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 >
- 第一辑 >
- 第十一章 中有「空」,天地自宽
伍「无」中生「有」
王重阳有个弟子叫孙不二,她是全真七子中唯一的女性。她读《道德经》的时候,读到这一部分,就觉得老子在讲实修的方法,比如毂是心,毂是空的,心也要是空的;辐条是肢体和经脉、经络;用空空之心来统领各经各脉、四肢、形体等。她还根据这个修法,写了很多道歌。那么她理解得对不对呢?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样修也是对的。孙不二自己就修成了。
过去,有些道人——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道教人物——都是这么修的。他们把身子当成车,先用坚固的、固定的、相对规范性的东西,让自己的身体变得健康、强壮,比如周天运行,周天运行也称为“河车搬运”,它直接是把心当成车轴,把身体当成转动的辐条,在空心之中,让修道的车轮运转,让气流沿着前任后督、气行滚滚地运作,让身体感知到气机的变化。有为之身之所以能修无为的大道,关键就在于心的空。
我给创意写作班的学生教过“易筋经”,那也是非常典型的修道之法。它的训练要点,也是心空。心一定要空,要没有执著。这有点像轴心。轴心带动了所有辐条、整个车轮的运转,就像空空之心带动了人的四肢,让人的肢体沿着固定的规范进行训练。如果没有一颗空空的心,那么你练“易筋经”就没有意义,它就跟其他体育锻炼差不多。它虽然很珍贵,但它的珍贵之处,只有在意气神或精气神合一、心中了无牵挂时,才能体现出来。在这样的状态中修“易筋经”,才能修得好它。
过一段时间,如果有机缘的话,我也许会开辟一个栏目,专门讲一下内功修炼方面的内容。因为,《道德经》后来引申出了很多内功的修法,非常好,但很多都失传了。
打太极拳也是这样,太极拳打到最高境界时,心也是空的。“周身处处是太极,一静一动皆浑然”。注意,浑然一体的前提也是心空。但这个“空”是佛家的“空”,不是学者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进入一种无执的境界、心中不着一物,达到了无我。
所以,在修道之中,空有关系非常重要,它们是对立统一、辩证统一的。一定要处理好它们的关系。
过去,只要你做到了心空,身体就化为了炼丹炉,上中下丹田各有一座,你的修道,就是静静观察炼丹炉炼丹的情况,让精气神慢慢汇聚到一起,产生功能性力量、改变身体基因。无论你把炼丹炉观到什么位置,它都起作用,最重要的还是“无中生有”,也就是心空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修道就是一种游戏,起不了真正的作用。所有的修,也包括佛家修炼,第一步就是消除杂念,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我过去修五金法的时候,就必须首先明白空性,首先修入空法,让自己进入无的状态,外空内空、内外俱空时,才能真正地修五金法,达不到的话,就修不成。因为,你只有进入无,才能生起有,也就是本尊身、本尊的坛城、三脉五轮、三脉五轮上的本尊以及这些本尊身中的坛城。层层深入,直达第七层。最后,再慢慢将一切有归于无。也就是先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最早的无如果实现不了,就根本进不了后面的修行。
换句话说,有些人修行的境界之所以不够、老是犯毛病,原因就在于他根本没有契入空性、不知道什么是空性。入不了空,便破不了执,执著非常多,念头也就非常多。所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就,你只要看看他的秉性——也就是他有没有破执就够了。没有破执,没有实现无我,没有证得空性,老是执著一些东西的话,就一定没有成就。
有些人一听到这里,可能就会觉得非常难。修道就是为了破执,但不破执就不能修道。那这里不是有一个死循环吗?这就是修道跟逻辑思维的区别。当你很专心地做一件事情、达到了物我皆忘时,你就会进入破执状态。修道的起点,是你认知那种状态,知道如何进入那种状态,然后能够自主地进入和保任。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的话,你就不可能炼出内丹,也不可能明心见性。
有些人说,道家的大周天,实质上就是明心见性。我觉得这种说法非常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道家的修炼就有了足够的境界。真正的大丹是明心见性,而不是有形的内丹,也不是阳神。也有说炼神还虚是明心见性的,同样有它的道理。总之,只要把道家修炼跟明心见性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破执,而不仅仅是追求长寿,那么这个“无”就达到了究竟,修道也达到了究竟。
道教丹法最早追求的,不是明心见性,而是长生。但是,当禅宗兴起之后,道家的一些大师就向禅宗学了很多东西,融入了道家的修炼。所以,后来的道教,无论格局还是气象,都完全不同了。
明清之后,不仅仅是道家,儒家也发生了变化。最典型的就是王阳明的心学,他甚至不是创造,而是借了禅空一套话语,有点像拿来主义。熟悉禅宗的人,如果看了他的《传习录》,就一定会发现这一点。当然,儒释道相互影响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