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总论十全武功

字数:822

乾隆在位六十年,当太上皇三年(在嘉庆四年正月去世),打了不少次仗,并未次次打胜,而性好虚荣,自夸“十全武功”。其实,打缅甸、打越南,均吃了败仗。乾隆的军队与廓尔喀(尼泊尔)作战两次,第一次全败,第二次虽则长躯直入,近迫对方的国都,据野史说,也未尝不是败得很惨,败了以后才接受对方请和。所谓十全武功,倘若扣除了这征缅、征越,与两次征廓的失利,只剩下“六全武功”了。

这“六全”,是两次讨准噶尔(第一次讨达瓦齐,第二次讨阿睦尔撒纳)。一次讨和卓,两次讨金川(第一次讨大金川,第二次讨大、小金川),一次讨台湾(林爽文)。

前后所花的钱,很难估计。有人说,共花去一万万二千万两左右,相当于三四年的中央岁入。但是,这个估汁不确,因为仅仅第一次金川之役,已经花了七千万两以上。

乾隆为了保存清朝的统治,对于林爽文不能不用兵。在十次战争之中,只有这一次可说是必要的。其余的九次,完全是浪费。我们放宽一点尺度来批评,打阿睦尔撒纳与第一次抵抗廓尔喀入侵,多少还有一点理由,毛病在于把事情闹得太大。至于打缅甸、打越南、打回疆、打大小金川,都是穷兵黩武。乾隆耗尽了康、雍两朝所储积的国力,所获得的是清运盛极而哀。

除了海兰察等寥寥可数的索伦猛将而外,在每一次战争中,满洲官兵的表现均不够水准,开国时期的朝气,有如明日黄花,当官的要钱,当兵的怕死。出死力的,差不多只有绿营的汉官、汉兵,与少数蒙古官、蒙古兵。

早在康熙对吴三桂作战之时,清朝的支柱已经不是满洲八旗.而是绿营部队了(其后,绿营在嘉庆、道光年间也腐化下去,曾国藩等人于是就转而倚靠“乡勇”)。

满洲八旗的最初编制,是每旗七千五百兵。其后不断扩充,又加上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总数号称有二十五万之多。

雍正看出这二十五万“八旌”兵能作战的很少,又见到这些兵的子弟繁衍太快(户口膨胀),生计日艰(原有的圈地不够赡养,而且不少已被典押与出租给汉人),就创设了“教养兵”的制度,满洲每旗四百六十名,蒙古每旗六十名,汉军每旗八十名,共为四千八百名,每名每月赏给二两银子。

乾隆把“教养兵”改为“养育兵”,专注重“养”,而不再谈“教”。于是“养育兵”成为“吃白饭”的闲人。额数也扩充到二万五千二百一十二名。

绿营的兵额有六十四万,经常有六七万名空额。乾隆在乾隆四十六年将他们补足。乾隆知道,他的天下全靠这绿营兵来维持。


六一、林爽文起义始末六三、巨蠹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