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 柳青
【牛运清1978年的采访手稿 图略】
《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原型谈柳青
为撰写《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柳青及其〈创业史〉》,我于1978年11月从济南乘火车到达西安,换乘汽车,抵达离西安南门四十余里的皇甫村。
皇甫村坐落在神禾原的崖底,滈河弯弯曲曲绕村前流过。河南是一片稻田,阡陌纵横,水渠交织,农舍点点。再往远处望去,便是黑压压的终南山,景色与《创业史》中描写的蛤蟆滩大体相似,只是散落在稻田里庄户人住的稻草棚不见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两个摄影师,为拍摄梁三老汉住过的稻草棚外景,不得不坐着吉普车到处找。我很想把这秀丽景色画下来,又一想,刚买的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创业史》封面,不就是这样画的吗?
互助组多打了粮食
在皇甫大队一小队,我见到了梁生宝的生活原型——现任皇甫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家斌。
家斌戴着干部帽,披一件黑大衣,里边是对襟棉袄,方口鞋,瘦高个子,脸上布满皱纹,说话就带笑,六十多岁的人,身子骨还很硬朗。
我说明来意后,家斌热情地让我进屋。我见屋内外摆满木材、斧锯等,知道人家正请匠人做家具呢。我不好意思地说:“你很忙,是不是——”家斌说:“你远道来了,我还能忙别的吗?”接着就请上炕。他抽自制的纸烟,拉一床花被子把腿盖好,开始长谈。
家斌说:柳青1952年来到皇甫村,他是县委副书记,来帮助工作。听说是个作家,不知他写啥。那时我们正搞互助组。常常是工作组来了,互助组也有了;工作组撤了,互助组就散了。
柳青经常到农民家里拉家常,帮我们搞互助组。统购统销很不好搞。柳青说:要说服教育,又不要伤感情,动员农民把余粮卖给国家。那时到集市卖粮比卖给国家可以多得些钱。国家收购价小,集市上价大嘛。在柳青帮助下,我们互助组带头把余粮卖给国家,把钱存在银行里,国家还给奖励。王曲的黑板报上一登,全区都知道了。在我们带动下,全区掀起了卖余粮高潮。卖余粮后,互助组的好处显出来了。群众知道互助组多打粮食,眼红了,纷纷要求加入互助组。我们互助组由六户增加成十一户。
要吃亏让人才行
那时我们要求办社,县里没批准。说我们条件不够。我们有积极性,不批准也要搞。那时有十三户合起来要建初级社。柳青从县城里叫来一个工作组。组长是董武伯(现任长安县农业局副局长),支持我们办社。
在工作组帮助下,我们十三户不光建成了初级社,还办成了模范社,成了长安县南片王曲区的头一个社。县里批准的两个社,都没办成。
办社后,思想复杂了。入社自由出社自由嘛。资本主义势力很大,社员中有的自由散漫,有的认为入社吃亏。土地多的人觉得分粮食少了。岂不知牲口料、公粮都不用自己留了。初级社有剥削存在。因为土地在分红嘛。劳力多的认为给人家干活,受了剥削;土地多的不大干活或少干活,也可以分粮食。我是社主任,董炳汉(《创业史》中冯有万的生活原型)任生产组组长,董炳汉性格直爽、粗中有细。有个富农要求入社,因为贫雇农办起初级社,他雇人干活就困难了。富农地多,入社后可以不干活,凭土地分红生活。富农劳力缺,荒了地,产量低,农业社产量高。他觉得入社合算,要求入社。柳青不同意,说,现在土地还分红,不能接受他。以后叫他举着手入社。
1956年我们建高级社,取消土地分红,把地主富农都吸收进来了。他们觉得入社沾光得便宜,心实了。
《创业史》小说中郭振山的原型叫高Χ生,原来是村长,老党员,能说会道,爱捡便宜,骗人。办互助组要吃亏让人才行。他一点亏也不想吃,几次都没办成互助组。他要求加入的互助组,没有愿要他的。高Χ生曾经脱产当了一段时间干部。因自私自利严重,1962年下放回家,有些人和他交朋友,过一段时间,知道他的为人,就不交朋友了。
我们贫农办互助组,几家合买一头牛,工具都是凑起来的,谁也离不开谁,越办越牢固。中农办的互助组多半是应付。因为他们关起门来过日子,工具全,牲口壮,都会做庄稼。
柳青说:要钱干啥,钱是社会的
说起柳青,他说:柳青1952年来到皇甫村,住在中宫寺里。1963至1964年参加社教运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西安作协、文化局一帮人把他揪到西安,关进“牛棚”。
他说,柳青心硬,是个硬骨头、硬汉子。一是一,二是二,公公正正,朴朴实实,戴个瓜皮帽,穿对襟褂,留着两撇小胡子,脸黑瘦,大眼睛,一点不引人注意。政策原则一丝一毫不马虎,工作如下棋,能看几步远。善分析,是个好党员。我没见过像他这样的作家。哪个作家不存几万元?柳青说:要钱干啥,钱是社会的。他把《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全交给了王曲公社。有时,他老家陕北生产队要求他支援,他慷慨捐助。可是自己的弟弟来要钱,却一个不给,要他好好劳动。柳青住在公家的破庙,从中国青年出版社借了五千元修理。他家的被子还没有我的好。每天买东西、吃饭都记帐,说不能比贫下中农吃得好。我和他在一块,不搞吃吃喝喝,我借他一分钱要还,他借我一分钱也要还。
柳青的爱人马葳,也是个好同志,干乡文书,做妇女工作,下地和农民一块插秧。柳青承担看娃、做饭等家务,让她在外工作。柳青写作时,不见任何人,马葳在门口挡着不让人进。有次正写着,老母鸡下了蛋,“咯咯咯”直叫唤,柳青拿起鸟枪把母鸡打死了。马葳“文革”中不堪批斗折磨,给柳青买下饭票、留下手表,在长安一中门口,跳井自杀了。那时,王汶石、杜鹏程都解放了,柳青还是“特嫌待查”,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
梁生宝和徐改霞的恋爱与王家斌没关系
谈起王家斌自己的经历,他说:我十八岁时,父亲饿死了,随母亲讨饭来到皇甫村。母亲嫁给继父(梁三老汉原型)。继父有个闺女,比我大。继父对我很好,解放前后,我进过终南山。解放后买了牛,还有驴。我大伯来叫我回去,我不同意。那样太没良心了。
说起他的屋里人,他说,他这个对象对他感情可好了。对象家里比他富裕。岳母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对象很坚定。二十八岁时,他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对象等了他两年。三十岁结了婚。对象支持他办互助组,一句落后的话也没说过。她要是拖后腿,咱还能办成事业吗?
王家斌的老婆也是快六十岁的人,细高个,脸黑糊糊的,倒是挺能干。年轻时大概像小说中写的刘淑良(《创业史》第二部里的人物)。
那么,改霞是谁呢?后来我在路上听冯继先(现在五台粮站工作、当过乡长)说:徐改霞的原型是郑宝珍,现在皇甫村当妇女队长,四十多岁了,还没结婚。她和王家斌没有谈过恋爱。柳青可能取材于她和别人的一段恋爱故事吧。
人民作家 永驻民间
我告别王家斌,去看柳青住过的古庙中宫寺,那庙因破旧失修,只剩下一片土场。
爬上神禾原,面前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作家柳青之墓 一九七八年六月立。背面碑文:柳青同志,陕西吴堡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文艺创作活动。一九五二年到长安县皇甫村落户,深入生活十四年。历任长安县委副书记、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省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一九七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我在柳青墓前深深鞠躬致敬。柳青虽死,英灵永存。他安葬于此,遥望终南山,俯瞰蟆河滩。他不愿离开人民,将和人民永远在一起。当地百姓称赞他:扎根皇甫,千钧莫弯;方寸未死,永在长安。
写于1978年11月25日
这是第一篇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