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钱穆、叶龙

 第一篇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二章 黄帝与殷墟文化
  第三章 夏、商、周三代
 第二篇
  第四章 古代史之文字记载与器物发掘
  第五章 周代历史已非传疑
  第六章 东周时期
  第七章 春秋时期
  第八章 战国时期
 第三篇
  第九章 秦代
  第十章 西汉时期
  第十一章 秦汉对外政策
  第十二章 东汉时期
  第十三章 东汉之士风
  第十四章 东汉末年
 第四篇
  第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十六章 北朝
  第十七章 五胡汉化
  第十八章 南朝
  第十九章 宗教信仰
 第五篇
  第二十章 隋代政经状况
  第二十一章 唐代政经状况
  第二十二章 唐玄宗
  第二十三章 唐代衰落
  第二十四章 唐代异族之乱
  第二十五章 五代十国
 第六篇
  第二十六章 宋代对外关系
  第二十七章 宋代
  第二十八章 宋代之文艺复兴
  第二十九章 宋太祖与仁宗
  第三十章 王安石变法
  第三十一章 女真族金国兴起
  第三十二章 金灭北宋
  第三十三章 南宋与金之交往
 第七篇
  第三十四章 蒙元入主中国
  第三十五章 元代税收与经济政策
  第三十六章 元代军政及军民争地
  第三十七章 元政府赐田及设官政策
  第三十八章 元代之宗教信仰
  第三十九章 元代之科举制度
 第八篇
  第四十章 明太祖严刑施政
  第四十一章 明代之政事
  第四十二章 明代太监弄权
  第四十三章 明代之党祸
  第四十四章 明代之教育制度
  第四十五章 明代之吏治
  第四十六章 明代之政制
 第九篇
  第四十七章 自唐至明南北经济之变动
  第四十八章 中国经济文化南移之原因
  第四十九章 南方水利农业之发展
  第五十章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第十篇
  第五十一章 满洲兴起至入关
  第五十二章 南明之兴亡
  第五十三章 清代之政制
  第五十四章 清代之军事
  第五十五章 明末遗民与清初学风
  第五十六章 清代之政风与洪杨之乱
  第五十七章 咸同中兴
  第五十八章 晚清之政局
  第五十九章 晚清之政治改革
  第六十章 辛亥革命后之政局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

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

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序言

叶龙

业师钱穆宾四先生著《国史大纲》,钱师尝称:“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二者无间断,三者详密。”全书约五十万字,在八年抗日战争前后写成。此书沾溉于后世,至今仍风行海内外,于两岸三地,多次重印,其受欢迎之程度,犹胜于昔。

宾四师在创办新亚书院期间〔编按:1949年,钱穆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并出任首任校长。当时名为“亚洲文商学院”,后于1950年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按语共分三种:“钱按”为钱先生当时所解释,叶按语均作“叶按”;编者所加注释均作“编按”。下同。〕,曾先后开讲“中国通史”多次,在下亦曾修习,并详作笔录,今整理成《中国通史》一书。撰《国史大纲》之时,宾四师亦另编国史读本,供学生课堂外之阅读,读本凡得百万字。宾四师尝言:“凡读本所取裁,一以与课堂讲述相副相应为主,其详略轻重之间,视袁氏纪事本末诸书,有大相径庭者。”以谓于课堂外先治此书,可药高心空腹之病。今《中国通史》简至十余万字,出版方谓之“《国史大纲》课堂版、极简版”,深以为然也。此书之于《国史大纲》,犹前《国史大纲》之于读本,两者详略轻重,各有互补。爰将此稿整理出版,以供读者参考。而记录难免有疏失之处,尚祈读者不吝指正。凡有一字之改正,皆吾师也。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第九篇

第十篇


这是第一篇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