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字数:7714

[1]许宏:《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2]许宏:《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3]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4]一般认为相当于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左右。严文明:《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严文明:《龙山时代城址的初步研究》,《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根据最新的考古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这一时代的下限或可延至公元前1800年左右,与二里头文化相衔接。

[5]存在了大约四百年的陶寺文化,被分为早期(公元前2300~前2100年)、中期(公元前2100~前2000年)、晚期(公元前2000~前1900年)三个阶段。公元前2000年左右,正值陶寺文化的中、晚期之交(何驽:《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论》,《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

[8]据最新的相关发现和对以往考古材料的再检视,发掘者又提出了陶寺晚期“石峁集团”入侵—本地政权复辟——最终被剿灭的假说。何驽:《对于陶寺文化晚期聚落形态与社会变化的新认识》,《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续)》,科学出版社,2015年。史实是唯一的,而阐释是无穷的,一切均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这里,我们讲述的只是一种可能,故标题附以问号以示不确定性。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高炜:《中原龙山文化葬制研究》,《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

[12]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1217号大墓》,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

[14]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15]高炜研究员在《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中的发言,见《考古》1989年第12期。

[16]许宏:《礼制遗存与礼乐文化的起源》,《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17]牟永抗、宋兆麟:《江浙的石犁和破土器——试论我国犁耕的起源》,《农业考古》1981年第2期。

[18]指黄河下游以泰山为中心的滨海地区,与现山东省大致相当或略大。

[19]高炜:《中原龙山文化葬制研究》,《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

[20]韩建业:《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21]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

[22]何驽:《2010年陶寺遗址群聚落形态考古实践与理论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1期,2011年。

[23]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

[24]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

[26]高炜、吴钊:《陶寺遗址出土乐器的意义》,《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大象出版社,2000年。

[27]梁星彭、严志斌:《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城址》,《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文物局编:《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文物出版社,2009年。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

[29]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1期,2001年。

[30]高炜:《陶寺出土文字二三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年。

[31]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

[32]罗琨:《陶寺陶文考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期,2001年。

[33]何驽:《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新探》,《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28日。

[34]葛英会:《破译帝尧名号 推进文明探源》,《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2期,2007年。

[35]冯时:《“文邑”考》,《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36]朱冰:《陶寺毛笔朱书文字考释》,《中国文物报》2010年12月24日。

[37]田建文:《我看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考古学研究》(十),科学出版社,2012年。

[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

[39]许宏:《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40]高炜:《陶寺,一个永远的话题》,《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41]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

[42]李民:《尧、舜时代与陶寺遗址》,《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

[43]刘绪:《简论陶寺类型不是夏文化——兼谈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史前研究》1990~1991年辑刊。

[44]王克林:《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论华夏文化的发展》,《文物世界》2001年第1、2期。

[45]黄石林:《陶寺遗址乃尧至禹都论》,《文物世界》2001年第6期。

[46]王克林:《陶寺晚期龙山文化与夏文化——论华夏文明的形成》,《文物世界》2001年第5、6期。

[47]高炜:《陶寺,一个永远的话题》,《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48]贾雷德·戴蒙德著,江滢、叶臻译:《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49]刘莉著,陈星灿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文物出版社,2007年。

[50]许宏:《“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文物》2001年第2期。

[51]周昆叔、张松林、张震宇等:《论嵩山文化圈》,《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52]严文明:《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

[53]韩建业、杨新改:《王湾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7年第1期。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科学出版社,200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河南考古四十年(1952~1992)》,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54]冰白:《从龙山晚期的中原态势看二里头文化的形成——兼谈对早期夏文化的若干认识》,《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55]张海:《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复杂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56]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57]刘莉著,陈星灿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文物出版社,2007年。

[5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洛阳盆地2001~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5期。张海:《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复杂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59]陈星灿、刘莉、李润权等:《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

[60]赵辉、魏峻:《中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61]赵辉、魏峻:《中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62]魏兴涛:《中原龙山城址的年代与兴废原因试探》,《华夏考古》2010年第1期。

[63]方燕明:《夏代前期城址的考古学观察》,《新果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64]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

[65]张海:《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复杂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66]许宏:《“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文物》2001年第2期。

[67]赵辉、魏峻:《中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6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69]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

[70]张海:《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复杂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71]何新年:《行走中原》,大象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7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73]郑杰祥编:《夏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

[74]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

[75]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

[76]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7]王清:《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

[78]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第四纪研究》第25卷第6期,2005年。

[79]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第796-797页。

[80]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39-140页。

[81]邵望平:《〈禹贡〉九州风土考古学丛考》,《九州学刊》(香港)第2卷第2期,1988年。

[82]夏正楷、杨晓燕:《我国北方4ka B. P. 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第23卷第6期,2003年。

[83]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8-219页。

[8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禹州瓦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4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

[85]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

[86]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

[87]前者年代已确认;后者不晚于汉代,待察。

[88]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

[89]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90]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91]赵辉、魏峻:《中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9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

[93]严文明:《龙山时代城址的初步研究》,《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

[94]罗泰著,许宏译:《中国早期文明中“城市”的发展阶段》,《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9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黄帝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

[96]蔡全法:《古城寨龙山城址与中原文明的形成》,《中原文物》2002年第6期。

[97]方燕明:《夏代前期城址的考古学观察》,《新果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9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99]洛阳博物馆:《洛阳矬李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1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王湾: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洛阳博物馆:《孟津小潘沟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2年第4期。

[100]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7页。

[101]邵望平:《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态研讨会发言摘要》,《考古》2001年第2期。

[102]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赵春青:《新砦聚落考古的实践与方法》,《考古》2009年第2期。

[103]许宏:《“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文物》2001年第2期。

[104]赵春青:《新砦聚落考古的实践与方法》,《考古》2009年第2期。

[105]张海:《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复杂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106]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7]张海:《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复杂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108]赵春青:《关于新砦期与二里头一期的若干问题》,《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9]许宏:《“新砦文化”研究历程述评》,《三代考古》(二),科学出版社,2006年。赵春青:《关于新砦期与二里头一期的若干问题》,《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110]张海:《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复杂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111]布鲁斯·炊格尔著,蒋祖棣、刘英译:《时间与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112]张海:《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复杂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113]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4]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115]李宏飞:《中国古典意义的“大同·小康社会”》,《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4期。

[116]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新砦期”遗存》,《考古》2005年第6期。

[117]张海:《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复杂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1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2期。

[119]许宏:《21世纪初中国考古学的新发现及其学术意义》,《燕京学报》新十八期,2005年。张海:《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复杂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1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2期。

[121]赵春青:《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启之居》,《中原文物》2004年第3期。

[122]赵春青:《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

[123]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24]李先登:《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铜器残片及其他》,《文物》1984年第11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125]董琦:《王城岗城堡遗址再分析》,《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3期。

[126]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127]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

[128]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129]邵望平:《铜鬶的启示》,《文物》1980年第2期。

[130]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131]邵望平:《铜鬶的启示》,《文物》1980年第2期。

[132]许宏:《“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文物》2001年第2期。

[133]顾万发:《试论新砦陶器盖上的饕餮纹》,《华夏考古》2000年第4期。

[134]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

[135]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

[136]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新砦期”遗存》,《考古》2005年第6期。

[137]栾丰实:《二里头遗址出土玉礼器中的东方因素》,《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

[138]邓聪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华夏第一龙”展览图录》,2012年。

[139]顾万发、张松林:《论花地嘴遗址所出墨玉璋》,《商都文明》2007年第4期。

[140]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新砦期”遗存》,《考古》2005年第6期。

[141]顾颉刚、童书业:《夏史三论》,《古史辨》第七册下,开明书店,1941年。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

[143]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文物》2000年第1期。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文物》2006年第8期。

[144]Robert L. Carneiro,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Science 169,1970.

[145]易建平:《战争与文化演进:卡内罗的限制理论》,《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

[146]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文物》2000年第1期。

[147]赵春青:《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5页。

[148]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17-418页。

[149]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作者认为煤山和王湾类型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150]袁广阔:《再思二里头文化的来源》,《中国文物报》2005年6月24日。

[151]沈长云:《夏族兴起于古河济之间的考古学考察》,《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152]陈剩勇:《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湖南出版社,1994年。

[153]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

[154]段鹏琦:《汉魏洛阳城与自然河流的开发和利用》,《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工作队:《北魏洛阳外郭城和水道的勘查》,《考古》1993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洛阳盆地2001~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5期。

[15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洛阳盆地2001~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5期。

[156]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157]段鹏琦:《洛阳古代都城城址迁移现象试析》,《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4期。王学荣:《偃师商城与二里头遗址的几个问题》,《考古》1996年第5期。

[158]段鹏琦:《洛阳古代都城城址迁移现象试析》,《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4期。王学荣:《偃师商城与二里头遗址的几个问题》,《考古》1996年第5期。

[15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Ⅳ区1996年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2期。

[160]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

[161]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16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16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2期。

[16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65]杜金鹏:《偃师二里头夏都规划探论》,《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1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文物出版社,2014年。

[1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文物出版社,2014年。

[168]唐晓峰:《城市纪念性小议》,《人文地理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69]岡村秀典:《夏王朝——王權誕生の考古學》,講談社(東京),2003年。

[170]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文物》2008年第1期。

[171]许宏、赵海涛:《二里头遗址文化分期再检讨——以出土铜、玉礼器的墓葬为中心》,《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17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文物出版社,2014年。

[173]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174]许宏:《嵩山南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演进过程管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175]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年。

[17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7]宫本一夫:《二里头文化青铜彝器的演变及意义》,《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178]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

[179]赵春青:《新砦聚落考古的实践与方法》,《考古》2009年第2期。

[180]许宏:《嵩山南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演进过程管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张海:《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复杂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181]许宏:《嵩山南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演进过程管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18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83]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84]张忠培、杨晶:《客省庄与三里桥文化的单把鬲及其相关问题》,《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

[185]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张忠培、杨晶:《客省庄与三里桥文化的单把鬲及其相关问题》,《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井中伟、王立新编著:《夏商周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3年。

[186]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187]日文称“威信财”,英文为prestige goods,中文尚无精准的对应词,可勉强译为“礼器”吧。网络词典给出的释义是“名牌商品”!也是,名牌商品亦属身份地位象征物,但世事变迁,内涵已风马牛而不相及。

[188]西江清高、久慈大介:《从地域间关系看二里头文化期中原王朝的空间结构》,《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189]西江清高、久慈大介:《从地域间关系看二里头文化期中原王朝的空间结构》,《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190]松丸道雄、池田溫、斯波義信等編:《世界歷史大系:中國史1——先史~後漢——》,山川出版社(東京),2003年。西江清高、久慈大介:《从地域间关系看二里头文化期中原王朝的空间结构》,《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191]宫本一夫:《神話から歷史へ——神話时代 夏王朝——》講談社,2005年。

[192]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驻马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科学出版社,1998年。

[19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市博物馆:《商洛东龙山》,科学出版社,2011年。

[194]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关系谈起》,《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19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989年。

[196]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驻马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科学出版社,1998年。

[19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9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99]向桃初:《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播》,《考古》2011年第10期。

[200]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关系谈起》,《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201]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关系谈起》,《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202]许宏:《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东方考古》第4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203]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大象出版社,1999年。朱训主编:《中国矿情:金属矿藏》,科学出版社,1999年。

[204]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关系谈起》,《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205]松丸道雄:《殷周國家の構造》,《岩波講座世界歷史(4)古代4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Ⅰ》,岩波書店(東京),1970年。松丸道雄、池田溫、斯波義信等編:《世界歷史大系:中國史1——先史~後漢——》,山川出版社(東京),2003年。

[206]黄川田修:《华夏系统国家群之诞生——讨论所谓“夏商周”时代之社会结构》,《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207]Hsu Cho-yun and Linduff Katheryn M,Western Chou Civilization.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许倬云:《西周史(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208]王震中:《简论邦国与王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2月13日。

[209]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

[210]西江清高:《黄河中流域における初期王朝の登場》,《世界の考古学7 中國の考古学》,同成社(東京),1999年。

[211]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兼说中国古代文明的多源性》,《九州学刊》(香港)第2卷第1期,1987年。

[212]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官僚制度和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Ⅳ页。


余 论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