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鲁迅全集2005年版 >
- 鲁迅全集.5 >
- 花边文学 >
- 一九三四年
清明时节[101]
孟弧
清明时节,是扫墓的时节,有的要进关内来祭祖[102],有的是到陕西去上坟[103],或则激论沸天,或则欢声动地,真好像上坟可以亡国,也可以救国似的。
坟有这么大关系,那么,掘坟当然是要不得的了。[104]
元朝的国师八合思巴[105]罢,他就深相信掘坟的利害。他掘开宋陵,要把人骨和猪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宋室倒楣。后来幸而给一位义士盗走了,没有达到目的,然而宋朝还是亡。曹操[106]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他的儿子却做了皇帝,自己竟被谥为“武帝”,好不威风。这样看来,死人的安危,和生人的祸福,又仿佛没有关系似的。
相传曹操怕死后被人掘坟,造了七十二疑冢[107],令人无从下手。于是后之诗人[108]曰:“遍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于是后之论者[109]又曰:阿瞒老奸巨猾,安知其尸实不在此七十二冢之内乎。真是没有法子想。
阿瞒虽是老奸巨猾,我想,疑冢之流倒未必安排的,不过古来的冢墓,却大抵被发掘者居多,冢中人的主名,的确者也很少,洛阳邙山[110],清末掘墓者极多,虽在名公巨卿的墓中,所得也大抵是一块志石[111]和凌乱的陶器,大约并非原没有贵重的殉葬品,乃是早经有人掘过,拿走了,什么时候呢,无从知道。总之是葬后以至清末的偷掘那一天之间罢。
至于墓中人究竟是什么人,非掘后往往不知道。即使有相传的主名的,也大抵靠不住。中国人一向喜欢造些和大人物相关的名胜,石门有“子路止宿处”[112],泰山上有“孔子小天下处”[113];一个小山洞,是埋着大禹[114],几堆大土堆,便葬着文武和周公[115]。
如果扫墓的确可以救国,那么,扫就要扫得真确,要扫文武周公的陵,不要扫着别人的土包子,还得查考自己是否周朝的子孙。于是乎要有考古的工作,就是掘开坟来,看看有无葬着文王武王周公旦的证据,如果有遗骨,还可照《洗冤录》[116]的方法来滴血。但是,这又和扫墓救国说相反,很伤孝子顺孙的心了。不得已,就只好闭了眼睛,硬着头皮,乱拜一阵。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117]单是扫墓救国术没有灵验,还不过是一个小笑话而已。
四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