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字数:973

本书的主要框架来自托马斯·斯坎伦1996年的林德利讲座,题目为《对不平等的反驳的多样性》。那篇讲稿在2003年的时候又被斯坎伦收入《宽容之难》这本论文集中。自林德利讲座之后,斯坎伦不断为这个主题添加新的内容,并且以《平等何时重要?》为题多处发表演讲。这些内容经扩充和打磨后,最终形成了当下这本书。所以,实际上早在本书出版之前,斯坎伦关于平等的论述就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在《作为公平的正义》和《政治哲学史讲义》这两本书中,约翰·罗尔斯在讨论反对不平等的理由时,就基本沿用了斯坎伦所提出来的框架。此外,关系平等主义(又称“社会平等主义”)在最近十几年来的兴起也和斯坎伦的理论有很大的关系,在不少学者看来,斯坎伦正是关系平等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本书中,斯坎伦把自己的平等观概括为“多元论的”和“关系性的”,前者意指我们有多种不同的理由来反对不平等,后者则指的是我们对不平等的关注应当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斯坎伦重点讨论了六种反对不平等的理由,它们分别是:(1)不平等造成了令人羞辱的地位差异;(2)不平等导致富人对穷人拥有不可接受的控制权;(3)不平等破坏了经济上的机会平等;(4)不平等破坏了政治制度的公平;(5)政府有义务向一些人提供福利,但不平等违反了对这些人的利益的平等关切;(6)当下产生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经济制度是不公平的。正是基于这些反对不平等的理由,斯坎伦在本书中针对不少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给出了富有洞见的建议。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许多师友为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帮助,在此我想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首先,如果不是张容南老师帮我联系出版方并主动提出担任审校人,我恐怕没有机会接手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此外,张老师不仅对我的译稿提出了非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而且还针对很多翻译细节和我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这无疑使这本译作的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我十分感谢张老师对此的付出,以及对我的指导和支持。

在我充分吸收了张容南老师的建议后,我的同窗好友兰超又主动帮我把这本译作的前五章进行了一次校对,并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改善意见。我感谢兰超的无私付出以及对我的译文的肯定。最后,针对本书部分术语和句子的翻译,我还向葛四友、郭昊航、林秀妮、马晨和田洁等师友请教过,我感谢他们不厌其烦地和我进行讨论,而且给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指导。我尤其想对葛四友老师表达特别的谢意,感谢他对我的翻译工作给予了不少支持和鼓励。

尽管对于我的第一本译著,我已经竭尽全力地改善它的译文质量,但限于时间和能力,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批评赐教。我的联系邮箱是:lupengjie@ruc.edu.cn

陆鹏杰

2019年5月,人大图书馆


第十章 结论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