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2066

因此,皇帝制度的运行,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清代乾隆皇帝曾对中国传统政治中威胁皇权的因素做了一次总结:

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乾隆皇帝:《御制古稀说》)

威胁皇权的,有强大的地方藩镇,有敌国外患,有权臣,有外戚,有后妃,有太监,有奸臣,有小人。几乎所有人都盯着皇帝的权柄,一有机会,就想取而代之。

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当然是当皇帝的好处太大了。当上了皇帝,掌握了权力,就成了人间的上帝,要什么有什么,尊严、享受、金钱、美女,都不在话下。

但是天下凡事都是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皇帝把所有的好处垄断在了自己一家一姓手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天下所有人都是皇帝他们家的潜在敌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有有能力的人无不对这一权力垂涎不已。就像BBC(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动物王朝》中介绍的,居于统治地位使大猩猩首领尽享一切,但是它谁也不能信任,每只其他雄猩猩都时刻准备取代它。

所以皇帝就要以一人敌天下,以一个人对付所有政治力量。因此专制权力的性质天生必须是高压的、排他的,要镇压掉一切对自己有威胁的力量。但是皇帝只有两只眼睛两只手,需要防范的因素太多了,很多情况下顾不过来,所以就处处都是漏洞,按下葫芦起了瓢。

在传统社会中,对皇帝构成威胁的人通常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皇族。因为身上流的都是开国皇帝的血,所以皇族后代理论上都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一点导致了历代王朝无休止的内斗。父子相屠,兄弟相残,几乎成了每个王朝都会演出的经典戏码。最有名的例子,有唐朝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明朝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以及清代雍正和兄弟之间的残酷斗争。

第二类是后妃,是皇帝的妻子和母亲,这些人深得皇帝信任,危难之际,往往被委以重任,获得大权。从吕后、武则天到慈禧,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第三类是外戚。外戚就是皇帝母亲那边的亲戚,舅舅、姨父之类的。他们往往在皇帝年纪小的时候掌握大权。为什么呢?因为皇帝小时候和普通小孩一样,凡事主要是听母亲的,而母亲会提拔谁呢?当然是自己娘家人。所以历史上外戚乱政不绝。

第四类是太监。太监本来地位非常卑贱,可是他们和皇帝朝夕相处,很容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皇帝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他们,很容易信任他们,这是历代太监为患的主要原因。

西汉和东汉末年政治的规律是外戚干政和太监干政轮流进行。为什么呢?皇帝小的时候容易被外戚控制,一旦长大成人,就要夺回权力,和外戚之间就要发生冲突。朝廷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外戚的爪牙,皇帝要想夺回权力,只能依靠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太监。因此形成了外戚和太监轮流乱政的局面。

有人说,我们不要唯出身论,后妃、外戚、太监掌权有什么不好?反正总得有人管事吧?

其实这不是出身的问题,是执政能力的问题。后妃、外戚、太监的特点是因为和皇帝个人关系近而掌握权力。他们不是专业官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专业知识,所以他们专权的时期,往往朝政比较混乱。

第五个威胁因素是权臣。后妃、太监、外戚能力通常比较差。但是权臣能力往往比较强,因为他们都是经过层层斗争升上来的,都非常精明强干,如果遇到懦弱的皇帝,或者有特殊的历史机遇,常常可以掌握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比如张居正。权臣执政,对百姓不见得是坏事,因为他能力强,措施靠谱,但是皇帝却很害怕,因为他们经常架空皇帝,甚至夺取皇帝的天下。

第六个是朋党。所谓朋党,就是官员们分门别派,分成山头,相互斗争。朋党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韩非子就讨论过如何防止大臣结党,但是事实上这个问题非常难以治理。作为个体,官员在皇帝面前当然不是对手。但是,一旦这些官员结成朋党,形势就发生了逆转。他们协调行动,皇帝就很难控制他们了。明代就是朋党之祸直接导致了亡国,所以崇祯皇帝给李自成留下的遗嘱是什么?是杀光所有文臣。

第七个威胁就是地方割据势力。历史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很难处理。地方的权力太小,办不了事;权力过大,又会坐大,不听中央指挥。唐代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给了各地藩镇过大的权力,结果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这些权力就收不回来了,导致唐代的藩镇之祸。

第八是敌国外患,就是周围的这些国家,还有少数民族对皇权形成的威胁。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北边的敌国给灭了。

第九个是农民起义,官逼民反,这个就更常见了。

实际上,我只是举其大端,如果细数下去,威胁皇帝的因素还有很多。

所以朱熹说,中国政治很难搞:

措置天下事直是难!救得这一弊,少间就这救之之心又生那一弊。如人病寒,下热药,少间又变成燥热;及至病热,下寒药,少间又变得寒。

翻译过来,就是治理天下真是太难了。你把这个刚搞定,那边又出事了。比如给人看病,这个人是寒病,下热药,结果吃下去又变成了燥热病,你又得下寒药,结果寒病又起来了。

所以中国从秦到清的历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频繁地“改朝换代”。秦制的规律是,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就像新手机开机,开始总会运行得比较顺畅。有一段政治清明期,甚至会出现盛世。然而几代之后,就会腐败混乱,官逼民反,各种危机爆发,导致大一统郡县制王朝经常出现系统崩溃,不得不重新启动。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新的王朝,再次开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同样的历程。这个游戏我们乐此不疲地玩了2000年,所以留下一套史书叫二十四史,留下一首《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宋元明清帝王休。”

所以,从秦始皇开始,几乎每一代皇帝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保证皇位永远不让他人染指?每一位皇帝都为此夜不安枕,不停地寻找自己统治的漏洞,加以修补。中国在这2000年间,就是通过皇帝的智力接力,对皇帝制度进行一代代的修补,从秦到清的政治发展,就是沿着这样一个基本逻辑展开的,由此造成了这一阶段的很多政治循环。


第二十章 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