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论神韵、性灵、格调

字数:1656

胡元瑞《诗薮·杂编》卷五曰:“南渡人才,非前宋比,而谈诗独冠古今。严羽崛起烬馀,涤除榛棘,如西来一苇,大畅玄风。昭代声诗,上追唐汉,实有赖焉。刘辰翁虽道越中庸,玄见邃览,往往绝人,自是教外别传,骚坛具目。”又曰:“千家注杜,犹五臣注《选》。辰翁评杜,犹郭象注庄,即与作者意不尽符,而玄理拔骊黄牝牡之外。”又称其评:“含蓄远致,令人意消。”牧斋以辰翁为竟陵远祖,元瑞以辰翁为沧浪别子,《总目》顾谓渔洋好辰翁为不可解。夫渔洋梦中既与沧浪神接,室中更有竟陵鬼瞰,一脉相承,以及辰翁,复奚足怪。辰翁《须溪集》卷六《评李长吉诗》谓:“樊川反复称道,形容非不极至,独惜理不及骚。不知贺所长,正在理外”;评柳子厚《晨起诣超师院读经》诗云:“妙处有不可言。”如此议论,岂非锺谭《诗归》以说不出为妙之手眼乎。评《王右丞辋川集·辛夷坞》云:“其意亦欲不著一字,渐可语禅”;又每曰:“不用一词”,“无意之意,更似不须语言”。如此议论,岂非沧浪无迹可求、尽得风流之绪馀乎。渔洋《论诗绝句》曰:“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似苏州” ,宜其旷世默契矣。清人谈艺,渔洋似明之竟陵派;归愚祖盛唐,主气格,似明之七子;随园标性灵,非断代,又似明之公安派。余作《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说吾国诗画标准相反;画推摩诘,而诗尊子美,子美之于诗,则吴道子之于画而已。《尺牍新钞》三集卷十一载程青溪《与减斋书》云:“竟陵诗淡远又淡远,以至于无,叶荣木画似之。”恽南田《瓯香馆集》卷十二甚称锺伯敬画,谓“得之于诗,从荒寒一境悟入,程孟阳、李长蘅皆不及”。按“欲寄荒寒无善画”,王介甫句也。伯敬之诗,去程李远甚,而以其诗境诗心成画,品乃高出二子。此亦足为吾论佐证。(105—106页)

中国历代诗论家辈出,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立论的特点,也不乏研究者。这一则讲三点:

一、南宋刘辰翁的评诗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明胡应麟十分肯定严羽和刘辰翁“谈诗独冠古今”,并隐示辰翁评杜的“玄理拔骊黄牝牡之外”。钱谦益《注杜诗·略例》谓:“辰翁评杜点缀其尖新隽冷。近日之评杜者,钩深摘异,以鬼窟为活计,此辰翁之牙后慧。”钱先生指出,所谓“鬼窟活计”者,即指锺惺、谭元春《诗归》言,所以他认为刘辰翁又是“竟陵远祖”。这里举引刘辰翁在《须溪集》卷六中对李贺诗的评论,对柳宗元《晨起诣超师院读经》诗的评论,意思朦胧含混,文字玄虚,锺惺、谭元春《诗归》里的评语受其影响不小,如评朱淑真《晴和》云:“作绝句,亦有律诗之妙”;评《清昼》云:“语有微至,随意写来自妙。所谓气逼而神肖也。”(《名媛诗归》卷十九,锺惺评语)这是其中意思比较明晰者,而“妙极”、“妙不可言”之类评语颇不少。刘辰翁评王维《辛夷坞》里的“无意之意”,“不著一字,渐可语禅”,其议论声口,颇带有严羽无迹可求的影响。所以明胡应麟认为刘辰翁为沧浪别子。

二、《四库全书总目》称“士禛谈诗,大抵源出严羽,以神韵为宗”,又称刘辰翁论诗“王士禛极称之,殆不可解”(卷一百五十),不知为何不解。王士禛的诗多唐音,标举神韵,“强调兴会神道”,选辑《唐贤三昧集》、《神韵集》,遵循的是“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居易录》引《林间录》载洞山语)富有禅理的宗旨,评诗论诗也多以禅喻诗,实与严羽一脉相承,刘辰翁受严氏影响,所以王士禛称许刘辰翁是很自然的。钱先生认为清人谈艺,多所依傍,王士禛如明代竟陵派;沈德潜崇盛唐,主气格,如明代七子;袁枚倡性灵,又如明之三袁。这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王、沈、袁三家所主张的所谓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与明代谈艺者的承继关系。

三、诗与画同是艺术作品,有它们的共同性,钱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说:唐人称“书画异名而同体”(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人则强调诗画异体同貌,如张舜民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亦即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形画。这个概念在西方早已有之,如古希腊诗人艾德门茨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希腊抒情诗》)既同是艺术,又各自具有特殊性,而中国传统的谈艺者,其评论标准往往相反。如王维,既是画家,又是诗人,他的诗画风格完全一致,在画的方面被尊为南宗画的创始人,能坐第一把交椅,而在诗的方面,虽是神韵诗的大师,也要让给“集大成”的杜甫坐首席。为什么?钱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对诗和画有不同的标准:评画时赏识王士禛所谓‘虚’以及相联系的风格,而评诗时却赏识‘实’以及相联系的风格。”这个分歧,钱先生举引一个很好的例证,即苏轼《王维吴道子画》诗,有云:“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就是说,以画品论,王维高于吴道子,而以画风和诗风比较,谈艺者又以吴道子与杜甫并称,也就是说,“诗工”杜甫的诗风,只能与品位低于王维的“画工”吴道子的画风相比。这一则中钱先生又添引一个例证,即锺惺的诗大不如程嘉燧、李流芳的诗,而以锺氏之诗心诗境成画,品第高出程、李,这类艺术现象是值得研究的。


(七)以禅喻诗(九)性灵与学力