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920

中国秦朝和汉朝都是两级政府,郡县制,大致相当于今天省县两级制。秦代史书上说是三十六郡,实际上是40个左右。到了汉代,感觉40个左右太少,每一个面积太大,不好控制,就变成100多个郡。这样,每个郡的力量都不太大,不足以对中央构成挑战。

但是,当郡级政府的数量变成100多个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数量太多,皇帝不好记,也不好管。

所以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部,也就是13个大区,每个大区设一个刺史,每个刺史管几个郡。不过这个刺史不是固定的地方官,而是流动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监察地方官,防止皇帝管不过来,地方官在下面营私舞弊。所以他们的级别不高,是13个小官。汉武帝不想让他们成为大区区长。为什么呢?全国13个大区,每一个力量太大了。

然而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整个中国北方陷入一片大乱,每个郡都太小,无法单独抵抗起义军,只有联合起来。怎么联合呢?就是把全国原来的13个大区变成13个战区,叫“州”。13个大区原来级别很低的刺史,变成大权独揽的长官州牧。我们知道,秦代设立的郡县制度,在郡一级原来就是三权分立的,军权、财权、人事权是分开的,但是州牧是集权的,因为这样才有利于集中地方权力镇压起义。这样,中国的行政体制就由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了。

然而,由二级变成三级,问题一下子就出来了。全国13个州,每个州的势力都很大,所以镇压完黄巾起义,这13州本身却成了分裂的力量。东汉在13州的结构之下,很快演变成了军阀割据,进入三国时代,东汉灭亡。所以我们读三国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各种州的名字。刘备是豫州牧和荆州牧,曹操是兖州牧和冀州牧,孙坚也做过豫州牧,孙权做过荆州牧。因此,三国的军阀大都是州的长官。

三国之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安全,就不停地把州越划越小,到了南北朝的后期,达到了200多个州,唐代则进一步达到了358个,全国是以358个州统辖1551个县。

对一个皇帝来说,一级政区300多个其实是太多了,连名字都记不过来。因此唐太宗只好把300多位州刺史的名字写在卧室屏风上,天天背诵。但是唐太宗宁肯自己如此不方便,也不愿意在州上面再加设一级,为什么呢?因为他牢牢记住了东汉后期的历史,生怕地方势力控制不住。

结果后来的皇帝没有唐太宗这样的好耐性,这358个州实在是让他们头痛,只好重复汉代的故事,在州上面新设一个级别叫“道”,40个道,但它们并不是固定的一级政府,作用只是分巡各州,也就是替中央监视各州。这种设置和汉代设置刺史的目的是一模一样的。

然而后来的历史又一次复制了东汉三国。安史之乱起来后,300多个州导致地方力量太分散,根本没法组织有效抵抗,朝廷只好在地方上把道变成一级实际的政府,叫作“方镇”,任命了一大批集军权、财权和人事权于一身的节度使,来抵抗安史叛军,两年之间,全国共设置了40多个方镇。然而安史之乱被平定后,方镇就成了州之上的一级政区,也就是“藩镇”,又回到了三级政府。结果就像唐太宗担心的那样,这些集军权、财权和人事权于一身的藩镇,最终演变成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这给了宋朝一个深刻的教训,宋朝统治者读史,认为唐代灭亡是因为给了藩镇太大的权力,发誓绝不能让地方官集军权、财权和人事权于一身。于是设了一个省一级的政区,叫“路”,但是不设集中的路级政府,而是实行多权分立,将路一级政府的财权、人权、物资权分开,设置了彼此牵制的“帅漕宪仓”,即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

然而事实证明这样也不行,四权分立,极无效率,政出多门,终日扯皮,一旦有事则相互推诿,甚至造成政府职能瘫痪。所以,终宋一代,对外御敌的能力都很弱,“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宋史·文天祥传》)。这是宋代打不过辽也打不过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为了皇位的安全,皇帝宁肯这样,也不给地方以集权。

到了元代,情况变了,元代认为宋代地方那样太没有效率,因此一开始就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省,正式建立了省级政府,而且“行省平章”是集权的,大权独揽。

为什么元代皇帝魄力这么大,不怕地方上尾大不掉呢?

因为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汉人建立的王朝,皇帝总担心地方官员与地方社会合作,得到地方民众的支持,运用地方资源与中央对抗。所以千方百计要把省一级政府划小,把省级长官权力限制住。[2]

但是,元朝派到各地当省长的都是蒙古人。这些省长以异族身份来统治汉族人,朝廷不担心他们会和汉族地方势力结合起来,对中央构成威胁。所以元代的省很大,省长权力也大。

这一点上清朝也是这样。清代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所以清代一开始就直接在全国建省,任命总督和巡抚,权力也很大。清代的总督基本上也都是满人和旗人,皇帝不担心他们和汉人团结起来对抗他。

但是夹在元和清之间的明朝就不敢这样处理了。明代是学习宋代,虽然有省一级政区,但是不设省一级主官,只设置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让他们分别掌握财政权、司法权、军权,相互牵制。结果这样一来,又和宋代一样,导致明代在防御外敌比如蒙古、女真以及镇压大规模农民起义时就很不得力。明代后期不得不设立总督和巡抚,又一次在地方上集权,来对付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但是已经晚了,镇压不力,导致亡国。

不过清代的总督和巡抚制最终也导致民国时的军阀混战,为什么呢?因为清代后期,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满族统治者无法用自己的力量镇压起义,只能广泛起用汉人做总督和巡抚,天下督抚中汉人占了大部分,这样一来,督抚和地方势力就结合起来了,最后形成了分裂局面。


第二十一章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