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八):路易十四时代 - 台湾幼狮文化译
第一部 路易十四与法国
第一章 旭日东升(1643—1684)
马扎然与投石党
路易十四
尼古拉·富凯(1615—1680)
柯尔伯重建法国
社会礼节与道德水准
宫廷
路易的情妇
路易亲征
第二章 信仰的考验(1643—1715)
路易十四与教会
波尔罗亚尔女修道院(1204?—1626)
詹森教派与耶稣会
布莱兹·帕斯卡(1623—1662)
·身世
神恩降临之1654年
逝去的
·省区书简
·信仰的辩护
波尔罗亚尔女修道院(1656—1715)
路易十四与胡格诺派教徒(1643—1715)
波舒哀(1627—1688)
费奈隆(1651—1715)
第三章 国王与艺术(1643—1715)
艺术组成
建筑
装饰
绘画
雕刻
第四章 莫里哀(1622—1673)
法国剧院
学徒时代
莫里哀和女士们
《伪君子》
多情的无神论者
鼎盛时期
谢幕
第五章 法国古典文学的全盛时期(1643—1715)
当时的环境
高乃依(1643—1684)
拉辛(1639—1699)
拉封丹(1621—1695)
布瓦洛(1636—1711)
罗曼史的提出
塞维涅夫人(1626—1696)
拉罗什富科(1613—1680)
拉布吕耶尔(1645—1696)
补遗及结论
第六章 尼德兰的悲剧[1](1649—1715)
西属尼德兰
荷兰共和国
浮世绘画的兴旺
维特(1625—1672)
奥朗日的威廉三世
第七章 鼎盛时期的衰落
门特隆夫人
大联盟(1689—1697)
西班牙的问题(1698—1700)
大联盟(1701—1702)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713)
诸神的黄昏(1713—1715)
第二部 英伦、欧陆的兴革
第一章 克伦威尔(1649—1660)
社会主义的叛乱
爱尔兰之叛
苏格兰之叛
克伦威尔专政
清教徒全盛期
教友派信徒
克伦威尔之死和赋税
倒退之路(1658—1660)
国王回驾(1660)
第二章 弥尔顿(1608—1674)
约翰·布尼安(1628—1688)
年轻诗人(1608—1640)
改革者(1640—1642)
结婚与离异(1643—1648)
言论自由(1643—1649)
拉丁文秘书(1649—1659)
老诗人(1660—1667)
暮景残年(1667—1674)
第三章 复辟(1660—1685)
快乐的国王
宗教的大洪炉
英国的经济(1660—1702)
艺术与音乐(1660—1702)
道德
礼俗
宗教和政治
天主教徒阴谋
喜剧幕落
第四章 光荣革命(1685—1714)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1685—1688)
废君
威廉三世治下的英国(1689—1702)
安妮女王治下的英国(1702—1714)
第五章 自德莱登至斯威夫特的英国文学(1660—1714)
自由出版
复辟时代的戏剧
约翰·德莱登(1631—1700)
各家大全
伊夫林与佩皮斯
丹尼尔·笛福(1659?—1731)
斯特尔与艾迪生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
第六章 波罗的海的争夺(1648—1721)
投机冒险的瑞典
波兰和苏毕斯基(1648—1699)
俄国的西向(1645—1699)
彼得的学习
查理十二与北方大战(1700—1721)
第七章 彼得大帝(1689—1725)
野蛮人
彼得的革命
终曲
第八章 改变中的帝国(1648—1715)
日耳曼的重建
日耳曼精神
日耳曼的艺术
奥地利和土耳其
第九章 悠闲的南方(1648—1715)
天主教化的意大利
意大利的艺术
克里斯蒂娜的漫游
从蒙特威尔地到斯卡拉蒂
葡萄牙(1640—1700)
西班牙的衰败(1665—1700)
查理一世和他的家人
第十章 封锁中的犹太人(1564—1715)
后裔[1]
荷兰的耶路撒冷
英国与犹太人
东欧犹太人
信心的激荡
异端
第三部 知识的探险
第一章 从迷信到学术(1648—1715)
障碍
教育
学者群像
第二章 科学的探求(1648—1715)
科学国际
数学
天文学
地球
物理学
化学
工艺
生物学
解剖学与生理学
医学
结果
第三章 伊萨克·牛顿(1642—1727)
数学家
物理学家
万有引力源流
数学原理
晚年
第四章 英国哲学(1648—1715)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
·所受的影响
·理则学与心理学
·伦理学与政治学
·宗教与国家
·纵犬迫熊
·影响
哈灵顿的乌托邦
自然神论者
信仰的捍卫者
洛克(1632—1704)
·生平
·政府与财富
·心与物
·宗教与宗教宽容
沙夫兹伯里(1671—1713)
乔治·贝克莱(1685—1753)
第五章 法国的信仰与理智(1648—1715)
笛卡儿主义的兴衰
西拉诺·贝热拉克(1619—1655)
马勒伯朗什(1638—1715)
皮埃尔(1647—1706)
丰特内勒(1657—1757)
第六章 斯宾诺莎(1632—1677)
年轻的异端
神学与政治
哲学家
上帝
心灵
人类
理智
国家
绵延不绝的影响
第七章 莱布尼兹(1646—1716)
法律哲学
生平
莱布尼兹与基督教
评洛克
单子
结局
版权信息
字数:679千字
作者:威尔·杜兰特夫妇
译者: 台湾幼狮文化
致读者
本卷为《世界文明史》第8卷,就历史上的某一过程来说,其起于何时,终于何处,实难确言。本书所讨论的题目是文明,我们把文明界说为促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因此,它包含政府、经济(农业、工业、商业和财政)、道德、礼仪、宗教、艺术、文学、音乐、科学和哲学等单元。其目标是整体史——即欲涵盖人类活动所有层面于一炉而又作统一的叙述。这个目标未能做到十分成功。本卷历史背景是欧洲。时间则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1648年)时起,至路易十四死亡时为止。路易十四在位时间是1643年到1715年,因而我们便把他的统治时代作为本卷的书名。
通篇主题是信仰和理性间的“大争论”。信仰在这一时期日正当中,但是理性在霍布斯、洛克、牛顿、培尔、丰特内勒和斯宾诺莎诸人新说中也百花齐放。此一“‘古典时代’,贯穿了于其结束时所自称的‘理性时代’”[1]。本卷几乎有1/3的篇幅致力于“知识探险”以摆脱迷信和愚民政策,以及有关学术、科学和哲学上的各持己见。尽管学者们的偏见很明显,但是我希望以公正立场来说明他们的观点。因此,对于如帕斯卡、波舒哀、费奈隆、贝克莱、马勒伯朗什和莱布尼茨这些致力维护其个人信仰的学者,均寄以无限的同情。我们的子孙在此众多理想的冲突激荡中,将会有新的一页历史,在那历史新页里定会涌现一次接一次的胜利。
我们希望第9卷《伏尔泰时代》能在1965年出版,第10卷《卢梭与大革命》在1968年问世。不过,有些困难已经发生,部分是由于18世纪的资料太多,篇幅很大,需要整理。同时,还有赖于列强在毁灭我们之前,先不要摧毁我们的主题。
威尔·杜兰特与艾丽儿·杜兰特
1963年5月
[1]阿尔伯特(Albert Cuérard):《理想的生与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an Ideal),第18页。
谢词
自1926年起,和我们携手合作这件“立言事业”的其中一位出版家已经谢世。我们永远忘不了他的爽朗性格。另一位依然是我们的朋友,他永远是热诚的、慷慨的和宽容的,这位出版家像个诗人。
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借此机会——可能是我们的最后机会——向替我们已出各卷争取广大读者的批评家们,表达我们的感谢,不会被说成“为了未来的销路”。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势必还在旷野行吟呢!
对我们的女儿依瑟,将惨不忍睹的二校稿,精心校订,重新打好,深感歉疚。对我们的兄弟姐妹莎拉、弗萝拉、玛丽和哈瑞·考夫曼,为1.2万多词条,4万多个注,所从事的耐心分类,深表感谢。对洛杉矶公立图书馆的安妮·罗勃兹太太和好莱坞区立图书馆的妲妮·威廉小姐,从全美各地搜集珍本的那份热诚,深表感谢,没有蕴藏丰富,而又乐于协助的图书馆,这几卷是无法完成的。而西蒙和舒斯特(Simon and Schuster)编辑部的维拉·薛奈德太太,对本卷及前卷作此学术编辑,也可能鲜见此种手稿,承她们受理,并此志谢。
注意事项
一、生、死日期通常都于内文省略。
二、辅币值常因各种因素之影响而变动,与现行通货没有一定的比率。这一期中,里拉的值跌到与法郎相等。据伏尔泰说,1768年,一名里昂的丝织工人,以45苏(sou,法国最小辅币名称)就可和太太及8个孩子维持一天生活(因星期日和假日不支薪)。换言之,其年收入只有639里拉。1962年,在美国,同样的家庭,每周至少需要50美元,全年即需2 600美元。这就使1里拉相当于4美元7美分。1779年,在伦敦,一位有妻室子女的工人,差不多每周房租、食物和日常必需品的开销,需要19先令,[1]这就使1先令等于2.5美元。从此可以推算出其他各种货币之值(译按:欧洲各国货币与美元之等值表从略)。
三、艺术品收藏地,不在内文中指明时,通常可在注中找到,下述城市名称,指该城之主要艺廊: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里几克斯博物馆(Rijks-museum)
柏林(Berlin)——国家博物馆(Staatsmuseum)
博洛尼亚(Bologna)——美术学会(Accademia di Belle Arti)
布鲁塞尔(Brussel)——博物馆
布达佩斯(Budapest)——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卡塞尔(Cassel)——博物馆
查斯华斯(Chatsworth)——德文郡公爵收藏馆(Duke of Devonshire Collection)
查恩提里(Chantilly)——孔代博物馆(Musée Condé)
芝加哥(Chicago)——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辛辛那提(Cincinnati)——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克利夫兰(Cleveland)——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Art)
底特律(Detroit)——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戴维克(Dulwich)——学院画廊
德累斯顿(Dresden)——画廊
爱丁堡(Edinburgh)——国家画廊
费拉拉(Ferrara)——埃斯腾泽画廊(Estense)
法兰克福(Frankfurt)——市立美术学院(Städelsches Kunstinstitut)
日内瓦(Geneva)——艺术史博物馆(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哈勒姆(Harrlem)——法兰斯哈尔斯博物馆(Frans Hals Museum)
海牙(The Hague)——毛里茨乌斯博物馆(Mauritshuis)
堪萨斯城(Kansas City)——纳尔逊画廊(Nelson Gallery)
列宁格勒(Leningrad)——珍藏馆(Hermitage)
里斯本(Lisbon)——国家博物馆
伦敦(London)——国家画廊
马德里(Madrid)——普拉多画廊(Prado)
米兰(Milan)——布瑞拉画廊(Brera)
明尼亚波利斯(Minneapolis)——艺术学院
慕尼黑(Münich)——美术院(Haus der Kunst)
那不勒斯(Naples)——国家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纽约(New Yor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纽伦堡(Nuremberg)——德国国家博物馆(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
费城(Philadelphia)——约翰逊收藏馆(Johnson Collection)
鲁昂(Rouen)——市立博物馆(Musée Municipale)
圣路易斯(St.Louis)——艺术博物馆
圣地亚哥(San Diego)——美术画廊
旧金山(San Francisco)——杨格博物馆(De Young Museum)
圣马力诺——亨利·E.亨廷顿艺术陈列馆(Henry E.Huntington)
塞维尔(Seville)——艺术博物馆
佛罗里达,萨拉索塔(Sarasota, Fla.)——润格林(Ringling)艺术博物馆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维也纳(Vienna)——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华盛顿(Washington)——国家画廊
[1]多萝西·乔治(Dorothy George):《十八世纪的伦敦》(伦敦,1925),第166页。
这是第一篇第一部 路易十四与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