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字数:24679

◎南直十一

◇徐州东至淮安府邳州百八十里,西南至凤阳府寿州四百八十里,西至河南归德府五百十里,北至山东兖州府三百六十里。自州治至江宁府一千里,至京师二千里。

《禹贡》徐州之域,古大彭氏国也。春秋、战国属宋,后属楚。秦属泗水郡。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此孟康曰:陈为西楚,江陵为南楚。此为东楚,项羽改为西楚,而以吴为东楚。汉为楚国。地节元年,改为彭城郡,寻复故。后汉亦为楚国,章帝改为彭城国。晋因之,仍立徐州,以为重镇东晋初,徐州陷没,元帝侨置徐州于淮南,又置南徐州于江南,其后移改不恒。太元九年,复置徐州于此。义熙七年,又改为北徐州。今详见州域形势。宋亦为徐州及彭城、沛二郡。泰始中,没于后魏,亦置徐州及彭城郡后魏置东南道大行台于此。东魏及高齐因之。后周改置总管府。隋初废郡。炀帝废州,仍曰彭城郡。唐复为徐州。天宝初,亦曰彭城郡。乾元初,复为徐州。贞元十六年,建武宁军。咸通十一年,改为感化军。石晋时,复曰武宁军。宋仍为徐州亦曰彭城郡武宁军节度。金因之。元亦曰徐州,属归德府。至正八年,升徐州路。十二年,改曰武安州。明初,复曰徐州,隶凤阳府,寻直隶京师编户一百五里,领县四。今仍曰徐州。

州冈峦环合,汴泗交流,北走齐、鲁,西通梁、宋,自昔要害地也。后汉建安末,孙权欲取徐州,吕蒙曰:徐州地势陆通,骁骑所骋,今日取之,操后旬必来争。盖其地为许、洛襟要,蒙以车骑,非步兵所能敌。江南之力,是时未可以争中原也。及晋人南渡,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太元九年,时河南城堡多附于晋,谢玄欲使朱序屯梁国,自屯彭城,以北固河上,西援洛阳。朝议不允,既而黎阳以南,遂至骚动。隆安二年,后魏取后燕之滑台,慕容德与诸臣韩范等谋先据一方,以立基本。张华曰:彭城,楚之旧都,可攻而据之。潘聪曰:彭城土旷人稀,平坦无限,且晋之旧镇,未易可取,又密迩江淮,夏秋多水,乘舟而战者,吴之所长,我之所短也,不如取广固而据之。盖是时慕容德之势不能取彭城,彭城为晋必争之地,虽取之而不能保,较之曹魏,有主客悬绝之分也。宋王玄谟曰:彭城要兼水陆。其地南届大淮,左右清汴,表里京甸,捍接边境,城隍峻整,禁卫周固,又自淮以西,襄阳以东,经涂三千,达于济、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繇此镇。及彭城没于后魏,而淮泗日以多事。魏尉元曰:彭城宋之要藩,不有重兵积粟,则不可固守,若资储既广,则宋人必不敢窥淮北。薛虎子曰:国家欲取江东,先须积谷彭城。徐州良田十万余顷,水陆肥沃,清汴通流,足以溉灌,兴置屯田,资粮易积,非直戍卒丰饱,亦有吞敌之势也。陈顾野王曰:彭城险固,繇来非攻所能拔,且其地形都要,不特捍蔽南国,为必争之地,而自昔东南用兵,莫不繇此以临诸夏矣。唐李泌曰: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见宿州,是时在徐州境内,若失徐州,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致?宜急建重镇于徐州,使运路常通,则江淮安矣事在贞元四年。宋陈无己曰:彭城之地,南守则略河南、山东,北守则瞰淮泗,故于兵家为攻守要地。苏轼曰:徐州为南北襟要,京东诸郡邑安危所寄也。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延敌,真若从屋上建瓴水也。土宜菽麦,一熟可资数岁。其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惟南面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筑战守之具,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千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能取也。唐庚曰:魏太武以百万众,观兵瓜步,卒盟而还,不复议渡江。元英以大众困于坚城之下,不敢舍而深入,虑彭城、合肥之议其后也。胡三省曰:彭城密迩兖、豫,南北朝时,魏人南寇,水行则自清入泗,陆行则历城、瑕丘,皆辏彭城,故王玄谟以为要兼水陆也。自胜国以来,益为资储重地。经营天下,岂可以彭城为后国哉?

○彭城废县今州冶。《世本》:尧封彭祖于彭城,号大彭氏,国于此。《国语》:大彭为商伯,是也。春秋为宋地,成十八年,楚伐宋,拔之,以纳鱼石。襄元年,诸侯之师救宋,围彭城,彭城降晋。《史记》:楚共王拔宋彭城,以封宋左师鱼石。四年,诸侯共诛鱼石,而归彭城于宋。又《韩世家》:文侯二年,伐宋至彭城,执宋君。秦置彭城县,属泗水郡。始皇二十八年,自琅邪还,过彭城,欲出周鼎泗水。二世二年,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既而楚怀王都此。《史记》:沛公、项羽,闻项梁军破,乃与吕臣军俱引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是也。及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亦都此。汉三年,汉王入彭城,项王西从萧,晨击汉,东至彭城,大破汉军。汉六年,为楚国治。后汉为彭城国治,初平中,陶谦为徐州牧,曹操击谦,败之于彭城。建安三年,操击吕布于下邳,屠彭城。晋为徐州治。大宁中,没于石勒。永嘉三年,复归于晋。太元三年,没于苻坚。九年,谢玄取之。义熙七年,分为北徐州。元熙初,刘裕使刘怀慎为北徐州刺史,镇彭城,宋仍为徐州治。泰始三年,陷于后魏,魏亦建为重镇。梁普通六年,魏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州附梁梁,使其子豫章王综镇之,综仍以州叛入魏。大同初,遣元庆和攻东魏城父,高欢分遣侯景趣彭城御之。中大同二年,侯景以河南州镇来附,诏萧渊明等攻彭城,为景援,败还。陈大建七年,吴明彻攻齐彭城,不克。九年,因周人灭齐,复命明彻攻彭城,为周将王轨所败。隋唐以后,州郡皆治彭城县。元省县入州。《城邑考》:州外城楚元王友所筑,城内有金城。又东北有小城,相传刘裕所筑,垒石高四丈,列堑环之。小城西又有一城,义熙十四年,汴水溢,城坏,乃更筑之。城西有小市门,即宋元嘉末,魏主焘南侵,遣李孝伯至小市门,与张畅应对处也。《志》云:今城东北八十里有彭城故县,地据山阜,去河甚远,或以为汉县盖治此。又州南五里有武安废城。元至正十三年,芝麻李据徐州,脱脱击平之,改徐州为武安州,移治于此。其后河流荡决,州城数毁。明嘉靖中,水坏州城,乃复改筑,环堤为固,周九里。天启四年,河决魁山堤,城东南隅冲裂。明年,移筑州城于云龙山,东去旧城二里。今城周九里有奇,门四。

吕城州东五十里。春秋时宋邑,襄元年,晋以诸侯之师伐郑,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杜预曰:彭城郡之吕城、留城也。汉为吕县,属楚国。后汉及晋皆属彭城国。宋属彭城郡,后魏因之。隋废。《志》云:吕城临泗水,高百四十尺,周十七里,城东二里又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北,一在水中潬上。盖高齐所筑以防陈者。又泗水至吕城,积石为梁,故称吕梁。今吕城东十里吕梁洪上有二城,一曰云梦,一曰梁王。土人谓云梦即韩信,梁王即彭越。又洪西岸有尉迟城。唐尉迟敬德督徐州,尝凿吕梁洪,因筑此城。今吕梁城,中河分司驻焉。○吕布城,在州东南八十五里,相传布与曹操相拒时筑,城上有战台。

南阳平城在州西。《五代志》:刘宋侨置阳平郡于沛郡南界,领馆陶、阳平、濮阳三县。后没于魏,为南阳平郡,以别相州之阳平郡也。后又徙郡寄治彭城。梁普通六年,将军王希�臧挝耗涎羝娇ぁ:笾苁疾⑷肱沓强ぁ!疱а舴舷兀�在州西北五十里,亦刘宋时侨置县,属阳平郡。后魏因之。后周废。《寰宇记》作舞阳城,误也。

�统�在州北三十里。面临泗水。兖州人谓实中城曰�停�盖南北朝时戍守处也。今谓之茶城,为运道所经。明嘉靖末,黄河北徙,城遂为漕黄交会之冲,后河口东移,茶城乃为内险。《志》云:今州南二里有古迷刘城,州西北百里又有灰城,又二十里有仓城,皆昔时顿兵贮粮之所云。

○云龙山城西二里。今为州治。《志》云:山出云气,蜿蜒如龙,因名。其东南岭有大石佛,俗因谓之石佛山。《述征记》:彭城南二里,即石佛山,顶方二丈二尺。唐景福二年,朱全忠遣子友裕击时溥于徐州,兖帅朱瑾赴救,汴军败徐兖兵于石佛山下,既而汴将庞师古复攻石佛山寨,拔之,徐兵自是不敢出。《一统志》州东北三里又有彭城山。○定国山,在旧城东四里。梁中大同二年,遣贞阳侯渊明伐东魏,进攻彭城,营于此,为魏将慕容绍宗所败。

九嶷山州北五里。其山自东而西,绵亘五里,俗谓之九里山,即汉兵败项王处。明建文中,燕兵攻徐州,亦尝伏兵于此。一名象山,以山西一峰如蹲象也。又鸡鸣山,在州东北十三里,相传即张良计散楚兵处。

寒山州东南十八里。晋大兴二年,彭城内史周抚叛降石勒,下邳内史刘遐讨之,破斩之于寒山。梁中大同二年,命萧渊明堰泗水于寒山,以灌彭城。渊明军寒山,距彭城十八里,使长史羊侃断流立堰,再旬而成,侃劝渊明乘水势攻城,不听,寻败没。魏收《志》:彭城县有寒山。是也。又三山,在州东南二十里,上有三峰,其下为三山堤。明万历十四年,大河尝决于此。○桓山,在州东北二十七里,下临泗水。桓��葬于此,因名。一名圣女山。又徐山,在州南六十里,以徐偃王曾至此而名,一名武原山。《志》云:山下有武原故县。今见邳州境。

赭土山州西二十里。《禹贡》: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汉·郊祀志》:王莽使徐州岁贡五色土。即此山之土也。山有楚元王冢,遂名楚王山,一名同孝山。○任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唐有任山馆,自宿州趣徐州,必度睢水,逾任山,为往来通道。唐咸通九年,庞勋繇此陷徐州,又勋迎敕使自任山至子城三十里,大陈甲兵,号令金鼓,响震山谷,是也。

吕梁山州东南六十里。其下即吕梁洪也。又东南曰凤冠山,山有双翼如凤翅。其相接者,曰塔山,曰峰山,皆与吕梁相望。○境山,在州北四十里。相传徐之封境尽于此山,因名。又有梁山,在州东北三十五里,与境山相连,漕河所经也,今有梁境闸。

盘马山州东北九十里。相传汉高尝盘马于此。山产铁,汉置铁官。宋置利国监于山下。其阳有运铁河,元人建利国监桥于其上。又有铜山,在州东北八十里,旧尝产铜也。《志》云:州东北百二十里有爬头山,连徐、邳、滕、峄之境。晋大元十四年,妖贼司马衡聚众于马头山,刘牢之讨平之,盖即此山矣。或曰:州东北四十里有马山,当是其处。○橐驼岘,在州北。梁萧渊明攻彭城,军于寒山,东魏将慕容绍宗驰救,至橐驼岘,遂进至城下,大败渊明之师,是也。

○黄河在州城东北。自河南永城县流入界,经砀山、萧县,又东南流合泗水。今州东南七十里有房村口,在大河南岸,往往繇此溃决。又东为牛市口、梨林铺、李家井,皆扫湾急溜,防维最切,而州东郭家嘴、魁山堤,尤为要害。详见川渎黄河。○汴水,旧在州城北,自河南永城县流入界,经砀山、萧县,至州城东北而入于泗。自唐宋以来,汴渠多自夏邑、永城,达宿州境,又东南至泗州达淮,而入泗之流甚少,其后大河决啮,遂夺汴渠故道为经流矣。《州志》:泗水旧繇境山茶城,至州东北合汴水,后汴流北徙,泗水至茶城,即合于汴。盖误以大河挟汴水东下,混为一流也。今详见河南大川汴水。

泗水在州城东北。自沛县流入境,循城东,而东南入邳州界,亦曰清河。今黄河经城北,又东夺泗水之流,而泗皆为河矣。《志》云:泗水至州北,亦谓之鼎伏,昔周显王时,九鼎沦没于泗水,秦始皇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获。即此处也。梁普通八年,遣将成景隽攻魏彭城,欲堰泗水灌城,魏徐州刺史崔孝芬等击却之,既而萧渊明及陈吴明彻等皆堰泗水以攻城,卒不能拔。今亦曰漕河,亦曰泉河,其河漕相合之处,有镇口闸,又北为古洪、内华等闸。盖一以制黄河之淤淀,一以时黄河之消长,岁漕恃此为咽喉也。今详见大川清河及川渎漕河。

睢水州南六十里。自萧县流入界,又东与凤阳府宿州接界,即项羽击汉军处也。唐咸通九年,叛卒庞勋等自宿州而北,度睢水,逾任山,趣彭城,陷之。今详见大川睢水。○�纤�,亦在州南。《图经》:睢水自�鲜於�支分,其东出者曰�纤�,又东北合于泗水,故有�香糁�称。汉三年,诸侯兵入彭城,项羽还击汉军,汉军破走,相随入�香羲�死者十余万人。自隋以后,�纤�堙绝。《水经注》:�纤�即睢水之支流,是也。胡氏曰:睢水经�鲜於�两分,其南出者曰蕲水,二水所在支分,通兼�纤�之称。

百步洪州城东南二里,泗水所经也。水中若有限石,悬流迅急,乱石激涛,凡数里始静。一名徐州洪。或曰:洪有乱石峭立,凡百余步,故曰百步洪,形如川字,中分三道,中曰中洪,西曰外洪,东曰月河,亦曰里洪。俗传唐尉迟敬德经略徐州,凿徐州、吕梁二洪,以通水道。宋元�讨校�亦尝修凿,置月河石堤及上下闸。明永乐中,陈�蟾丛渲�,亦于洪口置闸,既以运艘损坏,凡再凿之。嘉靖二十年,管河主事陈穆复凿百步洪遂成安流。旧有闸,今废。

吕梁洪州东南六十里。有上下二洪,相距凡七里,巨石齿列,波流汹涌。《列子》称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水经注》:泗水自彭城东南过吕县南,水上有石梁,谓之吕梁。晋太元九年,谢玄克苻坚,进平兖州,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阻,用督获闻人��谋,堰吕梁水植栅,立七埭为派,拥上岸之流,以利漕运,公私称便,遂进伐青州,时谓之青州派。宋泰始二年,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降魏,宋将张永、沈攸之等讨之,进攻彭城,不克而还,会大雪,泗水冰合,永等弃船步走,魏将尉元与薛安都前后邀击,大破永等于吕梁之东。梁太清初,萧弄璋攻东魏碛泉、吕梁二戍,拔之。魏收《志》:吕县有吕梁城,碛泉盖在吕梁之东。陈大建七年,吴明彻攻彭城,大破齐军数万于吕梁。十年,明彻伐周,进屯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拒战,为明彻所败,进围彭城,环列舟舰于城下,堰泗水以灌城,周遣王轨驰救,募壮士夜决堰,至明,陈人始觉,遂溃还。盖吕梁自晋宋间有之。或谓唐武德中,尉迟敬德开此洪,假龙门吕梁,以状此水之险,误矣。龙纪初,朱全忠将庞师古攻时溥于徐州,拔宿预军于吕梁,溥逆战,大败,退保彭城。光化二年,杨行密讨朱全忠,进攻彭城,军于吕梁,不克而还。宋元�趟哪辏�京东转运使言:清河与江、浙、淮南诸路相通,因吕梁、百步两洪,湍浅险恶,商贾不行。乞度地势,穿凿开修月河石堤,上下置闸,以时启闭,通放舟船。从之。明初,傅友德奉命守徐州,未至元扩廓遣兵来寇,屯州东陵子村,友德引舟溯流至吕梁,舍舟登陆,击却之。宣德初,以漕舟艰阻,陈�笠橛诰珊游靼对淝�,深二尺,阔五丈,夏秋有水,可以行舟。七年,复凿渠令深,并置石闸以节水,既而湍险如故。嘉靖二十三年,管河主事陈洪范复凿吕梁洪,平之,自是运道益便。旧有上下二闸,今废。又吕梁巡司亦置于此。

雁麦湖州西南四十里。其相连者曰张塘湖、马沟陂,接萧、砀境,冬春则为平原,夏秋汇为巨浸。又汴塘湖,在州东北百里,南入邳州境,汇于武河。又成山、青冢二湖,俱在州东南七十余里,二湖相连,凡四十余里,下流入于沂河。又有黄山湖,在州北六十里,水涨则通沛县之昭阳湖。

狼矢沟州东二十里。又东十五里有磨脐沟,旧时黄水暴涨,从此溢入,通邳州西北境之赤龙潭及�蚵�、蛤诸湖,至宿迁北境落马湖,出董、陈二沟,复合于大河。明嘉靖中,大河自狼矢沟东之赤栏村、樊家店,溢入磨脐沟,出沂河口,而徐、邳正河断流。万历十七年,于沟口筑堤防护,又沟地视河口卑数丈,其东有塔山,西有长山,乃建滚水石坝于中间,以畜泄之,自是冲决之患少杀。○李家沟,在州东南三十里。《志》云:州东北二十里有东西沟及溜、白等沟,俱泄东北诸山水,经辛贾山,入鹅儿湖,复分流出李家沟,合于大河。又北溜沟,在州北六十里,又南十里为南溜沟。州西北三十里又有大彭等沟,州东北三十里又有秦沟,皆昔时大河决溢处,通淤不时。今详见川渎大河。

七里沟在州西北。唐建中二年,淄青叛帅李纳以李洧举州归朝,遣其将王温攻之,朔方将唐朝臣救洧,败温于七里沟。或曰:沟在九里山南。○境山沟,在州东北二十里,源出州东北五十里之马跑泉,西南至境山镇,又南入于漕河。境山之北又有池浜沟,南流至州东北三十里。明嘉靖四十四年,黄河决溢于此。今淤。又新挑沟,在州东北八十里,州东北九十里有运铁河,宋所凿也。嘉靖中,复浚之合新挑沟,又西南合境山沟。《志》云:州西九里有九里沟,南通萧县之姬村湖,迤南出双桥,入永固湖及土形湖,循宿州西境徐溪口,历符离桥及灵壁县之孟山、睢宁县之高作镇,直至宿迁县小河口,约五百余里,向通舟楫。万历中,议疏此以宽州境水患,不果。

安王陂在州西。宋元嘉二十八年,魏主焘南侵北还,驱南口万余,夜宿安王陂,去城数十里,江夏王义恭不敢击,即此。○牛角湾,在州北茶城下。明万历初,运河经此,既而运河繇茶城东南十里镇口闸合黄河,旧河遂淤。议者以其地平旷,河易泛溢,因筑坝以防之,谓之旧河坝。又东冷泉,在州北八十里,南流经州东北二十里之秦梁洪,又西流三四里为鸟嘴沟,入沛县界。《志》云:沟在州西北二十里,今淤。

○利国监州东北九十里盘马山下。汉元封初,从桑弘羊请,于沛县立铁官。河平二年,沛县铁官冶废。宋为利国监。乐史云:监本狄丘冶务也,汉属沛县界,今置利国监驿于此。又宝丰监,在州东。宋元丰六年,置铸钱于此。八年废。○广运仓,在旧城南三里,永乐十三年建,今圮于水。

东镇州西四十里,亦曰安民镇。又州东南五十里曰房村驿,州北九十里曰夹沟驿,水驿也。州城南二里曰彭城驿,州南五十里曰桃山驿,州东北四十里曰石山驿,州城外曰黄河东岸驿,与利国驿皆为陆路所经。

高冢戍在州西。《水经注》:同孝山阴有楚元王冢,高十余丈,广百步许,魏置戍于此。梁天监五年,张惠绍等攻魏彭城,围高冢戍,为魏将奚康生所败。或曰即亚夫冢也。《寰宇记》:范增墓在州城南,宋元嘉二十二年,魏主焘南侵至彭城,登亚夫山,以望城内。则高冢戍当置于此。○下磕戍,在州东南。刘宋泰始二年,薛安都以彭城降魏,诏张永攻之军于下磕,即此。又州境有胡村、十八里等寨,金兴定二年,红袄贼攻徐州之胡村寨。元光初,又袭十八里寨,即此。

戏马台在州城南。高十仞,广数百步,项羽所筑。刘裕至彭城,大会军士于此。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寇至彭城,立毡屋于戏马台,以望城中。梁普通六年,萧综守彭城,密降于魏,魏遣使鹿愈入城,将还,成景隽送之戏马台,北望城堑,谓愈曰:“险固如此,岂魏所能取?”盖未知综谋也。苏轼以此台为城南之重蔽,今为台头寺,有故塔在焉。○大彭馆,在州西南,唐时邮传所经,亦为迎饯之地,以古大彭国为名,咸通九年,庞勋作乱,杀观察使崔彦曾于大彭馆,即此。

万会桥旧城东北三里。跨泗水上,以铁索维舟为之,水陆往来,皆集于此。俗名大浮桥。又旧城东北隅有云集桥,大河经其下,合于泗水,亦维舟为之,俗名小浮桥。

萧县州西南四十五里,南至宿州百五十里,西南至河南永城县百八十里。古萧国。春秋时宋邑。秦置萧县。汉属沛郡。更始初,封光武为萧王,即此。后还属沛国。晋因之。宋为郡治。魏因之。后齐改为承高县,属彭城郡。隋属徐州。开皇六年,改曰龙城县。十八年,改曰临沛县。大业初,复为萧县。唐仍属徐州。宋因之,皆治故萧城。明万历五年,避河患,始迁今治,编户四十三里。

○萧城在县西北十里。古萧国。春秋时为宋附庸,萧叔大心之封邑。庄十二年,南宫万弑闵公,立公子游,群公子奔萧。宣十二年,楚伐萧,萧溃,即此。秦置萧县。二世二年,沛公与秦将司马尼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汉二年,汉王入彭城,项羽自齐还至萧,晨击汉军。自两汉以至南北朝,皆为萧县。宋元嘉二十八年,魏人南寇,拓跋建进屯萧城,时武陵王骏镇彭城,遣将拒之,为魏所败。魏收《志》:魏沛郡治萧县黄阳城,或谓之北城。《城邑考》:北城方九里,南去萧城二十里,相传萧子避暑城也,其南城即故萧国城。《北征记》:萧城周十四里,南临汴。今城方九里三十步,东南绕城,有隍,西北无隍。唐时县治北城,自宋以来治南城。明亦为萧县治,城周仅四里。万历五年,圮于水,乃迁治于三台山南麓,即今治也。

杼秋城在县西七十五里。汉县,属梁国。光武封刘般为侯邑,明帝改属沛国。晋因之。后废。又扶阳城,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汉县,属沛郡。宣帝封韦贤为侯邑。后汉省。○永固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永固山下。元至大中,尝置县于此,寻省。今为永固镇。

龙城县东三十里。《水经》谓之历龙城,隋因以龙城名县。又曹马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相传曹操尝盘马其中,因名,中有古塔。○厥城,在县北。魏收《志》相县有厥城。或谓之厥固。梁大通中,兰钦拔魏萧城、厥固,是也。

○三台山在今城北。城东里许有龙蟠山,西一里曰虎踞山。又三仙台山,在旧城南一里。○大蒙山,在旧县东二十里,其相接者曰小蒙山、里仁山,与州境楚王山相接。又大方山,在旧县东南二十里,其相连者又有小方山,亦与州接境。

丁公山今县南十五里。相传楚将丁公追汉王于此,其地亦名丁里村。又绥舆山,在今县东北二十里。刘裕为绥舆里人,里盖因山以名也。○浮绥山,在今县南三十里,东接蕉子山,又东为天门山,山谷幽邃,林木蓊蔚。又大观山,在今县东南四十里,山多岩洞,其相近者曰白土山,下为白土镇。

永固山在今县南四十里。下有永固镇及永固湖。《寰宇记》:县南二十里有胜高山,东接丁公山,山阴有黑坞,约三亩许,夏秋积雨其中,染人衣,即成黑色云。胜,一作升。在今县南十里。

○黄河在县北。《志》以为即汴河故道也。自河南永城县及砀山县境,流经县西六十五里之新挑沟,又东五里为赵家圈,又东十里至拖绳桥,又东十里至东镇渡,又东二十里至曲里渡,又东五里至朱珊渡,又东十二里至旧县北三里之冀门渡,又东三里至两河口,与山西湖之委流合,以达州境。宋绍圣中,汴水冲决,县令张淳凿汴水新渠,以避水患。元大德间,县令马彻里复开南伏道口、北铁锁孔二渠,以泄水,其后大河挟汴而东,县境遂为大河经流。明嘉靖二十七年,河决秦沟,自新挑沟以至朱珊渡一带俱淤,惟冀门渡以东,尚存旧流,其后溃决不时,河去县益远。万历三十四年,始复旧道。详见川渎大河,下仿此。

睢水在县南五十里。自河南永城县流入境,又东入徐、宿二州界。○西流河,在县南三十里,稍东有浮绥诸湖,北经旧县治南,汇于东北三里之两河口,而合大河。又有淇河,在今县西五十里,东北流经杨家集,又经旧县西南,而东北会于两河口。

山西湖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又南接于永固湖,湖在永固山下,其南为梧桐湖,稍西曰时村湖,又南曰土形湖,又南合于睢水。○姬村湖,在县东十五里,又东五里曰姬村泊。明万历中,议引运艘自灵壁双沟,繇睢水历永固、姬村诸湖,至徐州九里沟,出小浮桥,是也。又有青庄湖,在县南四十里,苏家湖在县东南八十里,稍西又有李家庄湖。

英州泊县西北五十里。《志》云:其地有城址,中多水,相传昔置州于此。又西北五里为黑沙废县,即故英州附郭县也。元末,其地为水所圮,遂成平陆,今俗呼为雁门泊。○朱珊泊,在县西十里,即朱珊渡也。又白米堰,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县东南五十里白米山下,导流西北,为灌溉之利。

鸿沟在旧县西北四十里。县西北二十里曰白羊沟,又有白沟,西北十里曰菱沟,东北八里曰凉楼沟,东南五里曰黄柏沟,西南六十里曰渠沟,皆水患时导流分泄处也,今堙废。

郑陂在县西北。曹魏黄初中,郑浑为沛郡太守,界下湿,患水潦,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鲫拢�开稻田,郡人不以为便,浑曰:地势污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陂成,民赖其利,号曰郑陂。今堙。

○曲里馆在旧县西三十五里。《志》云:黄河自河南虞城,达县北冀门集,出徐州小浮桥,所谓贾鲁故河也,亦谓之赵渠。明嘉靖末,始北徙。万历初,河臣潘季驯议复故道,不果。二十六年,河决山东单县黄�龉炭冢�稍复成渠,惟曲里馆至三仙台四十里如故,河臣刘东星欲浚之,又议开支河,自三仙台至小浮桥,又不果。至三十四年,大河复经曲里馆而东。今有曲里渡。

红亭在今县西北。杜预曰:萧西有红亭。昭八年,大�队诤欤�即此亭也。红与宋近,而去鲁甚远,或以为鲁之边邑云。○赵家圈,在今县西六十里,有赵家圈渡,大河津要处也。嘉靖四十四年,大河繇此冲决,丰、沛皆受其患。有赵家圈巡司。

沛县州西北百四十里,东至山东滕县九十里,西北至山东鱼台县百十里。古逼阳国地。秦置沛县,为泗水郡治。汉高初起于此,改泗水郡为沛郡,移郡治相,沛县属焉。时谓之小沛,吕后封吕种为沛侯,邑于此。后汉亦为沛县,仍属沛国。晋因之。宋属沛郡。后魏因之。隋属徐州。大业初,属彭城郡。唐仍属徐州。宋因之。金初属邳州,后属滕州。元初移滕州治此,州寻废,寻省县入丰县。至元二年,复置沛县,属济宁府。十三年,属济州。明初改今属。旧城周二里,编户三十六里。

○沛故城县治东南微山下。山无石,隆然一土冈耳。汉高初起于沛,为沛公。后汉兴平元年,陶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建安初,吕布夺徐州,先主仍屯小沛。三年,布遣兵拔沛城。四年,先主取徐州,复屯小沛,为曹操所败,自是沛县皆兼小沛之名。萧齐建武三年,魏主宏如小沛,是也。《志》云:汉沛县城在今县西北,又为小王城。元至正十七年,孔士亨等据其地,因筑此城,今圮。县东又有泗水城,相传秦泗水郡治此。

留城县东南五十里。故宋邑。秦置县。二世元年,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在留,沛公乃往从之,欲请兵以攻丰。又张良遇汉高于此,因封留侯,寻亦为留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晋因之。大元三年,苻秦将彭超攻彭城,置辎重于留城,谢玄赴救,扬声遣军向留城,超等乃释彭城之围,还保辎重。宋仍属彭城郡。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侵,拓跋建自清西进屯萧城,步尼公自清东进屯留城。泰始中,没于魏,亦属彭城郡。后齐废。隋复置,属徐州。唐废。今为运道所经,城北十三里有马家桥闸,新河所经也。

广戚城县东北四十里。汉县,属沛郡。武帝封鲁共王子将为侯邑,后除。成帝河平三年,又封楚孝王子勋为广戚侯。后汉属彭城国。晋因之。后省。《志》云:县西北二十里有灌城,相传汉将灌婴所筑。又泗河东岸有旧城,俗以为张士诚所筑。

湖陵城县北五十里,与山东鱼台县接界。故宋邑。秦置县。《史记》:项梁击败秦嘉,进至湖陵,既而并嘉军,军湖陵。又沛公攻湖陵,下之。汉二年,东伐楚,入彭城,项羽释伐齐还救,从鲁出湖陵,是也。寻亦曰湖陵县,属山阳郡。王莽时,改曰湖陆。后汉建武二年,盖延破刘永将佼强、周建等于沛西,永等走保湖陆。《东观记》:时苏茂杀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精兵突至湖陆,与刘永会。即此。寻复曰湖陵。建武五年,幸沛,进幸湖陵,是也。章帝封东平王苍子为侯邑,仍改曰湖陆。晋属高平国。东晋太和四年,桓温伐燕,遣檀玄攻湖陆,拔之。既而苻坚灭燕,置兖州于此。宋永初三年,魏人南寇,徐州刺史王仲德将兵屯湖陆,既而兖州刺史郑顺之戍守于此。又元嘉八年,到彦之恢复河南,自东平弃师南走,兖州刺史竺灵秀弃须昌奔湖陆,魏将叔孙建攻之,灵秀大败,既而建还屯范城。孝建元年,兖州刺史徐遗实戍湖陆。寻入魏,并入高平。今有湖陵城闸,南至庙道口十八里,运河所经也。广乐,见河南虞城县。

○七山县西南三十里,亦曰戚山,县之镇山也。其相近者曰青龙、桂籍山,高仅寻丈,有饮马池,相传ガ侯牧马处。《志》云:县无高山大陵,平原旷野,土田肥沃。

葛墟岭县东南九十里。《志》云:岭傍南北通衢,南去徐州洪九十里。明万历中,议开氵加河,自县东南四十里马家桥,开微山、赤山、吕孟诸湖起,至葛墟岭下,凡三十里,为始功处也。

○黄河在县南。自丰县流入县界,又东南接萧县境,而入徐州界。自正德以后,河繇山东曹、单二县境冲决而东,县被灾最甚。嘉靖四十四年,河决萧县西赵家圈,东北流,平地河高七尺,繇七山南二里,东南入秦沟,入泗河。万历五年以后,渐复故道。

泗河在县城东。自山东鱼台县,流经县北,又至城东南流入州境,即今运河也。旧有金沟口闸,在县西南十五里。北抵湖陵,南至留城,皆置闸以疏运道。嘉靖四十四年,黄河决,徙闸河壅塞,乃于留城北创开新河,以利漕,西去旧河四十里,自鱼台之南阳闸,至夏镇,抵留城,长百四十里,自是遂为运艘通渠。

泡河在县城西。其上流即丰水也。自山东单县来,经丰县,北流至此,又循县城东南至泗亭驿,而合于泗。亦曰苞水。《水经注》:苞水东径丰县故城南。水上旧有梁,谓之苞桥。宋元嘉中,魏将步尼公屯留城,与宋将稽玄敬遇,引兵趣苞桥,欲渡清西,沛县民烧苞桥,夜于林中击鼓,魏以为宋兵大至,争渡苞水,溺死者大半。桥在今县西。《河渠考》:正德四年,黄河泛溢,西南接泡水,出飞云桥。嘉靖四十四年,河淤。隆庆六年,于泡泗交会处,浚新渠十里,接鸿沟河,东北入支河,繇留城入运。万历四年,筑护城堤,截泡河旧道,繇是泡河徙堤外,仍东会于泗河。

薛河在县东南十里。出滕县境,西流合昭阳湖,繇金沟口合于泗河。明嘉靖四十四年,开新河,筑石堤,横截其流,南注微山、吕孟诸湖。○漷河,在县东北,一名南沙河,出滕县述山,流入昭阳湖,又西南合于薛水。又有北沙河,自山东鱼台县流经县界,至县东北五十里之三河口,合薛水,经鸿沟,入泗河。自开新河后,乃筑三坝遏之,西注尹、满二湖。○鸿沟河,在县东十五里,旧自滕县界引昭阳湖,入薛水,后废。嘉靖末,河臣朱衡开新河。隆庆二年,衡复以昭阳湖受黄河之水,而赶牛沟复会鲇鱼泉及南阳减水闸南出诸水,胥注于湖,溢则坏民田,乃自湖东南开县东二十里回回墓支河,上通昭阳湖、湖陵城河口。既而河臣翁大立奏开鸿沟废渠,自昭阳湖达鸿沟,自鸿沟达李家口,自李家口达回回墓,东出留城,开河长六十余里,引水济运,并灌民田数千顷,滕沛间利之。袁氏云:鸿沟在新河西,昭阳湖东,旧引沙、薛二水从此入旧河,旧河废,而此沟亦淤其半,鸿沟开,而新旧二河俱得宣泄。

昭阳湖县东北八里。即山阳湖,俗称刁阳湖。邹、滕二县之水,俱汇于此。周二十九里有奇,下流与薛水合,自金沟口达泗。明永乐中,于湖口建石闸,东西二湖口建板闸。成化中,俱易石闸。弘治中重修,以时蓄泄,为漕渠之利。嘉靖四十四年,大河决入运河,漫入昭阳湖,因改浚运渠出湖之东,而湖为河流散溢处矣。○吕孟湖,在县东南四十里。《漕河考》:县境有张庄、吕孟、微山、赤山诸湖,与昭阳湖并为潴水济漕之处。

泥沟在县西北五十里。自鱼台县流入界,经沙河镇西南,而入于漕河。亦曰泥沟河。又辛庄河,在县东北。《志》云:出滕县西南五十里,南流十里,入昭阳湖。县东北三十五里又有章公河,明弘治间所浚泄水河也。○赶牛沟,亦在县东北,出滕县五花泉,至县界三河口,与沙、薛二河合。明嘉靖中,开新河遏之,西合鲇鱼泉,注于新河。《志》云:鲇鱼泉在县东北三十里。又荆沟泉,出滕县东北五十五里,泉眼百余,水流迅急,西南流八十里,至新庄桥入昭阳湖。正统六年,参将汤节开渠十里,引流济运。今废。

○夏镇县东北四十里,南去留城四十四里。即新河所经也,有管界分司镇焉。明万历十六年,筑夏镇城。三十二年,开氵加河,起自夏镇,经徐州东北彭家口,迤于邳州东之直河口,凡二百六十余里,避黄河之险者三百余里。又天启中,妖贼徐鸿儒作乱,攻夏镇至彭家口,掠运船,阻绝运河,官军击却之。《志》云:分司旧驻南沽头,有沽头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嘉靖二十二年筑。四十四年,圮于水。隆庆二年,新河成,始移驻夏镇,在新河西岸,寻筑城为戍守处。又西镇,在今县东五十里。

沙河镇县西北六十里。亦曰沙河店,旧有沙河驿及递运所。明建文三年,燕兵南下,驻沙河驿,攻沛县下之,即此。嘉靖四十五年,移驿及递运所于鱼台之�贤ふ颉=裣昙�鱼台县。○庙道口,在县西北三十里,旧为黄河冲决处。明嘉靖中,屡决屡淤。万历中,渐为平陆。又刘家堤口,在县南三十里。

啮桑亭在县西南。徐广曰:梁与彭城间有啮桑。谓此地也。战国周显王四十六年,秦张仪及齐、楚之相,会于啮桑。汉武帝《瓠子歌》:啮桑浮兮淮泗满。及塞决口,而梁、楚无水灾。后汉初,王梁击佼强、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是也。

泗水亭在城东南。汉高为泗水亭长,即此。向设泗亭驿,明隆庆初,移夏镇。《括地志》:沛县东南二十里有沛宫,即汉高置酒宴父老处,歌风台亦在焉。《寰宇记》云:俱在沛县治东南,泗水西岸。

鸡鸣台在县东北五十五里沙河北岸。明正统中,置闸于此,为运河所经,嘉靖中废。《志》云:鸡鸣台东有小河,出滕县之三里桥及七里沟泉,西南流百余里,至台东入漕河。初,二泉漫流为泽。正统六年,漕运参将汤节始开渠,引入漕河,置闸于河口以积水,既以济运,又变沮洳为良田。今淤。○射箭台,在县东南五里,明成祖驻师时所筑也。又有射戟台,在南门内西偏,相传吕布射戟处。

飞云桥在城南。泡水经其下,入泗水,为往来津要。明正德四年,大河决于此,入运河。嘉靖八年,飞云桥之水北徙入鱼台,三十七年,支流复冲入飞云桥,四十四年,泛滥益甚,为漕害。万历以后,遏河南徙,横决始免。

丰县州西北百八十里。西至山东单县九十里,西北至山东金乡县百里。秦沛县之丰邑,汉高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又高祖使雍齿守丰,齿反为魏,即此。寻置县,属沛郡。后汉属沛国,晋因之。刘宋属北济阴郡,后魏因之。隋属徐州。唐、宋俱仍旧。元属济宁路。明初,复改今属。旧城圮于水,编户十七里。

○邀城在县西南二十里。相传汉高还乡,父老邀之于此,因名,亦曰邀驾城。又有偃王城,在县北五十里,相传徐偃王所筑。

○东华山县东南三十里。亦曰华山,亦曰小华山,周十余里,土山也。明嘉靖五年,以河患移县治此。三十一年,复还旧治。《志》云:元时有华山巡司,山北有岚山,山东北又有堕山,与岚、华相连。○白驹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地形高阜。相传汉高大会父老于此,歌白驹以留宾,因名。

○黄河在县南。自砀山县流入境。明嘉靖四十四年,黄河决溢,其北股经华山南,而东流入沛县界。县西南有秦沟,在河北岸,于是导河入沟济运。万历六年,筑邵家坝,以绝秦沟旧路,又议于华山斜筑大坝,东至楼子集,断遏秦沟、浊河二口。《志》云:秦沟口亦曰邵家口,其浊河在县东南。隆庆初,黄河自秦沟冲决而南,遂为浊河,其后河复旧流,秦沟、浊河,往往堤塞,无复旧流矣。

丰水在县城北。亦曰泡河。自单县流入境,东入沛县界。明嘉靖中,为河流荡决,故址仅存。《水经注》:泡水经丰西泽,谓之丰水。水上承大荠陂,东径己氏及平乐县,又东径丰县故城南,又东合苞水。汉高为亭长时,送徒骊山,到丰西泽中止饮,解纵所送徒处也。又有大泽,在县北六十里,县西二十里又有斩蛇沟,俱汉高遗迹处。

○吴康镇在县南。唐文德初,朱全忠欲置戍于楚州,感化帅时溥自将兵屯吴康镇以遏之,为全忠将朱珍所败。今县南有吴康里。○厌气台,在县治东北,亦曰秦台,相传秦始皇东游厌气于此。

�加苌�县东北十五里。汉初旧里社也。高祖初起兵,祷丰�加苌纭S趾焊吖收�,在县西中阳坊。《述征记》:宅在丰水西九十里。魏收《志》云:丰县有汉高旧宅。是也。

砀山县州西百七十里。西北至山东单县九十里,东南至河南永城县百二十里。秦置砀郡及砀县。二世二年,沛公攻砀,拔之。汉改郡曰梁国,砀县属焉。晋省入下邑。宋初,复置。后魏属砀郡,又分置安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安阳曰砀山县,属宋州。唐因之,昭宗时置辉州,以朱温出自砀山也,寻徙州治,单父县属焉。五代唐时,县属单州。宋因之。金属归德府,后废。元复置,属济宁路。明初改今属。县无城,编户十八里。

○砀县故城在今县东三里,故砀县治。唐、宋以来因之。金兴定中,圮于河,迁虞山南保安镇。元至元中,复还旧治。明嘉靖四十一年,圮于河,迁治县东南二十里小神集。四十四年,复还旧治。旧有护城堤,周九里,门五。万历二十六年,复圮于河,始迁今治。

麻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汉之麻乡也。后汉初,盖延尝驻兵于此。魏收《志》:魏孝昌二年,置安阳县,属砀郡,县治麻城,即此。隋废入砀山县。今为麻城集。又杼秋城,在县东六十里,与萧县接界。

○砀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与河南永城县接界。其北八里曰芒山,汉高尝隐芒砀山泽间,是也。山有紫气岩,即汉高避难处。唐咸通中,官军讨叛卒庞勋于徐州,勋穷蹙,自砀山西出袭宋州,不能陷而还。或作石山,误也。又有戏山,在砀山东,砀山之西曰狼牙山,又南曰铁角山。○虞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南去芒砀山十余里,金时尝迁县治于山之南麓。

○黄河旧在县南三十里,即元贾鲁所开。繇河南永城县入境,经县南狐父聚,达抒秋城,凡九十余里,又东出徐州小浮桥入泗。明嘉靖二十八年,河繇县北二十里戎家口,出徐州茶城,入漕。万历初,又自县西陈孟口分流,绕县之护城堤,达毛城铺、周家口、龙沟一带,出小浮桥。今陈孟口渐淤,每岁夏秋有泛溢之虞。《志》云:护城堤首起虞城,尾达萧县,延袤七十余里。隆庆中,知县王廷卿募民作堤,以防河患,仍于河北筑堤,西起市力寨,东至秦沟,通计四千五百八十丈,以障漕渠。

睢水在县南五十里。县东南有徐溪口,睢水繇永城县流经此,又东南入萧县境。嘉靖中,自徐溪至永城,俱成平陆。

夹河县西南五十里。大河支分处也。或曰:即大河之别名。元末,刘福通等作乱,自砀山夹河迎韩林儿为帝,即此。○段庄河,在县西北四十里,亦大河支流也。繇虞城县流入境,经县西回冈集。明嘉靖二十四年,沙淤,坡水漫流,至双沟集南一里,汇流成河,又东三十里,合桑叶河,经萧县境,北流入徐州,而合大河。《志》云:桑叶河在县东二十五里。又陈霜口河,在县西,源自虞城县史家、皮家二口,分为两河,繇镇里��二十里至县境,西南合流,入陈霜口河,又南流十里至汪家口,大河尝冲决于此。又东复分为二,一冲县之小南门,一北流,绕县北门,昔时往往为害。嘉靖二十四年,知县王绍元于汪家口筑堤一道,长七十四里有奇。又西为月堤,接于高原,沿堤上至镇里�龉蹋�下至高良相口,为顺水堤五十里,以御水患。

龙扒沟县东南三十里。旧通汴水。明嘉靖三十八年淤,创开一派,繇城东南二十五里冲三龙口,又二十里至西镇淀,过萧县境,入胡淀沟,与大彭等沟为州西北之五河,俱大河冲溢处也。县东又有盘盆河。万历二十五年,河臣杨一魁议:空砀山之地,北导李吉口下浊河,南存徐溪口下符离,中存盘盆河下小浮桥,三河并存,南北相去五十里,任水游荡,以不治治之。盖好为异说,而非笃论也。

新汇泽在南郭外。以河徙成泽,南北二十里,东西四十里,经冬不竭,占良田无算。隆庆中,知县王庭卿开新渠十余里,以疏泄之。今淤。

○狐父聚县南三十里。《史记》:曹参击秦将司马尼于砀东,破之,取砀狐父。是也。亦作狐父城。又县南有午沟里,朱温生长于此。○市力寨,在县北三十五里,旧为河滨冲要,县主簿驻于此。又坚城集,在县西大河北岸,西接虞城县界,旧为大河冲要。

附见:

徐州卫在故城内东南隅。明吴元年置。又徐州左卫,在故城内西南隅。宣德五年,调楚府护卫于此,寻改今名。各领千户所五。

◇滁州东至扬州府二百六十里,南至和州一百五十里,西至庐州府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凤阳府二百二十里,北至凤阳府泗州二百十四里。自州治至江宁府一百四十五里,至京师二千二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战国时属楚。秦为九江郡地,两汉因之。晋属淮南郡。宋置新昌郡。晋元帝侨置顿丘郡。宋废郡为县。元徽元年,割置新昌郡。齐因之。梁置南谯州,东魏因之。北齐亦为南谯州治。隋废郡,改南谯州为滁州。大业初,州废,以其地属江都郡。唐复置滁州。天宝初,曰永阳郡。乾元初,复故。宋亦曰滁州。元为滁州路,后复为州,隶扬州路。明初,以州治清流县省入,隶凤阳府。洪武十四年,直隶京师编户十二里,领县二。今仍曰滁州。

州山川环绕,江淮之间,号为胜地。盖北出钟离,则可以震徐、泗,西走合肥,则可以图汝、颍,而南下历阳,东收六合,则建康之肩背举矣。五代周克滁州,遂兼淮南。明初克滁州,驯致奄有南服。岂非已然之明验哉?

○清流废县今州治,本汉全椒县地。东晋末,侨置顿丘县。宋属秦郡。元徽初,置新昌郡,治顿丘县。齐因之。梁兼置南谯州,治新昌城,领新昌、高塘、临滁、南梁等郡。东魏曰谯州,仍治新昌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州曰滁州,县曰新昌县。十八年,又改县曰清流。大业初,州废,县属江都郡。唐武德三年,复为滁州治,后皆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东有子城,周一里,唐初筑。太和三年,重修。其外为罗城,周三里三百二十步。又有关城,宋建隆二年筑,周七里三百五十步,西抵沙河,南抵罗城。外有壕,而四面不匝,明初因旧址修筑,开六门,四面为濠,皆加深广,城周九里有奇。

南谯城在州西南八十里。或曰在全椒县桑根山之阳。晋太元中,侨置南谯郡,治山桑,盖取山为名。齐因之。梁又置谯州及南谯郡,皆治蕲,在今巢县界,而以此为北谯。复别于涡阳之谯,谓之南谯。高齐又移州治新昌,即今州治云。按:梁太清二年,侯景自寿阳袭谯州,进攻历阳。盖巢县之谯,时亦有谯州之名。

建阳城州东四十里。本秦县。汉属九江郡。后汉省入全椒。《志》云:州东南五十五里有临滁郡城,梁置郡,治葛城。高齐因之。隋废葛城。盖与江浦县接界,今有西葛城市。又高塘城,在州北。梁置高塘郡,治高塘城,领平阿、盘塘、石城、兰陵等县,属南谯州。齐因之。后周废郡,改为高塘县。隋初,省入顿丘县。《志》云:今全椒县北六十里地名高塘,即是城也。○塘惟城,在州南三十里,又南十里有袭家城,又蒋家城在州东南五十三里。《志》云:三城皆傍湖泽。相传南唐筑瓦梁堰,以距北师,水势横溢,居民筑此城,以捍水云。

赤湖城在州西。魏收《志》:新昌郡领赤湖、荻港、薄阳、顿丘等县。今州西十里有赤湖及赤湖桥,州北十里有荻港,州南十五里有薄阳坝,或以为皆因故县而名。

○琅邪山州南十里。晋伐吴,命琅邪王�瓿鐾恐惺保�尝驻此,因名。山谷深七八里,下有琅邪溪,源出两峰间,谓之酿泉,其余泉涧溪洞,类皆幽胜。又山南别阜,曰鸦头山。宋建炎二年,守臣向子�谝蛏阶柘眨�为城十余里,聚民坚守,寇从鸦头山瞰城中,知其虚实,乃尽锐攻陷之。今故城基曰琅邪山寨。○丰山,在州西南五里,盘亘雄伟,出琅邪诸峰之上,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又龙蟠山,在州南十三里,泉石洞壑,亦甚奇胜。

皇道山州东二十二里。相传秦始皇尝经此,下有秦皇塘,周三里,可灌田数百顷。○曲亭山,在州西六十里,俗呼皇甫山。南唐将皇甫晖与周兵战,尝屯此山也。

清流山州西北二十二里。亦曰清流关山。又西北曰石驼山,其上有关,曰北关口,颇险��厄。《志》云:关山而北,有群山列峙,溪涧环错云。又永阳岭,在州北三里,唐以此山名郡。其前为落马涧,相传皇甫晖战败坠马处也,一名东渡。

○滁河州东南七十里。源出庐州府废梁县,流经全椒县界,与襄水合流,至州东南三汊河,与清流水会,入江宁府六合县界,下流注于大江。详见大川涂水。

清流河在州治西南。源出清流山,东南流,至三汊河口,合于滁河。又白茅河,在州西北四十里,亦出清流山。州西北有瓦店河、盈福河及来安县之嘉山河,俱流合焉,东会于清流河。○沙河,在州北四里,一名江沙涧,出来安县界,州西北诸山溪之水,多流合焉。俗名大沙河。至州城东,合于清流河。又有小沙河,源出州西南三十五里侧菱山,溢为小涧,经州西十里,注于石濑。石濑者,有石生水底,嵯峨突兀,连亘数十丈,水流其间,萦纡回复,每春夏泛涨,水石相激,澎湃有声也。又东为西涧,俗亦名乌土河,其下流为小沙河,穿城而东出,亦合于清流河。

菱溪州东七里。源出永阳岭,经皇道山,又东南,则琅邪溪亦流合焉,至三汊河,注于滁河。又南湖河,在州东南五十里,源出来安县,又东为白禅河,下流俱注于滁河。

○清流关在州西南二十里。南唐置关于此,地极险要。五代周显德三年,败唐兵于正阳,唐将皇甫晖等自定远退屯清流关,周主命赵匡胤袭之,晖等陈于山下,方与前锋战,匡胤引兵出山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匡胤麾兵涉水,径抵城下,晖等出战,擒之,遂克滁州。《五代史》:周世宗遣将引兵倍道自芦子�斐錾胶笙�清流关。今其地有中军帐基。

大柳寨州西北五十里。元末,州人保聚于此。今为大柳树驿。《志》云:自州城南滁阳驿而西北六十里,为大柳树驿,又北四十五里,达凤阳府定远县之池河驿。又大�砹煅菜荆�亦在州西六十里。○关山寨,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志》云:州境旧有乡寨七,曰关山、该山、白禅、西城、高山、黄悦、白悦等寨,宋置,寻废。又有铁佛冈寨,亦在州境。元末,州人保聚于此。

皇华驿在故关城内。《志》云:关城中有龙兴寺,南唐临滁馆地也。周显德五年建寺,赐名龙兴。宋淳熙二年,于寺中建皇华驿。明初,于寺之西,建滁阳王郭子兴庙,寺之东,建太仆寺及滁阳八监、�铢频仁�八群。《一统志》:南京太仆寺,在今州城外西南三里,洪武六年建。

全椒县州西南五十里,西南至无为州巢县百八十里。秦置县。汉因之,属九江郡。后汉建武中,封马成为侯邑。晋属淮南郡。萧齐为嘉平县,属南谯郡。梁改县曰北谯,置北谯郡。后齐改郡为临滁。后周复曰北谯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滁水,属滁州。大业初,州废,又改为全椒县,属江都郡。唐仍属滁州。宋因之。明初废,洪武十四年,复置。县无城,今编户十二里。

○阜陵城县东南十五里。汉县,属九江郡。文帝六年,封淮南王长子安为侯国。元狩初,仍属九江郡。后汉因之。永平十六年,徙淮阳王延为阜陵王。建初元年,又败为侯国。章和初,复阜陵王,以阜陵下湿,为徙寿春。孙吴黄龙三年,使其将孙布诈降,以诱魏杨州刺史王凌,权伏兵于阜陵伺之。《晋志》:县自汉明帝时沦为麻湖。咸和初,石勒将石聪侵阜陵。三年,苏峻据历阳,将犯建康,孔坦请急断阜陵,说者曰:阜陵有麻湖之阻也。或曰:断阜陵以胁峻之后,且使祖约不能自寿春连兵而前也。宋省。梁天监二年,南梁太守冯道根戍阜陵,魏将党法宗等来寇,道根击却之。胡氏曰:南梁自宋有之,未详其实土,道根以南梁太守戍阜陵,自是为郡治。陈大建十一年,后周将韦孝宽等侵淮南,北谯、南梁之民,皆自拔归江南,是也。后周废入全椒县。

丰乐城县西南七十里。梁置县,属北谯郡。隋废。《志》云:县西北二十五里有北谯城,即梁北谯郡治,遗址尚存。又县北二里有南谯城,或以为梁南谯州治云。○襄城,在县西,或以为姚襄所筑也。襄水经其旁。

○南冈山县南二里。山势自西来,连亘数十里,至此益高峻,环绕县治,为县形胜,稍西曰黑龙山,登其巅,下瞰井邑,一览皆尽,有泉曰黑龙泉。○武山,在县东北十里,上有梁王城。《志》云:以梁武得名。

九斗山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徐陵山。昔项羽兵败,欲东渡乌江,道经此山,与汉兵一日九战,山因以名。其西五里有迷沟,相传项羽迷道,陷大泽处也。《志》云:今县南二十里有楚迷沟。○花山,在县西北二十里,攒峰叠嶂,如花瓣然。又神山,在县西三十里,有神山洞,极深广。宋绍兴间,乡民多避寇于此。

桑根山县西北四十里。宋白曰:梁大同三年,割北徐州之新昌郡、谯州之北谯郡、置南谯州于桑根山之西。是也。或曰:故城在山西南二十里新高村,其相接者曰石楼��。《志》云:与桑根山、冷水涧相连,双石高耸,状如楼阁,背山面溪,景物幽邃。又西北十里,曰仙人��孔。

北独山县西六十里。峰峦特起,不与众山相接,上有古塔。又西十里曰铜井山,一名铜官,上有铜井,旧尝出铜。又西十里为孤山,相接者曰镇山岭,与合肥县接界。

○滁水在县南六十里。自庐州府流入境,南至和州,亦六十里。《志》云:县境群川合滁水者,凡十有五流,又东北经州境。○襄水,在县治北,源出县西北二十里石臼山,东南流,合涧谷诸水,凡十有六派,循县治后,又东南至石潭口,合于滁河。

ガ湖县西南三十里。《志》云:后魏临滁郡领ガ县,以湖名也。县盖置于此,其下流通滁河。○蔡湖,在县南十五里,居民多引流以溉田,旁有蔡城。《志》云:南唐筑城湖侧,畜水以御周师。

○六丈镇在县西南。唐置六丈驿于此。又有葛城驿,《志》云:在县东南二十里,与江浦县接界。《舆程记》:自滁州而东南六十里,至东葛城驿,又三十五里,至江浦县之江淮驿,渡江向金陵。是也。

来安县州东北三十五里。东北至泗州天长县百三十五里,西南至江宁府江浦县百二十里,西北至凤阳府定远县百五十里。本清流县地。唐景龙中,析置永阳县,属滁州。南唐改曰来安。宋乾道中,降为镇,寻复为县。有土城,周三里。编户七里。

○赵王城县东北二十五里。相传寇乱时,有赵、王二将屯此。《志》云:县东有顿丘城,或以为东晋侨置顿丘县,盖治此。

○五湖山县东北十八里。下有五湖,因名。山高险,控扼南北,至为险要。其北有白�氪澹�一名白��山。○三山,在县东二十里,三峰并峙,与天长县接界。又县东南二十里有西龙山,势颇高峻,与六合县东龙山对峙。

石固山县北三十五里。群山绵亘,此山最险峻。宋绍兴中,居民多避寇其上,垒石为城,遗址尚存。又北五里为尖山,其山特出,下临大涧。○嘉山,在县西四十里。山之西北,即盱眙县界。

○来安水在县东。源出县北九十里之马岭山,东南流,县治东有龙尾河流入焉,又东南入州界,合于清流河。○秋沛水,在县西三十里,源出泗州盱眙县,会独山水,入于清流河。

汤河县东南三十五里。县北山涧诸水,并流会焉,又南入于滁河。又范庄水,在县北七十里,县东北又有常店水,俱会县境诸山谷水,流入天长县,为浮梁河之上源。

○白塔镇县东北五十五里。其东南五里有丁城,四面平远,城址高数丈。其西有高塘山,山下有塘,曰高塘,旧可灌田二百顷,今堙。○来安镇,在县东三十里,旧置镇于此,今废。又东五里曰杜家集,傍峙黄连山,下有大石��孔。又东十里曰朱家��孔,与六合县接界。又水口集,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汤河。《志》云:县东北十里有来安驿,往来孔道也。

附见:

滁州卫在州城内,洪武初,设守御千户所,寻改卫,领千户所五。

◇和州东北至扬州府三百二十里,东南渡江至太平府六十里,西南至庐州府无为州百五十里,西北至庐州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滁州百五十里。自州治至江宁府百三十里,至京师二千三百五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皆为楚地。秦属九江郡,汉因之亦为扬州治。三国吴为重镇。晋属淮南郡。永兴初,分置历阳郡。宋永初二年,兼置南豫州时谓之西府。齐因之。梁初亦为南豫州治,天监七年,仍为历阳郡。北齐兼置和州《北史》:天保四年,拔历阳。六年,齐、梁通和,因置和州,后周因之。隋初郡废,大业初,复改州为历阳郡。唐仍曰和州。天宝初,又为历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属于杨吴,后属南唐。周显德三年,取其地。宋仍曰和州亦曰历阳郡。元曰和州路,寻复为州,隶庐州路。明初,以州治历阳县省入。洪武三年,改州为历阳县,隶庐州府,寻复为和州,直隶京师编户四十一里,领县一。今仍曰和州。

州淮南要冲,江表藩蔽。渡横江而出采石,济滁口而向金陵,则长江不为固矣。若夫西指昭关而动庐、寿,北走涂中而收濠、泗,则两淮可以风靡也。自昔国于东南,未尝不以历阳为襟要,而有事江南者。张氏栻所云繇寿阳、历阳来者,什之七,繇横江、采石渡者,三之二”,是也。是故孙策起历阳,则渡江而有江南;曹操争江南,则相持于东关、濡须之间。晋平吴,使王浑出历阳,度横江。苏峻之乱,则据历阳,渡横江而劫姑孰。石虎掠淮南,游骑径抵历阳。苻坚自项城河南项城县来寿阳,则使姚苌为先锋,直趋历阳也。梁侯景以寿阳叛,则并有历阳,遂渡采石。隋氏平陈,韩擒虎繇庐州趣寿阳,自横江宵济矣。唐平江南,始自历阳杜伏威为和州总管,讨平江南群盗。宋绍兴中,金人犯含山,进逼历阳。叶梦得曰:金人得和州,长江不可保矣,因趣诸军拒守,及金亮南侵,军于和州,而两淮为之残弊。开禧中,金人南犯,仆散揆夺安丰,围和州,屯瓦梁河见六合县,以控真、扬诸州之冲,张旗帜于沿江上下,江表大震。明初亦自和阳济江,克采石,下太平。吕氏祉尝言:历阳,建康、姑孰之门户,未有历阳多故而江东得以安枕者。岂不信哉?

○历阳废县今州治。秦县也,项羽封范增为侯邑。汉为九江都尉治。后汉时,扬州刺史治焉。永平中,九江盗范容等屯据历阳,为江淮巨患,久之始平。晋属淮南郡。永兴初,为历阳郡治。三年,陈敏据历阳以叛,寻入建邺。咸和二年,苏峻以历阳叛,进陷姑孰。三年,祖约自寿春溃奔历阳,遂据之。明年,寇军将军赵胤攻拔之。宋亦为历阳郡治,大明七年,帝如历阳。齐亦为重镇。梁太清二年,侯景自寿阳叛,入历阳。承圣初,没于高齐。陈大建五年伐齐,使黄法〈爽毛〉分道出历阳,败其援军,历阳降。隋为和州治。大业十二年,为杜伏威所据,寻入于唐,自是州郡皆治此。明初废。《城邑考》:州城,一名亚父城,相传范增所筑。汉高令灌婴还定江淮,又筑之,谓之古罗城。其后修废不一。宋嘉定中,又尝营缮。明初因旧址增筑,后渐废。正德七年,寇乱,增筑月城于各门,又开故壕以为备,寻复废坏。万历初,增筑六门重城,复浚濠环城于六门之外,又为东西二水门,以畜泄城中之水。其形胜大抵东南滨江,西南绕溪,西北环山。城周十一里。

乌江废县州东北四十里。秦乌江亭也。汉为东城县地。晋太康六年,置乌江县,属淮南郡。永嘉初,陈敏据建邺,征东将军刘准遣扬州刺史刘机出历阳讨之,敏使其弟昶屯乌江拒守,后属历阳郡。宋大明六年,帝校猎于乌江,是也。梁于此置临江郡,又为江都郡。东魏属临滁郡。后齐改置齐江郡。陈复曰临江郡。宇文周曰同江郡。隋初郡废,县属和州。唐因之。宋绍兴五年,废为乌江镇。七年,复为县。元因之。明初省。今仍为乌江镇。《志》云:镇东北去江浦县七十里。○雍丘城,在州南。本汉陈留郡属县,东晋侨置于此。宋、齐俱属历阳郡。后周时废。今裕溪河口有雍家城,或以为即雍丘之讹也。明洪武初,置雍家城驿及裕溪河泊所于此。弘治初,徙驿于乌江镇。万历中,改为乌江公馆,驿废。

�鲜氤�在州西北。本汉梁国属县。东晋侨置,属南梁郡。宋元徽初,改属新昌郡。萧齐因之。梁末废。又�砍牵�在州北,汉沛郡属县也。刘宋元嘉八年,侨置�肯兀�属历阳郡。元徽初,改属新昌郡。萧齐又改属临江郡,梁因之。东魏属临滁郡。后周废。其地与滁州全椒县接界。○遏胡城,在州西,《元和志》:历阳西有遏胡城,晋王导筑以遏石虎。

湖白城在州西南。宋泰始二年,寻阳王子勋举兵江州,其将孙冲之屯于赭圻,为沈攸之所败,于湖白口筑二城,军主张兴世攻拔之。胡氏曰:湖白口,巢湖、白水之口也。州南有白石水,合于栅江。是矣。《读书记》:湖、白二城当在栅口,滨大江,张兴世以钱溪冲要,请奇兵潜出浓湖之上,率轻舸直前度湖白,过鹊尾,夕宿景洪浦。是也。赭圻、钱溪诸处,见繁昌、铜陵二县。

○梁山州南六十里。�傺揖�拔,俯瞰江流,与太平府博望山相对。亦曰西梁山,下为梁山镇。详见前名山梁山。○历阳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一名石印山。或以为即吴孙皓时所称石印封发者,误也。今详见江西鄱阳县。

八公山在州城北三百步。山仅培�瘢�相传曾有八仙奕其上,因名。宋开禧中,州守周虎破贼于此,更名杀胡冈,筑京观于其上。今废。○蛾眉山,在州治西北,城跨山脊,又城北有东华山。

鸡笼山州西北四十里。峰峦连亘,雄踞西北,上有巨石,宽平约四丈许,削立山巅,为一州奇胜。《道书》以为四十二福地。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亮驻鸡笼山,欲渡采石。明太祖初克和阳,元人分兵屯戍于高望、新塘、青山、鸡笼山诸处,来争和阳,太祖皆击却之。今青山在州东北四十五里。高望镇,见江浦县。

六合山州西北六十里。山形磅礴,四面皆正,上有石潭,深不可测,名金牛井。《志》云:山一名如方山,梁武帝尝登此望六合,因名六合山。天监初,江州刺史陈伯之谋举兵,诡称奉齐建安王教,帅江北义勇十万,已次六合,时萧宝寅奔魏也。六合即六合山矣。○阴陵山,在州北八十里,小山多石,俗以为项王迷道处。又有四溃山,在州北七十里,亦名四马山。俗传以为项羽败走至此,依山为陈,四面驰下,溃围斩将处云。

乌石山州西北六十里。两山相峙,路经其中,山石多黑,因名。又夹山,在州北五十里,岩嶂环峙,隐如金城,为一方��厄塞,中有夹山关。《志》云:州东北五十里为者乐山,一峰亭亭秀出。其相近者曰北大山,山势高耸,一名北山。○胡桃山,在州西北。晋义熙二年,桓玄余党桓石虔等,聚众胡桃山为寇,豫州刺史刘毅遣兵讨平之,时州治历阳也。或云胡桃山即滁州来安县之五湖山。

○横江州东南二十五里,直江南采石渡处。自昔济江之津要也。后汉兴平元年,扬州刺史刘繇屯曲阿,迫逐丹阳太守吴景,景退屯历阳,繇遣将樊能等屯横江拒之,即而为孙策所破。晋隆安二年,殷仲堪举兵荆州,前锋桓玄等大破官军于白石,进至横江。元兴初,桓玄自江陵东下,豫州刺史谯王尚之遣杨秋屯横江,秋叛降玄。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入寇,自彭城南下,使其将鲁秀出广陵,拓跋那出山阳,拓跋仁出横江,所至残灭,宋遣刘遵考等将兵守横江以备之。齐东昏侯永元二年,豫州刺史裴叔业问萧衍以自安之计,衍曰:“若意外相逼,当勒马步二万直出横江,以断其后,天下事一举可定也。”隋开皇八年,韩擒虎平陈,亦自横江宵济,盖建康、姑孰皆以横江为噤吭。亦曰横江浦,江滨有毓麟堂。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亮入和州,临江筑台,誓师渡江,晨炊玉麟堂。玉麟,即毓麟之讹也。《江防考》:大江入州境上,接无为州,下接应天府,凡一百一十里,与太平府中流分界。江流自西南绕而东北,故昔称和州为江西,而大江夹岸津要甚多,随地立名,分途汛守,实皆大江也。

栅江州西南百五十里,与无为州分中流为界。即濡须水入江之口也。曹操进军濡须,攻破孙权江西营,即此地矣。梁末,齐将萧轨出栅口,向梁山,陈霸先将黄丛击却之。陈天嘉初,王琳伐陈,军于栅口,时东关春水稍长,琳引齐人合肥、巢湖之军,相次而下,战于芜湖,为陈将侯��所败。大建十一年,时江北之地尽没于周,因遣将军徐道奴镇栅口。宋南渡后,于此置栅口寨。明初,赵德胜破陈友谅于栅江口,是也。宋白曰:栅江口,即古之濡须口,西北距庐州三百八十四里。今一名新妇口,对岸即繁昌县。

当利浦州东南十二里。一名沙口堰,亦大江之别浦也。后汉兴平初,刘繇遣其将张英屯当利口,以拒吴景,明年,孙策击走之。晋咸和二年,苏峻以历阳叛,孔坦请急断阜陵,守江西当利诸口,是也。《寰宇记》:当利本名扬浦。晋王�銎轿猓�扬帆顺流而下,王浑招之,不止,报云风利不得泊也。因改名当利。按后汉已有当利之名,则非晋改矣。阜陵,见滁州全椒县。○乌江浦,在故乌江县东四里,即亭长舣船待项羽处。《水经注》:江水又北得黄律口,即乌江渡也。又锁石港,在旧乌江县东北五十里,入大江。

洞浦在州西南临江。亦曰洞口。曹丕黄初三年伐吴,分命曹休等出洞口。晋元兴初,桓玄使其党冯该攻历阳,玄军断洞浦,焚豫州舟舰,州刺史谯王尚之帅步卒九千陈于浦上,军溃而还。洞浦盖亦江浦之别名矣,今堙。

麻湖州西三十里。周围七十里,旧称巨浸。一作氵麻湖,又为沥湖。《淮南子》所云“历阳之都,一夕为湖”者。宋白云:历阳县南有历水,县因以名。即此湖矣。宋建炎三年,金人破和州,军士多溃围四出,保麻湖水寨。明初,高祖尝困于此。永乐初,湖水涸,议堰为田,凡得三万一千二百余亩。景秦二年,田始成,然地平衍,水难泄,时有潦溢之患。○澧湖,在州西十五里,昔时受麻湖水,至当利驿港入江。永乐初,议置田一万七千五百余亩,利病与麻湖同。

后河州北七十里。出庐州府接境之黄山,经含山县流入境,与滁州分界,至六合县入埠口入江,即滁河矣。明嘉靖五年,议改从州北分水岭,繇者乐山前入江,官私皆以为不便,事遂寝。○横江河,在州南里许,亦曰横江渠。宋开宝八年,伐南唐,从西京转运使李符请,发州民凿渠,以通粮道,自今城南环江门外,而南经当利驿入江,即是河也,岁久淤塞。明正统初疏浚,五年复凿小河,傍出通江,以便舟楫。又开胜河,在城西,繇含山县流经此,合于横江河。

石跋河在州东北三十里石跋镇。繇大江支流,汇州东二十五里之浮沙河口,复出大江,江面约四十里。宋开禧中,周虎尝筑石跋城于浮沙口北,今废。又芝麻河,在州东北四十里,又东北十里曰穴子河,皆通大江。○姥下河,在州西南三十里姥下镇,源自麻湖,东南流入大江。《宋会要》:乾道二年,从和州守臣言,凿姥下河,东接大江,防捍敌人,简制盗贼。又太阳河,在州南二十里,源亦出沥湖,流入大江。

牛屯河州南四十里,与江东牛渚矶相对,江面约五十里。《志》云:孙策攻刘繇牛渚营。晋谯王尚之破庾楷于牛渚,皆此地也。其源出巢湖,从铜城闸入大江。今有牛屯河巡司,置于州南六十五里,南至裕溪巡司二十里,东北至浮沙河巡司七十里,又八十里接江浦县之江淮巡司。

裕溪河州南九十里,源出巢湖,自无为州流入境,南注于江。明初,元将蛮子海牙帅舟师截采石,窥太平,不能陷,退屯于此,既而太祖命康茂才戍守裕溪,是也。今有裕溪镇,置巡司于此,上至无为州奥龙河巡司九十里。《通释》:裕溪在无为、历阳之间,亦南北之冲要,其江面约三十里。

白石水在州南。《水经注》:水出白石山,西南流,注于栅水。晋咸康五年,石虎遣将寇荆扬北鄙,朱保败晋兵于白石。海西公末,桓温谋废立,自广陵将还姑孰,屯于白石。隆安三年,殷仲堪以荆州叛,前锋桓玄大破官军于白石,进至横江。白石盖在栅江、横江间也,今含山县有白石山。

韦游沟在废乌江县东南二里。引江水至郭下十五里,溉田五百顷。唐开元中,邑丞韦丑所开。贞元十六年,令游重彦复治之,民享其利,以姓名沟,亦曰韦游沟渡,接江浦县界。

杨林渡在州东二十五里。《纪胜》云:郡人春,游自城南横江门出,至杨林江口,凡三十五里,皆种柳,号为万柳堤,即杨林渡也。亦曰杨柳河。宋绍兴三十一年,虞允文败金人于采石,知必复至,乃部分诸将分海舟缒上流,别遣舟师截金人于杨林河口,敌至夹击,大败之,嘉定十一年,金人犯淮南,自濠州趣和州之石碛,一时真扬诸州皆被寇,游骑至采石、杨林渡,建康大震。《通释》:和州东二十里有西采石,其下为杨林渡石碛。或曰:在州西北三十里。○车家渡,在废乌江县东南。《宋志》:乌江县界车家渡,可径冲建康之马家渡。其相近又有安阳渡,与上元县对岸。《志》云:渡在故乌江县东南十八里,又新河渡,在州南二十里。《志》云:今为江湍所割,去城才十里许。

千秋涧州西北二十五里。《宋志》:淳熙十二年,和州守臣请于千秋涧置斗门,以防麻湖、澧湖之水,泄入大江,岁旱可藉为溉田之利,从之,亦曰千秋坝。明初,耿再成袭和阳,不克,元兵追至千秋坝,即此。○香淋泉,在州北三十五里,其水温,相传梁昭明尝浴此,因名太子汤,亦曰平疴泉。宋治平中,名其地曰平疴镇。

铜城堰州西南六十里,周回百里,溉田三千顷,皆膏腴,赋入当本州什之三。《志》云:铜城闸河,在含山县南铜城乡之六都,受天河、黄洛河支流,东至闸口,分流为牛屯河,其南一支为三义河,每江湖水泛,牛屯河隘,不易泄,辄冲溢田亩。吴赤乌中,筑堰设闸,以捍水患,遇旱则积,遇涝则启,遂成膏腴,其后以时修筑。明初太祖率巢湖舟师出湖口,至铜城闸,已脱敌险,而元兵犹塞马肠河口,以阻诸兵,太祖设策败之,乃尽督诸兵出浔阳桥,入大江。洪武初,知州李相复修堰闸,以拒江水之暴溢,民获其利。浔阳桥,在州西四十五里。马肠河,见无为州。

○石湖关在州西北,宋绍兴中,兀术犯境,张俊以兵五千守石湖关,兀术遁去。又石湖寨,亦置于此,今废。○斗焰关,在州西北四十里,其地有斗焰山,亦曰陡阳山,巍然峻绝,一径中开。明初取和阳,遣张天�痰冉�奇兵出陡阳关,进薄小西门,遂克之,即此。又白塔关,在州西四十里,又西五里有含山关。

夹山关州北五十五里有夹山铺,两山壁立,耸峭夹道,山口崎岖,与滁州接界,为南北咽喉,明正德中,巨寇刘六等犯境,州同知薛渭野垒石置寨于此,以控守要害。今寨废,而石垣尚存,亦名渭野关。○岁丰镇,在州西四十里,又州北七十里有青阳镇。

杨荷桥旧《志》云:在州东南二十里。晋咸宁六年,王浑等分道伐吴,出历阳,吴主使张悌迎战。悌渡江,围浑部将张乔于杨荷,乔以众降,进与晋将周浚战于版桥。乔自后击悌,悌败死。版桥,在杨荷北也。或曰今州北四十里有杨桥,即古之杨荷,恐误。

祁门驿州西四十里。旧《志》云:洪武十五年,设祁门马驿于此。弘治五年,迁入含山县西门内,万历中裁。又当利马驿,旧在州南二十里,洪武十五年设,初名新河口驿。十六年,改曰当利,徙置于城南横江门外。

含山县州西六十里。西南至无为州百二十里,西至无为州巢县六十里,北至滁州全椒县百里。汉历阳县地。东晋侨置龙亢县,属历阳郡。宋、齐及梁因之。后周大象初省。唐武德六年,改置含山县。八年废。长安四年,复置武寿县。神龙初,仍改曰含山,属和州。宋因之。旧无城,正德七年新筑,周三里,编户十七里。

○龙亢城县南四十里。本汉沛郡属县。东晋侨置于此。南北朝因之。后废。《志》云:县西三十里有晋王城。晋太元中,苻坚侵晋,以姚苌为先锋,晋筑城于此御之。今清溪东有土城数十丈,其外十余里有姚苌村,即故晋王城矣。或曰县西四十里界首铺有小山,形势稍峻,城当置于此。

○大岘山县东北十三里。一名赤焰山。又小岘山在县北二十里,一名昭关,稍西曰城山,两山屹峙,为庐濠往来冲要。俱见前名山岘山。

含山县西二十里。山势雄峻,众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褒禅山,在县北十五里,旧名华山。又北三里曰华阳山,亦名兰陵山。俱有泉洞之胜。又牛头山,在县北三十里。山产煤,明正德中,居民采以为业。

梅山县东南五里。山多梅树,俗传曹操行军,指梅林以止军士渴处也。唐天宝中,改曰栖隐山。其相近者曰龙角山,有两峰尖耸,因名。○桑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麻湖之源出于此。山多野桑,因名。或曰:秦始皇设仓于此,亦名仓山,又讹为苍山。山势峻拔,延袤十余里,中有龙池。南宋时有双山寨,居民保聚于此,又苍山之讹也。

石门山县南二十里。两山夹峙,石壁峭立如门,有谷道十里,商旅皆往来其中。○龙洞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洞深邃,泉流不竭,下流为鲁桥涧,通铜城闸,入于江。又太湖山,在县南七十里,旧有湖,岁久湮废。山奇峰十余,削立秀挺,状如列戟。又南十里,曰白石山,岩洞颇胜。《洞天记》:山周回七十里,为第二十一洞天,唐天宝六载,更名祷应山,山盖与无为州接界,白石水出焉。《水经注》:白石山水西经李鹊城,西南注栅水,李鹊城亦在县境云。

濡须山县西南七十五里,与巢县七宝山对峙。濡须水出其间,即东关口也。详见前重险东关。○仙踪山,在县北五十里仙踪镇,即黄山也,与合肥巢县接界,一名金庭山。详见庐州府黄山。

○濡须水县西南七十里。自巢湖东流,经亚父山,出东关口,为海子口河,又东南经黄洛河、运漕河,过新裕口,至栅江口,注于大江,一名天河。《志》云:县南八十里有新裕港。港口昔有孝妇居此,因名新妇港,后讹为新裕。流合濡须,同为栅江,故栅口亦兼新妇口之称。亚父山,见巢县居巢城注。

三叉河县南八十里。其水西通巢湖,东通大江,北通铜城闸,因名。《志》云:天河经流合海子口,黄洛河、运漕河,迤逦经此。又铜城闸别流南出,汇为一河,东合裕溪河,入于大江,黄洛河亦自巢县流入境,又运漕河,《志》云:在县南八十里,梁敬帝初,齐人谋侵建康,运粮于此。今县南九十里有运漕镇,以河名也。

县河县南一里。一名观音桥河。县西北诸山涧之水,会流至城西二里,合清江断涧,其流始大,可以通舟。又东至和州新河口入大江,议者欲凿此河,上通巢湖,以溉田通商。或又以河通,则县且为江湖之冲,遂不果。○清溪河,在县西三十里清溪镇,受县西南诸山涧水,西流经巢县亚父山,入天河,繇裕溪入大江。

马跑泉县北十五里,即昭关泉。繇县西清江断涧入县河。俗传伍子胥过昭关,马跑泉出,此其遗迹云。宋绍兴末,张浚于昭关筑城,置水柜以遏金人,即此泉也。

○东关县西南七十里濡须坞之北,与无为州巢县接界。其地峻险,周围皆石,三国时,为戍守重地。详重险东关。

昭关县北十里小岘山西。崎岖险仄,拒守于此,可以当庐濠之冲。《志》云:县西四十里有斗阳关,山势巍然峻绝,中开一径,其北属含山,南属巢县。

尉子桥县北四十八里。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亮南侵,统制姚兴拒战于此,死之。又县西有倒旗山,亦以姚兴战败名也。○界首驿,在县西四十里,明洪武十五年设,弘治五年裁,与巢县分界处也。

练固在县北。晋元兴三年,桓玄兄子歆引氐帅杨秋寇历阳,豫州刺史魏讠永之等击斩秋于练固。胡氏曰:练固在历阳西北。○斗米径,在县西南八十里。隋末,杜伏威将李子建戍栅口,欲穿渠入历湖通运,率部下人赍斗米就役,米尽径成,因名。《纪胜》云:时子建欲于东关下开沟通黄港陂,运粮入历湖,以济军食也。

附见:

沈阳右卫在州治东。洪武十九年,始置和州卫。二十四年,卫军调宁夏。三十五年改置今卫,领千户所五。

◇广德州东至浙江湖州府一百六十里,南至湖州府安吉州百二十里,西至宁国府二百二十里,北至江宁府溧阳县百五十里。自州治至江宁府五百里,至京师三千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地,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属鄣郡。汉为丹阳郡地。后汉因之。晋属宣城郡。宋齐仍旧。梁末,置大梁郡治石封县。陈改为陈留郡。隋郡废,以其地属湖州。大业初,改属宣城郡。唐武德四年,置桃州。七年,州废,仍属宣州。南唐属升州。宋太平兴国中,复属宣州,寻置广德军。元曰广德路。明初,改为广德府。洪武四年,降为州。十三年,以州治广阳县省入编户百二十七里,直隶京师,领县一。今仍曰广德州。

州山谷盘纡,襟带吴越。春秋时,楚人尝与吴争逐于此,所谓桐�乐�地也。自后东南有事,州尝为控扼之所。朱梁乾化三年,淮南遣军屯广德,将攻衣锦军,吴越钱傅�瞎グ沃�。宋建炎三年,兀术自建康道溧水趣广德,繇四安陷独松关,遂入临安。德�坛酰�伯颜入建康,遣阿剌罕分道出广德,会师临安,卒以亡宋。明初下金陵,遂命将下广德,取长兴,盖不特内固吾圉,又可乘敌之衅。使以为迂僻而置之,谬矣!

○广阳废县今州治。春秋时,地名桐�馈!蹲蟠�》:哀十五年,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溃�是也。汉为故鄣县地,属丹阳郡。后汉中平二年,析置广德县,仍属丹阳郡。晋属宣城郡,咸和中,桓彝为宣城内史,苏峻作乱,自宣城退屯广德,寻又进屯泾县。刘宋因之。齐时尝为郡治。梁末,改置大梁郡,广德县属焉。陈属陈留郡。隋省广德入石封,寻改石封为绥安县。唐于绥安置桃州,又增置桐城、怀德二县。州寻废,又并二县入绥安。至德二载,改绥安曰广德,以广德故城名也。朱梁乾化三年,吴越攻拔广德,既而淮南,复有其地,南唐为广德制置司。宋为广德军治。元为广德路治。明初,改县曰广阳。洪武十三年县省。《城邑考》:州旧无城,宋淳�塘�年,郡守赵希仁仅建六门,设子城于内。明初,命元帅邵荣等筑城浚池,后复倾坏。弘治、正德以来,屡经修复。今城周八里有奇,门六。

石封废县在州治东。梁置县,为大梁郡治。隋改曰绥安。唐复改绥安曰广德,盖州城即故石封县治,而后汉所置广德县,在今州西界。唐时故城犹存,今湮。○故鄣城,在州东北九十里,入湖州府长兴县界,又东北至长兴县八十里。秦曰鄣县。汉曰故鄣。隋县废。今详见长兴县。

○横山州西五里。高出群山,四望皆横,岳武穆尝驻兵于此。明初亦尝驻跸焉,山西南隅有祠,祠汉神张勃。唐天宝中,封此山为祠山。巅有圣井,四时不竭,亦曰龙王潭。又西�谏接牒嵘较嘟樱�有泉绕其麓。

竹山州南五十里。叠嶂层峦,回环拱揖,松竹泉石,蔚然巨观。其并峙者曰方山,山势盘纡,山口有两峰对峙,若二桂然。○笄山,在州南二十里。一名鸡笼山,俗曰鸡罩山。中峰最高,左右两峰并列,蔚然深秀。相近者又有鹰嘴山,山高峻,绝顶有石卓立如鹰嘴,下有深窟,容百余人。

乾溪山州东南三十里。峰峦叠出,卓立天外。一溪绕其下,白石齿齿。稍西为石云梯山,高百余丈,有阶级可升。又石鼓山,在州东南五十里,昔时巅有巨石如鼓。其相近者曰石妇山,众山环绕,其中一峰独高,巅有石卓立,如妇人然。○马鞍山,在州南五十里。山周七十里,巅有大石,其状如马鞍。

岩头山州西北四十里。两山屹立如关,中夹一溪,州境南山之水,皆会于此,而入建平县界。每遇巨潦,藉此以障湍流奔突之势。○五花岩山,在州北七十里,横列五峰,高三百余丈。其相近者曰长乐洞,广数丈,深不可测。

灵山州南七十里,泉石为州之冠。其山水合流而北出,汇为丁公潭,迤逦数里,合于桐川。又有尖山,亦在州南七十里,众峰环绕,一峰如笔,清泉白石,最为佳胜。又南八十里曰桐山,亦曰桐源山,一名白石山,桐水发源于此。○桃花山,在州东南六十里。昔时山多桃树,唐因此置桃州。又大首山,在州西南八十里。其山最峻,上有井,龟鱼时出没其中。

金牛岭州东北七十里。四面皆重山,中一峰,长亘十五里。《志》云:荆山洞亦在州东北七十里,一名冯家洞。洞口如夏屋四五间,容千人,深不可测,相传与太湖相通。亦曰大洞。

○桐水州西北二十五里。亦曰桐川。桐�乐�名因此。源出州南白石山,西北流,经建平县界,又西入宣城县界,为白沙川,亦曰绥溪,汇于丹阳湖,入大江。或谓之白石水。杜氏曰:白石之水冲突,则三湖皆为泛溢。是也。

鲤洪溪州东南二十里。源出石鼓山,分二流,复汇于此,而合于桐川,灌田二万余亩。又横梗溪在城南,汇诸山涧之水,灌田三千七百亩,其下流亦入于桐川。○大源溪,在州西百里,自宁国府界大陶山流经州境,入南�羝婧�。又繇丹阳湖、芜湖,达于江。

东亭湖在州东南三十里,广五百余亩。一名浴兵池。州境又有塔湖,周三里。○古塘,在州之十三都,周十里。又有鸦鹊、夏家、胖竹等塘,皆周十里,并为灌溉之利。

○苦岭关州东六十里,路通浙江安吉州。

四安镇州东五十里,陆走湖州,此为通道,宋建炎中,兀术自广德经此,陷独松关。又杭村镇在州北七十里,有巡司。又州西八十里有陈阳巡司,州南八十里又有广安巡司。

钟村在州境,宋建炎二年,兀术渡江,而南寇广德,岳飞自宜兴邀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师钟村,即此。○严公台,在州西,唐大顺二年,贼帅孙儒攻杨行密于宣州,屯广德,行密将陶雅破儒前锋,屯严公台,即此。

建平县州西北九十里,西至宁国府百三十里,东北至江宁府溧阳县百十里,本广德县地。宋端拱初,置县治廊埠镇,属广德军。县无城,今编户一百十里。

○诸葛城县西十里中,可容数千人,旁有驴城、马城,相去一二里,其间有井数十,盖昔人屯驻之地。又有浮城,在县西十里,广数亩,其地洼下,每遇夏潦,诸圩尽没,惟此岿然若浮,因名。

○镇山县南五里,邑之案山也。又县西南七里,曰赤山,麓枕大溪。○伍牙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与溧阳县接界,今详溧阳县。

大岩山县南七十里,岩石崔嵬,峰峦层出,上有池,虽旱不竭,又南十里,曰大磊山,群山横峙,一峰特出,顶有三石如品字,因名。又鸦山在县南九十里,周回三十余里,产茶,山接宁国县界。

峡子岭县南八十里,与宣城县接界,又县南七十里,有石佛岭。

○桐川在县西南,自州境流入,合于南崎湖。又大源溪,亦在县南,自州境流入界,入南�羝婧�。○郎溪在县治南,郎步镇以此名,下流合于桐川。《志》云:县东南有白石涧,上接桐川,下达郎溪。

南�羝婧�在县西南十里,承桐川下流,接宁国府界,流入丹阳湖,俗谓之南湖。○青陂塘,在县东周三十里,又县东有柘林塘,周十五里,浮湖塘周五里,县西又有五丈塘,周十五里,信武塘广亦十五里,俱有灌溉之利。

○梅渚镇在县西三十里,有梅渚巡司。又县南四十里,有陈村巡司。


卷二十八山东方舆纪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