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在谦卑中慢慢生长

字数:2186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在这里,老子强调的仍然是不要走极端。

“揣而锐之”,用力地捶打斧头或刀子之类的东西,想让它更加锐利。

“不可长保”,就是不能长久地保持这种状态。

如果你过于精进、过于努力、过于拼命、过于不顾一切地做某件事的话,你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不可能坚持一辈子。所以,不要急功近利。

前几天,有个大学生想退学,专门修行,问我意见。我告诉他,你还是好好上学吧。为什么?因为,有些修行人刚开始非常精进,希望几天就能成就,几天就能成佛,或者不休息地做很多事情。非常地疯狂、狂热。这种人我遇过很多。我的《大漠祭》出版后,我们家乡也出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每天都认真地写作,写了很多东西。但是,到了最后,他们基本上都消失了。疯狂修行的人消失了,疯狂写作的人也消失了,所有急功近利的人都消失了。最后,只有那些愿意慢慢做事,不着急,把追求梦想当成生活方式的人,才能成就。

所以,我老是说,修行是一种生活方式,成就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就是这些方式背后的程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你看他的生活就知道了。他有没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什么?如果有,他就有文化,因为他认可一种“程序”,把它输入了自己的生命,在这种程序的运作下生活。所以,我老是对一些急功近利的朋友说,我们又不急着去死,慢慢来。对于一些急着想要成长的人,我也会说,不要着急,小树长成大树,需要时间。我的小孙女清如要长成美丽的少女,也需要时间。这里面,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就是这个意思,急于想促成某件事,急功近利地想要完成某件事,一般都不可能长久,很难长久。当然,其中还有另一种意思,就是做人不要过于锋芒毕露。

你也许看过一篇叫《曹刿论战》的文章。文章里有一句名言,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篇文章说的是齐国攻打鲁国,齐军很强,鲁国偏弱,但鲁庄公在曹刿的辅佐下打败了齐军的故事。曹刿当时用的,正是这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计谋。对方击第一次鼓,是他们士气最旺、勇气最大、力量最强、冲劲最足的时候,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弱下来了,到了第三次,士兵们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力量了。这时,鲁国的士兵再一鼓作气地进攻,就一下子把齐国大军给打败了。这说明,过于强烈的势头,很难一直持续到最后。

毛泽东用兵故意示弱,大步后退,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时,因为没有使用游击战和运动战,而是用了阵地战,双方你来我往、硬碰硬、阵地对阵地、拼消耗,结果没有成功地反围剿。

生活和战役其实是一样的,匆匆忙忙之中,很多人总是忽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有些人说话咄咄逼人、锋芒毕露、显得才华横溢——一个真正有涵养、有气度的人,是不会卖弄才华、沾沾自喜的;如果他卖弄才华、沾沾自喜、锋芒毕露,恰好说明他不是大才。他有可能很出名,但他很难成为真正的大师。那些非常木讷的人,反而是大才,比如朱德。朱德非常厚道,你永远看不出他的能耐。他不像很多将领那样,老是沾沾自喜、咄咄逼人,他永远那么低调,这就是厚德。

锋芒毕露不好,尤其是言语上的锋芒毕露更是不好。我们经常说:“话到嘴边留三分。”留三分忠厚。很多人一辈子之所以招致祸患,问题就出在嘴上。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个人斗啊斗啊,一句话伤了对方,对方就会记下来,尤其是遇到小人的时候。所以,要敬小人如敬父母。老子说“大辩若讷”,意思是,最会辩论的人,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有点口吃,不爱说话的人。

有个关于赵匡胤的故事很有意思。赵匡胤刚刚建立大宋的时候,江南还没有统一。李后主李煜派徐铉北上求和,希望能与赵家两分天下。徐铉当时非常有名,据说他辩才无碍、学富五车,大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大臣们听说徐铉要来,都非常害怕,怕大宋这次会丢人。因为,如果宋国输了,就会失了国格,被人耻笑。但赵匡胤非常聪明,他听说之后也不慌张,立刻指派了应对之人。这人不识字,是个大老粗,没有文化,非常木讷,但相貌堂堂。然后徐铉就来了,他果然口才非常好,满腹文章,就像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一天过去,那个大老粗没有应过一句话,无论徐铉说什么,他都面无表情地“嗯嗯”。其实他听不懂,不知道对方到底在说什么。但徐铉不知道,仍是口若悬河,才华横溢,但对方像一堵墙,毫无回应。几天之后,徐铉累得要命,觉得对手深不可测,只好讪讪地回国了。

我发现装大师的人都是这样,他们如果无论什么都“嗯嗯”,人家一定摸不清底细。以前,我在藏地见过一位大德高僧,每次见面,他老是说“嗯”“很好”,显得高深莫测。后来,我们关系非常好时,他想跟我交心,我才发现,他的层次实在太低了。如果他一直装模作样,就显得深不可测了。

所以,锋芒毕露不是好事,不可长保。除非你有真本事。否则,你嘴一张,大家就知道你的真相了。所以,古人叫我们不要卖弄。小时候,我妈妈也经常这么告诉我,她说:“少说话,威信高;多说话,惹人骂。”她也是叫我不要锋芒毕露,“话到嘴边,留三分忠厚”,不要老想战胜别人。

或者说,你要尽量地“避人得自在”,或者说“让人得自在”。只要不是什么重大原则问题,尽量让着别人,给别人一份好心情,这样你也会得到自在。然后还要“入世一无能”,不要觉得自己很行,永远要觉得自己无能。尽量地低调,不要沾沾自喜,也不要咄咄逼人,要向老子学习。因为,争到也罢,抢来也罢,都很快就会过去。

不过,我年轻的时候,不明白这个道理,老和别人辩论,总想战胜对方。后来才发现,很多我战胜的人,都会仇恨我。只有一个朋友非常好,他不跟我辩论,每次都说好。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有一天,我听到他在别人面前说,开红那家伙,就爱吹牛。我才知道,他心里其实并不认可我。很有意思,所有跟我辩论的人都反感我,不反感我的人,也以为我在吹牛。可见,锋芒毕露的确不是好事。

做事也跟说话一样,不要太满,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走极端。尤其和朋友交往时,话不要说得太绝,永远都要留一分余地,不要走极端,不要动不动就跟别人绝交。不要老是把话说得伤到人家骨髓里去。老子在这方面非常有智慧,他很懂与人相处的分寸。

在《道德经》中,老子特别注重的就是分寸,要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过度等于达不到。比如,我取一件东西的时候,这样的距离刚好,过了也取不到,不够也取不到。做事也要这样,要恰到好处。


壹过犹不及,默默转身叁雕栏玉砌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