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字数:1102

说到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这三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人们都不会感到陌生。然而,在演义历史、戏说历史、调侃历史异常风行的今天,人们很难对略显严肃的历史学著作感兴趣,难怪他们不得不偏居一隅,沉入了历史的鸿沟。但是在中国现代的学术史上,他们都曾经是煊赫一时的人物,如果没有他们,中国的现代史学一定会寂寞许多,也无趣许多。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说过,“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而在清华读书期间曾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的张荫麟更是受到了熊十力的极力推崇,他说:“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

本书正是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融合而成。前两本都曾经是作者编定的教材,时至今日,这两本历史教科书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大大超过了今天的一些史学专著。吕思勉先生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吕思勉先生的这部《中国史》中不仅吸收了当时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还融入了大量自己的研究心得,颇有阅读价值。而年轻博学的张荫麟则堪称一位史学奇才,他治史强调从长编入手,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抓住最有意味的环节,撷取最为典型的事例。加之他具有通透的哲学和社会学眼光,更能够把握历史事件的实质,再现历史人物的性格。史学名家王家范称赞他的《中国史纲》:“文笔流畅优美,运思遣事之情深意远,举重若轻,在通史著作中当时称绝,后也罕见。”而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则是写于1938年春夏之交,那时,国家、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危急关头。在这本著作里,他从外交内政的关系入手,重点论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为抵御外敌入侵而改革内政的各种方案,凸现出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其殷殷的爱国报国之情,动人心魄。全书篇幅虽短,但他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宏观把握,至今仍不乏可资借鉴之处。

为了避免重复和烦冗,针对同一事件或同一段历史,编者只选取了其中一位作者的说法,大致说来,本书的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第一节,为张荫麟所著;第十二章第二节至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十二章第三节至第九节、第二十四章第二节至第十二节,为吕思勉所著;第十九章第二节至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二十四章第一节,为蒋廷黻所著。这样的排法既融合了三位著名学者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又展现了各位学者的风采,同时也为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本和视角。

另外,由于三位学者的书写习惯与现代汉语规范有些许不同之处,为了方便现代读者的阅读,本书在尽量保持原作面貌的基础上,对文中的地名、人名、纪年以及个别文字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和调整,在此加以说明,望各位读者理解。

编者谨识


第十二节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