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 - 来新夏
第一章 绪论
一、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对象
二、北洋军阀史的划阶段问题
三、近代军阀的定义
四、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
五、北洋军阀集团历史作用的估计
六、五十年来的北洋军阀史研究
七、北洋军阀史文献述略
八、未来的展望
第二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1895~1912)
第一节 十九世纪末期的清王朝
一、内外交困的形势
二、日趋腐朽的旧军
1.八旗和绿营
2.湘军和淮军
第二节 新建陆军的建立
一、编练新军的呼声
二、编练新军的实验——定武军与自强军
1.定武军
2.自强军
三、袁世凯与北洋新军的建立
1.袁世凯的练军主张
2.袁世凯接管定武军
3.新建陆军的营制与人员
4.新建陆军的特点
四、北洋三军的来历
1.“北洋”的由来
2.新建陆军的归属
3.袁世凯在权力道路上的起步
第三节 武卫右军的组建
一、袁世凯与戊戌变法
1.变法运动的兴起
2.帝党后党的政争
3.袁世凯对戊戌变法的两面手法
二、武卫军的组建
1.荣禄与武卫军
2.袁世凯率武卫右军移驻山东
3.《训练操法详晰图说》的编写
三、武卫右军的扩编
1.武卫右军镇压山东义和团
2.袁世凯军事力量的发展
3.武卫右军实力的保存
第四节 从北洋常备军到北洋六镇
一、北洋常备军的组建
1.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
2.袁世凯编练北洋常备军
3.各类军事学堂的成立
二、清政府设立练兵处
1.日俄战争的形势
2.练兵处的设立
3.袁世凯操纵练兵处
4.统一全国军制
三、北洋六镇的成军
1.北洋六镇的编练
2.袁世凯势力的膨胀
第五节 北洋军阀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
一、编练新军三十六镇计划的破产
二、两次会操与陆军部的设立
1.河间会操
2.彰德会操
3.陆军部的设立
三、袁世凯政治军事权力的集中
1.袁世凯与清政府的争夺军权
2.袁世凯被罢黜
3.武昌起义与袁世凯重被起用
四、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1.袁世凯的拨弄武力
2.南北议和
3.清帝退位与孙中山辞职
五、北洋军阀集团形成的原因
1.晚清社会的转型
2.列强侵华政策的变化
3.袁世凯的个人作用
第三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发展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1912~1916)
第一节 袁世凯政权的建立
一、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迁都之争与京保津兵变
2.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整顿军队,加强军事实力
1.调整军事机构
2.更新军队编制
三、袁世凯操纵下的阁潮
1.干预内阁,破坏责任制
2.从“责任内阁”到“御用内阁”
四、袁世凯政权下的政党分合
1.辛亥革命前后政党林立的局面
2.北京政府成立后的政党分合
第二节 赣宁之役
一、袁世凯裁遣南军与“军民分治”
1.以“战后裁军”削弱南方军事力量
2.以“军民分治”削弱革命党人兵权
二、“宋教仁案”
1.袁世凯制造和平假象和孙黄应邀入京
2.“政党政治”与国会席位之争
3.宋教仁被刺与革命党人的觉醒
三、善后大借款
1.善后大借款的披露
2.南方的倒袁准备
四、赣宁之役的经过
1.袁世凯备战和罢免三督
2.湖口起兵
3.江苏战场和南京之战
4.赣宁之役的后果
五、北洋军阀军事实力的进一步扩充
1.征募兵员
2.调配兵力
3.充实军备
第三节 袁世凯的卖国独裁统治与白朗起义
一、袁世凯的卖国外交
二、袁世凯的独裁内政
1.玩弄党派,逼选正式大总统
2.政治会议与袁记“新约法”的酝酿
3.强化军事机构与军警统治
三、各地的抗暴斗争和白朗起义
第四节 “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准备
1.《中华民国约法》的公布与袁世凯集权
2.尊孔复古逆流的泛滥
3.军事力量的调配
二、列强对帝制的态度与“二十一条件”交涉
1.英、美等国的态度
2.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件”及其交涉
三、“洪宪”帝制丑剧的出台
1.袁氏徒党的“劝进”活动
2.“国民代表大会”及其选举
3.袁世凯接受帝位
四、护国战争
1.反袁联合阵线
2.护国战争的爆发
五、“洪宪”帝制的失败
1.列强对帝制态度的变化
2.“洪宪”帝制的失败及袁世凯恚死
第四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派系纷争(上)(1916~1920)
第一节 皖系军阀统治的确立
一、袁世凯死后的国内政局与段祺瑞组阁
1.各方争夺中央统治权的斗争
2.南北新旧约法之争
3.段祺瑞内阁的产生
二、黎(元洪)段(祺瑞)府院之争
1.府院权限之争
2.对德外交风波与段祺瑞被免职
三、张勋复辟
1.张勋其人与复辟的内外气候
2.四次徐州会议与复辟丑剧的上演
3.各地群起反对复辟与段祺瑞兴师“讨逆”
第二节 皖系军阀统治的强化
一、南北战争
1.南北关系的恶化
2.忽战忽和的南北战争
二、从“西原借款”到《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1.亲日外交政策的确立
2.“西原借款”真相
3.《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秘密签订
三、安福俱乐部与“安福国会”
1.临时参议院的召集
2.安福俱乐部的产生
3.“安福国会”的选举活动
四、皖系嫡系军队——参战军、西北军的编练
1.段祺瑞出任参战督办与督办参战事务处的成立
2.参战军的编练
3.西北军的编练
第三节 皖系军阀统治的削弱
一、南北议和
1.南北议和的国内外背景
2.上海和会的召开与破裂
二、五四爱国运动
1.巴黎和会的召开与中日山东问题交涉
2.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第四节 直皖战争
一、北洋军阀集团的分裂与纷争
1.北洋军阀集团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
2.直皖奉军阀的角逐
二、直皖矛盾的激化与直皖战争的酝酿
1.徐树铮西北“筹边”与安福系肆意倒阁
2.“救国同盟条件”的签订与七省反皖同盟的缔结
3.吴佩孚衡阳撤防与直皖战争风云乍起
三、直皖战争的爆发与皖系的失败
1.直皖双方的备战活动
2.皖系军阀的溃败及其统治的结束
第五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派系纷争(下)(1920~1924)
第一节 直奉军阀的权力角逐
一、直奉军阀的妥协与矛盾
1.直奉两派军阀的暂时“联合”
2.洛吴势力的上升和直奉关系失衡
3.直奉矛盾冲突下的北京政府
二、直系军阀势力的扩展与“联省自治”运动
1.吴佩孚练兵备战
2.湘鄂战争
3.“联省自治”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
三、直奉矛盾的激化
1.靳云鹏内阁的困境
2.奉张支持梁士诒组阁
3.华盛顿会议上的山东问题交涉
4.吴佩孚力倒梁阁
5.直奉关系日趋紧张
第二节 第一次直奉战争
一、帝国主义与直奉军阀
二、直奉双方积极备战
三、直奉两军交战
1.战争的经过
2.战争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吴佩孚的“恢复法统”与黎元洪复出
1.“法统重光”的骗局
2.黎元洪再次出山
二、黎元洪复出后的艰难处境
1.恢复国会之艰难
2.“废督裁兵”之落空
3.组织内阁之反复
三、直系军阀的内部纷争
1.保派与洛派之争
2.愈演愈烈的阁潮
四、黎元洪被逐与曹锟贿选
1.直系迫黎去职
2.曹锟贿选大总统
五、直系军阀的暴政与“二七”工人大罢工
1.直系军阀祸国殃民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二七”大罢工
第四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
一、张作霖整军备战
二、粤皖奉反直三角同盟的建立
三、江浙战争与孙传芳新直系的突起
1.江浙战争爆发与浙卢溃败
2.孙传芳异军突起
四、第二次直奉战争
1.直奉两系的兵力部署
2.热河战场
3.山海关战场
五、冯玉祥与北京政变
1.政变的发生
2.溥仪被逐出宫
六、直系失败的原因及对政变的评价
第六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衰落(1924~1926)
第一节 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建立与善后会议的召开
一、北京政变后的北方政局与临时执政府的建立
1.国奉抗衡形势下的北方政局
2.天津会议
3.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
二、孙中山北上与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
1.孙中山北上
2.善后会议的召开
三、临时执政府的卖国外交
1.段祺瑞宣布“外崇国信”
2.“金佛郎案”的解决
3.关税会议的召开
第二节 奉系军阀势力的扩张及其内部矛盾的加剧
一、奉系军阀在北方的积极经营
1.奉系谋取直隶地盘
2.胡憨之战与奉国相争
二、奉系势力的南下
1.齐(燮元)卢(永祥)之争
2.张宗昌督鲁、杨宇霆督苏、姜登选督皖
3.“五省联军”的抵制与浙奉战争
三、郭松龄倒戈反奉
1.奉系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2.“郭(松龄)冯(玉祥)密约”与郭松龄反奉
3.日本对郭松龄事件的干涉
4.巨流河之战和郭松龄倒戈失败
第三节 国民军与北方各派军阀的混战和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垮台
一、国、奉、直军阀的离合与混战
1.国奉战争
2.直奉军阀的“反赤”联合
二、“三一八”惨案与临时执政府垮台
1.大沽口事件与“三一八”惨案
2.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垮台
第七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覆灭(1926~1928)
第一节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与直系残余势力的溃灭
一、北伐战争前的国内形势
1.北伐前夕的北方政局
2.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二、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与吴佩孚、孙传芳的先后溃败
1.两湖战场与吴佩孚的溃败
2.赣闽浙苏皖战场与孙传芳的溃败
第二节 国民军在北方的奋战
一、国民军与奉直晋联军的战争
1.南口战役
2.西安守城战与甘肃战役
二、五原誓师与国民军联军的崛起
1.冯玉祥五原誓师
2.国民军联军在西北的崛起
第三节 奉系军阀的顽抗与溃败
一、张作霖组织“安国军”与联蒋反共
1.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2.联蒋反共与杀害李大钊
二、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与“安国军政府”的建立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北伐
2.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宁汉合流
3.“安国军政府”的建立与“安国军”窥苏、图豫、攻晋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与奉系军阀的覆灭
1.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2.日奉关系恶化与张作霖皇姑屯被炸
3.张学良东北“易帜”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北洋军阀人物志
附录三 参考书目提要
后记
我和北洋军阀史研究(代序)
我虽是历史专业出身,但在读大学时对北洋军阀史却了解很少,仅仅只在课余读过一本丁文江所写的《民国军事近纪》,约略知道一点袁世凯北洋军和直皖奉三系军阀的情况而已。1949年9月,我结束了在华北大学的政治学习后,被分配到由该校副校长范文澜教授主持的历史研究室,当一名研究生。研究室分通史和近代史两个方向,我被指定到近代史方向。我除了在范老直接指导和荣孟源老师具体组织和主持下,写过一篇纪念太平天国起义百周年的文章外,主要工作是对入城后从一些北洋军阀人物家中和某些单位收缴移送来的藏档进行清理和分类。这批档案有百余麻袋,杂乱无章,几乎无从下手。整理的场所先是在东厂胡同旧黎元洪府第花园的八角亭,一间面积很大的房间里,有七个人参加整理工作,整理组组长是后来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的唐彪。每次从库房运来几袋就往地下一倒,尘土飞扬,呛得人几近窒息。当时条件很差,只能穿一身旧紫花布制服,带着口罩,蹲在地上按档案形式如私人信札、公文批件、电报电稿、密报、图片和杂类等分别检放到书架上。因为每件档案都有脏污之物,要抖干净就扬起尘土,整天都在爆土扬尘中过日子,直到下班,不仅外衣一层土,连眼镜片都被灰尘蒙得模糊不清,鼻孔下面一条黑杠,往往彼此相视而笑,但从没有什么抱怨。在整理过程中,因为急于闯过这个尘土飞扬的环境,进行速度较快,所以除了知道不同形式的档案和记住一些军阀的名字外,几乎很难停下来看看内容,只能说这是接触北洋军阀档案的开始而已,谈不上什么研究。
大约经过两个多月的整理,袋装档案全部清理上架,分别成捆。为了进入正规的整理工作,集中十来天进行有关这段历史资料的学习,读了若干种有关北洋军阀的旧著,如丁文江、文公直、陶菊隐等人的著作。我们也从东厂胡同搬到有四五间宽敞工作间的乾面胡同,开始整档工作。我们将档案分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类,每个人把一捆捆档案放在面前,认真阅读后,分类上架,所以看得比较仔细,并在特制的卡片上写上文件名、成件时间、编号及内容摘要,最后签上整理者的名字。这次因为已经经过第一轮清理,不再有什么尘土,环境又比较宽敞幽静,所以大家心情舒畅,休息时和在宿舍里常常交谈阅档所了解到的珍贵或有趣的材料。这些都能引起大家的很大兴趣,有时我还在第二天去追踪查档,了解具体内容。我曾利用空闲的时间,把自认为有用的材料抄录下来。积少成多,慢慢地我已经积累有两册黄草纸本。同时为了查对档案中的事实和加深拓宽这一领域的知识,我又读了大量有关北洋军阀的著作,眼界逐渐开阔,钻研这方面问题的信心也增强了不少。我也了解到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地展开,以往的一些著作过于陈旧,而且数量也不大,而新著几乎没有,有关论文也只有零星短篇,确是一块颇有价值的用武之地。
随着历经半年多整档工作的接近完成,我对北洋军阀这一近代的政治军事集团,从兴起到覆灭已有了一个大致轮廓,对错综复杂的派系关系也掌握了基本脉络,奠定了我将以一生绝大部分精力致力于北洋军阀史研究的基础。半年多的整档工作,虽然比较辛劳,但收获是很大的。一是我通过整档阅档活动,不知不觉地把我带进了一个之前从未涉足过的学术领域——它影响我一生的学术道路;二是我毫无愧色地以自己是新中国最早一批档案工作者而自豪。不久,这批整理过的北洋军阀档案,奉命移送到南京,和原国史馆合并,成立史料整理处,就是现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前身,有几位同事随从南下,我则应聘到天津南开大学工作。
我到南开大学任教后,仍坚持北洋军阀史的研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开始写点文章。到津第二年,我在《历史教学》杂志上连续发表题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讲课记录,虽然还不很成熟,但却是我第一篇北洋军阀史方面的专文,从此正式进入北洋军阀史研究的程序。与此同时,我又得到一次深入这一领域的机遇。原来在5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在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学界前辈的倡导和主持下,由中国史学会主编一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包括从鸦片战争到北洋军阀共十二套,分别组织专人编选。当时,北洋军阀这一专题也组织过一个包括京津史学工作者在内的编委会。已故的荣孟源和谢国桢二先生都是成员。我当时虽尚不及而立之年,也承荣、谢两先生厚爱,忝居其列,并接受委托在津搜集资料。不久,人事变幻,编辑工作陷于停顿,在津刚开始的资料搜集工作也告中断,所搜集的图书资料全部缴归南开大学图书馆入藏。我虽对此事的中辍抱有微憾,但却意外地接触了不少有关资料,为我日后撰写《北洋军阀史略》作了必需的准备。
1956年正值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提出的大好时机,学术有欣欣向荣之势,湖北人民出版社邀请我撰写北洋军阀方面的书稿。我既有一定的资料积累,又有一股写作激情的冲动,于是摆脱掉不敢接触历史“阴暗面”的心态,不自量力地接受了这一约稿。我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文的基础上加以扩大、改订和充实,经过一年多夜以继日地努力撰写,终于在1957年完成和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北洋军阀史的专著——《北洋军阀史略》。我在撰写过程中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将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衰变化作为一个历史整体进行考察,探求其成败兴亡的内在联系。这部著作虽然篇幅不大,但它是我的第一部专著。我很自信,它为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也为后来学术界研究这段历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部书曾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日本明治大学岩崎富久男教授翻译了此书,增加了随文插图,易名为《中国的军阀》,先后由两个出版社出版,成为日本有关学者案头的参考用书。
《北洋军阀史略》出版后不久,我的教学任务突然被迫由近代转向古代,而且一直处于一种近乎闲置的境地。北洋军阀史的研究也就随之而暂时搁置了。直到70年代末,随着政治气氛的宽松,民国史研究的兴起,有关北洋军阀史的历史资料也日见丰富,新知旧雨很关心我的那部处女作,敦促我增订《北洋军阀史略》以应社会需要。我也深深地感到这是我应尽的社会职责;但又想到“流水落花春去也”,二十多年来,我在北洋军阀史的研究方面却少有建树,但是,时代的支持和鼓动,坚定了我重理旧业的信念,于是,我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著述、历史档案、报刊杂志、方志笔记和文集传记等资料,对北洋军阀的研究对象、范围、分期问题、特点、地位、影响及其阶级基础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再研究,并拟定了编写方案,终于在焦静宜女士等的参加下,于1983年完成了《北洋军阀史稿》的编写工作,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三十六万余言的新著,比之《北洋军阀史略》,不仅篇幅增大,条理较前清晰,论证较前缜密,而且论述范围也有所扩展。在中国各派反军阀统治力量的斗争史和有关历史人物的活动方面,在军阀混战的具体战役、战斗方面,在北洋军阀集团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关系方面,都有较多的增加和拓展。毫无疑问,这在当时确是这方面唯一的一部专著,对军阀史和民国史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北洋军阀史稿》完成后,很自然地引起我三十年前参与编纂《北洋军阀》资料的情思,希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终成完璧。也许是我和北洋军阀史研究的特殊缘分,1985年秋,上海人民出版社为补足这套丛书,特派该社编审叶亚廉先生躬临天津,面商北洋军阀资料的编辑问题,并有多次信件往还。1986年初,该社又藉我去沪出席中国文化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之便,作了进一步的具体磋商,并订立了编辑出版协议。
北洋军阀专题是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最后一种。由于这一专题的长期阙如,致使丛刊未能及时配套,因而出版者亟谋完成补缺工作;但因资料零散,人力单薄,而有些资料近年又多分别出版,不宜过多重复,有些资料搜求尚多窒碍,以致进展时有困难。即使如此,我们为完成前辈遗业,也竭尽绵薄,希望能较好地完成补缺填空的任务。北洋军阀的资料涉及范围较广,有许多资料尚未经时间筛选和学术考辨;有的又往往由于当时不同派系的政治需要而真伪参半;有些不仅已有较多的印本,还有近期的重印本。这些都给搜求整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可是鉴于教学与研究的迫切需要,我们不能不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一资料的选编工作。
这套书的选录范围涉及档案、传记、专集、专著、报刊和汇编等方面。凡现已流行的重印本或公开发表过的资料尽量少选或不选。如确有一定史料价值非此不足以说明问题的,也就难以避免重复。资料门类的选用按照各阶段史实与资料多寡而各有侧重,尽可能选录一部分具有史料价值的原始资料和流行较稀的成书。如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中选录清末北洋新军活动的资料;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选录的第一次直奉战争资料,比较完备地反映了战前的舆论准备、战争中直系的财政支出等;从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黎元洪函电稿中选抄了新旧约法之争、中德断交和军阀虐政等内容。有些官书中虽有有关资料,但因篇幅过巨,内容繁杂,那就从中钩稽选编,如从《德宗实录》和《宣统政纪》中辑录的北洋新军资料。外人著作则侧重于亲历目击、具有相当史料价值的,如埃·劳伦斯所著《中国的军事力量——军阀》一书系作者亲历第二次直奉战争之作,记战争的前后比较真实详尽。有些著作确有较高史料价值,如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乔·厄·莫理循的书信集,是一部百余万字,涉及1895至1920年间中国政情的重要资料,但就在我们选译过程中,知识出版社即以《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为书名,将其全译出版,那就只好舍弃不取了。总之,从浩瀚的资料里选录若干,纳入有限的篇幅之中,确有疏漏之虞。因之,我们又编制了书目提要和论文索引等参考检索工具,以满足读者进一步求索的需要。这套资料共五册,第一至四册系按北洋军阀的兴亡历程分四个阶段,并围绕各阶段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分别选编六七十万字不等,各成一册;第五册则包括军阀人物传志、大事记、书目提要、论文摘要与附表等,总字数达三百余万字。
这套资料于1993年春全部面世后,与《北洋军阀史稿》相配,既有专著,又有资料,应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基本完备结题。但是,我总以为应该再努力以赴,把《北洋军阀史稿》撰写为真正意义上的通史性著述——《北洋军阀史》。于是重读《北洋军阀史稿》,发现确有增订余地,反复思考,重新草拟写作提要,邀约分撰者,除了我的学生焦静宜、莫建来、张树勇和刘本军外,日本学者水野明和贵志俊彦等也应邀参与了一些章节的研讨。同时,我编写了各篇章的要点,供分撰者参考。从1994年开始搜集资料,分头撰写专稿。1996年,个别章节完稿,而大部分章节尚待订正,难以总纂成书。1997年,我尽量协调参与者的撰稿时间,又历时一年,终成初稿百余万字,遂由我通读全稿,审定内容,划一体例,润色文字,即于2000年夏交付出版社。新撰《北洋军阀史》较之《北洋军阀史稿》,显有改观,篇幅约增近三倍,内容颇多增删修订,虽尚难称尽善,然已各尽心力。设新著《北洋军阀史》能为北洋通史补空而在一定时期内可备研究与教学参考之选,则数年辛劳亦足以自慰。至于有不当或错谬之处,则司主编者不得辞其咎,愿恭聆各方之指正!
我对北洋军阀史的研究,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漫长路途,别人看我似乎有点痴迷,而我则非常自慰地感到此生没有虚耗,因为我终于做了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我的这一历程充满着坎坷艰难,《北洋军阀史》的告成,既为学术书林增植一株树木,也体现出一种人间的冲刷。我感谢奖掖和支持过我的前辈和同道们!
来新夏
一九九九年四月初稿
二○○○年二月修订稿
第三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发展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1912~1916)
这是第一篇第一章 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