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字数:2085

还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爸给我订了本《科幻世界》,于我而言,这本杂志就像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直到现在,我都还是铁杆科幻迷。长大以后以生物学研究为职业,就更加关注科幻世界是如何构思人类的未来。偏偏我很喜欢的两位本土科幻作家,老王(王晋康)和大刘(刘慈欣),也就这个话题创作过杰出的作品,像《豹人》《生命之歌》《天使时代》《魔鬼积木》……在科幻作家的想象空间里,人类终将会从自然选择那里拿回对自己身体的决定权,通过修改遗传信息,创造全新的人类命运。所有的伦理纠结,所有的血腥争斗,所有的愤怒和无奈,也都由此展开。

在这里不妨贴一段来自大刘《天使时代》的文字:

当分子生物学对生物大分子的操纵和解析技术达到一定高度时,这门学科就面对着它的终极目标:通过对基因的重新组合改变生物的性状,直到创造新生物。这时,这门科学将发生深刻变化,将由操纵巨量的分子变为操纵巨量的信息,这对于与数学仍有一定距离的传统分子生物学来说是极其困难的。直接操纵四种碱基来对基因进行编码,使其产生预期的生物体,就如同用0和1直接编程产生Windows XP一样不可想象。依塔最早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他深刻地揭示出了基因工程和软件工程共同的本质,把基础已经相当雄厚的软件工程学应用到分子生物学中。他首先发明了用于基因编程的宏汇编语言,接着创造了面向过程的基因高级编程语言,被称为“生命BASIC”;当面向对象的基因高级语言“伊甸园++”出现时,人类真的拥有了一双上帝之手。

老实说,人类对自身遗传信息的理解仍然还很肤浅,至于对遗传信息的精确编辑更是刚刚起步。像小说中这样利用程序创造基因、创造生命,当然还是遥不可及的幻想。但是看完这本书的你应该已经明了,利用生物学技术修改人类基因,已经不再仅仅是停留在科幻想象中的概念了。人类的基因编程时代,是正在向着我们扑面而来的未来。

事实上,就在本书经历反复增删和修改的时间里,又有几条重磅新闻发布:

2015年,中国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黄军就发表论文,报道了利用CRISPR/cas9技术修改人类胚胎的首次尝试。在这项工作中,科学家们收集了体外受精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胚胎,修改了与地中海贫血症相关的人类HBB基因。此事引发的伦理和科学讨论尚未降温,2016年初,英国科学家凯西・尼亚肯(Kathy Niakan)也向该国监管机构提出申请,希望利用类似技术修改人类胚胎的Oct4基因。而到了2016年中,广州医科大学范勇实验室又一次报道了修改人类胚胎中CCR5基因的工作——这项工作的目标,就像本书反复讨论过的那样,正是探索是否可以“制造”先天就对艾滋病毒免疫的人类宝宝。也就是说,尽管基因编辑技术距离应用仍很遥远,但在科学世界里,利用这项技术改造人类,治疗遗传疾病、塑造更健康的个体,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下一步”。

而到了2017年初,美国国家科学院更是发布了《人类基因组编辑:科学、伦理和管理》的重磅报告,首度对基因编辑人类松口。科学家和管理者们建议,在“严格的监管和风险评估下”,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改造人类的生殖细胞和胚胎!尽管在报告中,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仍然被小心局限在治疗先天遗传疾病,而不是用于改变身高、智商、相貌等属性。这项报告当然也措辞强硬地指出,这项技术的应用需要接受严格监管,需要保障受试者的知情权和个人隐私,需要审慎对待公众建议、反复评估社会风险。但是这份报告的出炉,仍然标志着基因编程时代的大幕终于拉开了。

看完本书的读者们,相信这一点早在你们意料之中。毕竟,拥有更健康的身体,更美好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期望。当一项技术被反复证明安全无害,又切切实实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时,期待它走进千家万户就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实际上,人类医学的所有成就,又有哪一项不是这样顶着来自经验、社会规范和伦理的巨大挑战走过来的呢?从外科手术、无菌处理到药物开发,我们早就在用经验和智慧让人体远离自然界无处不在的威胁和伤害。从人工避孕、试管婴儿到遗传疾病的孕期筛查,我们更是已经在操控人类自身的繁衍。那么,修改人类胚胎的遗传信息,让孩子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远离某些病痛的折磨,甚至让他们从出生起就更聪明、更美丽、更健壮,也同样是许许多多人类个体的本能期待吧?

技术也许是中性的,但是技术的应用却可能创造一个魔鬼出没的世界。面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强大力量,人们的深切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匆忙使用这项技术,会不会制造出大量的怪胎和残疾婴儿?这项技术的应用会不会破坏人类基因的多样性,让人类彻底失去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生物学基础?这项技术会不会侵犯尚未出生的婴儿的选择权?基因编辑一旦商品化,穷人和富人的鸿沟会不会从此被固化在遗传物质中,再也无法弥合?

这些问题理所当然需要得到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毕竟,我们已经站在区隔历史和科幻的门槛上。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也可以问问自己,人类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你们看到的这本书起意于2015年初,当时中国科学家首次编辑人类胚胎的新闻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我因此想要写点东西,讲讲这项技术的前世今生。文章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连载,说实话,内容写得有点晦涩,多亏了许多热心读者的支持才没有虎头蛇尾。这次编辑成书,篇幅又扩展了一倍。我的小小野心是,希望借这个话题,把人类究竟是如何理解自身,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尝试改造自身的讲清楚。这是一个关乎历史和现在,并连接未来的大话题,我时常会担忧,自己的文字实在配不上这样的野心。

谢谢湛庐文化的简学老师和郝莹编辑,谢谢本书的美编李新泉,是你们的工作把粗糙的文字变成成型的作品,又把作品带给更多的读者。谢谢亲爱的妻子、爸爸妈妈,以及两个女儿。你们的爱让我始终有动力做更好的自己。每次写字写到疲惫无力的时候,查资料查到眼睛昏花的时候,想到你们对我的爱,我就会重新充满热情。


未雨绸缪:伦理还是监管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