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三十年
【原文】
【经】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狄侵齐。
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
卫侯郑归于卫。
晋人、秦人围郑。
介人侵萧。
冬,天王使周公来聘。
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传】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狄间晋之有郑虞也。
夏,狄侵齐。
晋侯使医衍酖卫侯。甯俞货医,使薄其酖,不死。公为之请,纳玉于王与晋侯,皆十瑴。王许之。
秋,乃释卫侯。卫侯使赂周歂、冶廑,曰:“苟能纳我,吾使尔为卿。”周、冶杀元咺及子適、子仪。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将命,周歂先入,及门,遇疾而死。冶廑辞卿。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白、黑、形盐。辞曰:“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则有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荐五味,羞嘉穀,盐虎形,以献其功。吾何以堪之?”
东门襄仲将聘于周,遂初聘于晋。
【翻译】
【经】
三十年春季,周历正月,无事。
夏季,狄人入侵齐国。
秋季,卫国杀了自己的大夫元咺和公子瑕。
卫侯回到了卫国。
晋国、秦国包围郑国。
介国入侵萧国。
冬季,周襄王派遣周公阅来鲁国聘问。
公子遂去到京师,又去到晋国。
【传】
三十年春季,晋国人入侵郑国,以此来试探郑国是否可以攻打。狄人钻了晋国侵犯郑国这个空子。
夏季,狄人入侵齐国。
晋文公派了医生衍毒死卫成公。甯俞贿赂医生,让他少放点毒药,所以卫成公没有被毒死。僖公为卫成公请求,把玉献给周襄王和晋文公,都是十对。周襄王允许了。
秋季,卫成公被释放了。卫成公派人贿赂周歂、冶廑说:“如果能接纳我当国君,我让你们当卿。”周、冶两人杀了元咺和子适、子仪。卫成公回国,在太庙祭祀先君,周、冶两人已经穿好卿的礼服,准备接受任命,周歂先进太庙,到门口,发病而死。冶廑骇怕了,便辞去卿位。
九月初十日,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心向着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假若派遣烛之武去进见秦君,军队必然退走。”郑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便请烛之武去进见秦君,烛之武推辞说:“下臣年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能及早任用你,现在形势危急而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被灭亡,你也不好啊。”烛之武答应了,夜里用绳子把自己从城上吊到城外,进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对君王有好处,那是值得劳动君王左右随从的。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土地作为边邑,君王知道是不容易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邻国实力加强,就是君王的削弱。如果赦免郑国,让他做东路上的主人,使者的往来,供应他所缺少的一切东西,对君王也没有害处。而且君王曾经把好处赐给晋国国君了,他答应给君王焦、瑕两地,早晨过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这是君王所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肆意扩大它西边的土地。如果不损害秦国,还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有利于晋国的事,请君王考虑。”秦穆公很高兴,和郑国人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就撤退了。
子犯请求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他们的力量,我们不会有今天这个地位。靠了别人的力量,反而损害他,这是不讲仁德;失掉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明智;用动乱代替整齐,这是不勇敢。我还是回去吧。”晋文公也就撤军回国。
当初,郑国的公子兰逃亡到晋国,跟随晋文公攻打郑国,请求不要参加对郑都的包围。晋文公答应了,让他在东部边境等候命令。郑国的石甲父、侯宣多把他接回来做太子,向晋国讲和,晋国允许了。
冬季,周襄王派遣周公阅来鲁国聘问,宴请他的食物有昌蒲菹、白米糕、黑黍糕和虎形块盐。周公阅推辞说:“国家的君主,文治足以显扬四方,武功可以使人畏惧,就备有各种物品宴请,以像征他的德行;进五味的调和,献美好的粮食,有虎形的盐,以像征他的功业。我怎么当得起这个?”
东门襄仲将要到成周聘问,就顺路到晋国作初次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