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53期:李子柒与工业化,南亚洋葱不够吃,印度犹豫RCEP

字数:5466

2019年12月13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53期

【睡前消息53】李子柒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搞错了什么?

大家好,2019年12月13日,欢迎收看53期睡前消息,静静介绍新闻。

李子柒是工业化的产物,也用来满足城市人的想象

过去一周李子柒从视频名人变成了舆论场热点,由于部分网民质疑,围绕李子柒的视频节目出现了两种争论。一是李子柒的节目算不算是中国文化输出?二是李子柒本人算不算个人奋斗的模范?很多国家级媒体纷纷发生讨论,比如央视和光明日报。昨天人民日报的侠客岛公众号也下场了,甚至有网友在相关文章中引用了你的言论。睡前消息的许多观众发表评论,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督工为什么李子柒的话题会产生争议呢?

李子柒的视频当然是文化输出,但输出的不是传统文化。她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模范,但并不是个人奋斗式模范。

夸李子柒的媒体没有夸对地方,或者说那些写文章称赞她的媒体本质上都是称赞自己想称赞的东西,而不是李子柒。

既然点赞的方向错了,当然就会有反对者出来质疑,这就是产生争论的主要原因。

那督工你认为李子柒代表什么文化呢?

首先她不代表中华传统文化,或者说不代表任何古代文明。古代没有这样的人。李子柒在形象上扮演自耕农,扮演小生产者,但在生活方式上尽量靠近儒家士大夫和贵族,但这两个身份自古以来就是冲突的,儒家士大夫以参加体力劳动为耻。

最近1000年汉族妇女的总趋势是裹小脚,所以我不认为李子柒代表任何传统。

【袁世凯照片略】

如果一定要在古代找李子柒这种生活,我首先想到袁世凯回乡养病的时候这张照片。

但李子柒的视频也不代表现代文明,现代文明的特征是分工,是工业化,是在都市里面寻找最便利的生活。

李子柒的视频,情节都是用手工业解决一切生活问题,显然和现代文明恰好相反,和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走了两个极端。

但李子柒自己显然是一个现代中国人。

所以我认为她的视频依然是现代文化产品,但表现的不是现代文明本身,而是和现代文明“互补”的神话,当代都市神话。

为了理解李子柒的定位我建议大家先思考一下加菲猫的特征。加菲猫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现代文化产品,它的特征是馋、懒,做事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偶尔有一点英雄主义。

大多数普通美国人生活显然和加菲猫不一样,但是美国人和全世界都喜欢加菲,是因为现代文明不允许我们馋,不允许我懒,要求我们小心翼翼照顾身边人的感受,让我们活得很累,所以我们向往加菲猫的生活,喜欢看到这么一只理直气壮发胖的懒猫。

这和加菲猫类似的文化产品,还有美国西部片塑造的牛仔神话。现实中的美国西部并没有拿着左轮枪的牛仔英雄,只有一大批艰苦工作的牧场工人。

但是20世纪初美国东部的城市人口已经发现了都市生活的弊病,愿意相信西部有这么一批英雄人物,每天的生活就是骑马、喝酒、拔枪决斗,用来寄托自己的梦想。

所以西部片和牛仔神话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具体内容是现代文明的反面。

李子柒就是这么一种文化产品。之所以21世纪的中国捧红了李子柒的视频,不是因为我们过去是农业国,而是因为中国快速城市化产生了足够庞大的现代都市人口。

现代人在城市里生活很方便很舒适但也有遗憾,比如说每个人在固定的一个岗位上,做非常细化的工作,以至于找不到工作的意义。比如说每天挤地铁上下班很方便,但是缺乏接触自然的机会。

李子柒的视频恰好就弥补了我们的遗憾。

而李子柒的视频能被发达国家的网民接受,是因为他们也有同样膨胀的都市人口,需要类似的都市神话来平衡自己的精神生活。这都市神话也是神话,也需要神秘色彩。

这些欧美网民上过历史课,知道自己的祖先在中世纪过得很惨,但是并不知道中国古代农民过得怎么样,所以李子柒暗示自己代表传统中国,受到欧美网民的狂热欢迎,甚至比中国网民提供的市场还要大。

我这么解析李子柒的视频并不是否认她的价值,恰恰认为这证明了中国的进步。

最近20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足够快,培养了好几亿现代都市人口,数量超过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所以反过来向他们输出现代神话。

20年前我在电视上看《成长的烦恼》看加菲猫,无非是因为欧美比我们更早进入现代都市生活。

所以我说李子柒的视频是文化输出,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输出。

李子柒的另一个争议就是她算不算一个当代正面形象。有人赞美她个人奋斗的经历,也有人认为她是团队捧出来的网红。督工你怎么看?

夸她的和批评她的,两方面都没有理解一个问题,就是现代文化产品根本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生产的。

上个周末年会,我们有四个人参加座谈会,算上静静和蛋卷有六个。但这也只是马前卒工作室一半的力量。为了给大家制作每周三期的睡前消息,我们十几人要从早忙到晚,更何况还有观视频工作室的同事负责拍摄和后期制作,还有很多外包公司来做辅助工作,这才能做出每周不到一小时的产品。

所以说有这么多观众看睡前消息,既不能证明我马前卒个人奋斗很厉害,也不能说马前卒靠团队才能开口很丢脸,这对李子柒也一样。

作为同行我看李子柒的视频就一个感觉——完美。每个镜头的服装、灯光、角度、剪辑都恰到好处,她的每个动作,无论是挖笋、煮面还是刨土豆,都兼顾了美感和真实感。

比如说她能很轻盈的走到山上,几锄头就能挖到最适合的食材,这显然是表演,但动作足以让我忘记这是表演。

这只能说明李子柒背后几十人的团队配合默契,专业水平高。

我这边有十几个很靠谱的编辑,还有一个专业的视频团队,主要镜头是我坐着讲新闻,但每期还是有很多瑕疵。

李子柒的每个短镜头都完美,甚至还经常有切换多个场景,复杂度指数上升的长镜头。这说明她的团队质量和规模都比我强。

所以说也许李子柒一开始做视频付出很多努力,个人也的确爱好做视频,但作为商业成功案例的李子柒,这是一个团队的代表,不应该用商业成就对她个人做评判。

总的来说围绕李子柒产生这么大的争论,说明中国这个大国在硬件上完成了工业化,身子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但是意识形态还没有现代化,头部还停留在农业时代。

绝大多数人,无论是支持李子柒还是反对,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现代社会不仅仅用机械产业链制造实体商品,而且精神产品也脱离了个人化的小生产。这和所谓传统的积累关系不大。

改革开放前20年香港几百万人就占据了一半的中国文化市场,这就是现代文化产业打败了文化手工业。

目前关于李子柒的争论,支持者强调这是“自古以来”的必然结果,反对者觉得团队创作破坏了个人形象,他们共同的问题是对现代文化理解不足,所以争论都是在泥坑里面打滚,不值得去分一个对错。

不过这也不奇怪。一般来说生产力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的部分,意识形态的发展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进步。

如果我们文化政策够开放的话,下一代中国人就不会有这么低水平的争论了。

上周日年会的演讲,我重点分析了社会科学发展落后的问题。周日我们将放出带字幕的,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我们说下一个话题。

因为蔬菜产量低,随季风周期,洋葱成了印度的大选菜

上一期睡前消息我们谈了印度航母问题,很多观众对印度很感兴趣,正好最近印度连续出了几个大新闻,我们今天重点关注一下印度国情。最近印度的洋葱价格涨到了每公斤100卢,比也就是人民币十块钱,引发了全国性的抗议,财政部长要专门出台政策,解决洋葱短缺问题,甚至整个南亚都因为洋葱危机出现了社会动荡。我查了一点数据,去年印度洋葱产量2200万吨,中国也只有2300万吨。基本上两国人均产量差不多,为什么洋葱问题会制造这么大的矛盾呢?

的确按常年平均值来说印度的人均洋葱产量并不少,至少不比我们少多少。但是一种商品的地位不仅你要看自己的供需,还要看其他产品的供应。

去年中国蔬菜总产量7亿吨,印度蔬菜总产量1.1亿吨,所以2000多万吨洋葱对中国和印度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从蔬菜的类型看中国排名前十的蔬菜,每一种产量都超过1000万吨。其中排名第一的土豆也只有1.1亿吨,这说明中国不仅蔬菜总产量高,在类型上也丰富。主要是解决中国人吃好的问题。

但是南亚就不一样了,这里最主要的需求是吃饱,同时加一点维生素。

印度的邻国孟加拉国正在引进转基因黄金大米,这种黄金水稻之前在中国湖南试验性种植,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反对。

黄金大米唯一的优点是不用吃蔬菜就能补充贝塔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孟加拉毫不犹豫的引入这种转基因主粮,说明他们非常缺乏蔬菜。

孟加拉去年消耗了600多万吨洋葱,相当于印度的30%左右,但孟加拉的人口只有印度的12%,就算高估一点也只有15%。

这说明把洋葱当主菜既是饮食习惯更是缺乏维生素的标志,是社会发展水平低的标志。

所以说虽然中国印度洋葱产量差不多,但洋葱对我们来说是配菜,对他们来说就是提供维生素的主菜。

今年洋葱产量从2000多万吨跌到1500万吨,的确影响了很多印度人的生活。

印度禁止洋葱出口也顺便连孟加拉也打击了。

洋葱算是高产蔬菜,但非常依赖于水利和气候。现在世界洋葱种植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是荷兰,这气候变化的时候还是有可能产生30%以上的产量波动。

印度降水主要依赖于季风,季风有一个四年周期,影响洋葱产量,恰好印度大选周期也是四年。所以每个党派上台都要应付一轮洋葱问题,所以洋葱是印度的政治蔬菜,每一任政府都不敢开玩笑。

大家都知道现代农业完全是工业的附属品,印度这么多年都解决不了洋葱问题是因为化肥农药不够吗?

化肥农药水平不如中国,但是并不是主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印度耕地数量是超过中国的,粮食产量是中国的40%,蔬菜产量是中国的20%。

在这种情况下化肥使用量已经是中国的60%,农药使用量是中国的40%。

我们先不论农民为这些化肥农药出了多少钱,仅仅总技术角度分析,缺粮缺蔬菜的要害已经不是化肥和农药了。

现在看来农村种不出这么多的蔬菜,主要问题在于政府组织力不足。

印度一个几十万人的县级行政区,正式公务员只有100多人。

农村普遍实行自治体制,往往是轮流坐庄的。这样的好处是稳定,坏处就是没有长期政策,也不能动员农民搞建设。

这些年印度政府投资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有一些,化肥农药也能卖到农民手里,但是基层组织度不够,一线的水利工程搞不起来,所以农业靠天吃饭,季风有变化他们就吃不上洋葱。

另外层层自治,另一个效果就是修不起乡村公路,物流体系也层层分包,每一层都养一大批人。

印度为了保护这种低效的就业,不允许外国大企业进来。

沃尔玛就不能来抢这种物流和零售的生意。

所以城市里洋葱快100卢比一公斤了,很贵,农民只能拿到不到十卢比,也没赚什么钱。

最近印度禁止洋葱出口,很多农民和小商贩也在抗议,说要破产了。

这城市嫌贵,农民破产的问题肯定出在中间环节。

既然莫迪也不敢动这部分就业,洋葱问题估计还会在下一个四年周期再来一次。

RCEP包括了地球一多半的人口,印度又怕又爱

互联网上有一张很著名的人口地理图,在周长4万公里的地球上画出一个半径不到4000公里的圆,其中有一半是海,1/4是荒原,还是能把世界大多数人口都圈进来。11月4日《地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取得成果,除印度之外的15个国家宣布已经结束全部谈判,只有印度认为核心要求没有被满足不会加入。11月29日日本给印度撑腰,首席谈判代表宣布如果印度不加入日本也不会签协议。督工你对印度和日本的反复怎么看?

这可能是今年最重要新闻之一。因为这个圈不仅集中了地球一多半人口还有一半的工业,60%的工业机器人以及70%的工业增量。

这个RCEP自贸区如果顺利成立,完全可以改名地球自贸区。现在印度、日本先后拆台,很可是他们的联手外交操作。

从现在到RCEP协议正式签署,再由各国立法机关批准生效,还需要一段时间。这印度以退为进,谋求更好的条件,也是一种选择。

这几天安倍要访问印度,如果他访问期间宣布印度重新加入谈判,这既证明了日本的外交影响力也让印度显得身份贵重。

所以还不能说印度一定会退出。

但是必须承认这个自贸区的最大受益者毫无疑问是中国,对于这一点日本和印度都很不满意。

当初其他国家拉印度进入,目的就是平衡中国。

如果日本和印度判断中国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自己得到的好处,也有可能为了长期战略做一点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从最近印度的操作看,莫迪的态度还是继续上调关税,实际综合税率从百分之六左右回升到了7.6%。

所以莫迪肯定对RCEP是不满,真退出也不意外。

面对世界级的自贸协定,印度犹犹豫豫的态度很像2001年的中国。当时的中国准备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但是内部争议很大,在期待全球大市场的同时也担心被发达工业国打击产业升级。扣除通胀因素现在的印度在gdp和人口上都接近2001年的中国,为什么当初的中国最终决定加入wto而现在的印度却倾向于退出rcep呢?

的确印度和18年前的中国gdp差不多,但是用来支撑gdp的贸易模式存在根本差别。

中国进出口贸易在1994年有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顺差和逆差轮流出现,而且逆差规模始终超过顺差,要靠吸收外国投资才不至于在外汇上破产。但是在1994年以后按年度计算,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贸易逆差,手里的美元欧元黄金始终在增加,到2001年已经稳定了七年,所以中国领导人敢于赌一把,让中国工业和欧美日韩的工业下面对抗。

印度从来没有这种好事。1947年独立以后在货物贸易方面几乎就没有顺差。让印度和中国、东南亚进入同一个自贸区,莫迪应该是担心自己的外贸储备出问题。

之所以中国1994年以后年年顺差,根本原因是实现了产业升级,所以利润不会被其他国家的血汗工厂拉平。

1980年中国的出口一半是初级产品,到1990年就只剩下1/4,到了2000年总出口是2500亿美元,其中只有10%属于初级产品,90%是工业制成品。40%是机电产品,虽然高科技产品还不多,但很显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国家了。

印度现在的出口产品就很低端了。天然资源和手工业品现在还占印度出口的1/3,机电产品比例低于10%,还不如中国90年代初的水平。所以竞争力不足,年年逆差。

之所以几十年逆差不倒,印度对外宣传是服务业赚钱,比如说班加罗尔的软件,但实际上去年印度的服务贸易顺差只有三百亿美元,根本填不上货物贸易的逆差缺口。

真正的救命钱是侨汇。印度每年向中东、美国输出上百万劳动力,他们向国内汇款800亿美元。

但是很明显中东国家不想接受更多的印度劳动力了,所以如果自贸区导致印度的后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莫迪可能会担心国家破产。

总的来说2001年的中国已经有一大批人在国内进行高效生产,赚钱回来平衡外汇。印度是把一大批人送到国外,参加相对有竞争力的项目,把工资拿回来平衡外汇。

中国这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生产可以升级,印度简单劳动力外出打工不会一直增加,所以印度对自贸协议的恐惧感比2001年的中国更强。

当然自贸区里面不只是有中国韩国这种制造业强国,还有东南亚一些相对比较弱的国家,但是印度不只是对中国逆差,对越南这些东南亚国家也是逆差,所以一旦加入RCEP印度怕自己跌落到产业链最低端,爬不起来。

所以谈判的时候非常不积极。

那也就是说印度这次不加入RCEP反而可能会发展的更好吗?

这印度也是两难,RCEP允许给落后成员国很大的优惠,薄弱产业可以享受最长20年的缓冲期保护,但立刻就能享受接近地球一半人口的大市场。欧洲和美国不太可能给出更优惠的条件。

所以印度也许是因为自身条件不敢冒险,但以后可能想冒险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所以莫迪无论加入与不加入,估计都很不甘心。

好,53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我们星期日再见。


52什么,印度第一艘国产航母又要完工了?54用上了清洁煤的河北,中毒事故却反而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