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巴黎的古怪
我们说过,两年以来,巴黎不止一次见识过起义。在一场暴动期间,一般来说,除了起事的街区,巴黎外观总是平静得出奇。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巴黎总能很快适应——无非是一次暴动——巴黎百业繁忙,哪有工夫为这点小事儿分神。惟独这类大都市,才能呈现这种景象。惟独这类巨大的城池,才能同时容下内战和莫名其妙的宁静。每次爆发起义,每当听见军鼓声、集合令和总动员令,店铺老板通常总说一声:
“圣马尔丹街好像又闹起来了。”
或者说:“圣安托万城郊那边。”
他还往往漫不经心地补充一句:“反正那一带吧。”
过了一阵,又清晰传来密集的枪声,令人肝胆俱裂的凄厉喧扰,店铺老板则说:“事情严重啦?咦,事情严重啦?”
再过一会,如果暴动的势头更大,渐渐迫近了,他就慌忙关闭店门,赶紧套上制服,也就是说,确保货物安全,拿生命去冒险。
在十字街头,在通道上,在死巷里,双方对射,争夺街垒,夺取又丢掉,再夺回来;鲜血流淌,房舍的门脸打得弹痕累累,有人在内室也被流弹打死,尸体堵塞街道。然而,离那儿只有几条街,咖啡馆里还传出打弹子的声响。
在那些战火纷飞的街道两步远的地方,看热闹的人又说又笑;剧院还开门,照样演出闹剧。出租马车还揽客行驶;有人进城去赴宴,有时就去正在打仗的街区,一八三一年那次,有一处射击停止了一会儿,好让婚礼的队列过去。
一八三九年五月十二日那次起义,一个有残疾的小老头在圣马尔丹街上推一辆小车,车上装着盛满饮料的玻璃瓶,用一块三色破旗布盖着,他从街垒走到军队,又从军队走到街垒,不偏不倚,时而向政府,时而向反政府供应一杯杯椰子汁。
简直怪极了,而这正是巴黎暴动的特色,在任何其他国都也见不到。这必须具备两种条件:巴黎的伟大及其欢快。必须是伏尔泰和拿破仑的城市。
然而一八三二年六月五日这次,刚一动武,这座大都市就感到有什么比它更强大的东西,于是害怕了。只见各处门窗和窗板在大白天都关着,连最偏僻和最“无关”的街区也不例外。勇敢的人拿起武器,胆小鬼就躲起来。只顾去办事而漠不关心的行人不见了。许多街道都空荡荡的,就好像凌晨四点钟。大家传递着引起人心惶惶的情况,传播着凶多吉少的消息,说什么:“他们已经占领了银行”;“仅仅在圣梅里修院,就有六百人,以教堂为雉堞固守”;“防线并不牢固”;“阿尔芒·卡雷尔去见克娄泽尔元帅,元帅说:‘首先设法争取一团人马’”;“拉法耶特病了,但是他对他们说:‘我听你们的吩咐,只要有放一张椅子的地方,追随你们到哪儿都行’”;“千万当心,夜晚有人抢劫巴黎偏僻角落的散居人家”(从这里能看出警察的想像力,那位同政府勾结的安娜·拉德克利夫(48));“欧伯里屠户街布置了大炮”;“洛博和比若一同商榷,决定午夜,最迟拂晓,组织四路人马同时向暴动的中心进发,第一路从巴士底出发,第二路从圣马尔丹门出发,第三路从河滩广场出发,第四路从菜市场出发;部队也许撤离巴黎市区,退到演兵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但是可以肯定,这次来势凶猛”。——“苏尔元帅还游移不决,大家对此深为忧虑。”——“为什么他不立刻进攻?”——“可以肯定他深谋远虑。那头老狮子,在昏暗中仿佛嗅到了一个怪物。”
到了晚上,剧院不开门了;巡逻队气势汹汹,在街上走动,盘查行人,逮捕形迹可疑者;刚到九点钟,就抓起来八百多人;警察署监狱爆满,裁判所附属监狱爆满,强力监狱爆满。尤其裁判所附属监狱,在那人称巴黎街道的长长地道里,全铺上了麦秸,躺着一堆堆囚犯,而里昂人拉格朗(49)日无所畏惧,正向囚犯们演讲。所有人一动弹,打地铺的麦秸哗哗响,就像下一阵暴雨。别处监狱更惨,囚犯相互偎依,就睡在院子里。到处人心惶惶,这种动荡的气氛,在巴黎是少见的。
居民在家里门窗紧闭;做妻子和母亲的都提心吊胆;听到的全是这种话:“噢!上帝啊!他还没回家!”远处难得传来车辆行驶的声响。居民站在门口,倾听外面的喧闹、呼喊、乱哄哄的嘈杂声,低沉而难以分辨,他们听见点什么就说:“那是马队。”或者:“那是弹药车在飞跑。”军号声、鼓声、枪声,而圣梅里教堂的警钟尤为凄厉。人们已有所料,等着打响第一炮。武装人员出现在街头,连声喊道:“全回家去!”旋即就不见了。居民都急忙插好门闩,嘴上直嘀咕:“这要闹到什么地步呀?”夜幕逐渐降临,暴动的火光映红巴黎的夜空,显得越来越凄惶了。
【注释】
(1)莫里哀剧作《愤世者》中两个人物。阿尔赛斯特爱憎分明,费兰特则极力调和。
(2)菲力浦五世(1683—1746):西班牙国王(1700—1746),他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由路易十世扶持继承西班牙王位,从而引发同英国、奥地利、荷兰等国的战争。
(3)一七九二年八月十日,巴黎公社领导的人民武装进攻国王路易十六所在的土伊勒里宫,瑞士雇佣军保卫王宫,向群众开枪。
(4)应是共和四年葡月十三日,即一七九五年十月五日,保王党人在巴黎暴动,向国民公会所在地土伊勒里宫进攻,拿破仑指挥革命部队粉碎了保王党人的图谋。
(5)特雷是路易十六的财政总监,任期为一七六九年至一七七四年。
(6)杜尔哥是路易十六的财政总监,任期为一七七四年至一七七六年。雨果的观点很明确:特雷维护特权,杜尔哥力求改革。
(7)拉缪(1515—1572):人文学者,在圣巴泰勒米惨案,即一五七二年八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夜间被杀害。
(8)一七六五年,卢梭遭石块袭击,但不是把他赶出瑞士,只是把他赶出斜谷。卢梭从斜谷迁往圣彼得岛。
(9)福基翁(约公元前402—318):雅典将军、政治家,因主张和平政策而被处死。
(10)西庇阿:有大西皮阿(公元前235—前183)和西皮阿(公元前185或前184—前129),二人均任过罗马执政官。
(11)列举六条,后三条重申前三条,即在这三个惨案中,各举出一个著名的受害者。
(12)米克莱:西班牙匪帮,一八○八年由拿破仑改编成法军米克莱,用以对付西班牙游击队。
(13)绿徽章:保王党集团,戴绿徽章,一七九四年七月二十七日热月政变之后和第二次波旁王朝复辟初期,在南方肆虐,实行白色恐怖。
(14)辫子兵:原为留发辫的榴弹兵和轻骑兵,一七九四年热月政变后,发辫成为年轻的保王党的时髦。
(15)热愚帮:热月政变后,在法国南方猖獗活动的反革命团体。
(16)袖章骑士:一八一四年,昂古莱姆公爵进入波尔多城,扈从贵族左臂戴绿袖章。雨果给予他们这一讽刺性称呼。
(17)尤维纳利斯(约60—约120);拉丁诗人,著有《讽刺诗集》,抨击罗马的腐化风俗。
(18)原文为拉丁文,引自尤维纳利斯的一句诗:“缺少天赋,愤怒也能做诗。”
(19)格拉库斯兄弟是罗马著名法官,主张土地改革,于公元前一三三年和前一二一年先后被大地主势力杀害。
(20)据不可靠的传说,尤维纳利斯被放逐到埃及的赛伊尼,即现称的阿斯旺地区。
(21)指塔西陀。参照夏多布里盎《墓外回忆录》中引录的一八○七年的文章:“尼禄徒然如日中天,塔西陀已经在帝国出生了。”塔西陀(约55—120),拉丁历史学家。
(22)指圣约翰。他在希腊的帕特莫斯岛上撰写了《启示录》。
(23)尼尼微:西亚(今伊拉克境内)古亚述国首都,公元前六一二年被毁,标志亚述帝国的灭亡。巴比伦(今伊拉克境内);西亚文明古城。始建于公元前二十四世纪至前二十二世纪,公元前三二三年以后衰落。塞多姆:古城(巴勒斯坦境内),位于死海南岸,公元前十九世纪毁于灾难。《启示录》叙述其事,说是上帝的惩罚。
(24)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拉丁政治家和演说家,他将拉丁语的雄辩推上高峰。在西西里人控告总督威勒斯敲诈勒索的案件中,他作为原告律师,指控十分有力,使威勒斯受到应得的惩罚。
(25)奇里乞亚地区位于土耳其南部,濒临地中海。
(26)鲁比科内河是意大利和高卢的边界河流。公元前四九年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日夜间,凯撒未经元老院批准,就率军过河侵入高卢。
(27)维特利乌斯(15—69);罗马皇帝,六九年仅做一年皇帝就被民众杀死。
(28)苏拉(公元前138—前78);罗马将军,政治家,公元前八十八年任执政官,至前七十九年,权力达到顶峰时,突然让位退隐。
(29)克劳狄一世(公元前10—54):罗马皇帝(41—54在位)。
(30)多米蒂阿努斯(51—96):罗马皇帝(81—96在位)。
(31)卡拉卡拉(188—217):罗马皇帝(211—217在位)。
(32)康茂德(161—192):罗马皇帝(180—192在位)。
(33)埃拉加巴卢斯(204—222):罗马皇帝(218—222在位)。
(34)马萨尼埃洛:一六四七年那不勒斯起义的首领。
(35)比藏赛,位于法国中部的安德尔省;一八四七年,因粮食危险而在这里发生了流血事件。
(36)马克西米连·拉马克(1770—1832):帝国将军,一八一五年百日政变时任巴黎军区司令,一八一五年至一八一八年遭放逐,一八二八年成为自由派议员,直至逝世。
(37)伏瓦(1775—1825):帝国将军,一八一九年成为自由派议员。他的葬礼成为民众反对查理十世的抗议示威。
(38)原文为意大利文。杰拉尔和德鲁埃·戴尔龙是由路易—菲力浦任命为元帅的。
(39)赖希施泰特公爵(1811—1832),拿破仑的儿子,拿破仑于一八一五年第二次退位时,他被议会宣布为拿破仑二世,一八一八年成为赖希施泰特公爵。他患了肺结核,于一八三二年七月二十二日死去,离拉马克将军葬礼仅有几周。
(40)费茨—詹姆斯公爵:元老院元老,极端保王党人。
(41)高卢雄鸡是七月王朝的徽章。
(42)有六十余名综合工艺学院的学生冲破禁令,在巴士底附近加入送葬行列。
(43)格尼赛是圣安托万城郊大街的锯木板工人,一八四一年暗杀奥尔良公爵和欧马尔公爵未遂。
(44)艾克塞尔曼(1775—1852),法国元帅,帝国骑兵英雄,一八三二年是巴黎市议会议员。
(45)特伦顿和布兰迪万都是美国地名。这里指这个德国人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
(46)卢维埃岛:又称爱情岛,于一八四三年与右岸连成一片,即如今莫尔朗大街(原莫尔朗河滨路)、运河和亨利四世河滨路之间的地段。
(47)雅纳:起义工人,当时指挥圣马尔丹和圣梅里两条街拐角的街垒。
(48)安娜·拉德克利夫(1764—1823):英国女作家,发表许多描写犯罪的“黑色小说”。
(49)夏尔·拉格朗日(1804—1857):在里昂领导进步社,积极参与组织了一八三四年的里昂起义,故人称“里昂人”。但雨果在此这样称呼他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