藩镇得势
    第五节起用李泌,通好回纥
    第六节贞元年间的其他弊政
   第三十一章陆贽
    第一节政治经历
    第二节政治思想
    第三节经济思想
    第四节军事思想
    第五节“可为后世法”
   第三十二章颜真卿柳公权怀素
    第一节颜真卿
    第二节柳公权
    第三节怀素
   第三十三章刘晏杨炎
    第一节刘晏
    第二节杨炎
   第三十四章李晟
    第一节勇猛善战,名闻河西
    第二节入神策军,讨伐河北叛军
    第三节平定朱泚之乱,收复长安
    第四节治理泾州,防御吐蕃
    第五节失兵权而忠心不贰
   第三十五章异牟寻
    第一节南诏同唐的关系
    第二节异牟寻归唐
    第三节联合唐军,屡破吐蕃
   第三十六章唐宪宗
    第一节重用人才
    第二节财政上的困难和缓解
    第三节削平藩镇
    第四节晚好神仙,宠任宦官
   第三十七章杜佑
    第一节一生为官,政绩斐然
    第二节《通典》的编纂
    第三节“始终言行,无所玷缺”
   第三十八章韩愈柳宗元
    第一节韩愈
    第二节柳宗元
   第三十九章白居易
    第一节以诗得罪权豪,累遭贬谪
    第二节思想气质与其诗作
    第三节文名为诗名所掩
   第四十章裴度
    第一节早年的政治生涯
    第二节“横身讨贼,为中兴宗臣”
    第三节避祸东都,以诗酒自娱
   第四十一章贾耽李吉甫
    第一节贾耽
    第二节李吉甫
   第四十二章李训郑注
    第一节李训
    第二节郑注
   第四十三章高力士鱼朝恩仇士良
    第一节高力士
    第二节鱼朝恩
    第三节仇士良
   第四十四章李德裕牛僧孺
    第一节李德裕
    第二节牛僧孺
   第四十五章张议潮
    第一节驱逐吐蕃,收复河西
    第二节加强守备,发展生产,重振河西
    第三节张氏后裔经理河西
   第四十六章黄巢
    第一节投身义师
    第二节纵横中原
    第三节转战南北
    第四节建立大齐政权
    第五节败死狼虎谷
   第四十七章数学
    第一节数学教育
    第二节算经十书
    第三节《缉古算经》与三次方程
    第四节二次插值法
    第五节实用算术的发展与敦煌算书
    第六节中外数学交流
   第四十八章天文学
    第一节隋代的历法
    第二节中国星官体系的完善
    第三节天文仪器的复杂化和功能综合化
    第四节一行的大地测量创举
    第五节唐代的历法
    第六节古代天文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第七节中外天文学交流
    第八节气象知识的进步
   第四十九章地理学
    第一节地志
    第二节地图
    第三节旅行家和游记
    第四节水文著作
    第五节地质矿物著作
    第六节沿革地理著作
    第七节堪舆著作
   第五十章生物学
    第一节本草学与生物学
    第二节地区性和园林动植物著作
    第三节植物形态和生态知识
    第四节动物形态和生态知识
    第五节生物学的其他成就
   第五十一章物理学
    第一节力学知识
    第二节热学知识
    第三节声学知识
    第四节光学知识
    第五节静电知识
   第五十二章化学
    第一节炼丹术的兴盛
    第二节火药的发明
   第五十三章医学
    第一节基础医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第三节孙思邈和《千金方》
    第四节王焘与《外台秘要》
    第五节蔺道人与正骨医术
    第六节太医署和医学教育
    第七节国内外医药学术交流
    第八节隋唐时医学家的批判精神
   第五十四章妇女
    第一节洗夫人
    第二节平阳公主
    第三节妇女书和宋氏姊妹
 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第一节五代十国史料
    第二节辽代史料
    第三节宋代史料
    第四节西夏史料
    第五节金代史料
   第二章考古资料
    第一节城址与界壕
    第二节手工业遗迹和遗物
    第三节陵墓
    第四节宗教遗迹和遗物
    第五节中外交流遗迹和遗物
   第三章研究概况
    第一节五代史研究概况
    第二节辽史研究概况
    第三节宋史研究概况
    第四节西夏史研究概况
    第五节金史研究概况
   第四章本卷编撰旨趣
  乙编综述
   第一章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崛起
    第一节五代兴亡
    第二节十国割据
    第三节契丹的崛起
   第二章辽的发展与灭亡
    第一节景宗中兴与初期的辽宋战争
    第二节圣宗盛世
    第三节走向衰亡的辽朝
   第三章宋朝的建立及与辽的对峙
    第一节宋的建立
    第二节消灭割据
    第三节争夺燕云的宋辽之战
   第四章北宋初期的阶级关系与王小波、李顺起义
    第一节宋初的阶级关系
    第二节王小波、李顺起义与王均兵变
   第五章北宋中期的改革活动
    第一节“澶渊之盟”以后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庆历新政
    第三节王安石变法
   第六章北宋中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
    第一节宋学——新儒学
    第二节宋学中的三个学派——新学、蜀学、理学
    第三节文学、绘画、书法的革新
   第七章北宋后期的政治形势宋江、方腊起义
    第一节“更化”与“绍述”
    第二节宋徽宗的腐朽统治宋江、方腊起义
   第八章金的兴起与宋的南迁
    第一节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金灭辽
    第三节宋的南迁
   第九章南宋与金的对峙
    第一节南宋初年的政治形势钟相、杨么起义
    第二节绍兴和议
    第三节隆兴和议
   第十章南宋中后期的政局
    第一节孝宗中兴
    第二节开禧北伐与嘉定议和
    第三节南宋后期的政局
   第十一章南宋的灭亡
    第一节蒙古侵宋
    第二节南宋的灭亡
    第三节张世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第十二章金的发展与灭亡金末红袄军起义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金在北方的统治
    第三节金末红袄军起义
    第四节金朝的灭亡
   第十三章西夏
    第一节党项的兴起及与宋、辽的关系
    第二节夏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形势
    第三节西夏的盛世
    第四节西夏的衰落
    第五节西夏的灭亡
   第十四章周边的民族及其政权
    第一节奚族
    第二节鞑靼
    第三节回鹘(附喀喇汗王朝)
    第四节吐蕃
    第五节唃厮啰(青唐羌)
    第六节大理
    第七节壮族
  丙编典志
   第一章农业和农学技术
    第一节五代十国的农业
    第二节宋代的农业和农学技术
    第三节五代、宋的监牧
    第四节以租佃制为主导的生产关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户籍制度
    第五节辽的牧业与农业
    第六节西夏的农业和牧业
    第七节金的农业和牧业
   第二章官私手工业
    第一节五代、宋的手工业状况
    第二节辽的手工业
    第三节西夏的手工业
    第四节金的手工业
   第三章手工业、工程技术
    第一节建筑
    第二节水利
    第三节纺织
    第四节采矿
    第五节冶金
    第六节机械
    第七节交通运输
    第八节造纸
    第九节印刷
    第十节制瓷
    第十一节兵器
    第十二节煤炭
    第十三节石油天然气
   第四章商业与货币
    第一节五代十国的商业与货币
    第二节宋代的商业
    第三节宋代的货币
    第四节辽代的商业与货币
    第五节西夏的商业与货币
    第六节金代的商业与货币
   第五章城市和镇市
    第一节五代、宋的城市
    第二节五代、宋的城市制度
    第三节五代、宋的镇、市
    第四节辽代的城、镇
    第五节西夏都城兴庆府
    第六节金代的城市与镇市
   第六章交通与邮传
    第一节五代、宋的水上交通与漕运
    第二节五代、宋的陆上交通与“驿站”
    第三节五代、宋的邮传(递铺)
    第四节辽代的交通
    第五节西夏的交通
    第六节金代的交通
   第七章赋税和役法
    第一节五代、宋的田赋(两税)
    第二节五代、宋的商税
    第三节五代、宋的役法
    第四节辽代的赋税和役法
    第五节西夏的赋税与徭役
    第六节金代的赋税和役法
   第八章政治制度
    第一节五代政制
    第二节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
    第三节北宋中期的元丰官制改革
    第四节北宋后期与南宋的朝廷政制
    第五节宋代的地方政制
    第六节辽代的北面官和南面官
    第七节西夏官制
    第八节金代官制
   第九章军制
    第一节五代十国军制
    第二节宋代军事制度
    第三节宋代禁军、厢军、乡兵(民兵)
    第四节南宋“大军”
    第五节辽朝的军制
    第六节西夏的兵制
    第七节金代猛安谋克制度
   第十章法律
    第一节五代的法律
    第二节北宋前期的法律
    第三节宋神宗以后及南宋时期的法律
    第四节辽代的法律
    第五节西夏的法律
    第六节金代的法律
   第十一章科举与教育
    第一节五代十国时期
    第二节宋代的科举制度
    第三节宋代教育
    第四节辽代的科举与学校
    第五节西夏的科举与学校
    第六节金代的科举与学校
   第十二章社会风俗和宗教
    第一节五代、宋的社会风俗
    第二节五代、宋的宗教
    第三节辽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
    第四节西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
    第五节金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
   第十三章学术、文化
    第一节五代十国的文化
    第二节宋代的文化
    第三节“宋学”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辽代文化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五节西夏的文化艺术
    第六节金代的文化艺术
  丁编传记
   第一章后梁太祖
    第一节朱温起家
    第二节灭唐建梁
    第三节朱温之死
   第二章敬翔张全义王彦章
    第一节敬翔
    第二节张全义恢复洛阳经济
    第三节王彦章
   第三章李克用后唐庄宗明宗
    第一节李克用
    第二节后唐庄宗李存勗
    第三节明宗李嗣源
   第四章郭崇韬周德威
    第一节郭崇韬
    第二节周德威
   第五章后晋高祖后汉高祖
    第一节后晋高祖石敬瑭
    第二节后汉高祖刘知远
   第六章后周太祖世宗
    第一节后周太祖郭威
    第二节世宗柴荣
   第七章冯道王朴
    第一节冯道
    第二节王朴
   第八章杨行密李昪(徐知诰)
    第一节杨行密
    第二节李璠(徐知诰)
   第九章钱镠王审知
    第一节钱镠
    第二节王审知(附留从效)
   第十章刘䶮刘旻
    第一节刘䶮
    第二节刘旻
   第十一章马殷高季兴
    第一节马殷
    第二节高季兴
   第十二章王建孟知祥
    第一节王建
    第二节孟知祥
   第十三章李璟李煜韦庄欧阳迥顾闳中董源
    第一节李璟李煜
    第二节韦庄欧阳迥
    第三节顾闳中董源
   第十四章辽太祖述律后
    第一节耶律阿保机
    第二节述律后
   第十五章辽太宗
    第一节排挤政敌,巩固权位
    第二节继续争战中原,伺机开拓疆土
    第三节奠定统治基础
    第四节学习汉文化,总结和积累治国经验
   第十六章耶律曷鲁耶律屋质
    第一节耶律曷鲁
    第二节耶律屋质
   第十七章韩氏家族
    第一节玉田韩氏家族
    第二节幽州韩氏家族
   第十八章承天太后辽圣宗
    第一节选拔人才,整顿吏治
    第二节调整阶级关系,减轻赋税,发展生产
    第三节开疆拓土,加强对西北、东北边区的控制
    第四节与宋的争战与和好
   第十九章耶律斜轸耶律休哥萧挞凛
    第一节耶律斜轸
    第二节耶律休哥
    第三节萧挞凛
   第二十章萧韩家奴耶律仁先王鼎
    第一节萧韩家奴
    第二节耶律仁先
    第三节王鼎
   第二十一章耶律重元耶律乙辛
    第一节耶律重元
    第二节耶律乙辛
   第二十二章辽天祚帝
    第一节邪正不辨,任人唯亲
    第二节边备松弛,对女真事务处理失当
    第三节偏听偏信,众叛亲离
   第二十三章宋太祖
    第一节灭周建宋
    第二节加强皇权
   第二十四章范质王溥魏仁浦
    第一节范质
    第二节王溥魏仁浦
   第二十五章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李继勋刘廷让
    第一节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
    第二节李继勋刘廷让(附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
   第二十六章高怀德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罗彦瓌王彦昇
    第一节高怀德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
    第二节罗彦瓌王彦昇
   第二十七章赵普沈义伦吕馀庆刘熙古
    第一节赵普沈义伦
    第二节吕馀庆(附吕端)刘熙古
   第二十八章杨业杨延昭杨文广
    第一节杨业(附杨重勋)
    第二节杨延昭杨文广
   第二十九章寇準
    第一节理政爱民,刚直不阿
    第二节安邦定国,河北退兵
    第三节宦途险恶,远窜南荒
   第三十章范仲淹
    第一节先天下之忧而忧
    第二节庆历新政
    第三节一世之师
   第三十一章韩琦富弼文彦博
    第一节韩琦
    第二节富弼
    第三节文彦博
   第三十二章包拯
    第一节身世
    第二节政绩
    第三节清官“阎罗包老”
   第三十三章狄青郭逵
    第一节狄青
    第二节郭逵
   第三十四章欧阳修
    第一节生平与政绩
    第二节“蓄道德而能文章”
    第三节博古通今之学
    第四节“余事作诗人”
   第三十五章曾巩
    第一节生平政事
    第二节文学成就
   第三十六章宋神宗
    第一节起用新人,推行新政
    第二节新政维艰,元丰改制
   第三十七章王安石章惇
    第一节王安石(附吕惠卿)
    第二节章惇(附曾布)
   第三十八章司马光吕公著
    第一节司马光
    第二节吕公著
   第三十九章沈括
    第一节生平
    第二节科学成就
    第三节科学精神和治学方法
    第四节多方面的贡献
   第四十章苏洵苏轼苏辙
    第一节苏洵
    第二节苏轼
    第三节苏辙
   第四十一章周敦颐程颢程颐
    第一节周敦颐
    第二节程颢程颐
   第四十二章邵雍张载
    第一节邵雍
    第二节张载
   第四十三章苏颂
    第一节历仕五朝,学究天人
    第二节科技方面的重要贡献
   第四十四章毕昇李诫王惟一
    第一节毕昇
    第二节李诫
    第三节王惟一
   第四十五章柳永周邦彦
    第一节柳永
    第二节周邦彦
   第四十六章蔡京童贯
    第一节蔡京(附王黼)
    第二节童贯(附梁师成、朱■、李彦)
   第四十七章宋高宗秦桧
    第一节宋高宗
    第二节秦桧
   第四十八章李纲宗泽
    第一节李纲
    第二节宗泽
   第四十九章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刘锜
    第一节韩世忠刘光世张俊(附杨沂中)
    第二节刘锜(附李显忠、魏胜)
   第五十章岳飞
    第一节岳飞
    第二节岳云张宪
   第五十一章吴玠吴璘
    第一节吴玠(附郭浩、杨政、吴拱)
    第二节吴璘(附吴挺、吴曦)
   第五十二章宋孝宗虞允文
    第一节宋孝宗
    第二节虞允文
   第五十三章朱熹陆九渊吕祖谦
    第一节朱熹
    第二节陆九渊
    第三节吕祖谦
   第五十四章陈亮叶適
    第一节陈亮
    第二节叶適
   第五十五章李清照朱淑真
    第一节李清照
    第二节朱淑真
   第五十六章陆游辛弃疾
    第一节陆游
    第二节辛弃疾
   第五十七章姜夔吴文英
    第一节姜夔
    第二节吴文英
   第五十八章郑樵马端临
    第一节郑樵
    第二节马端临
   第五十九章李焘李心传徐梦莘
    第一节李焘
    第二节李心传
    第三节徐梦莘
   第六十章晁公武赵希弁陈振孙
    第一节晁公武
    第二节赵希弁
    第三节陈振孙
   第六十一章秦九韶
    第一节经历和为人
    第二节对数学的贡献:《数书九章》
   第六十二章张浚韩侂胄
    第一节张浚(附张栻)
    第二节韩侂胄
   第六十三章史弥远贾似道
    第一节史弥远
    第二节贾似道
   第六十四章真德秀魏了翁刘克庄
    第一节真德秀魏了翁
    第二节刘克庄
   第六十五章毕再遇李好义杨巨源孟珙余玠王坚李庭芝张珏
    第一节毕再遇李好义杨巨源
    第二节孟珙余玠王坚(附孟宗政、王安节)
    第三节李庭芝张珏
   第六十六章文天祥张世杰
    第一节文天祥
    第二节张世杰
   第六十七章李继迁张浦
    第一节李继迁
    第二节张浦
   第六十八章李德明
    第一节嗣位西平王
    第二节奠定建国基础
   第六十九章夏景宗
    第一节志在王霸
    第二节为帝图皇
    第三节称帝建国
    第四节千秋功罪
   第七十章夏毅宗没藏讹庞
    第一节夏毅宗
    第二节没藏讹庞
   第七十一章夏惠宗惠宗梁太后
    第一节夏惠宗
    第二节惠宗梁太后
   第七十二章夏崇宗崇宗梁太后
    第一节夏崇宗
    第二节崇宗梁太后
   第七十三章夏仁宗任得敬
    第一节夏仁宗
    第二节任得敬
   第七十四章夏桓宗夏襄宗
    第一节夏桓宗
    第二节夏襄宗
   第七十五章夏神宗夏献宗夏末帝
    第一节夏神宗
    第二节夏献宗
    第三节夏末帝
   第七十六章金太祖
    第一节起兵反辽
    第二节建金破辽
   第七十七章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完颜昌
    第一节完颜宗翰
    第二节完颜宗望
    第三节完颜昌
   第七十八章金太宗
    第一节灭辽、灭北宋、攻南宋
    第二节政治经济政策
   第七十九章金熙宗
    第一节官制与文化改革
    第二节锐意革新的统治前期
    第三节统治末年的荒政与被害
   第八十章完颜宗弼完颜希尹韩企先
    第一节完颜宗弼
    第二节完颜希尹
    第三节韩企先
   第八十一章海陵王
    第一节弑君夺位
    第二节巩固政权,进行改革
    第三节发动侵宋战争与被杀
   第八十二章金世宗
    第一节统治初期
    第二节金代“治世”
    第三节完颜允济完颜允恭
   第八十三章金章宗金宣宗金哀宗
    第一节金章宗
    第二节金宣宗(附术虎高琪)
    第三节金哀宗
   第八十四章完颜陈和尚郭蝦
    第一节完颜陈和尚
    第二节郭蝦
   第八十五章李全武仙崔立
    第一节李全
    第二节武仙
    第三节崔立
   第八十六章蒲鲜万奴
    第一节金末辽东统帅
    第二节东夏国的兴亡
   第八十七章元好问
    第一节名震京师“元才子”
    第二节崔立碑事
    第三节战俘生涯
    第四节北方文坛盟主
   第八十八章数学
    第一节贾宪三角
    第二节增乘开方法
    第三节大衍求一术
    第四节垛积术
    第五节会圆术
    第六节纵横图
    第七节筹算算法的发展
    第八节数学教育
   第八十九章天文学
    第一节珍贵的天象记录
    第二节天文仪器的制造
    第三节恒星测量与星图
    第四节历法
    第五节气象知识
    第六节辽、夏、金的天文学
   第九十章物理学
    第一节力学
    第二节热学
    第三节声学
    第四节光学
    第五节电和磁
   第九十一章化学
    第一节炼丹术
    第二节药物化学
    第三节冶金化学
    第四节蒸馏酒
   第九十二章地理学
    第一节地方志
    第二节测量和制图的成就
    第三节蓬勃发展的水文学
    第四节旅行家及其游记
    第五节边疆地理和域外地理
    第六节沿革地理
   第九十三章生物学
    第一节动植物专著
    第二节动植物形态和生态知识
    第三节遗传与变异
    第四节对大型真菌与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
   第九十四章医药学
    第一节人体解剖的新进步
    第二节官修本草
    第三节官办医局与大型医方书的编撰
    第四节创设校正医书局
    第五节临床医学的进展
    第六节法医学的总结与提高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
  甲编序说
   第一章汉文资料
    第一节基本史料
    第二节行记
    第三节其他史料
    第四节笔记小说
    第五节政书
    第六节地方志
    第七节诗文集
   第二章蒙、藏、回鹘文资料
    第一节蒙古文资料
    第二节藏文资料
    第三节回鹘(畏兀)文资料
   第三章国外资料
    第一节波斯文资料
    第二节阿拉伯文史料
    第三节欧洲文字资料
    第四节亚美尼亚文资料
    第五节叙利亚文史料
    第六节俄、日文资料
   第四章明清两代的元史著述
    第一节明代的元史著述
    第二节清中叶以前的元史著述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的西北
    第四节清末民国初的三部元史著作
   第五章二十年代以后元史研究的进步
    第一节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在
    第二节姚从吾、韩儒林、翁独健、邵循正等在元史研究上的贡献
    第三节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第六章建国以来的蒙元史研究
    第一节蒙元史研究的新时期
    第二节史料整理与研究
    第三节通论性著作和工具书的编撰
    第四节政治史研究
    第五节经济史研究
    第六节思想文化史研究
    第七节民族和边区史研究
    第八节中外关系史研究
   第七章国外的蒙元史研究
    第一节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蒙元史研究
    第二节二十世纪的蒙元史研究
   第八章本卷编写旨趣
  乙编综述
   第一章国号、年代和分期
    第一节国号和年代
    第二节分期
   第二章疆域与政区
    第一节疆域
    第二节都城、两都制度
    第三节中书省和诸行省
   第三章民族
    第一节蒙古族
    第二节回回
    第三节藏族
    第四节畏兀儿族
    第五节云南各族
    第六节东北各族
   第四章蒙古的兴起
    第一节蒙古部落的起源及其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蒙古高原诸部的争战与成吉思汗的统一
    第三节大蒙古国的建立
   第五章蒙古国的强盛
    第一节成吉思汗时期
    第二节窝阔台时期
    第三节贵由时期
   第六章元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和忽必烈时期的元代社会
    第一节忽必烈建国及其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
    第二节李璮之乱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南宋的灭亡与江南的统一
    第四节西北边地的争夺与北方、东北边疆的巩固
    第五节元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六节“义利”之争与厉行“汉法”派的受挫
   第七章成宗“守成”与武宗时朝政的衰弛
    第一节成宗之立及其“持盈守成”的国策
    第二节元贞大德间的朝政和社会
    第三节大德末年的汗位危机和至大“惟新”
   第八章从变通祖述到粉饰文治
    第一节皇庆延祐间汉法的再推行及其波折
    第二节至治新政和南坡之变
    第三节晋邸继统与两都之战
    第四节明文之争和至顺年间的“文治”
   第九章元朝统治的衰败与元末农民大起义
    第一节元朝统治的衰败
    第二节元末农民大起义
    第三节朱元璋削平群雄
    第四节元朝的灭亡
   第十章西北宗藩
    第一节察合台汗国
    第二节钦察汗国
    第三节窝阔台汗国
    第四节伊利汗国
   第十一章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哲学思想
    第二节文学艺术
    第三节史学
   第十二章宗教的兴盛
    第一节佛教
    第二节道教
    第三节伊斯兰教
    第四节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第五节萨满教
   第十三章中外关系
    第一节高丽
    第二节日本
    第三节安南、占城
    第四节缅、暹、罗斛、真腊
    第五节爪哇及南海诸国
    第六节印度、僧伽剌
    第七节非洲、阿拉伯半岛
    第八节欧洲
   附表:蒙古及元世系表
  丙编典志
   第一章农业、畜牧业
    第一节元代的重农政策
    第二节元代的农业生产技术
    第三节元代农业的恢复、发展与衰敝
    第四节畜牧业
   第二章土地制度与地租
    第一节土地制度
    第二节地租
   第三章户籍、赋役
    第一节户籍
    第二节赋役
   第四章手工业、工程
    第一节工匠的来源及其地位
    第二节元代的官私手工业
    第三节手工业工程的技术成就
   第五章商业与市镇
    第一节商业
    第二节市镇
    第三节商人
   第六章运河与海运
    第一节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与整治
    第二节海运
   第七章钞法
    第一节初期钞法与地方货币
    第二节钞法的整备与中统元宝交钞的颁行
    第三节钞法改革与至元宝钞
    第四节至大变钞及其失败
    第五节至正变钞与钞法的崩溃
   第八章职官制度
    第一节元代官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铨选制度
    第三节俸禄
   第九章军事制度
    第一节军队
    第二节军事指挥
    第三节兵役制度
    第四节军官
    第五节武器管理与后勤保障
    第六节站赤与急递铺
    第七节军法
   第十章元代投下分封制度
    第一节草原兀鲁思的分封
    第二节汉地五户丝食邑的建立
    第三节忽必烈时期的投下制度
    第四节投下的官署
    第五节投下领主的特权
    第六节投下户
    第七节王爵承袭制度
   第十一章元代的法律
    第一节元代法律的编纂
    第二节《大元通制》的体系
    第三节《大元通制》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元代的司法结构
   第十二章元代的礼俗俗
    第一节祭祀
    第二节仪制
    第三节婚姻
    第四节丧葬
    第五节岁时节序
  丁编传记
   第一章拖雷阿里不哥真金
    第一节拖雷(附唆鲁禾帖尼)
    第二节阿里不哥
    第三节真金
   第二章拙赤合撒儿按赤台铁木格斡赤斤别里古台
    第一节拙赤合撒儿
    第二节按赤台(附哈丹)
    第三节铁木格斡赤斤(附塔察儿)
    第四节别里古台
   第三章昔里吉乃颜海都
    第一节昔里吉
    第二节乃颜(附脱脱)
    第三节海都
   第四章木华黎速不台哲别
    第一节木华黎(附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
    第二节速不台(附兀良合台)
    第三节哲别
   第五章失吉忽秃忽忙哥撒儿耶律楚材镇海牙老瓦赤
    第一节失吉忽秃忽
    第二节忙哥撒儿
    第三节耶律楚材(附耶律铸)
    第四节镇海
    第五节牙老瓦赤
   第六章严实董俊张柔史天泽李璮汪世显
    第一节严实(附严忠济、严忠范)
    第二节董俊(附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
    第三节张柔
    第四节史天泽
    第五节李璮
    第六节汪世显(附汪德臣、汪良臣、汪惟正)
   第七章刘秉忠赵璧王文统张文谦郝经姚枢许衡
    第一节刘秉忠
    第二节赵璧
    第三节王文统
    第四节张文谦
    第五节郝经
    第六节姚枢
    第七节许衡
   第八章廉希宪赛典赤·赡思丁安童不忽木
    第一节廉希宪
    第二节赛典赤·赡思丁
    第三节安童
    第四节不忽木
   第九章阿合马桑哥卢世荣
    第一节阿合马
    第二节桑哥
    第三节卢世荣
   第十章伯颜阿术阿里海牙张弘范李恒史弼高兴
    第一节伯颜
    第二节阿术
    第三节阿里海牙
    第四节张弘范
    第五节李恒
    第六节史弼
    第七节高兴
   第十一章玉昔帖木儿月赤察儿土土哈床兀儿
    第一节玉昔帖木儿
    第二节月赤察儿
    第三节土土哈、床兀儿
   第十二章哈剌哈孙李孟铁木迭儿拜住燕铁木儿
    第一节哈剌哈孙
    第二节李孟
    第三节铁木迭儿
    第四节拜住
    第五节燕铁木儿
   第十三章伯颜脱脱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
    第一节伯颜
    第二节脱脱
    第三节察罕帖木儿
   第十四章韩林儿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
    第一节韩林儿
    第二节刘福通
    第三节徐寿辉
    第四节陈友谅
    第五节明玉珍
    第六节张士诚
    第七节方国珍
    第八节陈友定
   第十五章邱处机八思巴爱薛
    第一节邱处机
    第二节八思巴
    第三节爱薛
   第十六章札马鲁丁郭守敬
    第一节札马鲁丁
    第二节郭守敬
   第十七章王祯黄道婆忽思慧
    第一节王祯
    第二节黄道婆
    第三节忽思慧
   第十八章阿尼哥朱思本贾鲁
    第一节阿尼哥
    第二节朱思本
    第三节贾鲁
   第十九章关汉卿王实甫
    第一节关汉卿
    第二节王实甫
   第二十章刘因吴澄赵孟頫高克恭
    第一节刘因
    第二节吴澄
    第三节赵孟頫
    第四节高克恭
   第二十一章赡思马祖常萨都剌迺贤虞集苏天爵
    第一节赡思
    第二节马祖常
    第三节萨都剌迺贤
    第四节虞集
    第五节苏天爵
   第二十二章数学
    第一节天元术和四元术
    第二节垛积术
    第三节招差术
    第四节弧矢割圆术和球面三角法
    第五节中国数码和零的符号
    第六节筹算歌诀的完备和珠算的发明
    第七节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数学交流
   第二十三章天文学
    第一节天文学发展盛况空前
    第二节元代天文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第三节两所国家级天文台
    第四节授时历
    第五节气候知识的应用
   第二十四章物理学
    第一节力学、热学和声学知识
    第二节光学实验
    第三节电和磁
   第二十五章化学
   第二十六章地理学
    第一节东西方地理知识的交流
    第二节地志
    第三节官方首次派人实地考察河源
    第四节地图
   第二十七章生物学
    第一节植物生态知识
    第二节植物生理知识
    第三节养蚕
    第四节养蜂
   第二十八章医药学
    第一节医事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节医学基础研究与营养学成就
    第三节医学争鸣与临床医学的发展
    第四节各族医学家
    第五节中外医学交流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第一节基本史料
    第二节私家著作
    第三节地方志
    第四节明代徽州文书档案
    第五节其他明代档案史料
   第二章研究概况
    第一节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研究明史的情况
    第二节关于几个专题的研究情况
   第三章本卷编写旨趣
  乙编综述
   第一章明朝的建立与北元的覆灭
    第一节元末天下大乱
    第二节群雄并起
    第三节朱元璋的崛起
    第四节扫平群雄,北伐中原
    第五节北元的覆灭
   第二章明朝的兴盛
    第一节明初政治
    第二节“靖难之役”与永乐年间的政治
    第三节“仁、宣致治”
   第三章明朝的中衰
    第一节正统至天顺年间的政治
    第二节成化至正德年间的政治
    第三节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
   第四章明朝的灭亡
    第一节皇室疯狂兼并土地
    第二节万历年间的矿使税监和民变
    第三节争“国本”和“三案”
    第四节东林党争
    第五节魏忠贤专权
    第六节严重的财政危机
   第五章明代的农民起义
    第一节明初的农民起义
    第二节明中期的农民起义
    第三节明末农民大起义
   第六章南明政权及各地的抗清斗争
    第一节清兵入关及大顺政权的抗清斗争
    第二节弘光政权的建立和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第三节大西军的抗清斗争
    第四节南明其他政权的抗清斗争
    第五节郑成功坚持抗清斗争及收复台湾
   第七章明代军政体制的变化
    第一节明朝的行政体制
    第二节军事制度
    第三节司法制度
    第四节监察制度
   第八章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发展
    第二节手工业的进步
    第三节商业的繁荣
    第四节资本主义萌芽
    第五节人身依附关系的松解
   第九章明朝的民族关系
    第一节明与东北民族
    第二节明与蒙古的关系
    第三节明代的西域和西藏
    第四节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第十章明朝的对外关系与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与朝鲜的关系
    第二节与安南的关系
    第三节与日本的关系
    第四节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第五节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
    第六节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的入侵
    第七节传教士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
   第十一章明代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明初对理学的提倡和统治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王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及其流派
    第三节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
    第四节罗钦顺、王廷相等对理学和心学的批评
    第五节顾宪成、高攀龙与东林学派
    第六节明末两大师——刘宗周和黄道周
    第七节实学思潮的兴起
   第十二章文学艺术
    第一节文学
    第二节小说与话本
    第三节戏曲
    第四节音乐、舞蹈
    第五节美术
  丙编典志
   第一章农学和农业技术
    第一节农具和农田水利
    第二节对耕作技术的认识和提高
    第三节施肥和改良土壤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新作物的引种和良种选育
    第五节棉花栽培技术的进步
    第六节大田作物的无性繁殖技术
    第七节园艺、植桑养蚕和畜牧兽医技术
    第八节农书
   第二章土地制度
    第一节明代土地制度的形式
    第二节编造田籍
    第三节推行屯田
    第四节限制庄田
   第三章户口制度
    第一节建立户帖户籍
    第二节抚辑各色人户
    第三节调整人口布局
    第四节户口统计混乱
   第四章赋役制度
    第一节明初赋役制度的重建
    第二节金花银与江南均田均粮活动
    第三节明中叶赋役制度的改革
    第四节万历清丈与一条鞭法改革
    第五节三饷加派与明代赋役制度的终结
   第五章官私手工业
    第一节官府手工业
    第二节地方官府手工业
    第三节官府对工匠的管理制度
    第四节民间手工业
   第六章手工业、工程技术
    第一节建筑
    第二节水利
    第三节纺织
    第四节采矿
    第五节冶金
    第六节机械
    第七节交通运输
    第八节兵器
    第九节造纸
    第十节印刷
    第十一节制瓷
    第十二节漆器
    第十三节煤炭
    第十四节石油天然气
   第七章阶级结构
    第一节明代社会阶级的构成及其特点
    第二节宗室与勋戚
    第三节界限分明的官与民
    第四节农村的阶级对立
    第五节成分复杂的城镇阶级构成
    第六节独立的经济群体——商人与商帮
   第八章商业
    第一节明代商业的特点
    第二节市场管理制度
    第三节商税的征收和管理制度
    第四节对商人的管理与控制制度
   第九章教育、科举与铨选、考核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
    第二节考试制度
    第三节科举制度
    第四节任官制度
    第五节任官回避制度
    第六节官吏的考核制度
   第十章明代的宗教
    第一节佛教
    第二节道教
    第三节民间宗教
    第四节伊斯兰教
    第五节天主教
  丁编传记
   第一章明太祖
    第一节从行僧到帝王
    第二节皇权的树立
    第三节经济政策
    第四节保境安民
    第五节“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第二章刘基李善长宋濂胡惟庸
    第一节刘基
    第二节李善长
    第三节宋濂
    第四节胡惟庸
   第三章徐达常遇春沐英蓝玉
    第一节徐达
    第二节常遇春
    第三节沐英蓝玉
   第四章明成祖
    第一节“靖难”取胜,朱棣即位
    第二节文治武功
    第三节长驾远驭
    第四节宫闱
    第五节余论
   第五章方孝孺解缙
    第一节方孝孺
    第二节解缙
   第六章姚广孝夏原吉
    第一节姚广孝
    第二节夏原吉
   第七章郑和
    第一节哈只世家
    第二节七下西洋
    第三节历史影响
   第八章宗喀巴
    第一节幼年出家
    第二节入藏求学
    第三节云游和立宗
    第四节宗教改革
    第五节创立格鲁派
   第九章唐赛儿
    第一节救民于困厄的“佛母”
    第二节山东饥荒与唐赛儿起义
    第三节唐赛儿失踪之谜
   第十章明仁宗
    第一节仁厚之君
    第二节夺嫡之争
    第三节九个月的仁宗之治
   第十一章明宣宗
    第一节宣德初政
    第二节宽松与务实
    第三节任人唯贤
    第四节守成之君
   第十二章周忱况钟
    第一节周忱
    第二节况钟
   第十三章杨士奇杨荣杨溥
    第一节杨士奇
    第二节杨荣
    第三节杨溥
   第十四章明英宗
    第一节“委政阁臣”,纲纪未弛
    第二节朝政渐乱,宦寺擅权
    第三节“土木之变”,英宗被俘
    第四节南宫复辟,重登帝位
   第十五章于谦
    第一节巡抚二省,声著朝野
    第二节挺身于危难之中
    第三节改革军制
    第四节“一腔热血,竟洒何地!”
   第十六章明孝宗
    第一节弘治初政
    第二节从宫廷到朝廷
    第三节弘治中兴
    第四节兴革与法祖
   第十七章丘浚李东阳
    第一节丘浚
    第二节李东阳
   第十八章王恕马文升刘大夏
    第一节王恕
    第二节马文升
    第三节刘大夏
   第十九章明武宗汪直刘瑾
    第一节明武宗
    第二节汪直
    第三节刘瑾
   第二十章王守仁
    第一节心忧天下,“格物穷理”
    第二节龙场彻悟,“理在心中”
    第三节镇压农民起义
    第四节平宁王之乱,无功反遭妒
    第五节建书院,“致良知之教”
    第六节身居闲职,讲学不辍
   第二十一章王艮
    第一节从灶丁到学者
    第二节师生之间
    第三节创立泰州学派
    第四节王艮的叛逆精神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十二章明世宗
    第一节议礼皇帝
    第二节“嘉靖新政”
    第三节道长皇帝
    第四节君臣之间
   第二十三章张璁桂萼杨慎
    第一节张璁
    第二节桂萼
    第三节杨慎
   第二十四章严嵩徐阶高拱
    第一节严嵩
    第二节徐阶
    第三节高拱
   第二十五章海瑞
    第一节聪敏好学,立志用世
    第二节以礼为教,不畏强权
    第三节丈田均赋,革弊兴利
    第四节冒死上疏,抨击皇帝
    第五节巡抚江南,挫抑豪强
    第六节退居林下,关心国事
    第七节任劳任怨,一生清贫
   第二十六章明神宗
    第一节冲年即位
    第二节励精图治
    第三节自毁改革成果
    第四节三十年晏处深宫
   第二十七章张居正
    第一节厚望所寄
    第二节从翰林到内阁
    第三节从普通阁臣到操纵内阁
    第四节选用人材——考成法
    第五节边事安排
    第六节捐上而益下
    第七节度田、条编
    第八节从“夺情”到抄家
   第二十八章戚继光
    第一节世袭登州指挥,整饬防务
    第二节抗倭于东南沿海
    第三节北戍蓟辽
    第四节功大赏薄,晚景凄凉
   第二十九章俺答三娘子
    第一节俺答
    第二节三娘子
   第三十章李贽
    第一节商人世家子
    第二节官场受磨难
    第三节著书立“异端”
    第四节无辜系狱
   第三十一章魏忠贤
    第一节独揽朝政
    第二节迫害“东林”党人
    第三节阉党与生祠
    第四节厂卫刑狱
    第五节从九千岁到败亡
   第三十二章顾宪成李三才杨涟
    第一节顾宪成
    第二节李三才
    第三节杨涟
   第三十三章赵南星高攀龙
    第一节赵南星
    第二节高攀龙
   第三十四章张溥张采
    第一节张溥
    第二节张采
   第三十五章刘宗周黄道周
    第一节刘宗周
    第二节黄道周
   第三十六章李梦阳
    第一节官场险恶,四度入狱
    第二节“今真诗乃在民间”
   第三十七章王世贞
    第一节身世和宦历
    第二节文学理论
    第三节史学理论
   第三十八章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
    第一节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
    第二节施耐庵和《水浒传》
    第三节吴承恩和《西游记》
   第三十九章佚名冯梦龙
    第一节佚名
    第二节冯梦龙
   第四十章汤显祖徐渭
    第一节汤显祖
    第二节徐渭
   第四十一章归有光袁宏道钟惺
    第一节归有光
    第二节“公安三袁”
    第三节钟惺附谭元春
   第四十二章董其昌陈洪绶
    第一节董其昌
    第二节陈洪绶
   第四十三章唐寅文徵明祝允明沈周仇英
    第一节唐寅
    第二节文徵明
    第三节祝允明
    第四节沈周仇英
   第四十四章回回诗人
    第一节丁鹤年及赛景初等
    第二节金大车等江南诗人
    第三节马继龙等云南诗人
   第四十五章李时珍
    第一节出身世医
    第二节《本草纲目》的科学成就
    第三节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第四节深远的影响
   第四十六章徐光启利玛窦
    第一节徐光启
    第二节利玛窦
   第四十七章徐霞客宋应星
    第一节徐霞客
    第二节宋应星
   第四十八章朱载堉
    第一节家世和主要著作
    第二节创建十二平均律
    第三节其他方面的科学成就
    第四节淡泊名利,辞却王爵
   第四十九章崇祯帝
    第一节“中兴”之梦
    第二节重宦官、轻文臣
    第三节急躁与褊狭的性格
    第四节孤独的勤政者
    第五节煤山自缢
   第五十章周延儒温体仁
    第一节周延儒
    第二节温体仁
   第五十一章袁崇焕孙承宗熊廷弼
    第一节袁崇焕
    第二节孙承宗
    第三节熊廷弼
   第五十二章陈子龙张煌言
    第一节陈子龙
    第二节张煌言
   第五十三章杨嗣昌史可法
    第一节杨嗣昌
    第二节史可法
   第五十四章李自成张献忠马守应
    第一节李自成
    第二节张献忠
    第三节马守应
   第五十五章数学
    第一节传统数学研究的衰落
    第二节商业数学的发展
    第三节珠算术的发展
    第四节西方数学的引进
   第五十六章天文学
    第一节厉禁和抗禁
    第二节历法
    第三节天文台
    第四节回回天文学
    第五节航海天文学
    第六节西方天文学的传入
    第七节《崇祯历书》
   第五十七章物理学
    第一节力学
    第二节声学
    第三节光学
    第四节电和磁
   第五十八章化学
    第一节《道藏》中的炼丹术著作
    第二节本草学中的化学知识
    第三节西方化学知识的传入
   第五十九章地理学
    第一节郑和航海与域外地理学著作
    第二节地方志
    第三节地图学
    第四节边疆地理和军事地理著
    第五节旅行家及其著作
   第六十章生物学
    第一节动植物形态和分类知识
    第二节动植物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遗传与变异
    第四节微生物知识
    第五节解剖学知识
    第六节《救荒本草》和《闽中海错疏》
   第六十一章医药学
    第一节医学基础学科的进步
    第二节临床医学进一步丰富发展
    第三节医学革新与求实思想的兴起与成就
    第四节卫生保健管理制度与中外交流
 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
  甲编序说
   第一章基本史料
    第一节编年体、纪传体史料
    第二节政书
    第三节档案
    第四节地方史志
    第五节清人边疆史地书籍
    第六节文集
    第七节笔记
    第八节记事本末体史料
    第九节契据文书
    第十节类书和丛书
    第十一节文物
   第二章研究概述
    第一节辛亥革命(1911年)以来的清史研究
    第二节1949年以来的清史研究
   第三章本卷编写旨趣
  乙编综述
   第一章后金兴起
    第一节金国英明汗
    第二节明满关系
   第二章清的确立
    第一节宽温仁圣皇帝
    第二节无敌军威
   第三章入主中原
    第一节君临天下
    第二节既沿明制又增新章
   第四章康乾盛世
    第一节计擒鳌拜玄烨亲政
    第二节强化统治机构加强思想控制
    第三节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
    第四节平定准部统一回疆
    第五节安定西南辖治蒙区
    第六节经济发展“大清全盛”
   第五章嘉道渐衰
    第一节政以贿成昏庸腐朽
    第二节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清政府的防范
   第六章白莲教和川楚陕农民起义
    第一节白莲教
    第二节川楚陕农民大起义
   第七章天地会
    第一节天地会的起源
    第二节天地会的群众基础、特点和性质
    第三节天地会的作用
   第八章少数民族
    第一节蒙古族
    第二节藏族
    第三节彝族
    第四节回族
    第五节维吾尔族
    第六节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
   第九章台湾的开发
    第一节土地的开发
    第二节经济的发展
   第十章中俄关系
    第一节起源和冲突
    第二节早期俄使来华
    第三节雅克萨之战
    第四节中俄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
    第五节俄商来华与《布连斯奇条约》及《恰克图条约》
    第六节俄国传教士的在华活动
  丙编典志
   第一章农学和农业技术
    第一节农具和农田水利
    第二节对生产技术原理认识的提高和耕地技术的改进
    第三节作物构成和“一岁数收”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几种特殊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经验的进一步丰富
    第六节植树造林和柞蚕放养技术的改进
    第七节农书
   第二章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上)
    第一节旗地
    第二节农业租佃关系
    第三节农业雇佣劳动
    第四节台湾的土地制度和租佃关系
    第五节土地买卖
   第三章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下)
    第一节八旗王公贵族
    第二节孔府贵族地主
    第三节宗族制度
   第四章手工业技术及有关的工程
    第一节建筑
    第二节水利
    第三节纺织
    第四节采矿
    第五节冶金
    第六节机械
    第七节交通运输
    第八节兵器
    第九节造纸
    第十节印刷
    第十一节瓷器
    第十二节石油天然气
   第五章手工业与资本主义萌芽
    第一节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四川井盐业中资本主义的萌芽
   第六章商人、商业、商镇
    第一节商人和商业
    第二节天下四大镇
    第三节粤海关
    第四节广东十三行
    第五节物价
   第七章政权机构及其职能
    第一节职官制度
    第二节议政王大臣会议
    第三节财政管理
    第四节漕运
    第五节学校与科举
    第六节“滋生人丁”和“摊丁入亩”
   第八章军制和法制
    第一节八旗与绿营
    第二节刑法制度
   第九章礼俗
    第一节岁时节日风俗
    第二节木兰秋狝
   第十章官修图书
    第一节清代官修图书制度与机构
    第二节清代官修图书的基本概况
    第三节清代官修图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丁编传记
   第一章太祖努尔哈赤
    第一节艰苦创业的“英明汗”
    第二节萨尔浒之战的无敌统帅
    第三节威风凛凛的辽东王
    第四节屡犯错误的年迈之君
    第五节宁远失利含恨而逝
   第二章太宗皇太极
    第一节在战争中成长
    第二节天聪汗的成就
    第三节大清国宽温仁圣皇帝
   第三章多尔衮
    第一节从孤儿弱主到和硕睿亲王
    第二节立幼帝大战山海关
    第三节九洲干戈开国定制
    第四节功罪自有评说
   第四章顺治帝福临
    第一节六岁即位
    第二节乾纲独断锐意更新
    第三节偏袒满人刚愎任性
    第四节对传教士、名僧的优遇和敬重
    第五节皇后和贵妃
   第五章康熙帝玄烨
    第一节聪颖勤学
    第二节登大位
    第三节擒鳌拜
    第四节平“三藩”
    第五节征“罗刹”
    第六节抚蒙古
    第七节理财政
    第八节重文化
   第六章代善
    第一节尊号“古英巴图鲁”
    第二节大贝勒
    第三节和硕兄礼亲王
   第七章李定国
    第一节大西军战将
    第二节平定黔滇
    第三节联明抗清
    第四节两蹶名王
    第五节转战两广
    第六节粉碎孙逆
    第七节宁死荒外
   第八章范文程
    第一节初显身手授游击
    第二节智谋日增升任大学士
    第三节疏言天下事定计取中原
    第四节开国定制再建功勋
    第五节功成引退“元辅高风”
   第九章郑成功
    第一节楼船世家一少年
    第二节隆武赐姓海上起兵
    第三节立足金、厦
    第四节和战之间
    第五节北伐金陵
    第六节收复台湾
    第七节英雄之死
   第十章鳌拜
    第一节身经百战的巴图鲁
    第二节有所作为的辅政大臣
    第三节功过参半
   第十一章吴三桂
    第一节明朝的宁远总兵
    第二节献关降清晋爵平西王
    第三节杀故主晋爵亲王
    第四节叛清称帝五月而亡
   第十二章图海
    第一节大起大落
    第二节重新起用平定察哈尔
    第三节降服三藩叛将王辅臣
    第四节定陕甘,征四川,功勋卓著
   第十三章明珠
    第一节先世及早年的经历
    第二节参与国事的决策
    第三节与理学名臣的往来
    第四节晚年戴罪
   第十四章索额图
    第一节先世贵族朝廷重臣
    第二节为平定三藩积极谋划
    第三节签订《尼布楚条约》
    第四节从征准噶尔
    第五节被康熙处死
   第十五章黄宗羲
    第一节为父申冤赴京上疏
    第二节声讨阉党余孽阮大铖
    第三节起兵抗清“濒于十死”
    第四节讲学十七载创立浙东学派
    第五节著作等身一代大师
    第六节晚年顺清寿逾八旬
   第十六章顾炎武
    第一节遗民孤忠“无仕异朝”
    第二节“经世致用”及民主意识
    第三节顾炎武的历史性成就
   第十七章王夫之
    第一节先世和早年的生活
    第二节坚持抗清斗争
    第三节不朽的著作光辉的思想
   第十八章汤斌
    第一节为民解忧的四品道员
    第二节精通理学的“博学鸿儒”
    第三节廉洁奉公的江宁巡抚
    第四节忤权相遭贬郁病去世
   第十九章李光地
    第一节贪功卖友青云直上
    第二节直隶巡抚政绩卓著
    第三节晋官大学士
   第二十章于成龙
    第一节勇于任事
    第二节清苦克俭
   第二十一章张伯行
    第一节治河崭露头角
    第二节“清白之名闻天下”
    第三节“礼乐名臣”
   第二十二章靳辅
    第一节早年的经历
    第二节总督河道和“一日八疏”
    第三节治河初见成效与第一次大争论
    第四节再获成功与争论迭起
    第五节跌宕的岁月
   第二十三章颜元李塨
    第一节颜元的家世和生平
    第二节颜元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第三节继承和发展了颜元学说的李塨
   第二十四章王锡阐
    第一节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对中西历法的研究
    第三节《晓庵新法》和《圆解》
    第四节《五星行度解》
    第五节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十五章梅文鼎
    第一节家世和生平
    第二节学术活动和著作
    第三节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和贡献
    第四节对中国数学的研究和贡献
    第五节对清代学术界的影响
   第二十六章蒲松龄
    第一节少年时期
    第二节对民间俚曲和鬼狐故事的兴趣
    第三节幕宾生涯
    第四节贫病交加笔耕不辍
    第五节坐馆四十年
    第六节《聊斋志异》的创作和流传
   第二十七章雍正帝胤禛
    第一节储位斗争中继承皇位
    第二节政治思想、才能和性格
    第三节政治斗争与处理政敌
    第四节改革赋役制度及对农民的政策
    第五节变更行政制度
    第六节思想文化政策的实施
    第七节改土归流及对边疆民族的政策
    第八节家庭生活和死亡之谜
   第二十八章乾隆帝弘历
    第一节继位为帝
    第二节乾隆初政
    第三节百务俱兴
    第四节“十全武功”
    第五节编纂《四库全书》
    第六节挥霍浪费和珅专权
   第二十九章鄂尔泰
    第一节生平与家世
    第二节施行改土归流政策
    第三节可贵的用人思想
    第四节性格与君臣际合
   第三十章傅恒
    第一节受帝宠金川立功
    第二节任宰辅佐治国政
    第三节击缅失败羞惭病故
   第三十一章兆惠
    第一节平准部之功
    第二节定回疆之功
   第三十二章阿桂
    第一节尚书之子初露头角
    第二节创办伊犁屯田
    第三节办理缅甸事务
    第四节平定金川
    第五节治水督师查办钦案
    第六节鄙视和珅力保晚节
   第三十三章和珅
    第一节罕见的发迹
    第二节秉权二十余年
    第三节可悲的结局
   第三十四章郑板桥
    第一节家业衰败刻苦求学
    第二节清廉为官
    第三节卖画终老
    第四节板桥风格
   第三十五章吴敬梓
    第一节家世和生平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创作和流传
   第三十六章曹雪芹
    第一节生平和家世
    第二节《红楼梦》的创作和高鹗的续修
    第三节《红楼梦》的反封建意识
   第三十七章戴震
    第一节钦赐殿试,《四库全书》纂修官
    第二节哲学思想
    第三节考据大师
    第四节自然科学史上的贡献
   第三十八章钱大昕
    第一节家世和早年生活
    第二节仕宦生活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晚年归隐学术成就斐然
   第三十九章赵翼
    第一节早年生活
    第二节仕宦与著述
   第四十章章学诚
    第一节立志史学
    第二节一代大师
   第四十一章嘉庆帝颙琰
    第一节继位和亲政
    第二节所谓的“咸与维新”
    第三节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
    第四节抑制英国入侵严禁鸦片输入
   第四十二章道光帝旻宁
    第一节改革漕运、盐政,开禁采矿
    第二节矫正奢靡风尚
    第三节整顿吏治
    第四节禁止鸦片走私与贸易
    第五节鸦片战争中对英国侵略者的抵抗和妥协
    第六节平定张格尔叛乱
    第七节镇压瑶民起义
   第四十三章阮元
    第一节生平、家世与为人
    第二节几件政事
    第三节学术成就
    第四节对西方的态度
   第四十四章王清任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在解剖学上的贡献
    第三节“气血学说”的提倡
    第四节最可宝贵的精神
    第五节历史条件的限制
   第四十五章吴其浚
    第一节生平
    第二节《植物名实图考》
    第三节其他著作
   第四十六章王聪儿李文成
    第一节王聪儿与白莲教
    第二节李文成与天地教
   第四十七章数学
    第一节对数的引进
    第二节梅文鼎的数学工作
    第三节康熙帝与《数理精蕴》
    第四节中国传统数学的整理研究和《畴人传》
    第五节方程论
    第七节李善兰的数学工作
    第八节其他方面的成就
   第四十八章天文学
    第一节《西洋新法历书》与《时宪历》的颁行
    第二节钦天监的天文工作
    第三节钦天监以外的天文工作
    第四节近代天文学的萌芽
    第五节气象学的发展
   第四十九章物理学
    第一节力学
    第二节热学
    第三节声学
    第四节光学
    第五节电和磁
   第五十章地理学
    第一节传统地理学的进展
    第二节古代地理学文献的考释
    第三节边疆地理和域外地理
    第四节关于水系的专门研究
    第五节方志学
    第六节旅行家和游记
    第七节《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
   第五十一章化学
    第一节传统化学工艺的发展
    第二节药物化学
    第三节西方化学知识的引进与应用
    第四节化学实验
   第五十二章生物学
    第一节动植物形态知识
    第二节生物分类学
    第三节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第四节植物生态学
    第五节植物生理学
    第六节对动植物生长习性的观察与研究
    第七节遗传育种
    第八节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五十三章医药学
    第一节本草学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王清任对人体解剖学研究的卓越成就
    第三节温病、传染病治疗技术的提高
    第四节外科学的发展与保守倾向
    第五节针灸、外治与气功的发展
    第六节医学类书、全书、丛书等的大量编纂
    第七节最早的医学会与医学杂志的创办
    第八节西医学的传入
    第九节清代医事制度
 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
  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第一节政府官书
    第二节各级官员文书
    第三节典章制度
    第四节私家著作
    第五节人物史料
    第六节经世文选编
    第七节报刊
    第八节建国以来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
   第二章研究概况
    第一节建国前的近代史研究
    第二节建国后近代史新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建国后关于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第四节建国后关于近代经济史的研究
    第五节建国后关于近代文化史的研究
    第六节建国后关于近代社会史的研究
    第七节建国后关于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第八节近些年来有关近代史重大理论问题的争论
   第三章本卷编写旨趣
  乙编综述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第二节战争的进程和清廷的失败
    第三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四节鸦片战争前后的学术文化
   第二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太平天国的兴起
    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第三节清廷对抗太平军的措施
    第四节太平军北伐和西征
   第三章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第一节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
    第二节贵州苗民大起义
    第三节西北回民大起义
    第四节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第四章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政局的变化
    第一节英、法发动侵华战争和《天津条约》
    第二节英法侵略战争再起和《北京条约》
    第三节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第四节清廷政局的变化
   第五章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第一节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第二节艰苦转战和改革内政的努力
    第三节保卫安庆和经营苏浙
    第四节太平天国的失败
   第六章外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员的洋务活动
    第一节外国的经济侵略
    第二节洋务派的出现
    第三节军用工业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第四节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的兴办
   第七章商办企业的出现。新阶级的产生。思想文化的变化
    第一节商办企业的出现
    第二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产生
    第三节思想文化的变化
   第八章中国边疆地区在侵略势力下的危机。中法战争
    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在侵略势力下的危机
    第二节中法战争
   第九章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
    第一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第二节战争进程和清廷的失败
    第三节《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第四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十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
    第一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节维新思潮的兴起和维新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第十一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节八国联军的侵华和清廷的宣战
    第三节八国联军的暴行
    第四节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十二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空前加剧的社会危机
    第二节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第三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十三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清廷的“预备立宪”
    第一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第二节清廷的“预备立宪”
   第十四章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皇朝的灭亡
    第一节武昌起义及全国的响应
    第二节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第三节袁世凯的窃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十五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第一节袁世凯专制统治的建立
    第二节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第三节军阀的割据统治
   第十六章中国革命的新曙光
    第一节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
    第二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丙编典志
   第一章近代农业和农学技术
    第一节中国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端(1842—1894)
    第二节中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1895—1927)
    第三节中国农村经济中资本主义的滋长
    第四节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第五节鸦片战争后中西农学的交汇
    第六节《农学报》的刊行和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的创办
   第二章手工业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后至太平天国时期的手工业
    第二节同光年间手工业的衰落
    第三节官手工业的变化
    第四节清末手工业的新变化
   第三章工业
    第一节中国机器工业的产生(1840——1894)
    第二节中国机器工业的初步发展(1895—1919)
   第四章工业工程技术
    第一节土木工程
    第二节能源
    第三节冶金
    第四节交通
    第五节其他重工业
    第六节轻工业
   第五章土地制度、租佃关系的演变及自然经济的分解
    第一节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封建租佃关系的演变
    第三节自然经济的解体
   第六章商业
    第一节外国资本主义商品侵略下的中国商业(1848—1894)
    第二节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支配下的中国贸易
   第七章交通邮电
    第一节航运
    第二节铁路
    第三节电信
    第四节邮政
   第八章河工、漕运、盐政的衰败
    第一节清代财政经济的三大痼疾
    第二节为增加封建剥削而进行的改革
    第三节近代河工的衰落
    第四节中国盐政的殖民地化
   第九章海关、关税和子口税
    第一节近代海关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和确立
    第二节近代关税制度
    第三节子口税制度
    第四节近代海关与关税制度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第十章法制
    第一节晚清法律制度的变化(1840—1911)
    第二节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1851—1864)
    第三节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1912—1919年5月4日)
   第十一章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
    第一节晚清政权机构的变化
    第二节太平天国的政权机构
    第三节民国初年的政权机构
    第四节北洋政府的政权机构
   第十二章宪政
    第一节清末“预备立宪”
    第二节民国初年的宪政
    第三节袁世凯时期的宪政
    第四节皖系军阀时期的宪政
   第十三章兵制
    第一节湘军
    第二节淮军
    第三节新军
    第四节近代海军
   第十四章秘密结社
    第一节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时期
    第二节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
   第十五章新式学堂的开办与留学运动兴起
    第一节洋务学堂的开办与留学生的派遣
    第二节维新学堂的开办与留学政策的确定
    第三节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政学堂的开办
   第十六章学术
    第一节哲学
    第二节史地之学和考古学
   第十七章文学、艺术
    第一节诗文
    第二节小说
    第三节翻译文学的发展
    第四节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
    第五节戏剧
    第六节音乐
    第七节绘画、书法
   第十八章新闻出版
    第一节新闻事业
    第二节图书出版事业
  丁编传记
   第一章林则徐
    第一节悉心研求经世之学
    第二节实现匡时济世之志
    第三节在广东禁烟和抗英
    第四节遣戍伊犁
   第二章龚自珍魏源
    第一节龚自珍
    第二节魏源
    第三节龚、魏的不同性格
   第三章洪秀全
    第一节从应科举到拜上帝
    第二节建立太平天国
    第三节社会经济理想和思想文化政策
    第四节洪、杨内讧
    第五节重建领导
    第六节对外关系
    第七节后期的政策和失败
   第四章李秀成
    第一节从战士到将领
    第二节被封忠王
    第三节经营苏福省
    第四节两次进攻上海
    第五节从愚忠到晚节不终
   第五章洪仁玕
    第一节笃诚的拜上帝教徒
    第二节学习西方文化
    第三节发展资本主义的宏伟计划
    第四节壮烈殉国浩气长存
   第六章杜文秀
    第一节永昌惨案
    第二节北上叩阍
    第三节丙辰惨案
    第四节大理政权的建立
    第五节四反围剿
    第六节反招抚
    第七节东征昆明
    第八节大理保卫战
   第七章慈禧太后
    第一节从兰贵人到太后
    第二节除“八大臣”,垂帘听政
    第三节惩儆恭亲王奕䜣
    第四节再次垂帘听政
    第五节六十寿典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
    第六节戊戌政变
    第七节对义和团的抚与剿,对帝国主义屈膝投降
    第八节施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第八章奕詝
    第一节兄弟积怨
    第二节留守京师办理“和局”
    第三节中外“合作”镇压农民起义
    第四节发动“辛酉政变”
    第五节对外妥协与御侮的双重心态
    第六节遭慈禧太后的惩儆
    第七节与顽固派的论争
    第八节被罢黜闲置
    第九节对日主和,反对变法
   第九章光绪帝
    第一节冲龄即位
    第二节幼帝生涯
    第三节亲政波折
    第四节甲午主战
    第五节下诏变法
    第六节曲折余生
   第十章曾国藩
    第一节获取功名,肆力理学
    第二节上折陈言
    第三节组织湘军,屠杀会党群众
    第四节镇压太平天国
    第五节从主张抵抗到外敦“和好”
    第六节举办洋务
    第七节“剿捻无功”
    第八节“曲全邻好”
   第十一章李鸿章
    第一节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起家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中心人物
    第三节办理外交事务
    第四节在侵略战争面前节节退让
    第五节从签订《中俄密约》到出任两广总督
    第六节最后的对外屈服妥协
   第十二章左宗棠
    第一节究心经世之学
    第二节御“外患”与除“内忧”
    第三节参与镇压太平天国
    第四节创办福州船政局
    第五节用兵陕甘
    第六节收复新疆
    第七节督办福建军务
   第十三章张之洞
    第一节清流派的首领
    第二节整顿山西吏治,严禁鸦片
    第三节筹划抗法,兴办洋务企业
    第四节同维新派的联系与分歧
    第五节镇压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
    第六节“变通政治”的《江楚三折》
    第七节废除科举制度,实行“癸卯学制”
    第八节督办铁路
    第九节任中枢重臣
   第十四章郑观应
    第一节从买办生涯到投资洋务企业
    第二节撰《救时揭要》和《易言》
    第三节任职轮船招商局。为抗法战争作贡献
    第四节扩编《易言》为《盛世危言》
    第五节再度任职企业与信仙求道
   第十五章康有为
    第一节勤学与苦闷
    第二节“参中西之新理”
    第三节从崇古文经学到尊今文经学
    第四节长兴讲学,撰《伪经考》、《改制考》
    第五节发动“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
    第六节推进戊戌变法维新
    第七节流亡海外,创设保皇会
    第八节反对民主革命
    第九节成立帝国宪政会,开展立宪运动
    第十节鼓吹尊孔,拥护溥仪复辟
   第十六章梁启超
    第一节从学海堂到万木草堂
    第二节宣传维新变法和君主立宪
    第三节民初政坛的风云人物
    第四节多变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学术成就
   第十七章严复
    第一节弃科举,习海军
    第二节走“变今”维新的道路
    第三节翻译西书
    第四节反对民主革命
    第五节保守复旧的落伍者
   第十八章谭嗣同
    第一节为维新改革而献身
    第二节激进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三节复杂多变的哲学思想
   第十九章黄遵宪
    第一节“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著《日本国志》与《日本杂事诗》
    第三节“欲捐其躯以报国”,“志在变法、在民权”
    第四节倡导“我手写我口”的晚清新派诗人
    第五节革职回乡,未忘尽“生人应尽之义务”
   第二十章张謇
    第一节从状元到资本家
    第二节在两个世纪之交
    第三节辛亥革命前后
   第二十一章李善兰
    第一节雅志说算术,心志穷专一
    第二节朝廷养兵本卫民,临敌不战为何哉
    第三节步算中西独绝伦,小李将军算法奇
    第四节朝译几何,暮译重学
    第五节辅佐洋务新政,实施科学救国
    第六节合中西之各术,绍古圣之心传
    第七节学问量天测地赅,诗文余事亦恢恢
   第二十二章徐寿
    第一节研读科技典籍,善制工艺器械
    第二节一代翻译名家
    第三节中国近代最早的化学家
    第四节乐律研究的成就
    第五节创办格致书院
   第二十三章詹天佑
    第一节留学十载,“学有其成”
    第二节驾舰绘图,“技艺素优”
    第三节筑路七载,初露才华
    第四节修筑京张铁路,大展宏图
   第二十四章孙中山
    第一节探索救国的途径
    第二节创立兴中会
    第三节组织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第四节策划反清武装起义
    第五节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六节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第二十五章黄兴
    第一节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节创立华兴会
    第三节参与组织中国同盟会
    第四节领导武装起义
    第五节民国初建
    第六节南京讨袁
    第七节流亡日、美
   第二十六章邹容陈天华
    第一节留学日本
    第二节《革命军》和“苏报案”
    第三节为警醒同胞而蹈海
   第二十七章章太炎
    第一节从埋头“稽古之学”到主张“革政”
    第二节鼓吹反清革命和“苏报案”
    第三节主编《民报》,讲授国学
    第四节在袁世凯统治时期
    第五节参与护法运动,反对国共合作
    第六节晚年主张抗日
    第七节著述的编印
   第二十八章秋瑾
    第一节抱“匡济艰危”之志
    第二节东渡日本,参加反清革命
    第三节创《中国女报》,宣传男女平等
    第四节组织反清武装起义
   第二十九章宋教仁
    第一节踏上革命征途
    第二节宣传爱国民主思想
    第三节筹谋民国大业
    第四节为宪法而牺牲
   第三十章袁世凯
    第一节在朝鲜的政治活动
    第二节小站练兵
    第三节出卖维新志士剿灭义和团
    第四节在直隶推行“新政”
    第五节回籍“养疴”
    第六节东山再起攫取民国总统
    第七节镇压“二次革命”摧毁共和制度
    第八节复辟帝制自取败亡
   第三十一章蔡锷
    第一节东渡日本习军事
    第二节在湘桂训练新军
    第三节在云南响应武昌起义
    第四节对袁政权的幻想
    第五节发动反袁的护国战争
    第六节亲赴前线指挥作战
   第三十二章程长庚谭鑫培
    第一节程长庚
    第二节谭鑫培
   第三十三章数学
    第一节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数学
    第二节晚清时期的中国数学教育
    第三节二十世纪初年普及西方数学
   第三十四章天文学
    第一节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
    第二节清末民初各类学校中的天文教育
    第三节天文机构的变迁
   第三十五章气象学
    第一节西方传来的气象学
    第二节列强在中国设立的气象台站
    第三节中国兴办的气象站网
   第三十六章物理学
    第一节传统物理学的终结
    第二节近代物理学的引进
    第三节物理学教育
   第三十七章化学
    第一节早期的化学书籍翻译与化学知识传播
    第二节化学教育的形成
   第三十八章地学
    第一节地理学
    第二节地质学
   第三十九章生物学
    第一节西方生物学的东传与西方人在华的生物采集活动
    第二节国人介绍和引进西方生物学
    第三节生物学教育和科研的始萌
   第四十章医药学
    第一节传统医学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西方医学的传入
    第三节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
   第四十一章科技社团与科研机构
    第一节科技社团中国最早的科技社团
    第二节科研机构
 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
  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第一节档案
     档案的典藏
     已公布的重要档案
     地区或专题性的档案史料
    第二节资料丛刊
     《民国丛书》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
     《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
     《上海资本主义典型企业史料》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诸种
     中央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诸种
     中外关系史史料
     工、青、妇运动史料
     现代思想史书目
     现代军事史料
    第三节报纸
     《申报》
     《新闻报》
     《大公报》
     《晨报》
     《民国日报》
     《益世报》
     《京报》
     《中央日报》
     《扫荡报》
     《字林西报》
     《中华日报》
     《新民报》
     《大同日报》
     《救亡日报》、《生活日报》、《抗战日报》
     《民主报》
     《热血日报》
     《红旗日报》
     《红色中华》
     《新中华报》
     《解放日报》
     《新华日报》
    第四节期刊
     北洋政府时期的期刊
     国民政府时期的期刊
    第五节口述史料
     综合性回忆录
     专题性回忆录
     地区性回忆录
     对历史人物的回忆
     自传式回忆录
     访问记录式回忆录
    第六节人物研究史料
     文集是人物研究的基本史料
     日记和书信
     自传与年谱
    第七节方志和外文史料
   第二章研究概况
    第一节学科发展概述
     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建立
     “文革”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成就
    第二节主要研究成果
     通史类
     专史类
    第三节学术观点与问题讨论举要
     中国现代史体系问题
     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一大”
     中国国民党“一大”
     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抗战期间中国军民的伤亡数目和财产损失
     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
     关于“和平民主新阶段”的事实和评价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
     关于“官僚资本”问题
   第三章本卷编写旨趣
  乙编综述
   第一章近代世界历史进程向中国提出来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新的政治分野的出现
   第三章改造中国的各种政治主张的纷陈和人民的历史的选择
   第四章革命斗争形式的演变和政治斗争规律的显现
   第五章国民党南京政权独裁统治的确立
    第一节政治上的独裁统治
    第二节对外政策
    第三节农工政策
    第四节与各派反共势力的妥协
    第五节国民党—党专政理论的确立和政治体制的初步建立
   第六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对中国出路问题的反思与探索
    第一节中共对中国出路问题反思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中共反思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第七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间政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第一节第三党对中国出路的反思与探索
    第二节改组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第三节人权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第四节乡村建设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第八章中原大战及其结局
    第一节中原大战前的争斗与战争
    第二节中原大战
    第三节中原大战的后果
   第九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中心任务的变化及各政派的实际反应
    第一节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中心任务的变化
    第二节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第三节中共对历史发展主流的旁向和对革命中心任务的偏离
    第四节中间政派面向中国历史的中心任务
   第十章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抗日问题上的汇流
    第一节中间集团积极推动团结抗日民主进程
    第二节中共政策的转变
    第三节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第四节各派政治力量汇流后新形势下的政治斗争
   第十一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总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一个战争
    第二节两个战场
    第三节三种政权
   第十二章欧洲战争、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先后爆发与国共两党世界战略的变化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世界战略的变化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世界战略的变化
   第十三章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党代表的政治力量的消长
    第一节国民党政治地位的降低
    第二节共产党政治地位的提高
   第十四章世界战局的根本转变和各党派对建国主张的阐发
    第一节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
    第二节共产党的建国主张
    第三节国民党的建国主张
   第十五章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第十六章一个短暂的特殊历史时期和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节短暂的特殊历史时期
    第二节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第十七章中间路线的破产和“南北朝”的幻灭
    第一节中间路线的主张及其破产
    第二节“南北朝”议论的出现及幻灭
    第三节中间派政治地位的变化
   第十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第一节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第十九章三十年的基本总结:三条路线、两种斗争、一个结局
  丙编典志
   第一章农业和农业科技
    第一节近代农业科技的起步
     近代农业科技的策源地
     棉花品种的选育改良
     粮食作物品种的改良
    第二节农业分支学科研究的开展和近代农业科技体系的形成
     中央农业实验所等单位的建立
     征集作物品种资源,倡行农业科技交流
     农业技术改进从多种分支领域呈现
    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农业
     农业机构的调整
     西南、西北地区的开垦与农业的发展
     陕甘宁等边区大力发展农业
     日军占领区的农业科技
    第四节抗战胜利后农业逐渐恢复
     农业教学、科研管理机构的复员
     一些地区、领域引进开发农业新技术取得成绩
     发展农业国际合作,培养技术人才
   第二章工业工程技术
    第一节土木工程
     建筑
     水利
    第二节能源
     电力
     煤炭
     石油
    第三节冶金
     钢铁冶炼
     有色金属
    第四节交通
     铁路
     造船
     汽车
     航空
     通信
    第五节其他重工业
     兵器
     化工
    第六节轻工业
     纺织
     造纸
     印刷
   第三章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态
     国家的土地所有
     地主的土地所有
     农民的土地所有
     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
     殖民主义的土地所有
     少数民族的土地关系
    第二节私有土地的继承与转移
     私人地产的继承
     民田的典当与买卖
    第三节农村的租佃关系
     佃农比重大,经营规模小
     租佃形式多样而落后
     租佃期短,或者无定期
     地租量重,剥削率高
     地租率与田等产量的背离
     押租预租盛行,附加租名目繁多
     永佃制趋向没落
    第四节农村土地的经营问题
     小农经营形式
     大农经营形式
     新式垦殖企业经营形式
     中国农村土地关系的症结
    第五节改革土地制度的种种主张与斗争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主张
     国共两党在改革土地制度中的合作与斗争
     其他政治派别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四章外国对华投资
    第一节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发展概况
     外资在华企业的产生和对华投资活动的开始(1840—1914)
     外国对华投资的发展及其投资权的争夺(1914—1931)
     日本对华投资的膨胀与消失(1931—1945)
     美国对华投资的扩张和外国在华势力的消亡(1945—1949)
    第二节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
     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结构
     外国在华投资的地区结构
     外国在华投资的投向结构
    第三节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和作用
     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
     外国对华投资的作用
   第五章国家垄断资本
    第一节官僚资本的缘起及最初形态
    第二节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从金融垄断发展到国家产业垄断
    第四节战后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第五节官僚资本的崩溃
   第六章民族资本
    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20年民族资本的进一步发展
     工业
     运输业
     银行业
     商业
    第二节1921年至1936年的民族资本状况
     航运业
     银行业
     商业
    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的厄运
     日军占领下伪满的民族资本
     沦陷区的民族资本
     大后方的民族资本
     后方主要工商业和金融业的概况
    第四节抗战胜利后民族资本的困境
     后方民营工业的没落
     沿海城市工业的恢复
     战后农业的衰退
     美货大量倾销压得民企透不过气来
     官僚资本的垄断独占和敲诈勒索
     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祸害
     民营工业的全面衰退
   第七章新民主主义经济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经济——崭新的经济形式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纲领
     和政策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结构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针和基本政策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壮大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及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第八章北洋政府的机构和制度
    第一节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中华民国宪法》
    第二节中央机构
     国会
     大总统
     国务院(内阁)
     司法机关
     中央其他机关
    第三节地方行政机构
     省级机构
     道、县级行政机构
     巡阅使
    第四节官制
   第九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机构和制度
    第一节立法机构和立法制度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立法院
     国防最高会议、国防最高委员会
     政治协商会议的五项决议与《中华民国宪法》
    第二节行政机构和行政制度
     国民政府初期的行政机构
     训政时期的三级中央政制
     抗战时期的战时体制
     行政三联制的推行
     战后的行政机构
    第三节军事机构和军事制度
     军政时期的军事机构和制度
     抗战时期的军事机构和制度
     战后军事机构的改组
    第四节司法机构和司法制度
     司法机构
     司法制度
     对民事、刑事案件和“反革命案件”的审判
     对公务员的惩戒
    第五节考试机构和文官制度
     考试机构
     考试及铨叙制度
     官等官俸制度
     对公职人员的考核制度
     抚恤金制度
    第六节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
     监察机构
     监察制度
    第七节地方机构和地方制度
     抗战前的地方机构设置与制度
     抗战时期地方机构的变动
     抗战后的新行政区划及机构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管理制度
    第八节国民大会和总统制度
     国民大会
     总统制度
   第十章解放区的政权机构和制度
    第一节红色政权的机构和制度
     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红色政权的中央机构
     红色政权的地方机构
     红色政权机构和制度建设中的不足
    第二节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构和制度
     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构及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政权机构和制度
     老解放区的政权机构和制度
     新解放城市的过渡性政权机构
     大行政区的政权机构
     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机构与制度
   第十一章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
    第一节沦陷区伪政权的出现
    第二节汪精卫投敌与日本关于成立“新中央政府”的方针
    第三节汪精卫国民政府的僭立
    第四节“国交”调整谈判与日本对伪府的承认
    第五节日本对伪府的强化
    第六节向英美宣战与伪府机构的调整
    第七节汪精卫毙命日本,陈公博代理伪府主席
    第八节汪伪政权的灭亡
  丁编传记
   第一章毛泽东
   第二章周恩来
   第三章刘少奇
   第四章朱德
   第五章李大钊
   第六章瞿秋白
   第七章李立三
   第八章张闻天
   第九章宋庆龄
   第十章陈独秀
   第十一章王明
   第十二章蒋介石
   第十三章胡汉民
   第十四章孔祥熙
   第十五章宋子文
   第十六章张群
   第十七章何应钦
   第十八章李宗仁白崇禧
   第十九章曹锟吴佩孚
   第二十章段祺瑞
   第二十一章张作霖
   第二十二章孙传芳
   第二十三章阎锡山
   第二十四章邓演达
   第二十五章李济深
   第二十六章冯玉祥
   第二十七章张澜
   第二十八章黄炎培
   第二十九章沈钧儒
   第三十章谭平山
   第三十一章章伯钧
   第三十二章罗隆基
   第三十三章张君劢
   第三十四章陈嘉庚
   第三十五章汪兆铭(精卫)
   第三十六章虞洽卿
   第三十七章荣宗敬荣德生
   第三十八章范旭东
   第三十九章蔡元培
   第四十章胡适
   第四十一章梁漱溟
   第四十二章郭沫若
   第四十三章邹韬奋
   第四十四章陶行知
   第四十五章冯友兰
   第四十六章张东荪
   第四十七章李四光
   第四十八章华罗庚
   第四十九章鲁迅
   第五十章沈雁冰(茅盾)
   第五十一章徐悲鸿
   第五十二章齐白石
   第五十三章梅兰芳
   第五十四章周信芳
   第五十五章数学
    第一节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数学教育
    第二节二三十年代的中外数学交流
    第三节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数学研究成就
    第四节中国数学会和中研院数学研究所
   第五十六章天文学
    第一节天文研究机构概观
    第二节近代天文教育工作的进展
    第三节中国天文学会
    第四节日食观测
    第五节天文研究工作概况
   第五十七章气象学
    第一节气象观测网建设和技术进步
    第二节外国人所设的气象台站
    第三节延安的气象事业
    第四节科学研究成就
   第五十八章物理学
    第一节物理学教育
    第二节物理学研究
    第三节中国物理学会
   第五十九章化学
    第一节化学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学术机构与出版物
    第三节二十世纪上半叶名词术语的厘订
    第四节分支学科的建立
   第六十章地学
    第一节留学生与近代地学思想的传入
    第二节地学团体、机构与地学刊物
    第三节近代高等地学教育
    第四节中国近代地学的主要成就
   第六十一章生物学
    第一节生物学教育的进步
    第二节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第三节学术团体
   第六十二章医药学
    第一节西医的发展和壮大
    第二节中医兴废之争
    第三节传统中医在限制中的缓慢发展
    第四节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第六十三章科技社团与科研机构
    第一节科技社团
    第二节科研机构
``` 






https://sites.google.com/site/jackzjy/%E4%B8%AD%E5%9B%BD%E9%80%9A%E5%8F%B2%EF%BC%88%E7%99%BD%E5%AF%BF%E5%BD%9D%EF%BC%89txt



https://www.dushu.com/showbook/101155/1038291.html

[第一卷导论](/cn/177/1)

[第二卷远古时代](/cn/177/2)

[第三卷上古时代](/cn/177/3)

[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cn/177/4)

[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n/177/5)

[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cn/177/6)

[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cn/177/7)

[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cn/177/8)

[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cn/177/9)

[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cn/177/10)

[第十一卷近代前编](/cn/177/11)

[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cn/177/12)


这是第一篇第一卷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