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今注 - 高亨注
十五国风
周南
召南
邶
鄘
卫
王
郑
齐
魏
唐
秦
陈
桧
曹
豳
小雅
鹿鸣之什
南有嘉鱼之什
鸿雁之什
节南山之什
谷风之什
甫田之什
鱼藻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生民之什
荡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
臣工之什
闵予小子之什
鲁颂
马冋
有马必
泮水
门必宫
商颂
那
烈祖
玄鸟
长发
殷武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简体版)
诗经今注 高亨注
楚辞今注 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注
韩昌黎文集校注 [唐]韩愈著 钱仲联集释
李璟李煜词校注 [南唐]李璟、李煜著 詹安泰 校注
东坡乐府笺 [宋]苏轼著 [清]朱孝臧编年 龙榆生校笺
李清照集笺注 [宋]李清照著 徐培均笺注
放翁词编年笺注 [宋]陆游著 夏承焘、吴熊和笺注 陶然订补
稼轩词编年笺注 [宋]辛弃疾撰 邓广铭笺注
张岱诗文集 [明]张岱著 夏咸淳校点
纳兰词笺注 [清]纳兰性德著 张草纫笺注
前言
我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勤劳勇敢的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正在进行新的长征。际此人人扬鞭跃马,争攀高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时刻,我们怎能不加倍努力呢!?
我是一个书生,几十年来,尤其是解放以后,总是争取多作一些研究工作,多贡献一点极为微小的力量,已经著有专书十几种,刊行问世。最近所作《诗经今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又使我得到鼓励,为之欣舞。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的注释很多,其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我读古书,从不迷信古人,盲从旧说,而敢于追求真谛,创立新义,力求出言有据,避免游谈无根。这本《诗经今注》就是抱着这种态度而写成的。
例如《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旧注说,这首诗是赞美鲁国的公族,把公族比作麒麟。请看,诗人描写麒麟的足、顶和角,又描写成群的公族,最后则为麒麟而悲叹(于嗟)。这是赞美公族吗?当然不是。据《左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仲尼观之曰:‘麟也。’”又据《孔丛子》记载,孔子当时曾作了一首《获麟歌》:“唐虞之世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由?麟兮麟兮我心忧。”(《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杨士勋疏引)我认为这首七言三句诗是后人伪作,《麟之趾》一诗才是孔子所作的《获麟歌》,被后代儒者编入《诗经·周南》之中。《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孔子看到鲁人打死的麒麟,“反袂拭面,涕沾袍”。此诗则反复悲叹,两者的意味是相合的。
总之,我注《诗经》是依循它的本文,探求它的原意。但错误也在所不免,希望读者予以指正!
高亨
一九八〇年四月写于北京
诗经简述
一 诗经的来历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简称“三百篇”,是我国第一部诗集,周代前段五百多年间的诗歌选录。它的来历据西汉人说,是古代帝王为了考察风俗的好坏,政治的得失,设有采诗的官,把采来的诗篇献给乐官大师,大师再献给天子。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意为封建统治者吹嘘,因为先秦古书并没有记载过采诗的官和采诗的事,所以周代是否有这种制度,还不能论定。但汉人所说那时的诗篇最初都集中在乐官手里,却是事实,有两个证据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诗三百篇都是乐歌,所以《墨子》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公孟篇》)。乐歌原来是供统治阶级娱乐的东西,乐官正是掌管诗歌、音乐、舞蹈,给统治者们服务的人,那末乐歌和乐官在当时是分不开的,编辑乐歌的人就应该是乐官了(乐官编辑之后,才转为统治阶级的教育课本)。第二,据《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小雅》、《大雅》、《颂》。”所谓周乐,差不多包括了今本《诗经》全部(只有《鲁颂》、《商颂》不在内),这些诗是鲁国乐工所歌,而称做“周乐”,那末编辑者应该是周王朝的乐官了。
周王朝的乐官所以能够得到这些诗歌,大约有三个来源:第一,王朝的贵族为了充实音乐,为了祭祀鬼神,为了夸耀功业或别种目的,作成诗歌,交给乐官。《周颂》里应该有些诗篇是出于这个来源。第二,王朝乐官为了给贵族服务,尽到他的责任,留心搜集流传在民间的或出于士大夫之手的诗歌(并不是专职的采访)。《小雅》、《大雅》及《王风》里应该有些诗篇是出于这个来源。第三,诸侯各有乐官,掌管本国的乐歌,诸侯为了尊重王朝,交换音乐,派人把乐歌献给王朝。《王风》外的十四国风及《鲁颂》、《商颂》里应该有些诗篇出于这个来源。《国语·鲁语》说:“昔正考父校(校当读为效,献上之意)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便是例证。
通过上述的三个来源,周王朝乐官掌握了不少诗歌,并随时增加,随时编选,经过五百多年,乐官们才完成了这部书的编辑工作。所以我们说《诗经》是周王朝各个时期的乐官所编辑。
到了春秋末期,孔子把《诗经》加以重订,作为他教育学生的课本。他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篇》)可见《诗经》是经过孔子重订的。
《诗经》这部书,原来当有三百二十篇左右,不幸遭到秦始皇的焚烧,禁止学习,到西汉初年,还剩下了三百零五篇。
西汉时期传《诗经》的有四家:鲁人申培所传的通称“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通称“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通称“韩诗”,鲁人毛亨所传的通称“毛诗”。鲁、齐、韩合成一个宗派,他们的传本经文都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叫作“今文诗”。毛自成一个宗派,据说他的传本经文原用先秦古文写成的,所以叫作“古文诗”。四家经文小有不同,解说多有歧异,今文家和古文家歧异更甚。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晋朝的东渡,韩诗亡于宋朝的南渡(只有《韩诗外传》尚存),现在《诗经》只有毛亨所传的一种本子了。
二 诗经的分类——风、雅、颂
《诗经》原来分为三类,就是风、雅、颂。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实际《周南》、《召南》不是两国的诗歌),合称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多数是民间歌谣。宋代王质(《诗总闻》)、程大昌(《诗议》)、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近代梁启超(《释四诗名义》)等人认为南也是《诗》的一类,应该从风中划出,就是把《诗经》分为南、风、雅、颂四类。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第一,二《南》的主要部分也是民间歌谣,和其余十三国风性质相同。第二,《左传·隐公三年》:“风有《采蘩》、《采》。”《采蘩》、《采》都是《召南》的一篇,可见《左传》作者认为《周南》、《召南》属于风。《周礼·大师》、《礼记·乐记》、《荀子·儒效》论《诗》,都是风、雅、颂三类并举,而不及南。可见《周礼》作者、《乐记》作者和荀卿都认为《诗经》只有风、雅、颂三类,南属于风,不是自为一类。先秦人对于三百篇的类别,不致弄错。因此,我们说二《南》也是风诗。风本是乐曲的通名。《大雅·崧高篇》:“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其风是说《崧高》诗的曲调。《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风。”土风就是本土的曲调。《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北风就是北方的曲调,南风就是南方的曲调。《山海经·大荒西经》:“太子长琴……始作乐风。”《海内经》:“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乐风就是乐曲。由上述五个例证看来,风本是乐曲的通名了。乐曲为什么叫作风呢?主要原因是风的声音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种种的不同,乐曲的音调也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种种的不同,乐曲有似于风,所以古人称乐为风。同时乐曲的内容和形式,一般是风俗的反映,所以乐曲称风与风俗的风也是有联系的。由此看来,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卫风》就是卫国的乐曲,《曹风》就是曹国的乐曲,余可类推。在这里应该指出:风一方面是乐曲的通名,一方面又是风诗的专名,正如“书”一方面是书籍的通名,一方面又是《尚书》的专名;“诗”一方面是诗歌的通名,一方面又是《诗经》的专名。(先秦时代《尚书》只称为《书》,《诗经》只称为《诗》。)名词含义的演变常有这种现象。
雅有《小雅》、《大雅》,合称二《雅》,共一百零五篇,都是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王畿”的诗歌,多数为朝廷官吏(公卿大夫士)的作品。雅是借为夏字,《小雅》、《大雅》就是《小夏》、《大夏》。因为西周王畿,周人也称为夏,所以《诗经》的编辑者用夏字来标西周王畿的诗。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第一,雅夏二字古通用,《墨子·天志下》引《诗经·大雅》作《大夏》,足证古本《诗经》,《小雅》、《大雅》也作《小夏》、《大夏》。第二,二《雅》都是西周王畿的诗,这从诗篇的整个内容来看,是可以肯定的。(只有《小雅·大东》等似是东周域内人所作。)春秋时人引《小雅》诗句,曾称为“周诗”(见《国语》中《晋语》、《楚语》),引《大雅》诗句,也曾称为“周诗”(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国语·楚语》)。所谓“周诗”,就是西周王畿的诗。至于东周王畿的诗则是《王风》了。而西周王畿,周人也称为“夏”(见《尚书》中《康诰》、《立政》),这个地域后归秦国所有,从而这个地域的诗篇就是《秦风》了。春秋时人尚称《秦风》为“夏声”(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由此可见,雅是借为夏字,夏是西周王畿的旧称,《诗经》的编辑者用夏字标明这部分诗篇产生的地域。第三,《诗经》三百篇都是以地域分编,用地域名称加标题的。十五国风的十五国(《王风》的王代表东周王朝的统治区),《周颂》、《鲁颂》、《商颂》的周、鲁、商,都是代表地域,可见二《雅》的雅也是代表地域,即借为夏字。如果不是这样,二雅是哪个地域的诗歌就表示不出来了。雅诗为什么有小大的区别呢?古说都不圆通,现在还得不出确解。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共四十篇。大体是西周和鲁国、宋国的最高统治者用于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礼的乐歌。这类诗为什么叫作颂呢?颂就是歌颂之颂,赞美之意。三《颂》的诗,其中心内容是赞美在位的周王、鲁侯、宋公或其祖先的功德,其专用范围限于周王、鲁侯、宋公举行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礼,所以叫作颂。这是颂诗两个基本条件,至于风诗、雅诗中也有赞美王与公侯或其祖先的诗篇,适合前一条件,但不适合后一条件,所以不列入颂诗。
总之,风雅颂的区别:风是民间歌谣,但也有些例外;雅是朝廷官吏的作品,而《小雅》又有些民间歌谣;颂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三者的界限并不严格。这是诗三百篇在历史上的分类,我们现在研究《诗经》,应该从它们的思想内容去分类,不必拘守风、雅、颂了。
三 诗三百篇的地域和时代
《诗经》原来是按照三百篇的产生地域分编,共计周南、召南、邶、鄘、卫、王(东周)、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雅(即夏,西周)、鲁、宋十八个地域,所以从地域上划分,比较容易;但有没有错编地域的诗篇,则不可知。
三百篇的产生时代,是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约五百多年(公元前一〇六六年至前五四一年前后)。但是某篇作于周代哪个王朝,绝大多数无从考定,甚至哪几篇是西周作品或东周作品,也无根据可资论断。所以从时代上划分,比较困难,只能勾出一个轮廓而已。
现在把三百篇的地域和时代结合在一起,做个扼要的叙述。
(一)十五国风
《周南》、《召南》《周南》诗十一篇,《召南》诗十四篇,都是南方的作品。西周初期,周公姬旦长住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召公姬奭长住西都镐京,统治西方诸侯,由陕(今河南陕县)分界。这个统治区的划分,大概相沿很久。周南当是在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当是在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根据二《南》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可见周南疆域北到汝水,南到江汉合流即武汉地带。《召南·江有汜》:“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可见召南南到武汉以上长江流域的地带。二南的地域应该包括当时一些国家,如楚、申、吕、随等都在其内。二《南》诗中有东周作品,也可能有西周作品。
《邶》、《鄘》、《卫》共诗三十九篇,在春秋时代便已混在一起,今本《诗经》,《邶》十九篇,《鄘》十篇,《卫》十篇,是汉人随意分的。春秋时人认为《邶》、《鄘》、《卫》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邶》、《鄘》、《卫》。曰:‘是其卫风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卫北宫文子引《邶风》称为“卫诗”,就是明证。卫国疆土在今河北南部及河南北部。西周初年,成王封他的叔父姬封于卫,都朝歌(即今河南淇县东北的朝歌城)。春秋时卫文公迁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卫成公又迁帝丘(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旧说邶在朝歌北(今河南汤阴县东南的邶城镇即古代邶城),鄘在朝歌南(今河南新乡县西南的鄘城即古代鄘城),都属于卫。(王国维说:邶即燕,鄘即奄,奄即鲁。)《邶》、《鄘》、《卫》多数是东周作品。
《王》诗十篇,东周王国境内的作品。东周疆土在今河南北部。周平王东迁洛邑(也称王城,在今河南洛阳西五里),名义上还是中国的王,实际上也受到诸侯的一定尊敬,所以称此地带的诗为《王风》。《王风》都是东周作品。
《郑》诗二十一篇。郑国疆土在今河南中部。西周宣王时封他的弟弟姬友于郑(此郑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姬友即郑桓公。幽王末年,桓公做王朝司徒,从虢、郐二国取得十个邑,把他的家属和一部分人民迁到那里去。犬戎侵略西周,杀死幽王和桓公,桓公的儿子武公建国于东方,仍称郑(都城即今河南新郑县)。《郑风》是武公建国以后的诗,都是东周作品。
《齐》诗十一篇。齐国疆土在今山东东北部和中部。周武王封他的大臣吕望(姜太公)于齐,都营丘(即今山东临淄县),胡公迁薄姑(即今山东博兴县东北薄姑城),献公又迁回营丘,改称临淄。(都是西周时事。)《齐风》中《南山》、《敝笱》、《载驱》、《猗嗟》四篇都是东周作品,其余不详。
《魏》诗七篇。魏国疆土在今山西西南部。国君姓姬,始受封者不知为谁(都城在今山西芮城县东北)。东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六六一年)被晋国所灭。《魏风》都是此年以前的作品。
《唐》诗十二篇。唐国即晋国,疆土在今山西中部。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姬叔虞于唐(都城在今山西翼城县南)。境内有晋水,所以后来改称晋。春秋时武公迁曲沃(即今山西闻喜县),献公迁绛(在今山西新绛县北),景公迁新田(在今山西曲沃县西南)。《唐风》可能都是东周作品。
《秦》诗十篇。东周前期(战国以前),秦国疆土在今陕西中部。国君姓嬴,西周孝王封他的臣非子于秦(即今甘肃天水县的故秦城),疆土逐渐扩展,庄公迁犬丘(即今陕西兴平县东南的槐里城),襄公迁汧(即今陕西陇县的汧城)。周幽王时犬戎侵略西周,平王东迁,秦人赶走犬戎,西周王畿及豳地等都逐渐归秦所有。文公迁郿(即今陕西郿县东北的故郿城),宁公迁平阳(在今陕西郿县西),德公迁雍(即今陕西凤翔县)。《秦风》多数甚至全部是东周作品。
《陈》诗十篇。陈国疆土在今河南东南部及安徽北部。周武王封舜的后人妫满于陈,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阳县)。东周敬王四十一年即春秋最后的一年(公元前四八一年),被楚国所灭。《陈风》中有东周作品,也可能有西周作品。
《桧》诗四篇。桧(也作郐)国疆土在今河南中部(都城在今河南密县东北五十里)。国君姓妘,相传是帝颛顼的后代。始受西周王朝的封爵者不知是谁。东周初年被郑武公所灭。《桧风》都是西周作品。
《曹》诗四篇。曹国疆土在今山东西南部。周武王封他的弟弟姬振铎于曹,都定陶(在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东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四八九年)被宋国所灭。《曹风》中《蜉蝣》、《候人》两篇都是东周作品,余二篇不详。
《豳》诗七篇。豳(也作邠)国疆土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周王祖先公刘始迁于豳(都城在今陕西栒邑县西邠县北)。西周时代豳国封给什么人,无可考。西周亡后,此地归秦所有。《豳风》都是西周作品。
(二)二雅
《小雅》、《大雅》《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上文已经说过:雅借为夏,夏是西周王畿的古名,二《雅》都是西周王畿的诗;但也有极少数例外,如《小雅·大东》、《都人士》等似是东都人作品。西周王畿在今陕西中部。周始祖后稷都邰(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公刘迁豳,太王亶父迁岐(在今陕西岐山县),文王迁丰(在今陕西鄠县东),自武王至幽王均都于镐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幽王时犬戎侵略西周,杀死幽王,平王东迁。秦国赶走犬戎,西周王畿岐以西先归秦国所有,岐以东后归秦国所有。所以二《雅》是西周时代作品,但也有幽王死后、岐东(包括镐京)归秦所有以前的作品。
(三)三颂
《周颂》诗三十一篇。都是西周时代王朝的作品,从它们的内容和艺术性观察,多数是昭王、穆王以前的诗篇。
《鲁颂》诗四篇。鲁国疆土在今山东东南部。周成王封周公儿子姬伯禽于鲁(都城即今山东曲阜)。《鲁颂》中《泮水》、《宫》两篇作于鲁僖公晚年,即春秋中期作品。(僖公死于周襄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六二六年。)《》、《有》两篇,旧说也是作于此时。
《商颂》诗五篇。这不是商代的作品,而是周代宋国的作品。宋国疆土在今河南东部及江苏西北部。国君姓子,周成王封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于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是商汤的旧地,也称为商,宋君又是商王的后代,所以宋诗称为《商颂》。原有十二篇,亡佚七篇,只剩下五篇。《国语·鲁语》:“闵马父曰:‘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以《那》为首。’”可见《商颂》作于正考父死前。正考父死年不详。《左传·昭公七年》:“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宋宣公死于周平王四十二年,平王四十九年是春秋的第一年。足以证明《商颂》五篇都是春秋以前(公元前七二一年以前)的作品。
这是第一篇十五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