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一次滇缅之战

字数:6679

在珍珠港事变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变成了英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一部分以后,中国在表面上升格为两大强国的盟邦,在事实上受尽欺侮与出卖,远不如没有那珍珠港事变,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与血对日本讨回公道。

两次滇缅之战,都是中国吃亏,美国占便宜,美国当老板。我们也有错,错在事前太热心,于事情开始以后又太肯将就别人。

一、我军陆续进入缅甸

第一次滇缅之战,是我们不等人家来请而自告奋勇,要出兵帮人家守那一大块殖民地,甘冒当地“土人”的仇恨。诚然,我们也有防日本兵由缅入滇之意。然而,未尝不可以,自守云南边疆,大不了退守怒江东岸,用不着深入蛮荒,白白的送掉了三个精锐的军,也就是十三个师(每军有三个师,另有超过一个师的军部直属部队;第五军另有一个“新兵训练处”,其人数相当于两个团)。这三个军是杜聿明第五军,张轸第六十六军,甘丽初第六军。

珍珠港事变发生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西半球的十二月七日。不到一个星期,我们就派了一个特种部队,由刘观隆率领,由云南进入缅甸的景栋,以等候来自泰国的日军。英国在印度与缅甸的当局,深表不满。我们也只好把刘观隆部队撤回。

到了次年一月中旬,我们又向英方探询意旨,要求他们让我们帮忙,英方勉强批准我们派一个师进去,还附带的说了一些有钱人惯向穷人所说的难听的话:“我们没有多余的粮食供应来自贵国的军队。”

又过了一个月,英方看到日军真有想来缅甸的样子,这才反过来向我们探听口气,“可不可以加派一个师来缅甸?”我们受宠若惊,不仅立刻照办,而且从此每求必应,派了一个军,又派两个军!

英方的印度总督亦即在印缅两地的最高长官魏菲尔爵士(Sir A.Wavell)吩咐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R. L. G. Alexander):“在缅甸的军事行动,以保护印度为主旨。”换句话说:“缅甸的重要性不如印度;守缅甸是手段,守印度才是目的。”

因此亚历山大将军在缅甸战事尚未开始爆发之时,便已准备了尽快撤军回印度,固守印度东界的英姆法尔(Imphal)。他虽然命令“英缅军”(Burmacorps)军长斯立姆(W. J. Slim)把两个师与两个旅(英缅军第一师,英印军第十七师,英军装甲兵第七旅,澳大利亚兵第六十三旅)带来了缅甸,却早已决定苦让中国兵吃,便宜则由英兵占。

南部缅甸的战线,西起普罗姆城(Prome),东至景栋城(Kentung),英军只守普罗姆城,其余都交给中国兵守。

于是普城之东的一段,长达一千公里,由中国的第六军去守,第六军的兵员不到四万人(每一个师九千人),平均每一个兵要守二百五十公尺宽的战线。

二、我军在同古城与雅达希城打了硬仗

中间最吃紧的战略据点,同古城(Toungoo),交给中国的第五军守。日本用两个师团来打,第五军虽则有三个师,却只有一个师在同古。亦即戴安澜第二〇〇师。其它两个师(廖耀湘新二十二师与余韶九十六师)由于缅甸的火车停开,而尚未来到前线。不久,这两个师来到,又必须放在第二线的雅达希(Yadashe)与第三线的平满纳(Pyinmana)。

戴安澜以一个九千人的中国师,抵抗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两万多人,竟然支持了十四天,从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十六日到三月二十九日,先在同古城之南的皮乌河(Pyu River)两岸作了三天的白刃战,又在同古城作了十天的巷战。九千人之中,阵亡了一千八百九十七人,伤了四百四十二人,失踪的另有八名。这八名事实上也是阵亡了的。敌军的死伤,虽未必为我方所传在五千以上,却无论怎样不至于比我们少。他们摆在战场而未及抬回去火葬的尸首极多。

a普罗姆 b同古 c仁安羌 d巧克巴当 c平满纳 f迈克帖拉 g棠吉

地图一 第一次滇缅之战,甲图

敌人炸了飞机场,炸了火车站,也绕到了第二〇〇师的后方。这第二〇〇师在奉到了上峰的命令以后,才改死守为突围,经由雅达希而退到平满纳城去休息。

在雅达希的廖耀湘新二十二师于是成为抗敌的第一线。敌人以同样猛烈的轰炸与炮轰对付它,先把雅达希夷为平地,然后对它以坦克冲,以步兵刺。新二十二师的将士也像第二〇〇师的将士一样,静候日军的步兵来到五十公尺以内,才用手榴弹与机关枪迎击。为此,从三月三十日到四月八日,做了十天的阵地战,然后奉令做逐次抵抗向北退军,又战了七天,战到四月十五日,退到了平满纳,与第二〇〇师及第五军直属部队在一起。

英军已经在我方第二〇〇师从同古突围之后,于四月一日由普罗姆城撤退,主力退到马格威(Magwe),留了一个师,英印军第十七师,在塘兑音吉(Taungdwingyz)。

四月十四日,英军主力又从马格威撤退,先一天请求我方派一个师接防。

这是一种很滑稽的请求。我军自身尚在以第九十六师守着平满纳之西,以第二〇〇师与第五军直属部队守着马格威与塘兑音吉之东南的平满纳。如何能抽得出一个师,跳过塘兑音吉,到马格威来接防?

地图二 第一次滇缅之战,乙图

三、在仁安羌救出被围困的英军

英军主力走过仁安羌(Yen-an-gyaunr),于四月十七日在将要渡过平河(The Pin Chaung)之时,被乘船而来的日军切成两段。英军第七装甲旅与英缅军第一师第十三旅被阻在平河之南的日军新建碉堡与烧掉了的仁安羌油田之间。前有日军碉堡,后有日军追兵,浓烟盖满了天空,气温在华氏一百一十度以上;身边的水瓶之水都已喝完,粮食也已经在一天以前吃光。这些被困的英军,一辈子娇生惯养,不曾受过如此的苦。

英方向我军求救。罗卓英在当时是“远征军司令长官”,于是赶紧下命令,叫防守曼德勒(Mandalay)的孙立人赶快去救。孙立人是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的师长。他接到罗的命令,便派了副师长雷学启,率领刘放吾第一一三团,于四月十七日下午,赶到了平河的北岸,当晚便与日军接触。次日,四月十八日,肃清了北岸。这一天,孙立人亲自率领新三十八师的其余两个团,也来到了这个地方。四月十九日,孙立人指挥新三十八师全部,打进平河南岸,打到仁安羌油田,击败日军第三十三师的前锋,救出了英军七千人与新闻记者、美国传教士与一般英美居民五百多人。

我军阵亡了第一一三团三营营长张锜与二百一十五名弟兄,伤了三百三十三人,失踪了二十人。

英国的将军斯立姆说:“真出我的意料之外。我所听到的关于中国兵的话,今天才证明了不确实。中国有孙立人这样懂得作战的将官,也是我从来不曾想到的。”

四、斯立姆动了妄念

斯立姆于十分钦佩之余,动了妄念。他想再借一个师像新三十八师这样的中国兵,会同新三十八师与他自己的残败英军,对追击他的日军第三十三师团,来一个反击,以挽回被日军切在两段而围困于仁安羌之北的耻。

他似乎不知道,此时日军已在缅甸东南部,大举进攻华军第六军三个师。这三个师所守的战线长达一千公里,平均每一名士兵要负责二百五十公尺的前线,怎么能守得住?

他以幻想代替事实,幻想日军可能只是对华军第六军虚声恐吓,而华军第五军有三个师集合在平满纳附近,很可以抽出一个师到缅甸西部来。

五、史迪威调走第二〇〇师

史迪威(Joseph Stilwell)是美国政府推荐给蒋公的,蒋公任命了史迪威做“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部”美籍参谋长。蒋公是盟军所推选的中国战区总司令,有权指挥在中国的美军、英军,及其它对德义日三国作战的国家所派到中国来的军官与兵士。

史迪威同时也是在华美军与入缅美军的司令。在华美军人数不多,大都是作为我军的教官与顾问;入缅美军的人数更少。

蒋公授权史迪威在缅甸代拆代行,指挥我方进入缅甸的所有部队。

同时,蒋公也先后派了卫立煌与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以杜聿明为副长官。(卫立煌始终不曾来缅甸;他的职务曾经由杜聿明代理。三十一年四月间罗卓英来了以后,杜聿明便失掉“代理司令长官”的大权。) 罗卓英一切以史迪威的意见为意见。杜聿明心中颇为不服。

除了罗杜与史三人之间的职权颇有混淆重复之处以外,又有一个以林蔚为团长的“军事委员会参谋团”驻在缅甸,这就使得情况更加复杂了。

在大体上,史迪威是决策者。

斯立姆向史迪威表示,想再借一个师的中国兵。史迪威立刻答应。史迪威对于我方左翼,亦即六十六军所守之地,如何正在吃紧,应该是十分明了的,至少比斯立姆明了,他竟然不管我军左翼及全局的安危,贸然立刻在四月二十日命令戴安澜第二〇〇师,由平满纳乘卡车开往缅甸西部,以巧克巴当(Kyaukpadaung)为目的地。

史迪威干这件事,而且瞒住了戴安澜的顶头上司,副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这样的越级指挥的作风,真是后患无穷。

倘若有第二〇〇师留在平满纳,日军可能稍存顾忌,不敢一口气由劳依考(Loikaw)进取平满纳之东的棠吉(Taung-gyi),更不敢毫不迟疑,由棠吉而进取雷列姆(Loilem)与腊戍(Lashio),切断我军的后路,使得我军大败全输。

六、史迪威慌忙令二〇〇师回师

第二〇〇师在四月二十日开到巧克巴当之东的迈克帖拉(Mektila),便奉到史迪威的第二次紧急命令,要它在当天夜里回师东开,到棠吉。

这时候,劳依考已丢,棠吉尚未被日军拿去。史迪威可能有了预感,觉得棠吉亦将失去。

他而且自己也去,准备亲自指挥,抢戴安澜的镜头。

七、第二〇〇师光复了棠吉,史迪威令它交出卡车

史迪威与第二〇〇师在四月二十三日晚上,到达棠吉的郊外,发现棠吉果然已入日军之手。他在次日指挥二〇〇师克复了棠吉。

他应该探听得出来,日军大部分已离开棠吉,而经由雷列姆向着腊戍的方向“急驰而去”。然而他又异想天开,命令第二〇〇师把卡车交还给第五军汽车兵团,改以步行的方式行军,朝着雷列姆的方向去追击那些乘了卡车而去的日军!

八、日军袭占腊戍

于是,第二〇〇师步行来到雷列姆,在四月二十六日克复了雷列姆。日军第五十六师团大部分也早就离开了雷列姆,分路驰向西保与腊戍,在四月二十七日占领了西保,二十九日占领了腊戍。

腊戍在常时可说是一座空城。在风声紧急的最近几天,六十六军军长张轸奉令率领刘伯龙新二十八师(欠一团)与直属部队由曼德勒赶回腊戍。

他与刘伯龙是奉了上峰之命,于孙立人新三十八师被调往仁安羌救援英军之时,开到曼德勒来填空的。

张轸与刘伯龙的部队,匆忙赶到腊戍之时,未及展开,就遭到来自城里的日军痛击,伤亡惨烈。

六十六军的另一个师,马维翰新二十九师,奉紧急命令由国内翻山而来,来了也同样的为时已晚。

九、六十六军的下文

张轸及其部下狼狈回国,遭到严惩。六十六军与新二十九师的番号被撤消,直属部队与新二十九师的残余并入刘伯龙新二十八师。新二十九师师长马维翰于军法裁判以后入狱。刘伯龙奉命助守腾冲,在腾冲之南阻敌。刘伯龙新二十八师留在曼德勒的一个团,第八十三团,迟至九月下旬才在碧江进入国境,到了永平。六十六军的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在五月中下旬进入印度。

十、史迪威与罗卓英下令在曼德勒会战

话分两头。史迪威为什么不识轻重,叫第二〇〇师交出卡车,还给第五军的直属汽车兵团呢?原来,到了那种时候(四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史迪威竟然不把腊戍的存亡放在心中,而与罗卓英一般见识,再来一次异想天开,要与日军“在曼德勒进行会战”!因此才命令戴安澜把卡车交还给杜聿明,同时叫杜聿明用这些卡车装载直属部队与新二十二师等等,到曼德勒及其它地点去“会战”。

对日军决战,本是蒋公的初意。蒋公吩咐过杜聿明,于可能时在平满纳城及其附近或曼德勒城及其附近对日军决战。

史迪威也曾经叫杜聿明尽快表演一次“长沙式的反包围”,却在杜氏遵命做积极准备之时,把二〇〇师秘密调了走。

等到日军占了棠吉与雷列姆,即将进攻腊戍之时,亦即四月二十七日,史迪威与罗卓英商量了一下,竟然旧事重提,命令杜聿明与孙立人、刘伯龙,在曼德勒及其附近“会战”。这时候,我军分散各地,对日军“会战”或“决战”均无可能;重要的事莫过于抢救腊戍。

然而史迪威、罗卓英二人坚持要在曼德勒大干一场。他们二人下令:

(甲)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在梅苗(Maymiao)与曼德勒之间的三百公里长的山径,对日军“逐次抵抗”,把全师官兵“分别使用”,“死守若干据点”。

(乙)刘伯龙新二十八师死守曼德勒。(当时曼德勒已经先被缅甸独立党人放火烧了一阵,又被日军连日轰炸,炸得片瓦无存,既没有粮食弹药,也没有可做工事的水泥与沙包。) (丙)余韶第九十六师留在平满纳,死守平满纳。(当时平满纳之东的我方第六军已经溃走,平满纳之西的英军,包括一度防守普罗姆的,防守马格威的,与防守塘兑音吉的,皆已撤走。平满纳之南的雅达希,雅达希之南的同古,以及平满纳本身,都是满地瓦砾的废墟。) (丁)戴安澜第二〇〇师死守迈克帖拉至瓢背(Pyubu)之一线,只守不攻。

(戊)杜聿明第五军直属部队与廖耀湘新二十二师,死守曼德勒之南的几条小河。

天!这样的作战命令,是“会战”的命令吗?我军所有的部队,都是只守不攻,这是“会战”吗?这是“守点”,这是“等死”,这是分割使用,分批等候敌军来“各个击破”,这是“集体自杀”。

十一、英军全部撤退

一向苦命的在缅华军,却绝路逢生,逃过了这“集体自杀”的命运。

史罗二人的会战幻想,由于英军的全部撤退与日军的迅速来攻,而又突然作为罢论。

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下令所有英军撤至曼德勒以西。日军于四月二十九日袭占腊戍以前,已经以另一路兵于四月二十七日攻占西保,随即转而西向进攻曼德勒。

史罗二人不好意思收回会战的荒谬命令,却以官僚手法,另下一个命令,仿照亚历山大将军的口气,令华军各部一概“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向密支那(Myitkyina)与八莫(Bhamo)的方向退军。

这又是一道很可笑,而又很可恨的命令。八莫与密支那诚然是在伊洛瓦底江的西岸,却事实上由曼德勒城直接去比较近。

于是,我军第六十六军的新二十八师、新三十八师,与第五军的剩余直属部队,第九十六师、第二〇〇师、新二十二师,纷纷各奔山头,各寻生路。

十二、史迪威与罗杜二人先走

史迪威与罗卓英二人和杜聿明在一起,走到五月三日忽然不见。他们觉得跟大队人马走,易引起日军的注意,便狠了心,脱离部队,走小路逃生。

史迪威在五月五日又甩掉了罗卓英,独自一人,背了步枪,在原始森林之中瞎摸,摸了三个星期,也竟然在雷多(Ledo)附近摸进了印度,于五月二十四日出现于雷多西北的小镇停苏克阿(Tinsukia)。六月三日,他又出现于重庆,到蒋公的办公室请示。

蒋公不质问他何以在三月一别而始终没有一次报告,没有一次请示,何以脱离部队,而丢开他们一概不管,独自求生。蒋公而且授权给他,把先后进入印度的华军,予以训练和装备,做将来反攻的准备。

罗卓英在被史迪威甩了以后,往回头走,找到了新三十八师。新三十八师保护他,一齐进入印度。

地图三 我军分途撤退

十三、新三十八师进入印度

孙立人新三十八师(欠一个团)是在五月十八日之夜,于英姆法尔大城之东,涉过了钦德文河(The Chindwin River)才进入了印度的。

孙立人进入印度以前,与杜聿明有过一番争执。杜以副司令长官的身分,叫他率领所有部队反攻腊戍,他不赞成。杜聿明坚持叫他去,他也只得去试了一次。失败。

这才来到缅甸西部,以刘放吾一一三团留在卡萨(Katha),自己率领本师大部分进入印度。

英方官吏在英姆法尔白欧文中将(Lt Gen. N. M. S. Irwin)似乎忘记了孙立人曾经救出英军七千人于仁安羌,坚持要孙立人缴械,说这是国际间的规矩。孙立人说:“好。请你们先来检阅一番。”英方官吏果然来了,看见我军军容壮盛,人人对他们怒目而视,便恍然大悟,此时华军已非鸦片战争时之华军,想想犯不着白送性命,便改变口气向孙立人说:“我们怎么敢对贵军无礼;不过是想代为输运贵军武器与辎重于驻扎之地而已。倘若你们决定自己带着武器前往,岂非更好。”

于是孙立人便领着新三十八师(欠一一三团)高擎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打鼓吹号,全副武装,以整齐的步伐,堂而皇之的进入大英帝国的国境。

一一三团在五月三十日,也从卡萨西来,在南先庆(Naungsankyim)进入印度。

十四、第六军回到中国

甘丽初第六军的三个师(彭璧生四十九师、吕国铨九十三师、陈勉吾暂编五十五师)所负责的防线长达一千公里,经不起日军集中在任何一点加以狠狠的一击,因此而先后丢掉了包赖克(Bawlake)、劳依考与雷列姆,使得腊戍也轻易落入日军之手,其罪甚大。军长甘丽初因此而撤职。其实第六军不是没有打仗,而是被打死打散。

第六军有三个师:陈勉吾暂编五十五师在四月中旬被日军击溃在包赖克;吕国铨九十三师在劳依考与雷列姆被击溃。这两个师的残部于七月下旬回到云南。另一个师,彭璧生第四十九师,防守景栋,所受的损失不大,因为来攻的是降附日本的泰国军队。上峰把第六军军长甘丽初撤职,把暂编五十五师的番号撤消,把该师的残余六千人并入九十三师。至于四十九师,则调赴昆明整补。

十五、第五军各部队先后返国

第五军的第二〇〇师在四月二十四日克复了棠吉,二十六日克复了雷列姆;由于卡车已经交还了第五军直属汽车兵团,只能用徒步急行军追击在前面乘着卡车的日军,在几天以后到了西保,方知日军已在二十七日占了西保,分兵西攻曼德勒,另一路日军已在二十九日占了腊戍。

第二〇〇师再向北走,进入八莫,守住八莫。日军来攻,在五月三日夺去八莫,包围了第二〇〇师。第二〇〇师在次日突围,退到木谷克(Mogok)。亲日的缅人来攻,戴安澜师长中弹,于五月二十三日逝世。第二〇〇师由副师长高吉人率领,向腾冲的方向走,获得了腾冲守军预二师及八十八师的接应,于六月一日安全回入国境。第五军的两团新兵,由黄翔率领,跟着第二〇〇师一齐回国。

预二师与八十八师守腾冲守了二十一天,在五月三十一日奉命弃城,但仍在郊外活动,因此才能接应第二〇〇师与第五军的两团新兵,帮助他们走南坎(Narm-hkam)之北,腾冲之西南的一条小路回国。到了六月六日,预二师和八十八师才退到怒江以东。

第五军的残余直属部队与新二十二师由杜聿明军长率领,一直向北走,到了葡萄(Putau),转向西南到了大洛,在大洛绝粮,饿了七天,幸蒙美军空投给养,转危为安。其后于八月三日在雷多进入印度。

第五军直属部队之中的骑兵团(装甲兵团)、工兵团、汽车兵团与辎重兵团,于四月二十七日史迪威与罗卓英二人下了“会战命令”以后,被杜聿明遣送回国,这四个团于腊戍失守以前到了腊戍,因此而安全回到了云南。(杜聿明十分不喜欢那会战命令,深知该命令的规定只是死路一条,因此而借口该命令未曾列举第五军直属部队的各单位,“独断”遣送这四个单位回国,以保全国家的人力与物力。他这样做,也许是不对的。倘若他不先遣送这四个单位回国,也许其它单位于撤退之时不致吃那么多的苦。) 第五军的九十六师,跟杜聿明跟到了葡萄而不愿意再跟,乃转而向东,在维西县回入国境,于八月二十三日到达剑川县。

第五军入缅之时,有四万人,到分别入印与回国之时只剩下两万人,其中有很多不是战死的,而是在途中因暴雨、烈日、缺粮、缺药、遭遇毒蚊、疟蚊、蚂蝗等等原因,得病而死的。

十六、日军攻占龙陵与腾冲,一度窜至怒江之东

日军攻下腊戍以后,又在中缅交界之间的畹町获得了我方物资与军用品八万吨。其后长驱直入,在五月三日攻占龙陵,五月三十一日攻占腾冲。守腾冲守了二十几天之久的是我军预备第二师与八十八师。

日军也有几百人绕过了惠通桥,进至怒江之东,被我军第三十六师奋勇迎击,予以肃清。

十七、结语

胜败原是兵家常事。这第一次滇缅之战却败得很不值得。我们白白牺牲了三个精锐的军,只是替英国守缅甸、保印度而已;而英国并未领情。战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我军不肯打,不会打,而是美国派来的代发命令的指挥官史迪威,听了英国人的话,把戴安澜第二〇〇师从可以策应第六军的平满纳调走,以致东边空虚,腊戍被偷袭,后路被切断,全盘皆输。


第六章 一连三次的长沙会战第八章 第二次滇缅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