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要 - 翦伯赞
第一章 史前时代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第三节 文献与传说中的古史
第二章 夏与商
第一节 夏
第二节 商
一 商的兴起 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二 商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三 商的政治制度
四 商的衰亡
五 商朝的文化艺术
第三章 西周、春秋与战国
第一节 西 周
一 周族的兴起和西周王朝的建立
二 西周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
三 西周的政治制度
四 周和其他各族的关系
五 西周的衰亡
第二节 春 秋
一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二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三 西周、春秋的文化
第三节 战 国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各国的变法和君主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 七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四 各少数民族
五 战国的文化
第四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秦 统一的专制国家的形成
一 秦始皇建立专制统治和巩固统一的活动
二 推翻秦朝的农民战争
第二节 西汉时期统一的专制国家的确立
一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
二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西汉社会各阶级的状况
四 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巩固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五 边境各民族 西汉王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
六 社会矛盾的发展与王莽改制
七 推翻王莽政权的农民战争
第三节 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的扩张和统一国家走向瓦解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势力的扩张
二 专制体制的完备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三 边境各民族 东汉王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
四 东汉后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战争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 学术思想和宗教
二 史学、文学、艺术
三 自然科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三国鼎立和西晋短期统一
一 割据势力混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二 魏国的政治和经济
三 蜀国的政治和经济
四 吴国的政治和经济
五 从西晋统一到八王之乱
六 西、北边疆各族的内迁
七 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大起义
第二节 十六国北朝的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
一 十六国时期各族贵族的封建割据
二 北魏前期(386—451年)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
三 北方社会各阶级的状况
四 北魏中期(452—499年)的阶级斗争和孝文帝的改革
五 北魏后期(500—534年)的社会经济
六 六镇、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大起义
七 北齐、北周的短期对峙 隋统一南北
八 北朝的边境各族
第三节 东晋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东晋的统治和南北战争
二 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
三 南朝的政治
四 南方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状况
五 南方各民族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一 玄学和宗教
二 史学、文学和艺术
三 自然科学
第六章 隋唐时期
第一节 隋朝 统一国家的再建
一 南北统一前后的新局面
二 隋与边疆各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
三 隋末农民战争
第二节 唐前期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一 唐王朝的建立和唐初三省政治体制的完善
二 唐初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 贞观之治
三 永徽到开元初年的政治发展
四 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
五 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
六 唐前期的边疆各族
第三节 唐后期的政治经济
一 安史之乱和安史乱后的政治军事形势
二 两税法的实行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 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四 唐朝晚期的农民战争
五 边疆各族
第四节 隋唐文化
一 思想和宗教
二 史学和地理学
三 文 学
四 艺术
五 科学技术
第五节 唐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七章 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
第一节 五代十国
一 五代的更替
二 南方的九个割据王国
第二节 北宋和辽的对峙时期
一 北宋的建立、巩固及其统一
二 北宋社会阶级结构北宋政府的赋役剥削制度
三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 辽和西夏的政治经济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
五 北宋前期、中期的阶级矛盾和农民起义
六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七 北宋晚期的政治 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
八 女真族的兴起和金政权的建立 辽和北宋的灭亡
第三节 南宋和金的对峙时期
一 南宋的建立及其与金的和战 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二 金朝统治下的北部中国
三 南宋的社会经济
四 南宋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五 北方形势的剧变 蒙古族的兴起和金朝的灭亡
六 蒙古南侵 南宋灭亡
第四节 回鹘 壮族 大理
一 西迁后的回鹘
二 壮 族
三 大理及其与宋朝的关系
第五节 元朝的统治和元末农民起义
一 元朝的建立
二 元朝的社会经济
三 元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四 元末农民大起义
第六节 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的文化
一 两宋文化的高度发展
二 两宋的两个主要学派
三 古文、诗、词、小说、戏曲
四 两宋的史学
五 五代十国和宋元的绘画
六 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的科学技术
七 宋元的宗教
第八章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
第一节 明前期的经济政治措施
一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 开国制度与明初政治
第二节 明中期政治、经济与社会变化
一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
二 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第三节 明朝的民族关系
一 北方、西北、西南各族及其与内地的联系
二 满族的兴起 建州女真部与明朝的战争
第四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 明朝与南洋各地的关系
二 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 万历时期的援朝战争
三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耶稣会士的东来
第五节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
一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 明末农民起义
第六节 清兵入关及其统一全国
一 清朝迁都北京 汉族人民的抗清斗争
二 清朝对边疆各地的用兵和疆域的奠定
第七节 清朝的社会经济
一 清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 手工业和商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第八节 清朝的政治 清朝统治下的社会矛盾
一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制度及其政治措施
二 嘉、道中衰和各族人民的起义
第九节 清朝的对外关系
一 清朝与邻近各国的关系
二 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活动
第十节 明清的文化
一 哲学思想
二 考 据
三 史 学
四 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五 小说和戏剧
六 科学技术
七 建筑艺术
八 绘 画
第九章 近代时期上(1840—1864年)
第一节 鸦片战争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农民战争的酝酿
第三节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和前期革命斗争
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斗争
第十章 近代时期中(1864—1894年)
第一节 各地武装斗争对反动统治秩序的继续打击(1864—1873年) 农民进行恢复生产的斗争(1864—1880年)
第二节 中国社会加速半殖民地化和洋务运动
第三节 官办民用企业的出现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四节 中国沿边遭受侵略和中法战争
第五节 中日甲午战争
第六节 民族危机和社会变化
第七节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戊戌变法
第八节 民族危机加深和义和团反帝运动
第十一章 近代时期下(1901—1919年)
第一节 20世纪初年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1901—1905年)
第二节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三节 武昌起义和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第四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蒙古和西藏
第五节 袁世凯窃取政权和二次革命洪宪复辟和护国战争
第六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
第七节 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工人阶级的壮大
第八节 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
一 早期今文学派影响下经学、史学和文体的变化
二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文化
三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封建文化的日益没落
四 19世纪末年的新学
五 20世纪初叶的中国文化思想
六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下/翦伯赞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ISBN 978-7-301-10720-1
I.中… Ⅱ.翦… Ⅲ.中国-古代史Ⅳ.K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048077号
书 名: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下
著作责任者: 翦伯赞 主编
责 任 编 辑:刘 方 张 晗
标 准 书 号:ISBN 978-7-301-10720-1/K·0450
出 版 发 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成府路205号100871
网 址:http://www.pup.cn 电子邮箱:pkuwsz@yahoo.com.cn
电 话:邮购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0672 出版部 62754962
编辑部62752025
印 刷 者:北京汇林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650mm×980mm 16开本 46.25印张 770千字
2006年9月第1版 2011年5月第7次印刷
定 价:62.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
关于本书的几点说明
《中国史纲要》一书,是1961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决定,委托翦伯赞教授组织编写,作为高校文科中国通史教材之用的。在写作、讨论过程中,翦伯赞教授经常就体例、理论运用和史料鉴别等问题与编写组同志们反复商讨。他再三强调,一定要坚持从历史出发,用历史事实说明问题,把论述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定稿时,他还字斟句酌地进行推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主编的认真负责精神和对历史科学的严肃态度。
本书从1962年至1966年,先后出版了第三、第四和第二册。1979年在邓广铭教授主持下全书四册一并印行。
全书编写分工如下:
主编:翦伯赞
第一册 先秦部分:吴荣曾 秦汉部分:田余庆
第二册 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田余庆 隋唐部分:汪篯、吴宗国
第三册 五代十国辽宋金部分:邓广铭 元明清部分:许大龄
第四册 近代部分:邵循正、陈庆华
张传玺参加了全书各部分的讨论。
1982年应读者要求,本书改为上、下二册。1994年修订再版。2006年进行第二次修订,并改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次修订都是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并对一些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补,力求使本书符合当前的研究水平和教学需要。参加1994年修订的人员,古代部分为原作者吴荣曾、田余庆、吴宗国、邓广铭、许大龄,近代部分为林华国。
参加2006年修订的人员有:
先秦部分:、吴荣曾、何晋
秦汉部分:田余庆、陈苏镇
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田余庆、罗新
隋唐部分:吴宗国
五代十国辽宋金元部分:邓小南、刘浦江、张帆
明清部分:王天有
近代部分:王晓秋
2006年8月
上 册
这是第一篇第一章 史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