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字数:1186

本书以计划经济的出现演变为中心,梳理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经济体制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是几代中国人的殷切期望,但每个时代由于问题、环境和条件不同,执政党选择国家治理的方式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也有差异。这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立场和观点,但不幸的是,它在我们的科学研究中经常被忘记。

2000年下半年,我来到中共中央党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由于专业是共和国经济史和中共党史,研究重点自然就放到党的经济工作史领域。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亲身感受到讲授和研究这个问题的不易。无论是在学术研讨中,教学交流中,抑或是大事件的纪念活动中,时时感受到各种观点的激烈交锋,以及在分析和结论上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意识崇拜和分析框架大行其道的氛围中,如何看待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新中国前30年的建设史,就成为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与痛苦,我便萌发了从“中国道路”的视野,对中国计划经济史做出梳理的想法,选择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进行分析点评,用以加强对“中国道路”形成客观过程的认识。

本书虽然是我教学和科研思考的结晶,却也离不开一个难得的机缘。2012年初,受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汪晓军之约,准备写一个简略性的小册子。但是,在真正动笔写作的过程中,发现用十几万字的篇幅,是远远盛不下对这个问题的纵深考察。于是,约稿变成了爽约,我自己也就按部就班、自顾自地继续做下去。不知不觉间,最后形成了40余万字的初稿,并不急不慌地数次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就在我对“约稿”之事羞于启齿、几近忘却的时候,却意外在2015年底接到了汪晓军社长“要货”的来电。汪晓军既没责怪,也未嫌弃,热情催我马上把书稿寄给他,并最终大度地接受了我的书稿。所以,从拟定写作框架到最后完稿,耗时长达五年时间。如果没有汪晓军的大力支持和充分信任,此书是万难达到付梓程度的。在此,要对汪晓军社长的理解和包容表达由衷的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现代经济史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几位同行的无私帮助,得到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给予我鼓励与关心,使我有了深入研究的决心,而且对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另外,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爱人和儿子!他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承载了他们无尽的爱与关怀。他们无私的支持与帮助,使我在困难面前多了几分力量,少了几许彷徨,我的每一项成果都有她们的心血。正是有了她们的默默付出和包容理解,我才得以脱开应该承担的家务,顺利从容地完成书稿写作。

由于篇幅所限和问题复杂,我在写作过程中只能选取中国计划经济史中的一部分,难以全面反映起源、形成、变迁、业绩的总体情况,恳请谅解。同时因作者水平和经验有限,本书肯定有许多瑕疵甚至错误之处,恳请专家们和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本书的顺利出版,还要感谢中共党史出版社责任编辑潘鹏先生的辛勤劳作!

本书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对本书有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任何对本书籍的修改、加工、传播自负法律后果。

程连升

2016年5月28日于大有庄


主要参考文献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