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锻造胸怀,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

字数:3060

航空航天是美国用举国之力捧红的明星产业,尚且如此,其他产业就更不用说了。孙子兵法里有这么句话:“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意思是说,如果兵力少的一方凭坚固守,那么兵力多的一方就可以绕过去将其围歼。

打仗的道理对工业也是一样的,美国是人口最多的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它能成为西方列强中的霸主,能和美国并驾齐驱的不是任何一个西方列强,而是人口和美国差不多的苏联。说到底一个国家要维持工业体系持续升级,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口。每当一种更复杂的机器出现,只有能招募到足够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产业升级才能进行下去。在一次又一次产业升级中只有人口足够多的国家才能甩掉所有对手。

反之,如果产业链已经拉长到把人口基数用光了,那就只能拆旧的补新的。每个国家都会把用来保命的军事工业留在手里,拆出去的工业首先是能赚钱,能滚动发展的民用工业,等民用工业拆得差不多了,机床、工业设备制造行业也会追着民用工业这个大客户而去,只留下军事工业。

虽然军事工业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最高的技术水平,但军工造出的枪炮都不能再用来造别的机器,一旦本国没有了民用工业,军事工业也不能把军用先进技术转移到其他产业。再也没办法实现用机器造机器,用老式机器造更先进的机器这种工业化循环。只要别人的工业化循环一运转起来,积累出新一代技术,这些昔日的帝国很快就什么也不是了。

现在的美国、欧洲、日本,或者一个世纪以前的英法都是同样的路数。而人口充裕的国家则拥有无限的可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美国有1亿人,英法这些老工业霸主都不到它一半,所以英法只能眼看着自己的霸主地位丧失。

另一方面,对美国来讲,有这样大的人口基数,如果不突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限制,也会百病缠身。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到顶,能造出来最复杂的工业产品也就是蒸汽铁甲舰或者铁路。

事实上从南北战争之后,美国人就一直在大修铁路,因为当时的美国权贵还不敢掀起造舰竞赛,挑战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美国人能做的也只有修铁路。那时候修铁路纯靠人挑肩扛,花二十几年修了30多万公里,是我们现在的3倍不止。

当时美国人修铁路是靠卖债券筹钱,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每隔几年美国就会因为修出来的铁路赚不到钱而爆发一次铁路债券危机。等危机过去,美国人和国外投资者也只能依然如故继续炒卖债券修铁路。

蒸汽铁甲舰或者蒸汽时代的铁路系统都只有几十万种零配件,就算同时维持几套彼此独立的产业链体系互相竞争,也只能支撑起几百万产业工人队伍,和四五倍的第三产业、农业人口,加上受抚养的家人,美国还是有一半人要游离于工业化进程之外。

游离于工业化进程之外的人,穷的要找工作,富的要把钱拿出来投资保值。美国人在突破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瓶颈之前,只能把蒸汽时代产业链最长的铁路拿来一遍一遍炒冷饭。

正是这样的人口-产业链关系决定了当时的美国必须进入下一次工业革命。不然游离于工业化进程之外的人口始终无法得到公平和幸福,只能不断激起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冲突。到了19世纪后期,美国各地的罢工和抗议风起云涌,我们熟悉的“五一劳动节”和“三八妇女节”,都源于这个时代的美国。为了镇压罢工,美国资本家和财团雇用了大量私人武装,仅仅平克顿侦探社一家的打手就超过美国陆军的总兵力,装备也只好不差。手段从早期的马队驱散、非法逮捕,到后来的刑讯、处决、血洗,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发生了大规模屠杀之后,老罗斯福把洛克菲勒请到办公室里往桌子上拍手枪也无济于事,毕竟出了白宫的门,还是洛克菲勒的武装打手比美国政府军多。

说到这儿,想必大家会联想到眼下中国的一堆社会问题,虽然没有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美国人那么生猛,不过让人愤慨的事照样天天都有。只是愤怒和眼泪从来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只有看清问题实质,顶住压力坚持到底才是正路。如果跳出一时一事一国一地的局限,从更大的历史尺度上看,当社会矛盾日渐加剧的时候,也就是下一次工业革命到来的前夜了。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40来年,这40多年也是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彻底脱胎换骨转型为工业国的40年,也是全世界全面和平发展的40年。

但是这40多年来,真正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只有中国,中国的强劲出口和巨额外汇储备正说明了这一点。通过出口,全世界都享受到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好处。

笔者有一次深入非洲的一片不毛之地,与沙漠、戈壁、盐沼之类相比,用不毛之地形容恐怕有点太小瞧那个地方了。那是一片巨大的熔岩池,古代火山喷出的熔岩覆盖了整个地面,一片黑红色。火山岩是一种多孔的玄武岩,裂开之后断口锋利如刀,我们的当地司机为他的4×4越野车准备了5个备胎,跑了几百公里用掉3个。这片熔岩地上根本没有鬣狗、狮子一类猛兽,因为火山岩会把它们的脚掌磨破,笔者的鞋几天就磨掉了一半。不过这里还有人类居住,养着一些山羊,由于没有猛兽,也没有敌对部族要跑来这里生活,当地人根本不需要像其他非洲部族那样武器不离身。这些人贫困到了极点,几乎衣不遮体,不过每人脚上都穿了一双鞋,凉鞋、拖鞋、旅游鞋都有,全都是中国造的。

由此想到的是事情的另一面,如果中国货已经卖到了这种偏远的地方,那么这个地球差不多也已经填满了。显然我们不可能再靠出口长期支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了。

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9.68%,而在2000年,我们的城市化率只有36%,也就是说,短短10年,我们的城市人口增加了2亿,那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显而易见,这两亿人现在靠什么生活?

笔者经常趁周末出去游山玩水,这几年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村的好车多了起来,经常有一些郊区的单位门口停着几十辆锃光瓦亮的新车,档次都不低,毕竟中国人随时随地喜欢攀比。

不过车的主人并不是这些单位的员工,而是这几年“被进城”的郊区农民,买车的钱是征地补偿金,买的车不乏奥迪、奔驰、宝马。虽然一下拿到了不知多少万,但是他们却没有其他的技能,更没有投资创业的眼力,失去土地之后,唯一的选择就是去买辆车,当个黑车司机,就算没什么乘客,也总比闷在家里赌钱强。

但是车都是会用旧的,开黑车无论如何也挣不回一辆奔驰宝马。任何人都不喜欢生活水平下降,更不喜欢在亲友面前丢面子。无论一次性给多少拆迁补偿金,最终还是需要靠就业来解决问题。

这些年来中国受过高度教育的年轻人也在暴涨,现在每年新毕业的大学和大专毕业生高达近800万,现在的大学生念书都是花父母一辈子攒下来的钱。社会必须每年创造出几百万份有发展有前途的工作机会,他们才能有办法对得起自己的父母。

除了这十年来新增的2亿多城市人口,我们还有6亿多农民等着进城,很显然我们需要为这么多人找到工作,我们需要创造就业。出口市场却差不多饱和了,加上欧美已经陷入债台高筑的境地,再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印钱发债,发债印钱,靠创造空心货币来创造需求。这十年来我们自己也在用房地产和房贷创造货币拉动工业化进程,不过现在房地产调控已经势在必行,因为如果大家都买不起的话,不调控也不会买了。看起来每一条路都被堵死,我们该如何应对?

从产业链本身来讲,历史上最强大的工业国总人口只有两三亿,整个欧盟也只有5亿人,比我们现在的城市人口还差一亿,何况欧盟里还有一大票没啥工业,靠卖债券跟着德法混日子的。不管是美国、苏联,还是欧盟,没有人提供过一个够让五六亿,乃至十几亿人口找到位置的工业体系供我们克隆。

看起来我们唯一的办法似乎只有靠自己突破了,哪怕要突破的是欧美从来没有达到过的高度。不过好在工业化进程和工业革命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基本零配件规模几十万,人口几百万的国家可以实现工业化,超过两三千万的反倒很难。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基本零配件规模几百上千万,没有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只能淘汰,几亿人的国家才开始有机会实现工业化。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只有几亿人口才能入门,我们这种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可以顺势而上。

按这个趋势,下一次工业革命必然只能在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中发生,这样的国家现在只有两个,中国和印度。显然,是我们的工业基础和社会基础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起点最近。印度不去说它,欧美日的发展方向已经转向工业化之外,不管是印钞立国还是绿色经济,都只是把产业链越做越小的逆工业化,并不能带来任何突破。

现在,我们唯一不知道的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会是什么样,会如何展现新的指数增长方式,但我们一定是最应该向第四次工业革命欢呼的国家。


历史从未终结第七章 70亿人的幸福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