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周恩来 - 高文谦

 第一章毛、周关系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乞求毛高抬贵手
  第二节不是冤家不聚头
  第三节平息红四军内斗风波
  第四节宁都会议的缘起
  第五节反客为主与主动让贤
  第六节抗战初期的毛、周分歧
  第七节在延安整风中
 第二章文革之初的“保持晚节”心态
  第一节毛发动文革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周旋在毛、刘的分歧之间
  第三节毛发动文革的谋划
  第四节“保持晚节”的表白
  第五节顺守哲学
 第三章天下大乱中的双重角色
  第一节执两用中的应乱之道
  第二节“新文革与旧政府”的对垒
  第三节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由来
  第四节工交座谈会上的转向
  第五节“全面夺权”
  第六节在“大树参天护英华”的背后
 第四章乱局中的隐忍顺守之道
  第一节大闹怀仁堂
  第二节“伍豪启事”的风波
  第三节在大乱中苦撑待变
  第四节收拾文革烂摊子
  第五节在政治与良知之间的选择
 第五章周旋在文革营垒的内斗之中
  第一节九大政治报告的风波
  第二节毛、林交恶的根由
  第三节调解林、江两派争斗
  第四节庐山会议的真相
 第六章林彪之死的致命一击
  第一节“批陈射林”的部署
  第二节批陈整风的前台主角
  第三节毛、林之间的摊牌恶斗
  第四节“板荡识诚臣”
 第七章试图扭转文革困局的挫败
  第一节周为何嚎啕大哭
  第二节毛对病中交权的反悔
  第三节扭转文革困局的努力
  第四节批左与反右的交锋
 第八章中美和解与“周恩来外交”风波
  第一节“联美整苏”构想的形成
  第二节万事开头难
  第三节中美和解的波折
  第四节“乒乓外交”
  第五节尼克松访华
  第六节功高盖主
  第七节政治局批周会议
  第八节邓小平在会上的角色
  第九节“他做脸,我们做屁股”
 第九章评法批儒:毛、周关系的结束
  第一节毛发动批林批孔运动的两大情结
  第二节与政治险境缠斗
  第三节“抬邓排周”的权力布局
  第四节治病要服从大局
  第五节补过还账
  第六节组阁之斗
 第十章周恩来之死与毛泽东时代的终结
  第一节批“经验主义”
  第二节在密云不雨的日子里
  第三节形势逆转
  第四节油尽灯枯
 尾声
 后记

明镜出版社

谨以此书献给不久前过世的母亲。

家母出身名门之后,是鸦片战争中著名爱国者林则徐的五世孙女,年轻时为了抗日救国投身共产革命。文革浩劫中,她因看不惯文革权贵们的横逆,说了几句真话而被加以"现行反革命分子"的罪名,关押在秦城监狱,度过了七年的铁窗岁月。是她叮嘱并鼓励我一定要把自己所知道的历史真相如实地写出来,告诉老百姓,完成好老天爷交给的这个任务。

家母病重时,由于大陆官方阻难封杀本书的出版,我未能回去尽孝送终,见上最后一面,已成终身之憾!本书的问世,也算是了却了老人家临终前所惦念的一桩心事,就以此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吧。

引子

周恩来死后的三个星期,恰逢中国农历丙辰年的除夕。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冬天。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朔风呼啸,滴水成冰。其时国内的政治气候也正如严冬一样,一片肃杀景象。由江青的御用班子清华、北大两校大批判组打头阵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正在紧锣密鼓,大批判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那时多半还沉浸在对周恩来之死悲痛之中的中国人,尽管对眼下这场铺天盖地而来的运动已经感到厌倦和不平,对中国的前途忧心忡忡,但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因为已经历过太多政治磨难的老百姓大都知道在幕后掌控这一切的那只手是谁。

就在这个除夕之夜,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地--游泳池的院子里突然响起一阵喧闹的爆竹声。一时间,火光冲天,鞭炮声震耳欲聋。这一不同寻常的景象弄得中南海里负责安全警卫的工作人员好一阵紧张,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按照规定,在中南海禁地是绝对不准燃放爆竹的,毛泽东的住地更是戒备森严,甚至连麻雀都不让停落在树上。等人们弄清这一动静竟是来自毛本人的住地后,一个黑色的传闻便在京城的政治圈中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毛泽东在周恩来死后放鞭炮!还有人证明第二天亲眼看见从游泳池拉走了整整一卡车的鞭炮屑。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只有在办喜事的时候才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如果有人在办丧事的时候放鞭炮,就会被认为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人们本来就对毛泽东对周恩来去世的冷漠态度憋了一肚子气,因为毛不去参加周的追悼会,却在几天之前接见已经因"水门事件"而下台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而且又从"四人帮"那里传出"不要用死人压活人"的最高指示,百般压制老百姓自发悼念自己总理的活动。

在政治圈中了解内情的党内军中的老干部私下里纷纷为周恩来抱不平,认为周恩来一生对毛泽东忠心耿耿,当牛做马,而毛对周的死却无动于衷,也实在太令人寒心了!这种情绪迅速扩展到整个社会。这次"鞭炮事件"更是火上加油,弄得整个京城沸沸扬扬。

人们被激怒了!

以悼念周恩来为导火索,触发了中国社会自文化大革命以后蓄积已久的政治危机的总爆发,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四.五运动,矛头直指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及其后台老板毛泽东,敲响了文革的丧钟。几个月后,毛泽东也在忧病交加之中死去。中国现代史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然而,"鞭炮事件"留在人们心头的阴影并没有因此而烟消云散,而是继续余波荡漾。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一直像幽灵一样困扰着中国的老百姓、学术界及政府当局。

长期以来,大陆官方出于政治的需要,一直讳言毛、周两人历史上恩恩怨怨的关系,文革时期更是禁忌,只准许毛泽东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出来撰写回忆文章。内容不是刻意遮掩毛不去参加周恩来追悼会的真正原因,就是大加渲染毛、周之间的所谓"深厚情谊"。

然而,结果是越描越黑,非但没有驱散人们心头的疑云,反而露出更大的破绽,因为这些记述和解释大都空洞牵强,有的甚至还自相矛盾。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周恩来的大半政治生涯一直笼罩在毛泽东的阴影之下,两人之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实在是太复杂了,绝非一两件事情的肯定或否定,就可以简单了断的。

应该说,毛泽东与周恩来两人的关系是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中最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非常复杂微妙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是了解和把握晚年周恩来乃至其整个政治生涯的一把钥匙。目前海内外已经出版的研究毛、周两人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难以计数,不过专门论及这个问题的却不多。而且即使涉及,也囿于各自的条件,大陆的难以跳出意识形态的桎梏,多有顾忌,欲言又止;而海外的则又难免给人以捕风捉影,隔靴搔痒之感。

正因为如此,本书的写作,相对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者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周恩来生平研究小组组长,在大陆从事周恩来和文革史研究多年,出国前是大陆官方《周恩来年谱》、《周恩来传》和《毛泽东传》文革部分的执笔人。在大陆期间,作者曾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档案室里泡过十几年,看过大量历史文献档案,其中有许多是官方一直刻意遮掩而不见天日的核心档案。

另一方面,作者因同情和支持一九八九年由学生发起的爱国民主运动而在随后的清查中遭到整肃,目前寓居美国。与大陆学术界的同仁相比,享有写作上的自由,因此更有条件来写这样一本书,把周恩来这个依然在神坛上供奉的偶像,并且集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文化之大成的"党内大儒",重新放回当年那段天翻地覆、狂热恐怖的年代中加以审视,在拂去历史的尘埃,剥掉涂抹的油彩,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周恩来。

至于本书之所以选择晚年周恩来这个题目来透视其一生,是因为作者在大陆期间曾多年潜心研究过这段历史,采访过不少重要的当事人,看过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其中有不少是鲜为人知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周氏晚年是在文革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度过的,是他整个政治生涯中最难熬的一段,同时也是目前人们对他的历史评价中争议最大的。

文革期间,周恩来为了在政治上保持自己的"晚节",充当了文革执行者的角色,帮衬迎合,跟着毛泽东做了不少亏心之事;同时为了自保,对毛极力隐忍周旋,内心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悲苦和无奈,把其人的政治哲学,品格、手腕以及个人素质中的一切潜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文革这场历史浩劫铸造了周氏其人留在今日世间的形象。周恩来生前身后的各种荣辱毁誉也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此。

周恩来究竟是何许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换句话说,他究竟是圣坛上道成肉身的完人,还是大奸若忠的伪君子?是浩劫中扶危定倾的功臣,还是助纣为虐的帮凶?是有意扮演双重角色,善于在政治上走钢丝的演技大师,还是个内心人格分裂,表里不一的两面人?

这正是本书所要剖析和展示的。作者将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和对众多当事人的采访,侧重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揭示周恩来的处境、心态、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在主、客观两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既不讳过,也不苛责,秉笔直书,力求挖掘并写出周恩来之所以成为其人的那种东西来,让读者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便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第一章毛、周关系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文革之初的“保持晚节”心态

第三章天下大乱中的双重角色

第四章乱局中的隐忍顺守之道

第五章周旋在文革营垒的内斗之中

第六章林彪之死的致命一击

第七章试图扭转文革困局的挫败

第八章中美和解与“周恩来外交”风波

第九章评法批儒:毛、周关系的结束

第十章周恩来之死与毛泽东时代的终结

尾声

后记


这是第一篇第一章毛、周关系的历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