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昌黎文集校注 - 韩愈、马其昶、马茂元

 第一卷 赋、杂著
  感二鸟赋
  复志赋
  闵己赋
  别知赋
  原道
  原性
  原毁
  原人
  原鬼
  行难
  对禹问
  杂说
  读荀
  读鹖冠子
  读仪礼
  读墨子
  获麟解
  师说
  进学解
  本政
  守戒
  圬者王承福传
  五箴
  游箴
  言箴
  行箴
  好恶箴
  知名箴
  后汉三贤赞
  讳辩
  讼风伯
  伯夷颂
 第二卷 杂著 书 启
  子产不毁乡校颂
  释言
  爱直赠李君房别
  张中丞传后叙
  河中府连理木颂
  汴州东西水门记
  燕喜亭记
  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
  画记
  蓝田县丞厅壁记
  新修滕王阁记
  科斗书后记
  郓州溪堂诗
  猫相乳
  进士策问
  争臣论
  改葬服议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
  禘祫议
  省试颜子不贰过论
  与李秘书论小功不税书
  太学生何蕃传
  答张籍书
  重答张籍书
  与孟东野书
  答窦秀才书
  上李尚书书
  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
  上兵部李侍郎书
  答尉迟生书
  答杨子书
  上襄阳于相公书
  上郑尚书相公启
  上留守郑相公启
 第三卷 书
  上宰相书
  后十九日复上书
  后廿九日复上书
  答侯继书
  答崔立之书
  答李翊书
  重答翊书
  代张籍与李浙东书
  答李秀才书
  答陈生书
  与李翱书
  上张仆射书
  答胡生书
  与于襄阳书
  与崔群书
  与陈给事书
  答冯宿书
  与卫中行书
  上张仆射第二书
  与冯宿论文书
  与祠部陆员外书
  与凤翔邢尚书书
  为人求荐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答刘正夫书
  答殷侍御书
  答陈商书
  与孟尚书书
  答吕山人书
  答渝州李使君书
  答元侍御书
  与郑相公书
  与袁相公书
  与鄂州柳中丞书
  又一首
  答魏博田仆射书
  与华州李尚书书
  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
 第四卷 序
  送陆歙州诗序
  送孟东野序
  送许郢州序
  送窦从事序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
  送齐下第序
  送陈密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牛堪序
  送董邵南序
  赠崔复州序
  赠张童子序
  送浮屠文畅师序
  送杨支使序
  送何坚序
  送廖道士序
  送王秀才序
  送孟秀才序
  送陈秀才彤序
  送王秀才序
  荆潭唱和诗序
  送幽州李端公序
  送区册序
  送张道士序
  送高闲上人序
  送殷员外序
  送杨少尹序
  送权秀才序
  送湖南李正字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郑尚书序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
  送郑十校理序
  诗
  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
  石鼎联句诗序
  石鼎联句诗
 第五卷 哀辞 祭文
  祭田横墓文
  欧阳生哀辞
  题哀辞后
  独孤申叔哀辞
  祭穆员外文
  祭郴州李使君文
  祭薛助教文
  祭虞部张员外文
  祭河南张员外文
  祭左司李员外太夫人文
  祭薛中丞文
  祭裴太常文
  潮州祭神文
  袁州祭神文
  祭柳子厚文
  祭湘君夫人文
  祭窦司业文
  祭侯主簿文
  祭竹林神文
  曲江祭龙文
  祭马仆射文
  吊武侍御所画佛文
  祭故陕府李司马文
  祭十二兄文
  祭郑夫人文
  祭十二郎文
  祭周氏侄女文
  祭滂文
  祭李氏二十九娘子文
  祭张给事文
  祭女挐女文
 第六卷 碑 志
  李元宾墓铭
  崔评事墓铭
  施先生墓铭
  考功员外卢君墓铭
  施州房使君郑夫人殡表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
  河南少尹裴君墓志铭
  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
  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
  登封县尉卢殷墓志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
  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
  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唐故河南府王屋县尉毕君墓志铭
  试大理评事胡君墓铭
  襄阳卢丞墓志铭
  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
  太原府参军苗君墓志铭
  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
  故中散大夫河南尹杜君墓志铭
  唐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上柱国襄阳郡王平阳路公神道碑铭
  乌氏庙碑铭
  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
  刘统军碑
  衢州徐偃王庙碑
  袁氏先庙碑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右金吾卫大将军赠工部尚书太原郡公神道碑文
  曹成王碑
  息国夫人墓志铭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扶风郡夫人墓志铭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
  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
  贞曜先生墓志铭
  唐故秘书少监赠绛州刺史独孤府君墓志铭
  唐故虞部员外郎张府君墓志铭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第七卷 碑 志
  唐故监察御史卫府君墓志铭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
  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
  唐故相权公墓碑
  平淮西碑
  南海神庙碑
  处州孔子庙碑
  柳州罗池庙碑
  黄陵庙碑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
  柳子厚墓志铭
  唐故昭武校尉守左金吾卫将军李公墓志铭
  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
  唐故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铭
  楚国夫人墓志铭
  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
  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
  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墓志铭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中大夫陕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
  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河南府法曹参军卢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铭
  故贝州司法参军李君墓志铭
  处士卢君墓志铭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
  卢浑墓志铭
  虢州司户韩府君墓志铭
  四门博士周况妻韩氏墓志铭
  韩滂墓志铭
  女挐圹铭
  河南缑氏主簿唐充妻卢氏墓志铭
  乳母墓铭
 第八卷 杂文 状 表状
  瘗砚铭
  毛颖传
  送穷文
  鱷鱼文
  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汴宋亳颍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赠太傅董公行状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
  论今年权停举选状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
  复雠状
  钱重物轻状
  为韦相公让官表
  为宰相贺雪表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
  为裴相公让官表
  为宰相贺白龟状
  冬荐官殷侑状
  进王用碑文状
  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
  荐樊宗师状
  举钱徽自代状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
  奏韩弘人事物表
  谢许受韩弘物状
  论捕贼行赏表
  论佛骨表
  潮州刺史谢上表
  贺册尊号表
  袁州刺史谢上表
  贺皇帝即位表
  贺赦表
  贺册皇太后表
  贺庆云表
  举张惟素自代状
  举韩泰自代状
  慰国哀表
  举荐张籍状
  请上尊号表
  举韦自代状
  论孔致仕状
  举马总自代状
  贺雨表
  贺太阳不亏状
  举张正甫自代状
  袁州申使状
  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
  黄家贼事宜状
  应所在典帖良人男女等状
  论淮西事宜状
  论变盐法事宜状
 韩昌黎文外集
  明水赋
  请迁玄宗庙议
  范蠡招大夫种议
  上贾滑州书
  上考功崔虞部书
  与少室李拾遗书
  答刘秀才论史书
  与大颠师书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
  送浮屠令纵西游序
  与路鹄秀才序
  送毛仙翁十八兄序
  通解
  择言解
  鄠人对
  河南府同官记
  记宜城驿
  题李生壁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
  祭董相公文
  雷塘祷雨文
  祭石君文
  祭房君文
  高君仙砚铭
  高君画赞
  潮州请置乡校牒
  直谏表
  论顾威状
  顺宗实录
   顺宗实录卷第一
   顺宗实录卷第二
   顺宗实录卷第三
   顺宗实录卷第四
   顺宗实录卷第五
 遗文
  监军新竹亭记
  书
  墓志
  启
  状
  皇帝即位贺诸道状
  皇帝即位降赦贺观察使状
  潮州谢孔大夫状
  疏
  题名
  洛北惠林寺题名
  谒少室李渤题名
  福先塔寺题名
  嵩山天封宫题名
  迓杜兼题名
  华岳题名
 韩昌黎集外文
  三器论 事类文聚本
  上张徐州荐薛公达书
  下邳侯革华传
 朱子校昌黎先生集传
  新唐书本传
  文录序 赵 德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 轼

韩昌黎文集校注[唐]韩愈著 马其昶校注 马茂元整理

出版说明

韩愈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特别是他的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

韩集最通行的注本,是明代 徐世泰所刊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这部书的注解,采自宋末廖莹中的世彩堂本韩集。廖注主要是依据魏仲举的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集和朱熹的韩文考异,虽然保存了唐 宋旧说,但遴选不够允当,内容和文字都有很多疏漏错误。

本书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 马其昶(一八五五——一九三〇)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用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 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都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

原稿历时十三年(一八九四——一九〇七)完成。所涉及的资料极为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传抄本和手稿。对各家的说法,折衷去取,下了一番选择工夫;文字上亦删繁节芜,作了很多的加工工作。关于文学欣赏方面,书中集有各家评语。这些文评,就其总的精神来说,出自桐城派古文义法的角度,其批评的深度和广度,不免有所局限,但其中某些具体分析,对读者仍有启发。

原稿包括韩集全部,其中诗歌的注解较为简略,现在从其中把文集抽出来单独印行。我们认为本书虽然不能说概括了一千多年来前人研究韩文的成果,但在韩文注本中,是一个比较充实完善的本子。现据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断句本分段标点,重排出版,整理工作仍由马茂元同志担任。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一月

韩昌黎文集校注叙例

韩集世所通行者,为明 万历中徐世泰所刊东雅堂本。其注出宋末廖莹中手,采魏仲举五百家注本为多,间有引他书者十之三,复删节朱熹考异散入各条下。虽多存宋以前旧说,而遴选失当,文义多乖,读者病之。顾是后亦乏善本。三百年来,其书仍独行而不废也。

曩余于家中藏书得先大父抱润公批校东雅堂本韩集一部,朱笔细字,遍布书中,手泽所存,珍护靡已。嗣读公所著读书记,得知公尝欲为韩集作注,然未见成书;意者,此其初稿欤?书前有题记二:一为光绪二十年冬十二月,记云:“点读一过,并录先师张廉卿先生及吴挚甫师平语,凡九日毕。其文中圈点,以私意衷取二家,不尽依原本。”其一则记于光绪三十三年。时公馆合肥 李氏。李氏富藏书,公复博采诸家之说,补苴旧注,增益十倍于前。记中胪列诸家名氏,间缀数语其下。于沈文起云:“名钦韩,吴县人,嘉庆丁卯举人,宁国训导。有韩集补注,未见传本,健父以重金购得其初注手稿,写于覆刻东雅堂本行间眉上几满。沈病宋人所注率空疏臆测,故征引极繁富,然往往失之支蔓;尤喜丑诋朱子。今择其精要者,余删之。”他亦有杂记其官阶乡里及成书始末者,详略不一。凡前后所列二十七家,然实不止此数。又公所自为说亦若干条;其订正旧注之失,增删点窜其文字者无虑数百处。余发而读之,窃见其融会群言,自具炉冶;凡所甄录,并刊落浮词,存其粹语,盖非独于沈氏书为然也。公晚岁殚究群经子史,兼耽内典,于谈艺论文若有不暇为者,注韩未成,职是故耳。是稿虽出中年,未经写定,然前后历十余载,用力甚勤;以视旧本,盖充实完善矣。

旧本诗文合编。韩诗单行注本,清人有之,故公特详于文。兹谨据原稿重加勘校,编次文集成书,倘亦公之遗意耶!其体例如次:

一徐氏 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昌黎先生集传一卷,今去诗存文,并为文集八卷、文外集二卷、遗文一卷,附录集外文三篇,集传一卷仍旧。

一徐本各篇标题、先后次第以及文章分类多淆乱失当者,然沿袭有自,未便更张,今一仍其旧。其尤误者,注中时有所是正。读者当自得之。

一旧注取材及体例,均见其重校昌黎集凡例中,今一并刊载。本书增辑诸家之说,概标〔补注〕字样,并列举姓氏,以资识别。

一补注中所采各家之说,无论其为训释文字,或考核名物,或疏证史实,或评量文章者,各按其性质系于本文每句或每段之下。其关涉全文者,则系之篇题之下,均次于旧注之后云。

一九五七年三月马茂元志于上海

昌黎先生集序

/门人李汉编

朱子云:此集今世本多不同,惟近岁南安军所刊方崧卿校定本号为精善。别有举正 十卷,论其所以去取之意,又它本之所无也。然其去取多以祥符 杭本、嘉祐 蜀本及李谢所据馆阁本为定,而尤尊馆阁本,虽有谬误,往往曲从;它本虽善,亦弃不录。至于举正,则又例多而词寡,览者或颇不能晓知。故今辄因其书,更为校定,悉考众本之同异,而一以文势义理及它书之可证验者决之。苟是矣,则虽民间近出小本不敢违;有所未安,则虽官本、古本、石本不敢信。又各详著其所以然者以为考异十卷。庶几去取之未善者,览者得以参伍而笔削焉。方云:序只云“目为昌黎先生集”,诸本亦多无文字者,今从之。后凡从方氏者,不复论;所不同者,乃著之。

蜀本作“朝议郎行尚书屯田员外郎史馆修撰上柱国赐绯鱼袋李汉编”。今本或有“并序”二字,非是。

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易繇爻象¹,春秋书事,诗咏歌,书、礼剔其伪,皆深矣乎!秦 汉已前其气浑然,迨乎司马迁、相如、董生、扬雄、刘向之徒,尤所谓杰然者也。至后汉、曹魏,气象萎;司马氏已来,规范荡悉,谓易已下为古文,剽掠潜窃为工耳。文与道蓁塞,固然莫知也。

¹“繇”,音宙,占辞也。

先生生于大历戊申。幼孤,随兄播迁韶岭;兄卒,鞠于嫂氏,辛勤来归¹。自知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比壮,经书通念晓析,酷排释氏,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²。汗澜卓踔,奫泫澄深³。诡然而蛟龙翔,蔚然而虎凤跃,锵然而韶钧鸣⁴。日光玉洁,周情孔思,千态万貌,卒泽于道德仁义,炳如也。洞视万古,愍恻当世,遂大拯颓风,教人自为⁵。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呜呼!先生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⁶,可谓雄伟不常者矣⁷!

¹“来”,或作“求”,非是。

²或无“皆”字。

³左太冲吴都赋云:“泓澄奫潫。”郭璞 江赋云:“滉囦泫。”“奫”,于旻切。“泫”,音玄。或作“沄”,非是。

⁴“鸣”方从杭、蜀本作“发”。今按:二字两通,但作“鸣”则句响而字稳耳。故今定从诸本,而特著方本所从,以备参考。后皆仿此。

⁵“为”,下伪切。〔补注〕陈景云曰:“自为”,谓词必己出也。

⁶“事”,阁本作“士”,非是。

⁷“常”,方从杭本作“赏”,云取汉书“功盖天下者不赏”之语。今按:“不赏”乃蒯彻教韩信背叛之语,而唐太宗亦尝自言,“武德末年,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施之于此,既不相似,且非臣子所宜言者,李亦未必敢取以为用也。当从诸本为正。

长庆四年冬,先生殁。门人陇西 李汉¹辱知最厚且亲,遂收拾遗文,无所失坠²。得赋四、古诗二百一十、联句十一、律诗一百六十、杂著六十五、书启序九十六、哀词祭文三十九、碑志七十六、笔砚鳄鱼文三、表状五十二,总七百³,并目录合为四十一卷,目为昌黎先生集,传于代。又有注论语十卷,传学者⁴;顺宗实录五卷,列于史书,不在集中。先生讳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余在国史本传。

¹或无“陇西”二字。

²“失坠”, 左传 、 国语多用“失坠”字。或作“坠失”或无“失”字者,皆非。

³“七百”,或作“七百一十六”,或作“七百三十八”,方氏考其数皆不合,而姑从阁本。杭本以为唐本旧如此。既非文义所系,今亦不能深考。

⁴〔补注〕陈景云曰:张籍祭公诗云:“ 鲁论 未讫注,手迹犹微茫。”则此所云十卷者,未成之书也。今所传论语笔解,出后人伪托。

昌黎集叙说

宋景文公云:柳柳州为文,或取前人陈语用之;不及韩吏部卓然不丐于古,而一出诸己。

苏明允上欧阳书云:孟子之文,语约而意深,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 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遑惑,而抑绝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东坡云: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也。又云: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湜,学皇甫湜而不至者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

山谷与王观复书云: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又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 杜自作此语耳。又答洪驹父 云:“诸文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

秦少游云:探道德之理,述性命之情,发天人之奥,明死生之变,此论理之文,如列御寇、庄周之作是也。别黑白阴阳,要其归宿,决其嫌疑,此论事之文,如苏秦、张仪之所作是也。考同异,次旧闻,不虚美,不隐恶,人以为实录,此叙事之文,如司马迁、班固之所作是也。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骇耳目,变心意,此托词之文,如屈原、宋玉之所作是也。钩庄、列之微,挟苏、张之辩,摭迁、固之实,猎屈、宋之英,本之以诗、 书,折之以孔氏,此成体之文,如韩愈之所作是也。盖前之作者多矣,而莫有备于愈;后之作者亦多矣,而无以加于愈。故曰,总而论之,未有如韩愈者也。

陈后山云:杜之诗法,韩之文法也。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

李方叔云:东坡教人读战国策 学说利害,读贾谊、晁错、赵充国章疏学论事,读庄子学论理性,又须熟读论语、孟子、檀弓,要志趣正当,读韩、柳令记得数百篇,要知作文体面。

重校昌黎集凡例

是集庆元间魏仲举刊五百家注引洪兴祖、樊汝霖、孙汝听、韩醇、刘崧、祝充、蔡元定诸家注文,洪辨证,樊谱注,孙、韩、刘全解,祝音义,蔡补注。未免冗复;而方崧卿举正、朱子校本考异却未附入,读者病之。今以朱子校本考异为主,而删取诸家要语附注其下,庶读是书者,开卷晓然。今举凡例于左:

一朱子考异凡例见于文集序首,并仍其旧。

一阁、京、杭、蜀、石本异同,已见朱子考异凡例,今更加雠校,是正颇多。观者当自知之。

一注引经子史等事,则书于考异之上,释音则附其下。

一“今按”云云者,并是考异全文。

一注引经子史书传事为证者则入。如集中有关系时政及公卿拜罢月日,更博采新 旧史、唐登科记附益之。

一旧注引某氏云者,今仿朱子离骚集注 例,皆删去,惟考异下有纠方之缪者则存之,如复志赋 “谁无施而有获”所辩之类是也。

一先儒议论有关系者,随所闻见增入,如闵己赋 “固哲人之细事兮”,东坡颜乐亭记 尝有评议之类是也。

一正文或有疑字,并依考异文从□,如蓝田县丞厅壁记“再进再屈□人”之类是也。

一皇朝庙讳,诸本多易本字,如“贞元”作“正元”之类,非临文不讳之义,徒失古意。今例:但空本字点画;若唐讳,如以“丙”为“景”,以“民”为“人”之类,却存古不改。

一考异于正文本字,或一字或二字并提起。今例:如本字在句末,即入注脚,不复重出句读中,或一两字各有考异,并总附于一句之下。

第一卷 赋、杂著

第二卷 杂著 书 启

第三卷 书

第四卷 序

第五卷 哀辞 祭文

第六卷 碑 志

第七卷 碑 志

第八卷 杂文 状 表状

韩昌黎文外集

遗文

韩昌黎集外文

朱子校昌黎先生集传


这是第一篇第一卷 赋、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