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书目

字数:3608

(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1.〔美〕伯恩斯(Edward Mcnall Burns)、拉尔夫(Philip Lee Ralph):《世界文明史》,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2.〔法〕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等译,三联书店,1992年。

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

4.〔美〕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等:《剑桥中国秦汉史》,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美〕崔瑞德等:《剑桥中国隋唐史》,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6.〔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

7.戴逸等:《中国通史(彩图版)》,海燕出版社,2000年。

8.费正清(John K. Fairbank)等:《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9.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葛剑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1.黄仁宇:《中国:マクロヒストリ一》,山本英史译,株式会社东方书店,1994年。

1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

13.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2年。

14.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刘炜:《中华文明传真》,上海辞书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

16.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吕思勉:《中国通史》,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

18.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9.〔美〕牟复礼( Frederick W. Mote)等:《剑桥中国明代史》,张书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0.〔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夏应元选编并监译,钱婉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1.〔美〕珀金斯(Dwight Η. Perkins):《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22.钱穆:《国史新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

23.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9年。

24.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

25.全汉昇:《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

26.〔日〕山根幸夫:《明帝国と日本》(《图说中国史》第7卷),东京讲谈社,1977年。

27.〔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経濟史の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8年。

28.〔日〕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东京御茶水书房,1962年。

29.〔英〕汤因比(Arnold Toynbee):《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30.许倬云:《西周史》,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

31.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2.〔美〕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剑桥插图中国史》,赵世瑜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33.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34.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5.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6.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

37.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

38.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三联书店,1990年。

39.张荫麟:《中国史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0.〔日〕周藤吉之:《唐宋社会经济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75年。

附录 历代帝王建元简表

后 记

近些年来,我一直在复旦大学为文史哲三系及文科基地班一年级学生开中国历史(上)的课程(按照传统的说法即中国古代史),所使用的是一本初编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作了修订的教材。较之于现在通行的其他同类教材,它明显地高出一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历届学生都对它反应冷漠。上了一学期的课,从不看教材的并非个别学生。这是值得深思的。

有鉴于此,教务处要我编一本新教材,供一学期之用,以适应当前大学本科通才教育的改革趋势。对于编教材,我一向敬而远之,从不涉足。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逐渐领悟,编教材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看似容易,其实颇为不易,要编出一本深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尤其不易。犹如教师人人都会上课,但要讲得令学生拍手叫好、津津乐道,实在是不容易达到的境界。

编教材,不仅要求编者对本学科领域有精深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而且要求编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驾轻就熟,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只是最起码的要求。

教材要全面、系统地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最容易形成面面俱到、四平八稳、平铺直叙的格局。对中国历史而言更是如此。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内容极为丰富,头绪繁多,要在一个学期内学完,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不下一番删繁就简、去粗存精的功夫,是难以奏效的。如果把多卷本的中国通史加以压缩,成了纲目式的骨架堆砌,而没有了血肉,不但枯燥乏味,而且使人不知所云。这就需要编者兼具“直通”(通史)与“横通”(断代史)两方面的学识涵养,作出最优化的排列组合。

基于这样的考虑,决定摒弃传统教材的社会发展史模式、高头讲章的八股体裁,从结构、体系、内容、形式各个方面都力求创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而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确定以宏观的视野展现中华文明史的主线,设一百个专题,按时代分成十四章,连贯起来,点、线、面相得益彰,勾勒出简单明了的历史脉络。与其面面俱到而结果面面俱不到,还不如有所舍弃,突出重点,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便算大功告成了。

一本理想的教材,必须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它所达到的前沿水平。以往的教材,在这方面下工夫不深,给人以“炒冷饭”的陈旧感。中国历史早已成为国际汉学界的研究热门,名家辈出,成果累累,对此当然不能漠然视之。在目前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强调同国际“接轨”,经济上如此,学术上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反映新水平,本书大量吸收了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些颇具影响的重要征引在文中尽量注明,但每一处都要注明势必行文艰涩;简明教材的体例,又难以容纳大量注释。希望读者能够谅解:并非编者有意掠人之美,秘而不宣。

本教材编写的后期阶段,我被韩国高丽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为该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东洋史特讲、中国社会经济史、江南市镇研究三门课程。于是我在1997年8月中旬把本教材以《新编国史大纲》为题,打印出来,首先在高丽大学“东洋史特讲”课上使用。这纯粹是一个巧合,为复旦大学编写的教材,首先在高丽大学使用。它给了我一个机会,充分利用高丽大学图书馆吸收以前无法看到的海外研究成果,对书稿作了全面的修订,以期增加其新颖度与精深度。

本书虽是大学教材,但编写时注意到它的普遍适应性,以满足一般读者(包括海外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提高文化素养的愿望。有此一册,放在案边手头,闲来浏览,不能自夸开卷有益,总可以看出90年代历史学家对历史的一种新的解读方式,或许不无启迪。

本书的许多精彩之处在于我吸收了本校同仁的研究成果,因而它反映的绝不是我个人的水平,而是复旦大学的水平。

本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复旦大学教务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樊树志

1997年圣诞之夜于韩国

高丽大学外国人宿舍

第二版后记

本书出版以后,销路一直看好,第一版已印至12000册。

1998年11月9日,香港公开大学张伟国教授来函,说他在香港的书店见到《国史概要》,“发现该书叙事详明,见解创新,适合敝校‘中国人文学科基础课程’需要,故向校方推荐为指定教科书”。近日,上海大学文学院李福长博士告知,该院已决定采用本书为公共课教材。

前不久,上海市教委把本书的修订本列入了上海市重点教材建设项目之中。复旦大学出版社也有意出版此书的第二版,以满足各界的需要。有鉴于此,我对本书作了全面的修订。

修订的原则是消除差错,补充新论,并配以插图。在这方面,得益于1998年10月复旦大学教务处举办的“学术沙龙”上,文、史、哲、政、法等系教授对本书所作的批评,以及今年11月本系的审稿会所提的意见。在此谨表谢意。

在修订的过程中,我不断从朋友们那里听到令人欣喜的消息:《国史概要》在上海书城上了“排行榜”,并且被布置在“推荐书”的专栏,十分耀眼;《国史概要》在香港《亚洲周刊》、《明报月刊》上也赫然列入了“排行榜”……

这种盛况是我不曾料到的,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本历史教科书引起社会如此推崇,是近年来的罕见现象。对我来说,既是鼓励,又是压力。因此我对第二版修订工作,提出了极严格的要求,务求尽善尽美,决不辜负读者们的厚爱。

樊树志

1999年12月于凉城寓所

第三版后记

承蒙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好意,为我提供修订第三版的机会。此次修订,作了较大幅度的增删。原因很简单,在这个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时代,学术也在不断前进,我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导言”和“古人类的起源”,重新改写;“朱熹新儒学及其学派遭禁锢”与“民族危难时期的文化界”合并,改写为“朱熹新儒学与浙东学派”;腾出一节篇幅,增写了“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全书约三分之二的专题都作了文字的增删或修改。应读者要求,增加了三十余幅插图,这样,本书插图已近百幅。所增插图,部分采自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彩图版)》(海燕出版社,2000年)以及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上海辞书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这些年来,我不断收到专业人士或非专业人士来函,给予鼓励,也给予意见,使我修订第三版有了强大的动力和信心。在此,我要说一句发自内心的话:谢谢你们的关爱!

樊树志

2003年12月于凉城寓所

第四版后记

由于本书已经列入教育部重点教材,按照规定,需要作一次修订。自第三版问世以来,已有五年,自己也感到有修订的必要。

此次修订,改动较大的有:“80.朱元璋:从游方僧到开国皇帝”与“81.‘胡蓝之狱’与皇权的强化”合而为一,改成“朱元璋与‘胡蓝党案’”;增加“81.朱棣与‘靖难之役’”;“91.清军入关与南明抗清运动”改成“明清鼎革之际的政局”;“92.康熙之治”,全部重写。其他大部分篇章,都作了内容的增删与文字的修改。增补的内容,大多是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是新近重刊的前辈学者的名著,把他们的真知灼见介绍给读者,是教科书编著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不使篇幅过于庞大,必须作些删减,删减的文字大多是过于艰深的段落,以及引用的史籍原文,扫除阅读的障碍。至于文字的修改,主要是使文句更加流畅,其次是改正一些错字。

《国史概要》问世至今,已有十一年,始终受到读者的青睐,对我鼓励有加。北京读者王明周2008年写信给我,指出了书中两个错字,还告诉我:“去年购先生所著《国史十六讲》,给做工程技术工作的儿子读,我看他读得津津有味,颇欣慰。先生这两本书都是好书。”浙江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邓国均在信中说:“大三时读到您的《国史概要》,文笔简洁优美,温润宏富,琅琅上口;既可增人见识,又可陶冶性情,是我大学时代所读的几本对我影响最大、屈指可数的好书之一。”本校大三理科学生余蔚在信中说:“您的《国史概要》书,我不是放在书架上的,而是在枕头边,现在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睡觉前,躺在被窝子里,枕着床头拿出来看一下……觉得您的书除了有意思外,更主要的是发人深思……有时我感觉到自己不是在学历史,而是在学智慧,并且是大智慧。”

这些发自内心的真诚话语,令我感动,也成为我修订第四版的一个动力。

感谢喜爱本书的读者们!

樊树志

2009年12月于大华寓所

责任编辑:史立丽

封面设计:


100.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