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社科院

 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中华先祖
  农业起源
  文明起源
  邦国时代
  古史传说
  夏王朝觅踪
  殷商兴亡
  商代文明
  武王克商
  周公摄政
  周王室的衰落
  春秋争霸
  孔子
  列国变法
  战国七雄
  诸子百家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国崛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
  楚汉战争
  郡国并行
  文景之治
  汉武帝
  两汉经学
  昭宣政治
  王莽改制
  光武中兴
  丝绸之路
  清议与党锢
  黄巾起义
  三国鼎立
  诸葛亮治蜀
  西晋统一
  魏晋风度
  门阀政治
  梁武帝治国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周武帝
  陈朝兴亡
  魏晋佛教
 隋唐五代两宋
  再造统一
  炀帝功过
  贞观之治
  武则天
  开天盛世
  安史之乱
  中晚唐的困局
  世界都会长安
  吐蕃兴衰
  敦煌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
  唐代宗教
  五代十国
  宋太祖
  澶渊之盟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王安石变法
  靖康之难
  宋金和战
  偏安东南
  东京梦华
  宋代新儒学
  宋代文化
 辽西夏金元
  契丹兴起
  西辽建国
  完颜阿骨打
  金朝兴亡
  辽金文化
  西夏兴亡
  蒙古兴起
  忽必烈大帝
  两都巡幸
  大元帝师八思巴
  海上丝绸之路
  马可·波罗与中国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
  永乐迁都
  郑和下西洋
  内阁制度
  土木堡之变
  王阳明心学
  海疆与互市
  张居正改革
  耶稣会士来华
  江南市镇
  白银资本
  崇祯帝
  明清更迭
  清王朝的稳固
  统一大业
  收复台湾
  军机处
  摊丁入亩
  文治与文字狱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自强运动
  甲午战争
  维新与革命
  帝制的终结

  让史学研究成果服务于人民群众
  历史为鉴 光影为媒
  探寻历史 走向未来
  影像版的中国历史全书
  《中国通史》总目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卜宪群总撰稿.—北京:华夏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5

ISBN 978-7-5080-8662-0

Ⅰ.①中… Ⅱ.①卜… Ⅲ.①中国历史-古代 Ⅳ.①K2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78070号

总 撰 稿:卜宪群

撰  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杜晓宇 董秀娟 王敏

责任印制:顾瑞清

出版发行:华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经  销:新华书店

印  装:三河市万龙印装有限公司

版  次:2016年5月北京第1版

     2016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787×1092 1/32开

印  张:10

插  页:16

字  数:199千字

定  价:59.00元

华夏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香河园北里4号 邮编:100028

      网址:www.hxph.com.cn 电话:(010)64663331(转)

若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我社营销中心联系调换。

注释

□□□□□

本书中所出现的如上方框同原版纸书。

国家2011计划

『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果

文前彩插

红陶人 新石器时代

勾云形玉饰 红山文化

夏禹王像

三星堆青铜跪像 商

孔子像

鹰形顶金冠 战国

编委会

《中国通史》顾问委员会

荣誉顾问 ◎陈奎元

总顾问 ◎王伟光

顾 问 ◎童刚 黄浩涛 高翔 晋保平 林甘泉 陈高华 陈祖武

     宋镇豪 童超

《中国通史》编辑委员会

编辑委员会主任 ◎曹寅 卜宪群 贾琪

编 委 ◎马援 王镭 闫坤 王震中 黄金山 鲍康健 潘平

     朱昌荣 李健 郭华 金城 赵良

总撰稿 ◎卜宪群

撰 稿 ◎赵春青(中华先祖——商代文明)

撰 稿 ◎邵蓓(武王克商——诸子百家)

让史学研究成果服务于人民群众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王伟光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并撰稿的五卷本《中国通史》即将正式出版。这是我院向社会推出的一部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弘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传播历史知识的力作,也是我院史学工作者与全国史学、文博工作者贴近大众,共同合作,将史学研究成果以形象化、通俗化的方式介绍给社会的有益尝试。这里我以《中国通史》的创作与出版为契机,就史学研究应当如何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史学研究成果服务于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应有的品格。中国传统史学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在记录、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但究其本质来说是以资政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维护其统治的长治久安为目的的。因此,在服务于人民群众这一点上,传统史学因其历史的局限性,是不可能做到的。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无疑吸收并继承了传统史学的精华,但在历史观上与传统史学历史观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唯物史观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出发,在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历史贡献的同时,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与旧的传统史学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准。历史观不同,研究的视角不同,决定了研究的目的不同。20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秉持这一理论,不仅重新解释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形态、发展阶段和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而且开辟了史学研究的许多新领域,深化了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认识,这些都是传统史学无法达到的。但这些优秀成果,许多还仅仅局限于在专业研究者内部传播,局限于在专业性非常强的刊物上刊登,普通大众既难以读懂,也难以读到,这对于广大历史研究爱好者和普通大众都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质目的在于服务人民大众,为人民做学问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宗旨,其研究成果,应当走进人民群众,深入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起到教育群众、启发群众、动员群众的作用。老一辈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吴晗、白寿彝等人,都重视历史普及,写了不少历史普及读物,影响很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的史学研究的条件更好了,成果更丰富了,传播方式也更多样了,历史研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应该更密切。许多史学工作者也都在感慨史学大众传播环节的缺失,呼吁加强历史普及工作,这是对我们史学研究宗旨回归的反映。《中国通史》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主,凝聚了全国众多的史学与文博工作者的智慧,它将史学最新研究成果以贴近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方式展示出来,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与实践。

史学研究成果要真正能够服务于人民群众,必须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下,将科学的历史知识传播给大众。坚决反对错误的历史观,杜绝人为杜撰的虚假历史。当前,以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在图书出版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推动并形成了全民上下的“历史热”。从总体上来看,这些作品为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社会大众获取历史知识、认识历史过程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无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宣扬错误的历史观。某些历史题材作品竭力淡化阶级分析方法,淡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动力的观点,从而使历史发展的动力观、阶级观、社会形态观等许多牵涉唯物史观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受到挑战。某些作品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在这些作品中,封建主义沉渣泛起,资本主义价值观得到弘扬,客观上形成了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冲突。某些作品肆意曲解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某些作品不顾历史背景、历史事实,颠倒是非,甚至盲目宣传某些在历史上曾经对中国犯有侵略行为的历史人物等。

盲目拔高统治阶级人物。某些历史题材作品任意拔高某些统治阶级人物,如把历史上某些曾经有过积极作用的帝王、有为人物的行为上升到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高度;夸大个别封建帝王、人物的人格魅力;把当代处理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的原则安放在封建政治家的身上;把封建史学家歌颂的所谓“盛世”,即历史上某些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夸大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甚至用一些热辣的词语,如“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等来歌颂封建帝王将相。相反,对帝王将相的腐朽性、反动性、落后性、剥削性和阶级局限性则避而不谈。

肆意虚构、解构历史。撇开某些标明“戏说”“虚构”的历史题材作品不论,很多以历史“正剧”形象出现的作品,为了迎合某些观众的心理,置有明确史实记载的历史发展线索、历史人物活动于不顾,任凭主观意志剪裁、编造,从而导致历史题材作品所展示的历史环境、人物关系或过于片面,或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

热衷权谋宣传。某些作品大加渲染封建帝王的“统治经”、封建官僚的“做官经”等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权谋权术,忽视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美好、和谐、智慧思想的歌颂,忽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贡献;热衷于帝王将相题材的选择,忽视对历史上劳动人民中间的英雄人物、爱国的民族英雄的历史再现,忽视对思想家、科学家,特别是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展示;热衷于表现情爱的床戏场面,竭力宣扬色情,忽视对人物品质的歌颂与揭露。

宣扬封建迷信思想。不少历史题材作品,接受或部分接受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情况并不罕见。历史循环论、天人感应论、宿命论、因果报应论等在不少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甚至很严重。

传递虚、假、错、伪的历史知识。有的作品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错乱安排,出现“关公战秦琼”式的笑话;有的作品不顾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职官、行政、文化、礼仪、风俗等制度的重大差别,只凭作者的主观想象或作者本人的知识结构而任意张冠李戴;有的作品在语言使用上现代化,错字、错语、错音情况比较严重;有的作品对有明确记载的历史过程进行无原则的篡改,对某些没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地方又进行不负责任的虚构,等等。这些情况在社会上产生了十分不良的影响。

《中国通史》是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为线索的历史学作品,上自中国境内远古人类的起源,下迄清王朝灭亡,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为三条主线,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当代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时代演进纵向贯通,以问题分析横向展开,以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道路,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各研究领域中的专家,他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全景式地展示出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保证了基本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可以说,这是一部由史学专家撰写的大众化的通史,它对广大读者接受科学的历史知识、纠正当前历史题材作品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很有帮助。

史学研究成果贴近并服务于人民群众,还需要在多种形式上下功夫,不应只限于厚重的史学专著。过去吴晗同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汇集了一批著名学者,用通俗的语言和清新的文风,将严谨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读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普及了几代人的历史知识。今天我们的传播手段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我们史学工作者应当重视并利用这些传播手段和形式,用科学的历史知识占领这些先进的传播高地,将胡编乱造、充满错误历史观的伪史学、假史学赶出大众图书市场。《中国通史》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它较好地处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历史观与学术性的关系。本书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历史,广泛吸收一切对中国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的观点,客观对待有学术争议的问题,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复古主义,又注重防止唯我独尊的民族意识,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

第二,大众化与科学性的关系。大众化、通俗化不是要放弃科学性。本书文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程度。把所要阐述和思考的历史问题,通过大众化的方式表述出来。从人物、事件的细节入手,引发大众对历史变迁的看法;从问题意识入手,从当代人对历史的关注点入手,引导大众做出正确的历史判断。全书不空论,不戏说,不虚论,不妄言,论从史出,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力求能够被最广大的读者接受。

第三,通与专、点与面的关系。全书既有中国通史的贯通意识,又有各章节突出的问题意识。所谓贯通意识是使读者在看完本书后,对中国历史纵向过程有基本了解;所谓问题意识是抓住了各时段最为重要的历史问题,从问题引入,使读者对中国历史的横向深入有充分了解。全书既有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思考,又有各章节的微观深入;既有近距离的放大,又有远距离的透视,从而把牵涉到整个中国史的大问题,统筹合理地安排开来。

此外,本书尽可能利用了历史遗迹、遗存,尽可能避免了复杂的、大段的过程描述,把复杂的问题通过自己的语言通俗明了地表现出来,情节感、节奏感强,抓住了主要问题,舍弃了不必要的枝节,使读者在阅读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历史知识。

总之,全书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来把握、透视与思考我们民族所走过的历程,同时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通过与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比较,勾画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色。本书能够帮助读者从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中,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辉煌文明中,科学地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道路。

历史为鉴 光影为媒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童刚

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撰稿,国内优秀纪录片创作团队精心摄制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将于近日正式播出,以电视片解说词原稿为基础编成的五卷本《中国通史》,也将由华夏出版社与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这是中国学术机构专业史学工作者与出版影视工作者通力合作推出的集科学性、观赏性、可读性为一体的作品,是在时代召唤下应运而生的历史文化精品。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不间断历史记录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推崇国学研究、注重历史教育,主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国家。201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多次指示,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尊重历史、坚定信念、辨析荣辱、知行合一的高瞻远瞩与真知灼见。

如何让中国的亿万民众,特别是广大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们更好地读历史、懂历史,汲取中国历史当中的宝贵营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机构和国家级电视媒体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文化担当。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全国一流历史学者与出版影视工作者合力打造出了一部规模宏大、观点鲜明、论述严谨、丰富生动的百集电视纪录片《中国通史》和五卷本《中国通史》,这不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将会在史学普及和传播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通史》之所以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集结了中国最顶尖的历史学家,组建起一支历史研究的“国家队”,为作品的创作付出了丰博的学识与全部的心血。《中国通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撰稿,并邀请了国内多家重点大学、专业机构的历史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创作。如此强大的学术顾问团队与创作阵容,确保该作品展现出了有关中国历史最具权威性和前沿性的学术成果。

其次,《中国通史》的推出是专业史学工作者和影视传媒工作者对于“历史热”的一次集体回应。在史学通俗作品成为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追逐的流行读物时,正确引导广大青少年阅读史学作品,专业史学工作者责无旁贷。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各研究领域中的专家,他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保证了基本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同时,出版影视工作者以引人入胜的视觉艺术方式,增添了历史表述的观赏性。学术内容和形象艺术和谐地结合为一体,准确而灵动地再现了中国人自己对历史的重大关切,表现出中国叙事、自主叙事的突出特色。

从《中国通史》的百集架构来看,这部作品涵盖了中国自远古至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伟大文明成就,以全景式的视野和宏大的叙事方式,描绘出中国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本书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兴衰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为三条主线,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为分析手段,使受众能够从全方位、多视角获得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能够从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及其所创造的文明中,科学地认识到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进程和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选择,深入地领悟到我们今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中国通史》强调的是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中华文明起源时代到夏、商、周的古史遗迹,从秦汉一统的雄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乱世,从隋唐的盛世图景到两宋的繁华气象,从元代的文化融合到明清的兴亡巨变,《中国通史》用流畅的史笔勾勒出中国主要朝代的变迁历程。与此同时,创作者们还用一定的篇章,展现了吐蕃、南诏、辽、西夏、金等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及其历史成就。《中国通史》一改传统史书中“汉族正统”的论调,明确指出建立政权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构建和丰富着中华文明,肯定他们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中国通史》的第二条创作主线,是总结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堪称是一部当代影像版的《资治通鉴》。通过对历朝历代行政体制和治理经验教训的总结,将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变迁与得失清晰地梳理出来,展现了传统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的精髓,对于当代中国执政党的施政方略,具有一定的启发和警示价值。

除了“资治”作用之外,《中国通史》还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发展史。从三皇五帝的古史传说到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从两汉经学、魏晋风度、唐诗宋词、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到明清小说,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日本遣唐使来华访学,从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到郑和七次下西洋,详尽地介绍了古代中国在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商贸、外交等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通史》的创作者们通过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国家的开放、政治的清明、文化的自信、社会的包容与民族的交融,才能培育出万古长青的文明之花。

综上所述,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和五卷本《中国通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在丰厚的史料基础之上,以时代演进纵向贯通,问题分析横向展开,站在今天的高度来把握、剖析和思考中华民族走过的辉煌历程。中国历史学家和出版影视工作者推出了一部具有文献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国史纪录片经典,也推出了一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在精深研究基础上具有普及意义的《中国通史》读本,更以实际行动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号召,自觉修好党史、国史必修课。在浩荡的时间长河中,珍藏历史的启示,铭记历史的回声,更加自信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更为辉煌的未来。

探寻历史 走向未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主任

曹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历史是前人留下的“百科全书”,是先辈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成长进步的。这也意味着,在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特别需要看清中华民族所走过的漫长的历史道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更多地了解、更深刻地懂得中国的历史,以此获取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研究和总结历史,思考和探索未来,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大历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进行的工作。在这几十年间,通过他们深入细致的研究、辛勤不懈的开拓,中国历史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且在富有激情的探讨和争鸣中不断得到发展。同时,学习历史、探寻历史也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点所在,成为广大影视、传媒工作者热爱和深入开掘的事业,许多历史类影视节目办得风生水起。这是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和同步出版的五卷本《中国通史》得以推出的深厚基础。

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和五卷本《中国通史》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完成。由影视媒体与史学界共同完成大型影像和文字载体的历史题材作品,在国际上已有成功先例,从国内来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推出了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及“话说世界历史”丛书,这次合作也为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和五卷本《中国通史》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中国通史》是中国影视媒体与史学界的最新合作成果,在历时数载的创作、拍摄过程中,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影视工作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走到一起,祖国的东西南北各地都留下了他们不倦的身影。同时,邀请国内多所大学、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创作,访问了众多博物馆和文化遗址。他们相互配合,疑义与析,共同成长,为我们带来了这部沉甸甸的作品。

《中国通史》围绕三条主线展开,即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展现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直至晚清五千多年的历史长卷,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充分吸收当代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中华文明浩瀚的历史图景。翻开这套五卷本《中国通史》,或是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我们会发现,它不是历史教科书式的读本,而是一部体例内容新颖的历史作品:细节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更有启示性,更具新传媒特点,通过新视角、新方式,重新敲开历史之门,探寻不一样的风景。

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同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中国通史》的一部分内容,是与世界历史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百集《中国通史》纪录片及五卷本《中国通史》可以说是《世界历史》及“话说世界历史”丛书的姊妹篇,它们将共同构筑起一座通向历史的文明长廊。

希望读者能和我们一道,在阅读、观影与思考的过程中共享这种体验: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则“长风破浪会有时”。历史上的艰辛不仅仅是曾经的艰辛,历史上的辉煌也不仅仅是曾经的辉煌,回顾民族的昨天,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民族的今天,展望民族的明天。探寻历史,正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影像版的中国历史全书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党委书记

贾琪

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终于制作完成,即将与观众见面;以该片解说词为基础创作的五卷本《中国通史》也将同期出版。值此之际,百感交集。

《中国通史》是继百集纪录片《世界历史》之后的又一创作实践。《中国通史》采用实景拍摄、情景再现、学者访谈等多种形式,同时结合高清影像和三维特技,既宏观展现了中华民族从文明起源至封建帝制终结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又生动再现了无数精彩纷呈的历史现场,展示了许许多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堪称一部影像版的中国历史全书和通俗易懂的读本。

《中国通史》制作团队由一流的专业史学工作者和优秀的影视工作者组成。他们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经历无数次论证、修改和补充,终于不辱使命,完成了这一巨制。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的变化举世瞩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主旋律。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主席说:“了解中国的历史,才能体会中国人民对中国梦的渴求。”从这个时代意义上讲,《中国通史》可谓应运而生。

百集《中国通史》的创作,得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通力合作,也得到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博部门的热情襄助,在此一并致谢。

此时此刻,我们衷心期待社会各界的广大观众和读者对于影片和图书内容可能出现的疏漏和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我们将在日后认真采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吸纳中国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作品进行修订和完善。

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两宋

辽西夏金元

明清


这是第一篇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