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字数:15983

1956年,由米歇尔·安德尔森执导、改编自凡尔纳同名小说的好莱坞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在上映后票房大获成功,并于次年摘得第二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项。几乎与此同时——实际上时间跨度更大——在1956年2月到1957年8月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展开了一场历时十七个月的环球旅行:虽然都是从伦敦出发,但汤因比所走的并非《环游地球八十天》中主人公乘热气球到巴黎,再轮船加火车经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到土耳其和印度,然后抵达中国香港、日本、旧金山、纽约最后回到英国这样的路线,而是一路西行,先飞到纽芬兰岛,辗转经过百慕大、巴哈马和牙买加,进入哥伦比亚开始正式的环球之旅,游完厄瓜多尔和秘鲁之后,取道巴拿马运河,坐了足足20天轮船到达新西兰再前往澳大利亚,然后从澳大利亚飞到印度尼西亚,接着游览新加坡、越南、菲律宾、中国香港、日本、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多地,再前往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在南亚游历两个多月后飞往中东,用半年时间陆续造访黎巴嫩、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最后从贝鲁特返回伦敦。凡尔纳之所以安排小说中主人公自西向东的路线,是为了制造最后的戏剧效果,让主人公喜出望外多出一天从而赢得打赌,而汤因比规划路线时,考虑到长期舟车劳顿对人体力的考验,于是选择自东向西的方向,借此稍微延长夜晚有利于多加休息。最为显著的差异是,汤因比不似小说主人公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快马加鞭完成环球之旅,而是不惜耗时一年半工夫,一路深入访古探幽,亲身体验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尽管作为饱谙经史的大学者,他早已熟知各方风土,但诚如他在本书开篇提及的,和人当面接触交流、亲眼目睹风光景色,比起形形色色连篇累牍的印刷物、照片和地图都更有所值,这一观念也呼应了陆放翁所言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出身牛津,家学渊源深厚,先后就职任教于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伦敦大学;自1925年起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刊行的《国际事务概览》主编,以其12卷本的《历史研究》这部皇皇巨著在史学界享誉盛名。他曾作为英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二战”后期任职于英国外交部,战后作为和平主义者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和学术领域,积极参与英国广播公司节目评论,甚至还登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声名大噪,影响俨然超出学术界范围:除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之外,汤因比还著有《文明经受考验》、《世界和西方》以及在知名学府或机构讲学后结集成书的《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基督教之于世界宗教》、《核子时代的民主》等多部作品,另有大量颇具影响的评论文章发表,堪称那个年代的国际公众人物和公共知识分子。有评论指出,汤因比是当年在世史学家中读者数量最众、探讨最热烈、著作译介最多的一位。英国教师索麦维尔根据《历史研究》前十卷所作的缩写本成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畅销书,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广为流传,缩写本《历史研究》单单在美国就卖出了30万册,在商业上和学术上均可谓轰动一时。

1955年,66岁的汤因比从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退休,他素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毕业后他就赴希腊考古,后来也游历过土耳其,到过日本、中国、印度、美国等许多欧洲大陆之外的国家,所以退休不是他学术生涯的终结,而是新的开端,无需受点卯羁绊又有基金资助的他经过详尽规划,偕夫人踏上了环球之路。旅行过程中,他为《观察家报》撰写文章,记录途中种种见闻感悟,并最终结集成书交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吉卜林诗中所谓的“东是东,西是西,东西永古不相期!”是感慨于东西方相去万里,迥然有异而沟通之难;然而,在摒弃西方“欧洲中心论”的史家传统、转以区域文明为考察对象、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人类历史置于自然环境中进行考察的汤因比身上,则正如马丁·巴伯所言,一切事物都在相遇。汤因比向我们展现了他一次次的遇见:将近六十年前的世界,“二战”结束十年有余,而冷战已经揭开序幕,彼时澳大利亚还没有标准化轨距的铁路,东南亚和南亚不少国家独立之后正在蹒跚学步,马来西亚乃至新加坡尚未独立,越南分作南北双方,中国香港涌入了大批移民,日本还不是富裕的国家而且人口处于增长趋势,斯里兰卡还叫作锡兰,伊拉克开始农业复兴,以色列建国不久,巴勒斯坦难民还不知道他们60年后依然回不了故土。观照时下,和当年相比,其实泰国和缅甸的政治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印度主干道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路线,阿拉伯半岛靠着石油富甲一方,巴以冲突不见消停,世界倒也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全都发生了改变。

倘若游记止于记述当下的情形,那就不是出自汤因比之手了——汤因比的遇见往往是我们常人纵然遇上也视而不见——他广博深厚的学识修养和超越国别聚焦文明的视野胸襟,使得他着力挖掘过去文明的痕迹,回想往昔多少久已堙圮的伟业,不但发出近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更频频对宗教和文化进行反思,并面对身处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出对未来往何处去的追问。在看似支离破碎、跨越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复杂版图上,他的足迹连接起诸如奇穆王国、印加帝国、天理教、高台教、上座部、笈多王朝、伽色尼王朝、商羯罗、犍陀罗、莫卧儿王朝、锡克教、耆那教、亚述、巴比伦、阿契美尼德帝国、萨珊王朝、萨非王朝、琐罗亚斯德教、塞琉古王朝、托勒密王朝、倭马亚王朝、阿拉维派、德鲁兹派、瓦哈比派、哈瓦利吉派等一个个在普通人看来未必知其所以然的小点,最终构成一幅生动又壮观的整体图景,让我们得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历史形态。他在环球游记中讲述的种种见闻和感悟,时至今日对我们依然富于启迪和警示。

翻译此书的这一年,我仿佛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汤因比老先生一路行走,虽足不出户全无舟车劳顿之苦,却也完成了一趟环球之旅。有机会在纸上与如此鼎鼎有名的史学泰斗同游,着实荣幸之至:每到一处或熟悉或陌生的名胜古迹,总能聆听老先生抚今追昔,逐一娓娓道来;但这一旅程相应地也充满挑战,老先生轻轻松松信手拈来的典故,我则要动用自己全部的知识储备,狼狈不堪地翻查各类工具书,更不时借助于网络应用,方能勉强跟上他的步伐和思绪。尽管一路拦路虎不少,但是闯过一关又一关、拨云见日之后,内心总是充满难以言喻的快乐和满足。到达旅途终点时,回望走过的漫漫长路,既松了一口气,却又意犹未尽,多希望能走遍更多地方,汲取更多未知的养分。

有幸能够翻译此书,我首先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龚权的引荐,感谢本书责任编辑顾雷的信任和编辑过程中所投注的心血;其次,要感谢同事陆恺甜、胡晶晶、张琳、沈雪艳等多位老师的耐心释疑和解答——作者旅行足迹遍及全球不同地区,涉及大量文史哲知识,加上原著里许多地名等专有名词从不同语言文字转换成英文后拼写上发生的变化造成的重重疑惑,纵然现在网络发达,也绝非我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克服万难走出迷宫,幸亏有精通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同事们热心相助,我才能够完成这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游记诚然属于通俗读物,作者原本确实是写给大众阅读而非学者研究的。然而面对如此史学名家,翻译过程中我一直诚惶诚恐,认真查阅每一处疑难问题,不敢有半点怠慢。译本中存在的任何疏漏和错误,必然是因为我学识所限和力有不逮所致。不可避免,人总是有其身份、立场和时代等局限性。汤因比固然是博古通今的史学大家,但其著作在个别细节上难免也会有与史实有出入,尽管他力图公正地加以评述,但对西方、尤其是英国在前殖民地的一些说法不够客观,文中部分观点并非我们所完全赞同的,不过翻译终究要忠实于作者原文,故请读者阅读时自行鉴别。衷心希望读者能喜欢这本游记,也恳请你们对译本提出宝贵意见。

赖小婵

2014年11月于上海

[1]汤因比著,王毅译:《文明经受考验》,第1页。

[2]汤因比著,郭小凌、王皖强等译:《历史研究》,第937页。

[3]汤因比著,王毅译:《文明经受考验》,第2页。

[4]19世纪以来,西方十多个国家在雅典陆续设立了自己的雅典学院,作为本国古典学教学、研究与图书资料中心。最著名的有雅典美国学院、英国学院、法国学院。

[5]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插图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6页。

[6]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插图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6页。

[7]罗素著,何兆武等译:《论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8]迈克尔·朗:“汤因比的全球化与全球史”(Michael Lang,“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History in Toynbee”),《世界史期刊》(Journal of World History)第22卷第4期,2011年12月,第747—783页。

[9]另有萨默维尔的缩编本,这部著作集收入的是萨默维尔的缩编本。

[10]基多(Quito),厄瓜多尔首都。

[11]佩特拉城(Petra),位于今日约旦沙漠中具有2 000年历史的古城,城内诸多古老建筑物用当地的砂岩建造和雕刻而成。

[12]巴尔米拉(Palmyra),叙利亚一古城,大马士革东北部叙利亚沙漠的一片绿洲。

[13]婆罗浮屠(Borobudur),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中部,意为“千佛坛”,建于公元8世纪。

[14]吴哥(Angkor),柬埔寨古都和游览、考古胜地,在洞里萨湖北面。

[15]黎凡特(Levant)原指意大利以东的地中海土地,主要包括地中海东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达米亚以西的地区。

[16]那波利迪罗马尼亚(Napoli di Romania)即纳夫普利翁,内格罗庞特(Negroponte)即优卑亚岛,二者均位于如今希腊南部。

[17]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1540—1596),继麦哲伦之后完成环球旅行的英国探险家,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亲自登船赐予皇家爵士头衔,后来成为海军中将,曾击退西班牙无敌舰队(Spanish Armada)攻击。

[18]爱德华·弗农(Edward Vernon,1711—1761),18世纪英国海军上将,曾在1741年对塔赫纳发动海陆两栖攻击,这次攻击是詹金斯的耳朵战争中最主要的战事,但英方在战事中伤亡惨重,无功而返。

[19]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1676—1745),18世纪英国政治家,在任首相期间曾努力避免对外开战,并维持低税率政策,使经济繁荣稳定。

[20]詹金斯的耳朵战争,又译珍金斯耳朵之役(War of Jenkins’Ear),是1739年至1748年英国与西班牙的军事冲突。

[21]塞德伯(Sedbergh),今英国坎布里亚郡的一个小镇,坐落在约克郡谷地国家公园内部,历史上曾是约克郡的一部分。

[22]指西班牙人和美洲土著血统的拉丁美洲人。

[23]基尤植物园(Kew Gardens),伦敦近郊著名的植物园,收集了世界各地的植物和树木。

[24]阿肯加斯谷地(Arkengarthdale),英国约克郡谷地中最北边的一个。

[25]威斯特摩兰(Westmorland),英格兰西北部的一个郡。

[26]俾路支(Baluchistan),阿富汗南部和阿拉伯海之间的多山地区,包括巴基斯坦西南部和伊朗东南部。

[27]此处原文为Jebel Musandim,作者本意可能是指位于阿曼、阿拉伯半岛东北延伸部分的穆桑代姆半岛上的山。

[28]普加托里奥(Purgatorio),意为炼狱。

[29]卡戎(Charon),希腊神话中冥王的船夫,负责将亡魂渡过冥河。

[30]此处原文为拉丁语,imperium in imperio。

[31]阿尔蒂普拉诺高原(Altiplano),秘鲁东南部和玻利维亚西部的高原。

[32]安纳托利亚(Anatolia),位于今土耳其,是亚洲西部半岛小亚细亚(Asia Minor)的旧称。下文提到的卡拉曼、科尼亚、伊讷尼和埃斯基谢希尔都是土耳其地名。

[33]阿塔蒂尔克,即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1881—1938),土耳其改革家,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被誉为现代土耳其的缔造者。

[34]莱图尔诺(Robert Gilmour Le Tourneau,1888—1969),也译作勒图尔勒,美国发明家,在推土机械和工程运载方面拥有多项专利。

[35]印加人称自己的国家为Tawantinsuyu,可译作“四方之地”或“四地之盟”。在克丘亚语中,Tawantin代表“四样(事物)”,方(Suyu)是印加帝国的行政区划单位,印加帝国分为四方(Suyu),它们的边界线在首都库斯科相交,因此Tawantinsuyu代表一个含有四大部分的国家,即印加帝国。

[36]奇里乞亚门(Cilician Gates)又译吉里吉亚门,土耳其南部托罗斯山中的一个重要山口。自古为连接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与沿海的阿达纳平原的交通要道。

[37]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公元前334至前324年亚历山大三世“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的东征曾取道奇里乞亚。

[38]至圣所(Holy of Holies),犹太教中帐幕和后来犹太圣殿中的最内层的位置,以幔子和外面的圣所隔开,被认为是耶和华的住所。

[39]原文此处为法语route carrossable。

[40]19世纪出现的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教派,他们特别强调遵守圣经的话,弃掉形式上的组织,所有信徒称对方“弟兄”和“姐妹”。

[41]埃涅阿斯纪(Aeneid),诗人维吉尔创作的史诗,叙述了埃涅阿斯在特洛伊陷落之后辗转来到意大利,最终成为罗马人祖先的故事。下文提到的图努斯(Turnus)是卢杜里(Rutuli)之王,最终败给埃涅阿斯,战死疆场。

[42]外国佬(Gringo)是西语国家中人们用来指称讲英语的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的特有词语。

[43]1947年挪威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为证明他的理论,和他的团队乘坐仿古木筏“康提基号”,完成从秘鲁到南太平洋图阿莫图岛四千多海里的航海,名噪一时;后来他将航行途中的历险故事著书出版,书名为《孤筏重洋》。小说后来还被拍成电影并且获得了奥斯卡奖。

[44]伊特鲁里亚,古代城邦国家,位于今意大利中部,包括托斯卡纳、拉齐奥、翁布里亚的区域。伊特鲁里亚被认为是伊特拉斯坎人的国家,后来被罗马人吞并了。

[45]特拉西美诺湖(Trasimene),位于意大利翁布里亚大区境内,是波河以南最大的湖泊。公元前217年迦太基将领汉尼拔曾在此处全歼罗马三万主力军并击毙了敌方主帅。

[46]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多佛尔和法国加来两地之间,直线距离为21英里,实际航行距离则更长一些。

[47]本文写于1956年。

[48]澳大利亚由六个州和两个自治领组成,六个州分别为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和塔斯马尼亚州,其首府分别为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阿德莱德、珀斯和霍巴特。

[49]回力镖(boomerang)也称作回飞镖、飞去来器,是澳大利亚等地土著用作武器或狩猎用具的一种飞镖,如击不中目标能飞回原处。澳大利亚东南部海岸从阿德莱德经墨尔本到悉尼及昆士兰州南部地区的形状酷似回力镖。

[50]瑞福利纳(Riverina),泛指位于新南威尔士州西南部的农业区,南与维多利亚州接壤,东临大分水岭,地形主要为平坦的冲积平原。

[51]法寻(farthing),英国旧时硬币,值四分之一便士。

[52]高度越高,气压越低。飞机机舱如果没有密封加压,那么飞机内外气压一样,飞行在一定高度上必然会令机内人员感到不适。大型客机都密封加压,但是小型飞机往往没有。

[53]彼时澳大利亚各地区的铁路线还采取不同轨距,1969年以后澳大利亚才兴建了横贯东西的标准化轨距新式铁路,成为继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之后世界上第二长的铁路。

[54]纳拉伯(Nullarbor)是澳大利亚一块平坦、干旱、几乎没有树木的平原地区,其名字来自于拉丁语nullus(没有)和arbor(树木),意为“无树”。

[55]《像艾丽斯一样的城市》是英国作家内维尔·舒特1950年代的一部小说,讲述英国女护士追随“二战”期间在马来亚日军战俘营结识的澳大利亚士兵到艾丽斯斯普林斯附近的故事,后曾改编成电影和电视短剧。

[56]北领地(Northern Territory),又译为北部地区、北部地方,是澳大利亚北部的自治领,首府为达尔文。

[57]索尔兹伯里(Salisbury)位于英格兰南部威尔特郡,城内的大教堂是全英国最高的天主教堂,城外不远是著名的史前巨石阵。

[58]指1838年德国勃兰登堡州克莱姆齐小镇居民因不满当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宗教合并高压政策,而远走澳大利亚。

[59]此处用的德语wanderjahr,意为漫游之年,既可以指手艺工人在外流动干活学习的长时间游历,也可以指旧时欧洲青年人就业前所度的旅游之年。

[60]澳大拉西亚(Australasia),一个不明确的地理名词,一般指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附近南太平洋诸岛,有时也泛指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

[61]华莱士线,生物地理学中区分东洋区和澳大拉西亚区的分界线,为纪念英国动物地理学者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的发现而命名。

[62]菲尼斯特雷(Cape Finisterre),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拉科鲁尼亚省的一个城镇,发现新大陆以前人们以为那里就是陆地尽头。

[63]原文疑似错写为Noble’s Knob,诺布尔斯诺布(Nobles Nob)是澳大利亚北领地滕南特克里克附近一处金矿。

[64]诺克斯堡(Fort Knox)位于肯塔基州布利特县、哈丁县和米德县境内,是美国金库所在地。

[65]指由土生土长的印度人接替英国人担任政府要职的过程。

[66]星期五是伊斯兰国家的休息日。

[67]加鲁达印尼航空公司(Garuda),又译印尼鹰航,是印尼政府全资所有的国家航空公司。加鲁达是印度教中的神鸟,公司标志上所画的正是这种鸟的形象。

[68]布拉克(原文为Boraq,疑为Buraq之误),又译仙马,是伊斯兰教中一种马形神兽,传说中来自天上,供先知骑乘。关于布拉克最著名的传说就是7世纪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骑着布拉克,一夜之间往返于麦加和耶路撒冷,即“夜行登霄”,这一传说被记载在《古兰经》中。

[69]伊斯兰教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辰的重要节日,穆斯林过圣纪节主要是准备食品庆祝,讲述穆罕默德生前的事迹等。

[70]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又译《玛哈帕腊达》,古印度著名史诗,讲述的据说是创立印度王国的婆罗多王后裔的故事,在古代印度以口头吟诵的方式创作流行,后来流传到印尼、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斯里兰卡等亚洲各国,是亚洲文化的远古源头之一。

[71]阿周那(原文为Arjuno,疑为Arjuna之误),《摩诃婆罗多》等印度史诗神话中的核心人物,是技术高超、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典范,也是追求真知的人。

[72]奎师那(Krishna)又译黑天、克里希那,印度教崇拜的大神之一,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

[73]哈姆扎(Hamzah),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斯玛仪支派德鲁兹派创始人之一。

[74]哈立德(Khalid)麦加古莱什部落人,伊斯兰教早期著名军事将领。629年初在麦地那皈依伊斯兰教,一生转战各地,功绩卓著。

[75]古印度供奉舍利的坟冢中文一般译为浮屠,即佛塔,是为纪念佛陀或佛教圣者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通常是很大的圆形底座支撑的大型穹顶,并撑起一个伞盖以示保护。

[76]《圣经·旧约》“申命记”中,上帝让摩西在死前站在毗斯迦峰顶眺望迦南全景,后毗斯迦山景引申指遥远的一瞥、最后的景观或临终前的慰藉等。

[77]位于英国伦敦肯辛顿公园,维多利亚女王为纪念亡夫阿尔伯特亲王下令建造哥特复兴风格建筑。

[78]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毁灭之神,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

[79]释迦牟尼的俗姓。

[80]阿逾陀国王子,印度古代传说中的伟大英雄,印度教所信奉的重要神癨之一。

[81]圣穴(Sacro Speco),意大利罗马附近本笃隐修院的一个洞穴。

[82]圣礼拜教堂(Sainte Chapelle),法国巴黎市西堤岛上的一座哥德式礼拜堂。

[83]该诗句引用自济慈的浪漫主义诗歌《夜莺颂》(查良铮译本)。

[84]按照英语民族的信教习俗,婴儿接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可以再取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汤因比的教名为阿诺德。

[85]越南独立同盟会,简称越盟(Viet Minh),由胡志明等越南革命者于1941年创办,主张通过武装斗争脱离法国殖民统治,抵抗日军入侵。

[86]马来亚(Malaya),马来西亚联邦位于马来半岛的部分,现称作西马来西亚,简称西马,马来亚是这块区域在独立前的旧称。

[87]柔佛(Johore),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马来西亚联邦南部州之一,首府为新山。柔佛与毗邻的新加坡隔着柔佛海峡,通过新柔长堤与新加坡连接。新柔长堤由英国公司于1909年建造,长堤公路在1923年竣工开放通车。1997年以后才又修建了新马第二通道。

[88]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生于印度孟买,英国作家及诗人,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部分作品被有些人指责为带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他笔下的文学形象往往既忠心爱国、信守传统,却又是野蛮和侵略的代表。

[89]缩写同样是H.D.的“大胖蛋”(Humpty Dumpty)出自一首广为传唱的英语儿歌,“大胖蛋”是一只矮矮胖胖的蛋,它整天坐在墙头,一不小心跌下来就碎了。文章前面提到的“国王的千军万马”也是该儿歌中的歌词。

[90]科雷希多岛(Corregidor)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以西,扼守马尼拉海湾的入口,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941年至1942年间,菲律宾和美国军队在岛上对日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从而延滞了日军的前进速度。

[91]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山上宝训”的第五节。

[92]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半官方性质的企业,负责英国在远东的殖民活动。

[93]指公元5世纪入侵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哥特族人。西哥特人于5世纪初在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国,6世纪该国王室皈依天主教,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迫害当地犹太教徒,强迫其改信天主教。

[94]高台教,20世纪20年代发源的越南宗教派别,把儒学的道德训诫、道教的玄妙法术、佛教的业报轮回学说和天主教的教制组织熔于一炉,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性质。

[95]法国邮船公司(Messageries Maritimes),创立于1851年的法国航运公司,随着法国殖民地扩展而兴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远东以越南西贡为基地,航线四通八达。

[96]东京(Tonkin,也写作Tongking),法国人控制越南北方以后,便用这个名字称呼整个越南北方地区。越南人称之为北圻,意为“北部地区”。

[97]交趾支那(Cochin china),指位于越南南部、柬埔寨之东南方的地区,首府是西贡。交趾是中国古代对越南的称呼。

[98]安南(Annam),越南东部地区,首府是顺化。

[99]查理曼(Charlemagne,742?—814),法兰克王国国王(768—814)。他扩展疆土,建成庞大帝国,几乎把欧洲所有的基督教地区都统一到一个国家内。

[100]大乘佛教(Mahayana),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地,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

[101]格雷厄姆·格林(Henry Graham Greene,1904—1991),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他的小说混合了侦探、间谍和心理等多种元素,《沉静的美国人》是其代表作之一。

[102]圣保罗座堂(St Paul’s Cathedral),英国圣公会伦敦教区的主教座堂,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在1940年和1941年两次被炸弹击中仍然幸存。

[103]牛津大学出版社所在地。

[104]圣道顿马士大学(University of San Tomas),也译作圣多玛斯大学、圣陶托马斯大学,是一所坐落在菲律宾马尼拉的私立天主教会大学。

[105]1898年美西战争后,美国以极小的代价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古巴和菲律宾等重要的海外殖民地。

[106]玩偶匣(jack-in-the-box),内装小人,盒盖一开启,小人即跳出。

[107]九龙群山或称九龙群峰,古称官富山,泛指香港九龙半岛以北的多座山峰,是维多利亚港以北的天然屏障,亦是九龙和新界的天然分界。

[108]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组成,其中新界是指九龙界限线以北,至深圳河以南的部分,包括一些岛屿。

[109]界限街(Boundary Road),九龙半岛一条重要街道,连接深水埗区与九龙城区。

[110]语出《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第27节,“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此处引文为和合本的译法,标准本译为“并且倒塌得非常厉害”。)

[111]此处指的应为基督教,公元4世纪时盛行于地中海地区并逐渐传播至全世界,影响人类历史。

[112]宗教怀疑论者,认为人不可能知道经验现象以外任何事物的存在,认为上帝存在与否是不可知的。

[113]日本现代神道教中势力最大的一派,创始人为农村妇女中山美伎(1798—1887)提倡拜神时唱歌狂舞以及实行萨满教的做法,宣传仁慈爱人和诚心则灵、包治百病的教义。

[114]《圣经》约翰福音第六章第35节中,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115]现在日本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是随着明治政府于1871年实施的废藩置县政策而建立的,一般分为都道府县以及市町村,今日本全国分为47个一级行政区: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四十三县。

[116]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为皇帝后,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为止的俄罗斯国家,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117]原物归位,考古学术语,指经过谨慎研究和测量之后尽可能采用原有的材料来修复古建筑。

[118]1956年爆发第二次中东战争,英国和法国借口调停以色列和埃及无效,入侵埃及,故作者有此说。

[119]基督教神学中,乐福直观是指人和上帝最终极的交流,乐福直观意味着人了解到上帝的本质而获得了完美、无止境的幸福的境界。

[120]僧伽,即僧团,由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居士和在家女居士四种人组成。

[121]指1954年在缅甸仰光举行的、旨在重塑和验证经典的佛教历史上第六次结集。

[122]Tripitaka中的三类主要典籍,有梵语和巴利语两种语言版本,其中巴利语版本保存较好,而梵语版本已被译为藏语、汉语等其他语言。

[123]缅甸国王,1853—1878年在位。

[124]缅甸贡榜王朝的末代国王,1878—1885年在位。

[125]由成套金属或塑料构件组成的玩具,克搭成机械模型。1893年由英格兰的弗兰克霍恩比发明,畅销英国多年。

[126]在印度教三大神中,湿婆是毁灭之神,梵天是创造之神,毗湿奴是守护之神。

[127]前半句出自《圣经·出埃及记》第二十章第十三节,后半句为作者的发挥。

[128]Scheduled Castes,也译作“在册种姓”,俗称贱民或不可接触者。1935年英国通过的《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给予印度省更大的自治权,并将此前被英国人称为“被压迫阶级”的贱民、处于印度教主流社会之外的部落及其他落后阶层群体专门列表,在议员选举中为他们保留席位,从1937年开始正式实施。

[129]1947年英国结束对印度次大陆的统治,建立了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以作为从殖民地过渡到完全独立建国的阶段。1950年印度共和国正式成立,印度联邦即宣告终止。

[130]帕西人(Parsees),移居印度的祆教教徒。

[131]希瓦吉(Shivaji Bhonsle,1627/1630—1680),马拉塔帝国的创立者,印度17世纪的民族英雄,有“印度海军之父”美誉。

[132]原文为Ghokale,疑为戈帕尔·克里希那·戈凯尔(Gopal Krishna Gokhale,1866—1915),印度国大党早期领袖。

[133]巴尔·甘格达尔·提拉克(Bal Gangadhar Tilak,1856—1920),印度国大党早期领袖。

[134]主干道(Grand Trunk Road)最初是一条沿恒河的通商道,现南起西孟加拉,北至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横跨印度次大陆,长达1 800英里。

[135]伦敦市中心的区域。

[136]湿婆的坐骑是一头名叫南迪的公牛。湿婆的神力在肉体的欲望被激发时会爆发出来,因此他身边常有这头象征男性生殖能力的公牛陪伴,这头公牛同时也象征着正法。

[137]恒河以印度教徒在其中沐浴祈祷闻名。贝拿勒斯(Benares)是瓦拉纳西的旧称,位于恒河中游,是印度教徒的圣地,河边建有供沐浴人上下的台阶(ghats)。

[138]朱木拿河(Jumna),亚穆纳河的旧称。

[139]吉斯德纳河(Kistna),即克里希纳河(Krishna River)。

[140]纳加尔朱纳康达(Nagarjunakonda),又译为龙树山,得名自大乘佛教重要论师龙树(Nagarjuna)。

[141]胜利城(Vijayanagar),也有音译为毗奢耶那伽罗城,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印度教帝国毗奢耶那伽罗王朝的都城,该城的废墟至今依然耸立在卡纳塔克邦境内的一个村庄。

[142]亚历山大大帝获得希达斯皮斯河战役(Battle of the Hydaspes)的胜利后,继续往摩揭陀的方向行军,行至贝阿斯河(Beas River)时,马其顿士兵们发生哗变,拒绝前进并希望能往西返回家乡。

[143]1845年英军攻击苏特莱杰河南岸锡克军,开启侵略旁遮普的战争。后来锡克军不敌英军,被迫退至苏特莱杰河北岸,1846年锡克军渡河再战。

[144]公元1219年,蒙古发起了征服花剌子模的战争,又称蒙古西征。在公元1221年的申河(今印度河)战役中,蒙古军全歼札阑丁主力,札阑丁率余部向印度逃遁,蒙古军渡申河追击札阑丁,未获而还。

[145]公元前2200至前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各大城邦中的一种多层建筑,往上逐层缩小,有梯可登,顶设神龛。

[146]十诫第二条为:“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

[147]阿菲永卡拉希萨尔(Afiun Qara Hisar,疑为Afyon Kara Hisar的误拼),在土耳其语中意为“鸦片黑城堡”,位于土耳其西部阿菲永卡拉希萨尔省的首府。

[148]依次为拉丁语、意大利语、希腊语、阿拉伯语“城堡,堡垒”的意思。

[149]顾特卜塔(Kutb Minar),也称库杜布塔位于印度德里,是印度最高的宣礼塔,兴建于1192年。

[150]约翰·默里公司(John Murray),英国出版公司,19世纪起出版旅游指南,和德国的贝德克尔并为现代旅行指南的先行者。

[151]穆罕默德·图格卢克(Muhammad Tughlaq,约1300—1351),1325年至1351年间德里苏丹国的突厥裔苏丹。为了巩固印度南部的控制权,他曾将首都由德里迁至德干高原以南700英里的德瓦吉里(Devagiri),改称道拉塔巴德(Daulatabad),故此处将德里称为弃都。

[152]1972年之前,斯里兰卡称为锡兰。

[153]尤指南亚地区的山区小镇,供避暑之用。

[154]Burgher,生活在斯里兰卡的荷兰或葡萄牙遗民,也有译为伯格人。

[155]埃勒芬特帕斯(Elephant Pass),又译象道。

[156]蒂普·萨希卜(Tipoo Sahib,1750—1799),迈索尔苏丹王,1799年在斯里兰加帕塔那保卫战中阵亡。

[157]根据耆那教经典,越过生死的海洋,称为蒂尔(tirth),而完成了蒂尔的人,称为蒂尔丹嘉拉(Tirthankara),也意译为渡津者或祖师。耆那教相信,在人类历史上,共有24位祖师,此处的雕像为最后一位祖师、也是耆那教的创始者筏驮摩那(Vardhamana,约前599年—前527年),被教徒尊称为玛哈维拉(Mahavira),意为大雄。

[158]商羯罗阇利耶(Shankaracharya,约788—820年,另有说约700—750之间),又译商羯罗阿阇者梨,婆罗门教吠檀多派的集大成者、不二论宣示者。

[159]马茂德(Mahmud,971—1030),11世纪伽色尼王朝的苏丹,于公元1000年到1027年期间,多次入侵印度,以武力传播伊斯兰教。

[160]锡克教经典,又称阿底格兰斯(Adi Granth),也译作《本初经》。

[161]拿那克宗师(Guru Nanak,1469—1539),锡克教创始人和第一位宗师,他反对种姓制度,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要义。

[162]迦比尔(Kabir,1440—1518),印度神秘主义者,诗人。

[163]兰季特·辛格(Ranjit Singh,1780—1839),印度旁遮普地区锡克王国国王。

[164]吉卜林小说《基姆》中的情景。这尊被称为“狮吼”的青铜古炮如今矗立在拉合尔中央博物馆门前。

[165]典出《圣经·马太福音》第八章第二十八节的“鬼入猪群”,《圣经》中“盖达拉”译作“加大拉”。

[166]墨勒阿格(Meleager),又译墨勒阿格洛斯或米利迦,公元前1世纪希腊诗人。

[167]外约旦(Transjordan),今约旦河东、西岸的约旦、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地区的合称。

[168]犍陀罗笈多(Chandragupta,约前340—前298),古印度笈多王朝的建立者。

[169]舍尔沙(Sher Shah,约1486—1545),印度北部伊斯兰苏尔王朝的建立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170]约翰·尼科尔森(John Nicholson,1821—1857),维多利亚时期英国驻印度陆军准将。

[171]公元1世纪至3世纪大月氏人在中亚建立的王国,其鼎盛时期(105—250)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

[172]北美大陆上围绕哈德逊湾,从加拿大中部延伸到北部的前寒武纪古岩盘。

[173]科伦坡计划(Colombo Plan),20世纪50年代由英联邦国家发起的,旨在通过以资金和技术援助、教育及培训等国际合作,来加强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国际援助计划。

[174]上加拿大(Upper Canada),在1791年至1841年间以五大湖北岸为管辖区域的英国殖民地,是今安大略省的前身。

[175]古典时代将阿拉伯半岛分作三个部分,包括多岩阿拉伯(Arabia Petraea),即西奈半岛和约旦的西北地区,沙漠阿拉伯(Arabia Deserta),包括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以南的最北端的地区,以及福地阿拉伯(Arabia Felix),从位于西北的圣城麦加和麦地那一直延伸到阿拉伯海和阿曼湾沿海地区。

[176]阿拉伯河由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卡伦河汇流而成,全长约190公里,最后注入波斯湾。

[177]Najaf,也译作纳杰夫。

[178]纳贾夫的伊玛目阿里圣陵以其金顶著称。

[179]干河特指阿拉伯、北非等地仅在雨季有水的干涸河道或溪谷。

[180]Mare Nostrum,拉丁语,意为“我们的海”,古罗马人对地中海的称呼。

[181]即凯勒卜河。

[182]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Ⅱ,公元前1303年—约前1213年),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曾进行一系列远征以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的统治。

[183]伊斯玛仪沙(Shah Isma’il,1487—1524),一般称之为伊斯玛仪一世,也有译作伊斯梅尔一世,伊朗萨非王朝(又译萨法维王朝)的创立者。沙是波斯语中对伊朗国王的尊称。

[184]黑门山(Mount Hermon),又名西云山,位于前黎巴嫩山脉南部。

[185]帕尼翁(Paneion)一名衍生自潘神(Pan)。

[186]安条克三世(Antiochus Ⅲ,前242—前187),塞琉西王国国王。

[187]指埃及托勒密王朝国王托勒密四世(Ptolemy ⅣPhilopator,前238—前204),托勒密四世与安条克三世于公元前221—前217年,进行第四次叙利亚战争。

[188]叙利亚空谷(Hollow Syria),也称作柯里叙利亚(Coele Syria),是塞琉古王朝与托勒密王朝争夺的南叙利亚地区。

[189]此处戏仿了恺撒名言“Veni, Vedi, Vici”(麾之所至,目之所及,皆臣服于吾。)

[190]全称为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是沙特阿拉伯的国家石油公司。

[191]指地中海,因十字军东征,法兰克人作为十字军主力活跃在地中海沿岸。

[192]1956年以色列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并迅速向苏伊士运河区推进,引发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两国借口调停无效隔天入侵埃及,试图夺取苏伊士运河并推翻纳塞尔政权。

[193]现代也译作国王公路(King’s Highway),典出《圣经·旧约》“民数记”第二十章十七节,摩西求以东王允许他们过境:“求你容我们从你的地经过,我们不走田间和葡萄园,也不喝井里的水,只走大道(原文作“王道”),不偏左右,直到过了你的境界。”

[194]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E.Lawrence,1888—1935),也称“阿拉伯的劳伦斯”,因在1916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起义中担任英国联络官,争取阿拉伯独立事业而闻名于世。

[195]萨拉丁(Saladin,约1138—1193),阿拉伯民族英雄,埃及阿尤布王朝的第一位苏丹,因在阿拉伯人抗击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领袖作为、骑士风度、军事才能而闻名于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

[196]即阿拉伯人菲利普(Philip the Arab,204—249)罗马帝国皇帝,244年至249年统治罗马帝国,因出生在阿拉伯行省而被称为阿拉伯人菲利普。

[197]舍赫巴在古典时代被称为菲利普波利斯,意为菲利普的城市。

[198]多年积雪区的最低界限。

[199]西克小道(Syk)又作赛格小道(Sig),在陡峭的悬崖夹缝之间蜿蜒一公里,游客需步行走过才能看见佩特拉众多著名景观。

[200]艾因穆萨(Ain Musa),意为“摩西活泉”或“摩西之井”,位于约旦南部马安附近的小镇。

[201]普洛斯彼罗(Prospero),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呼风唤雨会法术的主人公。

[202]今法老王岛。

[203]指地中海,因其位于欧洲南方,故称之为南海。

[204]圣塞尔吉乌斯(Saint Sergius),公元四世纪罗马士兵,因秘密信奉基督教被砍头,后被东正教尊为圣徒。公元五世纪建立圣塞尔吉乌斯大教堂以资纪念,其遗迹位于今叙利亚中部。

[205]圣西缅(Saint Symeon,388/390—459),叙利亚人,早期基督教的一位圣徒,以其开创的高柱苦修著称,遗迹位于阿勒颇附近。

[206]戴克里先(Diocletian,约245—316),罗马皇帝,284—305年在位。

[207]倭马亚(Umayyad),又译伍麦叶,公元661年至750年穆斯林世界的统治王朝。倭马亚王朝时代,阿拉伯帝国的对外征服达到了又一高峰,疆域最广阔之时,东至中亚和印度、西至伊比利亚半岛。

[208]罗马皇帝戴克里先退位后,即居于斯帕拉托(今克罗地亚斯普利特市)一座可瞭望达尔马提亚海岸的海滨堡垒兼乡间别墅。

[209]拉希德丁·锡南(Rashīd al-Dīn Sinān,1132或1135?—1192),12世纪后半叶活跃于叙利亚地区的伊斯兰教阿萨辛派首领。西方人对他“山中老人”的称谓来源于其阿拉伯语头衔“山中长老”。

[210]从伊斯玛仪派的支派尼扎里派(Nizari)中分离出去的一个派别,公元8世纪到14世纪活跃于阿富汗至叙利亚山区,以秘密的暗杀组织闻名。

[211]塞赫云堡(Castle Sahyoun),萨拉丁堡的旧称。

[212]哈里发哈基姆(Caliph Hakim,985—1021?),埃及法蒂玛王朝第六代哈里发。

[213]达拉齐(Darazi,?—1019/1020),又译德拉齐,中亚布哈拉人,支持迎合哈基姆自我神化的主张,到叙利亚—黎巴嫩山区传教后逐渐形成以其名字命名的德鲁兹派。

[214]谢赫(sheikh),即伊斯兰教教派的首领或教长。

[215]按《圣经》译作“神人小楼”,《圣经·列王纪下》第四章中,神人以利沙(Elisha)受到书念妇人接待,妇人在自家楼上加盖小楼,让他来时可以住下,后来以利沙在小楼床上使妇人的孩子复活。

[216]巴格达条约组织,1955年美国主导下成立的军事条约组织,成员国包括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土耳其、英国和美国。

[217]肥沃新月地带(Fertile Crescent),又称肥腴新月、新月沃土、肥沃月弯,是指西亚、北非地区、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包括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位于今日的以色列、西岸、黎巴嫩、约旦部分地区、叙利亚以及伊拉克和土耳其的东南部、埃及东北部。

[218]又译东托罗斯山脉。

[219]埃兰(Elam),又译以拦(《圣经》)或厄蓝或伊勒姆,亚洲西南部的古老君主制城邦国家,位于今伊朗西南部、波斯湾北部和底格里斯河东部,现为伊朗的胡齐斯坦及伊拉姆省。

[220]阿卡得人(Akkadian),又译阿卡德人。

[221]穆智台希德(mujtahid),伊斯兰教什叶派对有创制教法资质的权威学者的称谓。

[222]指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223]塔木兹(Tammuz),古巴比伦的谷神。

[224]阿提斯(Attis),弗里吉亚职司农业的神癨。

[225]阿多尼斯(Adonis),掌管每年植物死而复生的神,起先源于黎巴嫩,后被纳入希腊神话。

[226]欧西里斯(Osiris,也作Usiris),埃及神话中的冥王,是一位反复重生的神。

[227]伊智提哈德(ijtihad),原意为努力,引申为创制。

[228]伊朗西南部的一个省,首府为设拉子。

[229]苏萨(Susa),舒什的旧称。

[230]赛尔德·本·艾比·瓦戛斯(Sa’dibnabi Waqqas,593—675),阿拉伯军事将领,享有“雄狮”之称。曾在公元636年卡迪西亚战役中打败波斯帝国军队,创阿拉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突出战例;后遵照欧麦尔指示,建库法营地为新征服地区首府并建筑伊拉克第一座清真寺。

[231]希拉(Hira),波斯帝国伊拉克行省的首府。伊斯兰在7世纪推翻萨珊帝国后希拉被遗弃,其物料被用来建设新的首府库法。

[232]波尔西帕(Borsippa),苏美尔古城,位于今伊拉克幼发拉底河东岸西南方。

[233]此处的希拉(Hilla)是伊拉克巴比伦省的首府。

[234]哈马丹的旧称。

[235]公元224年至651年的波斯王朝,都城泰西封,后被阿拉伯人征服。

[236]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又译祆教、拜火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波斯,由琐罗亚斯德创立,宣扬一神论,认为世界上存在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永恒斗争。

[237]公元前550年至前330年的波斯王朝,也称波斯第一帝国,是古代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领土扩张到大部分中亚和西亚领域的王朝,也是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38]鼹鼠打洞扒出的泥土堆。

[239]此处提到的阿塞拜疆是伊朗省名,而非西亚国家阿塞拜疆共和国。今伊朗阿塞拜疆省已分为东阿塞拜疆省和西阿塞拜疆省。

[240]指鲁卜哈利沙漠,其阿拉伯语名称意为“空旷的四分之一”,因其面积占据阿拉伯半岛约四分之一而得名。

[241]使用突厥语西南分支的穆斯林,主要居住在土库曼及其临近的中亚地区。

[242]《圣经》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先后生下该隐与亚伯二子,该隐耕种,亚伯放牧。上帝垂青亚伯的祭品,导致该隐嫉妒并最终用石头砸死亚伯。

[243]奥马尔·海亚姆(Omar Khayyam,1048—1131),波斯诗人、天文学家、数学家。

[244]法里德丁·穆罕默德·阿塔尔(Farid ad-Din Attar,1145—1230),波斯伊斯兰教苏菲派著名诗人和思想家。

[245]国王广场(Meidan,伊斯兰革命后改为伊玛目广场),位于伊斯法罕市中心,是当年萨非王朝国王阿拔斯检阅军队和观看马球的场所。

[246]帖木儿帝国(1370—1506)是突厥化蒙古人巴鲁剌思氏的贵族帖木儿创建的大帝国,以今日的撒马尔罕为中心,发动残忍的侵略战争,征服东察合台汗国、河中地区、花剌子模、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高加索和大伊朗地区,与奥斯曼帝国交战,企图复兴蒙古帝国。

[247]土库曼王朝(1378—1508),统治阶层为今伊拉克北边的土库曼人,以白羊旗帜为标记。1378年至1508年之间,该王朝统治今伊拉克北边疆土、阿塞拜疆、安纳托利亚与伊朗国境等地,建都于大不里士。与黑羊王朝长期对峙,并于15世纪后期灭黑羊王朝,击败帖木儿帝国,成为西亚强国。

[248]意译为“祭坛”或“壁龛”,指清真寺正殿纵深处墙正中指示麦加方向的小拱门或小阁。

[249]古代波斯长度单位,约3至4英里。

[250]疑指波斯第一位英国圣公会主教查尔斯·斯泰尔曼(Charles.H.Stileman)。一战期间在德国势力渗透影响下,1915年英国侨民被迫撤离波斯南部,传教士也都分散迁移到其他地区或回英国。

[251]威尼斯山麓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横跨佛里乌利威尼斯朱利亚、特伦托和威尼托,最高点海拔高度低于阿尔卑斯山脉平均值。

[252]居鲁士二世(Cyrus II,约前590—前529),又称居鲁士大帝,古代波斯帝国创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位国王。

[253]大流士一世(Darius I,前550—前486),又称大流士大帝,在位期间健全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统一货币和度量衡,铸造金币,将波斯帝国的疆域扩大到高加索山区。

[254]礼萨·汗(Reza Shah,1876—1944),伊朗国王,军人出身,1921年在英国支持下发动政变上台,1925年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

[255]意大利北部经济发达的大区,布雷西亚是伦巴第大区中仅次于米兰的第二大城市,布雷西亚省的省会。

[256]大流士早年属于皇室家族的分支,公元前521年居鲁士大帝之子冈比西斯二世逝世后,居鲁士的另一个儿子巴尔狄亚在米底即位,大流士在波斯贵族帮助下杀死巴尔狄亚,宣布自己为阿契美尼德家族合法继承人,即位为皇帝;由于未能得到普遍认可,各地纷纷起兵独立,但最后均被大流士平定。

[257]西方文化中,将食指和中指两指交十是祈求好运的手势。

[258]斯特拉波(Strabo,前64—约21),古希腊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著有《地理学》十七卷。

[259]位于伊朗西北部和阿塞拜疆南部,属于厄尔布尔士山脉的一部分。

[260]指乌鲁米耶湖,位于伊朗东阿塞拜疆省和西阿塞拜疆省之间。

[261]奥鲁米耶(Urmieh),又译乌尔米耶或乌鲁米耶,伊朗西阿塞拜疆省的省会。

[262]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奥鲁米耶以国王礼萨·汗的名字改名为礼萨伊耶,一直到伊斯兰革命后才又改回原名。

[263]指克里斯多佛·雷恩(1632—1723),英国巴洛克时期著名建筑师及天文学家,伦敦大火后主持重建了圣保罗大教堂。

[264]也作伊尔汗国、伊儿汗国。

[265]完者都·霍达班代(Oljaitu Khodabandeh,1280—1316),又译完者拔都,伊利汗国第八任君主。

[266]穆斯林神话中的神灵,地位低于天使,能化成人形或兽形,例如阿拉丁神灯中的精灵。

[267]以实玛利(Ishmael),也译作易司马仪,按照希伯来经与古兰经记载,是亚伯拉罕与其正妻的女仆夏甲所生的长子。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自称是以实玛利的后裔。

[268]高康大(Gargantua),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所著的讽刺小说《巨人传》的主角,食量酒量很大。

[269]阿拉伯人名伊本(ibn)或本(bin)以词缀方式出现在男性的名字当中,代表的是“某某之子”。

[270]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Abd-al-Aziz bin Abdar-Rahman,1880—1953),沙特阿拉伯首任国王。

[271]当时英国保护国包括阿曼、科威特、巴林、亚丁等。

[272]汉志(Hijaz),又译希贾兹,沙特阿拉伯西部地区,伊斯兰教诞生于此区的城市麦加和麦地那。

[273]伊斯兰教的一派,主张谨守传统教规,遵循《古兰经》和圣训的表义,主张穆斯林国家的建立只能以伊斯兰教为基础。

[274]典出《圣经》“箴言”第二十五章二十一到二十二节,说对仇敌要以德报怨。圣经中多次出现的“将炭火堆在人头上”是洗净罪恶、实现宽恕的意思。

[275]12世纪威尼斯总督每年要举行仪式,将他的戒指投掷入亚得里亚海,寓意大海像新娘嫁给新郎一样顺从于威尼斯。

[276]又作纽约大都会区域,包括纽约市及长岛、康涅狄格州西南部和新泽西州近纽约地带,故也有三州地区之称。

[277]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国著名小说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以科幻小说创作见长,代表作有《时间机器》、《世界之战》等。

[278]典出《圣经》“出埃及记”第十三章二十一至二十二节,耶和华引领百姓走旷野路,“日间云柱,夜间火柱,总不离开百姓的面前。”

[279]约合摄氏49度。

[280]此处原文为拉丁语Quo vadimus。

[281]旧时用于打谷脱粒的农具。

[282]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l,1621—1678),英国著名的玄学派诗人,最著名的作品有《致羞涩的情人》和《花园》等。文章后面接连出现的引文“多才多艺的园丁”、“一串串甜美的葡萄”、“仙桃,还有那美妙无比的玉桃”、“绿荫中的一个绿色的思想”和“这就是幸福的‘花园境界’的写照”均出自《花园》一诗,采用杨周翰先生在《十七世纪英国文学》一书中的译本。

[283]典出《圣经》“创世纪”第三章二十四节耶和华将人逐出伊甸园:“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

[284]据圣经记载,雅各所生的十二个儿子后来形成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其中流便、迦得、亚设、拿弗他利、玛拿西、西缅、利未、以萨迦、西布伦、约瑟这十个支派成立的以色列王国在亚述人征服之下遭到灭国,人民被迫流散,不知所终,被称为“消失的十个支派”。

[285]所罗门王去逝后,十二支派分裂,十支形成北面的以色列王国,犹大和便雅悯两支成立南面的犹大王国。公元前721年以色列王国遭到亚述侵占;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被新巴比伦人征服,大批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攻占巴比伦,释放犹太人返回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现在的犹太人基本上是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的后人。

[286]杰里科(Jerico),又译耶利哥。

[287]提图斯(Titus,39—81),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的第二任皇帝,79—81年在位,曾在公元70年以主将身份征服耶路撒冷。

[288]哈德良(Hadrian,76—138),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皇帝第三任皇帝,117—138年在位,倡导人文主义,提倡希腊文化。

[289]古罗马时期,圣殿被毁,犹太人被驱逐,著名的拉比阿吉瓦在逾越节祈祷:“明年耶路撒冷见。”数千年来,对流散海外的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是上帝的应许之地。直至今日,这句话仍是逾越节活动结束时祷告的最后一句话。

[290]典出《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登山训众,耶稣教导信徒要做地上的盐,世上的光。

[291]又译联合国难民救济及工程局,1949年联合国大会成立的一个专门负责巴勒斯坦难民事务的非政治性执行机构,负责人道主义救助,改善中东的和平与安全状况。

[292]非利士人(Philistines),居住在迦南南部海岸的古代民族,其领土位于今加沙走廊及以北一带。

[293]典出《圣经》“士师记”第十六章第二十九至三十节。

[294]圣波菲力乌斯(Saint Porphyrius,约346—420),加沙的大主教,出生于塞萨洛尼基,故称之为马其顿人。

[295]指塞琉古帝国与托勒密王国在第四次叙利亚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拉菲亚之战。据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记载,拉菲亚战役中托勒密四世军拥有七万步兵、五千骑兵和73头非洲战象;塞琉古的安条克三世军则有六万余名步兵、六千骑兵和103头印度战象。

[296]“二战”结束后,关于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根据波茨坦协议,哥尼斯堡连同东普鲁士北部地区划归苏联,东普鲁士的其他三分之二领土分给了波兰,因而大量居住在上述地区的德国人遭到驱逐。对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西德政府倾向于使用“波兰和苏联统治下的前德国领土”,但波兰和苏联政府拒绝使用这个说法,因为这暗示这部分领土有一天将归还德国。需要另外指出,1990年德国正式承认重新统一下的东部边界,终止了对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的主权要求。

[297]死海实为内陆盐湖,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的约旦谷地,西岸为犹太山地,东岸为外约旦高原,约旦河从北注入。

[298]旧译耶利哥,死海以北的古城。

[299]犹地亚(Judaea),又译朱迪亚,古代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区和约旦的西南部地区。

[300]加利利(Galilee),巴勒斯坦北部一处多山地区,是耶稣童年时代的故乡和主要传教地。

[301]盖达拉(Gadara),《圣经》中译为加大拉,位于约旦伊尔比得,可以俯瞰耶尔穆克峡谷和戈兰高地。

[302]公元前80年左右,诗人墨勒阿格曾把古希腊的抒情短诗和铭辞编成文集《诗苑掇华》。

[303]出自《柏拉图对话集·斐多篇》。

[304]庞培,(前106—前48),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家。

[305]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共和国末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庞培的支持者,几次前往叙利亚镇压犹太人起义和暴乱,使之更趋依附于罗马,也主持重建若干毁于战火的犹太城镇。

[306]纳布卢斯的旧称。

[307]安曼在希腊—罗马时代又名费城。

[308]以色列王国的第七任君主。

[309]暗利之子,以色列王国的第八任君主。

[310]希伯来语地名,意译为“髑髅地”,罗马统治以色列时期耶路撒冷城郊之山,据《圣经·新约全书》福音书记载,耶稣基督曾被钉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各各他和十字架一直都是耶稣基督受难的标志。

[311]以土买为位于埃及与巴勒斯坦之间的一个古代王国,亦称以东。

[312]即犹太人所称的圣殿山,谢里夫圣地是阿拉伯语的叫法。

[313]希律王将圣殿西北角的城堡重新整建扩大建成安东尼城堡,城堡的铺石路上还设有沟渠可将水引到贮水池。耶稣正是在安东尼堡的庭院受到审判并背起十字架走上苦伤道向各各他去。

[314]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又称金顶清真寺、岩石清真寺、登霄石清真寺,穆斯林相信圆顶清真寺中间的岩石就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和天使加百列一起到天堂见到真主的地方。

[315]也作西罗亚池。

[316]典出圣经,指神应许给亚伯拉罕的子孙的迦南美地。

[317]尼阿波利斯(Neapolis),意为“新城”。

[318]早在3000多年前,信奉古埃及太阳女神阿蒙的古人曾在安曼建都,称之为“阿蒙”,意为“受到阿蒙女神的保佑”。

[319]即亚扪人。

[320]“费拉德尔菲亚”得名自马其顿国王托勒密二世的名字费拉德尔菲斯(Ptolemy II Philadelphus)。

[321]即英国考古学家凯瑟琳·凯尼恩(Kathleen Kenyon,1906—1978),也有译作凯里扬,对耶路撒冷考古作出过重大贡献。

[322]指先知穆罕默德,他出生于麦加,在其创建伊斯兰教初期,遭到一些麦加富商和贵族的反对和迫害,情况险恶。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信徒离开麦加,移居到麦地那,即伊斯兰教的“徙志”,伊斯兰教把这一年定为伊斯兰历法元年。

[323]出自《圣经·列王记》,以色列国第七代国王亚哈在他邪恶淫荡的妻子耶洗别影响下侍奉敬拜异教神。

[324]伊斯兰教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宗教政治派别。“哈瓦利吉”阿拉伯语意为“出走者”,即指从伊斯兰教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队伍中分裂出走的一个派别,主张凡穆斯林一律平等,通过民主选举哈里发。

[325]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法国王后,路易十六之妻。在凡尔赛宫的小特里阿农宫附近,有路易十六为她建立的瑞士农庄,王后时常装扮成牧羊女在农庄里游玩。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的行程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