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¹,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¹陇:隆盛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人的精气来自哪里?阴和阳在哪里会合?什么叫作营气?什么叫作卫气?营卫之气是从哪里产生的?卫营之气在哪里会合?老年人和壮年人气的盛衰不同,昼夜气行的位置各异,我希望听听会合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人的精气,来源于饮食。当饮食入胃,它的精微就传给了肺脏,五脏六腑都因此接受了营养。其中清的称为营气,浊的称为卫气。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运行于脉外。在周身运行不休,营卫各运行五十周次又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循环一样没有开头。卫气行于阴分二十五周次,又行于阳分二十五周次,昼夜各半。所以卫气的循行,从属阳的头部起始,到手足阴经为止。所以说:卫气行于阳经,中午阳气最盛,称为重阳;夜半行于阴经,阴气最盛,称为重阴。太阴主管人体内部,太阳主管人体外部,营卫在其中各运行二十五周次,都是以昼夜来划分的。半夜是阴气最盛的时候,夜半以后阴气渐衰,黎明阴气衰退而阳气继起。中午阳气最盛,日落而阳气衰退。当日入黄昏,阳气已尽而阴气继起。到夜半,营卫之气始相会合,这时人们都入睡,这叫合阴。到黎明阴气衰尽,而阳气又继起了。如此循行不止,和自然界日月运行的道理一致。
赏析与点评
《黄帝内经》关于卫气运行的记载,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二者并行。二是本篇所述,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三是卫行脉外,散行于肌肉、皮肤、胸腹、脏腑。卫气的三种运行途径中,第一是基本方式,第二、第三种是调节方式。体现了它分布广泛,运行迅速,应激能力强的特点,是完成温煦、卫外等功能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