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从自净其“意”做起

字数:597

上面《大学》讲到这里为止,主要是先由“内明”(圣)的学养开始,兼带涉及“外用”(王)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总原则,正如原文所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是《大学》最基本的提纲,也是“致知格物,物格知至”最重要的环节。现在继续开始,便是分别讲解内外兼修的道理。

我们在先前已经提过人的生命作用,是由生理的“身”和精神的“心”两部分所组合形成。“心”的作用,便是和生命俱来的“知性”,也可以叫它是“理性”或“理智”。喜、怒、哀、乐等情绪的作用,是生理的关系。但“知性”的“理性”,最容易受情绪所蒙蔽盖覆,容易被它所左右起伏。人的学养修到自能内明知性的德用,转化情绪,调和情绪,归到清明的本位,才得合于天性自然之道。因此,首先便要了解引发“心”的起心动念,乃至“动心忍性”的先锋,便是“意”的作用。“意”也有叫它是“志”,或叫“意志”,例如孟子便说:“志者,气之帅也。”他用“志”字代表了“意”的作用。也有叫它是“意识”,这是隋、唐以后,精密的“因明”(逻辑)佛学进入中国以后,对“意志”“意念”等名词加以严谨地定名。一直应用到现在,由哲学名称变成普通用语。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佛学把“心物一元”的人生生命,统归于“心、意、识”三个内涵。但在原本的《大学》,也早已把人的生命,列为“诚意、正心、修身”的身、心、意三重作用。这三重作用,我们也在前面已经大略讲过,而且还把这三者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引证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等帝王,加以说明。现在,我们再就“意”的作用,进一步来做较深入的研究。

原本《大学》自释“诚意”的八正知

自欺、欺人、被人欺三部曲

“慎独”要慎什么样的“独”?

“诚于中,形于外”的深远道理

学养须从日常行事中过来

总结历史人物经验在“自明”

君子为什么“无所不用其极”?

“诚意”在外用上也须“知止”


第五篇 内外兼修之道原本《大学》自释“诚意”的八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