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婶

字数:1690

福婶是我们杨家的姑娘,中等个,微胖。丈夫星明是个民办老师,夫妻恩爱,生有两个儿子。

自从父亲成分划为旧官吏之后,杨姓人家几乎和我们断了来往,纷纷划清界限,唯有福婶是个例外。

有时我们分点谷,不知如何才能把它变成米,家里没有脱粒工具。没有谷发愁,有了谷,同样发愁。周边有办米(现在叫碾米)工具的人家都借过了,母亲去向人家借碾米工具时,还没开口先赔着笑,别人也知母亲上门多半是要借东西,爱理不理。有些人多少顾及点母亲的面子,笑笑地说:“咳,真不巧,我们今天也要办米,米缸都见底了。”有些人就说:“记得不,这是借第几次了?”难听的好听的都是一种拒绝。

一日分到了五十斤谷,母亲一个晚上都在想向哪家去借碾米工具,一副愁肠百转的样子。我被生活逼成了小大人,母亲万般无奈的时候,往往能出点主意。我说:“妈妈,要不去福婶那儿借借?”

母亲说:“我也想过,只星明叔是个民办老师,不知道有没有这套碾米的工具?”

“反正不远,我跑一趟就是。”三里多路对我真是小菜一碟,当我回来告诉母亲明天上午可以去碾米时,母亲如释重负。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和母亲抬着谷子去福婶家,五十斤谷一点也不觉得重,箩筐在我和母亲之间晃晃悠悠。走在半山的路上,路边青草上的露珠在太阳照射下晶莹剔透,微风吹在身上十分舒适,一想到每次碾完米母亲会煮餐白米饭吃,心里是多么愉悦和满足。

福婶家有个专门碾米的屋,有推子、筛子、斗臼……一应俱全。母亲自是一番感叹,悄悄对我说:“什么时候自家能添置这套工具就方便了。”

五十斤谷很快就碾好了,福婶送我们到路口,对母亲说:“星明近来老肚子痛,医生也看不出名堂,人也越来越瘦。如今大儿子成家了另过,小儿子长得过于矮小,怎么就一点不像他爸爸,也不像我。自己那副样子,讨个堂客当然丑,三天两头地吵,就是看着两个孙女可怜。”

母亲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各家有各家的难处,只能耐烦过。你有什么要做的衣服或鞋子只管拿来我帮你做。”临分手时,福婶大声说:“要办米只管来,不要不好意思,几十百把斤谷要么里紧!”

这一句从福婶嘴里说出的话让母亲如沐春风,温暖了母亲的心。

后来我们每次去碾米,她总是像迎来了稀客,一阵忙乎:把碾米的屋子拾掇得干干净净,把平时堆积的多余东西全部搬开,豆子芝麻茶递到手上。她的真心使母亲有着不尽的感念,幸好有她,让母亲减少了许多尴尬。

后来母亲逃到湖北,中间回过老家,带着有限的礼物去看福婶。母亲记着她的情。

福婶告诉母亲:“星明死了。做了二十几年的民办老师,死的第二年就能转成公办老师,可是他没那福气,才五十出头就死了。老二的堂客因一件小事夫妻吵架,喝农药自杀了。一年死了两个人,我差点撑不住了,但为了两个孙女不能死呀!”

后来母亲落叶归根回了老家,仍住在庵子里,常去福婶家走动。每次去从不空手,多多少少要带点吃的给福婶。一日母亲午睡起来,看到福婶坐在阶檐上靠墙在打瞌睡,母亲边扶她起来边说:“怎么不进屋,来了多久了?”

福婶说:“没来多久。你每次来我家,回回带东西给我;我想来看你,两手空空,没脸进屋。”

母亲说:“莫乱讲,我带给你的东西是我家里有的,你没有就不要带,空手来坐坐,说说话就蛮好。今天不准走,到我这儿吃了午饭再回去。”

又有了蛮多天不见福婶了,母亲拿了六个鸡蛋和二斤面条去看她,谁想到她正生病卧床。也说不清什么病,反正越来越严重。还好,大媳妇每餐会送点饭给她吃。走时母亲问她想吃点什么,福婶说:“想吃米酒。”

母亲回去就做米酒。过了几天送了去,甜甜的米酒用开水冲泡,福婶一连喝了三饭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模样。

福婶的病没有半点好转。一次母亲去看她,她说想吃霉豆腐。

次日母亲便带了霉豆腐去看她。给她喂着米饭和霉豆腐,福婶对母亲说:“这霉豆腐好吃。”母亲见她那般享受的样子,说:“你喜欢吃,我过几天全部拿来给你。”

福婶的病越来越严重,整个人没了精气神,像灶膛的余焰不再耀眼火爆,只剩下平和温顺,安静地躺在床上。母亲每次看望回来,内心都会泛起缕缕无以名状的伤感。

福婶一共只病了三个多月就撒手人寰了。这些日子,老二从没出现过,直到母亲走了,他才从哪里钻了出来。

哥哥弟弟去给福婶叩头,灵堂正放着《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这句歌词高亢嘹亮地萦绕在屋梁上。哥哥有些光火,看到福婶的二儿子时没有忍住,说:“这歌大不必放,你母亲尸骨未寒,你还有心听这歌。你妈妈生病时,好难得见你一面,那时你能多陪陪她比放这歌好得多。你妈还不到七十岁啊!”

后来听说办这个丧事杀了两头猪。哥哥心里不是滋味没去吃饭,和母亲谈起这事很是气愤。福婶活着时两个儿子都不怎么管她,生病时饿一餐饱一餐,不要说吃营养。死了就大操大办,好不风光,这种风光跟福婶毫无关系了。活着的时候怎么不对福婶好点。

从此以后,母亲的生命中少了一个知心人。


老四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