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呼吸之间 - 李谨伯 >
- 第一编 从身体入手
现代人为什么不“开心”呢
夹脊窍和中丹田窍,这两个窍是接人气的。人与人交流,打开这两个窍,就叫“开心”。这两个窍打开的方法极容易,打开就叫开心、舒心,也叫“开胸”,胸膛要轻轻展开,呼吸量增大,心胸开阔。做人的道理就是要时时心胸开阔,对人不存芥蒂,以善心待人;练功之道也是待人之道,会练的人,也定会做人。我见到你,我很开心,你这个窍也就打开了。我见到你,你愁眉苦脸,怕我跟你借钱,赶紧自我防卫,这个窍也就闭上了。你不喜欢我,我也不会喜欢你,这两个窍不开,也就没“人气”。我一见你,就眉开眼笑,我已经在接你的人气了,你也就比较喜欢我,这时候就“有人气,有人脉,气场对”。
现在我们知道了,现代人为什么不“开心”,大家天天防着别人,两窍紧闭,自然不接人气,活得不开心,痛苦也就没办法解开。如果这个人经常愁眉苦脸,还会“相由心生”,他就长出烦恼线来了,就是两眉中间靠两边的这种纹路;再愁眉苦脸,他就长出“悬针纹”来了,就在两眉的正中间这个位置,形状像竖立着的针。悬针纹是非常不好的纹路,老年必孤独啊。为什么呢?长期接不到人气,别人也接不到这个人的人气,两不相干各走一边,自然就只活自个儿,就孤独了。我从那个年代过来,人与人之间关系很紧张,也是不接人气,两眉中间就出现一条悬针纹,结果老年果然孤独,只好修道。大家在座的还都没有,多好啊,我很羡慕你们。
这个悬针纹,古人讲“上克父母,下克子女,老年孤独,必定暴亡”,连临终都是非正常死亡,是很凶的一条线。但是只要你心态好,努力做好事,这个悬针就拐弯了,一拐弯就是好线——万幸啊,我这条悬针纹拐弯了。人活着要为别人做好事,做好事活着才有意义。如果烦恼很多接不到人气的人,能够强迫自己更多地为别人服务,他的悬针纹就会拐弯;这时候,这条线叫阴骘纹,也就是有阴德之纹。否则的话,克人克己,孤独,非正常死亡。外国人往往长在下巴中间,这也是悬针纹。从悬针纹到阴骘纹,其实就是从不接人气到接了人气,心胸前后两窍开了,心胸宽广,贵人帮助,自然逢凶化吉了——这也是修道啊,会修道当然会做人处事,就这么简单。所以人不能把自己的苦难和烦恼看得那么重,整天一个人愁眉紧锁自我封闭,还得爱别人,帮别人。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爱己”,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人和人之间交往,还需要有一种接受人气的交换,才能开心。人活着不能总是为自己,也应该为别人做些事,才有意义。
还有两条阴骘纹,在下巴两旁,越深越长越好,因为只有你做尽善事好事,才能长得出来。此外,从鼻根两旁弯向下巴的叫法令纹——法令纹越深越长,越高贵,这个人的阴德就越高。
这样我们就大致了解了修道要开九窍。我们人体的三个丹田: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上丹田在两眉和两眼中间,又叫山根、袒窍。人的嘴上一点和玉枕窍相对,它们的中间,在人脑里面有什么东西呢?可能里面就是松果体,也叫泥丸宫。泥丸是总窍,它前面叫上丹田,最主要的是有一种“向性腺激素”。在人体中不单单有“性激素”,还有“向性腺激素”。性激素是产生性功能的,也是产生我们的精力、让我们精强而力壮的。人体产生性激素,这叫“性”,真性。可我们人类还有“情”,产生“真情”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就是有向性腺激素,在道书里叫左明堂右洞房,各相隔一寸,从山根、袒窍到泥丸宫正好三寸。
如果单讲性激素,那畜生也有。所以人类不同,还有“情”。有情,我看见一个小孩,就想抱他,因为有向性腺激素。我看见一个老人摔跟头了,就赶紧去扶他,我跟他“有情”。情也是天生的,它有一种激素在人体上丹田这个位置产生,所以有一位盛装女子在面前走过,或者是一个帅哥从面前走过,人们都会回头看看。为什么多看她两眼?并不是有非分之想,只是很单纯地想看看,喜欢看看。当时,我们就觉得有一种能量,一种气,所以想多看两眼。为什么人都会这样呢?因为人人都有向性腺激素,所以人人都有情,佛家讲“有情世间”,五祖弘忍,临别时嘱咐六祖惠能时说:“有情来下种……”慈悲心、亲情友情、爱心、真心、怜悯心等等,练功要用真情,活子时叫“性来”;活午时叫“情来”,情气又叫离火、汞,性气又叫坎水、铅,情与性相交合就叫心肾交、坎离交、阴阳交,补先天一炁、补脑,也叫交罢、水火既济了!
上丹田也叫意窍。因为道家认为人的意念接收和发送是集中在这里,人的意念活动也通过这里往外传播,所以也称之意窍。古话说“出死入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这个人老是意念、思维活动纷飞的话,他的“气”总是通过意窍外放,损耗元气,人体能量水平下降,这叫“出死”;“入生”呢,是讲修道的人经常修炼,修静,思维活动平缓,反观内照到了高级阶段甚至“息停脉住”,思维活动基本停止,用神思,那么意窍就可以高效能地吸收生气,这就叫“入生”。所以,《内经知要》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还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修道就要修静,不是用后天的功利心去追求,《内经知要》中说:“凡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凡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
因此,修道要修“虚静”,要“敛神”。平常人活动讲话,气是通过意窍往外放,消耗能量,“出死”;可是我们修道不是,修道是接收,是敛神的。所以“出”,总是外放就走向死亡;如果“入”,经常接收就返老还童,这就是“返观”的作用。只有修静才是修道,只有返观才能长生。
接下来再讲怎么返观得长生。其实,所谓修道,修的就是一个“静”字,用的就是一个“返”字。《内经知要》中说:“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就是我们修道的心胸气魄和追求目标,也是我们修道的方法。“静”不是不动,静是“意静而气动”,静也是使全身做到全面的平衡和谐,“平衡曰静”,看一个人的功夫高低,不是看他会表演,而是看他会不会平衡。功夫高,平衡的功夫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