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国史大纲 - 钱穆 >
- 第三編 秦漢之部 >
-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東漢門第之興起
五 門第之造成
士人在政治社會上勢力之表現,「淸議」之外,更要的則為「門第」。
門第在東漢時已漸形成。
第一是因學術環境之不普遍,學術授受有限,往往限於少數私家,而有所謂「累世經學」。
其最著者莫如孔子一家之後,自伯魚、子思以下,再五世孔順為魏相。順子鮒,為陳涉博士。鮒弟子襄,漢惠時博士,為長沙太傅。襄孫武及安國。武子延年。安國、延年皆武帝時博士;安國至臨淮太守。延年子霸,昭帝時博士,宣帝時為大中大夫。霸子光,曆成、哀、平三帝,官至禦史大夬、丞相。自霸至七世孫昱,卿相牧守五十三人,列侯七人。安國後亦世傳古文尚書、毛詩有名。其次西漢大儒伏生,世傳經學,曆兩漢四百年。詳東漢伏湛傳。又次如東漢桓氏,自桓榮以下,一家三代為五帝師。榮授明帝,郁授章、和,焉授安、順,又焉兄孫彬,亦有名。
經學既為入仕之條件,於是又有所謂「累世公卿」。
累世公卿亦始西漢。如韋、平再世宰相,韋賢、玄成,父子相宣、元。平當、平宴,亦父子相繼。于氏為兩世三公,父定國為丞相,其子永為御史大夫。時為僅事。東漢則有四世三公者為楊氏,楊震為太尉,子秉、子賜(司徒)、子彪凡四世皆為三公。又四世五公者為袁氏,袁安為司空,又為司徒,子敞及京,京子湯,湯子逢,逢弟隗,四世五公,比楊氏更多一公。氏族之盛,西漢較之蔑如矣。
「累世經學」與「累世公卿」,便造成士族傳襲的勢力,積久遂成門第。
門第造成之另一原因,則由於察舉制度之舞弊。
地方察舉權任太守,無客觀的標準,因此亦於營私。一面是權門請托,一面是故舊報恩。兩者遞為因果,使天下仕途,漸漸走入一個特殊階級的手裡去。
明帝中元二年詔,已云:「選舉不實,權門請托。」樊鯈上言,則謂:「郡國舉孝廉,率取年少能報恩者。耆宿大賢,多見棄廢。」順帝時,河南尹田歆謂:「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戚書命,不宜相違。欲自用一名士,以報國家。」遂舉种暠。風俗通記南陽五世公為廣漢太守,與司徒長史段遼叔同歲。遼叔大子名舊,小子髡,到謂郡吏曰:「太守與遼叔同歲,幸來臨郡,當舉其子。如得至後歲,貫魚之次,敬不有違。」主簿柳對曰:「舊不如髡。」世公厲聲曰:「丈夫相臨,兒女尚欲舉之,何謂高下之間」竟舉舊。世公轉南陽,與東萊太守蔡伯起同歲,欲舉其子,伯起自乞子瓚尚弱,第琰幸已成人。是歲舉琰,明年複舉瓚。瓚十四未可見眾,常稱病,到十八始出治劇平春長,上書:「臣甫弱冠,未任宰禦,乞留宿衛。」尚書劾奏:「增年受選,減年避劇,請免瓚官。」此一事尤可見當時察舉情況也。
及門第勢力已成,遂變成變相的貴族。自東漢統一政府傾覆,遂變成變相之封建。長期的分崩離析,而中國史開始走上衰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