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蒋介石复出前的布置
蒋介石辞职返回故乡后,并没有真正下野赋闲,而是始终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1月4日,他自记道:“余辞职后于国事心更切也。” [83] 但他又不肯轻易复出,用他自己的话讲:“此后如欲成功,非重起炉灶,根本解决,不足以言革命也。” [84] 另起炉灶,是极而言之的话。但蒋一定要将方方面面布置妥当,特别是要得到各方实力派和国民党内的再度支持,才肯重出江湖。
首先,明确表示支持蒋介石的是,湖北省政府主席何成濬发起组织的九省“联防”计划,借此同胡汉民控制的西南三机构对抗。 [85] 被邀参加者为豫、陕、甘、苏、皖、浙、湘、鄂、赣等九省领袖,定1月上旬在武汉实施。 [86] 但蒋介石此时审时度势,深知此举过于招摇,特于7日致电何成濬表示反对:
闻兄有九省联剿办事处之组织,此乃十年前督军团之行动,必为现时代所不容。凡政治地位,决非徒事张皇所可成事,必须从脚踏实地做起。如兄果有此种进行,则于公私皆大不利,而中更反对。 [87]
蒋介石虽表示反对,但心中还是相当满足的,有这九省的公开支持,确是一股令任何人也不敢忽视的力量。孙科听到这个消息后特意向何应钦询问,何称并无其事。而河南省主席刘峙得知蒋的态度后,也马上辟谣否认其事。 [88]
但“九省联防确有其事”。 [89] 何成濬明白蒋的意图后,只是不再公开号召,而是秘密进行。1月11日,何成濬密电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指出:“表面虽未公布,实则各方已赞同。兹后即本此意进行一切。”刘湘当天即复电支持,并进一步拉拢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参加。刘湘复电何成濬称:“日前龙志舟来电颇有意三省政分会之次首领,经湘晓以大义不宜有障碍统一之机关,劝其加入联防。闻伊已电其代表,愿意参加矣。” [90]
此时,最令蒋介石不安的是北方的局势。李宗仁就曾对外表示“无论对内对外,非去汉卿不可”;并称:“两广拟合川、滇、黔,借国防为名,成立一国防委员会,北方亦可照办。” [91] 同时,“据倭驻津要人消息,中国人民如能促蒋、张出洋,即可撤兵,依法了结善后。否则决定越俎代庖而攻平、津云。” [92] 为此,粤方代表入京前就秘密商定将来新政府成立后,第一步彻底解除张学良的职务。赵丕廉特意致电阎锡山报告:
子志处现在情况之下,固无再留之理,但其实力应如何处置则系一问题。子异前曾谈过将来拟由中央直辖,未免书生之论。明(赵丕廉)等拟设法运用,能由政府径令钧座接统固好,否则亦可用分化作法,使之归我处。正与沐波等商酌进行。子志部下第五期军官甚多,与我方军官多有联络。此时似应令其分头秘密进行。至钧座将来名义以何者为好,此时亦应预筹。至将来接收东三省,明等以为如组织接收委员会,钧座亦可任此主干,以为将来布置华北之入手。 [93]
针对粤方的种种行动,蒋介石在下野前也积极布置保张。一方面通过承认汪派沪选10中委换取汪的支持,同时再派李石曾赴北平协助张学良。蒋下野返乡前一日,还特意召见王树翰面授机宜。王树翰当天即电张学良报告称;
顷谒蒋,再陈锦州吃紧,战则以一隅之力而抗一国,中央又无人负责;退则国人又将加以罪名。二者俱极困难。蒋言战则既无好结果,于退一层,则不言。翰再三催诘,蒋言日方若不对人,专对事,余定有办法可以设法了结……并谓此际副司令切须持以镇定。政分会事,蒋云于石曾来电,并布置积极。又对此举并曾向汪言,定暂经合作,汪不可利用阎、冯对副司令有何作用,此为条件之一。至于当地有何反动,不妨以实力压迫。 [94]
1931年12月26日,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东北政委会已于本日自动成立,共发表委员卅一人,华北各主席、各军长等俱有名。此外方本仁、李石曾、张继、熊希龄等均在内,并闻明日即成立北平军事整理会,委员人选大致张(学良)、于(学忠)等人。其作法无形中不啻与京成对峙。闻此皆李石曾等之主张也。” [95]
而汪派中委得到蒋方的承认后,也放弃了联阎排张的方针。对此,赵丕廉非常无奈地电阎表示:
汪蒋结合,蒋拉张,汪拉孙(科),看来对北方政局精神上无转变希望。顷晤顾(孟馀)、陈(公博),明(赵丕廉)询其对惩张办法有无准备,未能明确达复。明言蒋只合汪,而仍利用张,以制与汪接近之阎、冯,不使其地位开展,谁可作汪之后援者?且北方将领全体恶张,而蒋仍以北平政分会保全张及李石曾等势力。果如此,则阎、冯依然在被压迫中,岂不令北方将领对汪失意耶。顾乃竟出北方将领亦多愿与张合作之说。由此可见汪派对我们利害,已在所不顾矣。盖汪派为沪选十委,希望南京协助成功,孙则愿任行政长。孙、汪皆有弱点,故对我方事务未肯力争。 [96]
为此,赵丕廉等人向阎锡山建议道:“为我方计,自以设太原会为宜。”但汪派投蒋后,完全秉承蒋的意志,“公博主张拟在北方政委会内将钧座加入,精卫亦原有此主张。公博则主在过渡期内用一文人如李石曾等主席,将张地位降低,然后再图第二步办法,不主太原设会”。 [97] 此后,阎锡山只好将注意力转向在西北尚有一定实力的马家军,以图自固。1932年1月7日,马福祥曾有一电致其子马鸿逵,称:
昨晤贾煜如,父极表联络好感,赞成百公实业救国主张。西北事如百公意主持,惟有联蒋远冯之一法。贾甚以为然,云:百公对父意亦甚同情。伊将此请转陈百公。 [98]
1月初,因锦州失守,再次引起各方对张学良的不满。潘宜之致电阎锡山报告:“此间向中央建议如下:一,拟免张职,以明其丧师失地责任,如有困难或加调一闲职,去其实权;二,太原设政治分会,以公任主席,并予以军事名义,巩固国防,察、绥、晋三省属之。” [99]
同时,蒋介石也得到数则情报,一“谓胡汉民负气终不肯合作,而胡派诸人则拉冯玉祥甚力”。一“谓冯玉祥、李宗仁、李济深主张在京设军事委员会支配军事。又谓张学良拟欲辞职”。蒋思之曰:“学良可念。” [100] 于是,蒋于1月8日急电宋子文告之:“此时以巩固汉卿兄地位为惟一要旨。鲁、晋政治分会如有必要,中亦无成见。如此汉卿兄能不辞职,务请勿辞。请以此转汉卿、石曾。” [101] 同日,蒋还对财政做出安排,电示周骏彦:“旧历年关在即,金融风潮必剧,款项务于三日内办妥,勿延。并电催果夫速到沪。” [102] 张学良得到蒋的支持后,即“在平与到平各将领极力亲密,惟暗中遴员分头与各方联络,仍妒阎、冯出山。” [103]
1月10日,何应钦向蒋报告从唐生智处所得汪精卫的动向及各方情报,并恳请蒋氏复出:
孟潇来称汪先生说:(一)德邻、任潮日内来京,拟向政治会议提议设军委会;(二)闻广东发冯一百万元;(三)粤请哲生免汉卿职,但哲生未允等语。冯与粤勾结至深,中央设军委会,职拟表示反对。若冯等欲与闻军事,可允彼等加入陆军整委会。不卜钧意如何?职意汪、孙既对钧座表示好感,汪到京后即请钧座毅然莅京主持大计。否则职亦想引退山林。 [104]
第二天,蒋介石复电指示:“对军事委会之提案,中极端反对。团结问题症结全在胡一人。”蒋还针对陈友仁的对日绝交案,向何应钦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如对日绝交,即不能不对俄复交。陈提此案,众皆不察,且多数主张绝交,是诚国家最大危机。此时我国地位若战而不宣,尚尤可言;如绝交即为宣而不战,则国必危亡。正以对俄复交,则列强对我不但不助,而且反而助日。故东三省问题未决之前,如对俄复交,则不止断送满蒙,是乃断送全国也。此必为陈之政策,请注意……此电只为兄等陈述,请勿转示他人。 [105]
同一天,孔祥熙、何应钦又分别电蒋介石报告各方态度。孔电曰:
昨焕章来谈,表示当此国难,万事应勾消,一致对外。又哲生来访谓:此次出任原系过渡性质,在诸元老指导之下,以济国难。现胡之不来已定,汪则表示以兄之行止为进退。倘兄仍不出,渠惟有辞职,并请弟同来奉化,仅允先电请示。 [106]
何应钦电称:
职本日来沪筹商军费,晤汪夫人,云:哲生颇悟,非钧座即日回京主持,万难撑此危局。现拟来奉敦请等语。查本月军费仅筹得一百八十万,当局对于财政毫无办法。务恳钧座毅然出山,以挽危局而救数十万共生死之袍泽。 [107]
看到孙科终于低头,恳请蒋介石复出,并明确了汪、胡以及冯玉祥等人的态度后,蒋终于可以发自内心地笑曰:“哲生岂真觉悟乎?然余实不欲遽入京也。” [108] 此时,蒋介石还没有最后下定决心复出,故对孙科“欲来舍相邀”一事,“婉词谢却之”。 [109] 但1月11日蒋连续接到两封来自南京的电报,引起了他的高度警惕。一封是高凌百来电,曰:
连日京中要人纷纷来奉,其用意善恶不得而知,大致使国人移其目光于奉化,而贻钧座以不负责任之罪名。连日汪、胡有力疾来京消息,更可证明其有作用,请注意。最好由第三者发表一谈话,将过去事实作有系统之报告,使麻木之国民不致受其利用。 [110]
另一封是陈立夫的电报:
金大学生五百余今晚赴沪转甬请钧座出山,现正设法打销中。惟闻真如有为之派专车讯。此端一开应付必极困难,务请早为之计,于短期内对时局有明显之表示,否则汪、胡尚可以病为词,而钧座反招不负责任之物议。并请早为设法谢绝学生来奉化之准备为祷。 [111]
这就逼得蒋介石不得不要有所表示。第二天,蒋同张继、何应钦详谈大局,明确指示二人:“余仍愿从汪、胡之后负责。惟此次政治责任全在于胡,故必须其说一句话也。” [112] 三人谈至夜深。蒋归后自省曰:“失言求荣,最可耻者。戒之。” [113]
第二天当蒋得知“哲生已返京,并决行积极政策”(指成立特委会)后,立即致电张群,令其转告尚在途中的张继、何应钦:“如此,则中与溥、敬二兄所商者,以及财、外各政策,请二兄概勿提及,只说中对其无不赞助,而万不可说中所有主张也。”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