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2222

如果说媚俗是天真的表现,那么美便属于经验之牧歌。确实,在昆德拉这部作品中与这一牧歌相联系的因素与我们先前藉以描述“扬式”牧歌的因素始终是相吻合的。这些因素将美也变成了一个“消极的”范畴,也就是说它与摆脱的运动相联系,而人正是通过这一运动,脱离大写的牧歌,在被孤独置于的某种遗弃状态中发现被遮蔽的东西。

或者说重新发现被遮蔽的东西。因为美并非人们所向往的,而是人们所回望的东西,人们为之而“重新堕落”的东西——一旦与大写的牧歌决裂。大写的牧歌在兆示超越的同时,把我们领入到界限之外,领向一个比人们先前置身的地方更为美好的世界。在这里,昆德拉的美——与“当代”美形成最为强烈的对立——并非产生于侵犯,而是产生于我们称之为侵犯之侵犯的东西。它是被侵犯所遗忘的东西,在其背后,在其领土之外,命定要消失。总而言之一句话,它就是被大写的牧歌所侵犯的东西本身,也就是被大写的牧歌所遗忘、鄙视、抛弃的东西本身。

在《玩笑》结尾处,波希米亚传统音乐就是这样出现的,正是在波希米亚音乐被众人所遗弃,而路德维克甘心自我沉沦的时刻,他重又爱上了波希米亚音乐。

这个世界[……],在其贫困中,我(意外地)与其重逢,在其贫困中,尤其是在其孤独中;它被奢华与广告所抛弃,被政治宣传、社会乌托邦,被一群群文化官员所抛弃[……]这种孤独在净化这个世界;它饱含着对我的责备,在净化这个世界,就像在对着一个活不了多久的人。它使这个世界闪烁着无法抗拒的最后之美;是这份孤独还给了我这个世界。

“对以前逃避的这个世界[……]的爱”(19)也使路德维克重又怀念起露茜,让露茜重现;而露茜以其贫困,以其平凡,以她曾将路德维克引入其间的那个灰黑色的天堂(20),最终对路德维克而言,是一个美的“引导者”。

《告别圆舞曲》中的人物雅库布也同样如此,在他于泉城逗留的最后时刻,准备离开故乡,也就是说在已经决裂,处于“其生命之外,处于其命运的被遮蔽的表面的某处”(21)时,才突然受到了美的启示。但在这个时刻,美,还有塔米拉对他而言已经失去了。同样,当弗兰茨问“什么是美”时,萨比娜无言以答;但她回想起大学时代在青年工地劳动的岁月,有一天,她偶然进了一座教堂,里面正在望弥撒,她被“迷住”了。

在这座教堂里,她无意中遇到的,不是上帝,却是美。与此同时,她很清楚,教堂和连祷文本身并不美,而是与她所忍受的终日歌声喧嚣的青年工地一比,就显出美来。这场弥撒如此突兀又隐秘地出现在她眼前,美得如同一个被背弃的世界。

“从此,她[萨比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22)这是因为牧歌——在此的图景是从工地的“高音喇叭里不停喷射而出的欢闹的军乐之毒汁”——要实现升华的目的,只能通过贬谪存在的东西,以有益于应该存在的东西。换言之,大写的牧歌意味着昆德拉所说的生命的“遗弃”(23),即遗忘、消除生命中复杂的、不一致的或脆弱的东西,以有益于一个简单化的、一致的、没有分裂也不脆弱的大写的生命。正因为如此,媚俗才对之表达得如此之恰当,媚俗以其“对生命的绝对认同”,不得不以一切代价无视粪便,也就是无视生命中矛盾和脆弱的一切;媚俗只能竖起“遮盖死亡的一道屏风”(24)才能胜利。而把大写的生命缩减、替换为小写的生命,正是雅罗米尔的抒情、爱德维奇的伊甸园理想或摇摆舞会与革命的极权主义的相汇之处。因为美化世界的愿望要得以实现,不能不抛弃、摧毁世界中与之相牴牾或与之排斥的东西:就此而言,不妨套用昆德拉的说法,刽子手与诗人共治。

然而,正是在刽子手的追杀处,即在那个残余的世界中才有着牧歌和美。如暮色般衰微的、经受着威胁的美,“像大西岛一样被淹没”(25)在寂静与遗忘之中,激起的不仅是热情,更多的是某种惊喜的怜悯。怜悯,即是对弱小的和必定要死亡的东西的慈悲和仁善,就像《玩笑》中的露茜,《笑忘录》中的卡莱尔的母亲与她的鬈毛狗,《告别圆舞曲》中的斗拳狗波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捡回家的小嘴乌鸦,尤其是奄奄一息的小狗卡列宁。

但是,这种对“被遗弃的世界的怜悯”(26),也是透过或进入遮蔽生命的幻景、意义和言说,直面生命,直面生命的赤裸和显然时的炫目。正是在“那后边的某个地方”(27),在大写的牧歌的极点,在我们早就知道一定会双双死去的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呵护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之中,最终闪现出也已被死亡所裹挟的卡列宁温柔而平静的微笑。


(1) 请读者原谅笔者提及以前写过的一篇有关昆德拉的文章,题为《撒旦的视角》(Le point de vue de Satan),最早发表于《自由》(Liberté,蒙特利尔,一九七九年),后用作《生活在别处》(La vie est ailleurs,伽里玛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五年版)的跋。

(2) 《笑忘录》(Le livre du rire et de l'oubli)第七部第十四章[弗朗索瓦·克雷尔(François Kérel)译,新版,由作者本人修订,伽里玛出版社,一九八五年,页三二一]。

(3) 《小说的艺术》(L’ art du roman),伽里玛出版社,一九八七年,页一六一。

(4) 参见《批评解剖》(Anatomie de la critique),居伊·杜朗(Guy Durand)译,伽里玛出版社,一九六九年,页一八五至一八八。

(5) 《笑忘录》第六部第十八章(页二五七至二五八)。

(6) 《笑忘录》第一部第五章(页一七)。

(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二部第二十四章(弗朗索瓦·克雷尔译,新版,由作者修订,伽里玛出版社,一九八七年,页九二,大开本,页一〇七)。

(8) 《笑忘录》第一部第五章(页一七)。

(9) 《笑忘录》第七部第十四章(页三二二)。

(10) 《笑忘录》第六部第十三章(页二四八)。

(11) 《玩笑》(La plaisanterie)第三部第六章[马塞尔·艾莫南(Marcel Aymonin)译,克洛德·库尔托(Claude Courtot)与昆德拉修订,定本,伽里玛出版社,一九八五年,页六五]。

(12) 《玩笑》第三部第八章(页九一)。

(13) 《生活在别处》第六部第十二章,第六部第十七章(弗朗索瓦·克雷尔译,新版,作者修订,伽里玛出版社,一九八八年,页三五八,三六三)。

(14) 《笑忘录》第四部第十二章(页一四一至一四二)。

(15) 《玩笑》第七部第十九章(页三九二至三九三)。

(16) 《生活在别处》第六部第十章(页三五五)。

(1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七部第一章(页三五六,大开本,页四一〇)。

(18) 《生活在别处》第六部第十章(页三五五)。

(19) 《玩笑》第七部第十九章(页三八七至三八八)。

(20) 《玩笑》第三部第七章,第三部第八章(页八三、九一)。

(21) 《告别圆舞曲》第五部第六章(弗朗索瓦·克雷尔译,新版,作者修订,伽里玛出版社,一九八七年,页二四五)。

(2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三部第七章(页一四一至一四二,大开本,页一六一至一六二)。

(23) 《小说的艺术》页三五。

(24)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六部第五章,第六部第十章(页三一一,三一八,大开本,页三五六,三六七)。

(25) 《笑忘录》第四部第十七章(页一五二)。

(26) 《玩笑》第七部第十九章(页三九〇)。

(27) 此语摘自扬·斯卡采尔(Jan Skácel)的一首诗,为《小说的艺术》第五部分的标题。


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